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引導下的政治理論[上]――對政治哲學、政治生活與研究方法關聯(lián)性的一個宏觀勾.doc_第1頁
方法引導下的政治理論[上]――對政治哲學、政治生活與研究方法關聯(lián)性的一個宏觀勾.doc_第2頁
方法引導下的政治理論[上]――對政治哲學、政治生活與研究方法關聯(lián)性的一個宏觀勾.doc_第3頁
方法引導下的政治理論[上]――對政治哲學、政治生活與研究方法關聯(lián)性的一個宏觀勾.doc_第4頁
方法引導下的政治理論[上]――對政治哲學、政治生活與研究方法關聯(lián)性的一個宏觀勾.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方法引導下的政治理論上對政治哲學、政治生活與研究方法關聯(lián)性的一個宏觀勾 、政治生活與政治現(xiàn)象或政治問題的研究方法三者之間,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則需要在常識的基礎上加以清理。本文擬在探究三者關聯(lián)性的基礎上,對于政治理論的理論變化脈絡加以宏觀的勾畫。為此,本文設定解析這種關系結構的規(guī)范方法與實證方法兩種類型,并從下述四個方面對于這個問題進行探討:其一、從20世紀50年代發(fā)生的一場如何復興政治理論的爭論出發(fā)。2一方面分析直到現(xiàn)在余波未平的這場討論具有的如何理解政治生活、以及如何重建政治哲學的蘊涵。另一方面引申出政治理論解析政治生活的方法問題。其二、分析在政治思想史延伸的大多數(shù)時間當中,為何從蘇格拉底一直到19世紀晚期西方的規(guī)范政治理論方法長盛不衰,以及這種對于政治活動的價值的理解為什么在20世紀上半葉無可挽回的衰落了的原因。其三、探討替代傳統(tǒng)的規(guī)范政治理論而興起的行為主義的政治理論、或者說實證主義的政治(科學)理論何以能夠顛覆傳統(tǒng)的規(guī)范政治理論,以及這種政治理論方法在晚近時期從政治學主流方法舞臺上的退隱的變遷狀況。其四、分析政治理論在規(guī)范方法或實證方法的指引下分析政治生活所表現(xiàn)的意義,從而將政治哲學、政治生活與研究方法三者關聯(lián)起來進行考察,歸納出簡單的結論。一、一場爭論的發(fā)散效應眼光先投向20世紀50年代。當時,有一個重大的事件,推動西方政治理論界做出合理的解釋,這個重大事件就是納粹問題。納粹可以說從根本上顛覆了西方建立在現(xiàn)代性基礎上的政治信念、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秩序。西方的這一現(xiàn)代性體系,本來是一種從啟蒙運動以來,更遠是從文藝復興以來就支配了西方人的成熟的政治理念、制度安排和生活秩序。但是怎么被納粹輕而易舉地就顛覆了呢?第一、現(xiàn)代政治信念的基本的支撐觀念自由、平等、博愛,被納粹徹底的毀滅掉了。正是公民的自由權利,正是公民參與政治的權利,正是大眾民主具有嘲諷意義的把希特勒抬上了德國總理這個寶座。而希特勒恰好利用自由公民運用民主制度賦予的權利把他選拔到總理這個寶座、所賦予的龐大的社會機器和極其煊赫的國家權力,來剿滅他不喜歡的德國人機械化的屠殺猶太人。這正造成了一種對自由、平等、博愛的反諷。自由、平等、博愛的機制,為什么在選舉了希特勒后,反而把西方人自認為的在制度上有完備建制或者健全機制的東西給顛覆掉了?這促使人們深刻反思。第二、希特勒整個對西方文化所采取的態(tài)勢使西方人要系統(tǒng)反省。什么態(tài)勢?那就是他是種族主義的。他不僅反自由、平等和博愛。而且對整個歐洲的文化非常敵視,他顛覆一切價值。有的人認為這就是19世紀末期、20世紀初期對西方文化進行徹底的價值重估尼采哲學,對納粹的深刻影響。一切價值在納粹看來都不值得尊重。納粹落入價值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他們運用工業(yè)革命的成果來達到野蠻的政治目的。這又促使人們進一步反省一個問題:工業(yè)革命本來的發(fā)生、發(fā)展,得到有力推動,并且得到廣泛認同是因為什么原因。我們自18世紀以來就堅信啟蒙哲學家們給了我們一個可以堅信的信念:由于工業(yè)革命產出了巨大的社會財富,它給我們帶來了快樂和幸福。但是,現(xiàn)在工業(yè)產品成了殺人的武器,不僅帶來不了快樂和幸福,而且讓我們陷入了痛苦的深淵。這樣一些問題,使得西方人用戰(zhàn)爭的手段或者以暴易暴的手段戰(zhàn)勝納粹之后,必須要在政治理論上來回答。由啟蒙時代所有的大思想家們奠立的現(xiàn)代性政治理論:理論層面上是自由、平等、博愛;制度層面上是民主、法治;工具性層面上是科學、技術。這些東西必須要加以反省。在50年代基于這樣一種需要反省納粹問題的思想推動,以及社會政治生活新秩序提出的其他的要求中,可以看出,社會政治生活是推動政治理論發(fā)展的最強勁的動力。50年代,所有西方一流的政治理論家們都動員起來了。這使得20世紀初期,基于實證方法基礎之上的政治學理論受到了最嚴厲的批評。原因是,在政治理論家們看來,實證的政治學家們所有的行為主義的政治學研究,只強調我們在某種價值體系已經(jīng)得到認同之后,怎么樣來研究公民的政治行為差異。通過一個數(shù)學的量表、或者一個曲線的設計,我們把公民的行為進行歸類。這樣,使得政治哲學上的種種基本價值的自我辯護,處于一種真空狀態(tài)。因為西方人放心的是,自由已經(jīng)得到認同,認同之后我們就不用管它。我們只需要論證自由的參與,自由的運作機制,自由本身發(fā)展的狀態(tài)等一系列具體的問題。比如我們通過傳媒調查、隨機抽樣,表明誰支持誰,誰反對誰。如此,就把我們的所有的政治選擇換算成為一個簡單明了的數(shù)量關系。這一點恰恰使我們忽略了政治本身的基本價值主張,進而忽略了政治行為的抉擇究竟是依靠什么的問題。這到后來走到了相反的一端,使得西方社會的一些政治狂人(如希特勒)特別傲慢。他一直認為當時德國所接受的是西方(因為德國相對于英法是東方,他也認為他在抵抗“西方”)腐朽沒落的現(xiàn)代政治思想。