中醫(yī)兒科學 診法概要PPT課件.ppt_第1頁
中醫(yī)兒科學 診法概要PPT課件.ppt_第2頁
中醫(yī)兒科學 診法概要PPT課件.ppt_第3頁
中醫(yī)兒科學 診法概要PPT課件.ppt_第4頁
中醫(yī)兒科學 診法概要PPT課件.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兒科診法概要 兒科教研室 1 目的要求 1 了解兒科診法的應用特點 熟悉兒科四診的內(nèi)容及診查方法 兒科常用辨證方法 2 掌握以望診為主四診合參的兒科診法要領 診法與辨證緊密結合的思維方法 2 教學內(nèi)容 1 兒科四診與成人相比較在應用中的特點 現(xiàn)代四診的擴充 2 望診 聞診 問診 切診操作技能 在兒科臨床應用的方法 3 常見四診診查結果的臨床意義 八綱辨證 衛(wèi)氣營血辨證 臟腑辨證的兒科臨床應用 3 重點 四診中之望診難點 對望診中的面部望診 五色主病 舌診 指紋望診及對五臟辨證的理解 4 第一節(jié)診法概要 四診 5 望 聞 問 切 6 1 兒科四診不求全備小兒口不能言 言不足信 啞科 小兒診病時往往啼哭叫擾 聲色俱變 脈息難憑 2 望指紋為兒科特有的診法 主要用于3歲以下的小兒 一 診法特點 7 3 以望診為主 有諸內(nèi) 必形諸外 小兒肌膚嫩薄 體內(nèi)陰陽氣血偏盛偏衰的變化容易表現(xiàn)出來 4 年齡不同 四診的內(nèi)容有差異5 合理地運用現(xiàn)代診法 8 二 四診概要 一 望診 總體望診 分部望診 望神色 看指紋 察二便 辨斑疹 審苗竅 望形態(tài) 9 1 望神色 1 神廣義 人體生命活動總的外在表現(xiàn) 即人的生機和動態(tài) 狹義 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 素問 移精變氣論 得神者昌 失神者亡 10 望神應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判斷 目光的變化 意識是否清楚 反應是否敏捷 軀體動作是否靈活協(xié)調(diào) 11 有神 面色潤澤 12 解顱患兒 13 形體瘦弱動態(tài)失常小兒 形態(tài)自如小兒 14 2 色亦稱氣色 是指皮膚的顏色和光澤 正常面色 我國屬黃色人種 正常面色應是微黃紅潤而有光澤 醫(yī)門法律 望色論 云 察色之妙 全在察神 有神即是有氣的一種表現(xiàn) 15 五色主病 白色 氣血不榮 絡脈空虛所致 多為寒證 虛證 吐瀉外感初起 面白無汗 風寒外束面白少華 唇色淡白 血虛面白浮腫 陽虛水泛面色慘白 四肢厥冷 滑瀉吐利 16 紅色多為熱癥面紅耳赤 咽痛 脈浮 風熱外感面赤氣粗 高熱煩躁 里熱盛午后顴紅 潮熱唇赤 陰虛內(nèi)熱兩顴艷紅 冷汗淋漓 虛陽上越 17 面紅實熱 顴紅虛熱 18 目膚黃疸嬰兒 唇風 19 黃色脾虛失運 水濕不化所致 多為虛證或濕證 可見于疳證 積滯 蟲證 面色萎黃 形體消瘦 疳證面目色黃而鮮 