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文獻學(xué)專業(yè)論文)冠禮沿革考論.pdf_第1頁
(中國古典文獻學(xué)專業(yè)論文)冠禮沿革考論.pdf_第2頁
(中國古典文獻學(xué)專業(yè)論文)冠禮沿革考論.pdf_第3頁
(中國古典文獻學(xué)專業(yè)論文)冠禮沿革考論.pdf_第4頁
(中國古典文獻學(xué)專業(yè)論文)冠禮沿革考論.pdf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中國古典文獻學(xué)專業(yè)論文)冠禮沿革考論.pdf.pdf 免費下載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摘要 冠禮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禮儀活動之一 作為中原地區(qū)成年禮的一種高級形 式 冠禮在先秦時期已經(jīng)發(fā)展成熟 達到鼎盛 是士以上的貴族階層必行之禮 冠禮的儀式以 三加 為主 主要程序即通過卜筮選定舉行加冠禮的日期 需邀 請的嘉賓 屆時以加三次不同冠式并分別致祝辭的形式來勉勵被加冠者以成年人 的責任和意義 行過冠禮之后 少年才真正被視為成年 有了婚喪嫁娶 掌管家 族 出仕的資格 本文主要依據(jù) 三禮 等禮學(xué)典籍 結(jié)合歷代的史學(xué) 私家儀注 出土文獻 民俗文獻等資料 考察從先秦至民國乃至今日的歷代演變 主要包括冠笄的分類 樣式沿革 冠 笄 禮的儀式 加冠 笄 的年齡 祝辭等內(nèi)容的歷代沿革 今 日新的成年禮樣式的論述等等 以考證冠禮的行禮起源 演變 消亡 希望改善 冠禮研究著作較少 斷代研究居多而全面考證的論述不多的現(xiàn)狀 并揭示在新時 代下成年禮的新特點 舉行的必要性 關(guān)鍵詞 冠禮成年冠笄沿革 a b s t r a c t t h ec r o w nc e r e m o n yi s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r i t u a l si na n c i e n tc h i n ao n e o ft h ea c t i v i t i e s a st h ec e n t r a lp l a i n sr i t eo fp a s s a g e a na d v a n c e df o r m o fc r o w nc e r e m o n ya tt h ep r e q i n gp e r i o dh a sm a t u r e di nt h ez h o ud y n a s t y r e a c h e di t sp e a k i sa r i s t o c r a c yw i t hd i s a b i l i t i e sm u s tb eo ko v e rt h e c e r e m o n y r i t u a lc e r e m o n yt oc r o w nt h e t h r e ep u s a st h em a i n s t a y m a i n p r o g r a mt h a ti sc h o s e nb yd i v i n a t i o nc e r e m o n yh e l da tt h ed a t eo fc r o w n r e q u i r e dt oi n v i t e dg u e s t s t h e nt oa d dt h r e ed i f f e r e n tc r o w n sa n dw e r e c a u s e db yt h em e s s a g e t h ef o r m o fac r o w n a r ee n c o u r a g e dt ob er e s p o n s i b l e a d u l t sa n dm e a n i n gt ot r a v e l i n gt h er i t e s t h e j u v e n i l et r u l yb e c o n s i d e r e da d u l t s w i t hw e d d i n g sa n df u n e r a l s i nc h a r g eo ft h ef a m i l y o f f i c i a lc a r e e rq u a l i f i c a t i o n s i nt h i sp a p e r b a s e do nt h e s a n l i a n do t h e rc l a s s i c so fp r o p r i e t y c o m b i n e dw i t ha n c i e n th is t o r y p r i v a t ei n s t r u m e n t n o t e u n e a r t h e d l i t e r a t u r e f o l kl i t e r a t u r e e t c t oi n s p e c tf r o mt h eq i nd y n a s t yt ot h e r e p u b li ca sw e l la s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t o d a y sa g e s m a i n l yi n c l u d i n gt h e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o fh e a d g e a r s t y l ee v o l u t i o nc r o w n j i c e r e m o n y t h e c e r e m o n y p l u sc r o w n j i a n da g e s u c ha st h ec o n t e n t so fm e s