希特勒恰恰就是這樣認為的。因為在他之前正好有一個生存了14年的魏瑪?shù)聡N含數(shù)聡朴喠艘粋€迄今為止最完美的憲法。但可惜的是這個憲法沒有能進入實際的政治運作。而魏瑪?shù)聡浅8瘮?。當時整個德國的腐敗和魏瑪憲法的完美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希特勒認為這是一種難以忍受的腐朽,他號召德國人起來“革命”,摧毀魏瑪?shù)聡?,奪取國家政權,要把德國從普遍腐敗的罪惡淵藪中拯救出來。這些在第三帝國的興亡一書中就可以看到。3從中,我們發(fā)現(xiàn),希特勒和二戰(zhàn)以后政治理論家們發(fā)現(xiàn)的問題確實是一個問題。盡管他們發(fā)現(xiàn)的角度和解決的思路截然對立。為什么是一個問題呢?18世紀的啟蒙哲學理論,在行為主義的政治學家的“抵制”下,顯得非常孱弱。它不能夠像傳統(tǒng)的規(guī)范政治理論那樣,引導我們解決政治生活當中的應當問題、好的問題、值得的問題,即政治的價值規(guī)范問題。正是因為如此,二戰(zhàn)前期的價值真空和二戰(zhàn)后的價值重建,要求政治理論家們來回答:納粹出現(xiàn)的政治理論原因究竟是什么?于是,對20世紀的自由主義思想和20世紀的保守主義思想產生最深刻和最廣泛影響的兩位政治理論家登場了。一個是斯特勞斯。他寫了什么是政治哲學?這篇重要的文章。4文章對納粹德國的出臺做出了一種神性政治的反思。他解釋納粹德國之所以登上德國的政治舞臺,就是因為自由、民主、憲政有根本的理論缺陷。這種缺陷在于,自由主義在現(xiàn)代社會引發(fā)了多元主義的相對主義的政治態(tài)度。這導致每一個人認為政治生活背后的價值理念是可以懸空的。這樣對政治活動本身不能提供一個絕對正當判斷的時候,哪怕是個惡魔也有惡魔存在的相對主義道理。于是,他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應當為政治重新提供一個絕對價值基礎。要批判自由主義的相對主義和多元主義主張。要為政治學提供一個絕對的善的論證。這種絕對的善的論證在斯特勞斯看來,是這樣的一種論證:蘇格拉底式的論證。格拉圖最后總結蘇格拉底的人生,有一句名言就是:未經(jīng)反省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在今天看來,起碼具有高等文化教育以上的人才能具有反省的能力。而自由、民主所談到的大眾民主的制度安排,恰好是忽略了精英教育和精英意識。使反省變得不必要。每一個人都過著這樣一種生活就像我們要從另外一個重大人物柏林,所指責的現(xiàn)代政治生活的問題。5柏林認為在現(xiàn)代政治生活這種多元主義狀態(tài)下,我們總是活在表層上。我們每天都是靠談吐、聊天、娛樂一類活動來達到一種相互交流。6斯特勞斯就此認定,我們再也沒有蘇格拉底那樣的沉思,再也沒有一種捍衛(wèi)人天性的思考的能力就是我們足夠的沉思冥想使我們能夠把握絕對的善,或者與絕對的善相契合。我以是以一種非常輕慢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也就是說我們拒絕思考。我們每個人在現(xiàn)代政治生活當中,只愿意在一種相對主義的狀態(tài)下,為每個人選擇的那種浮在表層的政治生活提供一種自我辯護和自我論證的理由。斯特勞斯說:這一嚴重的問題,就是由自由主義和相對主義導致的。所以他要批判自由主義。認為解決納粹再次出現(xiàn)在人們政治生活當中的一個重要的根據(jù)就是:重建政治絕對善。而絕對善在西方的政治生活和政治術語里,以前一般是出現(xiàn)在神學中。但斯特勞斯不是一個神學家。他也拒絕神學。但他要推崇絕對善。而這個絕對善靠什么而出?它不是靠神的啟示,而是靠人根據(jù)他的自然權利在他有自覺意識的政治生活中來認識了解,來把握住。這樣我們才能夠杜絕像希特勒這樣的人登上政治舞臺。因為我們可以在政治選舉當中每一個人對善和惡都有清醒的判斷。這當然是非常理想主義的。因為現(xiàn)代大眾政治的發(fā)展和斯特勞斯的想象或期待,完全是兩回事。但是這卻可以說是保守主義的規(guī)范政治哲學復興的一個標志。然而,柏林認為斯特勞斯這樣一種說法完全只是一個現(xiàn)代囈語。柏林對納粹現(xiàn)象的解釋正好和斯特勞斯相反。他認為正是因為德國缺乏一個多元主義和相對主義的文化土壤,才導致納粹的出現(xiàn)。德國思想在18世紀、19世紀中,在她作為一個現(xiàn)代民族國家興起的時候,就在她的思想雕刻家和政治塑造者那里,在黑格爾手里、在俾斯麥的手里,都體現(xiàn)為絕對主義。所以正是因為如此,德國這樣一個民族缺乏相對主義的文化教育訓練和文化生活傳統(tǒng)。故而,任何現(xiàn)代自由民主的政治理念,都被德國人換算成為一元論的東西。因此要杜絕希特勒登上政治舞臺,只有強化相對主義和多元主義的政治理論格局。這就勢必要使各種政治理論、各種政治組織方式,互相博弈。使政治理論得以在我們當下的政治生活當中具有的某些局部的或者整體的有效性獲得檢驗。因此答案就出來了。對于納粹的出現(xiàn)原因的解釋,一個拒斥相對主義、經(jīng)驗主義,一個堅定的為相對主義、經(jīng)驗主義辯護。這樣一場政治理論的爭論,在50、60年代本來告一段落。西方學者在60年代出版過一本現(xiàn)代政治思想,收集了這些辯論文章。這些文章,除了具有的反映了西方政治哲學復蘇的標志性作用以外,還具有一個引發(fā)我們進一步觀察此后西方規(guī)范政治理論發(fā)展跡象的指南意義。這一爭論在70年代以后最重大的反響,是我們必須提到的當代美國偉大的政治哲學家之一約翰?羅爾斯寫的正義論。這部著名著作表明,社會政治理論已經(jīng)著重從哲學的最深價值層面來挖掘理論資源了。這使我們的政治生活處于正?;紊畹淖钌顚拥木駥用?。這并不像政治科學所主張的那樣,一個統(tǒng)計,誰選擇誰,就能定下個政治格局來。政治選擇背后的政治情感、政治態(tài)度不可忽略。而其中最關鍵的是什么?是政治價值。我們一個人所擁有的價值觀,一般是不可能通過大眾傳媒而發(fā)生根本性變化的。正是因為如此,這樣一場爭論所產生的一種持續(xù)的效應,毫無疑問成了西方70年代以正義論顯示的政治理論復蘇的跡象、標志與象征。