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建筑防火調研報告-XXXX國際廣場.doc_第1頁
高層建筑防火調研報告-XXXX國際廣場.doc_第2頁
高層建筑防火調研報告-XXXX國際廣場.doc_第3頁
高層建筑防火調研報告-XXXX國際廣場.doc_第4頁
高層建筑防火調研報告-XXXX國際廣場.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層建筑防火調研報告武漢光谷國際廣場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 09級建筑一班 谷揚 2009301530001摘要:本文以高層民用建筑防火規(guī)范圖示為依據(jù),結合對武漢光谷國際廣場的實地考察,從總平面防火設計,平面防火設計,安全疏散設計和消防設備幾個方面闡述了高層建筑防火規(guī)范在實際設計項目中的運用。關鍵詞:武漢光谷國際廣場 建筑概況 總平面防火設計 平面防火設計 安全疏散設計 消防設備 正文:實地調研之前,我花了比較長的一段時間做了兩方面的準備工作,一方面是再次系統(tǒng)地通讀并記憶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guī)范圖示,以便明確在實地調研中應該留意哪些方面的問題,用防火規(guī)范的眼光審視后續(xù)工作中選擇的實地調研對象,這樣才能在調研過程中有目的的獲得更全面有效的信息。另一方面的工作是查閱大量高層建筑方面的資料,通過多種途徑了解武漢的高層建筑并最終確定調研對象武漢光谷國際廣場。11月23日,我和一名舍友共同前往光谷國際廣場進行了一次實地調研。12月3日,為查缺補漏,我與另外兩名同學再次前往國際廣場實地調研。而在此之前,我在網(wǎng)上收集了盡可能多的關于該高層建筑的資料。1. 建筑概況1.1 場地與周邊環(huán)境光谷國際廣場位于武漢東湖區(qū)光谷廣場西北角,南面是珞瑜路,路寬60米,路南側是一29層的五星級酒店;東臨魯磨路,路寬40米,東南方向正對廣場另一側的會展中心。場地東南高,西北低,有4米左右的落差。1.2 建筑使用性質與規(guī)模圖 1 總平面圖(來自網(wǎng)絡)光谷國際廣場是其所在片區(qū)唯一的高端寫字樓,是一個包括裙樓商業(yè)街,塔樓寫字樓,總建筑面積22萬平方米的城市綜合體。它的裙房經(jīng)營面積達6萬平方米,空間分布為地下一層與地上五層。建筑內(nèi)部設兩個六層通高的景觀中庭,各層商業(yè)片區(qū)圍繞中庭布置,自然形成室內(nèi)商業(yè)街的空間模式。而各層之間主要通過兩組貫通六層的自動扶梯承擔垂直方向上的交通聯(lián)系。建筑的地下二層則為一個包含245個停車位的地下停車場。雙塔樓層數(shù)27層,每個塔樓都有六部客梯和一部消防電梯為之服務。整個建筑高度約為120米。1.3 建筑體形與場地的關系光谷國際廣場所處的場地東南方向面對城市主干道交匯處以及圓形的光谷廣場,所以說東南向為主要人流來向,這一面自然的被處理成了主入口廣場。而建筑形體上對此也有所反映,體現(xiàn)在兩個平面為橢圓形的塔樓呈面對主入口廣場開敞的夾角狀布置,形成向心的,具有很強標志性的主入口空間。前面提到場地面對干道的東南面比處于場地內(nèi)部的西北面高出4米左右,光谷國際廣場很巧妙的處理了場地的高差。建筑正面(臨城市道路面)幾乎與室外平齊的是一層商場,繞到建筑背面,與室外地坪高度接近的成了地下一層,這樣,處在場地最外圍的地下車庫入口下降一個層高的高差便到達地下二層的車庫。2. 總平面防火設計2.1防火間距圖 2擴建中的光谷國際廣場整個調研過程中,總平面防火設計的防火間距和消防車道是最為直觀的考察對象。光谷國際廣場所處的場地比較特殊,位于道路交匯處,三面臨路,路寬都在40米以上,所以說需要考慮防火間距的面只有北面和西北面。