s a g er e a d s s u c c e s s i v ee v o l u t i o no ft o d a y sd i s c u s s i o no ft h en e wc o m i n g s t y l e e t c t e x t u a lc r o w nc e r e m o n yt os a l u t et h eo r i g i n e v o l u t i o n e x t i n c t i o n b e g in n i n gt oe n d h o p i n gt of i11t h ec r o w nc e r e m o n yo fr e s e a r c hw o r k sl e s s af u l le x p l o r a t i o no ft h ee x p o s i t i o nf e ws t u d i e sd a t i n gm o s t l ys t a t u sq u o a n dr e v e a l si nt h en e wa g er i t eo fp a s s a g e t h en e ws i t u a t i o n h e l dt h e n e c e s s a r y k e yw o r d s c r o w nc e r e m o n ya d u l tc r o w n p r i c e h a i r p i nh i s t o r y d y n a s t y i i 緒論 緒論 禮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古以來 華夏 禮儀之邦 的美 名一直廣為傳揚 禮尚往來 來而不往 i i e 豐l 也 等有關(guān) 禮 的俗語無所 不在 成為我國民眾共同遵守的主要生活準則和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唐代 孔穎達稱 中國有禮儀之大 故稱夏 有服章之美 謂之華 華 夏一也 更 說明了華夏民族尚求禮儀之風源遠流長 孔子日 禮也者 理也 君子無理 不動 圓 君子無理不動 即君子一舉一動都要遵守禮的規(guī)定 堅決不做違 禮之事 先秦諸子言皆稱禮自不必說 而這只是冰山一角 禮 在人民群眾心 目中的地位 在封建社會生活的滲透是無所不在的 何謂 禮 管子認為 禮 者 謂之有理 程頤說 視聽言動 非理不為 即是禮 禮即是理也 回 禮 記 冠義 篇強調(diào) 凡人之所以為人者 禮儀也 綜上所述 禮就是人們認為 正確的 合理的規(guī)矩 是一個文明人應(yīng)該遵守的一系列禮儀文化 禮作為中國古 代特有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 包含禮儀 禮器 禮容 禮制 禮治等多方面內(nèi)容 是 多種因素共同組成的一個中國文化叢體 正是因為講求禮儀文明 中華民族才早 早走出荒蠻 在長達上千年的封建時代創(chuàng)造出多彩發(fā)達的文明 遠遠領(lǐng)先于世界 民族之林 因此 禮對一個民族 國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為古禮主要類別之一 具有區(qū)別人成年與否的重要功能 冠禮在我國古代 社會一度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為 禮之始也 在吉禮 嘉禮 賓禮 軍禮和 兇禮的五禮分類中 冠禮屬于嘉禮 嘉禮類皆為歡欣和緩之禮 如冠 婚 宴飲 慶賀等 其制禮目的為 以嘉禮親萬民 周禮 春官 大宗伯 對解釋說 以飲食之禮 親宗族兄弟 以婚冠之禮 親成男女 以賓射之禮 親故舊朋友 以饗燕之禮 親兄弟之國 以賀慶之禮 親異姓之國 鄭玄注曰 嘉 善也 所以因 人心善者為止制 作為嘉禮一種 冠禮有嘉許勉勵男女成年之意 冠禮即家人用加冠的儀式來 標志一個到一定年齡的少年進入成年的一系列禮儀形式 冠禮是一個少年進入成 年社會的分水嶺 從此被加冠者開始擁有 為人子 為人臣 等成年人的權(quán)利 晉 杜預(yù)注 唐 孔穎達疏 春秋左傳正義 定公十年 正文 裔不謀夏 夷不亂華 北京 北京大 學(xué)出版社 1 9 9 9 年1 2 月 第1 5 8 7 頁 漢 鄭玄注 唐 孔穎達正義 禮記正義 下 仲尼燕居 呂友仁整理 上海 上海古籍 h 版社 2 0 0 8 年9 月 第1 9 3 4 頁 o 管子 心術(shù)上 西 河南程氏遺書卷十五 1 緒論 和義務(wù) 可以戴符合自己身份的冠 外出交游 婚嫁等 參與成人的社交活動 因此在中國古代社會 冠禮非常重要 被視為 禮之始也 一 冠禮的研究歷史與現(xiàn)狀 研究冠禮 需要先弄清楚冠禮的研究歷史和現(xiàn)狀以及冠禮研究的資料 從而 弄清楚其來龍去脈 打下堅實研究基礎(chǔ)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 冠禮的發(fā)展流傳 是斷斷續(xù)續(xù) 曲曲折折的j 冠禮的研究也是時斷時續(xù) 跌宕起伏的 在先秦乃至秦漢時代 只有舉行了冠禮 才被看作是成人 若不行冠禮 此 人只被看作兒童 各種禮儀講究都無從談起 故而冠禮在先秦占有極其重要的地 位 是士人必行之禮 所以先秦時期也成為冠禮研究的鼎盛時期 同時也是禮學(xué) 繁盛時期 這時期出現(xiàn)了后代禮學(xué)研究的基礎(chǔ)典籍一 三禮 儀禮 周禮 禮記 這也是最清楚詳細地記載冠禮的典籍 研究古代禮儀最重要的典籍 其中有關(guān)冠禮的闡述在 儀禮 和 禮記 中的記載最多 后代流傳下來的有諸 多版本大都把冠禮作為開篇第一章 可見冠禮作為 禮之始 觀念的深入 兩漢時期的禮學(xué)研究注重注解 衍生出許多三禮的注釋作品 其中有關(guān)冠禮 的注疏著作最重要的是鄭玄為 儀禮 士冠禮 所作之注解 盡管實際上歷代學(xué) 者對鄭注褒貶不一 然而他對禮學(xué)研究所作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在 三禮 注 