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轉型時期英格蘭、長三角土地市場發(fā)育程度的比較郭愛民(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江蘇南京210097)摘要轉型時期英格蘭、長三角的土地市場流轉率分別為0.496%、0.424%。從數(shù)值上看,兩地區(qū)的土地市場流轉率接近,似乎處于同一市場發(fā)展階段,但實質并非如此。在英格蘭,各類職業(yè)者、資產(chǎn)者構成了土地的買方,土地賣方包括欠債的土地家族、繼承土地的旁系親屬、小土地所有者。在長三角,農村金融枯竭,高利貸肆虐,絕大多數(shù)農家的年凈余率為零或負數(shù)。為了生存,不愿變賣土地的農家,只能憑土地舉借高利貸經(jīng)營。利率的高昂、借貸的消費傾向,年凈余率的卻失,使他們抵押、典當、最終絕賣土地。英格蘭的土地交易是買賣雙方自由往來的結果,已進入了市場階段;長三角的絕賣土地則是農家身負高利貸經(jīng)營達到山窮水盡地步的一種無奈之舉,不具備現(xiàn)代市場的基本前提,屬前市場階段。關鍵詞轉型時期;英格蘭;長江三角洲;土地市場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Degree of Land Market between England and the Delta of Yangtse Rive in the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Guo Ai-min(College of Social Development,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Abstract: During the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The fluxion rate of the field in and England and the Delta of Yangtse Rive was respectively 0.496% and 0.424%. In the surface, the two numbers are approximate and the land marker in the two areas were in the same phase, but the matter was not so. In England, the land sellers consisted of the landed family in debt, the collateral relatives who inherited estate and small landowners, while all kinds of capitalists and clerks made the buyers. In Public of China, the surplus rate of most farmers was zero or negative and the finance was drying up in the Delta of Yangtse Rive, thus usury prevailed. In order to make a life, the landowner who would not sell his land had to borrow dear money. Yet expensive character of the interest and the consuming trend of the loan made the landowner at last lose his land through mortgage, impawning and selling. The deal of estate in England was the result of free trade by seller and buyer, which entered into the phase of market. Yet the action of having to sell land by the peasant of the Delta of Yangtse Rive was because the usury was too heavy. Thus in the Delta of Yangtse Rive, the precondition of modern land market did non exist, which was in the stage of pre-market.Key words: the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England; the Delta of Yangtse Rive; land market社會轉型是一個多層次、多階段的系統(tǒng)工程,其內容包羅宏富。1990年代以來,國內外學者利用比較的方法,對中西社會轉型問題進行實證研究。土地市場作為社會轉型的關鍵內容受到關注。在國際上,加利福尼亞大學爾灣分校的彭慕蘭教授在其2000年出版的英文版著作大分流一書中,以江南和英格蘭作比,分析了18世紀晚期歐洲核心區(qū)和世界其他一些地方的核心區(qū)出現(xiàn)大分流的原因。在土地市場方面,他用較少的筆墨(只有兩個段落)說明“中國各地絕大多數(shù)的土地或多或少都可以自由轉讓”、“西歐農田中有許多遠比中國的農田買賣困難”1(P66-69)。此后,彭慕蘭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黃宗智教授以歷史研究雜志為陣地,就18世紀英格蘭和江南地區(qū)的經(jīng)濟社會狀況和社會轉型問題展開了論戰(zhàn)。2,3稍后,參與這場論戰(zhàn)的學者頗有幾位,不過,并未提及中西土地市場的比較研究。