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苦旅》為例分析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藝術特征.doc_第1頁
以《文化苦旅》為例分析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藝術特征.doc_第2頁
以《文化苦旅》為例分析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藝術特征.doc_第3頁
以《文化苦旅》為例分析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藝術特征.doc_第4頁
以《文化苦旅》為例分析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藝術特征.doc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4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畢業(yè)設計(論文)安徽廣播電視大學畢業(yè)論文 (設計) 課題名稱 以文化苦旅為例分析余秋雨 文化散文的藝術特征 分校名稱 馬鞍山電視(網絡)大學 年級名稱 2010春 專業(yè)名稱 漢語言文學(本科) 學生姓名 高小明 指導教師 郭慶生 . 2012年5月30日目 錄摘要關鍵詞正文一、選取大題材,表現恢宏的主題 1二、抒情與議論相結合,充滿著睿智的理性思考 2三、透過歷史名人與山水古跡,解釋深層文化意蘊 3四、散文具有極強的敘事性特征4注釋 6參考文獻6【摘 要】余秋雨散文打破了傳統(tǒng)散文的束縛,將散文置于民族文化的背景,“意”和“思”結合,借山水人物,對文化進行嚴峻的審視和理性的思索,以強烈的文化意識和冷靜的文化反思,去尋求中國文化的深刻內涵和人生的真諦,“傳達了沉重的滄桑感”,其中文化苦旅就充分體現了他“文化散文”的獨特風格?!娟P鍵詞】文化苦旅;余秋雨;文化散文;主題;特征以文化苦旅為例分析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藝術特征余秋雨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學者、作家。他的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千年一嘆、行者無疆等散文集,受到了廣大讀者的青睞和好評。當代文壇群星璀燦,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而余秋雨的散文卻恰似一株奇葩傲立蒼穹,格外引人注目。他的散文獨特之處在于,打破了傳統(tǒng)散文文體的束縛,開創(chuàng)了散文的一代新風。他將散文藝術有機的融合于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史學當中,深入淺出的將深奧的歷史文化展現于世人,表現出了一種歷史濃郁的厚重感與滄桑感。他的散文是澄澈精致、萬物溶情的,同時也是兼收并蓄且耽思旁訊的,這是一種知識的積淀、理性的升華,它可以啟人心智、教化人倫。文化苦旅這本書是余秋里教授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全書共235萬字,有道士塔、莫高窟、陽關雪、沙原隱泉、柳侯祠、白蓮洞、都江堰、三峽、洞庭一角、廬山、貴池儺、青云譜隨想、白發(fā)蘇州、江南小鎮(zhèn)、寂寞天柱山、風雨天一閣、西湖夢、狼山腳下、上海人、五城記、牌坊、廟宇、夜航船、吳江船、信客、酒公墓老屋窗口、廢墟、夜雨詩意、筆墨祭、藏書憂、臘梅、家住龍華、三十年的重量、漂泊者們、華語情結、這里真安靜三十七篇。這本書的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但是,在那一處處古跡的的背后卻隱藏著人們不為人知的一面,而作者運其妙筆,給我的心靈寫下了“震撼”兩個大字余秋雨散文打破了傳統(tǒng)散文的束縛,將散文置于民族文化的背景,“意”和“思”結合,借山水人物,對文化進行嚴峻的審視和理性的思索,以強烈的文化意識和冷靜的文化反思,去尋求中國文化的深刻內涵和人生的真諦,“傳達了沉重的滄桑感”,其中文化苦旅就充分體現了他“文化散文”的獨特風格。一、選取大題材,表現恢宏的主題中國古典散文向來以篇幅短小,取材廣泛,寫法自由為審美規(guī)范,這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散文的表現內容。余秋雨從全新的角度去透視中國文化,通過描寫大題材,擴展容量,來表現大主題。