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達木盆地中、新生代地層----典型剖面敘述.docx_第1頁
柴達木盆地中、新生代地層----典型剖面敘述.docx_第2頁
柴達木盆地中、新生代地層----典型剖面敘述.docx_第3頁
柴達木盆地中、新生代地層----典型剖面敘述.docx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柴達木盆地中生代新生代地層三疊、侏羅紀、白堊紀地層剖面的敘述:侏羅白堊系僅在柴達木的北緣阿爾金山以及祁連山南麓一帶出露,在盆地南緣的昆侖山北麓則沒有看到露頭,侏羅白堊系根據古生物組合特征,巖相特征以及接觸特征,可以分為下、中侏羅紅柳溝巖系、上侏羅采石嶺巖系、下白堊紅水溝巖系以及上白堊犬牙溝巖系四層。剖面1:阿爾金山南麓的侏羅紀白堊系以紅水溝采石嶺紅柳溝一帶的剖面為代表,其巖性自下而上為:紅柳溝巖系在紅柳溝一帶分布較廣,底部以及頂部均與變質巖系為斷層接觸,在紅柳溝以西的牛蹄溝一帶見不整合于變質巖系上,厚度為961米。第一層:厚340米,剖面下粗上細,為灰色、灰黃色礫巖,灰色深灰色砂巖以及灰黑色碳質泥巖組成的若干沉積旋回,在碳質泥巖中有植物化石。第二層:厚419米,灰色礫巖、砂巖砂質泥巖以及碳質頁巖等組成沉積旋回構成,剖面下粗上細,中部砂巖層比較多,上部碳質泥巖中植物化石。第三層:厚202米,為灰色礫巖、砂巖以及碳質頁巖組成,剖面底部較粗,碳質頁巖中含有植物化石。采石嶺巖系出露于采石嶺一帶,以局部不整合接觸與紅柳溝巖系之上,頂部與第三系不整合接觸,厚732米。第一層:厚169米,底部為灰白色塊狀礫巖,以上為灰綠色礫巖夾碳質頁巖,碳質頁巖中有少量化石。第二層:厚563米,為紫紅色頁巖,砂質頁巖夾灰褐色以及灰綠色砂巖,巖層以細微波狀交錯層理發(fā)育為特征。紅水溝組下部在小紅山一帶出露,上部在紅水溝一帶出露,二者間尚無接觸關系,底部與采石嶺巖系僅有斷層接觸,厚502米。第一層:厚173米,為紫灰色、橘紅色塊狀砂巖夾砂質巖以及礫巖第二層:厚329米,為棕褐色泥巖夾藍灰色薄層砂巖,砂巖呈不規(guī)則條帶或團塊穿插泥巖中,泥巖中有化石。犬牙溝組:出露于犬牙溝小紅山一帶,底部與紅水溝巖系為不整合接觸,頂部與第三系呈不整合接觸。厚832米。第一層,厚240米,為灰白、淡灰色塊狀礫巖,上部夾土紅色砂巖、砂質泥巖。第二層,厚245米,為土黃色礫巖,灰白色礫巖,土紅色砂質泥巖層互層。砂巖中含有白色鈣質結核。第三層,厚347米,為土黃土紅色塊狀礫巖,上部夾土紅色砂巖夾砂質泥巖。剖面2:祁連山(賽什騰山、達肯達坂山、宗務隆山),南麓的侏羅白堊系以魚卡路樂河以及紅山一帶出露最為完全,按照目前的劃分意見,缺失了采石嶺巖系。剖面自下而上為:紅柳溝組以紅山剖面最厚最完整,可分為2個層組,兩層組為斷層接觸,剖面底部不整合與變質巖系上,厚度為1068米。第一層:厚396米,下部為棕黃色砂巖,黑灰色碳質頁巖夾煤層,底部有一層灰綠色塊狀礫巖,煤層可供開采。中部為黑灰色碳質頁巖、煤層夾淺灰色砂巖。上部為棕紅、暗綠色砂質泥巖、粉砂巖。本層下部以及中部的碳質頁巖中有化石。第二層:厚672米,下部為暗綠色礫巖、砂巖夾砂質泥巖,中部為黑灰色碳質頁巖、煤層夾灰白色砂巖以及菱鐵礦薄層。煤層可供開采。碳質頁巖中含化石。上部為灰白、棕灰色砂巖夾碳質頁巖,頂部為黑灰色瀝青質頁巖夾不規(guī)則菱鐵礦薄層。頁巖中有化石。紅水溝組:在路樂河一帶出露比較全,底部與紅柳溝系為不連續(xù)接觸,一般反映為巖相的變化,局部見有侵蝕面,521面。第一層:厚108米,為黃灰色灰白色砂巖、礫狀砂巖與黃綠色砂巖、棕紅色泥巖互層。在魚卡路樂河一帶,本層組砂巖中含有原油為該區(qū)主要儲油層。第二層:厚169米,為棕褐色泥巖夾藍灰色薄層粉砂巖以及二層泥灰?guī)r。第三層:厚125米,為黃灰色、黃綠色砂巖,底部夾薄層細礫巖。第四層:厚119米,為棕紅、土紅色泥巖夾藍灰色不規(guī)則薄層砂巖。犬牙溝組:仍以路樂河一帶出露 完整,底部與洪水薄巖系為不連續(xù)接觸,一般反映為巖相變化,局部見有侵蝕面:頂部與第三系為不整合接觸,厚571米。