在國內,1991年,侯建新教授在中西社會轉型的研究中,比較了1116世紀英國與清代土地產(chǎn)權結構的變化,談道“在英國,就大多數(shù)情況看,是一般農戶,尤其是小農由于經(jīng)營不善或獲得了更適宜的謀生之路等原因,將土地出租或賣給有一定經(jīng)濟實力且有較強經(jīng)營能力的農民,而后者一心想通過擴大土地經(jīng)營面積獲得利潤清代利用封建特權兼并土地仍然是幾乎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集中土地的另一條途徑則是通過日見繁盛的土地市場。土地買賣仍以小量交易為主。”4(P200,336) 2002年,侯教授進一步比較了民國時期保定地區(qū)清苑縣11村與1116世紀英國的土地產(chǎn)權轉移,認為:“20世紀上半葉,冀中地區(qū)土地市場已經(jīng)比較成熟。保定地區(qū)的土地轉移有8種形式:買進、典進、典進典絕、贖回、賣出、典出、典出絕賣及贖出。在這里,土地轉移最經(jīng)常的方式是買賣和典當英國地產(chǎn)轉移主要是通過市場進行的。許多中國學者在談到中西封建社會異同時,都把中國封建社會自秦漢土地便可以買賣而西歐很晚時期才開放土地市場作為一個重要差別,實際上,這是一個誤解?!?(P73-82)在以上兩本著作中,侯教授將土地市場置于土地產(chǎn)權變化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來考察,對兩個地區(qū)土地市場的運作則著墨不多。徐浩教授將清代華北和前工業(yè)化時期英格蘭的社會轉型進行了比較,在論及“土地占有和生產(chǎn)關系”這一問題時,提到了清代旗地的“老典”、15世紀英國“習慣佃戶之間的土地交易”。 徐浩:農民經(jīng)濟的歷史變遷中英鄉(xiāng)村社會區(qū)域發(fā)展比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第144、167頁。“老典”是咸豐二年(1852)之前清代買賣旗地的隱晦說法,因為此前“民典旗地所有權不受法律保護,稱為黑地”(本注解參考書第145頁)。對這些土地交易的具體情況,徐教授并未展開。由上所述,在國內外學者以往的比較研究中,中西土地市場的比較有待于繼續(xù)深入。在英國,“13世紀末,自由持地農數(shù)量龐大,他們之間的土地交易非常有趣。13世紀以降,土地市場的地位對自由佃農至關重要,自由人和維蘭通過個人令狀購買土地。” P. D.A. Harvey, The Peasant Land Market in Medieval England,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4, P19.在中國,戰(zhàn)國時期就有土地買賣的記載。如趙括以“王所賜金帛,歸藏于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西土地市場的發(fā)展有哪些區(qū)別和聯(lián)系?筆者囿于自身研究時段的局限,不揣淺陋,僅以18、19世紀的英格蘭與民國時期的長三角與為例,從土地市場流轉率的計量入手,對轉型時期土地市場在土地流轉中的作用,以及發(fā)育程度作以比較,分析轉型時期西方土地市場的借鑒意義。一、土地市場流轉率的計量與比較:英格蘭、長三角“土地流轉率是指一個地區(qū)農地流轉地占全部農地面積的比例。” 新農產(chǎn)品成本核算體系釋義答疑,,2005-9-1。相應地,土地市場流轉率則是一個地區(qū)土地在市場上的流轉量與該地區(qū)土地面積總量的比率。它是反映土地在市場流轉速度的關鍵性指標。下面,筆者就英格蘭和長三角在上述兩個時段內的土地市場流轉率分別作以計量。對于英格蘭的土地市場流轉率,這里以林肯郡為個案,作以管窺。首先看看林肯郡的土地數(shù)量。根據(jù)1873年誕生的新末日審判書,如表1,林肯郡的土地所有者可分為貴族等八個種類,還存在著公共荒地。八類土地所有者擁有的土地與公共荒地構成了林肯郡的田地總額1612305英畝。表1 林肯郡土地分配狀況土地所有者的個數(shù)擁有土地的各個階級土地的數(shù)量(單位:英畝)12貴族25360656大地主41888691鄉(xiāng)紳154700497大約曼2488501,205小約曼20485014,118小經(jīng)營者22258613,768茅舍農2824750公共團體100591荒地576230,4971612305資料來源:J. Bateman, The Great Landowners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1883, P506.其次,對林肯郡每年成交的土地數(shù)量作以分析。如表2,B.A. 霍爾德內斯分六個時段,對17001800年林肯郡土地價格的變動作以統(tǒng)計。若干年的購買(Number of Years Purchase),即“土地市場價格相當于這些年內地租的收入?!?Norton, Trist and Gilbert, A Century of Land Values: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LIV(1891), in E.M. Carus-Wilson, Essays in Economic History, Volume Three, London: Edward Arnold Ltd., 1962, P131.值得注意的是,每個時段內的土地數(shù)量,只是該時段內交易的部分地畝。按霍爾德內斯的說法,“表內每一時期的土地交易數(shù)量,僅涉及40-80個個案。17001720年,林肯郡至少有160000英畝轉手;17801800年之間,林肯郡轉手的土地不低于此值?!?B.A. Holderness, The English Land Market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i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1974.