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線施工技術措施.doc_第1頁
架線施工技術措施.doc_第2頁
架線施工技術措施.doc_第3頁
架線施工技術措施.doc_第4頁
架線施工技術措施.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架線施工技術措施1. 工程概況及工程技術特性1.1工程概況1.1.1工程概況新建桿塔16基,線路架設2.67公里,其中5#-9#OPGW光纜為地埋。電壓等級:220kV輸電線路。 桿塔基礎: 1316.616立方米導線型號:導線LGJ-185/30*2地線型號:OPGW光纜、GJ-50;防震型式: GJ-50分流線防震錘用FG-50型。OPGW光纜防震裝置。1.1.2交叉跨越情況主要交叉跨越表 表1-1序號被跨越物名稱位 置次數(shù)備注110Kv電力線N9-N10、N10-N112次2低壓電力線N11-N12、N14-N151次3通信線4鄉(xiāng)道5樹苗帶6公路N14-N151次1.2工程技術特性本工程設計氣象條件為:最大設計風速30米/秒,最高氣溫40,最低氣溫-40,年平均氣溫-10,覆冰10mm。1.2.1導、地線特性導線型號:導線采用LGJ-185/30*2鋼芯鋁絞線,子導線間距為450mm;地線型號:采用2根GJ-50;導、地線參數(shù)見表1-2導地線主要技術參數(shù)表。導、地線主要技術參數(shù)表 表1-2電線型號外徑(mm)綜合截面(mm2)拉斷力(KG)計算重量(kg/km)備注LGJ-185/3021.6275.967860922.2GJ-50949.549004241.2.2導地線連接本工程導、地線均采用液壓連接,導地線線夾及接續(xù)管見表1-3,各種液壓管的參數(shù)及施工方法詳見液壓作業(yè)施工指導書。表1-3導地線線夾及接續(xù)管一覽表線型耐張線夾接續(xù)管補修管LGJ-185/30NY-185JYD-185JX-185GJ-50NX-21.2.3絕緣子LXHY4-70;1.2.4均壓屏蔽環(huán)導線用懸垂串均采用鋁均壓屏蔽環(huán)。為了避免均壓平閉環(huán)起吊時與地面摩擦,使環(huán)體表面產(chǎn)生刮痕,因此要求將絕緣子串吊離開地面后或固定到鐵塔上時,再進行安裝均壓平閉環(huán)。1.2.6防振措施(2)導線防振措施導線每相均為二分裂,采用防振錘。防振錘安裝個數(shù)與檔距有關;本工程使用的LGJ-185/30導線安裝防振錘的距離。導線防振錘型號為FD-4;(3)地線防振設計地線按一般慣例安裝防振錘、防振錘型號為FG-50,具體安裝數(shù)量見下表。 導線型號防振錘型號桿塔呼稱高(m)防振錘安裝距離(m)LGJ-185/30FD-418-211.2624-271.0430-330.9936-390.96GJ-50FG-5018-210.5524-270.530-330.4636-390.452施工技術要求及規(guī)定21相序及線號規(guī)定(見圖2-2)2.2.1導線相序及換位:原線路相序2.2.2地線接地情況地線兩側為GJ-50,采用直接接地。展放導線時,面向利民變方向,每相導線自左向右依次為1、2號子導線;附件時,每相的1號線為上線,2號線為下線。2.3導地線絕緣子金具安裝要求2.3.1螺栓穿向:a.順線路方向者由小號向大號側穿。(雙串絕緣子對穿,即螺栓頭對頭);b橫線路方向者,兩邊相由內向外穿,中相由左向右。(耐張雙串對穿,即螺栓頭對頭);c垂直方向者由上向下穿;d直線、耐張線夾處的金具螺栓一律由線束外向線束內穿;eV型絕緣子串上的螺栓一律由下向上穿。2.3.2絕緣子、碗頭大口朝向 a懸垂式兩邊相(包括跳線)大口朝塔身,中相大口朝右; b耐張塔跳線絕緣子開口朝向塔身,橫串絕緣子開口朝下; cV型串大口朝塔身; d碗頭大板大口朝向:懸垂單串時兩邊相(包括跳線)大口朝塔身,中相大口朝右;雙串時大口朝內(順線路口對口);V型串大口朝塔身。耐張碗頭大口朝下;2.3.3跳線引流板螺栓兩邊相由里向外,中相由左向右。換位塔跳線和中相繞跳的跳線馳度以滿足電氣間隙要求為主,成型美觀即可。轉角塔邊相直跳時,上線兩個引流板朝向一律朝內角側45。2.3.4分裂導線上的防震錘、地線防震錘、間隔棒、螺栓穿釘一律由線束外向線束內穿入。2.3.5光纜防震錘大頭朝塔,小頭朝線路安裝,螺栓穿向不做規(guī)定。2.3.6鋁包帶的安裝:鋁包帶應緊密纏繞,其纏繞方向應與導、地線外層絞制方向一致;.所纏鋁包帶可露出夾口,但不應超過10mm,其端頭應回夾于線夾內壓住。2.3.7防震錘的安裝:導地線防震錘的安裝尺寸及要求見1.2.6;地線絕緣子放電間隙一律調至202mm;懸垂串的放電間隙一律朝線路外側,耐張串的放電間隙一律朝上。2.3.8間隔棒:導線間隔棒的安裝位置可采用全站儀定位或在導線上用百米繩實際量取,端次檔距(靠近塔身的第一個間隔棒),從鐵塔中心量起,必須保證第一個間隔棒位置正確,各相間隔棒安裝位置應在同一平面內。若產(chǎn)生累計誤差,應分配在中部各次檔距內。