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我們調研的時候,光谷國際廣場正處在擴建之中,如圖2所示。出于安全考慮,我們無法測量加建后西北面和與之最近的居民樓之間的間距,目測是在20米以上?,F(xiàn)有部分的北面鄰近的建筑是兩棟較矮的老式居民樓和一棟新建的高層住宅樓。規(guī)范要求高層建筑的裙房與其他民用建筑的間距為:其他民用建筑耐火等級為一、二級時,間距不小于6m;耐火等級為三級時,間距不小于7m;耐火等級為四級時,間距不小于9m。而高層建筑塔樓與不同耐火等級的其他民用建筑間距的這三個數(shù)據(jù)則分別為9m以上,11m以上和14m以上。場地北面距光谷國際廣場最近的建筑是東北角的一棟老式多層民用建筑,據(jù)我步測該建筑與國際廣場東北角裙房的間距在15m以上,該老式居民樓耐火等級應該不高,但就算按四級來算,仍然是滿足間距要求的。塔樓與該建筑的間距無法直接測得,但在總平面圖里按比例來看,應該在30m以上。此外,國際廣場現(xiàn)有部分西北角裙房距一棟新建高層住宅樓較近,步測在20m以上,顯然是滿足裙房與其他高層建筑間距不小于9m的要求的。2.2消防車道圖 3被無視的消防通道標志 按照規(guī)范要求,高層建筑周圍應設置環(huán)形消防車道。沿街的高層建筑,其街道的交通道路,可作為環(huán)形車道的一部分。在加建之前,光谷國際廣場顯然處在環(huán)形消防車道的包圍之中,包括南面珞瑜路的一小段,東面魯磨路的一小段,以及臨魯磨路從場地東北角開進來的一條場地內(nèi)部道路,該道路在經(jīng)過地下車庫出口后順應地形高差一分為二,一條通過一段上坡繞到裙房背面,高度達到一層標高,接著繞裙房外圍到達南面的珞瑜路,形成環(huán)形消防車道。經(jīng)步測,該道路寬度約為8m(建筑外墻到道路邊緣護欄),規(guī)范要求消防車道寬度不應小于4m,消防車道距建筑外墻宜大于5m,應該說是基本滿足消防車通過和操作的空間要求。但在實際考察中,發(fā)現(xiàn)國際廣場對該段消防車道似乎疏于管理,如圖3,雖然墻上有“消防通道,禁止停車”的明顯標識,仍然有人將車停在消防車道上,這是一個不應忽視的安全隱患。 而加建之后,光谷國際廣場的東西長度將超過150m,且不再滿足環(huán)形車道的要求,這時候現(xiàn)有的道路便承擔起在適當位置穿過高層建筑的消防車道的角色,仍然是滿足規(guī)范要求的。穿過高層建筑的消防車道的高度不低于4m,并根據(jù)當?shù)叵儡囆吞栕们樵黾印H鐖D4所示,加建部分形成的通道的高度目測有八九米的樣子,顯然達到了要求。2.3“塔樓落地”圖 4 “塔樓落地”圖 5加建部分消防車道高層建筑設計中有個“塔樓落地”的原則,具體來說就是高層建筑塔樓底邊至少有一個長邊或周邊長度的四分之一且不小于一個長邊長度,不應布置高度大于5m、進深大于4m的裙房,且在此范圍內(nèi)必須設有直通室外的樓梯或直通樓梯間的出口。光谷國際廣場有兩座平面形狀為接近橢圓形的塔樓,如圖5,顯然橢圓周長的四分之一以上是直接落地的,而且兩座對稱的塔樓的落地部分,均有一個辦公大堂直接聯(lián)通室外與消防電梯和疏散樓梯的共用前室。反映在立面上就是A座寫字樓與B座寫字樓的單獨入口。對塔樓的調研過程中,我就是通過該入口直截了當?shù)剡M入電梯廳,乘坐電梯到達任意選擇的18層,將其作為塔樓標準層調研對象(在安全疏散設計中詳細闡述)。3.平面防火設計3.1特殊設備用房防火規(guī)范中涉及到的某些方面,比較難以在調研中一一對應的考察。如燃油或燃氣鍋爐、油浸電力變壓器等應設置在首層或地下一層靠外墻部位。這些設備無法直接看到,但在靠近地下車庫出口坡道的外墻上,我們注意到了一個叫做隔油室的房間,應該屬于此類房間,它滿足了布置在首層或地下一層靠外墻部位的要求(雖然光谷國際廣場地下車庫在地下二層,但由于場地高差的存在,建筑后面地下一層與室外地坪接近)。