這樣,可計量出:在17001720年、17801800年凡40年間,林肯郡通過交易轉手的土地總數(shù)為320000英畝??蛇M一步計量:林肯郡平均每年交易轉手的土地數(shù)量至少大致為:320000/40=8000英畝。表2:1700-1800年林肯郡地價變動英畝若干年的購買(Number of Years Purchase)最高價最低價平均價1701-1710179633112211711-1730244832614201741-1760288623017261761-1775163173820291776-1790118833416251791-180014332381726資料來源:B.A. Holderness, The English Land Market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i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1974.這樣,可計量出,林肯郡的土地流轉率為8000/1612305=0.496%。因沒有過于精確的統(tǒng)計資料,該計量只能反映18、19世紀英格蘭因交易而導致的土地流轉率的基本狀況。在長三角,農家每年賣掉的土地有多少呢?下面,筆者以江蘇武進、南通為個案,計量長三角的土地流轉率。首先,從契稅數(shù)量入手,計量兩縣每年田地絕賣的數(shù)量。據(jù)修正江蘇省征收契稅規(guī)程載:“本省契稅稅率規(guī)定為賣契征收百分之九?!?(P210)民國1821年,武進、南通田畝賣契稅分別為153444.46元、334267.36元。6(P39-41,141-143)可以推出,民國1821年武進、南通田畝絕賣總貨幣量分別是153444.46/9%=1704938.444元,334267.36/9%=3714081.778元。同期,武進、南通平均每畝田地的價格分別是51.25元、62元。6(P107,193)以上述計量出的民國1821年武進、南通各自的田畝絕賣總貨幣量,以及同期兩縣的田地平均價格,可以計算出民國1821年武進、南通兩縣絕賣的田畝數(shù)量總額為:1704938.444/51.25+3714081.778/62=93171.637畝。進而,民國1821年武進、南通平均每年絕賣的田畝總數(shù)為:93171.637/4=23292.909畝。其次,看看武進、南通的田畝總額。據(jù)張心一估計,武進、南通田畝總數(shù)分別為1720472畝、3700000畝。 張心一:各省農業(yè)概況估計報告江蘇省,載統(tǒng)計月報(立法院統(tǒng)計處刊行),第二卷,第七期。據(jù)萬國鼎民國22年調查,武進田畝總數(shù)為1788782.92畝。6(P20)這一數(shù)據(jù)與上述張心一的估計相差不遠,可作為標準數(shù)據(jù)。據(jù)萬國鼎同一調查,南通縣田畝總數(shù)為2464362.711畝。6(P126)與張心一前述南通縣田畝數(shù)3700000畝相差甚遠,可能忽略了某些田畝。因而,以張心一的數(shù)據(jù)為準。這樣,可計量出武進、南通田畝總額為:1788782.92+3700000=5488782.92畝。根據(jù)以上計量出的武進、南通平均每年絕賣的田畝總數(shù)以及兩縣田畝總額,可得出民國1822年兩縣的土地流轉率為:23292.909/5488782.92=0.424%。該計量過程中的數(shù)據(jù)含有估量成分,不大精確,但可反映長三角土地市場流轉率的大端。以上計量表明,英格蘭和長三角兩地區(qū)的土地市場流轉率差別不大,前者為0.496%,后者為0.424%,基本上處于近似的地步。相近的土地市場流轉率能否意味著轉型時期這兩地區(qū)的土地市場發(fā)育程度處于同步水平呢?下面看看兩地區(qū)土地在市場上的流動狀況。二、轉型時期英格蘭:資本與土地的購置工業(yè)革命前,英國的手工業(yè)制造者就有建立土地家族的傳統(tǒng)。工業(yè)革命時期,大多數(shù)工業(yè)家不斷將資本投入地產(chǎn)業(yè)。在先導工業(yè)部門紡織行業(yè),工業(yè)家購買土地的情況尤為突出。著名紡織家族皮爾家族,17世紀中葉開始經(jīng)營毛紡織業(yè);1795年帕斯利皮爾去世,后代不斷地購買土地,形成了大的土地家族。 S. D. Chapman, The Peels in the Early English Cotton Industry, in Business History, 1969.在釀造行業(yè),釀造商喬治惠廷斯托爾的訃告聲明:喬治惠廷斯托爾先生一生積攢700000英鎊,200000300000英鎊購置了土地。 F.M.L. Thompson, Stitching it together again, i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1992.惠特布雷德家族是英國的釀造世家,到塞繆爾惠特布雷德一世時,成為倫敦大規(guī)模釀造的先驅,不斷購買土地,成為貝德福德郡的大地主。 Dean Rapp, Social Mobility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i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1974.重工業(yè)家族也在大規(guī)模地購買土地。在遺產(chǎn)與繼承稅登記處一份有關遺囑價值的清單中,F(xiàn).M.L. 湯普森將幾位擁有不動產(chǎn)鋼鐵工業(yè)家的財產(chǎn)登記如下:約瑟夫貝萊爵士,楠蒂格羅鋼鐵公司的合伙人,股份價值166365英鎊;威廉湯普森,潘尼德林和特德格鋼鐵公司的經(jīng)營者,遺產(chǎn)稅為77961英鎊。 