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山西流民問題成因與政府應對措施探析.doc_第1頁
明代山西流民問題成因與政府應對措施探析.doc_第2頁
明代山西流民問題成因與政府應對措施探析.doc_第3頁
明代山西流民問題成因與政府應對措施探析.doc_第4頁
明代山西流民問題成因與政府應對措施探析.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分 類號 學 位論文作者簽 名:迎 監(jiān)垃 亙指 導教師簽 名:在 學 期間 研究成果使 用 承諾 說學 位論文作者簽 名:絲 塹重 指 導教 師簽 名: 劇 烈 的 土 地兼并 兵災戰(zhàn) 亂 荒 政 的 衰落與 廢 弛 尖 銳 的 人地矛 盾 二 、 政 府 應對流 民問 題 的 措施 積 谷 備 荒 蠲 免 賦 稅與 賑 濟 饑 民 招 撫 回原籍 與 就 地附籍 結語 參 考 文獻 致謝 明代 山 西 流民問 題 成因 與 政 府 應對措施探 析 月吾選 題 意 義 學 學 報 苧 緇崢 蒲 年 第 ,這幾 篇 文章 主 要 是 分 析流 民問 題 的 社會性 質。從 整 個 研究現狀看,對明代 流 民問 題 的 研究,主 要 集 中 在 地域性 研究上 ,研究成果也較為 豐 富。 從 地域性 上研究明代 流 民問 題 的 文章 ,主 要 是 從 流 民形 成的 原因 、 政 府 對流 民問 題采取 的 措施與 對策、 流 民形 成后對社會、 環(huán)境 各 個 方面造 成的 影 響 等方面進行 研究。 這些 文章中 ,分 析流 民形 成原因 的 有 : 樊樹志 明代 荊襄 流 民與 棚民 噸 泄 費芯 俊 甑 期 跏 丶 凇睹鞔 諏 魘 虺 跆 健 北 京師范學 院 學 報 年 第 、 張 建民 試 通 過 以 上明代 流 民問 題 的 現有 研究成果的 闡述,我們 可 知直 接 涉 及 明代 山 西 流 民問 題 的文章 極少,僅 有 李 心 純 從 生 態(tài)系 統 的 角度 透 視 明代 的 流 民現象 以 黃 河 中 下 游流 域的 山 頻 繁 而 嚴 重 的 自 然 災害明代 山 西 自 然 災害 統 計 表年 均年 均 然 會對農業(yè) 生 產 產 生 嚴 重 的 消 極影 響 。 縣 及 沁 州 等處 奏 ,去 年 霜 早 ,秋 田 不 收 ,民人饑 乏 。 縣 、 絳 州 稷山 縣 ,去 歲 旱 災,民困 饑 饉 有 殍 死者。 正統 六年 十月戊 寅 ,巡 按山 西 監(jiān)察 御 史 李 彬 等奏 ,“山 西 平 陽 府 逾夏不 雨 ,谷 豆槁 死,民用 艱 食” 。 正統 十二 年 六月甲 申,“山 西 平 陽 府 絳 州 垣 曲縣 奏 ,春夏不雨 ,二 麥 無 收 。 即 今田 土 干燥 ,難 以 耕 種,民多 饑 饉 逃 竄。 ” 可 見 ,在 整 個 正統 年 間 ,山 西地區(qū)的 自 然 災害 也是 持續(xù)不 斷 的 ,而 這些 自 然 災害 多 是 對農作 物 危 害 大 、 持續(xù)時 間 長的 旱 災。