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考古思考題_第1頁
夏商周考古思考題_第2頁
夏商周考古思考題_第3頁
夏商周考古思考題_第4頁
夏商周考古思考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夏商周考古思考題第第頁夏商周考古思考題第一章緒論什么是青銅?它具有哪些優(yōu)點?青銅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青銅,泛稱紅銅(即純銅)和其他化學元素(如錫、鉛、鋁、磷、砷等)的合金,但不包括銅鋅合金的黃銅和銅鎳合金的白銅。狹義的青銅,僅指紅銅與錫的合金,由于氧化、銹蝕等原因而表面常泛青色,故稱青銅。1、熔點低,約為700~900℃,比紅銅熔點(1083℃)低,甚至低于仰韶時代彩陶的燒制溫度。2、硬度高,含錫10%的青銅,硬度為紅銅的4.7倍。3、鑄造性能良好,熔化的青銅在冷凝時體積略有漲大,所以青銅鑄件填充性好,氣孔少。4、可以根據(jù)不同用器的要求來靈活掌握合金成分的比例,以獲取不同程度的硬度與韌性。什么是青銅時代?中國青銅時代的年代界限與特征如何?1836年,丹麥考古學家C﹒J﹒Thomsen首次提出“青銅時代”是“以銅或青銅制作武器和切割器具”的時代。青銅時代是以青銅作為制造工具、用具和武器的重要原料的人類物質文化發(fā)展階段。(《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石興邦)一方面青銅被大量鑄作武器,與國家機器之一軍隊的存在相聯(lián)系。另一方面青銅容器被貴族用作禮器,成為維護等級制度的工具,甚至被作為政權的象征。所以,在中國的青銅時代,青銅器可以說是政治權力的象征。你如何看待夏商周三代的國家形式?早期國家(方國)大多是由一個位于中心的都及其周圍的鄙所構成的,這種管理體制可稱為都鄙制。實行都鄙制管理體制的國家,文獻中稱為“方”或“邦”。松散的方國聯(lián)盟(禪讓)→穩(wěn)定的方國聯(lián)盟(世襲、盟主方國,諸侯制的方國聯(lián)盟)都鄙制→郡縣制什么是金石學?它與夏商周考古有什么關系?金石學形成于北宋時期,曾鞏的《金石錄》最早使用“金石”一詞。清代王鳴盛、王昶等人正式提出“金石之學”的命名。金石學偏重于著錄古器和考證文字資料,主要研究對象就是商周時期的青銅器,較高的追求是證經(jīng)補史。列舉解放前夏商周考古的幾項重要工作。(一)安陽殷墟(二)易縣燕下都遺址(三)濬縣辛村衛(wèi)國墓地(四)寶雞斗雞臺墓地(五)汲縣山彪鎮(zhèn)與輝縣琉璃閣古墓簡述解放前殷墟發(fā)掘的重要意義。1、是中國傳統(tǒng)金石學與西方田野考古學相結合的產(chǎn)物,是我國近代考古學興起的重要標志。2、出土甲骨文的釋讀,使殷商史最終成為信史,為夏商周考古確立了可靠的年代學基礎,對于上溯早商文化和夏文化起到了基點作用。3、殷墟宮殿區(qū)、王陵區(qū)的發(fā)掘,大批甲骨與青銅器、玉器等珍貴文物的發(fā)現(xiàn),引起了中外學術界的矚目,確立了中國考古學的國際地位。4、1931年梁思永在安陽后崗遺址的發(fā)掘中發(fā)現(xiàn)“三疊層”,第一次從地層學上劃定了仰韶文化、龍山文化與商文化的相對年代關系,為中國考古學的地層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5、殷墟發(fā)掘工地成為培養(yǎng)中國考古人才的搖籃,從這里走出了李濟、董作賓、石璋如、高去尋、梁思永、郭寶鈞、夏鼐、胡厚宣等中國考古界的第一代精英。