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考物理一輪復(fù)習(xí)第14課時簡單機械機械效率真題演練.docx_第1頁
2019中考物理一輪復(fù)習(xí)第14課時簡單機械機械效率真題演練.docx_第2頁
2019中考物理一輪復(fù)習(xí)第14課時簡單機械機械效率真題演練.docx_第3頁
2019中考物理一輪復(fù)習(xí)第14課時簡單機械機械效率真題演練.docx_第4頁
2019中考物理一輪復(fù)習(xí)第14課時簡單機械機械效率真題演練.docx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14課時簡單機械機械效率高效課時訓(xùn)練一、選擇題1.2018河南 下列工具中,使用時屬于費力杠桿的是()圖14-352.2018巴中 如圖14-36所示,在輕質(zhì)杠桿OA的中點懸掛一個重物,在右端施加一個始終與OA垂直的力F,由水平位置勻速提到如圖虛線所示的位置,在這個過程中,拉力F的大小()圖14-36A.一直變大B.始終不變C.一直變小D.先變小后變大3.2018臨沂 如圖14-37甲所示的杠桿是水平平衡的,如果在支點兩側(cè)的物體下方分別加掛一個等重的物體,如圖乙所示,則杠桿()圖14-37A.右端下沉B.左端下沉C.要保持平衡應(yīng)將左端的物體向右移動D.要保持平衡應(yīng)在右端再加掛一個物體4. 2018福建B卷 墨經(jīng)最早記述了秤的杠桿原理。圖14-38中“標”“本”表示力臂,“權(quán)”“重”表示力。以下說法符合杠桿平衡原理的是()圖14-38A.“權(quán)”小于“重”時,A端一定上揚B.“權(quán)”小于“重”時,“標”一定小于“本”C.增大“重”時,應(yīng)把“權(quán)”向A端移D.增大“重”時,應(yīng)換用更小的“權(quán)”5.2018溫州 如圖14-39為吸盤式掛桿,將吸盤壓在瓷磚上排盡其中的空氣,掛桿就能被固定在瓷磚上。掛有平底鍋的掛鉤沿光滑水平橫桿從P點開始向吸盤B移動,若吸盤與橫桿的重力、吸盤大小均忽略不計,設(shè)掛鉤與吸盤A的距離為l,則吸盤B受到的摩擦力F的大小與l的關(guān)系圖像為圖14-40中的()圖14-39圖14-406.2018綿陽 如圖14-41所示,兩個等高的托盤秤甲、乙放在同一水平地面上,質(zhì)量分布不均勻的木條AB重24 N,A、B是木條兩端,O、C是木條上的兩個點,AO=BO,AC=OC。A端放在托盤秤甲上,B端放在托盤秤乙上,托盤秤甲的示數(shù)是6 N。現(xiàn)移動托盤秤甲,讓托盤秤甲放在C點上。此時托盤秤乙的示數(shù)是()圖14-41A.8 NB.12 NC.16 ND.18 N7.2018黃石 為探究動滑輪和定滑輪的特點,設(shè)計如圖14-42所示兩種方式提升重物,下面有關(guān)探究的做法和認識正確的是()圖14-42A.用動滑輪提升重物上升h高度,彈簧測力計也上升h高度B.若拉升同一物體上升相同高度,用動滑輪拉力更小,且做功更少C.減小動滑輪質(zhì)量可以提高動滑輪的機械效率D.若用動滑輪提升重物,當拉力豎直向下時最省力8.2018廣東A、B兩種實心物體的質(zhì)量與體積的關(guān)系如圖14-43甲所示,把體積相等的物體A、B掛在滑輪組下,若要使它們處于靜止狀態(tài),則圖乙的虛線框內(nèi)懸掛物體B的個數(shù)是(不計摩擦和滑輪的自重)()圖14-43A.1個B.2個C.3個D.4個9.2018自貢 如圖14-44所示,用滑輪組提升重物時,重400 N的物體在10 s內(nèi)勻速上升了1 m。已知拉繩子的力F為圖14-44250 N,則提升重物的過程中()A.做的總功是400 JB.拉力F的功率是25 WC.繩子自由端被拉下1 mD.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是80%10.2018濱州改編 如圖14-45所示,重400 N的物體在30 N的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以0.1 m/s的速度沿水平地面向左勻速直線運動了10 s,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80%,則在此過程中,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圖14-45A.