轉角塔次檔距以中線為準,兩邊相間隔棒與中相對齊,間隔棒安裝距離最大誤差值不應大于3(兩端不應大于1.5)。2.5導、地線緊線及臨時拉線地錨耐張塔臨時拉線對地夾角應小于45,塔上綁扎點應靠近掛點,且不妨礙兩側緊線操作,綁點處的塔材應做好防護措施。緊線施工時應保持橫擔兩側受力均勻,緊線順序為先緊中相、后緊邊相。3施工準備3.1技術準備3.1.1鐵塔經(jīng)中間驗收合格,完成轉序。3.1.2線路調查包括地形地貌、運輸路徑、塔位進場道路、季節(jié)對施工的影響等已經(jīng)完成。架線通道已打通,張牽場地已平整,具備施工條件。3.1.3架線施工圖經(jīng)過會審,存在及發(fā)現(xiàn)的問題已解決。3.1.4架線指導性文件資料已齊備,且對參加的施工人員進行了安全技術交底,交底內容包括:a 設計圖紙有關說明和要求;b與本工程有關的現(xiàn)行國家標準、規(guī)程和規(guī)范和業(yè)主的要求;c安全技術措施。3.1.5對有關跨越主管部門的聯(lián)系工作已完成,35千伏220千伏帶電線路要提前一個月辦好跨越申請工作。 3.2原材料準備3.2.1導地線、金具及絕緣子均已到貨并對到貨數(shù)量、質量進行了外觀檢查,導地線線股及直徑與設計規(guī)定相符。3.2.2各種線材、金具、瓷瓶等架線材料已經(jīng)取得出廠產(chǎn)品合格證并經(jīng)交接驗收,符合要求。3.2.3線材、金具、瓷瓶等架線材料的型號、規(guī)格與設計圖紙是否相符。3.2.4導地線壓接拉力試驗完畢且結果符合規(guī)范要求;金具絕緣子經(jīng)過整體試組裝符合設計要求。3.2.5絕緣子外觀檢查無缺陷,有嚴重缺陷的不得使用,標準詳見7.23.3施工機具準備3.3.1張、牽機及配套設備經(jīng)過檢修和試運行,設備狀態(tài)良好,符合作業(yè)要求。3.3.2張力架線所用工器具應按本作業(yè)指導書附表配備。3.3.3架線工器具已進行維護及檢驗,對檢驗后的工器具作出準確的標識。合格者方允許在施工中使用。3.3.4通訊設備經(jīng)試驗狀態(tài)良好,數(shù)量滿足施工要求。3.4作業(yè)人員的資格要求:3.4.1液壓作業(yè)人員必須經(jīng)過正規(guī)培訓并考試合格,持有操作許可證。3.4.2張力放線設備、操作人員應熟悉機械性能,能熟練操作機械設備,且必須持有公司頒發(fā)的上崗操作證。3.4.3高空作業(yè)人員必須經(jīng)過體檢合格,并接受培訓。3.4.4所有施工人員必須經(jīng)過技術、安全、質量培訓,經(jīng)考試合格后上崗。4架線施工工藝流程圖圖4-15.施工任務及施工方法5.1跨越架的搭設與拆除本措施介紹的方法不包括河流、公路和66kV以上的電力線路,其越線施工方法見編制的特殊跨越施工措施。此部分介紹的是一般公路、通信線、低壓配電線、電話線的跨越施工方法。技術準備:根據(jù)線路明細表和現(xiàn)場實際查看,確定被跨物與明細表所注是否相符;根據(jù)施工措施在現(xiàn)場確定跨越架的長度、跨度及寬度;使用經(jīng)緯儀確定越線架位置。5.1.1搭設越線架時,除應執(zhí)行電力安全規(guī)程的有關規(guī)定外,尚應充分注意導引繩、牽引繩、導線在放線過程中處于架空狀態(tài)這一特點,確保放、緊線過程中發(fā)生事故性張力失控和被跨越物的安全。5.1.2跨越一般公路、通信線、低壓配電線時采用搭設腳手架放線。5.1.3 如有個別通信線、低壓配電線高度超過5.1.8條規(guī)定時,應通知項目部制定相應可行的跨越方法。5.1.4所有跨越架在搭設時應設有外伸羊角,跨越架的有效寬度應滿足電力線與帶電體的最小距離。5.1.5凡是跨越電力線路的帶電跨越架必須用絕緣材料進行封頂。搭設完畢后經(jīng)項目部安監(jiān)人員會同監(jiān)理檢查驗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5.1.6拆除跨越架是搭設的逆程序,應由上至下逐根拆除,先拆橫桿,再拆支桿,最后拆主桿,分層進行。嚴禁主桿、橫桿整體推倒。嚴禁上下層同時拆架。5.1.7跨越架主體搭設完成后,沿順新建線路方向在每處越線架外側設置二條拉線。拉線采用雙股8#鐵線,對地夾角不大于60。地錨采用6061000mm角鋼。越線架頂部應設置循環(huán)繩(12絕緣尼龍繩)用于過線使用。5.1.8越線架架面與被跨越物的最小安全距離:(單位:m)跨越架與帶電體最小安全距離 5-1跨越架部位被跨越電力線電壓(kV)103560110220500架面與導線的水平距離(m)1.51.52.02.53.5無地線時,與帶電體垂直距離(m)封頂桿2.02.02.53.04.0封頂網(wǎng)3.03.03.54.05.0有地線時,與帶電體垂直距離(m)封頂桿1.01.01.52.02.5封頂網(wǎng)2.02.02.53.03.5跨越架與跨越物的最小安全距離 表5-2跨越架部位被 跨 越 物 名 稱鐵 路公 路通 訊 線與架面水平距離至路中心:3至路邊:0.60.6與封頂桿垂直距離至軌頂:7.0至路面:6.01.5與絕緣網(wǎng)垂直距離至軌頂:8.0至路面:7.02.55.1.9木桿跨越架應根據(jù)不同被跨物的要求,選用下面的形式: 單側單排:適用于通訊線、鄉(xiāng)間公路。