談談你對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的看法。第二章二里頭文化1、名詞解釋:大師姑城址、壇墠、解玉砂、東下馮文化大師姑城址城址由城垣和壕溝組成,整體呈東西長、南北窄的扁長方形,除北壕西段呈東北—西南走向外,其余部分基本為近東西或近南北走向,總面積約51萬平方米城內(nèi)發(fā)現(xiàn)有二里頭文化時期的地面式建筑與墓葬等遺跡。城始建于二里頭文化二期偏晚,廢棄于二里頭文化四期偏晚和二里崗下層偏早階段之間。一、是夏王朝設置在東境的軍事重鎮(zhèn)。(袁廣闊)二、是夏人某一與國的都城。(王文華,韋或顧;王世之,昆吾)壇墠古代祭祀的場所。筑土曰壇,除地曰墠解玉砂石英砂硬度高于玉,因此自古用于磨玉,又名“解玉砂”。當無齒鋸前后推拉或砣、鉆旋轉接觸玉材時,放進用水調(diào)勻的石英砂,隨工具轉動而琢磨成器。東下馮文化是承繼龍山時代三里橋文化,并吸收陶寺文化和晉中龍山文化的少量因素而成長起來的。隨著夏商王朝更迭,商人勢力接踵而來,分布范圍基本覆蓋了東下馮文化的分布區(qū)。東下馮文化與二里頭文化屬于不同的文化系統(tǒng),二里頭文化屬于夏人文化,東下馮文化可能為夏代唐人的遺存,兩者似乎為聯(lián)盟關系。簡述二里頭文化的分布與區(qū)域類型。中心分布區(qū)是河南中西部的鄭洛地區(qū)。三期之交開始向外擴展,東到商丘西部,西至陜西華縣,南抵大別山一線,西南可達南陽一帶,東北隔沁水下游與下七垣文化分野。二里頭類型是原生型,其他四個類型是受二里頭類型影響而產(chǎn)生的,是次生類型。簡述二里頭遺址的重要發(fā)現(xiàn)與學術意義。最早的城市干道網(wǎng)最早的宮城最早的中軸線布局的宮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銅器鑄造作坊最早的綠松石器作坊最早的青銅禮器群最早的青銅兵器最早的雙輪車這里是公元前二千紀前半葉最大的聚落最早的具有明確城市規(guī)劃的大型都邑二里頭遺址地處古代文獻記載的夏王朝的中心區(qū)域,以其為代表的二里頭文化的年代也大體在夏王朝的紀年范圍內(nèi)。因此,二里頭遺址理所當然地成為探索夏都、夏文化與夏商王朝分界的關鍵性遺址,很可能是夏代中晚期的國都(斟鄩)。二里頭遺址擁有目前所知我國最早的宮室建筑群和宮城遺存、最早的青銅禮器群和最早的青銅冶鑄作坊,它是當時中國乃至東亞地區(qū)最大的聚落,也是迄今為止可確認的中國最早的王國都城遺址,高度發(fā)達的文化內(nèi)涵和大范圍、跨地域的文化吸收與輻射形成輻輳之勢,使以其為代表的二里頭文化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xiàn)的核心文化。簡述二里頭文化墓葬的主要特點。二里頭文化墓葬的形制可分為豎穴土坑墓和亂葬墓兩類。豎穴土坑墓又可劃分為大、中、小三型。大型墓的墓穴面積在20平方米以上,目前僅發(fā)現(xiàn)1座(編號ⅤD2M1)。中型墓的墓穴面積一般在2平方米以上,目前發(fā)現(xiàn)20余座。小型墓的墓穴面積一般在l平方米左右。從譜系角度分析二里頭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嵩山南北的煤山文化和王灣三期文化應是孕育二里頭文化的主要源泉。在與周邊文化的互動關系上,以二里頭文化對周邊文化的影響為主,而周邊文化對二里頭文化的影響居次。