7我們關心的問題,當然不僅僅說是西方政治理論家們怎么解釋納粹這種畸形的社會政治生活現(xiàn)象。這不能代替政治理論的深層理解和規(guī)范政治理論的分歧問題在中國的特殊意義的思考。在中國語境中,我們關心的聚焦點是“90年代”問題?!?9”后引發(fā)的“90年代”問題,是一個選擇什么社會理論來解釋中國停滯的改革開放問題。以引進西方當代思想而對中國的學術活動發(fā)生廣泛影響的劉小楓,寫了一篇長文哲學、上帝與美好生活的可能性,后來改名叫溫順的刺猬,促使人們思考斯特勞斯和柏林提出的用什么樣的“方法”進路解釋政治生活的棘手問題。狐貍與刺猬是柏林的名篇。劉小楓在溫順的刺猬中寫到,斯特勞斯這樣的人是刺猬,他對于問題是一下子鉆到底,不到底決不放松。但是他比較溫和。因為斯特勞斯絕不排斥任何政治學家對政治所做的解釋。而柏林倒反而對斯特勞斯表示蔑視。就這一點來說,斯特勞斯的“極右翼”絕對主義的解釋,與柏林的“自由主義”的解釋,恰成對照。不論劉小楓對于中間蘊涵的“寬容”問題怎么看,但是起碼劉小楓將之引進漢語學界來言說政治問題本身,這樣一個發(fā)散性的效應,使得我們需要解釋的兩個問題就潛含在其中了:現(xiàn)代政治理論追求對現(xiàn)代政治生活進行理解,一者從觀念上進行某種作者捍衛(wèi)的政治信念的自我解釋。二者再通過這種解釋進行一種理論建構,且以為可以解決實際的政治生活問題。這兩個問題,我們如何得以完成。斯特勞斯這樣一種選擇在劉小楓看來,是值得欣賞的。這在西方被認為是極右翼(主張極端精英政治)的政治哲學:只有蘇格拉底這樣的人才能理解政治生活。但是在我看來,劉小楓是誤將幻想當理想。因為蘇格拉底時代城邦政治的政治生活跟現(xiàn)代、尤其是當代政治生活完全是兩回事。一個簡單而小型的社會與一個復雜而大型的社會,完全不可能在政治思維當中獲得簡單的一致性處理結果。關鍵的問題是,前者狀態(tài)中,個人的反省是否具有公眾性,我們能夠自我判斷。他是否具有神性,我們能夠自我判斷。他是否具有普遍善的特點,我們能夠自我判斷。但是,這種政治生活方式,在古代生活中是可以的實踐的,在現(xiàn)代就不行。我們特別強調,在現(xiàn)代生活當中,古希臘曾經(jīng)統(tǒng)一為一的一個東西早已經(jīng)分裂為二,就是個人性和公共性在古希臘是統(tǒng)一為一的。在現(xiàn)代社會,私人性和公共性是兩個意義世界。任何屬于個人隱私的問題,公共理念、公共機構與公共制度不得干預。但任何屬于公共規(guī)則的事情,不管你是受制度的驅動、還是個人行為選擇,只要你適合公共生活的規(guī)則,公共理念、公共制度和公共的獎懲機制就要對你發(fā)揮作用。這不是由理念可以解決的,沒有人管你是否喜歡。而是現(xiàn)代大型、復雜社會治理所必然要這樣處理的。這在西方現(xiàn)正在熱烈討論的治理(governance)問題中,有很好的反映。8這樣一個問題的解釋,使得我們看到,在中國這樣一個背景中來看劉小楓提倡斯特勞斯而貶斥柏林,是毫無意義的。誠然,精英是重要的,但劉小楓提倡的斯特勞斯似的蘇格拉底的哲學反省,才是真正理解政治生活的鑰匙,這只能導向權貴政治。斯特勞斯這樣的觀點,等于蔑視現(xiàn)代政治生活的實際存在。這有兩個意思。第一,現(xiàn)代政治是權利政治。第二,現(xiàn)代政治是大眾政治。不管大眾反省政治生活的哲學能力有多強,抑或有多弱,大眾的權利是不能被蔑視的。我們也批評大眾本身常常是盲眾,在政治生活當中意義很有限。但是并不意味著他們的政治權利我們可以蔑視?;蛘邤喽?,因為他們的生活是反省欠缺、甚至是未經(jīng)反省的生活,他們的生活就完全沒有意義。那在希特勒的角度來看,消滅他們也是理所應當。因此,斯特勞斯對希特勒出現(xiàn)的理論反省,潛含著非常危險的導向。故而,從漢語語境政治哲學出發(fā),或者是放在西方政治學理論50年代復蘇的背景之下,我們要反省為什么規(guī)范政治理論在20世紀受到顛覆:是不是價值選擇太具有個人性,而使得人們無所適從?實證的政治理論反而具有值得人們信賴的客觀性?二、規(guī)范政治理論的霸權規(guī)范政治理論和實證政治理論是一個分析的二分框架。這個二分框架是一個相對劃分。規(guī)范的政治理論著重從價值的層面來看待政治問題和理解政治生活,也就是解釋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值得的、什么是應當?shù)?。而實證主義的政治理論著重研究的是事實層面。實證政治理論,是以價值中立、甚至是價值祛除,來談論政治問題。這樣一種論證方法在19世紀以前不成問題。因為這個方法進路根本提不上臺面。原因很簡單。19世紀末期、20世紀初期以前,整個西方的政治理論基本上都可以說是規(guī)范政治理論,都是在為你理解政治生活提供價值根據(jù)的。而所有的現(xiàn)代政治理論、現(xiàn)代哲學都產生于20世紀以前,這證明20世紀以前的政治理論是規(guī)范政治理論的天下、規(guī)范政治理論方法的天下。在20世紀以前,規(guī)范政治理論具有政治理論方法論的霸權地位。于是,我們要問,規(guī)范政治理論是以什么樣的特點來確立他的政治理論方法論的霸權地位的?第一,在古典社會當中,各種社會政治要素的分化程度很低,以至于人們無法對于社會政治生活進行定量分析。只能從規(guī)范政治理論,甚至直接從價值觀的角度來觀察、理解政治生活。即使我們明確的感受到兩種政治現(xiàn)象、兩種政治觀念、兩種政體之間所具有的重大區(qū)別,但我們也是運用規(guī)范的方法來陳述這種差異的。這些政治觀念、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方式之間的重大差別,比如說亞里斯多德的政治學研究了古希臘150多個政體,但是他沒有一個量表,純粹是一種規(guī)范化的比較。他說明了君主制、民主制、貴族制以及它們的變異形態(tài)哪一種更好。9所以到最后,幾乎所有的古典時代的政治理論,都要給你提供一個答案什么是好的政治生活或者政治生活當中,應該堅持的好的價值是什么?可見,一方面,因為社會分化程度低,另一方面,因為對政治生活進行理論的研究還處于草創(chuàng)階段。