從 材 料 中 的 一些 字眼 ,我們 就 可以 看出 這些 旱 災的 嚴 重 性 以 及對農業(yè) 生 產 的 破 壞 性 ,“四 月不鯽 明宣 宗實錄 卷 四 三,“宣 德三年 五月戊 辰”條 隆慶 五年 六月丁 亥,河 南 撫 按官 粟永 祿、 楊 家 相 ,禮 科 給 事 中 張 國 彥 上疏談宗藩之 事 ,其略言 :“今天下 之 至 重 而難處 者,莫 如 宗藩。 至 急而不 得 不 處 者亦 莫 如 宗藩。 臣等歷 考 前 代 ,未嘗有 宗室 而 坐 食縣 官 者。 我圣祖 獨 厚 宗親 ,世 授 爵 祿,恩至 渥 也。 然 圣祖 當天潢 發(fā)源 之 始,故 奉以 數 郡而 易供 。 至 于今日 ,當宗支極茂 之 時 ,則 竭 天下 之 力 而 難給 。 以天下 通 論之 ,親 、 郡王 、 將軍 才 四 十九 位 ; 今則 玉 蝶內 現存 者二 萬 八 千 九 百 二 十四 位 ,歲 支祿糧八 百 七 十萬 石有 奇 。 郡、 縣 主 君 及 儀賓不 與 焉 。 是 較 之 國 初 ,殆 數 百 倍 矣 。 天下 歲 供 京師者止四 百 萬 石,而 宗室 祿糧則 不 啻倍 之 。 是 每 年 竭 國 課之 數 ,不 足 以 供 宗室 之 半 也。 然 此 國 田 賦 總 額 的 十分 之 一。 這個 土 狹 、 地瘠、 民貧 的 北 方省 份 既 然 要 承擔 如 此之 多 的 田 賦 ,山誣 普 通 百 姓 的 田 賦 負擔 之 重 便 可 想 而 知了。 從 巡 撫 山 西 右 副 都御 史 何 喬 新 的 上疏,我們 可 以大 概 了解 山 西 百 姓 賦 役 沉重 的 一些 真 實情 況。 他 說:“山 西 內 迫 京畿,外控夷 狄 ,實西 北重 地。比年 旱 澇 相 仍 ,師旅 數 動,倉 廩 多 空 。 人民轉徙 未歸 ,戰(zhàn) 馬 倒 死未補 ,皆急務也。 臣 謹 以 撫民安 邊事 宜 列 上,乞賜 裁處 。 一減 起 運以 紓 民力 。 山 西 所 屬夏稅秋 糧計 二 百 二 十七 萬 三干一百 六十七 石,洪 武 永 樂 年 間 自 存 留 外僅 輸 給 大 同 各 衛(wèi) 并雁 門 、 偏頭二 關 。 正統 年 虜 寇 犯 邊乃以 太原等府 ,澤 、 潞等州 稅糧輸 之 宣 府 。 成化二 年 ,官 軍欲搗 河 套 ,乃 以 各 種糧輸 之 榆 林 自 此存 留 數 少,豐 稔 之 年 僅 僅 自 足 ,遇 有 荒 歉 所 收 俱 輸 宣 府 、 榆 林,而 雁 門 等關 所 派多 無 征 之 數 ,內 地諸倉 又全 無 派撥 ,以 致王 府 諸司俸祿不 足 。 加 以 轉輸 邊倉 正糧之 外,方旱 噗 ,及 稅糧逋 負,有 司不 知寬 恤 ,民何 堪處 。 ” 代 州 繁 峙 縣 的 百 姓 在 遭 受 自 然 災害 ,百姓 半 數 逃 亡 ,民生 極其艱 苦 的 條件 下 ,竟 然 還 要 抽 調 數 百 人從 事 各 種徭役 ,他 們 的 困 苦 簡 直無 以 復 加 。 平 陽 府 所 屬州 縣 的 百 姓 也一樣承受 著 賦 稅之 重 ,徭役 之 苦 。 這些 繁 雜 的 徭役 僉派 ,使 百 姓 身心 交 瘁,“無 暇 于農,競 至 沒 時 間 從 事 農業(yè) 生 產 ,可 見 徭役 之 重 。 