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解讀

GB/T 16913.7-1997是一項中國國家標準,專注于粉塵物性試驗方法中的含濕量測定,具體采用了干燥法。該標準詳細規(guī)定了如何測量粉塵中水分含量的實驗步驟、所需設備、操作流程以及計算方法,以確保測試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重復性。下面是該標準主要內容的概述:

標準適用范圍

本標準適用于各種類型粉塵(如工業(y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粉塵)含濕量的測定,通過干燥法去除粉塵樣品中的水分,進而計算出其原始狀態(tài)下的含濕量。

標準內容概覽

1. 術語和定義

明確了含濕量、干燥法等關鍵術語的定義,為標準的正確理解和應用奠定基礎。

2. 引用標準

列出了實施本試驗方法時需要參考的其他相關國家標準或國際標準,確保試驗條件、儀器精度等符合統(tǒng)一要求。

3. 試驗原理

干燥法基于將粉塵樣品在特定條件下加熱,使其中的水分蒸發(fā),通過測量加熱前后樣品的質量差來確定水分含量。

4. 試驗設備與材料

詳細描述了進行試驗所需的設備,如天平、干燥箱、容器等,并對這些設備的精度、使用條件進行了規(guī)定。

5. 采樣與樣品處理

規(guī)定了粉塵樣品的采集方法和預處理步驟,確保樣品具有代表性且處理過程不會影響測試結果。

6. 試驗步驟

  • 稱重:首先準確稱量一定量的樣品濕重。
  • 干燥:將樣品置于干燥箱中,在規(guī)定的溫度下加熱至恒重,期間可能需要多次稱重直至質量不再變化。
  • 冷卻與再稱重:干燥后,樣品需在特定條件下冷卻,然后再次精確稱重,得到干重。
  • 計算:依據濕重與干重之差,計算含濕量。

7. 計算方法

提供了含濕量的具體計算公式,包括直接質量和百分比表示法。

8. 試驗報告

要求記錄并報告所有重要參數,如試驗條件、樣品信息、測試結果及任何可能影響結果的異常情況。

注意事項

雖然未直接使用“注意”等詞語,但標準隱含要求操作者嚴格遵守規(guī)定程序,確保環(huán)境條件控制得當,以減少誤差來源,保證測試數據的可靠性。


如需獲取更多詳盡信息,請直接參考下方經官方授權發(fā)布的權威標準文檔。

....

查看全部

  • 被代替
  • 已被新標準代替,建議下載現(xiàn)行標準GB/T 16913-2008
  • 1997-07-07 頒布
  • 1998-02-01 實施
?正版授權
GB-T16913.7-1997粉塵物性試驗方法第7部分含濕量的測定干燥法.pdf_第1頁
GB-T16913.7-1997粉塵物性試驗方法第7部分含濕量的測定干燥法.pdf_第2頁
GB-T16913.7-1997粉塵物性試驗方法第7部分含濕量的測定干燥法.pdf_第3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5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GB-T16913.7-1997粉塵物性試驗方法第7部分含濕量的測定干燥法.pdf-免費下載試讀頁

