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小青龍湯一方加減治療咳嗽方法經(jīng)常上網(wǎng),看到很多患者被小小咳嗽所煩惱,感覺有必要介紹下余治療咳嗽方法。余雖然治療咳嗽病人不是很多,但覺得甚是容易,確沒有遇到治療無效的,基本上都一方愈,輕者三帖,重者七帖。余只用一方加減治療,此方就是小青龍湯。當然加減不是余發(fā)明的,余只是有好方法就依樣畫葫蘆而已。 咳嗽病五臟六腑皆有之,然必傳之于肺而始作,內(nèi)經(jīng)云皮毛者肺之合也,經(jīng)云形寒飲冷則傷肺,凡內(nèi)外合邪之咳嗽不外小青龍湯加減,故凡諸病之氣合于肺則為咳嗽,不合則不咳嗽,本癥無一定方,然水飲,涼為咳嗽之根,傷寒論云咳嗽者去人參,以人參多液助水飲也,故金匱以小青龍湯一方加減為五方,皆行水為主也,麻黃桂芍可以去,取干姜細辛五味子三味不可離,寒者可加附子;熱者可加石膏,大黃;濕者可加白術(shù),茯苓;燥者可加天門冬,麥門冬并阿膠,玉竹,枇杷葉;下虛者可加巴戟天,鹿角膠;上虛者可加黃芪,白術(shù);多痰者可加桑白皮,茯苓。孫真人頗得其秘。 小青龍湯證機理探微 王 兵 河北醫(yī)科大學 小青龍湯出自傷寒論第40條:“傷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后世多用外感風寒,引動內(nèi)飲,水寒射肺,來概括小青龍湯證的病機,“治病必求于本”,小青龍湯證的機理本質(zhì)到底為何眾說不一,筆者想根據(jù)傷寒論原文試探討小青龍湯證的本質(zhì)機理所在。“傷寒表不解”,是表寒太重,發(fā)汗力量不夠,還是正氣虛羸,無以運邪外出?顯然,此證當為正氣虛羸衛(wèi)陽不振,不能“衛(wèi)外而為固也”,營陰虧乏,不能“藏精而起亟也”。正氣不能奮起與表邪相爭,鼓邪從汗而散解,而使表邪盤踞久不得解。又腎中精氣化生的腎陰腎陽,為人一身陰陽之根本,而其中猶以腎陽真火為人身立命之根基。三焦為水火氣機的通道,內(nèi)通臟腑,外聯(lián)肌表,絡(luò)屬膀胱,主一身之表,腎中真火通過三焦膀胱道路而充養(yǎng)衛(wèi)陽,唐容川在血證論中亦言:“腎者水臟,水中含陽,化生元氣,根結(jié)丹田,內(nèi)主呼吸,達于膀胱,運行于外,則為衛(wèi)氣,此氣乃水中之陽?!惫誓I陽真火不足,必致衛(wèi)陽偏虛,衛(wèi)陽不振,外表則更容易受到邪氣侵襲,而腎中真火乃龍雷相火,只有相火以位,心之君火才得以明,此時腎中相火不足,不能循三焦道路上濟心火,必致君火昏聵不明,君相二火不振,不能震攝群邪,必然濁陰四起,凝而不行,而為病患。小青龍湯藥用麻黃、桂枝、細辛、半夏,方中麻黃辛溫行散,外散表寒,內(nèi)暢三焦;半夏交通道路,使表里得通,中下二焦得暢;桂枝在下入腎,緩補腎陽真火,在中入心助君火以明,又得麻黃入心腎為助,則火焰愈明;細辛達腎壯真火,使真火能上出,以行補衛(wèi)陽、明君火之功用。諸藥合用,使腎火得旺,陰寒之邪得散,此即內(nèi)經(jīng)“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之意。小青龍湯證咳吐清稀白痰唾沫,又是從何而來?這關(guān)乎到水谷精微在體內(nèi)的運行轉(zhuǎn)化,尤其是水液的傳化。水谷入胃,何以腐熟?夫腎中真火經(jīng)循沖脈上濟胃陽,胃陽藉腎陽之用使“飲”與“食氣”得以腐熟而化變成初始精微,其中水之精主入脾,谷之精主走肝,共達心之包絡(luò)而入心。若心之君火不振,水谷之精不能全部稟受心之陽氣而化赤為血,其中一部分凝為痰濕水氣結(jié)于心下而感覺“心下有水氣”,此痰濕水氣主要為水之精凝結(jié)而成。因脾陽需腎陽真火以煦,而肝腎同寄相火相互為用,故當腎陽真火不足之時,肝陽受影響較小,而脾陽受影響較大。所以谷之精入肝可以得到進一步化變,而水之精入脾則不能進行化變。谷之精只有極少部分凝結(jié)為痰濕水氣,而水之精則大部分結(jié)聚為痰濕水氣,故臨床上多見咳吐清稀白痰唾沫,此為脾陽不足偏甚,如果是咳吐濃稠偏白痰唾沫則為肝陽不足更甚。水之精既凝心下就使上輸?shù)乃鄳?yīng)減少,則肺中受納的水之精也會減少,故而出現(xiàn)“或渴”的癥狀。肺通調(diào)水道為水之上源,膀胱為水之下源,肺為華蓋在上為天,膀胱位居下極為地,水氣循環(huán),天地相交,人體津液得到周流敷布。但是此時,肺中所納水之精不足,不能正常下降,天地水氣循環(huán)被打破,而同時在下的膀胱的氣化功能由于腎陽的不足也出現(xiàn)紊亂,故而天地水氣不行,就可能出現(xiàn)“小便不利”的癥狀。 肺氣不宣不肅,痰濕水氣互結(jié)于心下之包絡(luò),心陽不足,不溫不化,痰濕泛溢或上竄入肺,或下返入胃,出現(xiàn)一系列肺胃癥狀。喉主天氣,咽主地氣,水津不滋故而咽癢咳嗽,肺開竅于鼻,痰濕上犯,阻滯息道,故發(fā)痰鳴喘促、鼻塞、鼻流清涕等。痰濕返入胃,腎為胃之關(guān),腎陽虛火攜沖氣上逆,擾動胃陽,迫使痰濕上走,則出現(xiàn)“干嘔”、“或噎”等癥。小青龍湯中芍藥入肝,補肝體助肝用;干姜辛溫,溫振脾陽,水之精得化而“脾氣散精,上歸于肺”,因而肺津得補;桂枝辛溫入心,溫通心陽使凝于心下包絡(luò)之痰濕水氣得溫而化;五味子上入肺中走心下達腎。