見圖5-1: 導 線 羊角 s拉線 或斜撐 通信線 剪刀撐圖5-1 雙側單排:適用于35kV以下電力線、重要通訊線及公路、鐵路,其高度宜限制在10m以下,見下圖5-2:S 導線 羊角 拉線斜撐 剪刀撐圖5-2c. 雙側雙排:適用于各被跨物,其高度宜限制在15m以下。5.1.10跨越架橫線路方向有效遮護寬度S2(+1.5)+b/sin 式中:S架頂寬度,m ZX-導地線光纜在跨越點處的風偏距離,m b-跨越架所遮護的最外側導地線在橫線路方向的水平距離,m 交叉角5.2導、地線滑車的懸掛5.2.1地線滑車的懸掛a.地線滑車采用250尼龍滑車b.地線直線塔滑車掛法:對于直線鐵塔,滑車掛在線夾耳板上。c.地線耐張塔滑車掛法:用15,長1.5m的鋼繩與250放線滑車相連,鋼繩的另兩端分別綁在主材掛點附近,鋼繩應在加墊木的主材上繞兩圈用U型環(huán)卡住呈現(xiàn)“V”形布置。5.2.2懸掛導線滑車的注意事項:5.2.2.1本工程禁止使用對導線易損傷放線滑車(如槽邊缺口、掛膠脫落等)并且滑車使用前應逐個檢查滑輪,并應涂黃油,保證其轉動靈活,不靈活者不得使用。5.2.2.2吊裝合成絕緣子時,應采用專用的尼龍帶吊具,嚴禁起吊鋼繩直接綁在棒形合成絕緣子上,以免損壞傘裙和芯棒;嚴禁施工人員蹬踏傘盤上或沿合成絕緣子棒上下,須上下時應使用軟梯,以免傘裙變形或損壞。5.2.3導線滑車的懸掛:采用660五輪橡膠放線滑車。5.2.3.1導線直線桿塔滑車掛法:a. 單串絕緣子起吊方法:使用絕緣子起吊器卡在從上往下數(shù)第四片瓷瓶的鋼帽上,待絕緣子離地后,放線滑車與懸垂串下端的碗頭掛板(WS-16)相連。連接好后緩慢起吊,滑車根部可用小繩控制,確保不與塔身碰撞。圖5-3b.雙串懸垂金具需掛雙滑車,每個放線滑車與兩懸垂串下端的碗頭掛板(WS-16)相連,兩串絕緣子之間加纏裹軟物的墊木隔開并相對固定,兩滑車軸用705,長700mm的角鐵支撐,如圖5-3。 c.V型絕緣子串吊裝時可使用兩套套裝系統(tǒng)同時起吊,分別就位;也可在絕緣子、金具連接完畢后,吊其中一串,另一串絕緣子用棕繩附在被吊裝串上,當?shù)跹b并連接完畢后,將起重繩移入另一側滑車內,使絕緣子串分別就位。5.2.3.2耐張塔桿塔導線滑車掛法:a.在U-2080下端依次連接U-16掛環(huán),17.5長1.5米的鋼繩、U-16掛環(huán)、660型五輪放線滑車。 b.中導線放線滑車懸掛在中橫擔臨時掛架上,用U-16掛環(huán)與掛孔連接,其下端依次連接17.5長1.5米的鋼繩、U-16掛環(huán)、660型五輪放線滑車。注:施工過程中,鋼繩長度需根據(jù)轉角大小進行調整。c.對于一般耐張塔或包絡角小于30的轉角塔,用15長1.5m作為660放線滑車的掛具,鋼繩的另兩端分別綁在兩側主材掛點附近,鋼繩應在加墊木的主材上繞兩圈,用U型掛環(huán)卡住,呈現(xiàn)“V”型布置。圖5-4d.對于放線包絡角大于30的轉角塔,每相必須掛兩個三輪放線滑車,中間以905的角鋼支撐,其長度以小于或等于橫擔寬為宜,具體掛法如圖5-4,角鋼長度要求見表5-3:滑車支撐角鋼加工長度 表5-3塔型角鋼型號邊橫擔L(mm)中橫擔L(mm)SDJ90511001400SJ直線塔7057505.3牽引場及張力場的布置5.3.1本工程初步劃分為3個張牽段,詳見表5-4。本次劃分非最終劃分,架線施工過程中,視條件變化而適當調整,在根據(jù)各張牽段的具體條件編制各區(qū)段的放線措施。5.3.2張牽場的布置5.3.2.1首先進行張牽場及運輸?shù)缆返钠秸?,以便于導地線及張牽設備等進場。5.3.2.2牽、張機一般布置在線路中心線上,并注意張力場不宜轉向布場,牽引場可以轉向布場。5.3.2.3牽、張機進出口與鄰塔懸點的高差角不宜超過15。5.3.2.4必須保證牽引機卷揚輪、張力機導線輪、導線線軸、導引繩及牽引繩卷筒的受力方向與其軸線垂直。5.3.2.5臨錨架與牽、張機間應保持20m的距離,與臨塔導線的掛點間仰角不得大于25。5.3.2.6大牽、張機調頭轉向時,第二次就位與第一次位置應重疊1015m,以利導線連接。5.3.2.7大小牽、張機就位后,應用枕木將機身墊平、支穩(wěn),并用地錨將機身固定。順線錨固的繩索對地夾角應小于45,側向錨固繩與機身夾角應小于20。5.3.2.8在每臺大張力機后方約15m處,設兩個導線盤架,使導線出線方向垂直于線盤中心軸。大張力機與線端臨錨架間為導線壓接場地。5.3.2.9吊車應布置在導線盤架的后方,其側面為導線集放區(qū)。5.3.2.10導地線擺放應根據(jù)布線的要求,先放的擺放在前面,按次序擺放。5.3.2.11牽引場、張力場平面布置示意如圖5-5:牽引場平面布置圖1-主牽引機;2牽引繩拖車;3-小張力機;4牽引繩線軸;5四線錨線架;6高速轉向滑車;7-手板胡蘆;8地錨;9導線。 張力場平面布置圖1主張力機;2在用導線軸;3小牽引機;4導引繩軸;5牽引走板;6四線錨線架;7待用導線軸;8地錨;9導線;10手板胡蘆。