F. M.L. Thompson, Stitching it together again, i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1992.有的重工業(yè)世家兼從金融業(yè),以二者為基礎購置土地。康沃爾郡凱黑斯堡的約翰威廉經(jīng)營青銅冶煉,還經(jīng)營銀行業(yè),地產(chǎn)超過8000英畝。 F. M.L. Thompson, Life after Death, i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1990.土地是銀行資本的一個重要投資渠道。亨利霍爾是倫敦的一名銀行家,17181725年,花費37150英鎊,在威爾特郡、多塞特郡、夏普郡購買土地。 Julian Hoppit, A Land of Liberty? Oxford: Clarendon Press, 2000, P377.威廉休爾從金融交易中獲取財富,除在諾??丝だ^承的三個莊園,在克拉珀姆、倫敦、威斯特明斯特購有地產(chǎn)。 John Habakkuk, Marriage, Debt, and the Estates Syste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4, PP432-436.塞繆爾瓊斯勞埃德是曼徹斯特和倫敦的知名銀行家,1840年代,用相當一部分財富購置地產(chǎn),以求得相稱的地位。 F.M.L. Thompson, English Landed Societ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63, PP39-40.16、17世紀開始,英國商人以土地貯存資本,倫敦商人首當其沖。倫敦商人威廉喬里弗,在薩里郡、埃塞克斯郡、約克郡購置地。 John Habakkuk, Marriage, Debt, and the Estates Syste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4, PP420-421.丹尼爾笛福注意到“通過購買土地的方式,倫敦城里日益增加的財富擴散到了農村。” Daniel Defoe, A Tour through England and Wales, J.M. Dent & Sons Ltd, 1928, Volume I, P15.各郡城市商人也不斷購置廬田。來自諾丁漢郡、萊斯特郡和約克郡工業(yè)城鎮(zhèn)里的商人,在米德蘭東部購買土地。 J.V. Beckett, Landownership and Estate Management, in Joan Thirsk, The Agrarian History of England and Wales, Volume VI, 1989, PP554-555.馬蒂亞斯克里森通過商業(yè)積蓄財富,在薩??丝ず椭Z??丝べ徧?2000英畝。 John Habakkuk, Marriage, Debt, and the Estates Syste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4, PP423-424.新商業(yè)中心的發(fā)展為農村土地交易注入了活力。在林肯郡,西賴丁吸納著新地主;約翰貝科特是巴恩斯利城的雜貨商,其子在薩默斯比購置了一塊大地產(chǎn)。 B. A. Holderness, The English Land Market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i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1974.海外商人紛紛將資本轉化為土地。1714年,東印度公司職員約翰阿弗萊克購買了薩??丝さ倪_拉姆地產(chǎn);詹姆斯馬西森的公司主宰著中英貿易,在蘇格蘭購有土地,其合伙人羅伯特賈丁用相當部分財富購買土地。 John Habakkuk, Marriage, Debt, and the Estates Syste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4, PP421-422.在煙草、蔗糖和黑奴的“三角貿易”中,英國的制造業(yè)產(chǎn)品運往非洲,非洲的黑奴販往加勒比海,加勒比海的蔗糖運往北美和不列顛。 Julian Hoppit, A Land of Liberty? Oxford: Clarendon Press, 2000, P267.海外商人從中橫發(fā)奇財。約翰塔爾頓是利物浦的黑奴商人,17481773年,其財富從6000英鎊增加到80000英鎊。 Kenneth Morgan, Slavery, Atlantic Trade and the British Econom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P37.他們將這些財富投于國內土地市場。截至1755年,亞伯拉罕厄爾頓購下了夫里曼特爾住宅。 Madge Dresser, Slavery Obscured, Continuum, 2001, P109.不過,1840年代以后,黑奴貿易不再起作用,因為“兩個世紀以來英國反對黑人奴隸貿易的運動已經(jīng)使與這場運動不和諧的聲音消失了?!?P. M. Kielstra, The Politics of Slave Trade Suppression in Britain and France, Macmillan Press Ltd, 2000, P267.各種職業(yè)者,也視土地為裝點門面的工具,不斷置田買地。在法律界,18321835年,在26位被授封為新貴族且地產(chǎn)少于3000英畝的人士中,14位是法官或法律界的官員;貴族院大法官厄爾頓的哥哥在海軍法院作了20年法官,在1817年前,花費300000英鎊,買下了徹德沃斯勛爵送給雅茅斯的藥劑師托馬斯佩雷斯的地產(chǎn)。 