唐本草謂其:“在上入肺,在下入腎,入肺有生津濟源之意,入腎則有固精養(yǎng)髓之功”,使得肺腎相生,天水循環(huán)得復(fù),整個人體津液道路疏通,且入心借甘味酸收斂腎中虛陽,使浮陽潛藏于下極。感謝:華夏中醫(yī)論壇小青龍湯是傷寒論名方,十大名方之一,臨床應(yīng)用較為廣泛,辨證準確,療效十分可靠?,F(xiàn)就小青龍湯的有關(guān)情況談?wù)剛€人看法,不妥之處請指正。 小青龍湯的臨床應(yīng)用中醫(yī)老土槍一.小青龍湯證的病機 傷寒論說:“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即寒傷太陽寒水之經(jīng),表邪不解,入里造成“心下有水氣”而發(fā)病,發(fā)病的根本在于外有寒,內(nèi)有水氣,這是小青龍湯證的根本病機。 二.小青龍湯證的成因 小青龍湯證的根本原因既然是“外有寒,內(nèi)有水氣”,那么是怎樣形成的呢?筆者研讀前賢著作并結(jié)合現(xiàn)代社會人們的生活情況,總結(jié)如下: 1.因游泳而水氣。 2.因多食瓜果冷飲而得水氣。 3.因冒雨露遠行而得水氣。 4.夙患痰飲,為風寒所激。(以上四條為前賢曹穎甫先生歸納總結(jié)) 5.現(xiàn)代社會,熱天因空調(diào)冷飲,看似天熱常常感寒而得水氣。 6.時醫(yī)吊針輸水(西醫(yī)如此,不少中醫(yī)也是如此),病本有寒,有水氣在內(nèi),吊針輸水直接把寒冷的水液送入人體,寒和水氣蔽固而加重,病情將加重。 7.藥誤寒涼。 8.冬天霧露為患,感寒而得水氣,川渝兩地,長江中下游一帶,冬天常起霧露,加之感寒而生病,這種情況冬天十分普遍。 三.小青龍湯的臨床癥狀 1.傷寒論說: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傷寒初期用麻黃湯,一汗而解就不會造成“寒入里”,也不會造成“心下有水氣”了,水氣停于胃逆于上則干嘔,則咳,則喘,水氣郁結(jié)營氣蔽固而發(fā)熱,逆于咽喉則噎,津不上承喉舌則渴,下注入腸則利,入少腹則少腹?jié)M,入輸尿管則小便不利。臨床癥狀雖多,但多為或然之癥,不必悉俱。治療就用小青龍湯。 2.傷寒論說:“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fā)熱不渴,小青龍湯主之”。 水氣上行沖激肺臟故咳而微喘,水氣上承喉舌故不渴,營氣與水邪郁結(jié)而生表熱,治療就用小青龍湯。 3.金匱要略痰飲篇說:“咳逆依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 咳逆則氣出不續(xù),終夜依靠在床頭,根本沒有辦法平臥,此寒氣郁于表,激而上沖肺臟所致,治療方針解表溫里,就用小青龍湯。 四.小青龍湯的組成和劑量 1.組成:麻黃(去節(jié))桂枝芍藥細辛干姜甘草各三兩半夏半升(洗)五味子半升 2.劑量:漢代一兩折現(xiàn)在15.625克,三兩折46.875克,半夏半升折65克,五味子半升折25克,歷代現(xiàn)代醫(yī)家,包括一些名醫(yī)也沒有用到這個量。常常是麻黃,桂枝5克,9克,膽大一點的用10-15克,細辛1-3克,很少超過5克的,無怪乎效不顯。為了保證療效常常是5劑,7劑的開,吃了再來二診,現(xiàn)在的人哪有那樣的耐煩心,兩劑三劑不見效就不來了,五劑七劑就把人吃忙了,所以你必須在三劑藥之內(nèi)讓患者見到療效,看到希望,這就逼迫醫(yī)生不得不提高業(yè)務(wù)水平,否則將沒有立足之地。筆者臨床常用量:麻黃,桂枝10-30克,芍藥20-30克,細辛10-15克,干姜15-30克,甘草10-15克,半夏10-20克,五味子5-10克,療效很好。 3.方解:方中麻黃,桂枝散寒發(fā)表,溫散表邪,半夏,干姜,細辛溫化水飲,又恐辛散太過而加芍藥以監(jiān)制麻黃,桂枝,五味子收斂肺氣,甘草調(diào)中和胃,組方嚴謹。 4.加減:若渴,去半夏加栝樓根三兩,若微利,去麻黃加蕘花,如雞子大,熬令赤色,若噎,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jié)M,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臨床上筆者常顧及寒入太陰脾經(jīng)而加生姜,大棗,寒入少陰腎經(jīng)而加附片。 五.小青龍湯的臨床應(yīng)用 盡管小青龍湯治療外有寒,內(nèi)有水氣為患造成的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等臨床癥狀,其實用得最多的是用于治療外有寒,內(nèi)有水氣為患造成的咳嗽和哮喘,效果不錯,茲舉例如下: 1.夜咳:王承英,女,38歲,萬源市某公司員工,2011年11月30日診,一周前洗衣感冒發(fā)燒,開始硬扛,扛不住了才吃西藥,燒退后遺留夜咳一癥久不愈,一晚到亮都咳,無法睡覺,白天松些,痰清稀白,口渴喜喝熱水,舌紅,唇紅,處方如下: 麻黃10桂枝15白芍30炙甘草15五味子5細辛10干姜15半夏10熟附片15紫菀10大棗10生姜10(單位:克) 一劑咳減80/100,一夜安睡,再一劑康復(fù)如初。 2.哮喘:(徐仲才先生醫(yī)案)于某,女,3 1歲。初診:1983年12月。自幼哮喘,每于春秋發(fā)作。