同時,一方面是陳述政治現(xiàn)象,另一方面在陳述現(xiàn)象之后他們要提供給規(guī)范政治生活以價值基礎,即我們的政治生活如何才能得到更好的組織,我們的政治生活如何才能更為規(guī)范化,所以在陳述之后就必須提供規(guī)范原則。因此,在政治理論的草創(chuàng)階段,沒有辦法在一個共同認可的價值基礎上來定量的、中立的、模型化的研究社會政治問題。第二,古典政治生活的統(tǒng)治方式不需要定量化的研究。尤其是西方的封建城邦制,國王一般沒有權力干預已經(jīng)冊封的城邦政治領袖的事務。國王的統(tǒng)治根本就沒有能力下達到社會基層。因此,也就不可能有一個政治家或政治思想家設計一個具有普遍適應性的、直接進入操作狀態(tài)的政治理論。對于古典政治來說,就只能將政治思緒限制在一種誘引性的規(guī)范政治理論狀態(tài)。這種誘引機制,在政治理論的陳述上和政治理論有效性的檢驗上,都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關系。就是我樂施,你報恩的關系。政治理論不斷的提供政治規(guī)范,政客們有選擇性地來實施它,這就是對政治理論的一種報恩。這樣一種現(xiàn)象在古典社會是一直持續(xù)下去的。進入現(xiàn)代社會狀態(tài),就難以維持這種狀態(tài)了。一般說來,現(xiàn)代社會有四大特征:1、工業(yè)化,2、市場化,3、戰(zhàn)爭工業(yè)化,4、懲戒系統(tǒng)化。10現(xiàn)代的認知,就與傳統(tǒng)社會政治的認知大為不同了。比如,一定的敵我劃分就是現(xiàn)代感之一。但是現(xiàn)代感靠什么來維持呢?戰(zhàn)爭是工具之一。戰(zhàn)爭是現(xiàn)代社會推動的最強動力。尤其是非西方社會現(xiàn)代化,戰(zhàn)爭是現(xiàn)代化強大的推進器。戰(zhàn)爭與懲戒都不是給人喜悅的,所以后兩者我們都不喜歡。但是前兩者給我們帶來的好處,使我們抵擋不住現(xiàn)代社會結構的誘惑力。其一、市場化情形下的普遍交往,和相對主義觀念的形成以至于對民主的了解,給我們帶來了一種強烈的新鮮感。在正面看,工業(yè)化給我們帶來了無盡的財富。激發(fā)了我們曾經(jīng)埋藏心底而又無法實現(xiàn)的對(物化的)美好生活的渴求和愿望。但是,這樣的現(xiàn)代社會結構,在政治理論上要反映一個高度嚴密組織起來的復雜社會:契約論的興起,法治的欲求,自由的企望,憲政的建構,這些都與現(xiàn)代生活的興起有密切的關系。如果現(xiàn)代興起是從1500年算起,這一年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而推動了現(xiàn)代市場的產生,使得人們生產產品不是為了自己消費而是為了服務于市場當中獲得高額利潤。而到18世紀,這樣的一種方式在整個西歐已經(jīng)占了統(tǒng)治地位。這樣一種狀態(tài),對于納粹非常痛恨的、所有的論述資本主義的思想家們都有無盡的誘惑力。比如說我們提到馬克思,馬克思一方面無情的批判資本主義,說它一來到世間每一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另一反面萬分的驚嘆資本主義來到世界一百年的時間生產了相當于以往人類財富的總和。而且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里面預言,任何民族想要在現(xiàn)代社會生存,就不能拒絕資本主義。11正是因為如此,現(xiàn)代社會在18世紀西歐各國獲得統(tǒng)治權以后,政治理論在17、18世紀對于新的社會結構的理論設計,高度重視起來。首先是約翰?洛克。要理解我們所處的工商社會的政治生活,我們就要強調由霍布斯所描述的國家是一個巨無霸。他隨時是一個擴張的機器,這個擴張的機器本身可以吞噬掉一切的一切。正因為新興起的工商社會制度基礎上建構的民主國家也有這樣吞噬性的作用,所以洛克在政府論的下篇里頭,就特別的強調分權的現(xiàn)代制度安排。這與該書上篇里面洛克堅定的痛斥君權神授觀念奠立的思想方向有關。就是現(xiàn)代社會里頭根據(jù)社會契約、國家契約建立起來的政治共同體,所以我們沒有什么要服從號稱是神或者某種觀念使他的政權和政治理念具有神圣性的說辭。一般人沒有料到洛克政府論上篇這樣一種革命性的意義,往往只關心他的下篇對分權政治體系的一個設計。其實說來這是一種誤會。上篇和下篇一以貫之的洛克思想,就是控制國家。12這也是現(xiàn)代政治理論的一個中心思想。但是要怎么控制國家呢?那當然不會首先來一個數(shù)量性的研究,一方面,當時的社會科學還沒有發(fā)展到這樣的狀態(tài)。另一方面,社會財富的積累還沒有能提供足夠的社會財富來進行社會調查,科學作為一種統(tǒng)計手段還不夠。而最關鍵的問題在于,當時的社會政治生活要求的是一種宏大的框架、基本的價值、和可以馬上運用起來和運轉起來的政治制度。這是社會政治生活的緊急需求。在這樣一種情況下,經(jīng)濟學家們在洛克思想的影響下,如亞當?斯密就特別強調“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它對于現(xiàn)代經(jīng)濟的成長所發(fā)揮的杠桿性作用。他們那一批人堅信“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為什么要這樣強調呢?因為霍布斯預想的國家,使得人們把它設定成一個惡。它太容易侵犯我們。所以在“現(xiàn)代”背景條件下的規(guī)范政治理論中,特別強調國家是一個可怕的東西,它只是一個“必要的惡”。所以正是因為如此,這樣一種規(guī)范設計,顯然是以當其時代政治生活對于現(xiàn)代格局形成之后,我們要以一種什么樣的狀態(tài)來建立一種社會秩序,這樣一些東西的需要在政治學上所發(fā)生的反饋。如果說這樣一種反饋還不能成為一種正面的、積極的、建設性的,那么,我們就不能設想“現(xiàn)代”社會的政治生活應當如何組織起來了。右翼的反應要獨特一些。出于對現(xiàn)代革命風暴的一種畏懼,保守主義對工商社會進行了毫不留情的痛斥。