3.2消防控制室消防控制室是建筑物內(nèi)防火、滅火設施的控制中心。是火災撲救的指揮中心,是保障建筑物安全的要害部位之一,應設在交通方便和發(fā)生火災時不易延燒的部位。在火災時能由電氣設備進行控制,停止電梯運行,切斷電源,接通事故照明電源,開動排煙風機,關閉防火閥、防火門,檢測消防梯及消防水泵工作情況。消防控制室應設在地面一層,位置明顯處,直通室外或靠近建筑入口處,便于消防隊員盡快取得火災情報。調研中我圍繞國際廣場一圈,根據(jù)直通室外這一條件,逐一排查各個入口,猜測建筑東北角一鎖著的直接對外開放入口為直達消防控制室的入口。如圖6。3.3防火分區(qū)圖 6 消防入口所謂防火分區(qū),就是用具有一定耐火能力的墻、樓板等分隔構件,作為一個區(qū)域的邊界構件,能夠在一定時間內(nèi)把火災控制在某一范圍的空間。高層建筑中每個防火分區(qū)允許最大建筑面積,不應超過下表的規(guī)定建筑類別每個防火分區(qū)建筑面積()一類建筑1000二類建筑1500地下室500設有自動滅火系統(tǒng)的防火分區(qū),其允許的最大建筑面積可擴大一倍。規(guī)范中對一類建筑的定義里關于綜合樓分類的界定條件是建筑高度超過50m或24m以上部分的任一樓層的建筑面積超過1000則為一類建筑,否則為二類。光谷國際廣場塔樓約有120米高,故顯然屬于一類建筑,國際廣場設有自動滅火系統(tǒng),所以對于標準層面積約為1000的塔樓來說,是滿足一層一個防火分區(qū)面積要求的。 圖 7 防火分區(qū)而對于裙房部分,規(guī)范要求當高層建筑與裙房之間設有防火墻等分隔設施時,其裙房的防火分區(qū)允許最大面積不應超過2500,設有自動噴水滅火系統(tǒng)時防火分區(qū)允許最大建筑面積可增加1倍。圖7中可以看到,光谷國際廣場的西面裙房和雙塔樓主體之間通過防火卷簾隔開,所以西面裙房部分滿足上述要求。而東面裙房與雙塔樓則沒有防火墻等分隔,所以應滿足表中的要求。裙房2至5層防火分區(qū)一樣,分為三塊,西面一塊面積約為2800,設有自動噴水滅火系統(tǒng),故滿足要求;東面一塊約為2500,雖然設有自動滅火系統(tǒng),但對于一類建筑似乎還是偏大了;東北角一塊約為800,滿足要求。1層的西面裙樓則被細分為包括中庭在內(nèi)的三個防火分區(qū)。光谷國際廣場裙房內(nèi)部設有通高六層的兩個中庭,需要予以特別的重視。2至5層均在中庭環(huán)形走道靠中庭一側設置了防火卷簾,避免火災在縱向上的蔓延;而1層則將卷簾退至店鋪入口,使得中庭成為一個防火分區(qū),保證發(fā)生火災時中庭中的人們可以安全疏散。此外,高層建筑內(nèi)設有上下連通的敞開樓梯、自動扶梯等開口部位時,應按上下連通層作為一個防火分區(qū),但當上下開口部位設有耐火極限大于3h的防火卷簾或水幕等分隔設施時,其面積可不疊加計算。國際廣場的自動扶梯上下開口設有防火卷簾,如圖8,國際廣場裙房內(nèi)使用的防火卷簾富有裝飾性,我們看到地上的黃線才意識到天花板上一圈被我們誤認為裝飾帶的構件就是防火卷簾。地下車庫則被劃分為A、B、C、D四個區(qū),由防火卷簾分隔,每個區(qū)的面積約為1000(根據(jù)負一層的平面圖及每個區(qū)的車位數(shù)推測)。4. 安全疏散設計4.1安全疏散設計原則圖 8 裝飾性的防火卷簾和地上的黃線 首先疏散路線應簡潔明了,便于尋找,需設置醒目的疏散指示標志。如圖9,國際廣場的地面上便有明顯的標志;其次,疏散路線可分為著火房間到房間門的疏散,公共走道中的疏散,樓梯間內(nèi)的疏散,出樓梯間到室外等安全區(qū)域的疏散四個階段,應步步走向安全,避免出現(xiàn)逆流;第三點,疏散路線的設計應符合人們的習慣要求,緊急情況時,人們往往會選擇熟悉的路線,因此疏散樓梯間最好靠近常用的電梯間布置,將常用路線與緊急時逃生路線統(tǒng)一起來,這一點在標準層沒有體現(xiàn)出來,但在裙房平面這樣的尺度上,可以看到多數(shù)疏散樓梯間都是靠近電梯廳布置的。