解中具體表現(xiàn)如不隨意刪除古義 能尊重古本原貌并且在此基礎(chǔ)上充分吸收各家 之長 語言精當 并創(chuàng)設(shè)了 某讀如某 某讀若某 某當為某 的注釋體例 等等 為后世訓(xùn)詁學(xué)義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本 可以說 鄭注使 儀禮 士冠 禮 的學(xué)術(shù)價值更上一個臺階 魏晉南北朝時期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 人們逐漸認為 周禮 等先秦禮學(xué)著作 所記之禮教條繁瑣 遂漸漸不按古禮之制行事 冠禮乃至整個禮學(xué)系統(tǒng)逐漸衰微 禮學(xué)研究著作也隨之減少 冠禮研究方面最主要成果有魏晉王肅 三禮注 之冠 禮部分 南朝皇侃 禮記義疏 禮記講疏 之部分內(nèi)容 唐宋年間一度出現(xiàn)了私家儀注的熱潮 士人大儒在 l 等古禮典籍的基礎(chǔ)上 爭相著述 改革古禮 制定出一套套實用簡約的新的禮儀規(guī)則 成就出一篇篇義 理舒暢的三禮注解 其中唐代孔穎達奉命所著 禮記正義 賈公彥所著 儀禮 疏 周禮疏 等成就顯著 被天下人廣為傳習(xí) 宋代禮學(xué)著作繁盛 各有特點 主要有朱熹 魏了翁 吳澄 司馬光等學(xué)者對 l 所作的注解及各自創(chuàng)新之作 如楊復(fù) 儀禮圖 儀禮旁通圖 聶崇義 三禮圖 等 元代對禮學(xué)研究頗深的 主要有敖繼公 著有 儀禮集說 一書 同樣 明代研究禮學(xué)著作甚少 鮮有著 2 緒論 作留世 清代 在外族統(tǒng)治下 國家內(nèi)憂外患 中原文化進一步缺失 禮儀也不那么 重要 冠禮則聞見者甚少 鮮有舉行 有地方或以 上頭 慶號 等別名呼之 行禮之形式也有了很大的變化 唯其禮之意義部分尚在 然而相對應(yīng)的是 由于 政治歷史原因 清代的學(xué)術(shù)風氣極盛 禮學(xué)研究尤其發(fā)達 出現(xiàn)了許多學(xué)問大家 許多論著中的冠禮研究都有很重要的參考學(xué)習(xí)價值 如方苞的 儀禮析疑 禮 記析疑 兩部著作皆頗有見地 盛世佐 儀禮集編 廣泛匯集各家之說 取舍較 為客觀 頗有可取之處 胡培暈 儀禮正義 四十卷 對前人著作有條理地使用 是者明之 非者辨之 可疑者存之 廣羅古今治禮之精華 洵可謂集 儀禮 研究之大成 雖間有不當 但就大體而言 自賈 疏 后 尚無如此博大精深之 書 確治 儀禮 之杰作也 可謂成就斐然 禮記研究方面主要著作有孫希旦 禮記集解 六十一卷 此書基本沿用鄭注 遇到不當之處則取別家的適當說法 來取代 間或還有新見 實為佳作 另外清代納蘭性德著 陳氏禮記集說補正 一書 也有不少可取之處 在禮學(xué)通論方面也有不少佳作傳世 主要有秦蕙田 五 禮通考 二百六十二卷 以五禮為綱 一一進行考據(jù)論說 十分詳備 還有黃以 周的 禮書通故 一百卷 分五十類目 以鄭玄注為基礎(chǔ) 進行禮制 學(xué)制 樂 律 職官 服飾等名物制度的綜合考證 成就十分顯著 隨著 五四 運動興起 中華民國建立 中國人建立了新的 充分吸收西方 禮儀思想的禮儀規(guī)則 冠禮于此時已是人們聞所未聞 更未曾被列入禮儀制度 以至于今日 社會上已不知冠禮謂何 民國時期冠禮研究的學(xué)者 著作寥寥無幾 文獻記載的僅有江紹原先生發(fā)表 過著作 中國古代的成人禮 一文 綜述了古代成人禮 之后數(shù)十年冠禮研究無 人問津 直到新中國成立后的1 9 6 2 年 楊寬先生在 中華文史論叢 第一輯發(fā) 表 冠禮 新探 乃至后來的 五禮新探 揭開了新中國冠禮 禮學(xué)研究的 新篇章 楊先生此系列文是對古文獻資料 民俗考古 典籍研究等多方面綜合考 證的禮學(xué)優(yōu)秀作品 其后又有錢玄先生的 三禮通論 三禮辭典 等優(yōu)秀的三 禮研究經(jīng)典著作 三禮通論 從三禮的禮書著作 名物 制度 禮節(jié)儀式等四 個方面對三禮進行了全面的考證 論述精確 考證充分 值得禮學(xué)研究人士精讀 另外 還有尊師王鍔先生 三禮研究論著提要 彭林先生 三禮 說略 戴龐海先生 先秦冠禮研究 等 都是非常有價值的冠禮研究著作 王鍔 三禮研究論著提要 蘭州 甘肅教育出版社 2 0 0 1 年版 第2 0 3 頁 3 緒論 近十多年來 關(guān)于冠禮探討方面的論文也有不少 許多學(xué)校開展的古文獻 文化專業(yè)都有很多優(yōu)秀論文問世 如 張文安 略論中國古代的冠禮 周絢 隆 中國古代的冠禮 圓 沈文倬 古代成人禮 冠禮 的情況怎樣 白華 古代冠禮簡論 楊汝福 中國古代的各種成年禮儀 現(xiàn)代成年禮儀構(gòu)想 簡孝平 古代成人儀式的文化精神 張弛 從 冠 字看周代的冠制禮儀 陳 華文 陳順宣 古代冠禮的一種變異 慶號習(xí)俗 等等 同時 在港臺 海外地區(qū)也有很多學(xué)者在關(guān)注古代禮儀文化的研究 出現(xiàn)了 不少優(yōu)秀著作 如港臺地區(qū)有 徐福全 成年禮的淵源與時代意義 尹德民 儀禮冠禮 成年禮原 士冠及笄禮之運用對青年輔導(dǎo)實效之研究 等等 這些文獻皆注重實效性 對冠禮等古禮對今日的意義多有研究 值得我們借鑒 在海外的日本 韓國等地 也有冠禮研究著作發(fā)表 如著作方面 韓國盧仁 淑著有 朱子家禮 與韓國之禮學(xué) 日本的本田成之有 中國經(jīng)學(xué)史 等 論文方面如 日本后藤俊瑞著 士冠禮的道德的意義 上 下 韓國金英模 有 韓國的傳統(tǒng)冠禮 1 2 等 雖然近年來冠禮的研究優(yōu)秀著作也層出不窮 然而就其根本來說 除了少數(shù) 大家的經(jīng)典著作 其他大部分的著作都在同一個層面上進行研究論述 選取其中 的一個角度或者側(cè)面 甚至一點進行綜述 如對冠禮的形式 意義或者功能進行 綜述性話題的研究 此類著作占絕大部分 多數(shù)泛泛而談 同時由于冠禮本身年 代久遠 傳世記載甚少等特點 參考資料有限 進行全面研究也有不少困難 因 此在冠禮著作的園地里還缺少較為深入的 全面的現(xiàn)代論述著作 二 本論文選題意義以及研究思路 毫無疑問 