濕熱內(nèi)蘊之陽黃面目黃而晦暗 寒濕阻滯之陰黃面黃浮腫 脾虛濕滯 20 青色氣血不暢 經(jīng)脈阻滯所致 多見于寒癥 疼痛 瘀證 驚癇 面色青白并見 愁苦皺眉 里寒腹痛面青晦暗 神昏抽搐 驚風和癲癇發(fā)作面青唇紫 呼吸急促 肺氣閉塞 氣血瘀阻小兒面色青 病情均較重 21 黑色陽氣虛衰 水濕不化 氣血凝滯所致多為寒證 疼痛 驚癇 或內(nèi)有水濕停飲 面色青黑 手足逆冷 陰寒里證面色黑而晦暗 兼有腹痛嘔吐 可為藥物或食物中毒面色青黑慘暗 腎氣衰竭 22 3 面部五部配五臟五部與五臟的關系 最早見于 小兒藥證直訣 面上證 左腮為肝 右腮為肺 額上為心 鼻為脾 頦為腎 23 望形態(tài) 望形體形 形體 態(tài) 動態(tài)望形體 按順序觀察患兒頭囟 軀體 四肢 肌膚 毛發(fā) 指 趾 甲等 頭方發(fā)少 囟門遲閉 佝僂病頭大 前囟寬大 頭縫開解 眼珠下垂 解顱皮膚干燥 前囟目眶凹陷 脫水肌膚松弛 皮色萎黃 形體羸瘦 疳證發(fā)枯易落 氣血虛虧指甲菲薄 蒼白質脆 營血虛虧指甲色紫或呈杵狀 心陽不足 氣血瘀滯 24 2 望形態(tài) 形 為形體 態(tài) 為動態(tài) 望形態(tài)包括觀察病兒的形體和姿勢動態(tài)等變化 望形體 主要包括頭囟 軀體 四肢 肌膚 毛發(fā) 指 趾 甲等 望動態(tài) 包括身體各部分的動靜姿態(tài)變化 25 3 審苗竅苗竅即五官 眼 耳 口 鼻 舌 合前后二陰共九竅 苗竅為五臟的外候 舌為心之苗 肝開竅于目 肺開竅于鼻 脾開竅于口 腎開竅于耳及二陰 26 望形態(tài) 望動態(tài) 望動態(tài) 觀察小兒身體各部分的動靜姿態(tài)變化 小兒臥姿仰面伸足 揭衣踏被 熱證踡臥縮足 喜復衣被 寒證喜伏臥 乳食內(nèi)積 喜側臥 胸脅疼痛仰臥少動 二目無神 久病重病踡臥不安 捧腹哭叫 腹痛端坐喘促 痰鳴哮吼 哮喘咳嗽鼻煽 呼吸急促 點頭呼吸 肺炎喘嗽 27 1 察舌舌為心之苗 心開竅于舌 靈樞 脈度 說 心氣通于舌 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 心主血 察舌可以了解營衛(wèi)氣血和脾胃消化功能的病變 望舌要注意觀察舌體 舌質 舌苔三方面的變化 28 舌體舌體胖嫩 舌邊齒痕顯著 脾腎陽虛或水飲痰濕內(nèi)停 舌體腫大 色澤青紫 氣血瘀滯舌體胖 有裂紋 氣血兩虛舌體強硬 熱盛傷津時時用舌舔口唇 以致口唇四周發(fā)紅或有脫屑 作癢 稱舔舌 脾經(jīng)伏熱 29 舌腫麻木 轉動不靈 木舌 心脾積熱 舌下紅腫突起 重舌 心脾火熾 上沖舌本 舌體不能伸出唇外 語言不清 連舌 舌系帶過短 舌出唇外拌動 掉轉不靈 弄舌 心氣不足 智低 舌吐唇外 緩緩收回 吐舌 心經(jīng)有熱 30 舌質 正常舌質淡紅 舌質淡白 氣血虛虧 舌質絳紅 舌有紅刺 溫熱病邪入營入血 舌質紅少苔 甚則無苔而干 陰虛火旺 舌質紫黯或紫紅 氣血瘀滯 舌起粗大紅刺 狀如草莓者 猩紅熱 31 32 舌苔 苔白為寒 苔黃為熱 苔白膩 