圖5-55.4展放導引繩5.4.1導引繩的布線應考慮裕度。按1.1倍放線段長度布線。5.4.2導引繩用人力展放。先將每捆導引繩分散運到放線段內指定位置,用人力向線路前后側展放。導引繩之間用30kN抗彎連接器連接。5.4.3放線段內同相位的導引繩宜使用同型號、同規(guī)格、捻向的導引繩。5.4.4導引繩穿過放線滑車時,必須穿入滑車的中輪槽內。導引繩用于牽拉地線的可直接穿入地線放線滑車。5.4.5導引繩當天展放完畢,應于當天升空,導引繩需拖地過夜時應派專人看護。5.4.6升空方法:將導引繩一端用3t地錨固定,另一端通過一根11鋼絲繩絞磨牽引,使導引繩升空。升空過程中,應派人沿線監(jiān)護,防止導引繩掛住樹木或其它障礙物。5.5張力展放牽引繩及地線5.5.1張力展放牽引繩及地線時,其順序是:先展放地線,再展放牽引繩。由于地線張力較小,可用導引繩直接牽放地線。5.5.2張力展放牽引繩及地線均采用小牽機及小張機。5.5.3張力展放地線時,在張力場應做好下列準備工作:5.5.3.1將地線盤架上的鋼絞線由上方進入小張力機輪子,纏繞后從上方引出。5.5.3.2用與網(wǎng)套連接器固定地線引出端。網(wǎng)套連接器尾部用12號或14號鐵線綁扎牢固。網(wǎng)套連接器使用前應做拉力試驗。5.5.3.3用30kN旋轉連接器將導引繩與地線引出端的網(wǎng)套連接器相連接。5.5.3.4在張力機前方,在地線上安裝接地鋼輪滑車,做好保安接地。5.5.4張力展放牽引繩時,在張力場應做好下列準備工作:5.5.4.1將牽引繩盤架上的牽引繩通過轉向滑車由上方進入小張力機輪子,纏繞后從上方引出。在張力機前方,在導引繩上安裝接地鋼輪滑車,做好保安接地。5.5.4.2用30kN旋轉連接器將導引繩與牽引繩連接。5.5.5張力展放牽引繩及地線時,牽引場應做好下列準備:5.5.5.1將導引繩前端從小牽機上方引入卷揚輪,繞卷揚輪6圈后上方引至導引繩盤。5.5.5.2在小牽機前方,在導引繩、牽引繩或地線上安裝接地鋼輪滑車,做好保安接地。5.5.6張、牽場準備完畢后,各崗位工作人員應全面檢查各部位情況并報告現(xiàn)場指揮員。指揮員確認各部位正常后,方能下達開始牽引牽引繩或地線的命令。5.5.7用小牽、張機“一牽三”展放地線或牽引繩,開始時應慢速牽引。待系統(tǒng)運轉正常后,方可全速牽引。5.5.8地線或牽引繩換盤應按以下程序操作:5.5.8.1當小張機尾架上的地線或牽引繩在盤中剩余45圈時,應通知小牽機暫停牽引。5.5.8.2換盤方法是:先用卡線器錨固地線或牽引繩;倒出盤中剩余的線或繩,卸下空盤,換上待展放的地線或牽引繩新盤。5.5.8.3地線換盤后,把線盤上的地線用人力引出與已展放的地線與地線之間應按導地線液壓連接措施的方法進行液壓連接。壓接工作須監(jiān)理在場,否則不許進行壓接作業(yè)。5.5.8.4牽引繩換盤后,已展放的牽引繩與新盤上的牽引繩之間用125kN抗彎連接器連接。5.5.8.5將前一盤的余線或余繩繞進新盤并收緊尾繩,緩慢拆除卡線器。5.5.9導引繩換盤應按下列程序操作:5.5.9.1當導引繩的接頭(即30kN抗彎連接器)牽引至接近小牽機時,應減速牽引,使接頭緩慢通過小牽機的卷揚輪。5.5.9.2當接頭進入導引繩盤23圈后,應暫停牽引。小牽機的前方用卡線器錨固導引繩。5.5.9.3解開導引繩的抗彎連接器,卸下已纏滿的導引繩盤,換上導引繩空盤。對卸下的導引繩盤應及時根據(jù)計劃送至下一個放線段內的指定地點。5.5.9.4將導引繩頭纏繞于空盤并收緊,啟動小牽引機受力后再次暫停,拆除卡線器,即可繼續(xù)牽引。5.5.10地線或牽引繩的錨固應按下列程序操作:5.5.10.1當放線段內的地線或牽引繩展放到位后,應停止牽引。用卡線器將地線或牽引繩的前后端錨固在地錨上。5.5.10.2錨線后,保持地線或牽引繩的張力,與地面及被跨物的距離不小于:一般地區(qū),距地面3m;只須設崗監(jiān)護而不需要搭設越線架的道路,距地面5m;距越線架架頂1m。5.5.10.3拆除導引繩。5.5.10.4將小張力機、小牽引機轉入下一條線或下一段繼續(xù)牽引作業(yè)。5.6張力展放導線5.6.1展放導線前,牽引場應做好下列準備:5.6.1.1檢查牽引機方向,是否已對正牽引導線方向。5.6.1.2放下牽引機液壓支腿,支墊道木,將牽引機調平;收緊錨固牽引機的手板葫蘆,將其固定。5.6.1.3把已錨固在牽引場的牽引繩尾端穿繞牽引機的牽引輪后,將其固定于牽引繩盤上。5.6.1.4啟動牽引機,慢速牽引,收緊牽引繩錨固點與牽引機間的余繩。余繩收緊即停機。5.6.1.5拆除牽引繩上的卡線器,并在牽引機前的牽引繩上安裝鋼質接地滑車。5.6.2展放導線前,張力場應做好下列準備:5.6.2.1檢查張力機方向,是否已對正導線展放方向。5.6.2.2放下張力機液壓支腿,支墊道木,將張力機調平;收緊錨固張力機的手板葫蘆,將其固定。5.6.2.3將第一組四軸導線吊上導線盤架,調好盤架高度,使線軸水平,裝上液壓制動器。5.6.2.4將4條16的尼龍繩分別纏繞在張力機的張力輪槽內,纏繞方向與導線外層捻回方向一致。