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與物理學 (楊振寧).doc_第1頁
美與物理學 (楊振寧).doc_第2頁
美與物理學 (楊振寧).doc_第3頁
美與物理學 (楊振寧).doc_第4頁
美與物理學 (楊振寧).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美與物理學 (楊振寧)十九世紀物理學的三項最高成就是熱力學、電磁學與統(tǒng)計力學。其中統(tǒng)計力學奠基于 麥克斯韋(J. Maxwell , 1831 - 1879)、波耳茲曼(L. Boltzmann , 1844 - 1905)與 吉布斯(W. Gibbs , 1839- 1903)的工作。波耳茲曼曾經(jīng)說過: 一位音樂家在聽到幾個音節(jié)后,即能辨認出莫扎特(Mozart)、貝多芬(Beethoven) 或舒伯特(Schubert)的音樂。 同樣,一位數(shù)學家或物理學家也能在讀了數(shù)頁文字后辨認 出柯西(Cauchy)、高斯(Gauss)、雅可比(Jacobi)、亥姆霍茲(Helmholtz)或克爾 期豪夫(Kirchhoff)的工作。 對于他的這一段話也許有人會發(fā)生疑問:科學是研究事實的,事實就是事實, 那里會 有甚么風格? 關于這一點我曾經(jīng)有過如下的討論: 讓我們拿物理學來講吧。物理學的原理有它的結構。這個結構有它的美和妙的地方。 而各個物理學工作者,對于這個結構的不同的美和妙的地方,有不同的感受。因為大家有 不同的感受,所以每位工作者就會發(fā)展他自己獨特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也就是說他會 形成他自己的風格。 今天我的演講就是要嘗試闡述上面這一段話。我們先從兩位著名物理學家的風格講起 。 一、狄拉克 狄拉克(P. Dirac , 1902 - 1984)是二十世紀一位大物理學家。關于他的故事很 多。譬如:有一次狄拉克在普林斯頓大學演講。演講完畢,一位聽眾站起來說:“我有一 個問題請回答:我不懂怎么可以從公式(2)推導出來公式(5)。 ”狄拉克不答。 主持 者說:“狄拉克教授,請回答他的問題。”狄拉克說:“他并沒有問問題,只說了一句話 。” 這個故事所以流傳極廣是因為它確實描述了狄拉克的一個特點:話不多,而其內(nèi)含有 簡單、直接、原始的邏輯性。一旦抓住了他獨特的、別人想不到的邏輯,他的文章讀起來 便很通順,就像“秋水文章不染塵”,沒有任何渣滓,直達深處,直達宇宙的奧秘。 狄拉克最了不得的工作是1928年發(fā)表的兩篇短文,寫下了狄拉克方程: (D) (略) 這個簡單的方程式是驚天動地的成就,是劃時代的里程碑:它對原子結構及分子結構 都給予了新的層面和新的極準確的了解。沒有這個方程,就沒有今天的原子、分子物理學 與化學。沒有狄拉克引進的觀念就不會有今天醫(yī)院里通用的核磁共振成像(MRI)技術, 不過此項技術實在只是狄拉克方程的一項極小的應用。 狄拉克方程“無中生有、 石破天驚”地指出為甚么電子有“ 自旋”(spin), 而且 為甚么“自旋角動量”是1 / 2而不是整數(shù)。初次了解此中奧妙的人都無法不驚嘆其為“神 來之筆”,是別人無法想到 的妙算。 當時最負盛名的海森伯(W. Heisenberg , 190 1 -1976)看了狄拉克的文章,無法了解狄拉克怎么會想出此神來之筆,于1928年5月3日 給泡利(W. Pauli , 1900 - 1958)寫了一封信描述了他的煩惱: 為了不持續(xù)地被狄拉克所煩擾,我換了一個題目做,得到了一些成果。(按:這成果 是另一項重要貢獻:磁鐵為甚么是磁鐵。) 