這也就 不 難理解萬 歷 二 十年 山 西 巡 撫 呂 坤 在 陳 述山 西 重 役 時 發(fā)出 的 感 慨了,他 說 : “其疾 首 蹙額 明憲 宗實錄 卷 二 二 八 ,“成化十八 年 六月甲 寅 ”條圓高 春平 : 論明代 山 西 農民的 沉重 負擔 咨 甑 期 來 說,無 異于把他 們 逼 上絕 路。 明熹 宗實錄 卷 一七 ,“天啟元年 十二 月癸 酉 ”條 遼 餉 的 加 派是 明廷 為 應對遼 東 戰(zhàn) 事 、 緩 解 日 益嚴 重 的 財 政 危 機 而 征 收 的 。 本 是 想 遼 東 戰(zhàn)事 平 息 之 后即 停止征 收 ,但 遼 東 戰(zhàn) 事 持久 不 息 ,明軍 還 處 于極為 被動的 局面,所 以 一而 再再而 三的 加 派,農民深 受 其苦 。 而 且 遼 東 戰(zhàn) 事 尚 未平 息 ,農民起 義軍 已 成蓬 勃 發(fā)展 之 勢 ,明廷內 外交 困 ,為 了剿 滅 快速 發(fā)展 的 農民起 義軍 ,崇 禎十年 ,每 年 加 派剿 餉 三百 三十余萬 兩; 崇 禎十二 年 ,每 年 加 派練餉 七 百 三十余萬 兩。 對于三餉 加 派的 巨 大 危 害 ,鄭 廉 在 豫變 紀 略 卷 一的 一段話,可 以 說 十分 貼 切 。 他 說 : “加 派三餉 后,舊 征 未完,新 餉已 催,額 內 難緩 ,額 外復 急。 村無 吠 犬 ,尚 敲 催征 之 門 ; 樹有 啼 鵑 ,盡 灑 鞭 撲之 血 。 黃 埃赤地,鄉(xiāng) 鄉(xiāng) 幾斷 人煙 。 ”在 三餉 加 派敲 骨 吸 髓 般 的 盤 剝 之 下 ,許 多 地方村無 吠 犬 、 人煙 斷 絕 、 田土 荒 蕪 、 生 產 萎 縮 ,農業(yè) 經 濟 殘破 不 堪,農民的 處 境 極端悲 慘 ,他 們 紛 紛 破 產 逃 亡 ,加 入 農民起 義軍 ,對抗朝廷 。在 以 農立國 的 中 國 古 代 社會,土 地是 最 基 本 的 生 產 資 料 ,農民是 最 重 要 的 生 產 者。 只有作 為 生 產 者的 農民和 生 產 資 料 的 土 地結合 起 來 ,使 農民有 土 地可 耕 ,才 能 保 證國 家 的 稅收 和維 持社會的 穩(wěn) 定。 對農民來 說 ,土 地兼并必 然 導致他 們 與 土 地分 離 。 農民的 土 地被兼并后,他 們 的 出 路一般 有 兩條,一是 成為 佃農,租 種地主 的 土 地,受 地主 和 國 家 的 雙重 剝 削 ; 一是失 去 土 地后,生 活 難以 為 繼 ,破 產 淪 為 流 民。 因 為 對農民來 說 ,土 地是 他 們 安 身立命的 根本 ,農民的 各 種日 常 生 活 所 需,要 么直 接 ,要 么間 接 ,都要 從 土 地上 獲 得 。 失 去 土 地對于他 們 來說 也就 失 去 了賴 以 生 存 的 基 礎,所 以 不 少農民失 去 土 地后,無 法 維 持最 基 本 的 生 活 ,只能 攜老 帶 小,離 開 故 鄉(xiāng) ,逃 往 外地謀 生 ,成為 饑 餐露 宿 的 流 民。 杜佑 在 通 典食貨 田 制 上中 說 : “富者侵 占 土 地,以 致貧 者流 離 轉徙 ”,也指 出 了在 封 建社會土 地兼并與 農民流 離 失 所存在 著 天然 的 緊 密的 聯 系 。 