5.6.2.5將第一組四軸導線的線頭拉出盤外,截除散股部分后,將導線套入單頭網(wǎng)套連接器并收緊;在距離連接器尾端2050mm處用10號鍍鋅鐵線綁扎不少于10匝;5.6.2.6將導線頭上的網(wǎng)套連接器與張力機側的尼龍繩頭連接。5.6.2.7啟動張力機,以人力拉緊張力機出線側的尼龍繩,慢速牽引,使導線隨尼龍繩通過張力機的張力輪,拉出張力機。5.6.2.8解下導線頭的尼龍繩,將導線頭的網(wǎng)套連接器與50kN旋轉連接器連接,再分兩組與兩個牽引板連接。形成牽引繩12.5t旋轉連接器牽引板50kN旋轉連接器單頭網(wǎng)套導線的連接形式。5.6.2.9待四條導線分別與牽引板連接后,啟動張力機,讓其慢慢倒車。收緊線盤至牽引板間的牽引繩和導線,同時用人力同步倒轉線盤,使余線盤于線盤上。收緊后,拆除牽引繩上的卡線器。5.6.2.10以張力機調整子導線的張力,使牽引板處于水平狀態(tài)。5.6.2.11在張力機出線口處安裝鋁質接地滑車。5.6.3展放導地線前,每施工段都應做布線設計,其內容應包括:張、牽機位置、檔距、壓接管被控位置、導(地)線的被控長度、施工段總長度、被跨越物的位置和不允許出現(xiàn)壓接管的線檔等。 布線原則:a.相對控制壓接管位置 b.節(jié)省導、地線和壓接管 c.余線轉運量少,松錨升空后導線仍懸空。 放線指揮應持有布線計劃,并依據(jù)布線計劃指揮導、地線展放。5.6.4導線牽放過程中,護線人員應隨時向指揮人員報告導線對地及對跨越物的距離,指揮人員根據(jù)情況下達調整放線張力的命令。5.6.5導線牽放過程中,導線與地面及被跨越物的距離應不小于:一般地段導線離地面3m;人員及車輛較少通行的道路而不搭設越線架時,導線離路面5m;導線或平衡錘離跨越架頂面1.0m。5.6.6當牽引板牽至距放線滑車3050m時,應減慢牽引速度,使牽引板平緩通過放線滑車減少沖擊力。5.6.7當牽引板接近轉角塔的放線滑車時,應減慢牽引速度,并注意按轉角塔監(jiān)視人員的要求,調整子導線放線張力,使牽引板的傾斜度與放線滑車傾斜度相同。走板一個一個過,先過內角側走板,后過外角側走板。牽引板通過滑車后,即可恢復正常牽引速度及正常放線張力。5.6.8更換牽引繩應按下列程序操作:5.6.8.1當牽引繩頭進入牽引繩盤34圈后,應停止牽引。5.6.8.2在牽引機與線盤之間用卡線器錨固牽引繩;拆除剛入盤的抗彎連接器;卸下滿盤,換上空盤。將滿盤的牽引繩運至下一條線或下一放線段。5.6.8.3將牽引繩頭纏固于新裝的繩盤上,轉動繩盤,收緊牽引繩。5.6.8.4卸下牽引繩上臨時錨固的卡線器后,報告指揮員準備繼續(xù)牽引。5.6.9更換導線盤的操作程序:5.6.9.1當導線盤上的導線剩下最后一層時,應減緩牽引速度;當盤上導線剩下6圈時,停止牽引。5.6.9.2用18棕繩在張力機的后面通過卡線器臨時錨固導線。5.6.9.3倒出盤上余線,卸下空盤,裝上新盤導線。5.6.9.4將前后兩條導線頭對接套入雙頭網(wǎng)套連接器,用12號鐵線綁扎連接器尾部。5.6.9.5倒轉導線盤,將余線纏回線盤中。此時,應把雙頭網(wǎng)套連接器進行包裹,防止連接器磨損導線。5.6.9.6裝上制動器并帶住線盤尾部張力,拆除18棕繩等臨錨裝置。5.6.9.7開啟張力機,通知牽引機慢速牽引。當雙頭網(wǎng)套引出張力機35m時停機。5.6.9.8在張力機前方將子導線通過卡線器及100的鋼絞線錨固在張力機上,卸下鋁質接地滑車。5.6.9.9啟動張力機,使張力機前方導線緩慢落在鋪墊的彩條布上。卸下雙頭網(wǎng)頭連接器,切除連接器接觸過的導線尾段。5.6.9.10進行導線直線壓接。詳見導地線液壓技術措施。5.6.9.11壓接完成后,在直線管外裝設保護鋼套,并綁扎牢固。再在鋼套外面包裹白布,并用膠布帖牢。5.6.9.12啟動張力機,令其倒車,收緊導線,將錨固點至導線盤間的余線收至線盤上。5.6.9.13拆除壓接前在張力機的前方設置的錨固裝置。在張力機出口的導線上,重新裝上鋁質接地滑車。報告指揮員,準備繼續(xù)牽放導線。5.6.10每相導線放完后必須先檢查壓接管位置是否需要串動,如不需要串動即可在牽、張機前將導線錨固。錨線水平張力不得超過導線保證計算拉斷的16%即1.67t。5.6.11臨錨導線對地夾角不應大于25。并使導線空間位置錯開以免線間鞭擊,錨線后導線距地面不得低于5m。5.6.12張力放線過程中,防止導線磨損的措施:5.6.12.1吊運、架設線軸時,應保證線軸不變形;拆除線軸包裝時應使用不損傷導線的工具,拔除線軸外緣上所有封裝鐵釘。5.6.12.2向線軸回盤余線時,若連接網(wǎng)套將被盤進線軸,則連接網(wǎng)套與導線之間應墊以隔離物如麻袋片、塑料布等。5.6.12.3導線局部落地處應鋪以木板、木棒或草袋等;卡線器附近的導線套以橡膠管;導線與鋼線或導線與導線交叉處加以支墊;5.6.12.4連接網(wǎng)套內的導線連接時應切除。5.6.13張力放線過程中,應注意觀察導線質量。導線展放時,應在每盤展放的導線軸前設置一個人,以觀察導線質量,另分布在沿線的護線人員應隨時注意導線是否有斷股、磨傷等現(xiàn)象。