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2.1中國自然災害的特點練習 新人教版選修5.doc_第1頁
高中地理 2.1中國自然災害的特點練習 新人教版選修5.doc_第2頁
高中地理 2.1中國自然災害的特點練習 新人教版選修5.doc_第3頁
高中地理 2.1中國自然災害的特點練習 新人教版選修5.doc_第4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1中國自然災害的特點課時演練促提升由于我國特殊的地理位置,20世紀全球發(fā)生的54起重大自然災害中,我國占了8起。據(jù)此完成第12題。1.這反映出我國自然災害發(fā)生的特點是()a.災害種類多樣但災次較少b.災害種類少但災次頻發(fā)c.災害種類少且災次較少d.災害發(fā)生頻率高、強度大2.我國特殊的地理位置是指()a.位于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b.位于季風氣候顯著的地區(qū)c.世界兩大自然災害帶的交會處d.位于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上解析:第1題,提取題干信息“重大自然災害”“占了8起”等可知,我國自然災害的特點是頻率高、強度大。第2題,我國的特殊位置是指在災害帶中的特殊位置,故應選c項;其他各項雖然說法正確,但不能準確反映題意。答案:1.d2.c下圖為我國某年夏季等溫線和盛行風向圖。讀圖,完成第35題。3.東部地區(qū)等溫線的走向大致與海岸線一致,說明()a.受緯度位置影響明顯b.不受地形地勢影響c.受海洋影響明顯d.夏季我國南北溫差較大4.同時受暴雨、洪澇、風沙、春旱影響的地區(qū)是()a.東南沿海地區(qū)b.西北內陸地區(qū)c.華北平原地區(qū)d.四川盆地地區(qū)5.華北平原暴雨水災嚴重的自然原因是()a.降水多b.降水集中、洼地積水c.人口稠密d.經(jīng)濟發(fā)達解析:第3題,夏季,我國東部地區(qū)盛行夏季風,受海洋水汽的調節(jié),南北溫差小,等溫線走向基本與海岸線平行延伸。第4、5題,華北地區(qū)春季氣溫回升快,蒸發(fā)旺盛,降水稀少,多大風,容易形成風沙天氣;夏季暴雨集中,地勢低平,排水不暢,易出現(xiàn)洪澇災害。答案:3.c4.c5.b我國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災害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讀我國自然災害區(qū)劃圖,完成第67題。6.下列自然災害,屬于氣象災害的是()洪水干旱臺風泥石流寒潮a.b.c.d.7.與其他地區(qū)相比,地區(qū)分布最為集中的自然災害是()a.干旱b.臺風c.泥石流d.洪水解析:第6題,緊緊抓住氣象災害發(fā)生的圈層大氣圈,即可得出答案。第7題,分布在我國的西南地區(qū),這里地殼活動頻繁,地形崎嶇,降水變率大,因此是泥石流頻發(fā)的地區(qū)。答案:6.a7.c下圖為某島沿北回歸線的地形剖面圖和氣候要素變化曲線圖。讀圖,完成第89題。8.對該島生活、生產(chǎn)危害最大的兩種自然災害是()a.寒潮、洪澇b.地震、雪災c.臺風、地震d.干旱、臺風9.該島屬于我國的()a.海洋災害帶b.東南沿海災害帶c.東部災害帶d.中部災害帶解析:由經(jīng)度和剖面圖確定該島為我國的臺灣島。結合該島所處的海陸位置、板塊位置可知,該島易受臺風、地震災害影響。從空間分布看屬于我國東南沿海災害帶。答案:8.c9.b讀下圖,完成第1011題。10.下列關于所屬災害帶的說法正確的是()a.屬于東北災害帶b.屬于海洋災害帶c.屬于青藏高原災害帶d.屬于西北災害帶11.圖中所屬災害帶的主要災害對應正確的是()a.是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b.是臺風、風暴潮、赤潮c.是洪澇、旱災、病蟲害d.是地震、沙塵暴、霜凍、干旱、病蟲害解析:第10題,由圖可知,屬于東部災害帶,屬于中部災害帶,屬于西北災害帶。第11題,中部災害帶的主要災害有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東南沿海災害帶主要災害有臺風、風暴潮、暴雨、洪澇、海水入侵等;西北災害帶主要災害有地震、沙塵暴、霜凍、干旱、病蟲害等。答案:10.d11.d讀中國部分災害分布圖,完成第1213題。12.關于圖中災害類型分布的敘述,正確的是()a.災害1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東北北部地區(qū)b.災害2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東部和北部邊緣地區(qū)c.災害3主要分布在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d.災害4主要分布在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13.關于圖中災害成因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自然因素是形成災害1的主要原因b.氣候因素是形成災害3的主要自然因素c.地形崎嶇是形成災害5的主要原因d.