發(fā)作時大汗淋漓,不能平臥,咳嗽劇,白痰多。病情嚴重時,靜脈注射氨茶堿、地塞米松也無療效。本次遇冷后大發(fā)作,西藥無效。癥見面色咣白,口唇青紫,舌淡胖,苔薄白潤,脈細數(shù)。治擬溫肺化飲平喘。方用生麻黃9g,白芍12g,干姜4g,細辛3g,半夏9g,陳皮6g,白芥子12g,蘇子9g,川椒目9g,熟附片12g (先煎),甘草6g。 3帖后復(fù)診,咳喘明顯減輕,汗亦減少。又服7帖,癥狀基本控制。緩則治其本,又治療數(shù)月。嗣后再沒有大發(fā)作。 六.“心下”部位辨析 傷寒論說:“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心下”究竟指的什么地方?其說不一,有指“胸腔”的,有指“心下”的,有指“胃”的,究竟指哪里?現(xiàn)簡略辨析如下: 1.“心下”部位指“胸腔”。王幸福老師的一篇文章小青龍湯的故事里曾談到:“小青龍針對的是什么癥狀呢?是感冒后,在心下有水氣。怎么來理解呢?就是在胸腔里有大量的水不能及時的轉(zhuǎn)化掉”。.由此看“心下”部位指的是“胸腔”。 2.“心下”部位指“心下”。歷代醫(yī)家注解傷寒論小青龍湯,對“心下有水氣”的“心下”并沒用說清楚,籠籠統(tǒng)統(tǒng),模模糊糊的以“心下”言之,“心下”仍然是“心下”。 3.“心下”部位指“胃”。前賢曹穎甫先生認為:“小青龍湯證之病所雖似在肺,而其病源實屬于胃,大論所謂心下,即指胃.心下有水氣尤言胃有水氣”?!案急痉剿弥?,屬胃者多,屬肺者少。故本證病理實屬胃邪犯肺加表寒已激之,若是而已”。由此看“心下”指“胃”。 從人體解剖看,心之下有膈胸膜,有部分肝,有整個胃,心下有胃,“心下”指“胃”。 從小青龍湯證的臨床癥狀看涉及到肺系,胃腸系,泌尿系疾病,就其致病原因,緣于外有寒,內(nèi)有水氣,停于胃逆于上則干嘔,胃氣上逆肺氣不降則咳,則喘,水氣逆于咽喉則噎,肺氣不降津不上承喉舌則渴,下注入腸則利,入少腹則少腹?jié)M等情況看:“心下有水氣”的“心下”指“胃”比較確切。 綜上所述:小青龍湯“心下有水氣”的“心下”指“胃”比較確切。 主要參考文獻:1.曹穎甫:經(jīng)方實驗錄,傷寒發(fā)微 2.黎天佑:傷寒論崇正編 3.李可:李可老中醫(yī)急危重癥疑難病經(jīng)驗專集 4.王幸福:杏林薪傳 5.來自網(wǎng)絡(luò):徐仲才醫(yī)案醫(yī)論集 徐仲才應(yīng)用小青龍湯的經(jīng)驗王幸福老中醫(yī)徐仲才擅長用小青龍湯,經(jīng)他隨癥化裁用以治療外感風寒而致的咳喘及痰飲等癥,均有顯著的療效。茲將其臨床用此方加減治療支氣管疾病的病例及體會介紹于下。例一:于某,女,3 1歲。初診:1983年12月。自幼哮喘,每于春秋發(fā)作。發(fā)作時大汗淋漓,不能平臥,咳嗽劇,白痰多。病情嚴重時,靜脈注射氨茶堿、地塞米松也無療效。本次遇冷后大發(fā)作,西藥無效。癥見面色咣白,口唇青紫,舌淡胖,苔薄白潤,脈細數(shù)。治擬溫肺化飲平喘。方用生麻黃9g,白芍12g,干姜4g,細辛3g,半夏9g,陳皮6g,白芥子12g,蘇子9g,川椒目9g,熟附片12g (先煎),甘草6g。 3帖后復(fù)診,咳喘明顯減輕,汗亦減少。又服7帖,癥狀基本控制。緩則治其本,又治療數(shù)月。嗣后再沒有大發(fā)作。 例二:程某,女,31歲。初診:1980年4月。自幼哮喘,一年四季均發(fā)作,常服氨茶堿、強的松,不能工作。面色咣白,滿月臉,舌淡胖,脈細。擬小青龍湯加減。隨病情緩解,漸增補脾腎之藥。方用生麻黃6g,干姜3g,細辛3g,半夏9g,陳皮6g,茯苓12g,五味子4g,熟附片1224g(先煎),仙靈脾9g,補骨脂12g,黨參12g,白術(shù)12g,甘草3g。經(jīng)治療三年后,不僅復(fù)工,還參加業(yè)余夜校學習。每有發(fā)作先兆,服氨茶堿即能緩解。體會:(l)小青龍湯主治外感風寒發(fā)熱無汗等病癥。先生認為,方中麻黃、桂枝兩藥是宣肺解表的峻藥,麻黃又是治咳平喘的要藥。上述兩例都以麻黃為主藥。這里的麻黃并非解表發(fā)汗,而是平喘治咳之用。如果氣喘嚴重,就應(yīng)當重用、多用,而且用生麻黃效果更好,用量為915g,隨著病情減輕則減少用量或改用炙麻黃。氣喘嚴重時,病人往往大汗淋漓,有謂此時如服大量麻黃會引起病人大汗亡陽而致虛脫,但在臨床上尚未遇到此種情況。事實上,大汗是由嚴重喘息引起的,隨氣急緩解,汗亦會減少。麻黃須與桂枝同用才有很強的發(fā)汗作用,因此,對汗多者應(yīng)去桂枝,并重用白芍斂汗。(2)先生認為,小青龍湯中干姜、五味子用以除咳,但在有外感新邪時,應(yīng)先用干姜以散寒溫肺蠲飲,待外邪除去后,再用五味子斂肺氣止咳,否則會咳痰不爽。東垣日:“治嗽必用五味子為君,然有外邪者驟用之,恐閉住其邪氣,必先發(fā)散之而后用之可也。”在臨床上如此應(yīng)用多能收效。(3)先生認為,熟附片有扶陽散寒的功能,因此,在小青龍湯中加入熟附片以治療哮喘(寒喘)和慢性支氣管炎。此類患者往往脾腎不足,陽虛失運而致痰濕內(nèi)盛。如遇外邪,引動痰濁,便阻遏肺氣。本病標在肺,本在脾腎。尤其是高齡患者,腎陽虧損明顯,腎氣失納,氣不歸原,病情日趨嚴重。此時,若在小青龍湯中加入熟附片這味溫腎扶陽之藥,可振奮一身之陽,增強機體的活動能力和抗病能力。