時間上,二里頭文化主要在二、三期時對周邊地區(qū)有較大影響,主要是向外輸出以陶質酒禮器(如爵、鬶、盉、觚等)和玉質禮器(如圭、璋等)為代表的屬于上層建筑領域的禮制。而二里文化主動吸收玉器、綠松石、白陶、原始瓷等外來文化高級物品,即使有些外來日用陶器因素,也被消融化解,充分體現(xiàn)出其核心文化的強勢地位。二里頭文化主要在第四期偏晚階段被動接受下七垣文化、岳石文化的成組文化因素,很可能與商族與東夷聯(lián)盟西進滅夏的大規(guī)模軍事入侵和人群遷徙有關。6、在探索夏文化問題中,你贊成何種觀點?為什么?如何認識早期夏文化?早期夏文化二里頭文化應當就是夏啟征伐敵對勢力并在廣大區(qū)域內(nèi)推行強權之后所形成的以夏人為代表的一種國族的文化。它的形成前提,乃是夏王朝在嵩山南北的出現(xiàn)及其地位的確立。二里頭文化的最終形成,從時間上應相對滯后于夏王朝的出現(xiàn)。因此,王灣三期文化與煤山文化的末期或“新砦期”的絕對年代,都有可能已入夏代。但是作為可確定的夏代的夏文化則只有二里頭文化。在此之前顯然不能有,也不可能有所謂的“早期夏文化”。因為那時,作為一種國族文化的夏文化還未形成。第三章二里岡文化名詞解釋:小雙橋朱書文字、腰坑、范鑄法、先商文化。小雙橋朱書文字:與殷墟甲骨文、金文相比,二里岡文化的文字具有較多的原始性,以單體字為主,少見多字組合而成的詞組或句子。同時,二者在字形結構與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的發(fā)展傳承關系又十分明顯,應屬于同一體系的中國古代文字。腰坑:腰坑是指在墓底中央墓主腰部下的位置有意挖出的小坑,坑內(nèi)殉牲或葬物,較高等級的墓葬還常見有殉人。它是商代墓葬的顯著特征之一。范鑄法:先用泥塑出一個和鑄造物完全相同的模型,然后于其上用毛筆繪出花紋、再刻花紋?;y有陰紋、陽紋之分。模型作用主要是制范。是以細膩的陶泥套敷于模型之上,以得到模型的外廓,這樣,花紋就印在外敷泥塊的內(nèi)側。待外敷泥塊半陰干后,按器型要求分割成塊剖開取下。先商文化:先商文化”是指從商始祖契到成湯滅夏之前以商人為主體的族群所創(chuàng)造和使用的考古學文化。第一階段:1936至1976年;概念提出第二階段:1977至1988年;類型劃分第三階段:1989年至今;下七垣文化簡述二里岡文化城址特征與性質。甲類包括鄭州、偃師、小雙橋為都城址,共同特征:由內(nèi)城(或宮城)與外郭城一起構成了內(nèi)城外郭的城郭式布局。都有相當可觀的聚落規(guī)模。都有位置突出、規(guī)模巨大、布局嚴謹?shù)膶m殿區(qū)或宮城。宮城、內(nèi)城乃至主要的宮殿建筑的朝向都為南偏西。郭城內(nèi)外有多處大小不等、功能各異的手工業(yè)作坊。乙類城址(東下馮、垣曲、府城、盤龍城、望京樓)的性質,主要有軍事重鎮(zhèn)和方國之都兩種意見。它們與甲類城址在聚落規(guī)模與布局、高規(guī)格建筑選址與朝向、手工業(yè)作坊及軍事防御等方面大同小異,而最明顯、最富本質性的差異體現(xiàn)在甲類城址有宗廟建筑,乙類則無。至于大型建筑附近的祭祀?yún)^(qū)與池苑區(qū)的有無,也是二者的顯著標志。乙類城址應當是由商王室直接設置和控制的“邑”,可稱之為直轄邑。簡述二里岡文化的動態(tài)分布與地方類型。二里岡下層一期的分布態(tài)勢與動機:主要分布于鄭州-伊洛一線,兼及晉南和關中東部地區(qū),這一分布范圍大致與二里頭文化的主要分布區(qū)重合。