4.2安全出口圖 9 地面上的標志 高層建筑每個防火分區(qū)的安全出口不應少于兩個,且應分散布置,兩個安全出口間距不應小于5m。光谷國際廣場的裙房塔樓均滿足這個要求。圖 10標準層平面4.3安全疏散距離 4.3.1房間內(nèi)至疏散走道 規(guī)范要求高層建筑內(nèi)的觀眾廳、展覽廳、多功能廳、餐廳、營業(yè)廳和閱覽室等室內(nèi)任何一點至最近的疏散出口的直線距離不宜超過30m,其他房間內(nèi)最遠一點至房門的直線距離不宜超過15m。 光谷國際廣場裙樓部分建成時只提供了各類經(jīng)營區(qū)域,由入駐商家劃分,有的是開敞式的營業(yè),不存在房間內(nèi)至疏散走道安全距離的問題;有的則分割成進深適度的沿內(nèi)街布置的店面,均滿足營業(yè)廳類的疏散距離要求。 至于類似橢圓形的塔樓標準層平面,如圖10,沿橢圓長軸中間部分的辦公室進深不超過10m,且開間分隔較多,很容易滿足室內(nèi)最遠點至房門直線距離不超過15m的要求。但從平面圖上看,橢圓長軸盡端的一個房間似乎進深過大且只有一個疏散口。塔樓26層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沒有裝修,如 圖11,借此機會我步測了長軸盡端這個房間的進深,最遠點到門口的距離是17m,略超過規(guī)范要求。 4.3.2房間門口至出口或疏散樓梯間 主要考察對象是國際廣場的塔 樓。塔樓標準層采用環(huán)形走道,所以實際上所有的辦公室都是位于兩個安全出口之間的房間。房間門至最近的疏散圖 11 橢圓長軸盡端房間內(nèi)部樓梯間的距離滿足不超過40m即可,國際廣場塔樓標準層房間門口至疏散樓梯間的距離顯然是滿足要求的。 4.4疏散樓梯間一類建筑均應設防煙樓梯間,公共建筑的防煙前室面積不小于6,當與消防電梯共用前室時,面積不應小于10,通過數(shù)地面瓷磚的方式驗證,國際廣場的防煙前室面積均達到要求。裙房應設封閉樓梯間。對于樓梯間的布置,特別引起注意的是,地下室或半地下室與地上層不應共用樓梯間,這應該是考慮到樓上逃生的人員在情急之下可能錯跑到了地下室。所以當必須共用樓梯間時,應在首層與地下層或半地下層的出入口處,設置耐火極限不低于2h的隔墻和乙級的防火門隔開,并應有明顯標志。如圖12所示的是裙房西北角共用樓梯間的處理方法。圖 112共用樓梯間處理在對疏散樓梯間的考察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塔樓中有幾個防煙樓梯間里照明設備失效,不知是不是有另外的一套應急照明設備,否則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安全隱患。5消防設備5.1室外消火栓圖 14 六個消防栓圖 13天橋旁的一個消防栓室外消火栓應沿高層建筑均勻布置,消火栓距高層建筑外墻的距離不宜小于5m,不宜大于40m;據(jù)路邊的距離不宜大于2m。實地調研中,光谷國際廣場在這一點似乎處理的不甚理想,我圍繞著場地找了一圈,發(fā)現(xiàn)建筑背面的場地沒有消火栓,在東面魯磨路路邊,天橋旁有一個,如圖13,而在場地南面珞瑜路邊上,則有一處密集的布置了6個,如圖14,隔了40幾米又有一個。經(jīng)過步測,主入口前廣場有大約35m寬,所以從消火栓與建筑和道路的間距方面來看是滿足要求的,但沒有滿足均勻布置的要求。5.2室內(nèi)消防栓和滅火器國際廣場室內(nèi)走道,每隔一段距離就設有一個消火栓或幾個并排放置的滅火器,保證發(fā)生火災時可以及早進行控制。規(guī)范要求消火栓栓口離地高度宜為1.1m,栓口出水方向宜向下或與設置消火栓的墻面垂直,便于消防人員操作。 5.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