5.7緊線施工5.7.1緊線作業(yè)前,應設置臨時拉線以平衡部分緊線張力,導線每相設2根,地線每相設1根;臨時拉線對地面水平夾角以不大于45為宜,方向為掛線后導(地)線的延長線方向。綁點應靠近掛點,且不妨礙兩側緊線操作,綁點處的塔材應做好防護措施,拉線的張緊力以如下數(shù)值為宜:地線拉線不小于5KN,導線拉線不小于40KN。5.7.2緊線作業(yè)必須具備以下條件:5.7.2.1對緊線段內的導線進行巡查,重點檢查導地線是否有跳槽,相互馱線現(xiàn)象。5.7.2.2核查施工段內導、地線壓接管的位置。5.7.2.3檢查各交叉跨越處的安全措施是否可靠。5.7.2.4核對觀測檔位置,檔距及弛度觀測的計算參數(shù),設定觀測標志。5.7.2.5檢查各直線塔在防線過程中的臨時接地情況,在緊線施工中予以保留。5.7.2.6轉角塔、上揚塔監(jiān)護人到位,必要時應安裝壓線滑車抑制上揚。5.7.2.7檢查通訊情況是否暢通。5.7.3緊線順序及操作程序:5.7.3.1緊線順序:先緊地線,后緊導線。5.7.3.2操作程序:a. 起始放線段緊線,應先在掛線端(即尾端)進行掛線作業(yè);壓接及安裝過程中,注意導線耐張線夾引流板的朝向(按照液壓作業(yè)指導書要求操作)。b. 第二施工段以后的各施工段緊線過程中,先應在上一施工段的操作端,對臨錨側導線及地線做全張力過輪臨錨。c. 上一施工段的操作端的導線、地線直線接續(xù)管壓接,并將各導地線的錨線端升空。d. 每相線完成上述操作后,即通知操作端(緊線端)進行緊線作業(yè);e. 緊線檔與觀測檔及各監(jiān)護點作業(yè)人員聯(lián)系,得到回應后,進行緊線操作。f. 進行弛度調整后,將導、地線臨錨在緊線地錨上;除緊線端的操作塔外,其余各塔同時劃印,確定線夾安裝位置。g. 倒換卡線器時,臨錨卡線器卡牢后,緩松絞磨,臨錨鋼繩受力并且卡線器未產(chǎn)生滑移,才能松出磨繩,倒換卡線器。5.7.4弧垂觀測5.7.4.1弧垂觀測檔的選擇:緊線段在5檔及以下時,靠近中間選擇一檔;緊線段在612檔時,靠近兩端各選擇一檔;緊線段在12檔以上時,靠近兩端及中間各選擇一檔。弧垂觀測檔的數(shù)量可根據(jù)現(xiàn)場條件適當增加,但不得減少。觀測檔宜選擇較大檔距和懸點高差較小及接近代表檔距的線檔,觀測檔應盡量避開轉角塔,直線塔緊線的分界檔必須是下一施工段的觀測檔。5.7.4.2觀測弧垂時的實際溫度應能代表導線或避雷線的溫度,溫度應在觀測檔內實測。觀測弛度表見附頁。緊線觀測弛度時,為了防止因松緊法不正確而造成非觀測檔尺度超差,要求采取前檔緊、后檔松的調線方法,即緊線順序為緊松緊松,同時保證兩根子導線松緊方向一致,避免子導線間弛度超差。對于同相導線,緊線宜先緊兩邊的子導線(1#、2#),每次緊松交替進行,直至弛度全部滿足觀測值為止。5.7.4.3觀測馳度方法:對小檔距建議采用等長法;較大檔距受地形限制,建議采用角度法。5.7.4.4緊線弛度調整程序和方法:a.收緊導線,調整距緊線塔較遠的觀測檔的弛度,使其合格或略小于觀測弛度。b.放松導線,調整距緊線塔較近的觀測檔的弛度,使其合格或略大于觀測弛度。c.弛度調整發(fā)生困難,各觀測檔不統(tǒng)一時,應檢查觀測數(shù)據(jù),發(fā)生紊亂時,應放松導線,暫停一段時間后重新調整。5.7.4.5畫印a.直線塔畫?。阂源骨虻拇估K與鐵塔側面結構中心線重合,該垂球與導線的交點即為劃印點,以三角板一邊與導線靠緊,另一直角邊對準劃印點,逐根劃好其他導線的印記。b.耐張轉角塔:用一長直尺通過兩掛線孔中心,直尺端部吊一垂球,垂球與內角側導線的交點即為劃印點,以一三角板的直角邊對準劃印點,另一直角邊緊貼內角導線,將其他三根導線的印記一并劃好。5.7.4.6耐張塔平衡掛線:a.在耐張塔兩側同時錨固2根導線,并同時收緊。b.錨線距離:空中壓接錨繩長度為10米,地面壓接錨繩長度應為呼稱高的1.5倍左右。c.導線收緊后,在導線中間斷開。地面壓接需在導線落地點鋪采條布,用棕繩將導線落至彩條布上斷線壓接,并與絕緣子串相連;空中壓接需安裝工作平臺,在空中壓接導、地線耐張線夾,空中與絕緣子串對接。d.雙聯(lián)雙掛點耐張絕緣子串用于轉角塔上時,每項的外側串應根據(jù)圖紙進行調整,各塔的外側串的調整板及平行掛板應圖裝配。e.兩邊相的上導線耐張線夾引流板向塔身外側偏45引下,下導線引流板垂直向下引出,中相跳線串的2根子導線向轉角內側偏45引出,注意鐵塔前后兩側引流板的偏角朝向要一致。良導體地線引流板朝下。f.耐張絕緣子串的尾部設有ZCJ-45型支撐架,以防運行時兩掛點間的絕緣子串相碰撞,支撐架應在絕緣子串調整完畢后安裝。g.掛線完畢后應復核弛度,如不滿足規(guī)范要求,應用調長金具調整至符合要求。h.小孤立檔掛線的過牽引長度不應大于150mm。5.8附件安裝5.8.1緊(掛)線后要及時進行附件安裝,避免導線因疲勞震動和相互鞭擊而損傷。5.8.2本工程的導線附件提線,應采用兩套設備提升導線,以防止工具超載造成事故,保證橫擔兩側受力均勻,提線用兩個3噸鏈條葫蘆及兩套提線器進行操作;采用210KN懸垂串的直線塔用兩個5噸鏈條葫蘆提線。地線用2噸鏈條葫蘆提線。