說明此時商人的經(jīng)略重點是放在文獻記載的“有夏之居”的范圍內(nèi),實現(xiàn)對原夏人統(tǒng)治區(qū)的控制。二里岡下層二期的分布態(tài)勢與動機:分布范圍向北達到河北邯鄲,向東占有豫東和江淮西部,向南抵達鄂東北。此期商人的擴張重點是針對東南方和南方,其目的當與控制和攫取南方的礦產(chǎn)資源有關。二里岡上層一期的分布態(tài)勢與動機:文化達到全盛,分布范圍北抵太行山以北的壺流河流域,東達山東西半部和江淮東部。此時商人雖然進一步加強了對江淮和鄂東北地區(qū)的控制,而更重要的擴張目標顯然是針對北方。商文化遺址沿黃土高原東、南兩翼的伸展,恰好形成對西北方的鉗形包圍之勢。這可能體現(xiàn)了商人抵抗或扼制業(yè)已強大起來的西北方敵人的戰(zhàn)略意圖。二里岡上層二期的分布態(tài)勢與動機:文化向外擴張的迅猛勢頭有所減弱,僅向山東腹地有所縱深。這可能與文獻記載商王仲丁前后對東方“藍夷”的大規(guī)模征伐事件有關。簡述二里岡文化墓葬的隨葬品組合特點。青銅禮器組合:二里岡下層時期以爵、斝最為常見,此外還有盉、鬲、鼎。組合以爵、斝搭配為主,也有爵、盉的組合,一般一墓只有一套。二里岡上層時期,器類以爵、斝數(shù)量最多,觚次之,此外有鼎、鬲、盉,新出現(xiàn)罍、尊、壺、甗、簋、盤等。爵、斝組合仍占據(jù)主導地位,但觚的增多和爵、斝、觚組合的普遍出現(xiàn),意味著禮器組合形式在孕育著新的變化。與此同時,銅盉已少見,且不見單純的爵、盉組合,表明二里頭式的禮器組合形式已遭揚棄。隨葬陶器組合二里岡下層時期以鬲、盆的數(shù)量最多,其次是豆、斝,其余器類所占比例很小。酒器組合通常是一斝一爵搭配,也有不少是單獨隨葬的。食器種類較多,通常是在鬲的基礎上,加以數(shù)量不等的其它器類構成,但也有的僅隨葬盆、罐而無鬲。二里岡上層時期,酒器組合仍以斝、爵搭配為主,出現(xiàn)了斝、爵、觚的組合形式。另發(fā)現(xiàn)有陶質酒器與銅質爵、斝相搭配的現(xiàn)象,一般是陶斝與銅爵組合。食器組合形式多樣,一般以鬲為主,配以豆、簋、盆;也有的不含鬲,采用豆、簋,豆、盆等組合形式。其他隨葬品:玉石器方面,玉柄形器的數(shù)量最多,其次為戈,其他器類數(shù)量都很少。還見有卜骨、骨笄、骨鏃、蚌鏃、穿孔海貝等。5、從陶器因素的角度分析二里岡文化是如何形成的。第四章殷墟文化1、名詞解釋:人牲、周祭、協(xié)田、俏色、韘、車衡、掛韁鉤、朋、洹北商城。人牲:甲骨文有伐、燎、埋、沉等殺人記載。甲骨文中有“伐羌”、“獲羌”和“用羌”等記載,又據(jù)鑒定,人牲種系復雜,當是商人對外征戰(zhàn)中俘獲的來源不同的異族人員。周祭:周祭是晚商甲骨卜辭記錄的商王及王室貴族用五種祀典對自上甲以來的先公、先王和自示壬之配妣庚以來的先妣輪番和周而復始地進行的一種非常重要的祭祀制度。五祀周期有36旬和37旬兩種,兩個祭祀周期相當于兩個太陽年的時間。通過復原商末三王的周祭祀譜,可以推算他們的在位年數(shù)。協(xié)田:眾人在官吏管理下以集體協(xié)作的形式組織起來進行大規(guī)模地翻耕土地,即為“協(xié)田”。俏色:所謂“俏色”,就是因料制宜,別具匠心地將玉石料的天然色澤紋理恰好琢成作品的相應部位,使其與作品融為一體。由于巧妙地利用了玉石料的材型和色澤變異,故又稱“巧色”。韘:韘是射箭時套于右手拇指上用來鉤弦護指的工具。穿孔可用來系繩,縛于腕部,用時套于拇指上,張弓時,將弓弦嵌入背面的深槽,以防勒傷拇指。佩韘是成人的標志之一。