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為3 m B.有用功為400 JC.拉力F的功率為9 WD.物體與地面間的滑動摩擦力為72 N11.2018寧波 如圖14-46所示,F1=4 N,F2=3 N,此時物體A相對于地面靜止,物體B以0.1 m/s的速度在物體A表面向左做勻速直線運動。下列說法錯誤的是(不計彈簧測力計、滑輪和繩子的自重及滑輪和繩子之間的摩擦)()圖14-46A.F2的功率為0.6 WB.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為9 NC.物體A和地面之間有摩擦力D.如果增大F2,物體A可能向左運動12.2018廣安 如圖14-47所示,斜面長3 m、高0.6 m,建筑工人用繩子在6 s內(nèi)將重500 N的物體從其底端沿斜面向上勻速拉到頂端,拉力是150 N,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忽略繩子的重力)()圖14-47A. 斜面上受到的摩擦力是50 NB.拉力的功率是50 WC.拉力所做的功是300 J D.斜面的機械效率是80%13.2018衢州 如圖14-48所示是汽車起重機,其中A、B組成滑輪組(結(jié)構(gòu)如示意圖),C桿伸縮可改變吊臂的長短,D桿伸縮可改變吊臂與水平面的角度,O為吊臂的轉(zhuǎn)動軸。裝在E里的電動機牽引鋼絲繩,利用滑輪組提升重物,H為在車身外側(cè)增加的支柱,F為吊臂頂端受到的豎直向下的力。下列有關(guān)汽車起重機的敘述中錯誤的是()圖14-48A.滑輪組中A滑輪用于改變力的方向B.當C桿伸長時吊臂對D桿的壓力將變大C.當D桿伸長時力F的力臂將變小D.H的作用是工作時以防翻車和避免輪胎受到的壓力過大14.2018包頭 關(guān)于下列四種情況說法正確的是()圖14-49A.圖14-49甲中,物體在27 s內(nèi)的平均速度為2 m/sB.圖乙中,a、b兩種物質(zhì)的密度之比為14C.圖丙中,物塊M向左做勻速直線運動,該裝置的機械效率為75%D.圖丁中,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OAAB=12,則FG=1215.(多選)2018呼和浩特 如圖14-50所示,其對應(yīng)判斷正確的是()圖14-50A.圖甲,用恒定不變的拉力F,沿斜面勻速向上拉木塊,速度v隨時間t的變化規(guī)律可用圖表示B.圖乙,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在阻力與阻力臂一定時,測出多組動力臂l1和動力F1的數(shù)據(jù),F1-l1的關(guān)系可用圖表示C.圖丙,往量杯中勻速注水直至注滿,此過程中,量杯底部受到水的壓強p隨時間t變化的關(guān)系可用圖表示D.圖丁,彈簧測力計下掛一物體,將物體從盛有適量水的燒杯上方離水面某一高度處緩緩下降,然后將其逐漸浸入水中。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F與物體下降高度h之間的關(guān)系可用圖表示二、實驗探究題16.2018安順 甲、乙兩位同學(xué)一起做“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以杠桿中點為支點,如圖14-51甲、乙所示。圖14-51(1)實驗過程中應(yīng)將杠桿調(diào)節(jié)到水平位置平衡,這樣做的目的是消除杠桿自重對實驗的影響和;若杠桿右端低左端高,為使其在水平位置上靜止,應(yīng)將左端的平衡螺母向(選填“左”或“右”)端調(diào)節(jié)。(2)如圖甲所示,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記錄數(shù)據(jù)。