誠所謂“附子,以其稟雄壯之資,而有斬關(guān)奪將之勢,能引人參輩并行于十二經(jīng),以追復(fù)其失散之元陽,又能引麻黃、防風、杏仁輩發(fā)表開腠理,以驅(qū)散其表之風寒”。(4)先生認為,小青龍湯方中的半夏配陳皮、茯苓組成二陳湯,是健脾燥濕化痰的良方。蘇子、白芥子和萊菔子組成三子養(yǎng)親湯,功用降氣化痰,特別是白芥子豁痰作用強。小青龍湯與之配伍用于寒痰壅滯,咳痰不暢的患者,每每收效。但是蘇子、萊菔子均有潤腸作用,故大便溏薄者不宜應(yīng)用。如患者脘悶苔膩,痰濕內(nèi)蘊,則在小青龍湯溫化痰飲的基礎(chǔ)上配用平胃散,以蒼術(shù)燥濕健脾,川樸散滿除脹,并加強燥濕化痰之功。(5)哮喘和慢性支氣管炎病程長,反復(fù)發(fā)作,很難根除。先生認為,一般來說,發(fā)作期以攻邪治標為主,緩解期以扶正固本為主,常用黨參、白術(shù)益氣健脾,熟附片、仙靈脾、補骨脂等溫腎納氣?;颊呷缒軋猿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徐仲才醫(yī)案醫(yī)論集) 小青龍湯的故事王幸?!景础浚盒∏帻垳莻撝械拿?,臨床上用得頻率很高,效果也很顯著,傷寒大家劉渡舟講得最好,這是我的認識。臨床上我特別偏愛小青龍湯,桂麻姜芍草辛三夏味半升要記牢。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很好掌握。下文講得更通俗易懂,故錄之:小青龍針對的是什么癥狀呢?是感冒后,在心下有水氣。怎么來理解呢?就是在胸腔里有大量的水不能及時的轉(zhuǎn)化掉。本來水應(yīng)該往下走,肺就是一個冷卻器,水氣遇冷應(yīng)該變成水往下走,或者是變成水蒸汽通過汗液排泄掉。但現(xiàn)在這兩條路出現(xiàn)了問題。由于受風寒,皮膚毛孔都關(guān)閉了,汗液不能排泄;皮膚就影響肺的功能,水也不能順利地往下走了,于是就聚集到心下這個部位。水氣停留在心下這個部位,不能被機體正常的運化,不能轉(zhuǎn)化成正常的津液,所以就津液不足,出現(xiàn)口渴的現(xiàn)象。有的時候還有小便不利的情況,小便少,是因為這個水在心下停留,導(dǎo)致了膀胱的功能失調(diào)。其他表現(xiàn)出來的癥狀就是干嘔、發(fā)熱、口渴,氣喘、咳嗽、痰多(這個痰是比較稀的痰,白色或者沒有顏色),有時候咳嗽的不能睡覺。有時候病人臉色很黑,面部有水腫的現(xiàn)象。 現(xiàn)在這種情況比較多,一個原因就是輸液造成的。本來受了風寒,應(yīng)該發(fā)一下汗,把風寒趕出來就好了,但是病人卻去輸液了。這樣風寒隨著輸液一起往體內(nèi)走,首先影響的就是胸腔這個部位。所以好多人感冒了去輸液,然后可能就不發(fā)燒了,但是面色很蒼白,胃口也不好,怕冷,特別是咳嗽長期不好,有時候會綿延1個多月。這個時候用小青龍湯效果非常好。 特別是秋冬的季節(jié),很容易感冒,如果出現(xiàn)了上述這些癥狀,大家可以去用一下小青龍湯。 處方:麻黃3、桂枝5、炙甘草5、白芍5、半夏5、細辛6、干姜5、五味子6。 煮藥的方法和以前是一樣的。 這個方子雖然叫小青龍,不過也比較猛,一般說應(yīng)用不要超過5副。因為這個方子比較燥熱,所以不能經(jīng)常吃,有的時候病人要是吃的多了,有可能出現(xiàn)鼻子出血的問題,不過這個方子的量里面有些藥物都降低了。里面的細辛稍微多一點,但是如果少了的話,治療咳嗽效果就不好了。藥店里的賣中藥的常常墨守陳規(guī),一般超過 3g他就不賣給你了。有一句俗話,叫做細辛不過錢,其實原來指的是在散劑中用的,做湯劑的時候量這么少可能就沒有療效。 小青龍湯在宏觀上的現(xiàn)象就是身體體表有寒,里面有水氣。也就是說外有寒,里有水。對于老年性慢性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如果符合這個原則都可以用,都會有很好的療效。 以前有一個朋友,也是在12月份,感冒了,當時天氣比較涼,肯定受的是風寒,一感冒馬上就去醫(yī)院里輸液,后來燒慢慢的退了,但是咳嗽是越來越厲害,咳嗽的不能睡覺,臉憋的通紅,再去做檢查,成肺炎了。于是換上更高級的抗生素,一輸好多天,肺炎好象有越來越厲害的表現(xiàn)。后來電話問我,我當時在外地出差,就開了這個小青龍湯。先讓他用了3副,等我回來問他,說吃完一副咳嗽就開始好轉(zhuǎn),三副藥吃完了去檢查,肺部的炎癥就吸收的差不多了,然后過兩天就慢慢的恢復(fù)了。 上面這個是本來受風寒感冒了,輸液的時候液體在體內(nèi)運化不了,這個水都存在胸腔了,所以檢查的話肯定是不正常的。 如果風寒感冒的時候,去吃銀翹片或者其他的治療風熱感冒的藥,也會造成這種情況,原理是差不多的。 另外也有另一個朋友,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是老咳嗽,特別是到了晚上,一聲接一聲的咳嗽,根本不能睡覺。正好我到這里來,就在一起吃的飯,她當時連話都說不出來了,嗓子都啞了,非常的憔悴。診斷后就開了2副小青龍的加減方。晚上她回去就吃,結(jié)果第一副藥吃了不到20分鐘,聲音就恢復(fù)正常了。很高興地給我打電話,說:沒有想到你還很神呢。注:我臨床上用量比這大,諸位可以自已掌握。不必局限于此文中的用量。 冰糖紫苑冬花水治咳嗽王幸福冰糖紫苑冬花水治咳嗽 看病看多了,經(jīng)常遇到一些大人病號,把小兒也領(lǐng)來叫你看。