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當代文學論文-身份、距離與情感渴求.doc_第1頁
現當代文學論文-身份、距離與情感渴求.doc_第2頁
現當代文學論文-身份、距離與情感渴求.doc_第3頁
現當代文學論文-身份、距離與情感渴求.doc_第4頁
現當代文學論文-身份、距離與情感渴求.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現當代文學論文-身份、距離與情感渴求小說由于具有虛構性,其情節(jié)構成往往不會局限在脫胎于真實事件的范圍內,也不會以是否與現實生活中的人與事相像為標準。所以,即便是充滿想象力的神怪故事,同樣會引起閱讀興趣。但是,我們得承認,現實生活的素材是不能從小說中缺席的,它們離我們的生活如此切近,那里的氛圍、人物、情感、語言都能很快獲得共鳴。加之小說往往以含蓄的方式讓閱讀者自己去感受和思考,因而能夠獲得比論述方式更多的回味空間和情感認同。如今取材于現實的小說并不少見,但由于一些作者本身能力和視野的局限,在處理此類小說時,通常著力于表面化的時代特征和符號,簡單化地模仿現實情景,其結果可想而知。畢飛宇是一個能夠敏感地捕捉現實氣息的作家,小說家事中的故事發(fā)生于幾個高中生之間。寫中學生生活并不容易,其難度在于,教育體制和社會環(huán)境的因素,使得他們生活內容本身乏善可陳,而如若敘寫他們對于常規(guī)束縛的掙脫和成長中的痛苦和幻滅,又容易落入成長小說的窠臼。畢飛宇的敏銳和寫作功力,使他從這有難度的題材中找尋到獨特的切入點,故事的行進與人物心理的兩重奏使小說呈現出別樣的風貌。一、假定性身份與故事發(fā)展在這樣一個時代里,一切都以驚人的速度快速運轉著,代際的劃分似乎也超越了傳統(tǒng)的輩分之別,而代之以十年為一個周期的文化意義上的區(qū)分。70后、80后、90后,一代一代的更迭讓人目不暇接,這種人為的代際劃分方式在大眾傳播的過程中,不斷凸顯著各自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差異,夸大著所謂的代溝。家事中的高中生們應當歸于90后,這一代人與80后有著一種相同的命運,那就是計劃生育政策使得他們成為獨生子女,百般的嬌寵、生活內容的單調以及來自升學的壓力,使得他們的生活既是孤獨的又是蒼白的。在80后長大成人并且開始在社會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之后,還未長大的90后一代又成為替補,站在邁向成年的過渡位置上。畢飛宇選取了這樣一個新穎的切入點,體現出他的現實敏感性。沒有兄弟姐妹的高中生們,為了調劑乏味的學習生活,為自己網羅了一大群“親戚”,這些“親戚”分布在同一年級的不同班級里,組成了一個松散而又彼此相連的“大家庭”。這些由同齡人扮演的爸爸媽媽舅舅舅媽,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等等,帶有某種程度上的戲謔色彩。成為“夫妻”的兩人未必就存在真實的戀愛關系,更不用說其他種種“親戚”關系的虛擬性,但他們以半是玩笑半認真的態(tài)度,來獲取對多樣性情感缺失的補償。這些孩子有著更加脆弱的內心和更加渴望融入群體的愿望。小說是從小艾拒絕同班男生喬韋的戀愛請求開始的。說起來有些可笑,如今的父母對子女的保護如此強烈,學校為保證升學率禁止學生戀愛,使得這些似乎什么都懂的早熟的孩子,對于情感卻缺乏應有的正常體驗,以至于他們很難獲得必不可少的、直接的人生經驗,這種對智力因素(更準確地說是教材知識的學習)的片面強調所導致的心靈成長的相對滯后,也使得他們對于生活的認知停留在粗淺的層面。小艾就是一個單純的女孩,她以“不想在中學階段談戀愛”為由,回應青春期躁動的男孩們的表白。如果故事停留在一個因遭到婉拒或者跌入愛河而情感受傷的層面,就會變得老套。小說的不同之處在于小艾與田滿的相遇,小艾的一個玩笑式的提議,竟然使他們成了“母子”。這樣一種開端方式,為兩個年輕人以后的交往事先設定了距離,也為他們彼此的關系設立了一種安全的身份,在這樣一個身份后面,相互之間可以保持朋友和親人般的情感交流,同時又不至于帶來可能的傷害。