5.8.3線夾安裝的要求:對于上扛式線夾,應先安裝兩根下導線,然后再安裝兩根上導線;對于下垂式線夾,導線安裝順序不做要求,建議先安裝下線,再裝上線。5.8.4附件提線操作過程中,要對承力點處塔材加以襯墊、包裹,注意保護。5.8.5護線條施工,要求安裝后對導線包裹應緊固,每根護線條均不得彎曲,其中心應與劃印點重合。5.8.6防震錘的安裝個數(shù)見桿塔明細表,安裝要求見第1.2.6條。5.8.7施工工器具重量的限制:對于直線塔,導線不得超過4KN,地線不得超過2KN;對于耐張塔,導線不得超過6KN,地線不得超過2KN。5.9間隔棒安裝5.9.1采用飛車或人工走線方式安裝,在線上帶滑車及小繩,當飛車或人到達間隔棒安裝位置時,由地面人員用小繩將間隔棒提吊到線上,進行安裝。間隔棒的安裝距離在線上測量。次檔距誤差小于1米,每檔間隔棒的安裝數(shù)量見桿塔明細表,安裝距離見間隔棒安裝表。5.9.2間隔棒與直線管之間的距離應大于0.5m,不能滿足時可移動間隔棒位置直到滿足為止。5.10跳線施工5.10.1跳線制作5.10.1.1跳線應使用未經(jīng)牽引的原狀導線制作,安裝時應保持導線的自然彎曲與弧垂的彎曲方向一致。5.10.1.2導線從線盤上拆下時,避免導線出現(xiàn)硬彎、金鉤,影響跳線工藝。5.10.1.3跳線制作應根據(jù)設計長度+裕度(約0.51.0m),按導線的自然彎曲在地面壓接一端引流管,吊到安裝位置,在空中模擬,以確定跳線長度。并進行另一端引流管液壓連接。5.10.2跳線安裝5.10.2.1兩邊相跳線可采用兩點或三點同時起吊安裝,中線可采用四點式起吊安裝。5.10.2.2開始起吊時,各起吊點的應緩緩提升、相互協(xié)調,檢查吊點是否符合要求,防止導線出現(xiàn)硬彎。5.10.2.3跳線引流管與耐張線夾引流板必須光面相接觸,并在接觸面涂801電力脂,各連接螺栓必須達到標準扭矩,保證接觸緊密;引流板如有污垢,必須用汽油清洗干凈,再進行下步操作。5.10.2.4跳線安裝后,弛度應滿足設計要求,誤差不超過0.1米,控制電氣間隙滿足設計要求5.11過程控制辦法5.11.1項目部組織對導地線液壓、弛度觀測、附件安裝(懸垂、耐張)、跳線安裝等4道工序進行首件檢查并做好記錄,對檢查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整改方案,并跟蹤檢查,直至滿足驗收規(guī)范為止。5.11.2對導地線壓接、弛度觀測、跳線安裝等工序質檢員必須旁站,監(jiān)督施工過程、檢查施工質量,并在施工記錄上簽字,對施工全過程負責。5.11.3工程部對每個施工隊進行定期檢查和不定期抽檢,對檢查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及時提出處理意見,限期整改,并對整改情況跟蹤檢查。5.11.4每段施工結束后,施工隊進行自檢消缺,自檢合格后,報項目部中間驗收。5.11.5項目部組織有關人員進行中間驗收,并對驗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處理方案,交施工隊處理。5.11.6施工隊對中間驗收存在的缺陷進行處理,并逐一檢查合格。5.11.7全線路完工項目部組織全線路復檢。5.11.8項目部復檢合格,報監(jiān)理公司架線驗收及竣工驗收。6.主要作業(yè)人員職責權限6.1施工隊長負責對運抵施工現(xiàn)場的顧客提供的產(chǎn)品及自采購產(chǎn)品的復檢、貯存和防護。6.1.1負責安排施工前對工器具和檢測工具的檢查和校驗。6.1.2主持本隊的安全技術交底。6.1.3負責本隊施工機具調配和人員安排。6.1.4負責安排本隊施工機具的使用、維護和保管,保證施工機具狀態(tài)良好。6.1.5負責布置本隊施工現(xiàn)場環(huán)境控制和文明施工。6.1.6負責執(zhí)行和實施各種作業(yè)文件及各種管理制度、標準、規(guī)程和相關規(guī)定,并對操作者執(zhí)行情況進行檢查指導,及時糾正和制止不規(guī)范操作。6.1.7負責安排本隊的自檢和互檢。6.1.8負責安排本隊施工段工程質量的全面檢查。6.2施工隊技術員職責6.2.1負責施工前工器具和檢測工具的檢查和校驗。6.2.2負責本隊安全技術交底并形成記錄。6.2.3負責作業(yè)指導書在施工中的實施和指導。6.2.4協(xié)助專職質檢員實施工程項目質量檢驗計劃。6.2.5協(xié)助隊長對現(xiàn)場施工材料的貯存與防護及標識與維護。6.2.6協(xié)助隊長做現(xiàn)場施工機具、計量器具的標識與維護。6.3兼職質檢員職責6.3.1負責對運抵現(xiàn)場的施工材料的復檢、貯存和防護。6.3.2負責本隊所用材料施工前的復檢6.3.3負責本隊分項工程的自檢和互檢。6.3.4.負責本隊施工段工程質量的全面自檢并形成記錄6.3.5負責本隊施工記錄的填寫。6.4操作工人職責6.4.1負責現(xiàn)場的安全、文明施工。6.4.2負責本隊施工機具的使用與維護。6.4.3負責按作業(yè)指導書要求施工。