F. M. L. Thompson, English landed societ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63, PP55-56.在政界,威廉朗茲曾擔任財政部大臣,將自己創(chuàng)造的財富在白金漢郡購置了地產(chǎn);布魯克布里奇是安妮女王時代財政部的審計員,購買了肯特郡的古迪斯通地產(chǎn)并在那里建立了土地家族。 John Habakkuk, Marriage, debt, and the estates syste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4, PP417-418.三、轉型時期英格蘭:迥異的售地緣由小土地所有者也是土地的供應者。圈地運動中,為支付圈地費用,自耕農會抵押貸款,或賣掉半打土地。有時,他們將土地出售,再租賃更大的農場。那些抵押土地借貸的小土地者,到頭來不能償還債務,只得出賣土地。一份對林肯郡70次圈地運動的調查顯示:在得到份地的土地所有者中,82%的人是面積在50英畝以下的小土地所有者;在9個村莊中,圈地前后有七、八十宗土地買賣;在18世紀末物價上漲時期,變賣土地的小土地所有者的位置又被新的小土地所有者替代。 J.D. Chambers and G. E.Mingay, The Agricultural Revolution, London: B T Batsford Ltd, 1966, P89.在柴郡、德比郡、萊斯特郡、林肯郡、諾森伯蘭郡、諾丁漢郡、沃立克郡,小土地所有者在1832年的數(shù)量與1780年同樣多。 E. Davies, The Small Landowner, i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1927.1800年,英國自耕農耕種土地的數(shù)量占英國土地總量的20%,19世紀末,下降到12%。 J.D. Chambers and G. E.Mingay, The Agricultural Revolution, London: B T Batsford Ltd, 1966, P92.家庭破落也是小土地者變賣田產(chǎn)的緣由。18世紀的一封書信,把小鄉(xiāng)紳的破落描述得淋漓盡致?!斑@里有許多小鄉(xiāng)紳,是古老家庭的家長或繼承人,被迫擔當無利可圖的職位。一旦孩子長大,他們就必須安置幼子,出嫁女兒,他們被這些雜亂的事務擾亂得家道中落,只有讓長子繼承這無法承擔的抵押貸款。 G.E. Mingay, English Landed Society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63, P84.在約克郡,當不動產(chǎn)專門委員會向一名當事人問及約曼的數(shù)量時,他說:“比原來少多啦?!?J.V. Beckett, Agricultural Landownership and Estate Management, in Joan Thirsk, The Agrarian History in England and Wales, Volume VII,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PP713-714.在缺少子嗣的情況下,地主一般將土地傳給旁系親屬。如果繼承土地的旁系親屬是城市居民,不樂意到農村當?shù)刂鳎銓⑦@些土地出售。威廉比徹購得的貝德福德地產(chǎn)在直嗣子孫中流傳了五代。第五代孫威廉比徹死后,這塊土地由表弟約翰繼承,他是腌制商。1781年,約翰賣了此地產(chǎn)。 John Habakkuk, Marriage, Debt, and the Estates Syste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4, P392.有時候,倘若旁系繼承人擁有土地并且欠有外債,他們往往賣掉繼承來的外圍地產(chǎn)。比如,1797年和1804年,比德勛爵出售了在劍橋郡和諾福克郡的土地,這是他通過婚姻繼承來的。 J.V. Beckett, Landownership and Estate Management, in Joan Thirsk, The Agricultural History of England and Wales, Volume VI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P549.在土地家族形成的過程中,地主們常常賣掉凌亂的外圍地產(chǎn),擴大、集中主體地產(chǎn),往往需要幾代人努力。1815年,諾福克公爵家的祖?zhèn)魍恋貍鞯搅说谌齻€侄子手中,他成為諾福克第十二任公爵。1839年,他賣掉了自己的地產(chǎn)沃克索珀,得375000英鎊,來擴大他在薩里郡和蘇塞克斯郡的地產(chǎn)。 R.W. Unwin, A Nineteenth Century Estate Sale, in Agricultural History Review, 1975.為強化主體地產(chǎn),17491756年,萊斯特伯爵大面積變賣外圍地產(chǎn),18世紀后半葉,其繼承人諾福克的科克繼續(xù)執(zhí)行同樣的策略。 J.V. Beckettt, English Landownership in the Later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 i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1977.土地家族債務負擔能力有一個上限,逾此界限,出售一定數(shù)量的土地在所難免。F.M.L. 湯普森對19世紀初土地家族債務上限的調查指出,“當債務利息等于或超過可支付性家庭收入臨界點,將通過舉借新債償付舊債時,一段時期內家庭經(jīng)濟緊縮會挽救土地損失?!?F.M.L. Thompson, The End of a Great Estate, i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1955.