說你能看大人,小孩一定也能看。其實不然,我就不擅長看兒科,兒科古稱以啞科,因說活表達不清,又不易于服湯藥,故而我一般都婉拒。但是很多家長很執(zhí)著,非要你看,也無法推辭,所以也只有想些辦法弄點兒童易吃易喝的藥。兒童一般易于發(fā)生二類病,即呼吸糸統(tǒng)和消化糸統(tǒng)。感冒咳嗽就是最常見的病癥。找到我的病孩大都是經(jīng)過醫(yī)院打針或喝糖漿不效的。針對這種情況多年來我摸索了一個小方子,臨床使用,藥簡效宏,病孩愛喝。我戲稱為冰糖可樂。即冰糖50g、蜜紫苑15g、款冬花15g,用法為:兩味藥用小奶鍋加水煮15分鐘,箅出藥汁,趁熱加入冰糖,攪化,倒入飲料瓶中當可樂喝,不分次數(shù),一日喝完。每日一劑,二、三天就好,深受家長歡迎。該方出自清代種福堂公選良方,雷平著的時病論中也曾提及。原方僅是款冬花和冰糖,紫苑為后加的。因治咳嗽方中紫苑冬花為一常用藥對,故同用之?,F(xiàn)舉一例說明。我有一老病號,一天將8歲的孫女領(lǐng)來,說咳嗽一周了,也打針了,也喝了念慈庵的枇杷止咳露都不管用,請我紿看一下,我說能喝中藥么?搖頭不行,這娃吃東西很刁。我說那就給你開個家制冰糖可樂吧。爺爺奶奶一聽樂了,滿口答應(yīng)說:行、行、行。持方而去。暫無音訊。一月后,又找來,進門就要上次開的可樂方。你那方真管用,上次喝了二、三天就好了。自此以后,逢孫女病咳就來要方抓藥,由于該藥太便宜才一.二元錢,藥店對該老婦夫甚為不滿,老是不想紿抓,這是后話。臨床上對于兒童咳嗽,此小方是挺有效的,我常用,遺憾的是藥價太便宜,諸位看有啥好法能使其增殖一下。 高建忠醫(yī)師治咳經(jīng)驗整理1.痰白屬寒,痰黃屬熱-急性咳嗽,慢性咳嗽基本不管用。很多寒性咳嗽的病人偏偏吐得是黃痰。對于慢性咳嗽,痰的稀和稠比黃和白對辨寒熱更為重要,一般來說,痰稀多寒,痰稠多熱。2.慢性咳嗽-病變-長期病灶-正氣虛餒有關(guān)系-多是陽氣不足,或全身的、或局部的。而局部邪氣長時間滯留,又很容易、甚至是必然化熱,這時前面是虛寒,后面是實熱,對治療的要求相對就較高了。3.書中說見到舌質(zhì)暗、有瘀斑、脈澀為有瘀,但臨床上一定要等到有這些典型表現(xiàn)才去辨出瘀,我們會發(fā)現(xiàn)我們能辨出的很少。何況有很多人舌質(zhì)原本就是暗的,難道舌質(zhì)暗就應(yīng)該考慮瘀?有人說久病入絡(luò),時間長了就有瘀,但也不一定。時間長了,我們使用活血化瘀藥并不見得療效有多好。有人在辨證論治基礎(chǔ)上加些活血藥,但這種做法究竟對不對,利多還是弊多,需要進一步探討。4.濕熱咳嗽,常用甘露消毒丹方而不加任何止咳藥,效果很好.5.。金匱要略治療咳嗽主要是從痰飲考慮的,實際上張仲景偏重于治飲。后世醫(yī)家在張仲景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和完善了對痰、濕、瘀的辨治,這應(yīng)該是醫(yī)學的發(fā)展,但后人見流忘源,反而把原本的飲邪給忽略了,這不應(yīng)該.6.治咳不止于肺,而又不離于肺-陳修園說的。沒有肺氣宣降失常,病人是不會咳嗽的。因此,治療上恢復(fù)肺氣宣降是很重要的。三拗湯(當然嚴格意義上講,三拗湯并不是麻黃湯去桂枝)來恢復(fù)肺氣宣降。不止于肺是強調(diào)治本,不離于肺是強調(diào)治標。風寒-桂枝,不敢加桂枝,荊芥、防風可以加吧;有痰-溫燥的制半夏;有熱-辛涼的生石膏,就演變?yōu)槁樾邮蕼?,治肺熱壅實之咳喘;有?淡滲的薏苡仁,就變成麻杏苡甘湯了。這樣的話,三拗湯就變成治風寒咳嗽的基礎(chǔ)方了。7.咳嗽-機體祛邪表現(xiàn),不能隨便止咳。只有在病程很長,咳嗽-耗損肺氣一種,才去考慮止咳,但這種情況在我們的臨床上不是很多見.8.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吳鞠通說的。記住這句話,對治療咳嗽是很有用的。我們一定要相信有時小方小劑療效很好,而大方大劑療效很不好。1克,3克,一劑藥不過十幾克、二十幾克,能解決問題。9. 保肺清金-明清時期的書說的很多,基本用藥模式-養(yǎng)陰藥加上苦寒藥或甘寒藥。陳修園他說,保肺清金,流俗之談。在陳修園看來,大部分人不需要這樣來用藥,需要治寒。如果是表寒,用麻黃、桂枝、細辛等;如果是里寒,用干姜、附子、半夏等。而我們反省自己的臨床,在治療咳嗽時,干姜、麻黃這類藥用的還真不多。這也許說明,我們的臨床出現(xiàn)問題了。記住,麻黃、干姜是治療咳嗽很重要的兩味藥。10.止嗽散,醫(yī)學心悟中的方劑,-風寒輕淺的咳嗽,此方“溫潤和平,不寒不熱,既無攻擊過當之虞,大有啟門驅(qū)賊之勢”。很多醫(yī)生治咳嗽就喜歡用這張方子。實際上這張方子用于外感風寒不甚而引起的咳嗽。適用于咳嗽的末期而不是咳嗽的開始。-使用這張方時,我感覺注意紫菀、百部這兩味藥,不要早用、多用。11.如果說止嗽散治療咳嗽的末期,那么開始用什么方呢?-那就是麻黃湯。12.桑菊飲是吳鞠通的一張方子,特別清淡,比銀翹散更清淡-加生麻黃,也就是合用三拗湯。感覺劑量小一點,煎得時間不要長,開對了可管用了。開的劑量大了,煎得時間長了,效果反而不好。13.清燥救肺湯-喻嘉言最得意的方劑-治溫燥咳嗽的,臨床碰到溫燥咳嗽,反而用桑菊飲加減。14.喻嘉言-青龍為神物,最難駕馭。