第一層:厚298米,為桔黃、灰黃色砂巖夾礫狀砂巖以及紫灰色礫巖。第二層:厚273米,底部為紫灰色塊狀礫巖,向上為紫灰色、灰白色礫狀砂巖夾土黃色紫灰色砂質泥巖。沉積環(huán)境問題 在潮濕氣候區(qū),由于降雨量充沛,皆形成淡水湖泊,根據湖水的深度可進一步劃分為濱湖、淺湖和深湖、從湖濱到湖心,隨著湖水深度的增加,水動力逐漸減弱,沉積物有從粗到細的機械分異現象,層理類型也從交錯層理逐漸變?yōu)樗綄永怼R蚨话銇碚f湖泊沉積相分布基本上呈環(huán)帶狀。當有河流注入時,河流所攜帶的碎屑物質可在河口形成小型三角洲。在濱湖地區(qū),若湖岸較陡,則可形成粗碎屑沉積,并可見經搬運的螺、蚌、的殼體以及碎片。若湖岸平緩,沉積物為粉砂,有時可見泥裂、雨痕、生物擾動構造以及植物葉碎片。淺湖地區(qū)新生代第三紀第四紀地層特征分布根據介形類化石以及沉積相的特征,盆地西南部與東北部有明顯的差異,因之在分層對比上各自獨立而不能統(tǒng)一。在地層剖面上的分層名稱也各有一套,這些名稱均以該巖系出露較完整且具有代表性之處的地名為名,如盆地西南部剖面最下部的干柴溝巖系即由于此巖系在干柴溝構造出露之故,而在盆地東北部第三系剖面最下部的路樂河巖系則因該巖系在路樂河溝出露最完整,沉積特性具有較大區(qū)域的代表而得名。為此,在下面簡單介紹剖面巖性而論述沉積特征和地層對比劃分上基本按兩區(qū)分別敘述,僅盆地東北部按沉積特性又可分為兩個亞區(qū),即冷湖、賽什騰區(qū)和馬海、大紅溝區(qū)。剖面的敘述:(一)盆地西南部:包括紅三1號鄂博梁一帶西南的整個地區(qū),由于此區(qū)第三系的沉積來源方向不同,巖性變化復雜,特別是湖盆邊緣與中心沉積類型迥異,故分別各擇一標準加以敘述。1、西岔溝組剖面:地面出露4605米加井下350米共厚4955米尚未見底。干柴溝組巖系:厚2067米按旋回分為上下部,分別稱為灰綠色層組和紅色層組。紅色層組:厚510米未見底,巖性為棕紅色厚層礫巖,往上較細,夾有土紅、灰黃綠砂質泥巖。礫巖不顯層理,礫石大小不一,排列雜亂,砂質泥巖層中含少量介形類以及腹足類化石?;揖G色層組:厚1488米,下為灰綠色厚層礫巖夾二層結核狀灰?guī)r;中上部為綠灰色鈣質頁巖、泥巖與灰色細砂巖、粉砂巖的互層,夾少許砂質泥灰?guī)r以及灰色細礫巖,富含介形類、植物化石,并偶見有魚化石。油砂山組:棕紅色砂質泥巖、泥質粉砂巖夾灰色的砂巖、礫巖。下部含有少許雜色粘土層,中間為砂礫凸透體,底部為結核狀灰?guī)r。獅子溝組:土黃色的泥質砂巖砂質泥巖夾灰色的砂巖、礫巖。巖相垂向上逐漸變粗,礫巖層增多變厚。七個泉組:厚層的灰黑色礫巖,礫石呈疊瓦狀排列。剖面2:大風山、油泉子綜合剖面干柴溝組:紅色組:暗紫紅色、灰白色的泥質粉砂巖夾泥巖、泥灰?guī)r、粉砂巖、細砂巖灰綠色組:灰色的泥質粉砂巖、泥灰?guī)r、粉砂巖為主,夾碳酸鹽巖油砂山組:灰色的厚層泥巖,夾多層石灰?guī)r以及巖鹽獅子溝組:灰色灰綠色的泥巖為主,普遍可見石膏晶體,含石膏層以及巖鹽層七個泉組:棕灰色灰綠色泥巖互層,夾石膏、芒硝、兒莊灰?guī)r、砂巖等盆地東北部:如前所述在沉積特征上可分為兩個亞區(qū),故亦選擇兩個標準剖面介紹如下:1:路樂河冷湖剖面路樂河巖系:下部:棕紅色巨厚層礫巖與厚層含細礫石的砂泥互層,下部的礫巖為主,向上為互層。礫層減薄、礫石亦變小。上部:底部為棕紅色巨厚層礫巖、夾含礫泥巖以及中粒粉砂巖、向上形成互層、至頂部為棕紅色砂巖,泥質粉砂巖夾夾泥巖以及粉砂質泥巖。冷湖巖系:巖性為棕紅色巨厚層砂質泥巖,泥質粉砂巖夾淺灰色砂巖、礫狀粗砂巖以及灰色礫巖層,中下部夾四層雜色粘土層東陵丘巖系:棕紅色、黃綠色砂質泥巖、泥質粉砂巖夾灰色砂巖以及灰綠色鈣質泥巖,巖性自下而上變粗,中部砂巖增多,至上部則出現礫巖層。鹽湖巖系:褐灰色、以及灰綠色含砂泥巖夾少許粉砂巖、細砂巖薄層,下部夾有碳質泥巖條以及泥灰?guī)r條。大紅溝鹽湖剖面路樂河巖系:棕紅色礫巖、礫狀砂巖與礫巖互層,夾泥質粉砂巖層。冷湖巖系:下部以黃綠色、綠灰色塊狀細粒砂巖為主,夾棕紅色砂質泥巖、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