狄拉克方程之妙處雖然當時立刻被同行所認識,可是它有一項前所未有的特性,叫做 “負能”現(xiàn)象,這是大家所絕對不能接受的。狄拉克的文章發(fā)表以后三年間關于負能現(xiàn)象 有了許多復雜的討論,最后于1931年狄拉克又大膽提出 “ 反 粒 子 ” 理 論 ( Theor y of Antiparticles ) 來解釋負能現(xiàn)象。 這個理論當時更不為同行所接受, 因而流 傳了許多半羨慕半嘲弄的故事。 直到1932年秋安 德 森(C.D. Anderson , 1905 - 199 1)發(fā)現(xiàn)了電子的反粒子以后,大家才漸漸認識到反粒子理論又是物理學的另一個里程碑。 二十世紀的物理學家中,風格最獨特的就數(shù)狄拉克了。我曾想把他的文章的風格寫下 來給我的文、史、藝術方面的朋友們看,始終不知如何下筆。去年偶然在香港大公報大公 園一欄上看到一篇文章,其中引了高適(700 - 765)在答侯少府中的詩句: “性 靈出萬象,風骨超常倫?!蔽曳浅8吲d,覺得用這兩句詩來描述狄拉克方程和反粒子理論 是再好沒有了:一方面狄拉克方程確實包羅萬象,而用“出”字描述狄拉克的靈感尤為傳 神。另一方面,他于1928年以后四年間不顧玻爾(N. Bohr , 1885 - 1962)、海森伯、 泡利等當時的大物理學家的冷嘲熱諷,始終堅持他的理論,而最后得到全勝,正合“風骨 超常倫”。 可是甚么是“性靈”呢?這兩個字聯(lián)起來字典上的解釋不中肯。若直覺地把“性情” 、“本性”、“心靈”、“靈魂”、“靈感”、“靈犀”、 “圣靈”(Ghost)等加起來 似乎是指直接的、原始的、未加琢磨的思路,而這恰巧是狄拉克方程之精神。剛好此時我 和香港中 文大學童元方博士談到二十一世紀1996年6月號錢鎖橋的一篇文章,才知道 袁宏道(1568 - 1610)(和后來的周作人1885 -1967, 林語堂1895 - 1976 等)的性靈論。袁宏道說他的弟弟袁中道(1570 - 1623)的詩是“獨抒性靈,不拘格套” , 這也正是狄拉克作風的特征?!胺菑淖约旱男匾芰鞒?,不肯下筆”,又正好描述了狄拉 克的獨創(chuàng)性! 二、海森伯 比狄拉克年長一歲的海森伯是二十世紀另一位大物理學家,有人認為他比狄拉克還要 略高一籌。他于1925年夏天寫了一篇文章,引導出了量子力學的發(fā)展。 三十八年以后科學 史家?guī)於鳎═. Kuhn ,1922 - 1996)訪問他,談到構思那個工作時的情景。海森伯說 : 爬山的時候,你想爬某個山峰,但往往到處是霧你有地圖,或別的索引之類的東 西,知道你的目的地, 但是仍墮入霧中。 然后忽然你模糊地, 只在數(shù)秒鐘的功夫, 自霧中看到一些形象,你說:“哦,這就是我要找的大石?!闭麄€情形自此而發(fā)生了突變 ,因為雖然你仍不知道你能不能爬到那塊大石,但是那一瞬間你說:“我現(xiàn)在知道我在甚 么地方了。我必須爬近那塊大石,然后就知道該如何前進了。” 這段談話生動地描述了海森伯1925年夏摸索前進的情形。要了解當時的氣氛,必須知 道自從1913年玻爾提出了他的原子模型以后,物理學即進入了一個非常時代: 牛頓(I. Newton , 1642 - 1727)力學的基礎發(fā)生了動搖,可是用了牛頓力學的一些觀念再加上一 些新的往往不能自圓其說的假設,卻又可以準確地描述許多原子結構方面奇特的實驗結果 。奧本海默(J.R. Oppenheimer , 1904 - 1967)這樣描述這個不尋常的時代: 那是一個在實驗室里耐心工作的時代,有許多關鍵性的實驗和大膽的決策,有許多錯 誤的嘗試和不成熟的假設。那是一個真摯通訊與匆忙會議的時代,有許多激烈的辯論和無 情的批評,里面充滿了巧妙的數(shù)學性的擋架方法。 