寒濕內(nèi)滯 或有寒痰食積 苔黃膩 濕熱內(nèi)蘊 或乳食內(nèi)停 熱性病見剝苔 陰傷津虧 舌苔花剝 狀如地圖 時隱時現(xiàn) 經(jīng)久不愈 胃之氣陰不足 舌苔厚膩垢濁不化 狀如霉醬伴便秘腹脹者 宿食內(nèi)積 中焦氣機阻滯 33 垢膩苔 花剝苔 34 染苔 吃橄欖 烏梅 鐵劑等可使苔色染黑 服青黛可使苔色染青 吃牛奶可使 豆?jié){苔色染白 吃橘子 蛋黃可使苔色染黃 吃有色糖果可染成糖果色 均不可誤認為是病苔 35 2 察目目為肝之竅 靈樞 脈度 肝氣通于目 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 靈樞 大惑論 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 36 37 黑睛等圓 目珠靈活 目光有神 開闊自如 肝腎氣血充沛 眼瞼浮腫 水腫之象 寐時眼瞼張開而不閉 脾虛氣弱之露睛 上眼瞼下垂不能提起 氣血兩虛之瞼廢 白睛黃染 多為黃疸 目赤腫痛 風熱上攻 38 3 察鼻肺開竅于鼻而司呼吸 靈樞 脈度 肺氣通于鼻 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 主要觀察鼻內(nèi)分泌物和鼻形的變化 39 鼻塞流清涕 風寒感冒 鼻流黃濁涕 風熱客肺 長期鼻流濁涕 氣味腥臭 肺經(jīng)郁熱 鼻孔干燥 肺經(jīng)燥熱傷陰 鼻鮮紅 肺熱迫血妄行 鼻翼煽動 伴氣急喘促 肺氣郁閉 40 4 察口 靈樞 脈度 脾氣通于口 脾和則口能知五味矣 口為脾之竅 所以察口與口味 可了解脾胃等臟腑病變 察口主要觀察口唇 口腔 齒齦 咽喉的顏色 潤燥及外形變化 41 唇色淡白 氣血不足 唇色淡青 風寒束表 唇色紅赤 熱 唇色紅紫 瘀熱互結 唇色櫻紅 暴瀉傷陰 唇白而腫 唇風 面頰潮紅 唯口唇周圍蒼白 猩紅熱 42 口腔粘膜色淡白為虛為寒 色紅為實為熱 口腔破潰糜爛 心脾積熱之口瘡 口內(nèi)白屑成片 鵝口瘡 兩頰級膜有針尖大小的白色小點 周圍紅暈 麻疹粘膜斑 上下臼齒間腮腺管口紅腫如粟粒 按摩腫脹腮部無膿水流出者為痄腮 流行性腮腺炎 有膿水流出者為發(fā)頤 化膿性腮腺炎 43 牙齒萌出延遲 腎氣不足 齒衄齦痛 胃火上炎 牙齦紅腫 胃熱熏蒸 新生兒牙齦上有白色斑塊斑點 馬牙 齒為骨之余 齦為胃之絡 44 咽喉為肺胃之門戶 是呼吸與飲食通道 咽紅 惡寒發(fā)熱 外感之象 咽紅乳蛾腫痛 外感風熱或肺胃之火上炎 乳蛾紅腫溢膿 熱壅肉腐 咽痛微紅 有灰白色假膜 不易拭去 白喉 45 46 5 察耳 靈樞 脈度 腎氣通于耳 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 耳為腎竅 上通于腦 部位屬少陽 為宗脈之所聚 外形 體質強弱耳內(nèi)疼痛 肝膽熱盛耳背絡脈隱現(xiàn) 高熱眼淚汪汪 麻疹先兆耳垂下漫腫硬結疼痛 痄腮 47 6 察二陰腎開竅于二陰 前陰為清竅 后陰為濁竅 陰囊松馳 體虛 發(fā)熱陰囊時腫時復 