6.4.4負責對所用材料做外觀檢查6.4.5對所施工項目質量負全責。7.質量要求及控制7.1架線作業(yè)中的見證點及其控制。7.1.1見證點:a. 導、地線損傷處理;b. 導、地線直線接續(xù)管及耐張線夾的液壓連接。7.1.2控制方法:a. 導線損傷處理按7.3款執(zhí)行。b. 液壓操作及控制見“液壓施工作業(yè)指導書”。c. 上述兩項作業(yè)必須有質檢員、監(jiān)理在場檢驗,并簽字認可。7.2絕緣子外觀檢查7.2.1鋼化玻璃絕緣子外觀要求:不符合以下要求者,剔出不用。a.玻璃件應光滑透明,玻璃件內不應有結石,開口邊或破損。b.玻璃件的飛邊不應有裂紋,飛邊的高度及寬度不應超過1mm。c.玻璃件內部的氣泡缺陷直徑不應大于3mm,數(shù)量不應超過2個,氣泡的間距不小于15mm。d.玻璃件內的灰泡總面積不應超過6cm2。e.玻璃件的痕跡深度不應超過0.5mm,長度不大于30mm。f.玻璃件的破皮單個面積不應超過2cm2,總面積不應超過3 cm2。7.2.2瓷絕緣子外觀要求:瓷件不應有生燒、過火和瓷體氧化起泡現(xiàn)象,瓷件表面存在缺陷超過下列規(guī)定者,應剔除不用。a. 單個缺陷、外表缺陷總面積和缺釉質面積不應超過表7-1規(guī)定。b. 瓷件外表釉面針孔(包括釉色)的總面積不應超過外表面缺陷總面積的1/2。c. 堆釉、折痕、壓痕的高度和深度不應超過表7-1規(guī)定,刀痕和波紋的深度不應超過0.5mm,以上缺陷不計算面積。d. 瓷件上釉部位尺寸偏差不應超過5mm。e. 瓷件不允許有裂紋。f. 瓷件表面缺陷不應影響瓷件的安裝和連接。瓷件表面缺陷規(guī)定 表7-1缺陷項目單個缺陷外表缺陷總面積(cm2)缺釉面積斑點、燒缺、雜質、氣泡等直徑mm粘釉或碰損面積cm2深度或高度mm單個缺釉面積缺釉總面積外表面cm2內表面cm2外表面cm2內表面cm2數(shù)量3.50.2510.50.501.000.51.07.3導線損傷處理要求:7.3.1導線在同一處的損傷同時符合下述情況時可不作補修,采用0#砂紙磨光表面棱刺:a. 外層導線線股有輕微擦傷,其擦傷深度不超過單股直徑的1/4;b. 截面積損傷不超過導電部分截面積的2%時。注:“同一處”損傷截面積是指該損傷處在一個節(jié)距內的每股鋁絲沿鋁股損傷最嚴重處的深度換算出的截面積總和;損傷深度達到直徑的1/2時按斷股論。7.3.2導線在同一處損傷需要補修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7.3.2.1導線中度損傷補修處理標準:導線損傷已超過輕微損傷,但在同一處損傷的強度損失尚不超過總拉斷力的8.5%,且損傷截面積不超過導電部分截面積的12.5%時為中度損傷,應采用補修管進行補修。7.3.2.2采用補修管補修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 將損傷處的線股先恢復原絞制狀態(tài);b. 補修管的中心應位于損傷最嚴重處,需補修的范圍應位于管內各20mm。c. 補修管采用液壓,其操作必須符合“液壓施工作業(yè)指導書”中的有關規(guī)定。7.3.3導線損傷符合下列情況之一時,定為嚴重損傷:a. 強度損失超過保證計算拉斷力的8.5%;b. 截面積損傷超過導電部分截面積的12.5%;c. 損傷的范圍超過一個補修管允許不修的范圍;d. 鋼芯有斷股;e. 金鉤、破股已使鋼芯或內層線股形成無法修復的永久變形。達到嚴重損傷時,應將損傷部分全部鋸掉,用接續(xù)管將導線重新連接。7.4鍍鋅鋼絞線的損傷按如下規(guī)定處理:7.4.1斷一股以補修管補修;7.4.2斷二股鋸斷重接。壓接質量要求見“液壓施工作業(yè)指導書”。7.5在一個檔距內,每根導線或地線上只允許有1個接續(xù)管和兩個補修管,并應滿足下列規(guī)定:7.5.1各類管或耐張線夾間的距離不應小于15m;7.5.2接續(xù)管或補修管與懸垂線夾的距離應不小于5m;7.5.3接續(xù)管或補修管與間隔棒的距離不宜小于0.5m;7.5.4宜減少因損傷而增加的接續(xù)管。7.6緊線弧垂在掛線后應隨即在該觀測檔檢查,其允許偏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7.6.1 500kV線路弧垂允許偏差為2%;最大不超過0.8m;7.6.2掛線后各相間弧垂的允許偏差值不大于250mm;同相子導線間弧垂允許偏差為50mm。7.8導線對地及對被跨越物允許距離見表7-2、表7-3。導線對地面、建筑物、樹木的最小距離 表7-2線路經(jīng)過地區(qū)最小距離(m)導線狀態(tài)居民區(qū)14.040弧垂非居民區(qū)11.040弧垂交通困難地區(qū)僅步行可達的山坡8.540弧垂或最大風偏步行不能達到的山坡、峭壁和巖石。6.5導線最大風偏對建筑物的垂直距離9.040弧垂對建筑物的凈空或水平距離8.5最大風偏對樹木自然生長高度的垂直距離7.040弧垂對果樹、經(jīng)濟作物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