張錫純-小青龍湯35劑后接用從龍湯,提示我們既不要畏首畏腳,也不要孟浪。小青龍湯-核心為干姜、細辛、五味子。陳修園認為小青龍湯中所有藥物都能加減,但這三味不能動,醫(yī)學實在易兩張治咳嗽的方子-小青龍湯與小柴胡湯。前方用治內(nèi)外合邪之咳嗽,后方用治咳嗽百藥不效。如果我們從臟腑辨證,你是怎么也不會想到這兩張方的。15.麻杏石甘湯-大夏天到陰冷的地方去乘涼休息,有人睡著熱炕吃冷飲,完了就開始咳嗽,多為寒包火。如果不喜歡用石膏,可以用黃芩的的苦,加上僵蠶、蟬衣,這樣一配,就出來辛寒了。也可再加防風-繼成了代替石膏辛寒之物。葉天士特別喜歡用麻杏石甘湯-治寒熱外,調(diào)整肺氣宣降。張錫純用此方,石膏的用量恒為麻黃的十倍,這個配伍比例對后世醫(yī)家影響很大,但臨床上應(yīng)根據(jù)具體情況而定。16.小柴胡湯,治咳嗽不好理解。傷寒論或然證里就有咳。治哪種咳?-三焦咳、少陽咳?不好說。但傷寒論條文中說用了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 ”,小柴胡湯能讓上中下三焦氣機通暢-咳嗽是由于三焦氣機不暢而致肺失宣降引起的,那么小柴胡湯治咳也就說得通了。不需要見到寒熱往來等癥,當然能見到典型的小柴胡湯湯證最好。17.二陳湯-任應(yīng)秋治中焦咳用此方。痰濕咳-多見于小孩,小孩感冒咳嗽用過藥后燒退了,咳嗽也減輕了,就是每天早晨起來咳嗽,這是傷了脾胃了。這種咳嗽是為了排痰,這種情況下,二陳湯是很管用的。在二陳湯的基礎(chǔ)上可以根據(jù)證型隨便加減,我們熟悉的清氣化痰丸就是由二陳湯加減來的。三子養(yǎng)親湯也是治痰濕咳嗽的,小孩很少用,老人常用。18.養(yǎng)陰清肺湯-內(nèi)傷咳嗽,但用錯的機會比較多-把邪留住了。用這張方的前提是基本上無邪,至少要保證舌苔偏少,脈偏細,而這類病人不多,因此用這張方的機會也就不多了。19. 都氣丸-用于腎咳-六味地黃丸基礎(chǔ)上加了一味五味子。20.金水六君煎,張景岳在二陳湯基礎(chǔ)上加了熟地、當歸,-徐靈胎狂罵之的方子,但張景岳這張方子成名了。上海的裘沛然卻說有的病人痰老是去不了,用了熟地卻真的少了。這個個痰是由下焦水泛而來的。他還認為熟地劑量小了會膩膈,量大了反而直奔下焦去了,古人用熟地時喜歡配蒼術(shù)或砂仁。21. 補中益氣湯-李東垣治內(nèi)傷脾胃致咳嗽者。春月-佛耳草、款冬花;夏月-五味子、麥門冬;秋冬月-麻黃。易水學派的四時用藥法,現(xiàn)代已經(jīng)很少有人會這么用藥了。22. 黛蛤散-治肝熱犯肺咳嗽,但是考慮有肝火時,我會在方中加一點龍膽草,方子少用??人圆∑?如屬溫病,似不當用小青龍湯;如屬傷寒,似不當用達原飲。喜用經(jīng)方者不會想到用定喘湯;善用定喘湯者不易想到用小青龍湯。標準化的試題中絕不會有類似的題目,搞理論的人很少會認可這樣的辨證論治。但,真實的臨床就是這樣,方隨證轉(zhuǎn),哪管你門派之分與學術(shù)隔閡。杏林集葉前胡止嗽湯臨床驗證 作者:向以清此方是杏林集葉郭永來先生幾十年治療外感咳嗽方中的精品。不但能治療感冒初起的咳嗽,而且適用于遷延性咳(頑固性咳嗽嗽)嗽。但此方對干咳的效果不太理想,對有痰的外感咳嗽療效優(yōu)佳。.處方:荊芥510g 前胡1015g 桔梗510g 甜杏仁510g甘草510g 白前510g 紫苑1015g 枇杷葉510g陳皮510g 貝母515g 蘆根1020g 天竺黃1020g全瓜蔞1020g水煎,日一劑。26劑左右即愈。以上為成人量,小兒患者按年齡體重計算用量。.主治:外感咳嗽,咳嗽劇烈,痰多,喉間痰聲轆轆,聽診雙肺羅音長久不消,可有低熱或午后低熱,體溫一般在38以下,病程大都在十幾天至一二月至之間,用過多種抗生素(尤其是靜滴藥物)和止咳藥無效者?;蛞蚴е握`治而致長期咳嗽不愈,或伴低熱不退者,小兒患者尤宜。.加減:感冒初起,杏仁也可不用。無痰涎粘稠垢膩,均不用全瓜蔞。外感初起,風邪較甚,防風同用也無不可??人约娲ù簧踔卣咭?,重者非本方所治)者,以麻黃易荊芥。午后低燒不退,加:桑白皮、地骨皮、白薇、鱉甲。外感風邪較重加:防風。喘者去荊芥,加:麻黃。貝母價貴,也可不用。因此方藥味不苦,故尤宜于小兒患者。成人或不怕藥苦者,百部照用不妨,小兒不宜用。如有化州桔紅,仍用桔紅,不用陳皮。.本人驗證舉例:杏林集葉是本人近日購得的醫(yī)書,翻看后覺得“前胡止嗽湯”有必要驗證應(yīng)用,近日驗證了四例,記錄如下。.王某,女,28歲,2010年2月21日診。膿涕多、鼻塞、聲甕,咳嗽、痰多黃,咽癢,身痛三天。診為上呼吸道感染。處方(前胡止嗽湯加味):荊芥10g 前胡15g 桔梗10g 甜杏仁10g 甘草6g 白前10g 紫苑15g 枇杷葉10g 桔紅15g 浙貝母30g 蘆根15g 竺黃20g全瓜蔞20g 桑枝30g服藥四劑,膿涕、鼻塞、聲甕,咳嗽、痰多黃、咽癢有所減輕,身痛消失?;颊卟幌朐俜兴?,要求西藥治療。后西藥治療三天。治愈。.陳某,女,30歲,2010年3月21日診。噴嚏不出,鼻時塞,有鼻炎史;咳嗽、黃痰多。月余。診為遷延性咳嗽,鼻炎。治療:西藥:阿莫西林 0.75 3/a必嗽平 24mg化痰片 0.5ABOB 0.3中藥(前胡止嗽湯加味):荊芥10g 前胡15g 桔梗15g 甜杏仁15g 甘草6g 白前15g 紫苑15g 枇杷葉15g 桔紅15g 川貝母6g 蘆根24g 竺黃24g全瓜蔞15g 白芷30g 辛夷9g 蒼耳子15g水煎服,二日一劑。