疝氣陰囊腫大 透光試驗陽性 水疝 鞘膜積液 陰囊陰莖均腫 水腫前陰紅赤 下焦?jié)駸岢睗耩W 蟯蟲病肛周潮紅 尿布性皮炎肛裂 脫肛 48 4 辨斑疹斑疹均見于肌膚 斑為陽明熱毒 疹為太陰風熱 斑 點大成片 不高出皮膚 摸之不礙手 壓之不退色 疹 點小量多 高出皮膚 摸之礙手 壓之退色 49 細疹 麻疹奶麻風痧丹痧皰疹 水痘膿皰瘡斑疹 熱毒熾盛 氣不攝血風團 白痱 50 蕁麻疹 51 52 53 54 疹有丘疹 皰疹之別 以疹內(nèi)是否有液體而區(qū)分 低熱出疹 分布稀疏 色澤淡紅 出沒較快 常為風疹 發(fā)熱三四天后熱退疹出 疹細稠密 如玫瑰紅色 常為幼兒急疹 55 發(fā)熱3 4天出疹 初為圓形玫瑰色斑丘疹 疹間皮膚正常 逐漸疹數(shù)增多 融合而呈卵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 口腔粘膜出現(xiàn) 麻疹粘膜斑 麻疹 56 57 惡寒壯熱 膚紅如錦 稠布疹點 舌絳如草莓 常為猩紅熱 58 斑丘疹大小不一 如云出沒 瘙癢難忍 常見于蕁麻疹 丘疹 瘡疹 結痂并見 皰疹內(nèi)有水液色清 見于水痘 瘡疹相對較大 皰液混濁 皰壁薄而易破 流出膿水 常見于膿皰瘡 59 5 察二便大便正常小兒的大便應色黃而干濕適中 日行1 2次 初生嬰兒的胎糞 呈暗綠色或赤褐色 粘稠無臭 母乳喂養(yǎng)兒 大便呈卵黃色 稠而不成形 常發(fā)酸臭氣 牛奶 羊奶喂養(yǎng)兒 大便呈淡黃白色 質地較硬 有臭氣 60 大便燥結 內(nèi)有實熱或陰虛內(nèi)熱 大便稀薄 夾有白色凝塊 內(nèi)傷乳食 大便稀薄 色黃穢臭 腸腑濕熱 下利清谷 洞泄不止 脾腎陽虛 大便赤白粘凍 濕熱積滯 常見于痢疾 嬰幼兒大便呈果醬色 伴陣發(fā)性哭鬧 常為腸套疊 大便色澤灰白不黃 多系膽道阻滯 61 小便正常小兒的小便為淡黃色 小便黃赤短少 或有刺痛 多為濕熱下注之熱淋 小便黃褐如濃茶 伴身黃 目黃 多為濕熱黃疸 小便色紅如洗肉水或鏡檢紅細胞增多者為尿血 若小便渾濁如米泔水 為脾胃虛弱 下焦?jié)駸崴?常見于積滯與疳證 62 63 6 看指紋主要掌握指紋的部位 望指紋的方法及如何運用指紋辨證 指紋的部位 從虎口沿食指內(nèi)側 橈側 所顯現(xiàn)的脈絡 淺表靜脈 64 以食指三指節(jié)分風 氣 命三關 食指根 連掌 的第一指節(jié)為風關 第二指節(jié)為氣關 第三指節(jié)為命關 65 適用于3歲以內(nèi)小兒診察方法 從小兒食指的命關推向風關正常指紋 淡紫隱隱而不顯于風關之上 66 診察指紋的方法 家長抱患兒于光線充足處 以拇 食二指握住患兒的食指尖 將患兒的中指 無名指 小指貼近醫(yī)生的掌心 用另一只手的拇指橈側 從命關到風關 用力適中地反復推按 67 臨床根據(jù)指紋的浮沉 色澤 推之是否流暢及指紋到達的部位來辨證 辨證綱領 浮沉分表里紅紫辨寒熱淡滯定虛實三關測輕重 68 二 聞診包括聽聲音和嗅氣味 聽聲音是聽小兒啼哭 語言 咳嗽 呼吸等可聞之聲 