冠禮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不應(yīng)該被遺忘的 在文明高度發(fā)達的今天 世界各地都有著重視古代文明的傳統(tǒng) 而冠禮卻記載在 張文安 略論中國古代的冠禮 新鄉(xiāng)師范高等專科學(xué)校學(xué)報 2 0 0 3 年第4 期 第1 7 卷 周絢隆 中國古代的冠禮 兩北大學(xué)學(xué)報 1 9 9 3 年第4 期 沈文倬 古代成人禮 冠禮 的情況怎樣 中國文化史三百題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8 7 年1 1 月 白華 古代冠禮簡論 甘肅社會科學(xué) 2 0 0 3 年第6 期 楊汝福 中國古代的各種成年禮儀 現(xiàn)代成年禮儀構(gòu)想 河池師專學(xué)報 1 9 9 6 年第3 期 徐福全 成年禮的淵源與時代意義 臺北文獻 1 9 9 1 年3 月 第9 5 期 尹德民 儀禮冠禮 成年禮原 臺北文獻 1 9 9 5 年9 月 第1 1 3 期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 0 0 8 年3 月 第1 2 9 頁 1 4 第一章冠制沿革簡述 會弁如星 可見當時諸侯天子所用冠飾已經(jīng)十分貴重講究 自從階級出現(xiàn) 就伴隨著不平等 這種不平等提現(xiàn)在社 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冠服之事也不例外 在嚴格的冠服制度 出現(xiàn)之前 人們雖然有服飾自由 然而一方面因為社會生產(chǎn) 力尚不發(fā)達 服飾的多樣性不是特別突出 另一方面 貧苦 之人沒有經(jīng)濟能力添置一些相對更高檔 舒適的服飾 到了 社會文明進步到一定程度 開始有階級劃分 開始有嚴格的 冠服規(guī)定之時 從來只有統(tǒng)治階級可上可下 下層階級卻不 圖2 1 能穿戴上層社會服飾 所以自服飾的發(fā)展進行到質(zhì)地 顏色 工藝 式樣等各方 面都有好壞差別 社會發(fā)展開始分化出貧富 階級之時 服飾的穿戴就開始走出 了御寒 美觀的古樸功能 逐步產(chǎn)生了更多的社會意義 并由訂立冠服制度來使 之規(guī)范 從這個方面來看 人們所戴之冠的區(qū)別 自人類遠古時期即有萌芽 奴 隸社會開始發(fā)展 夏商周時代有了廣泛體現(xiàn) 西周時期已經(jīng)有了充分體現(xiàn)其等級 制度和宗法制度的章服制度 到了漢代 制定出了更為嚴格多樣的冠服制度 漢 代的冠種類特別多 有冠 冕 弁 幘等的固定劃分 東漢以后 法令有所松弛 頭巾成為士人熱衷的首服之一 宋元以后 扎巾和戴帽習(xí)俗因其各自的特點得到 了人們的歡迎 巾帽的概念逐漸開始界限不清 明代的巾帽名目樣式也比較繁多 最常見的是不分階層 普遍使用 方便實用的網(wǎng)巾 清代流行 長袍馬褂瓜皮帽 的服飾樣式 所以瓜皮帽又是士人常見的冠服 二 歷代冠的主要形制及演變 首服的形制是多樣的 總的來說 可以分為 冠 帽 巾 三類 冠為 最初適應(yīng)禮制產(chǎn)生的首服 一般是有規(guī)定形制 大都有階級含義的 后來 冠 有時也用作首服的統(tǒng)稱 帽與巾則是源于保暖 保護等實用需要產(chǎn)生 一般來說 方者為巾 圓者為帽 巾是指裹頭所用的巾帕 多為庶民百姓所用 多為黑 青 等樸素深重的顏色 粗布所制 所以秦代貧苦百姓被稱為 黔首 漢代的下層 奴隸被稱為 蒼頭 根據(jù)樣式的不同 巾有頭巾 幘 幞頭等多種類型 巾一 般不做加工縫合 帽則一定是要經(jīng)過縫合修飾的 這些皆是首服在演變過程中根 據(jù)不同的朝代 文化 人群和場合所形成的的不同形式 下面將從古典文獻的角 度以冠 帽 巾為類別闡述歷代主要的冠之樣式 漢 毛亨傳 漢 鄭玄箋 唐 孔穎達琉 毛詩正義 衛(wèi)風 淇奧 北京 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 1 9 9 9 年 1 2 月 第2 1 7 頁 1 5 第一章冠制沿革簡述 1 冠的主要形制 1 皮弁 爵弁 緇布冠 冕 先秦時期主要冠式 據(jù)先秦文獻記載以及出土文獻的考證 夏朝已經(jīng)出現(xiàn)最早的冠 這時候 已 經(jīng)有了明確的禮器 禮服制度規(guī)定 為了迎合 l n 需要 出現(xiàn)了如夏之毋追 商 之章甫 周之委貌等冠 皆為貴族 君子之禮冠 也有說為三者同物而異名 夏商時期 冠的式樣還不夠成熟 大都是冠的雛形 至周代始有完善的冠服 周 初貴族中最常見常用的是 弁 弁的形狀有一定規(guī)定 皆為貴族所戴 可以分 為皮弁 爵弁等不同樣式 弁在加冠禮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 儀禮 中對 加冠禮的加冠順序所言 始加緇布冠 再加皮弁 三加爵弁 所準備服飾為 爵 弁服 縹裳 純衣 緇帶 秣耠 爵弁 皮弁 緇布冠各一匾 釋名 釋 首飾 言 弁 如兩手相合擴時也 以爵為之謂之爵弁 以鹿皮為之謂之皮弁 儀禮 鄭注日 此與君視朝之服也 以白鹿皮為冠 即取一塊鹿皮 裁剪為 下寬上窄的片 縫合為合手銳頂之形 周禮 夏官 弁師 日 王之皮弁 會五采玉瑾 象邸玉笄 鄭注 會 縫中也 皮弁之縫中 每貫結(jié)玉五 采玉十二為飾 謂之綦 瑾 圖2 2圖2 3 皮弁的縫合處稱為 會 周王朝貴族的弁 會 處還常常綴玉為飾 根據(jù)等級 不同有不同的規(guī)定 弁頂稱為邸 象邸 即用象骨制成的帽頂 皮弁供田獵所 戴 如遇喪事 周王還會在弁周圍系一麻帶 所以說弁可謂先秦重要的禮冠 爵弁又稱為 廣冕 多用木板做頂 外面表以細布 布色赤而微黑 一般 為祭祀典禮等場合所戴 戴爵弁需穿玄色絲衣 下著醺裳 當然弁這一冠式在后 代也一直沿用 儀禮 鄭注謂 爵弁者 冕之次 其色赤而微黑 此與君祭 之服 而 后漢書 輿服志下 爵弁一名冕 廣八寸 長尺二寸 如爵形 前小后大 繒其上似爵頭色 一 兌爵又名冕 一說爵次與冕 應(yīng)該為不同年代 的名稱有別 兩者年代差別并不很久遠 