余秋雨散文的篇目不僅字數多、容量大,而且情節(jié)復雜,容納古今,具有氣壯山河的磅礴氣勢,讀起來令人蕩氣回腸?!拔乙詾?,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長城,從秦朝開始建造,經過歷代整修,至今依然橫亙于祖國的北疆。巍巍長城歷來是我們祖國的驕傲和象征。古老的長城,是歷史的見證。中華民族所有的屈辱與苦難、成就與輝煌,它都歷歷在目。但華夏大地還有沒有比長城更值得驕傲的工程?余秋雨以學者機敏的目光肯定了答案的存在,果斷地推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文章開篇出人意料而又大氣磅礴, 何況它還有明、清兩代的政治大潮,還有近代和現代的殷殷血火?!蹦暇?,作為六朝故都,經歷過風雨洗禮,飽受過滄??嚯y,創(chuàng)造過燦爛輝煌。從古到今,多少墨客騷人搜腸刮肚為文賦詩盡情謳歌,但作家余秋雨卻用如椽之筆高度濃縮了南京一千多年的歷史,把它作為第一節(jié),使文章開頭先聲奪人、氣勢恢宏,給讀者強烈的震撼、深刻的思考和無盡的遐想,為后文寫尋找南京的奇崛怪異打下了基礎。其實,余秋雨在五城記開封里也有這樣的開頭: 再如“它背靠一條黃河,腳踏一個宋代,像一位已不顯赫的貴族,眉眼間仍然器宇非凡。”這里對開封的地理位置、形象氣質都作了高度的概括,雖只短短一句,但開封像一座巍然聳立的雕塑神韻氣派畢現。二、抒情與議論相結合,充滿著睿智的理性思考由于對中國歷史的情有獨鐘,探尋古跡成了余秋雨散文的命脈,在這探古尋幽的內容中,作者將詩話的語言與理性思考相結合,使文章靈動起來,富有情趣又充滿睿智。在余秋雨的描寫下,我走過敦皇,進了莫高窟?!翱茨呖?,不是看一個死了多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痹谶@兒,我完全被“歷史的洪流消融”?!斑@里沒有重復,真正的歡樂從不重復。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這里什么也沒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騰。”是的在這千年文化的積累面前,我又是什么呢?在這朝圣者眾多的圣地,卻偏偏出了個王道士。從此,它蒙了辱,中華民族蒙了辱,但不也是王道士才使莫高窟文化大放異彩嗎?中國文化何其多,卻偏偏忽視了這座文化寶庫,何其的悲哀!余秋雨用一種抒情散文的形式普及文化,通過抒情散文來喚醒人們的生命意識、歷史憂患意識的民族意識,并對讀者起到浸潤作用。他能用散文般流利的語言敘述艱澀的哲理問題,把智性的議論和詩性的抒情水乳交融地結合起來,使深奧的理論包含著情感色彩,情與理統(tǒng)一了起來。理中有情,情中有理,情理合一。余秋雨的抒情,主要表現了一種低徊、感傷的歷史情懷。余秋雨最初的散文誕生在大西北,這是中國最古老文化中最粗獷最苦澀、最蒼涼的地域之一,從這里的文化起筆,也就無形中定下了余秋雨全部散文的那種宏大、苦澀、滄桑的藝術情調。早有相當多的評論家和讀者認為,余秋雨散文的最大特色除了它濃郁的學術味和文化味外,便是那種詩意的寫作風格,而構成這種詩意風格的,恰好就是那種雅致高貴的憂傷,神馳古今的浪漫,充滿終極關懷的文化品位。在文化苦旅的每一篇,我們幾乎都可以看到一個哲人瘦瘦的影子,背著手,低著頭,皺著眉在慢慢踱步,或自言自語,或宣泄傾訴,或捕捉外界刺激下感覺心理的微妙動蕩,或以“情”景化,或以“景”情化,或精細地把捉隱而無形的潛意識、幻覺,都讓讀者聽到了哲人那種低徊、感傷的歷史心音。如道士塔開頭一段:“莫高窟大門外,有一條河,過河有一溜空地,夕陽西下,朔風凜冽,這個破落的塔群更顯得悲涼。”朔風凜冽的莫高窟,孤獨、悲哀、寂靜地聳立在一片大漠之中,這不是一般的風物描寫,而是作者將自己的感受、思考都傾注其中,在這無言的莫高窟中寄寓了他強烈豐富的思想感情。這種歷史滄桑感與悲劇效果,使得全文有了一種詩的意韻。這,應該是文化苦旅廣為暢銷的奧妙所在吧。“歷史,從來不給附庸以地位?!薄皻v史,從不給弱者以憐憫。”上海人就是有一種精神,他們要證明他們是強者?!罢嬲膹娬?,永遠占據一席之地。這不正是中華民族所需要的嗎? “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fā),走向新的廢墟。廢墟是進化的長鏈?!薄皼]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fā)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痹谛撵`與心靈的撞擊中,發(fā)出了“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的呼喚。在這兒,已超過了時空的限制,它是一次艱難的旅行。