因為對他們來說最痛心疾首的是:傳統(tǒng)死掉了。而激進主義者認為這是不夠的,因為資本家運用國家手段發(fā)財,占有國家權力,那工人怎么辦,所以他們要繼續(xù)革命,要使資本主義進入到社會主義。這一方面是對于資本主義興起的反面的、消極的、批判的理論限定。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現(xiàn)代政治理論一興起,就在政治價值層面開始對于當世政治生活構成發(fā)生嚴重分歧。但是誰也沒有興趣放下政治價值問題而專注地對社會政治生活進行定量調查分析,這是一個政治理論的構成事實。應當說,這三種(自由主義、保守主義、激進主義)社會政治論說,各有其理據(jù)。但是,這并不是說三者就沒有同心圓。因為假如我們追問其中最趨同、最關鍵的是什么?我們就會看到,關鍵的問題就是,現(xiàn)代政治制度一旦正式登上人類的政治舞臺,在其開始就發(fā)生了諸神之爭誰在價值上握有真正的絕對善或不可質疑的正當性。正是這樣一種格局,決定了在現(xiàn)代政治生活格局沒有根本性調整的情況下,所有對于現(xiàn)代政治生活的理解,都是一種價值視角的理解。所有政治生活的參與,都是一種基于一種價值訴求的參與。所有對政治生活正當性和合法性的判斷,都只是一種價值判斷。正是這樣一種定勢,使得規(guī)范的政治理論取得了霸權的地位。但是,正在這種霸權地位剛剛建立的時候,科學介入了??茖W介入到“現(xiàn)代”社會政治生活的理解過程的時候,使得人們“發(fā)現(xiàn)”:以往的所有價值陳述,都是政治家們和政治思想家們的一種情感化的陳述。大眾在這樣的判斷面前上了這些人的主觀意志的當。他們各自主張的客觀基礎是什么,卻是一個不清不楚的問題。這是一個科學的(scientific)問題,而不是一個人文的(humanistic)問題。傳統(tǒng)規(guī)范政治理論在這方面顯得非常的蒼白。任何一種價值主張背后都只是一種信念。而信念卻是空洞的。它在漂亮外表的下面卻沒有客觀內容??茖W的介入,使人類對政治現(xiàn)象必須進行科學的追問。即追問事實,不問價值,一問到底,追根溯源、由源及流。然后把它放到一個可信的層面上去。而這樣可能產生的分歧是什么呢?對于各種信念,我們在選擇的時候,它可能是可愛的,但是不可信。而所有的數(shù)理統(tǒng)計基礎上產生的科學理解,它是可信的,盡管它不一定不可愛。這樣一個矛盾關系,就是我們中國人在剛剛體會現(xiàn)代政治生活的時候,天才的王國維發(fā)現(xiàn)的一個悖論狀況。王國維選擇死亡的原因之一,就是對現(xiàn)代政治生活的信念和實際的政治生活脫鉤的極度失望。13確實,我們的現(xiàn)代政治理論,再也不能用龐大的政治理論和直接的價值主張,提供給我們觀察和理解我們“現(xiàn)代”的政治生活的可靠工具了。在這樣一種情況下,19世紀末、20世紀初產生了對規(guī)范政治學的輕蔑態(tài)度。規(guī)范政治思想家們已表現(xiàn)出,他們自己獲得的知識深度和廣度遠遠不足以滿足人們對于政治生活給以可靠解釋的要求。所以,規(guī)范政治學對投入到政治行動中的雙方行為的規(guī)范的、價值的思考所產生的自我信任是荒謬的。而另外一些政治理論家產生出一些什么方法觀念呢?他們認為,對原來規(guī)范政治學所陳述的自由是好的、平等是好的、博愛是好的,即對政治規(guī)范基本的準則的陳述,必須進行科學的檢驗,進而用一種科學的提問方式來加以替代。有這種強烈的實證傾向的政治學家、或行為主義的政治學家,改變了研究我們現(xiàn)代的政治生活的切入方式。14他們寧愿提出這樣的政治理論問題:你所說的自由是屬于“誰的”自由,是“什么”自由,是多少人擁有的自由?假設它是政治家的自由,它就不是平凡的、普通人的自由。假設這個自由是代表大資本家,即使是經(jīng)過選舉產生出來的政治家的自由,那么我們相信代表平民的政治家就不會支持它。假如這樣的自由代表的一種結果,代表的不是一種對國家的認同和對美好生活的支持,我們就可以冷漠對待。如此等等。所以正因為如此,規(guī)范政治理論本身在二十世紀以來的科學技術高歌猛進的情況下,導致了我們對于“現(xiàn)代”的政治理解的“新”的沖突。這個沖突是:原來政治哲學的研究是對政治生活的一種見證作為。所以,政治理論應當與政治生活所要求的那樣,堅持一種貼近生活的規(guī)范式立場。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必須對政治生活進行最可信基礎上的研究,像科學所追蹤的自然現(xiàn)象一樣。這就導致了規(guī)范的政治理論研究與實證主義的、行為主義的研究方法之間的沖突。確實,我們的政治生活并不是一個朦朧的規(guī)范陳述所可以清晰了解的。于是,我們試圖對于這一帶朦朧性的生活方式進行較為清楚明白的了解的話,我們就必須走出以前的那種規(guī)范方法“陷阱”。為此,政治學家們呼吁研究者們學習數(shù)學的方法,進行社會調查、進行科學統(tǒng)計,如此我們對于政治生活的解析,就可以使得人人都感到比較可靠。這樣,我們來理解當代的政治生活,也就是比較可信的??尚牛墙⒃诳煽康幕A上的。毫無疑問,這種對此前在政治學界通行的規(guī)范方法的蔑視,本身是有它的科學的道理。然而,如果我們要斷定這種方法選擇是否是得出了如其所愿的分析政治生活的可靠結論的話,我們還必須對不斷蔑視規(guī)范方法基礎上而引進的科學技術的方法所建構起來的實證政治學,進行一番實際的考察。三、實證方法的流行與闕失面對“現(xiàn)代”復雜的政治生活,實證主義政治學以它的科學性來建立了它的可信性和可靠性。也許,我們必須首先在“社會科學”(socialscience)興起的背景下來對它的可靠性和可信性作一個簡單的了解。在社會科學興起以前,我們從規(guī)范的方法視角對于社會的研究,常常是一種被稱之為人文學(humanism)的成果。我們把社會問題作為人文學問題理解的結果,就是類乎我們今天所講的文學藝術(art)。對人文學的這種理解,我們今天總是覺得那是充滿著詩意的、好的、浪漫的愿望的。因此,不會覺得它的任務是可以給我們提供可靠還是不可靠的結論。