清 丈出 來 的 ,必 然 是 可 信 的 事 實。 這還 不 算 其他 郡王 、 將軍 、 郡主 所 擁有 的 莊 田 數 量 ,如 果 將山 西 所 有 的 藩府 莊 田 全 部 合 計 ,那 么數 字肯 定十分 驚 人。 據 統 計 萬 歷 年 間 山 西 人均土 地面積 不 足 七 畝 ,而 晉 王 府 和 寧 化王 府 所 擁有 的 莊 田 合 起 來 有 頃 ,計 畝 ,也就 是 說晉 王府 和 寧 化王 府 所 擁有 的 莊 田 是 多 口 平 民賴 以 生 存 的 土 地的 總 和 ,假 如 再加 上其他郡王 、 將軍 、 郡主 的 莊 田 ,數 字遠 遠 大 于,由此可 見 ,山 西 藩府 所 擁有 的 莊 田 數 量 是多 么駭人聽 聞 。王毓 銓 先 生 的 萊 蕪 集 中 說 “明代 王府 不 僅 據 有 巨 大 的 莊 田 ,而 且 他 們 的 莊 田 地土 還是 土 質比較 肥 沃 的 地土 ,耕 作 條件 比較 便 利 的 地土 。 ” 他 還 以 山 西 藩府 所 擁有 的 莊 田 的 具 體情 況為 例 子 予以 說明,“晉 王府 、 代 王府 、 沈王府 的 莊 田 ,則 主 要 坐 落在 汾 水流 域的 太原府 、汾 州 府 、 大 同 府 、 平 陽 府 、 蒲州 府 、 平 定州 、 忻 州 、 代 州 、 解 州 、 絳 州 、 霍 州 ,或土 質較 好的 可 引 水灌溉 地區(qū)。 其中 尤 以 坐 落在 陽 曲、 徐 溝 、 沁 源 、 忻 州 、 定襄 、 婷縣 、 代 州 、 岳 陽 、虞鄉(xiāng) 、 絳 縣 各 州 縣 的 為 最 多 。 而 山 陵 地帶 如 澤 州 、 限 州 、 保 德州 及 沿 邊朔 平 府 和 歸 化等廳,卻 沒 有 或極少王 府 的 地土 。 ”固 這些 土 質肥 沃 、 易于灌溉 、 耕 作 條件 便 利 的 土 地,本 是 自 耕 農勤勞 耕 種、 養(yǎng)家 糊口 、 承擔 賦 稅的 命根子 ,卻 被藩府 宗親 占 為 己有 。 還 因 為 藩府 宗親 擁有 免納 田 賦 的 權 利 ,往 往 還 導致“地利 盡 歸 王府 ,額 稅仍 及 小民”。 農民的 土 地被藩府 所 占 有 ,他們 已 無 地可 耕 ,卻 還 要 承擔 原有 土 地的 賦 稅,他 們 根本 無 力 承擔 ,他 們 能 做 的 或許 只有 逃 亡了。豪 紳等兼并土 地有 密切 關 系 ,可 見 明代 山 西 土 地兼并的 劇 烈 程度 。 土 地被大 量 兼并就 意 味 著自 耕 農減 少和 農民負擔 的 相 對增加 ,因 為 擁有 大 量 土 地的 皇 親 貴 族、 官 僚 地主 一般 擁有 免 納田 賦 或免 納 一部 分 田 賦 的 特 權 ,而 一些 豪 紳地主 也往 往 通 過 飛 灑 、 詭 寄等伎倆把田 賦 負擔 轉嫁到 農民身上 ,以 逃 避 賦 稅。 這就 導致了普 通 農民負擔 在 原來 的 基 礎上 大 大 加 重 ,無 法 承受的 農民只能 破 產 逃 亡 ,流 移他 鄉(xiāng) 。 