正如在茫茫沙漠中旅行。它更是一次歷史的漫游,一次文化的苦旅,是對那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的默認。讀它,讓我受到了靈魂的震撼,精神的洗禮,心靈的升華。人生,其實也是一種苦難旅行。柳侯祠集文化散文大氣恢弘的氣魄,作家用精湛優(yōu)美的筆墨道出了柳侯祠繼前啟后的深刻意義。正是因為有了千千萬萬個像柳宗元式的文人書寫著中國的歷史。柳侯祠不僅僅是用來觀賞的旅游景點?!皫讉€少年抬起頭看了一會石碑,他們讀不懂那些碑文。石碑固執(zhí)地愴然肅立,少年們放輕腳步,離它們而去。”這是作家留給我們青年人的思考。我們必須認識到柳侯祠對我們現代人的深刻意義。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引證豐富,立論高遠,結構勻稱,落筆如行云流水,舒卷之間靈性激濺,既有博雅的文化內涵,又無一般學者文章大掉書袋的生澀,筆端飽蘸著深切的民族憂患意識可是卻不偏激,字里行間充溢著越邁千年的睿智哲思與平易樸實,那些灰黃的故紙殘篇一經他的妙筆點染,浩瀚的時空中立刻充滿五顏六色栩栩如生的江山人物。這與他在散文中嫻熟地利用豐富多樣的表達方式是分不開的。余秋雨在一種詩意的敘述風格中,綜合地運用了描寫、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還采用了小說筆法、戲劇筆法、故事傳奇、鏡頭特寫、典故引證等多種手法,這些別具一格的寫作手法對于烘托主題、使文章內涵更深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也是他的散文寫得既好讀又耐讀。如他的散文都以議論文的章法來結構,一二三四,起承轉合,少見散文應有的那種輕松,這是議論話語式的大膽引進,使文章具有很強的行文氣勢和藝術感染力。雍容、典雅而靈動的文字描寫。余秋雨對語言有天生的超強領悟力和駕馭能力,他的散文追求一種情理合一的雅致語言,語言在抒情中融注著歷史理性,在歷史敘述中也透露著生命哲理。這種語言不追求那種水一樣的清澈,而追求一種潮一樣的憤激和詩意,生命的體驗和感悟在一種哲理的詞語中棲身。余總是選擇恰當的、富有詩意、表現力的詞語加以表達,這些語言具有詩的美感力,深入淺出地解釋了事理,同時流動著詩的氛圍和情感色彩。同時講究結構,每隔一兩行就有一個鮮活的詞語組合,每隔三五句就有一個漂亮的句子,每隔三五段就有一段出色的議論。他的許多段落和句子也寫得很有趣,作為文化人讀起來時還時時會有一種同仇敵愾的親切感。同時注意運用對偶排比隱喻明喻等修辭手法,點染和增強了語言表達的色調和效果,構成了聲情并茂的語言氣勢,使語言不裝腔作勢,不生造詞語,也不清湯寡水,平淡無味,借用余光中對散文語言的要求,余秋雨散文的語言是那么富有張力,富有彈性,富有質感,富有文采,白發(fā)蘇州、蘇東坡突圍、一個王朝的背影等篇,就是其中的佼佼范例,從而把復雜深刻的歷史思想和文化內容說得深入淺出、平易近人,可讀性極強。這也是余散文暢銷的原因之一。三、透過歷史名人與山水古跡,解釋深層文化意蘊余秋雨在描寫中國歷史名人和自然景物時,往往將觸角伸向其背后所積淀的文化內涵上,去表現古代文人作品的魅力及他們自身的價值。讀起來才知道書中的足跡都是些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較深足印的地方,這些山水已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了。我跟著余秋雨的足跡從大西北的敦煌起步,轉到武侯祠、都江堰、三峽,再到天柱山、天一閣,最后的落腳點竟是東南亞的埋葬日軍的墳地。我被作者帶領著面對一堆堆文化的斷壁殘垣,心情不僅僅是沉重、還有寒冷、憂傷、沉默、悲憤。我們幾千年的文明古國的博大文化竟經歷了這么多的滄桑與悲苦!閱讀此書我不僅獲取了大量的歷史、文化知識,而且被作者帶領著一起思索和感悟。所以,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已不是瀟灑飄逸傳統(tǒng)散文了,而是充滿了厚重的歷史和文化底蘊沉思錄。余秋雨的散文大多以景物為題名,但是他不同于以往散文只關注景物的自然現象,多以個人的感情抒發(fā)和自我表現為主,而是用他深邃的目光,透過這些現象,把關注的焦點定位在這些自然景觀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內涵上。正如作者所說的:“我發(fā)現我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的較深腳印所在,說明我的心底的山水,并不是完全的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這就與以前或偏重于時代精神的激揚,或沉迷于個人感性生活的抒發(fā)的散文有了迥然不同的風貌,開辟了中國當代散文的新的藝術空間。