這在西方思想學術的演進歷史上,是一個悠久的傳統(tǒng)?,F(xiàn)在西方大學的本科學院一般都叫人文科學學院(SchoolofArtsandSciences),就可以看到這個傳統(tǒng)的深厚即使在科學方法深透入各類研究活動的情況下,人文學的傳統(tǒng)也還在發(fā)揮著它的作用。這跟我們中國變形地引進西方的科學體制與研究方法不一樣。我們在本科就分成名目繁多的系科。美國的名牌大學本科是不分系科的,一二年級也不分專業(yè)的。比如我在哈佛大學訪問的時候有一個室友,本科的時候是學東亞語文,本科一畢業(yè),申請攻讀博士學位,選的是數(shù)學。所以在這樣一種教育傳統(tǒng)中的人士,對社會的理解顯得非常多元。他既可以從數(shù)學的進路去解析社會結構和社會問題。也可以從“人文學”的角度去解釋社會政治生活。像當代英國著名的思想家羅素,就是這種傳統(tǒng)的繼承者。所以他寫的西方哲學史,可以獲得諾內爾文學獎。他進行的數(shù)學研究,和懷特海一起寫出的數(shù)學原理,可以說是20世紀最重要的數(shù)學研究成果之一。哲學與文學的相互配合,使每一個研究者都可以用自己觀察社會的火眼金睛來高瞻遠矚,洞察一切,明察秋毫。而數(shù)學也可以融洽地成為研究者反思社會問題的工具。但是,20世紀初期社會科學興起之后,卻對于這種“方法選擇”說:錯!你們原來在人文學方法基礎上對于社會的理解,是建立在主觀性、隨意性、情感性、可愛性、一元性的基礎上,我們要求的對現(xiàn)代的理解,是客觀性、可靠性、固定性、確定性、多元性基礎上的。15他們認為,這些確定性對不確定性的絕對的戰(zhàn)勝關系,由十八世紀科學所提供給我們的力量已經(jīng)獲得了充分的證明。而科學在十九世紀末期便似乎已經(jīng)具有了不證自明的正確性。到了今天,我們人類在日常生活中對某事進行判斷時說:“你這個看法不科學”。其實這一斷定暗含著什么?暗含著“你這是不正確的”斷定?;蛘甙岛澳氵@個東西是我不能接受的”意思。進一步指向的就必然是,因為我的判斷是科學的,所以是可靠的這個結論。 、政治生活與政治現(xiàn)象或政治問題的研究方法三者之間,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則需要在常識的基礎上加以清理。本文擬在探究三者關聯(lián)性的基礎上,對于政治理論的理論變化脈絡加以宏觀的勾畫。為此,本文設定解析這種關系結構的規(guī)范方法與實證方法兩種類型,并從下述四個方面對于這個問題進行探討:其一、從20世紀50年代發(fā)生的一場如何復興政治理論的爭論出發(fā)。2一方面分析直到現(xiàn)在余波未平的這場討論具有的如何理解政治生活、以及如何重建政治哲學的蘊涵。另一方面引申出政治理論解析政治生活的方法問題。其二、分析在政治思想史延伸的大多數(shù)時間當中,為何從蘇格拉底一直到19世紀晚期西方的規(guī)范政治理論方法長盛不衰,以及這種對于政治活動的價值的理解為什么在20世紀上半葉無可挽回的衰落了的原因。其三、探討替代傳統(tǒng)的規(guī)范政治理論而興起的行為主義的政治理論、或者說實證主義的政治(科學)理論何以能夠顛覆傳統(tǒng)的規(guī)范政治理論,以及這種政治理論方法在晚近時期從政治學主流方法舞臺上的退隱的變遷狀況。其四、分析政治理論在規(guī)范方法或實證方法的指引下分析政治生活所表現(xiàn)的意義,從而將政治哲學、政治生活與研究方法三者關聯(lián)起來進行考察,歸納出簡單的結論。一、一場爭論的發(fā)散效應眼光先投向20世紀50年代。當時,有一個重大的事件,推動西方政治理論界做出合理的解釋,這個重大事件就是納粹問題。納粹可以說從根本上顛覆了西方建立在現(xiàn)代性基礎上的政治信念、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秩序。西方的這一現(xiàn)代性體系,本來是一種從啟蒙運動以來,更遠是從文藝復興以來就支配了西方人的成熟的政治理念、制度安排和生活秩序。但是怎么被納粹輕而易舉地就顛覆了呢?第一、現(xiàn)代政治信念的基本的支撐觀念自由、平等、博愛,被納粹徹底的毀滅掉了。正是公民的自由權利,正是公民參與政治的權利,正是大眾民主具有嘲諷意義的把希特勒抬上了德國總理這個寶座。而希特勒恰好利用自由公民運用民主制度賦予的權利把他選拔到總理這個寶座、所賦予的龐大的社會機器和極其煊赫的國家權力,來剿滅他不喜歡的德國人機械化的屠殺猶太人。這正造成了一種對自由、平等、博愛的反諷。自由、平等、博愛的機制,為什么在選舉了希特勒后,反而把西方人自認為的在制度上有完備建制或者健全機制的東西給顛覆掉了?這促使人們深刻反思。第二、希特勒整個對西方文化所采取的態(tài)勢使西方人要系統(tǒng)反省。什么態(tài)勢?那就是他是種族主義的。他不僅反自由、平等和博愛。而且對整個歐洲的文化非常敵視,他顛覆一切價值。有的人認為這就是19世紀末期、20世紀初期對西方文化進行徹底的價值重估尼采哲學,對納粹的深刻影響。一切價值在納粹看來都不值得尊重。納粹落入價值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他們運用工業(yè)革命的成果來達到野蠻的政治目的。這又促使人們進一步反省一個問題:工業(yè)革命本來的發(fā)生、發(fā)展,得到有力推動,并且得到廣泛認同是因為什么原因。我們自18世紀以來就堅信啟蒙哲學家們給了我們一個可以堅信的信念:由于工業(yè)革命產出了巨大的社會財富,它給我們帶來了快樂和幸福。但是,現(xiàn)在工業(yè)產品成了殺人的武器,不僅帶來不了快樂和幸福,而且讓我們陷入了痛苦的深淵。這樣一些問題,使得西方人用戰(zhàn)爭的手段或者以暴易暴的手段戰(zhàn)勝納粹之后,必須要在政治理論上來回答。由啟蒙時代所有的大思想家們奠立的現(xiàn)代性政治理論:理論層面上是自由、平等、博愛;制度層面上是民主、法治;工具性層面上是科學、技術。這些東西必須要加以反省。在50年代基于這樣一種需要反省納粹問題的思想推動,以及社會政治生活新秩序提出的其他的要求中,可以看出,社會政治生活是推動政治理論發(fā)展的最強勁的動力。50年代,所有西方一流的政治理論家們都動員起來了。這使得20世紀初期,基于實證方法基礎之上的政治學理論受到了最嚴厲的批評。