對于那些參加者,那是一個創(chuàng)新的時代,自宇宙結構的新認識中他們得到了激奮,也 嘗到了恐懼。這段歷史恐怕永遠不會被完全紀錄下來。 要寫這段歷史須要有像寫 迪帕斯 (Oedipus)或寫克倫威爾(Cromwell)那樣的筆力,可是由于涉及的知識距離日常生活是 如此遙遠,實在很難想像有任何詩人或史家能勝任。 1925年夏天,23歲的海森伯在霧中 摸索,終于摸到了方向,寫了上 面所提到的那篇文章。 有人說這是三百年來物理學史上 繼牛頓的數(shù)學原理以后影響最深遠的一篇文章。 可是這篇文章只開創(chuàng)了一個摸索前進的方向,此后兩年間還要通過 玻 恩(M. Born , 1882 - 1970)、 狄拉克、 薛定諤(E.Schrdinger , 1887 - 1961)、玻爾等人 和海森伯自己的努力,量子力學的整體架構才逐漸完成。量子力學使物理學跨入嶄新的時 代,更直接影響了二十世紀的工業(yè)發(fā)展,舉凡核能發(fā)電、核武器、激光、半導體元件等都 是量子力學的產(chǎn)物。 1927年夏, 25歲尚未結婚的海森伯當了萊比錫(Leipzig)大學理論物理系主任。后 來成名的布洛赫(F. Bloch , 1905 - 1983,核磁共振機制創(chuàng)建者)和特勒(E. Teller , 1908 -,“氫彈之父”,我在芝加哥大學時的博士學位導師)都是他的學生。 他喜歡打 乒 乓球,而且極好勝。第一年他在系中稱霸。1928年秋自美國來了一位博士后,自此海森 伯只能屈居亞軍。這位博士后的名字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周培源。 海森伯所有的文章都有一共同特點:朦朧、不清楚、有渣滓,與狄拉克的文章的風格 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讀了海森伯的文章,你會驚嘆他的獨創(chuàng)力(originality), 然而 會覺得問題還沒有做完,沒有做乾凈,還要發(fā)展下去;而讀了狄拉克的文章,你也會驚嘆 他的獨創(chuàng)力,同時卻覺得他似乎已把一切都發(fā)展到了盡頭,沒有甚么再可以做下去了。 前面提到狄拉克的文章給人“秋水文章不染塵”的感受。海森伯的文章則完全不同。 二者對比清濁分明。我想不到有甚么詩句或成語可以描述海森伯的文章,既能道出他的天 才的獨創(chuàng)性,又能描述他的思路中不清楚、有渣滓、有時似乎茫然亂摸索的特點。 三、物理學與數(shù)學 海森伯和狄拉克的風格為甚么如此不同?主要原因是他們所專注的物理學內(nèi)涵不同。 為了解釋此點, 請看圖1所表示的物理學的三個部門和其中的關系:唯象理論(phenomen ological theory)(2)是介乎實驗(1)和理論架構(3)之間的研究。(1)和(2)合 起來是實驗物理,(2)和(3)合起來是理論物理,而理論物理的語言是數(shù)學。 實 驗 (1) 唯象理論 (2) 玻爾 | ? 海森伯 愛因斯坦 薛定諤 理論構架 (3) 狄拉克 ? 數(shù) 學 (4) 圖2 幾位二十世紀物理學家的研究領域 海森伯從實驗(1)與唯象理論(2)出發(fā):實驗與唯象理論是五光十色、錯綜復雜的 ,所以他要摸索,要猶豫,要嘗試了再嘗試,因此他的文章也就給讀者不清楚、有渣滓的 感覺。狄拉克則從他對數(shù)學的靈感出發(fā):數(shù)學的最高境界是結構美,是簡潔的邏輯美,因 此他的文章也就給讀者“秋水文章不染塵”的感受。 讓我補充一點關于數(shù)學和物理的關系。我曾經(jīng)把二者的關系表示為兩片在莖處重疊的 葉片(圖3)。 重疊的地方同時是二者之根,二者之源。