在債務達到上限而家庭經(jīng)濟緊縮措施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時,土地家族只能忍痛拋售土地。不受限嗣的外圍土地是拋售的首選。在利文森-高爾家族,1712年,第一任伯爵結婚時,家庭土地得以限嗣;1711年,伯爵繼承了巴斯家族的土地;從政生涯中使伯爵欠下巨額債務,1733年之前,他賣掉了巴斯家族部分土地;1751年,巴斯家族土地的又一部分賣給了約翰克利夫蘭。 J.R. Wordie, Estate Management in Eighteenth-century England, London: Royal History Society, 1982, PP75-94.在科克家族,1776年,文曼科克去世,留給兒子威廉科克的遺產(chǎn)包括:限嗣土地,30193英鎊5先令3便士外債,諾??丝ぞ硟纫粔K沒有受過限嗣的土地。威廉將這塊沒有限嗣的土地賣給了萊斯特伯爵,彌補了虧空。 R.A.C. Parker, Coke of Norfolk, Oxford: the Clarendon Press, 1975, P69.有時,地主發(fā)現(xiàn)有必要獲得議會法令,打破限嗣,出售外圍土地。斯卡伯勒伯爵經(jīng)三次求助于議會,因財產(chǎn)設定將土地牢牢地圈套起來。 John Habakkuk, Marriage, Debt, and the Estates Syste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4, P367.有些土地家族,由于不能擺脫經(jīng)濟困境,被迫賣掉大部或全部土地,喪失祖業(yè),只留下空的頭銜。比如,第四任托林頓子爵喬治賓,被稱為“克勤克儉的好里手”,未成年時繼承了家庭土地。他委托信托人處置土地還清17000英鎊債務。由于土地被限嗣,除信托人變賣土地得到的17000英鎊、為幼子們準備的6000英鎊、變賣自己的養(yǎng)老金外,子爵已借不到款項。到1777年,外債達36000英鎊。子爵沒有能力償還,變賣了他在薩斯希爾地區(qū)的全部土地。最后繼承子爵頭銜的是喬治一位72歲的弟弟。這位弟弟及其后嗣一直使用上述“子爵”頭銜,但隨著薩斯希爾土地的拋售,賓家族的主枝不復存在。 D. Rapp, Social Mobility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i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1974.可見,家庭限嗣繼承使土地得以整塊保留,但由于限嗣繼承受婚姻限嗣、幼子限嗣等制約,再加上家族參與國家或郡的政治活動,很容易背上債務,一旦一代背上債務,滾雪球似的愈來愈大,先賣外圍土地,如果解決不了問題,通過議會法令,將家庭主地產(chǎn)賣掉。四、轉型時期長三角:高利貸是土地市場流轉的根源何謂高利貸?李景漢通過定縣調查指出,“借的利息有兩種,一種收現(xiàn)金,按月利百分之幾計算,俗稱幾分;一種利息為農產(chǎn)品,多以一年為限期?!?李景漢:農村高利貸的調查,載民間半月刊,第一卷,第十四期。陳景梅在江西贛縣農村信用調查中分析,“農民每用高利向當?shù)馗粦艚栀J,其利息常高至月利二分或二分以上不等。” 陳景梅:江西贛縣農村信用之研究,金陵大學農學院學生畢業(yè)論文,1937年。這里以月利2分(即年利24%)以上作為高利貸。長三角地區(qū)高利貸流行的根源之一就在于大多數(shù)農家年凈余率為零或負數(shù)。年凈余率是農家每年的剩余與總收入的比率。在丹陽,如表383.7%的農家的年凈余率為零或負數(shù)。在南京湯山249農家中,自耕農、兼佃農、純佃農三類農家的年凈余率皆為負數(shù)。 孫枋:南京湯山二百四十九農家經(jīng)濟調查,載教育與民眾,第6卷,第1期。在平湖縣,如表481.99%農家的年凈余率為零或負數(shù)。這樣,農家只能舉債經(jīng)營。在浙江嘉善縣新開河村,“一個殷富的小村莊,一六五的總人口,竟負了六五元巨額的債(店帳等尚不算入),每人平均負債約四十元(連吃乳的小孩也算在內)?!?錢萬鎰:嘉善一個殷富(?)小村莊的統(tǒng)計,載農業(yè)周報,第四卷,第四期。江寧縣土山鎮(zhèn),“286農家共借入25762.88元,每家平均借入數(shù)目為90.08元。” 言心哲:農村家庭調查,載李文海等主編: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叢編鄉(xiāng)村社會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69頁。無錫黃巷村,共有佃農71家(有的佃農兼有自耕農的身份),其中,63戶欠有外債,1戶情況未祥。 錢俊瑞等:黃巷經(jīng)濟調查統(tǒng)計,載教育與民眾,第一卷,第八、九號。平湖,負債農家占總戶數(shù)的73.06%。 中央政治學校地政學院:平湖之土地經(jīng)濟,南京:中央政治學校地政學院,民國26年,第174頁。句容借錢農戶數(shù)占總戶數(shù)的74.28%。 張心一等試辦句容縣人口農業(yè)總調查報告,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60年影印,第153頁。崇德,“全縣農民負債者,竟占百分之八十強?!?行政院農村復興委員會:浙江省農村調查,臺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日期不詳,第133頁。宜興,負債戶數(shù)占總戶數(shù)的比例為86%。 徐洪奎:宜興縣鄉(xiāng)村信用之概況及其與地權移動之關系,載蕭錚:民國二十年代大陸土地問題資料,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66年版,第88卷,第46377頁。