三劑。西藥六天?;颊咧患宸兴幎?,西藥內(nèi)服四天。治愈。.黎某,男。54歲,2010年4月7日診。噴嚏、流涕、鼻塞,咳嗽、痰多黃,頭身痛,咽癢、痛、濾泡大、紅、水腫、散在。診為急性支氣管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治療:西藥:頭孢拉定 0.25 im 2/a3a利巴 1cc無菌注射用水 2cc 中藥(前胡止嗽湯加味):荊芥10g 前胡15g 桔梗15g 甜杏仁15g 甘草6g 白前15g 紫苑15g 枇杷葉15g 桔紅15g 川貝母6g 蘆根24g 竺黃24g全瓜蔞15g 白芷30g 辛夷9g 蒼耳子15g 牛蒡子15g 蟬衣6g桑枝30g水煎服,二日一劑。三劑。西藥肌注三天。患者中藥服后,噴嚏、流涕、鼻塞,頭身痛,咽癢、痛消失。濾泡變小、略紅、水腫消失。停西藥,中藥去白芷30g,辛夷9g,蒼耳子15g,牛蒡子15g,蟬衣6g,桑枝,再三劑,鞏固治療。治愈。 .張某,女,41歲,2010年5月3日診。患者三個月前,因上感在市里某醫(yī)院輸液治療5天,具體用藥不清楚,外感癥狀早已好了,唯有咳嗽并有白色泡沫痰始終不愈,看過很多醫(yī)生,開始治療有效,12天后,咳嗽照舊,十分痛苦。今天到銀江鎮(zhèn)趕集,看見我的診所,就進來試一試。檢查:患者自已走進來,表情安靜,偶爾聽到12聲咳嗽,并吐出白色泡沫痰,量不多。T36.8,心肺()。咽壁紅潤,無充血水腫,無濾泡。雙側(cè)扁桃體不腫大,無充血水腫。診為遷延性咳嗽。治療:荊芥10g 前胡15g 桔梗15g 甜杏仁15g甘草6g 白前15g 紫苑15g 枇杷葉15g陳皮10g 川貝母10g 蘆根15g 天竺黃15g水煎服,日一劑。四劑服完,咳嗽咳痰基本消失,再服二劑,鞏固治療。治愈。附:郭永來先生關(guān)于前胡止嗽湯的應(yīng)用答網(wǎng)友問:進入冬季,外感的病人較多,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的病人也就多,有好幾位網(wǎng)友都問我關(guān)于前胡止嗽湯的應(yīng)用,為免去一個一個的回答,簡單回復(fù)于此: 我的那個前胡止嗽湯,辯證很簡單,請記住三句話:外感咳嗽(不是內(nèi)傷),有痰(不是干咳),不喘(有喘要先治喘,輕者可配合其它方藥,重者須另選處方)。能記住這三句話,幾乎可以做到百發(fā)百中。治咳漫談懸壺先生治療咳嗽我最常用的方劑是杏蘇散,一個原因是這個處方確實實用,另一個原因是一次跟老師抄方,學校一位研究生來找老師看病,說自己連換了幾個處方吃了都沒效,所以來求治于老師。老師看舌號脈問了癥狀后勃然大怒,說典型的杏蘇散證都認不到,你這幾年的中醫(yī)是怎么學的。老師當時可能是氣極了,根本不關(guān)心那個學生的老師是誰。那個時候就知道了原來杏蘇散是很簡單的湯證,是不能認錯的,這個湯證都認不到,挨罵是必須的。所以后來臨床,只要是外感咳嗽,先寫上蘇葉、前胡、桔梗、杏仁、陳皮、法夏、茯苓、枳殼等藥,再根據(jù)情況加減,咳嗽重濁的說明風寒閉得緊,麻黃、羌活、白芷、細辛里選一兩味加進去;嗆咳的說明胸膈閉得熱重,貫眾、板藍根、大青葉、銀花、連翹選一兩味進去,我常選貫眾,因為此藥還有涼血止咳的作用;脾虛的合六君子湯,甚至砂半理中湯;濕氣偏重的加平胃散或藿香、佩蘭、厚樸,有時加白蔻、苡仁與前面的杏仁湊成三仁湯的架子,更重的就用草果、檳榔、厚樸這些,用達原飲的方義;痰重的寒痰加重二陳湯的用量,甚至加北細辛、制南星;熱痰的可以合用千金葦莖湯,或者瓜殼、浙貝母之類的;水飲重的合用五苓散。因為杏蘇散結(jié)構(gòu)精巧,全方很多藥不僅可以解表化痰,還可以祛濕,倒不僅僅限于涼燥,所以一年四季都在用,實在用得有點濫,好在效果歷歷,今后可能還會一直用下去。 另一個用得很濫的處方是小柴胡湯,這個是學男科的時候跟王老師學來的。王老師說小柴胡什么咳嗽都能治療,只要加減適當。當然這個可能有點夸大,但是用來教育剛接觸臨床的學生還是適當?shù)?,畢竟這個處方確實很萬能。因為小柴胡可以燮理三焦的氣機與水液,而咳嗽不外三焦氣機與水液的異常。當然加減變化肯定是很復(fù)雜的,很難贅述得清楚,我臨床上加減基本參照上述杏蘇散那樣的變化。后來用這個方劑也不再追求是否有典型的少陽證了,也是先將柴胡、黃芩、法夏這些藥抬上來再說,經(jīng)常也用人參,咳嗽似乎忌諱服用人參,服用人參到底有多大的不妥,也沒有一個回顧性的分析,所以到現(xiàn)在人參還是經(jīng)常在用,只是用多用少的問題,虛證不明顯的用三五克,重的用十克。時至今日,小柴胡湯還是我對束手無策的咳嗽常用的辦法,只是現(xiàn)在喜歡和溫膽湯一起用。 止嗽散我是很多年都沒有用過了,方劑的老師一般都極力推崇這個處方,理由不外這個處方平和,外感內(nèi)傷都可以用,當然這個方子書上說是治療外感風寒后表證已微,而有咳嗽癥狀的。數(shù)年的臨床我發(fā)現(xiàn)我一旦用上止咳的藥,一般治療咳嗽的效果都不好;而不用止咳的藥,治療咳嗽的效果往往還不錯,所以這個處方真是離我越來越遠了。不常用這個處方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我發(fā)現(xiàn)有些有經(jīng)驗的老藥工都很鄙夷的看待醫(yī)生開了一大堆止咳藥的處方,說是“把該請的客都請齊了,還是止不了客(咳)”。