文檔簡介

I C S 1 3 . 0 4 0 . 3 0C 6 7噶8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國 家 標 準G B / T 1 6 9 1 3 . 7 一 1 9 9 7粉塵物性試驗方法第 7 部分: 含濕量的測定干燥法 M e t h o d s o f d u s t c h a r a c t e r t e s t -P a r t 7 : D e t e r m i n a t io n o f m o i s t u r e c o n t e n t -D r y m e t h o d1 9 9 7 一 0 7 一 0 7 發(fā)布1 99 8 一 02 一 0 1實施國家技術監(jiān)督局發(fā)布GB / T 16 913 . 7一 199 7前言 本標準參照采用美國機械工程師協(xié)會性能試驗規(guī)范AS ME P T C 2 8 4 . 0 6 微粒物質性質測定含濕量測定方法 。 本標準適用的測定對象是粉塵, 采用干燥法測定粉塵含濕量; 與 A S ME P T C 2 8 4 . 0 6 的主要技術差異是, 本標準規(guī)定塵樣烘干至恒重確定其損失的水分量, 而不規(guī)定熱烘時間和對應的塵樣蚤, G B / T 1 6 9 1 3 在 粉塵物性試驗方法 總標題下, 包括以下部分: 第1 部分( 即G B / T 1 6 9 1 3 . 1 ) : 試驗塵樣的采集; 第2 部分( 即GB / T 1 6 9 1 3 . 2 ) : 有效密度的側定比重瓶法; 第3 部分( 即GB / T 1 6 9 1 3 . 3 ) : 堆積密度的測定自然堆積法; 第4 部分( 即GB / T 1 6 9 1 3 . 4 ) : 分散度的測定安德遜移液管法; 第5 部分( 即G B / T 1 6 9 1 3 . 5 ) : 安息角的測定注人限定底面法; 第6 部分( 即G B / T 1 6 9 1 3 . 6 ) : 吸濕性的測定吸濕率法; 第7 部分( 即G B / T 1 6 9 1 3 . 7 ) : 含濕量的測定于操法; 第8 部分( 即G B / T 1 6 9 1 3 . 8 ) : 浸潤性的測定浸透速度法; 第9 部分( 即G B / T 1 6 9 1 3 . 9 ) : 粘結性的測定垂直拉斷法; 第1 0 部分( 即GB / T 1 6 9 1 3 . 1 0 ) : 比電阻的側定圓盤法; 第1 1 部分( 即GB / T 1 6 9 1 3 . 1 1 ) : 工況粉塵比電阻的測定過濾式同心圓環(huán)法;本標準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部提出并歸口。本標準起草單位: 冶金工業(yè)部安全環(huán)保研究院。本標準主要起草人: 錢郁文、 章湘華、 林仲寧、 嚴佳。本標準委托冶金工業(yè)部安全環(huán)保研究院負責解釋。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國 家 標 準 粉塵物性試驗方法第7 部分 : 含濕且的測定干燥法GB / T 169 13 . 7一 1 997 M e t h o d s o f d u s t c h a r a c t e r t e s t -P a r t 7 : D e t e r mi n a t i o n o f m o i s t u r e c o n t e n t -D ry m e t h o d范 圍本標準規(guī)定了測定粉塵含濕量的一種試驗方法干燥法。本標準適用于粉塵含濕量的測定。2 引用標準 下列標準所包含的條文, 通過在本標準中引用而構成為本標準的條文。 本標準出版時, 所示版本均為有效。 所有標準都會被修訂, 使用本標準的各方應探討使用下列標準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 B / T 1 6 9 1 3 . 1 -1 9 9 7 粉塵物性試驗方法第1 部分: 試驗塵樣的采集3 定義 本標準采用下列定義及G B / T 1 6 9 1 3 . 1 中定義。3 . 1 粉塵中的 吸濕性水分 m o is t u r e o f d u s t 粉塵中保持在粉塵表面上、 孔 隙內和 毛細管中 , 且可以干燥除去的水分。3 . 2 粉塵含濕量 m o is t u r e c o n t e n t o f d u s t 粉塵中吸濕性水分所占比率。4原理 測定干操前后粉塵的質量; 計算粉塵在干燥過程中失去的水分量與干澡前粉塵質量的比率, 即粉塵含濕量。設備 電熱干燥箱等實驗室常規(guī)設備 。 擬O m m X 2 5 m m帶蓋稱量杯6 8 個。 分析天平( 最大稱最2 0 0 g , 感量。 . l m g . 精度3 級) 。測定步辣55.15.25.36 . 1 試驗塵樣的采集應符合GB / T 1 6 9 1 3 . 1 的規(guī)定。 登記粉塵采樣工況。6 . 2 洗凈6 個帶蓋稱童杯并編號, 烘干后在干操器內冷卻, 然后稱重記錄。6 . 3 打開樣品瓶或盛樣塑料袋, 快速剔除雜物, 將塵樣隨機裝人6 個稱量杯( 約至容積的2 / 3 ) , 隴即閉蓋 , 稱重記錄。國家技術監(jiān)怪局1 9 9 7 一 0 7 一 0 7 批準1 9 9 8 - 0 2 一 0 1 實施cs / T 16 913 . 7 一 1 99 76 . 4 將盛樣杯開蓋在1 0 5 下干燥后閉蓋, 放置在干燥器內冷卻后稱重記錄; 如此操作直至恒重。 記錄杯子和干燥粉塵 重。 注: 對于在小于等于工 。 s 亡時就會發(fā)生化學反應或熔化、 升華的粉塵, 干燥溫度須相應降低。6 . 5 粉塵含濕量按式( 1 ) 計算:w 。 一 a , - c 2 X l o o U , - U,( 1 )式中: W。 粉塵含濕量, %; : 裝有濕粉塵的帶蓋稱量杯質量. g ; : 裝有干燥粉塵的帶蓋稱量杯質量, 9 ; G 。 - 潔凈干燥的帶蓋稱量杯質量, 9 。6 . 6 求出6 個平行樣的算術平均值和含濕量w。 對其平均值的均方差。W_=1 / 6 M W . . . . . . . . . . . . . .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們/ 6 5-7 (W 。 一 W . p ) z . ,., .r . . . , ,. (2 )(3 )式中: W。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標準文本僅供個人學習、研究之用,未經授權,嚴禁復制、發(fā)行、匯編、翻譯或網絡傳播等,侵權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標準均為PDF格式電子版文本(可閱讀打?。驍底稚唐返奶厥庑?,一經售出,不提供退換貨服務。
  • 3. 標準文檔要求電子版與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載的文檔中可能包含空白頁,非文檔質量問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