爵弁其實物應(yīng)該不會有很大變化 春秋時期仍然有弁的使用 如孔子所說 春秋戰(zhàn)國 禮崩樂壞 各國爭權(quán) 奪利 互圖強國 對禮制的規(guī)定和執(zhí)行不很嚴格 所以相應(yīng)地體現(xiàn)在冠服制度上 禮 的色彩開始淡化 人們追求服飾實用性和舒適性 因此樣式簡約樸素 貴 楊天宇 儀禮譯注 士冠禮 l 海 i 海古籍出版社 2 0 0 4 年7 月 第4 貞 1 6 第一章冠制沿革簡述 族主要有深衣和胡服兩種服飾 深衣即上下連在一起的長衣 男女樣式相同 配 合冠梁 冠圈 組纓組成的冠穿戴 為士大夫的常服 胡服則是便于騎射的士兵 常服 配合的首服為皮弁 皮弁 爵弁 緇布冠是先秦冠禮所必需的三種禮冠 據(jù) 儀禮 記載 緇布 冠也稱委貌 是一種成年男子所戴黑布帽 夏商周三代皆用作禮冠 后漢書 也有 緇布冠 蔡邕云即委貌冠也 名 委貌 的原因 班固云 委貌者 何 謂也 周朝廷理政事行道德之冠名 周統(tǒng)十一月為正 萬物萌小 故為冠飾最 小 故日委貌 委貌者 委曲有貌也 緇布冠的樣式為 其制有四形 一似武 冠 又一似迸賢 其一上方 其下如幘顏 其一刺上而方下 行鄉(xiāng)射禮則公卿委 貌冠 以皂絹為之 形如覆杯 與皮弁同制 回 之所以要用樸素無華的 緇布冠做重要的禮冠 概因古 人有敬賢懷古 慎終追遠的樸 素信仰 圖2 4圖2 5 與緇布冠相反的是 冕以其華麗 尊貴 高高在上的形象成為皇帝貴族的主 要禮冠 是封建時代最為尊貴的冠 冕除了是重要的禮冠外 還是權(quán)位 尊貴的 象征 只有皇家和極少數(shù)貴族才有 皇帝在上朝 行禮 祭祀 婚慶 筵席等不同的場合都有不同的冠服規(guī) 則 冕是較為正式的冠 為皇帝和高官上朝 祭祀所戴 說文 月部 云 冕 大夫以上冠也 邃延垂鎏銑纊 從月免聲 古者黃帝初作冕 冕自周代 即有 其基本形制為 冕冠 垂旒 前后邃延 玉藻 即此冠前后兩面都有垂 下來的串串玉珠 用五彩絲線串之 叫做旒 據(jù)記載 周禮規(guī)定周王的冕有十二 旒 諸侯有九旒 上大夫七旒 下大夫五旒 據(jù) 后漢書 輿服志 記載 漢孝 明帝時結(jié)合周代的冕 對君臣的冕進行了一番改制規(guī)定 秦漢以后的歷代皆沿用 此冕服 只在形制上有些細微的改變 冕的材料一般為麻 也有絲制 如孔子日 麻冕 禮也 今也純 儉 可見麻比絲要考究 符合禮制 作為最尊貴禮冠的冕服由冕冠 玄衣 鍾裳三部 分以及鈸舄 革帶 大帶 佩綬等附件組成 班固 白虎通 德論 紼冕 卷十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9 0 年1 1 月 第7 6 頁下 范曄 后漢書 志三十 輿服志下 北京 中華書局 1 9 6 5 年5 月 第3 6 6 5 頁 后漢書 志三十 輿服志下 第3 6 6 5 頁 1 7 第一章冠制沿革簡述 在河南安陽光山墓出土的戰(zhàn)國玉人頭像 圖2 6 巾 可見到一種特別的冠 式 平頂 兩邊有彎f 去似兩個犄角的角 造型俏皮而獨特 習(xí)f 霞斛 黔 圖2 6圖2 7 而在山西長治分水嶺出土的戰(zhàn)國青銅武士 圖2 7 所戴更是另外一種 冠 平頂 圓形 在頂上有 波浪形褶皺 大概為樂舞者 圖2 8 同時 活躍在這個時期的孔子 老子 茍子 墨子等思 想家們都有畫像傳世 圖2 8 也大都戴另外一種似巾的冠 把發(fā)髻固定住 覆蓋一部分頭頂 另有纓帶飄拂 頗有文士之風采 2 通天冠 遠游冠 進賢冠 高山冠 長冠 秦漢主要冠式 漢代 全國種植桑麻的范圍擴大 桑蠶工業(yè)和紡織業(yè)也有了很多 技術(shù)上的提高 出現(xiàn)了精巧優(yōu)美的刺繡工藝 花樣繁多的服飾 并且 有了著名的絲綢之路 這時期出現(xiàn)了許多不同形制的冠 如 通天冠 長冠 進賢冠 武冠 鶚冠 法冠 高山冠 委貌冠等 有禮法制度 和風俗習(xí)慣對佩戴這些冠的人物身份 場合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 圖2 9 通天冠自漢代出現(xiàn) 為皇帝常服之冠 圖2 9 圖 2 1 0 高九寸 正豎 頂少邪卻 乃直下為鐵卷梁 前有山 展簡為述 正面豎起 前面往后傾斜 翠鳥羽 裝飾 通天冠一直到唐宋都在使用 根據(jù)時代的不同形制 不斷發(fā)生變化 圖2 1 0 在隋唐之前 統(tǒng)治階級只是對禮服進行了種種規(guī)定 沒有太多涉及人們 的日常服裝 平民也無力置辦貴族的衣飾 自隋開始 還改造了許多皇家貴 族禮服 使之更為適用 如 晉起居注 日 成帝咸和五年 制語殿內(nèi)日 平天 通天冠 并不能佳 可更修理之 考通天冠的形制 不僅形狀 裝飾品有變化 而且最明顯的是在唐初有十二梁 至 新唐書 所記載的晚 唐已改為二十四梁 自此禮制更是將人們的常服也納入了規(guī)定范圍 有了更 加詳細嚴格的服飾規(guī)則 于是一直延伸至隋唐血代 常服的地位漸漸上升 甚至在禮儀場合也常??梢娵櫽?這實際上有些將禮儀冠服與家常便服混同 的跡象 宋代仍有通天冠存在 北宋初期 民風純樸 理學(xué)盛行 理學(xué)家朱熹 對 1 常衣冠提出了 三緊 的原則 即 頭緊 腰緊 腳緊 其中 頭緊 第一章冠制沿革簡述 即要把帽子戴端j 下 帽帶系緊 不能顯露輕浮 不嚴謹之像 但是后來的太宗 真宗時代 太平盛世又有浮華之像 所以宋代服飾經(jīng)歷了幾次簡樸和奢侈的演變 通天冠 紫檀冠 平天冠 進賢冠等皆為士大夫禮冠 需說明的是 雖然每個朝代都對皂室的冠服有嚴格繁多的種類和規(guī)定 但是常常使用的通常不過幾種 大部分只是作為參考備用 如在唐玄宗開元 年間以后 皇帝的服裝已經(jīng)通常只用到袞冕服 通天冠服 幞頭冠服三種了 所以本文只講一些比較常用的冠服冠制 通典 禮十七 君臣冠冕巾幘等制度 有云 遠游冠 秦采楚制 似通天冠 據(jù) 后漢書 輿服志 記載 遠游冠 制如通天 有展筒橫之于 前 無山述 諸王所服也 可見二者所述一致 遠游冠為秦漢諸王所服 乃至 宋仍為皇子加冠之禮冠 由通天冠變通而來的還有專門為文官和儒士所佩戴的進賢冠 以梁的多 少來表明官位 武職人員朝見時則戴武冠 另外 高山冠形制也似通天 高山冠 一日側(cè)注 不邪卻 直豎 