原因是,在政治理論家們看來,實證的政治學家們所有的行為主義的政治學研究,只強調我們在某種價值體系已經(jīng)得到認同之后,怎么樣來研究公民的政治行為差異。通過一個數(shù)學的量表、或者一個曲線的設計,我們把公民的行為進行歸類。這樣,使得政治哲學上的種種基本價值的自我辯護,處于一種真空狀態(tài)。因為西方人放心的是,自由已經(jīng)得到認同,認同之后我們就不用管它。我們只需要論證自由的參與,自由的運作機制,自由本身發(fā)展的狀態(tài)等一系列具體的問題。比如我們通過傳媒調查、隨機抽樣,表明誰支持誰,誰反對誰。如此,就把我們的所有的政治選擇換算成為一個簡單明了的數(shù)量關系。這一點恰恰使我們忽略了政治本身的基本價值主張,進而忽略了政治行為的抉擇究竟是依靠什么的問題。這到后來走到了相反的一端,使得西方社會的一些政治狂人(如希特勒)特別傲慢。他一直認為當時德國所接受的是西方(因為德國相對于英法是東方,他也認為他在抵抗“西方”)腐朽沒落的現(xiàn)代政治思想。希特勒恰恰就是這樣認為的。因為在他之前正好有一個生存了14年的魏瑪?shù)聡?。魏瑪?shù)聡朴喠艘粋€迄今為止最完美的憲法。但可惜的是這個憲法沒有能進入實際的政治運作。而魏瑪?shù)聡浅8瘮?。當時整個德國的腐敗和魏瑪憲法的完美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希特勒認為這是一種難以忍受的腐朽,他號召德國人起來“革命”,摧毀魏瑪?shù)聡?,奪取國家政權,要把德國從普遍腐敗的罪惡淵藪中拯救出來。這些在第三帝國的興亡一書中就可以看到。3從中,我們發(fā)現(xiàn),希特勒和二戰(zhàn)以后政治理論家們發(fā)現(xiàn)的問題確實是一個問題。盡管他們發(fā)現(xiàn)的角度和解決的思路截然對立。為什么是一個問題呢?18世紀的啟蒙哲學理論,在行為主義的政治學家的“抵制”下,顯得非常孱弱。它不能夠像傳統(tǒng)的規(guī)范政治理論那樣,引導我們解決政治生活當中的應當問題、好的問題、值得的問題,即政治的價值規(guī)范問題。正是因為如此,二戰(zhàn)前期的價值真空和二戰(zhàn)后的價值重建,要求政治理論家們來回答:納粹出現(xiàn)的政治理論原因究竟是什么?于是,對20世紀的自由主義思想和20世紀的保守主義思想產生最深刻和最廣泛影響的兩位政治理論家登場了。一個是斯特勞斯。他寫了什么是政治哲學?這篇重要的文章。4文章對納粹德國的出臺做出了一種神性政治的反思。他解釋納粹德國之所以登上德國的政治舞臺,就是因為自由、民主、憲政有根本的理論缺陷。這種缺陷在于,自由主義在現(xiàn)代社會引發(fā)了多元主義的相對主義的政治態(tài)度。這導致每一個人認為政治生活背后的價值理念是可以懸空的。這樣對政治活動本身不能提供一個絕對正當判斷的時候,哪怕是個惡魔也有惡魔存在的相對主義道理。于是,他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應當為政治重新提供一個絕對價值基礎。要批判自由主義的相對主義和多元主義主張。要為政治學提供一個絕對的善的論證。這種絕對的善的論證在斯特勞斯看來,是這樣的一種論證:蘇格拉底式的論證。格拉圖最后總結蘇格拉底的人生,有一句名言就是:未經(jīng)反省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在今天看來,起碼具有高等文化教育以上的人才能具有反省的能力。而自由、民主所談到的大眾民主的制度安排,恰好是忽略了精英教育和精英意識。使反省變得不必要。每一個人都過著這樣一種生活就像我們要從另外一個重大人物柏林,所指責的現(xiàn)代政治生活的問題。5柏林認為在現(xiàn)代政治生活這種多元主義狀態(tài)下,我們總是活在表層上。我們每天都是靠談吐、聊天、娛樂一類活動來達到一種相互交流。6斯特勞斯就此認定,我們再也沒有蘇格拉底那樣的沉思,再也沒有一種捍衛(wèi)人天性的思考的能力就是我們足夠的沉思冥想使我們能夠把握絕對的善,或者與絕對的善相契合。我以是以一種非常輕慢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也就是說我們拒絕思考。我們每個人在現(xiàn)代政治生活當中,只愿意在一種相對主義的狀態(tài)下,為每個人選擇的那種浮在表層的政治生活提供一種自我辯護和自我論證的理由。斯特勞斯說:這一嚴重的問題,就是由自由主義和相對主義導致的。所以他要批判自由主義。認為解決納粹再次出現(xiàn)在人們政治生活當中的一個重要的根據(jù)就是:重建政治絕對善。而絕對善在西方的政治生活和政治術語里,以前一般是出現(xiàn)在神學中。但斯特勞斯不是一個神學家。他也拒絕神學。但他要推崇絕對善。而這個絕對善靠什么而出?它不是靠神的啟示,而是靠人根據(jù)他的自然權利在他有自覺意識的政治生活中來認識了解,來把握住。這樣我們才能夠杜絕像希特勒這樣的人登上政治舞臺。因為我們可以在政治選舉當中每一個人對善和惡都有清醒的判斷。這當然是非常理想主義的。因為現(xiàn)代大眾政治的發(fā)展和斯特勞斯的想象或期待,完全是兩回事。但是這卻可以說是保守主義的規(guī)范政治哲學復興的一個標志。然而,柏林認為斯特勞斯這樣一種說法完全只是一個現(xiàn)代囈語。柏林對納粹現(xiàn)象的解釋正好和斯特勞斯相反。他認為正是因為德國缺乏一個多元主義和相對主義的文化土壤,才導致納粹的出現(xiàn)。德國思想在18世紀、19世紀中,在她作為一個現(xiàn)代民族國家興起的時候,就在她的思想雕刻家和政治塑造者那里,在黑格爾手里、在俾斯麥的手里,都體現(xiàn)為絕對主義。所以正是因為如此,德國這樣一個民族缺乏相對主義的文化教育訓練和文化生活傳統(tǒng)。故而,任何現(xiàn)代自由民主的政治理念,都被德國人換算成為一元論的東西。因此要杜絕希特勒登上政治舞臺,只有強化相對主義和多元主義的政治理論格局。這就勢必要使各種政治理論、各種政治組織方式,互相博弈。使政治理論得以在我們當下的政治生活當中具有的某些局部的或者整體的有效性獲得檢驗。因此答案就出來了。對于納粹的出現(xiàn)原因的解釋,一個拒斥相對主義、經(jīng)驗主義,一個堅定的為相對主義、經(jīng)驗主義辯護。