根據(jù)前文高利貸占農村借貸額70%左右的估計,以及平湖、句容、崇德、宜興四縣負債戶數(shù)占總戶數(shù)的比例,可以推斷:舉借高利貸的農戶數(shù)大致在50%以上。表3:丹陽農家收支狀況統(tǒng)計一覽表調查區(qū)數(shù)收支有余農戶數(shù)量占農戶總量的比重收支相抵農戶數(shù)量占農戶總量的比重收支不抵農戶數(shù)量占農戶總量的比重11區(qū)15.9%60.1%23.6%資料來源:張漢林,丹陽農村經(jīng)濟調查,出版地不詳:江蘇省農民銀行總行,民國19年版,第28-126頁。表4:平湖農家收支比較農家戶數(shù)收支有余收支相抵收支不足38800戶數(shù)%戶數(shù)%戶數(shù)%699018.01994025.622187056.37資料來源:中央政治學校地政學院:平湖之土地經(jīng)濟,南京:中央政治學校地政學院,民國26年,第173頁。農村金融枯竭是高利貸風行長三角的又一根源。首先,城鄉(xiāng)流通使農村金融枯竭。如表5,民國1822年,武進縣匯入上海的銀額呈遞增之勢。據(jù)地政學院的無錫調查,“近數(shù)年來,農村金融無流通之可言聚會無會腳,借貸無從,典當無物,預約賒欠,無其主顧?!?阮蔭槐:鎮(zhèn)江、無錫實習調查日記,載蕭錚:民國二十年代中國大陸土地問題資料,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66年版,第98卷,第51594頁。其次,新式金融機構合作社、農民銀行尚處襁褓,不足以支撐農村金融。就合作社而言,民國22年1月至23年2月,據(jù)湯山民教館調查,“二百零九家負債農家中加入合作社者僅三十九戶,占全數(shù)百分之十八點七”。 孫枋:南京湯山二百四十九農家經(jīng)濟調查,載教育與民眾,第六卷第一期。江蘇省農民銀行處境尷尬。民國22年,江蘇省農民銀行總結道:“本行于17年7月16日開幕以來,辦理之艱難困苦,幾什百倍于一般銀行。又以資金額僅二百二十萬元,而各種事業(yè)之推行,或不能如父老昆季之期望。” 江蘇省農民銀行總行:江蘇省農民銀行五年來之回顧,出版地不詳:江蘇省農民銀行總行,民國22年版,第1頁。再者,舊式金融機構錢莊、合會、典當已衰落。典當業(yè)一蹶不振,在江蘇“清代中葉,大江南北,約有典當一千二三百家,迄至最近,僅有三百六十一家。百數(shù)年來,減少三分之二有奇?!?陸國香:江蘇典業(yè)之衰落及問題,載農行月刊,第三卷第六期。合會已漸趨尾聲,在平湖,“農民信用動搖,此種制度漸行解體。” 中央政治學校地政學院:平湖之土地經(jīng)濟,南京:中央政治學校地政學院,民國26年,第178頁。在上海附近,“一會之成,經(jīng)年累月,至不容易。一般農民,因農忙將屆,苦于資金短少,而種子,人工,肥料,農具等,在在需費,于是饑不擇食,不得已求其次而舉債” 吳一恒等:各地農民狀況調查江蘇省上海附近,載東方雜志,第二十四卷第十六號。“錢莊已被資本雄厚,經(jīng)營方式進步的新式銀行所打敗,各處的錢莊倒閉的倒閉,合并的合并,大都已到了日暮途窮的時候?!?張一凡:中國農村金融病態(tài)之論斷,載中國經(jīng)濟,第一卷第四期。由于金融枯竭,農家正常途徑的借貸已無來源。表5:武進縣匯入上海的銀額(單位:元)年份數(shù)量年份數(shù)量民國十八年1026800民國二十一年1182500民國十九年1053100民國二十二年1251900民國二十年1070000李范:武進縣鄉(xiāng)村信用之狀況及其與地權異動之關系,載蕭錚:民國二十年代中國大陸土地問題資料,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66年版,第88卷,第46948-46949頁。下面看看民國前期的長三角地區(qū)高利貸盛行的程度。就深度而言,高利貸占農村借貸的絕大部分。在無錫黃項村,以私人借款為表現(xiàn)形式高利貸的比重為67.7%。 錢俊瑞等:黃巷經(jīng)濟調查統(tǒng)計,載教育與民眾,第一卷第八、九號。如表6,在平湖,月利2分以上的高利貸占借貸的70.21%。無錫黃項村、平湖調查表明高利貸占長三角農村借貸額70%左右。就廣度而言,高利貸流行了長三角的角角落落。在江蘇部分,吳笠夫借貸調查顯示,月利2分以上的高利貸流行各地,句容縣每元一角,溧水縣仙壇鄉(xiāng)六分,丹陽縣永渝鄉(xiāng)百分之五十,高淳縣游山鄉(xiāng)百分之二十,金壇縣文明鄉(xiāng)四分四厘,溧陽縣福利鄉(xiāng)三分五厘,揚中縣新壩鄉(xiāng)六分,上海市北橋鄉(xiāng)二分五利,太倉縣牌樓鄉(xiāng)二分,嘉定縣松濱鄉(xiāng)三分,崇明縣均安鄉(xiāng)五分,啟東縣匯龍鎮(zhèn)五分,無錫開化鄉(xiāng)、崑山張浦鄉(xiāng)五分、六分。 吳笠夫:江蘇各縣市鄉(xiāng)借貸方法及利率調查,載明日之江蘇,第10期。在浙江部分,月利2分以上的高利貸遍布于昌化、桐鄉(xiāng)兩縣之外的每一個縣:杭州市2分,杭縣3分,海寧2分,富陽4分,余杭2分,海鹽2分,崇德2分,吳興3分,德清4分,安吉2分,于潛2.5分,新登2.5分,嘉善3分,平湖4分,長興2分,武康2分,孝豐2.5分。 實業(yè)部國際貿易局:中國實業(yè)志全國實業(yè)調查報告之二浙江省,上海:實業(yè)部國際貿易局,民國22年版,第51(乙)頁。表6:平湖農家借貸利率(月利)及其在借款總額中占的比重(%)1分以下1-2分2-2.5分2.5-3分3-4分4-5分5分以上全縣統(tǒng)計0.9928.8066.012.010.760.061.37資料來源:中央政治學校地政學院:平湖之土地經(jīng)濟,南京:中央政治學校地政學院,民國26年,第191頁。五、轉型時期長三角:高利貸與土地的市場流轉如上文,在長三角,大致50%以上的農戶身負高利貸。陷于高利貸囹圄的農家,會不會將田產(chǎn)拋向市場呢?在丹陽縣從事農業(yè)的11個區(qū)中,只有第11區(qū)的一個農戶愿意賣地。 張漢林,丹陽農村經(jīng)濟調查,出版地不詳:江蘇省農民銀行總行,民國19年版,第31-123頁。