可 見 土 地兼并不 僅 直 接 導致被兼并土 地的 自 耕 農無 地可 耕而 流 亡 ,直 接 導致流 民的 產 生 ,還 導致其他 自 耕 農和 佃農負擔 加 重 ,致使 他 們 無 法 承受 沉重的 賦 稅負擔 而 逃 亡 。 所 以 在 論述山 西 流 民問 題 的 成因 時 ,土 地兼并是 不 容忽視 的 。 荒 政 一般 是 指 政 府 應對災荒 時 采取 的 措施和 對策。 中 國 古 代 社會是 以 農業(yè) 為 主 的 社會,小農經 濟 占 據 著 絕 對主 導地位 ,但 由于小農經 濟 自 身的 一些 缺 陷,它 們 很 難抵 擋自 然 災害 的沖擊 。 所 以 有 “災”必“荒 ”,這在 中 國 歷 史 上十分 常 見 。 而災荒 的 發(fā)生 ,往 往 會造 成大 批 的災民、 饑 民,他 們 缺 衣 少食,如 果得 不 到 有 效的 救 濟 ,他 們 當中 的 許 多 人就 會因 為 缺 乏 最 基本 的 生 活 保 障,難 以 維 持生 活 而 四 處 逃 亡 ,淪 為 流 民。 而 流 民是 易動難 安 的 社會力 量 ,是 影 預 備 倉 空 虛 ,積 谷 缺 乏 。 預 備 倉 是 由明太祖 創(chuàng) 立,旨在 救 濟 災民、 恢 復 農業(yè) 生 產的 一種倉 儲 制 度 ,但 明中 期后由于官 員 侵 吞、 監(jiān)管 不 嚴 等原因 ,預 備 倉 的 積 谷 大 量 減 少,導致饑 民無 法 得 到 應有 的 賑 濟 。 如 弘 治 元 年 閏一月戊 寅 ,命山 西 布 政 司右 參 議 王盛總 督糧儲 。 賜 文敕 日 : “比聞 山 西 所 屬,第 年 拖 欠 糧草 數 多 。 王府 及 各 衛(wèi) 所 祿米 、 俸糧撥 給 不足 ,預 備 倉 全 無 蓄 積 ,饑 民無 賑 濟 。 而管 糧官 多 有 受 賄 ,縱 容糧、 里 、 書算 人等,作 弊多 端,兼以 所 在 軍衛(wèi) 刁蹬,官 舍旗軍 包攬 挾制 ,不 肯 上納 ,以 致糧草 往 往 拖 欠 ,而 所 收 者尤 多 方折 。 ” 到 嘉靖 時 期,地方預 備 倉 空 虛 、 積 谷 缺 乏 的 現象 更 為 明顯 ,時 人對此記 載不 少,王 崇 慶 便 指進入 明中 期后,地方府 州 縣 的 預 備 倉 積 谷 普 遍缺 乏 ,致使 各 地在 發(fā)生 災荒 時 ,束手 無 策,根本 無 法 對饑 民進行 救 濟 ,導致饑 民因 為 沒 有 得 到 及 時 有 效的 救 濟 ,生 活 無 法 維 持而 逃 亡 。地方官 員 遇 災不 報 ,往 往 還 催征 如 故 。 明代 的 荒 政 有 嚴 格 的 報 災程序,但 部 分 地方官 員 出 于自 身政 績考 慮 ,災荒 發(fā)生 時 他 們 往 往 諱言 災傷 ,隱 匿災害 ,這在 明代 初 期就 已 經有 所 顯 現。 永 樂 十一年 正月,“率云 田 谷 豐 稔 ,閶閻 樂 業(yè) ,比聞 山 西 饑 ,民有 食樹 明憲 宗實錄 卷 七九 ,“成化六年 五月辛 卯”條 便 利 之 外,這些 地方耕 地資 源 豐 富,有 土 地可 耕 也是 一個 不 能 否 認 的 因 素 。 