這樣一場政治理論的爭論,在50、60年代本來告一段落。西方學者在60年代出版過一本現(xiàn)代政治思想,收集了這些辯論文章。這些文章,除了具有的反映了西方政治哲學復蘇的標志性作用以外,還具有一個引發(fā)我們進一步觀察此后西方規(guī)范政治理論發(fā)展跡象的指南意義。這一爭論在70年代以后最重大的反響,是我們必須提到的當代美國偉大的政治哲學家之一約翰?羅爾斯寫的正義論。這部著名著作表明,社會政治理論已經(jīng)著重從哲學的最深價值層面來挖掘理論資源了。這使我們的政治生活處于正?;紊畹淖钌顚拥木駥用?。這并不像政治科學所主張的那樣,一個統(tǒng)計,誰選擇誰,就能定下個政治格局來。政治選擇背后的政治情感、政治態(tài)度不可忽略。而其中最關鍵的是什么?是政治價值。我們一個人所擁有的價值觀,一般是不可能通過大眾傳媒而發(fā)生根本性變化的。正是因為如此,這樣一場爭論所產生的一種持續(xù)的效應,毫無疑問成了西方70年代以正義論顯示的政治理論復蘇的跡象、標志與象征。7我們關心的問題,當然不僅僅說是西方政治理論家們怎么解釋納粹這種畸形的社會政治生活現(xiàn)象。這不能代替政治理論的深層理解和規(guī)范政治理論的分歧問題在中國的特殊意義的思考。在中國語境中,我們關心的聚焦點是“90年代”問題?!?9”后引發(fā)的“90年代”問題,是一個選擇什么社會理論來解釋中國停滯的改革開放問題。以引進西方當代思想而對中國的學術活動發(fā)生廣泛影響的劉小楓,寫了一篇長文哲學、上帝與美好生活的可能性,后來改名叫溫順的刺猬,促使人們思考斯特勞斯和柏林提出的用什么樣的“方法”進路解釋政治生活的棘手問題。狐貍與刺猬是柏林的名篇。劉小楓在溫順的刺猬中寫到,斯特勞斯這樣的人是刺猬,他對于問題是一下子鉆到底,不到底決不放松。但是他比較溫和。因為斯特勞斯絕不排斥任何政治學家對政治所做的解釋。而柏林倒反而對斯特勞斯表示蔑視。就這一點來說,斯特勞斯的“極右翼”絕對主義的解釋,與柏林的“自由主義”的解釋,恰成對照。不論劉小楓對于中間蘊涵的“寬容”問題怎么看,但是起碼劉小楓將之引進漢語學界來言說政治問題本身,這樣一個發(fā)散性的效應,使得我們需要解釋的兩個問題就潛含在其中了:現(xiàn)代政治理論追求對現(xiàn)代政治生活進行理解,一者從觀念上進行某種作者捍衛(wèi)的政治信念的自我解釋。二者再通過這種解釋進行一種理論建構,且以為可以解決實際的政治生活問題。這兩個問題,我們如何得以完成。斯特勞斯這樣一種選擇在劉小楓看來,是值得欣賞的。這在西方被認為是極右翼(主張極端精英政治)的政治哲學:只有蘇格拉底這樣的人才能理解政治生活。但是在我看來,劉小楓是誤將幻想當理想。因為蘇格拉底時代城邦政治的政治生活跟現(xiàn)代、尤其是當代政治生活完全是兩回事。一個簡單而小型的社會與一個復雜而大型的社會,完全不可能在政治思維當中獲得簡單的一致性處理結果。關鍵的問題是,前者狀態(tài)中,個人的反省是否具有公眾性,我們能夠自我判斷。他是否具有神性,我們能夠自我判斷。他是否具有普遍善的特點,我們能夠自我判斷。但是,這種政治生活方式,在古代生活中是可以的實踐的,在現(xiàn)代就不行。我們特別強調,在現(xiàn)代生活當中,古希臘曾經(jīng)統(tǒng)一為一的一個東西早已經(jīng)分裂為二,就是個人性和公共性在古希臘是統(tǒng)一為一的。在現(xiàn)代社會,私人性和公共性是兩個意義世界。任何屬于個人隱私的問題,公共理念、公共機構與公共制度不得干預。但任何屬于公共規(guī)則的事情,不管你是受制度的驅動、還是個人行為選擇,只要你適合公共生活的規(guī)則,公共理念、公共制度和公共的獎懲機制就要對你發(fā)揮作用。這不是由理念可以解決的,沒有人管你是否喜歡。而是現(xiàn)代大型、復雜社會治理所必然要這樣處理的。這在西方現(xiàn)正在熱烈討論的治理(governance)問題中,有很好的反映。8這樣一個問題的解釋,使得我們看到,在中國這樣一個背景中來看劉小楓提倡斯特勞斯而貶斥柏林,是毫無意義的。誠然,精英是重要的,但劉小楓提倡的斯特勞斯似的蘇格拉底的哲學反省,才是真正理解政治生活的鑰匙,這只能導向權貴政治。斯特勞斯這樣的觀點,等于蔑視現(xiàn)代政治生活的實際存在。這有兩個意思。第一,現(xiàn)代政治是權利政治。第二,現(xiàn)代政治是大眾政治。不管大眾反省政治生活的哲學能力有多強,抑或有多弱,大眾的權利是不能被蔑視的。我們也批評大眾本身常常是盲眾,在政治生活當中意義很有限。但是并不意味著他們的政治權利我們可以蔑視?;蛘邤喽ǎ驗樗麄兊纳钍欠词∏啡?、甚至是未經(jīng)反省的生活,他們的生活就完全沒有意義。那在希特勒的角度來看,消滅他們也是理所應當。因此,斯特勞斯對希特勒出現(xiàn)的理論反省,潛含著非常危險的導向。故而,從漢語語境政治哲學出發(fā),或者是放在西方政治學理論50年代復蘇的背景之下,我們要反省為什么規(guī)范政治理論在20世紀受到顛覆:是不是價值選擇太具有個人性,而使得人們無所適從?實證的政治理論反而具有值得人們信賴的客觀性?二、規(guī)范政治理論的霸權規(guī)范政治理論和實證政治理論是一個分析的二分框架。這個二分框架是一個相對劃分。規(guī)范的政治理論著重從價值的層面來看待政治問題和理解政治生活,也就是解釋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值得的、什么是應當?shù)?。而實證主義的政治理論著重研究的是事實層面。實證政治理論,是以價值中立、甚至是價值祛除,來談論政治問題。這樣一種論證方法在19世紀以前不成問題。因為這個方法進路根本提不上臺面。原因很簡單。19世紀末期、20世紀初期以前,整個西方的政治理論基本上都可以說是規(guī)范政治理論,都是在為你理解政治生活提供價值根據(jù)的。而所有的現(xiàn)代政治理論、現(xiàn)代哲學都產生于20世紀以前,這證明20世紀以前的政治理論是規(guī)范政治理論的天下、規(guī)范政治理論方法的天下。在20世紀以前,規(guī)范政治理論具有政治理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