人類對植被的破壞是災害4加劇的主要原因解析:圖中不同的災害分布在中國的不同地區(qū),其中災害1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東北北部,成因以自然因素為主;災害2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東部、南部,西北西部及東北東部的山區(qū);災害3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區(qū),成因以氣候干旱為主;災害4主要分布在黃土高原,其中人類對植被的破壞加劇了該災害;災害5主要分布在云貴高原,特殊的地貌類型是其主要原因,地形崎嶇是其主要結果。答案:12.a13.c中國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災害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因而防災減災的任務既十分重要,又十分艱巨。讀圖,完成第1415題。14.與其他地區(qū)相比,地區(qū)d分布最為集中的自然災害是()a.洪澇b.臺風c.泥石流d.干旱15.圖中a、b、c、d四個地區(qū),水土流失最嚴重的是()a.ab.bc.cd.d解析:本組題考查我國的災害類型、地域差異等知識。第14題,d地區(qū)為西南地區(qū),受地質、地形、氣候以及人類活動的影響,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頻發(fā)。第15題,黃土高原地區(qū)由于黃土土質疏松、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覆蓋較差等原因,水土流失最嚴重。答案:14.c15.b16.從新中國成立以來農作物受災、成災、絕收面積情況看,雖然年際有波動,但總的趨勢是加重的。讀圖,完成下列各題。圖1中國農作物成災面積年變化圖圖2中國農作物年平均受災、成災面積(1)從圖1可以看出,對我國農作物成災面積影響最大的是,影響最小的是。(2)在四種主要災害中,對我國農作物成災面積影響力逐漸減弱的是,形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請試舉一例說明:。(3)兩圖說明我國農作物成災面積的變化特點是。你認為導致我國農作物受災面積出現(xiàn)該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為了降低我國農作物受災、成災面積,你認為下列措施合理的有()大量減少我國農作物的播種面積加強水利工程建設,緩解旱澇災情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退耕還林,恢復植被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作物抗災性a.b.c.d.解析:第(1)題,讀圖可以判斷,旱災對農作物成災面積影響最大,且呈波動上升趨勢,霜凍災對農作物成災面積影響最小。第(2)題,水災對農作物成災面積的影響逐漸減弱,這與我國的大小水利工程發(fā)揮防洪作用分不開。第(3)題,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科技投入的加大,防災減災措施的實施,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大大加強,但由于人類不合理的經(jīng)濟活動,導致自然災害造成的災情仍不斷上升。第(4)題,與我國人口眾多、糧食需求量大的國情不符;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主要為平原,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產(chǎn)區(qū)。答案:(1)旱災霜凍災(2)水災我國修建的一系列水利工程發(fā)揮作用三峽水利工程(其他答案合理也可)(3)波動上升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加劇災情。(4)d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材料一:圖中的兩個地區(qū)是我國水旱災害發(fā)生頻率較高的兩大地區(qū)。ab材料二:2009年9月到2010年初夏,我國西南部分地區(qū)持續(xù)少雨,氣溫偏高,遭遇嚴重旱災。長期高溫少雨,致使云南大部、貴州大部、川西高原南部、廣西北部和東南部出現(xiàn)重度以上氣象干旱,對群眾生活、農業(yè)生產(chǎn)、塘庫蓄水、森林防火等造成極大影響。材料三:淮河流域是我國洪水災害發(fā)生頻繁的區(qū)域,該地區(qū)在歷史上曾多次發(fā)生大的全流域性洪水災害。(1)說出a圖的中東部區(qū)域主要地形區(qū)的名稱,并描述該地形區(qū)的地表特征。(2)讀材料二,分析導致該地區(qū)20092010年發(fā)生嚴重旱情除降水因素以外的其他主要原因。(3)讀b圖和材料三,分析淮河流域多洪澇災害的水系原因。解析:第(1)題,地形的名稱及特征,在準確定位的基礎上進行描述。第(2)題,該地區(qū)20092010年發(fā)生嚴重旱情的原因有氣象氣候因素、地形、植被、農業(yè)種植結構等。第(3)題,淮河流域多洪澇災害的水系原因,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