根據(jù)這一次實驗數(shù)據(jù),甲同學(xué)立即分析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這種做法的不足是。(3)如圖乙所示,乙同學(xué)設(shè)計了兩種實驗方案:第一種,彈簧測力計沿豎直方向拉,其示數(shù)為F1;第二種,彈簧測力計傾斜拉,其示數(shù)為F2。第(選填“一”或“二”)種實驗方案更方便。在同等條件下,兩次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F1(選填“”)F2。(4)杠桿在生活中有很多應(yīng)用。現(xiàn)欲使如圖丙所示靜止的蹺蹺板發(fā)生轉(zhuǎn)動,右邊小女孩可采取的做法是。17.2018鞍山 斜面是在生活和生產(chǎn)中常見的簡單機械,也是物理實驗中常用的實驗器材。(1)使用斜面提升物體可以省力。如圖14-52甲所示,將重力為5 N的木塊放在長1 m、高0.2 m的斜面上,沿斜面向上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記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1.6 N,則該斜面的機械效率=%;木塊在斜面上運動時受到的滑動摩擦力為N。繼續(xù)探究,可以得出斜面越陡,省力越(選填“多”或“少”),機械效率越(選填“高”或“低”)。圖14-52(2)用斜面探究“物體的動能跟哪些因素有關(guān)”的實驗,如圖乙所示,使一個小球從斜面上不同高度由靜止開始滾下,撞擊水平面上的小木塊,通過觀察比較小球動能的大小,可以探究物體的動能跟這一因素的關(guān)系。三、計算題18.2018廣東 如圖14-53是建筑工地上的起重機示意圖,起重機的電動機功率為3103 W,當它把質(zhì)量為1 t的重物勻速提起24 m時,用時100 s。(g取10 N/kg)(1)在這段時間內(nèi)起重機提起重物做功的功率是多少?機械效率是多少?(2)若起重機AB長為20 m,吊起重物時B端的配重質(zhì)量為4 t,為使起重機不翻倒,則OB長為多少?(不計摩擦和起重機自重)圖14-5319.2018聊城 考古工作者在河底發(fā)現(xiàn)了古代的石像,經(jīng)潛水者測量它的體積約為2 m3。如圖14-54所示,在打撈石像的過程中,考古工作者用動滑輪將石像勻速提升,需要豎直向上的拉力F=1.6104 N。在沒有將石像提出水面前,若不計摩擦和繩及滑輪重力,求:(水=1103 kg/m3,g取10 N/kg)(1)石像受到的浮力。(2)石像的重力。(3)石像的密度。(4)若將石像提升了3 m,石像受到水的壓強減少了多少。圖14-5420.2018廣西北部灣 如圖14-55所示,實心物體A漂浮在水面上,現(xiàn)利用電動機通過滑輪組拉動A,使A向下運動。已知A的體積為1 m3,密度為0.5103 kg/m3,動滑輪重為1103 N,電動機工作時拉繩子的功率為1.2103 W且保持不變,不計繩重、摩擦和水的阻力,求:(g取10 N/kg)(1)A的重力。(2)A浸沒在水中受到的浮力。(3)A向下運動的最小速度。(4)A向下運動過程中,滑輪組機械效率的最大值。(結(jié)果寫成百分數(shù)形式,保留三位有效數(shù)字)圖14-5521.2018瀘州 如圖14-56甲所示的滑輪組裝置,不計繩重和摩擦,繩對滑輪的拉力方向均為豎直方向。用該滑輪組提升放置在水平地面上重力G=80 N的重物到高處。用豎直向下的拉力拉繩的自由端,拉力F隨時間t變化的圖像如圖乙所示,重物上升的速度v隨時間t變化的圖像如圖丙所示。已知在24 s內(nèi)重物上升的豎直高度為2 m,求:(1)在46 s內(nèi),重物克服重力做功的功率。(2)在24 s內(nèi),繩自由端下降的平均速度。(3)在02 s內(nèi),重物對地面的壓力大小。圖14-5622.2018桂林 小熊在課外實踐活動中,用如圖14-57甲所示的滑輪組勻速拉動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不同物體,物體受到的摩擦力從100 N開始逐漸增加,每次物體被拉動的距離均為1 m。根據(jù)測量結(jié)果畫出了該滑輪組機械效率與物體受到摩擦力大小變化的關(guān)系圖像,如圖乙所示,不計繩重和繩與滑輪間的摩擦。