明太祖 實錄 卷 一九 三,“洪 武 二 十一年 八 月癸 丑 ”條 明英宗實錄 卷 一三一,“正統 十年 七月乙 未”條 對以 農立國 的 古 代 中 國 社會而 言 ,農業(yè) 對于封 建國 家 的 重 要 性 不 言 而 喻。 農民的 日 常 生活 所 需皆從 農業(yè) 生 產 中 獲 得 ,國 家 賦 稅收 入 的 絕 大 部 分 也來 自 于農業(yè) ,穩(wěn) 定的 賦 稅收 入 是 一個 國 家 政 權 能 夠維 持穩(wěn)定的 重 要 保 證。 在 一定程度 上,對于傳 統 中 國 來 說,農業(yè) 穩(wěn)則 天下 安 。所 以 對于封 建國 家 而言 ,維 護 農業(yè) 生 產 的 穩(wěn)定就 顯 得 至 關 重 要 ,而 要 維 護 農業(yè) 生 產 的 穩(wěn)定,其中 一個 最 重 要 的 因 素 是 使 作 為 生 產 者的 農民與 土 地緊 密結合 在 一起 ,使 農民有 土 地可 耕 ,而 且 肯 于耕 種土 地。 流 民的 產 生 意 味 著 農民與 土 地的 分 離 ,耕 種土 地的 農民數 量 減 少,也就意 味 著 國 家 可 控制 的 為 國 家 納 糧當差 的 人口 少了,這勢 必 會影 響 到 政 府 的 賦 稅收 入 和 徭役 僉派,威 脅 到 社會的 穩(wěn) 定。 所 以 封 建統 治 者為 了維 持社會穩(wěn) 定和 維 護 封 建統 治 ,一般 會采取 一定的 措施預 防流 民的 產 生 ,即 使 流 民產 生 后,也會采取 相 應的 措施安 輯流 民,以 減 輕 流 民對社會的 沖擊 。 這些 措施主 要 有 : 積 谷 備 荒 、 蠲 免 賦 役 與 賑 濟 、 招 撫 回原籍 與 就 地附籍 。 頻 繁 而 嚴 重 的 自 然 災害 是 導致流 民產 生 的 一個 十分 重 要 的 因 素 。 在 社會生 產 力 水平 較 為積 谷 備 荒 ,最 重 要 的 是 要 建立完備 的 倉 儲 制 度 。 倉 儲 制 度 在 我國 古 代 歷 朝歷 代 皆有 ,較有 特 色 的 有 漢代 的 常 平 倉 、 隋 朝的 義倉 和 宋 朝的 社倉 ,在 明代 則 是 預 備 倉 。 預 備 倉 是 在 吸 收歷 代 倉 儲 利 弊得 失 的 基 礎上 ,由明太祖 朱 元 璋 創(chuàng) 立。 預 備 倉 創(chuàng) 立的 目的 是 在 饑 荒 之 年 ,政 府能 有 積 谷 賑 濟 饑 民,使 他 們 能 維 持最 基 本 的 生 計 ,不 至 于流 離 失 所 。 對此,我們 從 楊 士 奇 的 論荒 政 這份 奏 疏中 可以 清 楚地了解 ,他 說:“為 預 備 事 ,伏 聞 堯湯之 世,不 免 水旱 之 患,而 不 聞 堯湯之 民至 于艱 難者,蓋 預 有 備 也。 凡 古 圣賢之 君 ,皆有 預 備 之 政 。 我太祖 高 皇 帝 倦倦 以 生 民為 心 ,凡 于預 備 ,皆有 定制 。 洪 武 年 間 ,每 縣 于四 境 設立四 倉 ,用 官 鈔 糴 谷 儲 貯其中 。 又在 近 倉 之 處 僉點大 戶 看守 ,以 備 荒 年 賑 貸 ,官 籍 其數 ,斂散皆有 定規(guī) 。 ” 從 中 我們 可知,預 備 倉 一般 設在 府 州 縣 城 的 東 南 西 北 四 面,目的 是 以 備 荒 年 賑 濟 饑 民,預 備 倉 積 谷 的 主要 來 源 是 “用 官 鈔 糴 谷 儲 貯其中 ”,即 由政 府 出 資 購 買糧食儲 存 于預 備 倉 中 。山 西 的 預 備 倉 在 洪 武 中 期也得 到 創(chuàng) 立,并且 在 明代 前 期,在 賑 濟 饑 民方面發(fā)揮了不 錯 的功 效。 預 備 倉 糧救 助 饑 民最 主 要 的 方式有 兩種: 賑 貸 和 賑 濟 。 賑 貸 一般 是 指 政 府 把糧食借貸給 災民,等災民農作 物 秋 收 后,要 把借貸 的 糧食還 官 。 有 時 為 了消 抵 在 青 黃 不 接 時 的 損 耗 ,維 持預 備 倉 的 正常 運轉,還 要 收 取 適 量 的 利 息 。 賑 濟 一般 是 在 重 大 災荒 降臨時 ,農業(yè) 生 產 遭到 極大 破 壞 ,災民無 以 為 生 ,無 法 維 持生 活 的 情 況下 所 采取 的 措施,糧食無 償 發(fā)給 災民,不需要 還 官 。 關 于災荒 發(fā)生 時 ,災民缺 少糧食,生 活 難以 維 持的 情 況下 ,山 西 地方官 員 發(fā)放預備 倉 糧救 濟 災民的 記 載頗 多 。 如 宣 德元 年 三月庚 戌,山 西 盂 縣 、 山 東 濟 寧 州 、 河 陳 子 龍 : 明經 世文編 卷 一五,楊 士 奇 論荒 政 本 褐 謝 J榫鄭 臧 媯頁 的 。 明代 山 西 地區(qū)災荒 發(fā)生 時 ,政 府 所 采取 的 最 常 見 的 應對措施就 是 賑 濟 災民。 這我們 可 以從 明實錄 的 相 關 記 載中 清 楚地了解 。 洪 武 十一年 七 月乙 卯,“蒲州 萬 家 縣 旱 饑 ,詔 發(fā)廩 賑 之 ,戶 九 千 三百 三十七 ,給 粟麥 一萬 二 千 七 百 三十九 石。 ” 永 樂 十年 四月甲 戌,“山 西 平 陽 翼 城 等郡縣 饑 ,遣戶 部 員 外郎 孫 恪 賑 之 。 凡 十六萬 九 千 六百 余戶 ,給 粟三十一萬 四 千 二 十石有 奇 。 ” 宣 德八 年 十二 月癸 酉 ,大 同 總 兵武 安 侯 鄭 亨 奏 ,“大 同諸衛(wèi) 屯軍因 春夏亢旱 ,秋 復 早 霜 ,麥 谷 無 收 ,老 少饑 窘 ,恐 至 失 所 ,已 令 大 同 行 都司自 宣 德九 年 正月為 始,照 例 給 月糧賑 濟 ,至 五月中 麥 熟停止。 ” 萬 歷 九 年 四 月丁 酉 ,“巡撫 山 西 辛 應乾 等奏 ,去 歲 解 州 夏縣 等七 處 旱 澇 相 仍 ,蒲州 臨晉 等處 秋 禾將成,復 遭 霜 隕 ,小民艱 食。 乞將各 處 預 備 社倉 動支倉 谷 六萬 四 千 七 百 三石零 ,庫 貯無 礙銀一千 五百 三十兩零 及應動府 按紙贖銀一千 二 百 一十五兩,分 賑 被災州 縣 ,使 軍民共 沾 實惠。 上從 之 。 ” 萬 歷 十一年 三月庚 戌,“山 西 巡 撫 辛 應乾 題 該 省 去 年 麥 田 未種,今春亢旱 相 仍 ,饑 民死傷 。已 將庫 貯贓 罰商稅銀四 萬 五千 有 奇 及 各 州 縣 倉 谷 發(fā)賑 ,乞準開 銷 ,仍 乞酌發(fā)京運銀兩接 濟 賑敕 。 