如陽關雪,對陽關雪的描寫其實只是作為一個引子,“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xiāng),他們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著什么法術呢?”“今天,我沖著王維那首渭城曲,去尋陽關了。”他們的法術,不是別的,正是他們的文章。作者在此要表現的是中國古代文人的價值和他們作品的魅力,來突出他們在官場上的尷尬與在文壇上的不朽地位所形成的巨大反差。風雨天一閣對天一閣也未多作描述,而突出寫天一閣的創(chuàng)建人范欽其人,寫其超強的意志力與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從而顯現天一閣本身的存在價值。四、散文具有極強的敘事性特征余秋雨散文打破了小說與散文的界限,將小說創(chuàng)作中急緩不同的節(jié)奏用于散文敘事中,如道士塔 “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文?比之于被官員大量糟踐的情景,我有時甚至想狠心說一句:寧肯放在倫敦博物館里!這句話終究說得不太舒心。被我攔住的車隊,究竟應該駛向哪里?這里也難,那里也難,我只能讓它停駐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場。”讀到此處,我和作者一樣要高喊:“我好恨!”,我恨愚昧無知又貪婪的王道士為了幾塊銀元就拱手送走了國寶,我恨清朝官員沒有歷史、文化的責任感那么目光短淺,我恨外國冒險家用“童話”對我國進行的文化掠奪,恨自己未能早生幾百年我恨即使我早生幾百年卻也只能在沙漠里大哭一場。擦干淚,我才知道生在今天的我們對祖國文化肩負著的歷史責任。余秋雨散文打破了小說與散文的界限,將小說創(chuàng)作中急緩不同的節(jié)奏用于散文敘事中,道士塔生動完整地向人們講述了一個敦煌文化淪喪的悲哀故事;酒公墓則講述了翻版孔乙己的命運。這些既遙遠,又充滿現實意義的故事,引領我們沿著先人的足跡,去認清歷史,在不斷的反思與省問中,進行自我批判。綜上所述,余秋雨以自己辛酸的體驗、獨特的視角、獨到的表達以及深沉的思考,為一處處滄桑絕美的歷史古跡詮釋了深層的涵義,為中國散文創(chuàng)作注入了新鮮的血液,開創(chuàng)了中國散文的新局面。創(chuàng)造與開拓,對于散文來說,尤其重要的是藝術上的更加個性化與多樣化。文化苦旅對當代散文的突破也表現在這兩點上。余秋雨是一位具有鮮明個性的藝術家,無論其理論專著,還是散文創(chuàng)作,都可以發(fā)現其創(chuàng)新精神。他竭力超越固定的框范和束縛,開拓新的藝術天地。文化苦旅的藝術個性在于“黃鐘大呂”的陽剛大氣、文思的靈動自由和整個文集中透出的典雅的書卷氣。余秋雨在一種非常廣闊的文化發(fā)展背景上,思索民族文化歷史命運和人類向何處去這樣一些宏觀的大命題,其志遠其文也宏,其陽剛大氣鐘呂之聲令人震撼!藝術是自由的象征,只有真正自由的創(chuàng)作才會產生真正的藝術。在文化苦旅中,時間、空間、既成的文法、技巧都不構成對余秋雨的規(guī)范,他以一種超逸、解脫、俯視的自由心境信筆揮灑,文章舒展典雅,意味悠長。讀者仿佛置身扁舟,“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白x萬卷書,行萬里路。”淵博豐厚的文化素養(yǎng)與“苦旅”途中的種種文化象征時時映照,激發(fā)靈感,沖溢在文化苦旅中構成一種雍容典雅的書卷氣。但一些文評家將余氏散文稱為“學者散文”似可商榷,我想將文化苦旅稱之為“文化散文”可能更恰當。余秋雨固然也以學識為文,但他的文章與周作人、梁實秋等學者的散文不同。那種“學者散文”沉湎于“過去時態(tài)”,缺少現實體驗和自由開放的現代情懷。那種“學者散文”實質是一種士大夫的閑適散文、學問娛情的紳士散文。周作人們可以在炮火連天的歲月中,不動聲色地在書齋中研究墨色的濃淡、字句的平仄,或者談茶、音樂、女人和蒼蠅。余秋雨不會學究式的談經論道,才子式的雕琢為文。文化苦旅一個“苦”字,道盡了他的蒼涼和憂患,它是思想家的散文,其理性精神實質與先秦諸子、與魯迅倒是一脈相承的。 文化苦旅藝術的多樣化表現在意象的繁復和多角度、多方式的表述。莫高窟、柳侯祠、六一閣、古廟、廢墟紛至沓來,每一個意象又蘊涵著若干典故、附麗著若干文人的精魂,積淀著某種文化的象征。這些意象不斷地交叉、重疊、組合,傳達了復雜而深邃的意蘊,作者從正面、側面觀察了柳宗元,又騰身到宇宙間俯視身打量,然后還試圖鉆到柳宗元心中,找尋其思想的脈絡(柳侯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