嗅氣味是聞患兒的口氣 二便氣味及全身包括分泌物和排泄物所發(fā)出的一切氣味 曖腐酸臭多為乳食積滯 口氣臭穢多為脾胃積熱 膿涕腥臭多為鼻淵 69 聞診 語言聲 語言聲 清晰響亮為佳語聲低弱 氣虛 呻吟 身有不適高聲尖呼 劇痛 譫語 邪熱入營聲嘶 咽喉 聲帶疾患 70 聞診 啼哭聲 健康小兒哭聲 宏亮 有淚健康嬰兒啼哭 尿 餓陣發(fā)性哭鬧 腹痛哭聲嘶啞 呼吸不利 咽喉水腫哭無淚 脫水哭聲微弱 體虛 71 聞診 咳嗽聲 咳聲清揚 流清涕 風寒咳聲重濁 痰稠色黃 風熱干咳無痰 肺燥咳嗽陣作 雞鳴樣回聲 百日咳犬吠樣咳嗽 喉炎 喉白喉 72 聞診 呼吸聲 呼吸氣粗有力 外感熱證呼吸急促 喉間哮鳴 痰邪壅肺氣促鼻煽 肺炎喘嗽呼吸窘迫 面青不咳 氣道阻塞呼吸低微 肺氣將絕 73 嗅氣味是聞患兒的口氣 二便氣味及全身包括分泌物和排泄物所發(fā)出的一切氣味 74 嗅口氣 大小便氣味口氣臭穢 肺胃之熱上蒸 濁氣上升口氣臭腐 牙齦腫爛 牙疳口氣酸臭 傷食 口氣腥臭 血證大便穢臭 濕熱積滯 酸臭而稀 傷食下利清谷 不臭 脾腎兩虛小便短赤臊臭 濕熱下注清長少臭 脾腎兩虛 75 三 問診兒科問診有以下特點 1 問診對象多是患病者親屬 提供的資料往往不全面 不可靠 2 問診的內(nèi)容除與診斷學相同的以外還須 詳細詢問確切的年齡 月齡或日齡 生產(chǎn) 喂養(yǎng) 發(fā)育史 預防接種史 3 注意問診的藝術和態(tài)度 76 十問歌 77 十問歌 一問寒熱二問汗 三問頭身四問便 五問飲食六胸腹 七聾八渴俱當辨 九問舊病十問因 再添服藥參機變 婦女尤必問經(jīng)期 遲數(shù)閉崩皆可見 再添片語告兒科 天花麻疹全占驗 78 四 切診包括切脈和按診兩部分 1 脈診小兒脈診與成人脈診不同 其特點有 脈診方法 3歲以下小兒一般不切脈 而以指紋診法代替 3歲以上小兒 一指定三關 小兒年齡越小 脈搏越快 79 小兒病脈一般不細分28脈 而以浮 沉 遲 數(shù) 無力 有力六種基本脈象為綱 以辨疾病的表里 寒熱 虛實 對脈診的臨床意義要根據(jù)不同年齡的不同情況區(qū)別對待 當 脈證不符 時 可 舍脈從證 80 不同年齡小兒脈搏與呼吸次數(shù)對照表 81 2 按診亦稱觸診 是用手按壓或觸摸顱囟 頸腋 四肢 皮膚 胸腹等 以察其冷 熱 軟 硬 突 陷 有無癥瘕痞塊等情況 順序 自上而下 82 按頭囟小兒囟門逾期不閉或顱骨按之不堅而有彈性感者 為腎氣不足 發(fā)育欠佳 常見于佝僂病等 囟門下陷成坑者為囟陷 嚴重吐瀉 亡津液 囟門隆凸 按之緊張 為囟填 風火痰熱上攻 肝火上亢 熱盛生風 顱骨開解 囟門寬大者為解顱 先天腎氣不足 或后天髓熱膨脹 83 按頸腋正常小兒在頸項 腋下部位可觸及少許綠豆大小之淋巴結 活動 不硬 不痛 不屬病態(tài) 淋巴結增大 質堅成串 推之不移 按之疼痛 或腫大灼熱 為痰熱毒結 僅見增大 按之不痛 質堅成串 則為瘰疬 耳下腮部腫脹疼痛 咀嚼障礙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