譬如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 Bob注:原圖是僅在底部少量重疊的兩個長卵形葉片) 希爾伯特空間、黎曼幾何和纖維叢等,今天都是二者共用的基本觀念。這是驚人的事 實,因為首先達到這些觀念的物理學家與數(shù)學家曾遵循完全不同的路徑,完全不同的傳統(tǒng) 。為甚么會殊途同歸呢?大家今天沒有很好的答案,恐怕永遠不會有,因為答案必須牽扯 到宇宙觀、知識論和宗教信仰等難題。 必須注意的是在重疊的地方,共用的基本觀念雖然如此驚人地相同, 但是重疊的地方 并不多, 只占二者各自的極少部分。譬如實驗(1)與唯象理論(2)都不在重疊區(qū),而絕 大部分的數(shù)學工作也在重疊區(qū)之外。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重疊區(qū),雖然基本觀念物理 與數(shù)學共用,但是二者的價值觀與傳統(tǒng)截然不同,而二者發(fā)展的生命力也各自遵循不同的 莖脈流通,如圖3所示。 常常有年青朋友問我,他應該研究物理,還是研究數(shù)學。我的回答是這要看你對那一 個領域里的美和妙有更高的判斷能力和更大的喜愛。愛因斯坦在晚年時(1949年)曾經(jīng)討 論過為甚么他選擇了物理。他說: 在數(shù)學領域里, 我的直覺不夠, 不能辨認那些是真正重要的研究,那些只是不重要 的題目。而在物理領域里,我很快學到怎樣找到基本問題來下功夫。 年青人面對選擇前途方向時,要對自己的喜好與判斷能力有正確的自我估價。 四、美與物理學 物理學自(1)到(2)到(3)是自表面向深層的發(fā)展。 表面有表面的結構,有表面 的美。譬如虹和霓是極美的表面現(xiàn)象,人人都可以看到。 實驗工作者作了測量以后發(fā)現(xiàn)虹 是42高漫楚A紅在外,紫在內(nèi);霓是50高漫楚A紅在內(nèi),紫在外。 這種準確規(guī)律增加了實驗 工作者對自然現(xiàn)象的美的認識。 這是第一步(1)。進一步的唯象理論研究(2)使物理學 家了解到這42偵P50升i以從陽光在水珠中的折射 與反射推算出來,此種了解顯示出了深一 層的美。再進一步的研究更深入了解折射與反射現(xiàn)象本身可從一個包容萬象的麥克斯韋方 程推算出來,這就顯示出了極深層的理論架構(3)的美。 牛頓的運動方程、麥克斯韋方程、愛因斯坦的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方程、狄拉克方程、 海森伯方程和其他五、六個方程是物理學理論架構的骨干。它們提煉了幾個世紀的實驗工 作(1)與唯象理論(2)的精髓,達到了科學研究的最高境界。它們以極度濃縮的數(shù)學語 言寫出了物理世界的基本結構,可以說它們是造物者的詩篇。 這些方程還有一方面與詩有共同點:它們的內(nèi)涵往往隨物理學的發(fā)展而產(chǎn)生新的、 當初所完全沒有想到的意義。舉兩個例子:上面提到過的十九世紀中葉寫下來的麥克斯韋 方程是在本世紀初通過愛因斯坦的工作才顯示出高度的對稱性,而這種對稱性以后逐漸發(fā) 展為二十世紀物理學的一個最重要的中心思想。另一個例子是狄拉克方程。它最初完全沒 有被數(shù)學家所注意, 而今天狄 拉 克 流 型 ( DiracManifold)已變成數(shù)學家熱門研究 的一個新課題。 學物理的人了解了這些像詩一樣的方程的意義以后,對它們的美的感受是既直接而又 十分復雜的。 它們的極度濃縮性和它們的包羅萬象的特點也許可以用布 雷 克(W. Blake , 1757 - 182 7)的不朽名句來描述: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