無山述展筒 太傅胡廣說日 高山冠 齊 以其君冠賜近臣謁者服之 長冠又名 劉氏冠 貌冠 竹皮冠 鵲尾 冠 等 圖2 1 1 據(jù)傳為漢高祖劉邦所創(chuàng) 高祖為亭長 乃以竹皮為冠 及貴常冠 所謂 劉氏冠 乃是也 竹 皮制成 形似委貌 前高后低 不僅皇帝平時所戴 也是官 員在參加祭祀時的冠帽 制如通天 頂 蓋齊王冠也 秦滅 圖2 1 1 除了以上冠式 漢代還流行高山冠 法冠 武冠 建華冠 方山冠 巧施冠 卻非冠 卻敵冠 樊噲冠等十幾種冠式 可根據(jù)個人身份和愛好區(qū)分等級和冠式 3 燕弁 忠靜冠 明代主要冠式 魏晉時期巾幘風行 人們穿胡服戴小冠 大部分人戴各種各樣的巾 唐五代 宋一直流行幞頭 元代為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 冠服有異域特色 到了明朝 朱元璋對 備受少數(shù)民主服飾沖擊的服飾制度進行了修訂整理 基本沿襲漢唐舊制 在一定 程度上恢復(fù)了漢代服飾 如袞冕 通天冠 皮弁 武弁以及配套服飾的恢復(fù)使用 還有一種燕弁服即皇帝日常所著冠服 從明嘉靖七年開始規(guī)定燕弁的形制 冠框如皮弁用黑紗裝裱 分成1 2 瓣 各以金線壓之 前飾五彩玉云各l 后 后漢書 志三十 輿服志下 第3 6 6 5 頁 司馬光 史記 紀二 高祖本紀 北京 中華書局 2 0 0 8 年3 月 第3 4 6 頁 1 9 第 章冠制沿革簡述 列四山 朱絳為組纓 雙玉簪 山 同時 對官員燕居也有規(guī)定之冠服 燕服 此燕 服之冠為推測 斟酌上古之委貌冠而制成 稱為 忠靜 冠 圖2 1 2 冠框用烏紗裝裱 兩山居列于后 冠 頂仍方中微起 三梁各壓以金線 冠邊用金片包鑲 四 品以下用淺色絲線壓之 不用金邊 劫 4 頂戴花翎 清代主要冠式 清代朝臣的冠帽等級有 頂戴花翎 之說 即在分為暖帽和涼帽的基礎(chǔ)上 官員的品級按照帽子的頂戴區(qū)分 一品為紅寶石 二品為珊瑚 三品為藍寶石 四品用青金石 六品用硨磲 七品為素金 八品用陰紋縷花金 九品為陽紋鏤花 金 無頂珠者無官品 在此基礎(chǔ)上 頂戴花翎可以看作是有禮的等級的特殊冠式 花翎是插于帽端的辨認地位功勛的重要標志 花翎又分一眼 二眼 三眼 三眼最尊貴 所謂 眼 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狀的圓 一個圓圈即為一眼 2 帽的幾種主要形式 冠的樣式和制度與冠禮研究密切相關(guān) 對帽的說明則可使人加深對冠的認 識 明了冠帽的區(qū)別 處于仰韶文化的1 9 7 8 年陜西臨潼鄧家莊出土的陶瓷人像 展示五千多年前著帽人物的具體形象 其形制接近氈帽或者毛皮圓帽 可謂中國 最早的帽子形象 早期的帽子并無名稱或者一定形制 歷代主要帽式有以下這些 1 紗帽 魏晉時期 紗帽較為流行 天子宴私 著白高帽 士庶以烏 其制不 定 由此可知 皇帝戴白紗帽 官員士庶人皆戴烏紗帽 則為常服 直到隋唐時期 紗帽在同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因其攜帶取戴方 便 款式隨意 搭配容易 成為人們一個輕便的選擇 故貴賤皆通用之 唐 張籍有詩云 黑紗方帽君邊得 稱對山前坐竹床 唯恐被人偷剪樣 不曾 閑戴出書堂 可見紗帽當時可以根據(jù)個人愛好設(shè)計樣式 可自制 可送友 人 是一種頗為流行的帽子 南北朝時期 少數(shù)民族大量進駐中原 帶來了多樣的文化 與漢民族互 相影響 交融 形成了自由多彩的服飾格局 這時的冠帽 不管是名稱 種 類和形制 基本都沿襲秦漢 只是在形制上 大體上漢代前高后低 魏晉時 中圍服飾史稿 第2 8 2 貝 中國服飾史稿 第2 8 7 頁 隋偉 禮儀志七 北京 中華書局 1 9 7 3 年 第2 6 6 頁 2 0 第一章冠制沿革簡述 轉(zhuǎn)為平頂 南北朝時又變成前低后高 2 胡帽 笠帽 隋唐五代時期 同百花齊放 兼容并包的隋唐文化一樣 隋唐時期人們所戴的冠種類非 常多 這主要是當時的文化氛圍寬松 廣泛吸收了各個少數(shù)民族文化包括服 飾文化的結(jié)果 如有文獻記載的冠的種類有 胡帽 紗帽 豹皮帽 錦帽 搭耳帽 蓮花帽 平頂帽 危腦帽 大裁帽 四縫帽等等 唐代首服比較有特色的是流行胡帽 也稱 蕃帽 受北方少數(shù)民族影 響 愛好皮毛制品的人仿照少數(shù)民族式樣 用皮毛制成各種各樣的皮帽 如 豹皮帽 渾脫帽 搭耳帽 危腦帽等 還有一種 卷檐虛帽 還可以男女通 用 充分表現(xiàn)了唐代服飾的自由灑脫之風 圖2 1 3 唐代民間常常會有以竹 木 藤等植物編制成的席 帽 常為斗笠狀 也稱笠帽 到了宋代 在平民間流行 各種笠帽 如斗笠 藤笠 棕笠 螺笠 蓮花笠等 女子 在笠帽四周圍以黑紗 又稱帷帽 元代笠帽的形式多樣 且各個階層都用 檐有闊有窄 頂有尖有圓 材質(zhì)有牛皮 貂皮 水獺皮等 檐 下有時還有帔帷 圖2 1 3 最常見的有鈸笠 鈸笠形狀似鈸 圓頂 帽為圓形 檐為圓形 貴族 皇帝所戴的鈸笠還常常有寶石 瑪瑙 琥珀 金銀等裝飾 盡 顯奢華之風 另外貴族還有豪華的金項帽 除了鑲嵌各類珍稀珠寶 還常雕刻各 種人物 神話故事圖像等 造型精美 非常華貴 據(jù)文獻記載 著名的東坡冠源于宋代 相傳為東坡所創(chuàng) 是一種士大夫便帽 直筒型 烏紗質(zhì)地 高頂 又稱桶帽 子瞻帽等 3 暖帽 瓦楞帽 元代主要帽式 元代首服多有檐 蒙古族男子一般冬戴暖帽夏 有笠帽 暖帽是元明清主要首服 一般為毛皮制成 前檐窄圓 后檐寬 多腦后多有帔 可以保暖 清 代的暖帽則為絨 棉等制成 黑色 有往上折的帽 檐 頭頂也有項珠與紅纓 形制有些類似 圖2 1 4 瓦楞帽為四方形 有四條棱 上窄下寬 底部有檐 平放像一個倒扣的容器 多為藤草編制 元代 事林廣記 即有此種帽式圖像 4 六合統(tǒng)一帽 瓜皮帽 涼帽 明清士人便帽 筇 章冠制沿革簡述 明代出現(xiàn) 種六合統(tǒng)一帽 又名 六合巾 圓帽 一般為緞做成 裁六 片布 縫合為一個圓形 帽口綴一帽檐 由此取 六合統(tǒng)一 之意 乃政府發(fā)行 民人百姓 官員之家居常服 六合統(tǒng)一帽發(fā)展到清代 演變?yōu)楣掀っ?