上令 賑 過 銀谷 準銷 ,仍 動支該 省 積 剩主 兵銀三萬 兩分 別 賑 濟 。 ”可見 ,不 管 是 明代 前 期、中 期還 是 后期,遇 災賑 濟 是 政 府 應對災荒 最 常 用 且 必 不 可 少的 措施。賑 濟 雖 然 能 暫 時 解 決 災民最 為 迫 切 的 生 計 問 題 ,救 災民于既 死,但 它 畢 竟 是 臨時 性 的 措施,有 時 在 波及 面廣、 破 壞 力 極強 的 重 大 災荒 面前 ,政 府 的 賑 濟 就 顯 得 十分 蒼白無 力 。 永 樂以 后,預 備 倉 開 始逐 漸遷移至 城 內 ,預 備 倉 遷移至 城 內 后,對廣大 偏遠 農村的 農民的 救 濟 顯得 心 有 余而 力 不 足 ,它 能 賑 濟 的 范圍 大 大 縮 小,受 益人口 也只是 極少數 的 城 區(qū)民眾 和 離 城 區(qū)較 近 的 農民。 在 傳 統 的 封 建社會,占 人口 總 量 絕 大 多 數 的 農民多 分 布 在 離 城 區(qū)較 遠 的 農村,假 如 這部 分 人在 災荒 來 臨時 得 不 到 救 濟 ,那 么預 備 倉 的 賑 濟 效果就 會大 打 折 扣。 而 且 由于所賑 濟 的 糧食有 限 ,而 重 大 的 災荒 造 就 的 饑 民數 量 是 相 當龐 大 的 ,這往 往 使 政 府 的 賑 濟 在 重 大災荒 面前 顯 得 捉襟 見 肘,杯水車 薪。 徐 光 啟的 農政 全 書 對于這種情 況有 著 清 楚的 描 述,“初 賣 牛 畜,繼 鬻 妻 女 ,老 弱輾 轉,少壯流 移,或縊死于家 ,餓 死于路。 父 老 皆言 今非昔比,各 官 已 嘗具 奏 ,廷 議 已 下 賑 恤 ,但 饑 民甚 多 ,錢 糧絕 少 欲漢壺水以 灌涸河 ,徒有 虛 聲 ,固 明神宗實錄 卷 一三五,“萬 歷 十一年 三月庚 戌”條趵 酌骸 獨 郴 踔咀 汀 返 謁 牟 醄 北 京: 北 京農業(yè) 出 版社,年 版 據 有 關 資 料 統 計 ,洪 武 年 間 山 西 外遷的 農民數 量 估計 有 七 八 十萬 之 多 ,甚 至 有 可 能 接 近百 萬 。 永 樂 年 間 牡墼 諼壞 乃 哪 ,山 西 移出 的 農民數 量 也有 二 十八 萬 左 右 ,這還只是 保 守 的 估計 。 這么說 來 ,洪 武 、 永 樂 年 間 ,由明政 府 組 織 的 山 西 農民外遷數 量 達到 了百萬 之 巨 ,這一數 字是 多 么龐 大 。 而 這些 外遷農民多 是 些 無 地、 少地的 社會底 層 貧 民,對這些無 地、 少地的 社會底 層 農民來 說 ,一旦 離 開 了土 地,也就 失 去 了最 基 本 的 生 活 保 障,他 們 當中 的 一部 分 人往 往 會因 此成為 流 民的 后備 力 量 。 可 想 而 知,數 以 百 萬 計 的 無 地和 少地的 社會底 層 農民,假 如 沒 有 政 府 組 織 的 大 規(guī) 模 移民外遷,到 河 南 、 河 北 、 山 東 等華 北 地區(qū)的 閑 曠 之地墾 荒 耕 種,從 事 農業(yè) 生 產 ,重 新 成為 依 附于土 地的 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