作為醫(yī)生這點自尊我還是要的,所以寫處方時如果患者不要求,我一般不會用止咳藥;有時候患者也懂,說我咳嗽你怎么不給我用止咳藥呢,這種情況下不得不隨手在處方最后面加點冬花、枇杷葉之類的。 當然有些咳嗽癥狀的形成機理很復(fù)雜,就不是杏蘇散、小柴胡湯加加減減能解決的了。內(nèi)經(jīng)里很有名的一句話“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說明咳嗽雖是肺病,但與五臟六腑相關(guān),所以治療咳嗽最重要的是調(diào)節(jié)臟腑功能,而非見咳止咳,治療既不能離肺也不能只停留在肺。 慢慢地我發(fā)現(xiàn)治療咳嗽可以這樣來分析疾?。和饷嬖趺戳耍秋L寒還是風熱,是傷寒還是溫??;里面怎么了,是虛寒還是實熱,是陰虛還是陽虛,是氣滯還是有痰、濕、瘀血、水飲的停聚;或者是不是外面也有問題,里面也有問題,事實上絕大多數(shù)時候都是里外都出了問題,需要表里同治。雖然我們接受的治療咳嗽的教育基本都是來自張景岳的方法,就是先分是外感還是內(nèi)傷,外感又當如何辨證治療,內(nèi)傷又當如何處理。但是我對自己的認識方法還是敝帚自珍,一是覺得自己用起來順手,二是覺得不容易出現(xiàn)遺漏。以前看趙紹琴老的溫病縱橫,趙老指出,夏天外受風寒,內(nèi)閉暑濕這種情況臨床往往容易被某些醫(yī)生醫(yī)錯,自己一笑置之。后來臨床碰到一些病人,果然有這種情況,很多就是咳嗽反復(fù)不愈,絕大多數(shù)是不顧外邊風寒閉郁的情況,而大力清熱化痰,導(dǎo)致風寒之邪內(nèi)陷,患者出現(xiàn)胸悶、咳嗽數(shù)月甚至經(jīng)年不愈的都有。這種只要能從表里兩個層面同時分析病機,是斷不會弄錯的,治療也會隨手而愈。昔年跟師臨床時有一武漢病人,夏月患感冒,被醫(yī)生誤用清熱藥后又被濫用溫熱藥,一直咳嗽胸悶,兩年多未治愈,后來到成都,被老師用杏蘇散合千金葦莖湯即愈。今年年初我也治療過兩個類似病人,患者是老年人,兩夫妻,在北京患感冒,被服用板藍根、魚腥草等所謂清熱消炎之劑,導(dǎo)致風寒內(nèi)陷,用蘇葉、前胡、桂枝發(fā)散內(nèi)陷之風寒,用溫膽湯加瓜殼、冬瓜仁等治療內(nèi)閉之痰濕,數(shù)劑即愈。所以治療咳嗽一定要弄清楚外面怎么樣了,里面怎么樣了,還是外面、里面是否同時都怎么樣了,然后再下手,分頭隨證治療。只是外面怎么樣的情況很少;而外邊沒怎么樣,只是里面怎么樣了的,才是所謂的內(nèi)傷咳嗽。這種思維方式雖然很粗鄙,但是能正確認識咳嗽,不亂治療就行。 我的咳嗽三方平凡中醫(yī)我學中醫(yī),是從張仲景的傷寒論開始的。記得當時,我已經(jīng)把傷寒論讀得滾瓜爛熟了,但卻不知道那是講的什么意思,直到讀了吳瑭的溫病條辨,才漸漸對傷寒論有了些微的理解。現(xiàn)在想來,當時的我的確著實下了一番笨功夫,不過,也正是這番笨功夫,為我以后的學習中醫(y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讀完了這兩本書之后,我就開始臨床了。從此,開始了我中醫(yī)臨床的第一個階段,以方試病的階段。那時候的我治療咳嗽,主要使用的方法就是一方不效再換一方,治療蹩腳得很,治愈的少,療效差得多,現(xiàn)在想來令人汗顏,不過,那也是我真正踏上中醫(yī)之路的一個階段吧。后來,時間長了,我慢慢積累出了自己一套治療咳嗽的方法。那就是我的治咳嗽三方。有人看到這里也許就會想了,一定是自己闖出來的幾個特有療效的方子。其實不然,這三個方子都是每個學中醫(yī)的人都非常熟悉的方子:一個是桑菊飲,一個是桑杏湯,一個是小柴胡湯。小柴胡湯出自傷寒論;桑菊飲、桑杏湯出自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基于能量尺度方法的軟土蠕變特性研究
- 大單元教學在農(nóng)村初中英語閱讀課中的應(yīng)用研究
- 印度學前教育體系解析
- 體檢健康教育核心要點
- 呼吸內(nèi)科疑難病例討論
- 腸內(nèi)營養(yǎng)護理外科
- 健康本領(lǐng)的多維解析
- 《社會財務(wù)共享服務(wù)實務(wù)》課件-增值稅的計算與申報
- 預(yù)防心理健康教育課件
- 中心校校園安全管理培訓
- GB/T 5185-2005焊接及相關(guān)工藝方法代號
- GB/T 307.2-2005滾動軸承測量和檢驗的原則及方法
- 10kV高壓配電室交接性試驗報告
- 多維閱讀第4級Animal Fathers 動物爸爸 課件
- 藥品不良反應(yīng)報告事件表
- DB31T 405-2021 集中空調(diào)通風系統(tǒng)衛(wèi)生管理規(guī)范
- 新教材波音手冊查詢(高級)課件
- DB4404-T 29-2022 球墨鑄鐵排水井蓋管理規(guī)范
- 151 醫(yī)用一次性防護服質(zhì)量檢驗原始記錄(客戶需要根據(jù)實際修改)
- 現(xiàn)代漢語常用字表(拼音版本)
- 紅星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初步設(shè)計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