(1)由圖乙可知,當物體受到的摩擦力為100 N時,滑輪組機械效率是多大?(2)當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75%,物體以0.1 m/s的速度勻速運動時,該滑輪組的有用功率是多大?(3)當物體與地面的摩擦力為1500 N時,體重為500 N的小熊豎直向下拉繩還能用此滑輪組拉動物體嗎?用計算結(jié)果說明。圖14-57參考答案1.B2.C解析 由圖可知,O為杠桿的支點,動力F始終與OA垂直,杠桿長即為動力臂。將杠桿緩慢地由位置A拉到位置B,動力臂不變,重物對杠桿的拉力為阻力,大小等于重物的重力,其力臂在杠桿由位置A到位置B過程中逐漸變小,根據(jù)杠桿平衡條件F1l1=F2l2可知拉力F一直變小,故選C。3.A4.C5.D6.C解析 設(shè)木條重心在D點,當A端放在托盤秤甲上,B端放在托盤秤乙上時,以B端為支點,托盤秤甲的示數(shù)是6 N,根據(j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托盤秤對木條A端的支持力為6 N,如下圖1所示。由杠桿平衡條件有FAAB=GBD,即6 NAB=24 NBD,所以AB=4BD,BD=14AB。當C點放在托盤秤甲上時,以C為支點,此時托盤秤乙對木條B處的支持力為FB,如下圖2所示。因為AO=BO,AC=OC,所以AC=CO=OD=BD=14AB,則BC=3BD,CD=2BD,由杠桿平衡條件有FBBC=GCD,即FB3BD=24 N2BD,解得FB=16 N,則托盤秤乙的示數(shù)為16 N,故選C。7.C8.B解析 由圖甲可知,兩種物質(zhì)的密度分別為A=20g10cm3=2 g/cm3,B=20g40cm3=0.5 g/cm3,A=4B,則由=mV可知,體積相等時,mA=AV=4BV=4mB,則GA=4GB;圖乙中的滑輪組n=2,則nGB總=GA,即2GB總=4GB,GB總=2GB,即要使它們保持靜止狀態(tài),需掛2個物體B,故選B。9.D解析 由題圖知,n=2,則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s=2h=21 m=2 m,故C錯誤;拉力做的總功W總=Fs=250 N2 m=500 J,故A錯誤;拉力F的功率P=W總t=500J10s=50 W,故B錯誤;有用功W有=Gh=400 N1 m=400 J,滑輪組的機械效率=W有W總=400J500J=80%,故D正確。10.B11.D解析 由圖知,水平使用滑輪組,n=2,拉力F2端移動的速度v=2v物=20.1 m/s=0.2 m/s,拉力F2做功的功率P2=F2v=3 N0.2 m/s=0.6 W,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不計彈簧測力計、滑輪和繩子的自重及滑輪和繩子之間的摩擦,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F=3F2=33 N=9 N,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物體B受到滑輪組的拉力FB=2F2=23 N=6 N,因物體B處于平衡狀態(tài),則物體B受到物體A向右的摩擦力fB=6 N,故物體A受到物體B向左的摩擦力fA大小也為6 N;因物體A處于平衡狀態(tài),則地面對物體A的摩擦力fA=fA-F1=6 N-4 N=2 N,所以物體A與地面之間有摩擦力,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如果增大F2,由以上分析可知,物體B對物體A的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不變,物體B與物體A之間的摩擦力不變,則物體A受力情況不變,還是處于靜止狀態(tài),故D錯誤,符合題意。12.A13.A14.C解析 由圖甲可知,物體在27 s通過的距離為s=6 m-2 m=4 m,則平均速度v=st=4m5s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