也叫 西瓜皮帽 小帽 等 圖 2 1 5 剪裁更有特色 工藝更復(fù)雜多樣 用六塊同樣的布 一般為黑色緞面 夏季用黑紗 遇喪事則為黑布 縫合拼制 多為圓頂或平頂 像半個西瓜皮的形 狀 因得名 有的有藤 竹所作的帽撐 使其硬挺 初為小 廝卒夫所戴 后來因其使用方便 輕便實用 容易制作 且 不失斯文 故成為明清乃至民國年間普遍使用的一種便裝帽 圖2 1 5 瓜皮帽也有革新 有的帽頂正中系一個繩結(jié)的小球 有時還 會在帽子額頭正中鑲嵌一塊四方形的玉石翡翠等珠寶 稱 帽 準 既做裝飾也可顯示主人的身份地位或者財力 到了民國期問 沒有財力的 人也會釘一塊金屬片甚至塑料片 不僅為了美觀 也方便分別帽子的前后 本世紀5 0 年代后 瓜皮小帽成了封建遺老 剝削 階級的象征 再加上它與新式服裝不相配 所以漸漸 退出了歷史舞臺 圖2 1 6 清代首服已無 冠 帽 之分 稱禮帽和便帽 兩種 禮帽功用同冠 有涼帽和暖帽之分 每年三月和八月進行更換 涼帽無檐 形如圓錐 多為藤 竹制成 外裹綾羅 多用白色 黃色等 上綴紅纓與頂珠 圖 2 1 6 便帽主要為瓜皮帽 即沿襲明朝的六合統(tǒng)一帽而來 5 線帽 鴨舌帽 民國冠服 隨著封建制度的逐步瓦解 民國時期人們的衣冠習(xí)俗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 擊 不再有對于民眾服飾的嚴格規(guī)定 加之西方民主思想的沖擊和影響 西式服 飾的進入 服飾變得五花八門 西裝 東裝 漢裝 滿裝 應(yīng)有盡有 龐雜至 不可名狀 男子剪去了象征封建社會的發(fā)辮 首服也出現(xiàn)了多彩自由局面 首先是i h n 飾的保留 民國初年 瓜皮帽 長馬褂還會時 而看到 到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 瓜皮帽已被淘汰 在官 商 紳 富人物中 一種類似外國禮帽的氈帽開始流行 帽 筒較低 七面有一個凹鉤 有黑色 灰色 古銅色等低調(diào)顏 色 同時另有一種筒狀軟質(zhì)的線織品風帽 戴時將上端系扎 蹦疆 轆 圖2 17 第一章冠制沿革簡述 平時翻卷起來 抵御風寒時放下來 除露出一雙眼睛外 整個頭都被包住 為勞 動人民過冬所用 西式帽大量出現(xiàn) 有博士帽 禮帽 草帽 學(xué)生帽等 三十年代左右流行戴 鴨舌帽 帽子前沿像鴨舌頭的形狀 前低后高 類似瓦蓋 一般用灰色或藍 色的呢 布制成 3 一些主要冠式 帽式的通用朝代 冠式歷經(jīng)朝代 備注 區(qū)別 冕 周 秦 冕在封建時代一直沿用 漢 魏晉 隋 其樣式繁多 不同的朝代有不 唐 宋 明 同改動 五代宋稱 平天冕 根據(jù)功能有玄冕 袞冕 氅冕 世 奇0 通天冠秦 漢 級別最高的冠 皇帝或者兩者的不同主 晉 五代 隋 重臣可用 初質(zhì)樸 至唐漸華要在于展筒的前 唐 麗 壁 進賢冠是前壁 進賢冠周 后漢 據(jù) 通典 為緇布冠改與帽梁接合 構(gòu)成 魏晉六朝 隋 造之 漢代頗流行 后代繼承尖角 通天冠的前 唐 宋 明之 有小改動 宋稱 儒冠 壁比帽梁頂端更高 明稱 梁冠 出一截 顯得巍峨 突出 遠游冠秦 漢 太子常服 晉 梁 陳 北齊 隋 唐 緇布冠 夏 殷 周 漢 宋 弁 夏商周 明代改為烏紗材質(zhì) 秦 漢 魏晉 隋 唐 宋 明 幞頭漢 魏晉 漢稱帕頭 唐代其下有 隋 唐 宋 巾 如古冠下有幘 宋代有里 第一章冠制沿革簡述 明子 變?yōu)檎鼓_ 紗帽魏晉 齊 宋以后為官帽 梁 陳 隋 唐 宋 元 明 4 巾幘的幾種主要形式 早在先秦時 人們在著冠之前會在發(fā)髻上包一片布帛 用以束發(fā)和營造美觀 的功效 稱為 綴 這樣在不著冠時 發(fā)髻依然整齊 后漢書 輿服志 有 秦 雄諸侯 乃加其武將首飾 為絳柏 以表貴賤 其后稍稍作顏題 一說明當時緦 還有可以用來表示褒獎 尊貴地位的象征 方言 日 覆結(jié)謂之幘巾 刀巾的起源也早 應(yīng)為百姓在日常生活所需而 自發(fā)發(fā)明使用的一種頭衣 覆蓋在頭上 有保暖 美觀等功效 禮制規(guī)定 只有士以上之人才可以戴冠 平民百姓只能用巾 布帛包頭束發(fā) 也有少數(shù)特殊的巾在某些朝代為官服 如晉代 但總體來說 冠代表著地位和身 份 但是其材質(zhì)不一 稍嫌累贅 且相當于一種禮儀用品 需要齊整硬挺 不適 合居家常戴 因為巾材質(zhì)比較柔軟 休閑方便 所以不少貴族士人也喜歡居家使 用 另外 很多時候 戴冠之前需要在頭上先裹一層巾 防止頭發(fā)弄臟衣冠 也 使頭與冠之間有所緩沖 所以巾在封建社會生活所占的比重不遜色于冠 人們對 所戴之冠常常有限制 巾的樣式大都貴賤通用 只是它的顏色常被用來區(qū)別貴賤 如賤者常戴青色 黑色 稱 蒼頭 百姓為白色 貴族可以用紅色 東漢末年 黃巾軍起義則是利用巾的顏色來作為某種標志 象征來號令的 貴族一般用絲 帛等輕薄柔軟材料 百姓們主要用粗布 麻等布料 巾的興盛應(yīng)當開始于魏晉時期 當時社會經(jīng)濟蕭條 禮制解體 社會動 蕩 所以佩戴巾幘成為一時風氣 有不少文人武士 高人逸士自出新裁 發(fā) 明了各自的新式名目巾幘 如今天還有名稱存在的有云冕 露冕 折角巾 菱角巾 鹿皮巾等二十余種 標新立異 樣式各不相同 皆多為隱士所戴 這其中有一種著名的 綸巾 又稱 諸葛巾 由諸葛孔明所戴而著名 此巾流行于三國以及兩晉 是為高潔之士所著 宋時的頭巾已成為各個階層普遍使用的首服 是時底王孫 公子 才子 伎人 男子漢 都是了頂背帶頭巾 窄地長背子 街市買賣人 各有 新刊大宋宣和遁事 元集 臺北 世界書局 1 9 6 2 年 2 4 第 黿冠制沿革簡述 服色頭巾 各可辨認是何名目人 而幞頭作為巾的一種 是宋代士人最常用的 一種首服 上至皇帝 下至百官百姓 皆可佩戴 因此其名目種類繁多 至南宋 分化出一種簪戴幞頭 即可以在上面簪戴簪子 金銀 絹花甚至真花等 其余人 等 則文士多戴綸巾 武士為抹額 伶人多為青 紅巾 庶民倉黑色裹頭 由于元代冠服制度很晚確立 并且許多官職不常設(shè) 故冠服規(guī)定不是非常嚴 格 但平民決不允許仿制皇帝冠服 對平民和官員的服色也有規(guī)定 許多漢服在 漢民中沿襲下來 元代公服也為漢服 冠式中璞頭仍舊常見 