因此,這樣一種虛擬的身份構成了人物關系和小說發(fā)展的閥門,這個閥門的松與緊,開與關,決定著小說的節(jié)奏和人物情感的起伏。畢飛宇以往的創(chuàng)作在歷史、哲學和世俗形態(tài)中穿行,這便使得他的小說能夠將想象、經驗、歷史統(tǒng)合于“形而上”的旗幟之下。這就決定了他的小說從不只是一個有意思的故事,一個只能使讀者獲得親切感的現實對應讀物,而是其中總隱含著更深的意味。他以作家的敏感找到了一個“好構思”,但僅停留于此的作品無論情節(jié)怎樣完整,都只能算作是一個毛坯,一篇被生活流裹挾了的淺薄小說而已,如若使其具有相應的厚度,則非有扎實的功力不可。因此,作家對于小說走向的控制力在此就顯而易見了。這一對中學生如果仍以“母子”身份一直笑鬧下去,故事同樣會變得乏味。這篇小說的獨特之處在于,這種玩笑式的身份設定,無論怎樣都脫離不了其本身的假定性。畢竟他們不是真“母子”,在身份面具的后面,兩個年輕人彼此觀望、刺探,使得行進的故事線索下面還有一道情感的潛流。小說的“閥門”時而會有一些調節(jié),比如在近乎玩笑的“母子”關系的確定過程中,田滿提出了一個怪誕的要求:小艾只能有他一個“兒子”。這是一個有點兒荒唐的玩笑。作為有豐富寫作經驗的小說家,畢飛宇顯然并不是讓小說停留在幽默層面的,這處不起眼的細節(jié),實際上為后來田滿生活秘密的揭開和人物之間誤解的消除埋藏了一個重要的伏筆。接下來,“閥門”開始松動,這個“兒子”在不斷越界,所發(fā)的手機短信那些簡短的問候話語,總是顯露出某種突破彼此假定關系界限的意圖。理智的小艾也總是能夠適時地把彼此的關系拉回安全地帶,而在她內心深處,某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緒卻時常泄漏她不肯承認的愛情端倪。小說就是在這種時拉時推的情節(jié)中向前發(fā)展,也使小說生出許多微妙氣息。小說第一個急劇轉折是在田滿告訴她自己又有了一個妹妹時出現的,情節(jié)與人物心理在此時形成一個潛在的沖突。與“母子”之間適當的距離相比,“兄妹”關系既可以理解為字面意思,也可以理解為情侶關系。小艾將這個妹妹誤當作了同年級的某個女生。她潛意識中那些不肯承認的飽含著愛之萌芽的特殊情緒無意中泄露出來,暗示著聽到這個消息時,她為什么會感到失落和些許傷心。事情就是在誤會中發(fā)生,也通過誤會揭示人的深層意識的。非常巧妙的是,想要訴說內心苦惱的田滿絲毫沒有意識到小艾的情感波動,沒有意識到誤會的產生恰恰是由于他們之間的假定性身份對現實生活中真實關系的干擾,這個脆弱的男孩只想訴說。在一個男孩成長的過程中,他對于母親的依戀也會投射到與之交往的女孩身上,更何況這個女孩就是在假扮他的“母親”,也使他有一個恰當的傾訴對象。而且,如果一個男孩對女孩吐露內心最深處的秘密,也預示出這種信賴可能促進感情的進一步發(fā)展。但這兩個年輕人都不敢正視自己的內心,或者說面對這樣特殊的情形,他們還沒有經驗和勇氣去果斷處理這種局面。二、人物情感的自我保護與難以言明的心理狀態(tài)愛情作為生命最為本真的需求,強化了生命的價值和自我完善。然而,急劇發(fā)展的時代使得人很少有充裕的時間與精力去體味愛,享受愛。多變的外部環(huán)境也使得愛情失去了牢固安穩(wěn)的基礎,變得復雜易碎。退到安全地帶、獲得回旋余地成為當代人們無奈的選擇。田滿父母的離異所帶給他的傷害,一直隱隱地影響著他。其他的來自愛情、婚姻現狀的信息,也或多或少影響著這些年輕人的情感之路。小艾對愛情的有意回避,代表了這一代人更為現實的態(tài)度和脆弱心理。情感上的自我保護以及防御態(tài)度,使人看到的是愛的危機征兆。雖然在這個年齡不乏少男少女的相互示愛,但這種愛更像是青春期的萌動,一種本能性的行為,還不具有愛的深層表現。因此,小說中另一個人物喬韋雖是主動追求者,但是他言行的隨意性,使得這種示愛如同一種追逐游戲,從而也弱化了愛情的色彩。一再提及畢飛宇的敏銳,是由于他以如此之小的一個故事,折射出當代人的“愛無力”的癥狀,如果青春里失去了狂熱,失去了近乎魯莽的愛情沖動,那么人的生命力也必然呈現出委頓的征兆。對于有深切思考的作家來說,愛情是不可能僅只作為一個煽情的題材來加以書寫的,因此,它總是與社會和現實、與作家對于人的生命思索有著緊密的關聯。