在長江三角洲的其他地區(qū),農家對于變賣田地,也存在著類似的態(tài)度。例如,在武進縣,“農人對于土地目之為生命之源泉,家庭之寶藏,土地買賣,在一般農民之判上殊數(shù)下流,使土地所有權與家族關系消除,純屬不孝,故非不得已時,決不以土地任意出售也。” 李范:武進縣鄉(xiāng)村信用之狀況及其與地權異動之關系,載蕭錚:民國二十年代中國大陸土地問題資料,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7年,第88卷,第46943-46944頁。曹幸穗對此所持的觀點相同,他認為,“一個有地三五畝或十余畝的小自耕農,是絕不會輕率出賣祖遺田產(chǎn)的。他們一般不會出賣田地以求得經(jīng)商的資本,更不可能為了改善生產(chǎn)條件而打土地的主意?!保ú苄宜耄号f中國蘇南農家經(jīng)濟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6年,第28頁。)因而,農家變賣土地的意向幾乎為零。負債經(jīng)營而又不愿意變賣田地的農家,只能以土地為抵押,舉借高利貸。因為“農民的土地資本占全部農業(yè)成本中的最高成數(shù),所以拿田產(chǎn)作借款的抵押品是最妥當?shù)?。?韓德章:浙西農村之借貸制度,載社會科學雜志,第三卷,第二期。田地抵押“即系農民向放款人訂立契約,借得銀洋之后,此作抵之田地,仍由農戶耕種管業(yè),債權人在債務人未償清款項以前,按期收取利息,如到期債務人不能履行契約,則該田地由債權人沒收,直接執(zhí)契管業(yè),或添補找價,重立賣絕契。” 實業(yè)部國際貿易局:中國實業(yè)志全國實業(yè)調查報告之二浙江省,上海:實業(yè)部國際貿易局,民國22年版,第49(乙)頁。田地抵押制只是借款的方式,土地并未轉手。田地抵押在長三角廣為流行。在臨安縣,“農民多向富有者私人借貸大多數(shù)類以不動產(chǎn)為抵押品。利率大都按月二分。” 建設委員會調查浙江經(jīng)濟所統(tǒng)計課:浙江臨安縣農村調查,出版地不祥:正則印書館,民國27年版,第121頁。在平湖縣,土地抵押方式借款的比例占19.3%。 中央政治學校地政學院:平湖之土地經(jīng)濟,南京:中央政治學校地政學院,民國26年,第190頁。在丹陽從事農業(yè)的11個區(qū)中,普遍存在著田地抵押現(xiàn)象,月利率都在2分以上。 張漢林,丹陽農村經(jīng)濟調查,出版地不詳:江蘇省農民銀行總行,民國19年版,第33-126頁。在江都縣,“農業(yè)借貸種類約可分為利債、典質動產(chǎn)、典押不動產(chǎn)、借銀還谷四種,大率高利貸居多”。 湯一南:江蘇省土地局實習報告書,載蕭錚:民國二十年代大陸土地問題資料,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民國66年版,第115卷,第61467頁。在泰縣,“耕地移轉大別為三:(1)抵押,(2)典當,(3)買賣。” 許榮肇:江蘇泰縣農村土地概況調查,載金大農專季刊,民國25年,秋季號。據(jù)吳笠夫調查,江蘇各地抵田貸款的最高月利為:鎮(zhèn)江育成鄉(xiāng)五至八分,句容南一鄉(xiāng)八分,溧水白鹿鄉(xiāng)五六分,高淳永豐鄉(xiāng)三分,溧陽永成鄉(xiāng)三分,楊中永勝鄉(xiāng)四分,吳江南庫鄉(xiāng)三分。 吳笠夫等:江蘇各縣市鄉(xiāng)借貸方法及利率調查,載明日之江蘇,第十期。投資、消費是農家借貸的兩大用途。在平湖縣,農家借貸投資用途占13.23%,消費用途占86.87%。 中央政治學校地政學院:平湖之土地經(jīng)濟,南京:中央政治學校地政學院,民國26年,第188-189頁。在崇德縣,如表7,借貸投資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生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教學設計
- 2025年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一年級下冊期中考試卷(帶答案)
- 2025版合同管理員聘用合同
- 初中歷史明朝的統(tǒng)治課件+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七年級歷史下冊
- 初中歷史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建立課件 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七年級歷史下
- 阿米巴病的臨床護理
- 2025聘用圖書館管理員的合同
- 2025茶葉購銷合同范本
- 新質生產(chǎn)力發(fā)酵
- 2025國際貿易公司合同模板
- 2023-2024年《勞務勞動合同樣本范本書電子版模板》
- 中國居民口腔健康狀況第四次中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報告
- MOOC 數(shù)據(jù)挖掘-國防科技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答案
- 中藥注射劑合理使用培訓
- 第13課+清前中期的興盛與危機【中職專用】《中國歷史》(高教版2023基礎模塊)
- 2024年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直屬事業(yè)單位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蘇軾臨江仙課件大學語文完美版
- 《施工測量》課件
- 情緒健康管理服務規(guī)范
- 【環(huán)氧樹脂復合材料研究進展文獻綜述6000字】
- 人行道混凝土專項施工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