四方平定巾是明代較負盛名的一種 也有戴 皂條軟巾 的 后垂雙帶 俗 稱 襦巾 網(wǎng)巾樣式多樣 輕便柔軟 受到從官員到百姓的普遍歡迎 巾的出現(xiàn)較冠早 自冠產(chǎn)生以來 它一直不登大雅之堂 自然沒有像冠一樣 形式多樣 但由于它的實用 它也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 結(jié)合古文獻記載 主要 介紹幾種常用的樣式 a 幘 關(guān)于幘的起源 有應(yīng)劭云 孝武時天子以下未有幘 元帝額上有壯發(fā) 不 欲使人見 乃使進幘 群寮隨焉 漢官儀 日 幘者 古之卑賤執(zhí)事不冠 者之所服也 幘的本意是包裹著頭的頭巾 前高后低 包在額頭上 中間露出頭發(fā) 幘有 介幘 平巾幘 半頭幘等 最初是由不能戴冠的賤民包頭所用 后來被普遍采用 西漢元帝時被引入官服中 西漢末年出現(xiàn)一種較長的幘 能包住整個頭部 項部 呈介字形 像個屋頂 則稱作介幘 通常為文官所用 東漢時 有一種平頂?shù)膸?并且把它作為戴冠時候冠與頭之間的墊襯 叫做平巾幘 西晉末年 平巾幘有了 改變 前面呈半圓形平頂 后面呈斜坡上升 大小只能覆蓋住發(fā)髻 未成年人專用半頭幘的 見 后漢書 劉盆子傳 盆子時年十五 俠卿 為制絳單衣 半頭赤幘 唐代李賢注日 幘 巾 所謂覆髻也 續(xù)漢書 日 童子幘無屋 示未成人也 半頭幘即空頂幘也 其上無屋 故以為名 可見 半頭幘在漢唐時候 即沒有頂部 露出頭頂?shù)囊环N幘 b 網(wǎng)巾 明代的巾帽式樣繁多 有漢巾 晉巾 唐巾 諸葛巾 東坡巾 逍遙巾 等 網(wǎng)巾最為普遍 據(jù) 蚓庵瑣語 所言 它是一種男子束發(fā)的網(wǎng)狀巾 由 宋 吳自牧 夢粱錄 外四種 卷十八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 0 0 3 年 第2 4 9 頁 太平御覽 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 孝死皇帝 引自應(yīng)劭 漢官儀 北京 中華書局影印本 1 9 5 9 年1 2 月 第4 2 5 頁 2 5 j 第一章冠制沿節(jié)簡述 黑色絲繩 馬尾 棕絲織成 形似漁網(wǎng) 巾口用布制成 用金屬圈貫穿繩帶 富貴者用金銀 貧賤者用金屬絲 收口即可網(wǎng)住發(fā)髻 三爿 圖會 有 國朝初定天下 改易胡風 乃以絲結(jié)網(wǎng)以束其發(fā) 名曰網(wǎng)巾 元人薩都刺 詩日 烏紗未解滌塵絆 一 網(wǎng)清風兩鬢寒 可見當時用網(wǎng)巾裹發(fā)髻 另外 還可以在外面戴烏紗帽 據(jù)傳后來網(wǎng)巾由明太祖朱元璋在制定冠服制度時所 欽定 七修類稿 載 太祖一f i 微行 至神樂觀 有道士於燈下結(jié)網(wǎng)巾 問 日 此何物也 對日 網(wǎng)巾 用以裹頭 則萬發(fā)俱齊 命為道官 馭 b 十三頂頒于天f 使人無貴賤皆裹之 也 可見其深受喜愛 明史 輿服志 在 皂帝常 服 項下甚至提到 天子亦常服網(wǎng)巾 可見網(wǎng)巾由于 方便使用 材料多樣等特色 深受人們喜愛 在成年 禮上 加網(wǎng)巾也是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圖2 1 8 正因為網(wǎng)巾在明代人的生活中非常普及和重要 所 以清軍入關(guān)后 在清除明軍殘余和反抗勢力 穩(wěn)定社會局勢 平定民心 推動清 朝文化的過程中 網(wǎng)巾也被視為禁止的物品之一 特別是清初推行的 剃發(fā)留頭 的政策中 留有網(wǎng)巾的百姓 一定是不愿意剃清朝頭型 或者對恢復(fù)明朝 恢復(fù) 網(wǎng)巾使用抱有僥幸心理的人 所以通常被嚴懲 即便這樣 也阻擋不住人們對其的熱愛 據(jù)葉夢珠 閱世編 載 順治初年 仕清的漢人官僚 剃發(fā)之后 加冠者必仍帶 網(wǎng)巾于內(nèi) 故此 網(wǎng)巾承載的歷史文化意義就比較重大 了 c 方巾 圖2 1 9 方巾也是明代常見的一種巾幘形式 又稱 四方平定巾 圖2 1 9 相傳為 太祖所定 七修類稿 有 今里老所戴黑漆方巾 乃楊維禎入見太祖時所戴 上問日 此巾何名 對日 此也 遂頌式天下 不同于網(wǎng)巾的是 它是生 員 儒生 監(jiān)生等文人服飾 是罩在網(wǎng)巾外的一種巾 形似帽子 也稱為 民巾 黑漆方帽 如通常用紗制成 這種材質(zhì)制成的方巾柔軟 硬挺而又有彈性 折疊后方便攜帶收藏 展開則呈四角方形 故為方巾 網(wǎng)巾的使用沒有限制 其主要用途是用其剛狀的獨特優(yōu)勢來約束發(fā)髻 使頭發(fā)不致散亂 但是士人文人在外出時則需要在網(wǎng)巾j t d h 方巾 塑造彬彬 有禮的文雅形象 若里面不戴網(wǎng)巾 直接戴方巾 可能就會有不整齊的頭發(fā) 2 6 第一章冠制沿革簡述 露出來 不夠體面 明代的巾帽多樣 主要是明太祖的重視和推廣 多種服飾都由其親自制定 他對冠服的式樣 顏色 質(zhì)料都考訂詳細 以至于明初的冠服制度細則歷經(jīng) 約三十年才得以確定 圖2 2 0 d 幞頭 幞頭也是一種包頭的軟巾 由漢代的帕頭演變成幅巾 又在此基礎(chǔ)上產(chǎn)生 圖 2 2 0 廣韻 燭韻 日 幞頭 周武帝所制 裁幅巾出四腳以幞頭 乃名 焉 亦日頭巾 唐 封氏聞見記 巾幞 日 近古用幅巾 周武帝裁出四 腳向后幞發(fā) 俗謂之幞頭 由此可知 幞頭大約北周時期產(chǎn)生 后世歷經(jīng)修改 一直到唐宋乃至清朝還在沿用 由于使用朝代多 所以幞頭經(jīng)過了許多演變 到了隋朝 直接用整幅布帛來 束發(fā) 前后綁系使之固定 此時幞頭已經(jīng)是貴賤通用之物 只是具體形式不一 而到了唐代 至尊 皇太子 及仗 內(nèi)供奉以羅為之 其腳稍長 士庶多以縵而腳稍短 幞頭 之下別施巾 圖2 2 1 象古冠之下幘也 如圖2 2 1 最初的幞頭以紗羅制成 一般為青黑色 俗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