我們盡可以舉出無數當前與婚姻愛情相關的奇異的社會現象,無論是對于愛情和婚姻的現實態(tài)度,還是在感情漩渦中的“愛無力”的癥狀,無一不折射出人自身在現代社會紛繁而快速的運轉中渺小而無奈的生存狀態(tài)。小說的第二次轉折出現在這個玩笑式的約定毫無預兆的突然中斷。小艾與田滿之間這種借助假定性身份所形成的情感表達與防護,由于喬韋的介入而被打破。單相思的喬韋與田滿有過一次談話,自此之后,田滿突然不再聯系小艾。這個談話作為隱藏的情節(jié),在小說中沒有具體呈現,但是這種寫作手法給予讀者更多的想象空間,但凡有著愛情經歷的人可以很容易地推斷出小艾與田滿之間存在剛剛萌動的愛情,假如僅僅是單純的同學關系,他們彼此之間會更加坦然,自然也不會停止正常交往。恰是這種難言的情感狀態(tài),讓這種坦然不再存在,而模糊的愛情跡象也在彼此中斷聯系之后開始隱約顯現。小說結束之前,誤會解除,妹妹的身世也揭示出來,故事到此似乎有了一個完滿結局,但是相擁在一起的兩個年輕人所表現出的激動和如釋重負,那些在越界與防護之間搖擺的言行,在這個終點上得以聚合。但是,作者顯然不想兜底,不想急于給這個故事一個明朗而皆大歡喜的結局,因此,小艾的父親適時出現了,此刻兩人內心難以言明的狀態(tài),被小艾父親的嚴厲制止給打破了,小艾以強調“母子”關系的喊叫來澄清此時父親作為旁觀者的誤會,小說在此戛然而止。比較有趣的是這樣一種結束方式所傳遞的雙重信息,表層是小艾的申明與強調,其所對應的是他們自己承認的那個假定身份和關系,然而在兩人潛意識中不肯承認或者沒有明確意識到的則是那種愛的萌芽,對應著內心深處暗自流動的情感溪流,這樣兩個層面的對峙和相互滲透,使得故事變得飽滿和富有意味。這篇小說最為動人之處正是那種感情心理的難以言明的狀態(tài)。畢飛宇所捕捉到的這種狀態(tài),恰好體現了小說這種藝術形式的魅力,他傳達了情感與思維的模糊狀態(tài),也就是呈現了人自身情感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從而避免了非此即彼的簡單化的邏輯判斷。在假定的親情關系之下的愛情潛流,是對僵化的社會規(guī)則的一種嘲弄,也更顯現出少年情懷的純真。在小說情節(jié)的設置上,這種明與暗、戲謔與傷感的比重處理是比較恰切的,作家相對克制的敘述方式,使得小說展開得充分而自然。三、人物心理活動的延展與作者操縱問題畢飛宇以隱藏的方式推進小說,使得小說更加豐富。但是人物心理活動的合理性在最后的結尾之處似乎出現了斷裂。盡管是第三人稱敘述,但是敘述的落腳點始終是在小艾這里,因此小艾的內心獨白也借由敘述表露出來。當小艾與田滿擁抱在一起時,作家盡可以暗示她內心的模糊不清的情感,但是用“小艾的心里涌起一股浩大的愿望,就想把兒子的腦袋擁在自己的懷里,就想讓自己的胸脯貼近自己的孩子”解說這樣的心理,顯然不具有說服力。讀者到這個時候都已然明白了小艾的真實情感,作家只要描述那一刻的情景即可,不需要再作任何解釋,使小說在一種給讀者帶來遐想的余韻中結束即可,但是作者還是意猶未盡地操縱小艾繼續(xù)扮演“母親”的角色,他不斷借敘述人之口來表達小艾此刻的想法,顯然脫離了人物的年齡情境,一廂情愿地讓小艾在假扮角色過程中深陷角色,賦予這個少女不可能具有的中年女性的心理特點。事實上,盡管這一代人面對情感有些脆弱,然而很多時候他們比以前的幾代更加自我和無所顧忌,父母的壓制其實無法真正阻止他們的感情渴求。更何況,以他們的年齡和經驗,是不可能“弄假成真”成為“母子”的。也許在作家的構思當中,認為讓愛情突破假設的身份限定表露出來會落入一種寫作窠臼,因此極力要把情節(jié)扳回到預定的軌道上,讓可能發(fā)生的事情不發(fā)生,或者就讓人物的意識與潛意識產生某種“錯位”,以便造成另一種意外。但是這種生硬的處理方式,使得人物心理顯得難以令人信服。小說這樣一個突兀的結尾,其實是暴露了當代小說寫作普遍存在的敏感有余而沉淀不足的缺陷。作家們著迷于情節(jié)的設定,急于講述一個故事,卻沒有足夠的耐心來讓人物的情感逐步合理地生長。作為貼近現實的小說,這樣的粗糙成為一種令人惋惜的硬傷,起初那種還算具有耐心的敘述,很快被作家急于插入戲劇性轉折的愿望給打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