韘的出現(xiàn)可以早到晚商,東周時期的玉韘由筒形而出現(xiàn)側扳,開始由實用性向裝飾性轉變,西漢時玉韘已經(jīng)完全演變成裝飾性的玉韘式佩。玉韘自漢以后甚為罕見,在清代發(fā)展為扳指。車衡:衡,橫也,橫馬頸上也。掛韁鉤:是古代的騎馬者和駕車者用來絆掛馬韁而解放雙手的工具,定名為“掛韁鉤”。朋:貝幣的計數(shù)單位是朋,但多少貝為一朋,說法不一。1.“十貝一朋”說(見王國維《說玨朋》,《觀堂集林》上)2.“五貝一朋”說(見北京大學編《商周考古》)洹北商城:城內(nèi)宮殿區(qū)以北近200萬㎡的范圍內(nèi),集中分布有居民房址、墓葬、灰坑、水井等。洹北花園莊商代遺存分早、晚兩期:早期不僅晚于二里岡上層二期,而且很可能還有一定時期的缺環(huán)。晚期早于大司空一期,并與年代相當于武丁早期的大司空一期前后相接無缺,那么洹北花園莊晚期應相當于盤庚、小辛、小乙階段。洹北商城的性質:主要有三種意見:1.河亶甲居相2.盤庚遷殷3.先為相,后為殷簡述安陽殷墟的范圍與布局。東西6km、南北5km總面積30km2兩個中心點:洹河南以小屯、花園莊為中心的宮殿宗廟區(qū)和洹河北以侯家莊、武官村北為中心的王陵區(qū)。在洹河兩側,分布著其他的居住址及手工業(yè)作坊,族墓地則分布在居住區(qū)附近及外圍地區(qū)。簡述安陽殷墟族墓地的特點。墓地內(nèi)墓葬大多較有規(guī)律地成片分布,可以分為若干個相對獨立的墓區(qū),中間有空地隔開。而每個不同墓地或墓區(qū)出土銅禮器的族徽銘文有所區(qū)別,且一般出自規(guī)格較高的墓葬中,而同一墓區(qū)中的主要銅器銘文則—致。墓區(qū)內(nèi)根據(jù)墓葬的群聚現(xiàn)象,亦可細分為若干個墓組。3、各墓地或墓區(qū)隨葬的陶器組合有一定的差異。4、在同一墓地或同一墓區(qū)中,規(guī)格相同的墓常聚在一起,死者有階層之分。5、在殷墟墓地中,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大小相近、彼此相鄰、左右并列或前后相隨的墓葬成對排列在一起。它們形制相似、時代相近、隨葬品組合一致,而且墓主人的頭向相同。既有“異穴并葬”,也有“同穴并葬”。6、殷墟族墓地中的祭祀遺存,部分見于墓穴內(nèi),部分在墓穴之外獨成一個單位(分為車馬坑、人坑、獸坑等幾類)簡述殷墟文化的空間分布與區(qū)域類型。以豫北冀南為中心,東到泰沂山脈附近,西至關中東部,南達淮河和伏牛山以北,北抵拒馬河流域。地方勢力的壯大使得商王朝面臨南北交困的局面。由于商代中衰的政治影響,使得商王朝控轄范圍內(nèi)的文化格局得以重組,殷墟類型取代二里岡類型,原有地方類型也發(fā)生重要變化,有的文化重心發(fā)生移動,有的由一個類型發(fā)生裂變。殷墟類型(二)蘇埠屯類型(三)前掌大類型(四)天湖類型(五)老牛坡類型(六)旌介類型(七)北莊子類型簡述殷墟文化墓葬的基本特征。(一)墓葬分布:殷墟王陵區(qū)大墓與小屯防御溝內(nèi)的高等級墓葬,是脫離族墓地而存在的。且所處地勢較高。而其他墓葬皆以族墓地的形式而存在,鄰近相應族邑。一般所處地勢較低,且相對遠離小屯宮殿區(qū)。有些墓葬與居住遺存存在疊壓打破關系,說明居住的人群前后有所變動。殷墟以外的其他墓地,一般位于地勢較高的臺地、坡崗上,多為單純的墓地,是與居住址分開的。(二)墓葬形制:分為無墓道和帶墓道的土坑豎穴墓兩類。帶墓道的大墓,可分為帶4條墓道的亞字形墓、帶南北2條墓道的中字形墓和帶1條墓道的甲字形墓3種。均以南墓道為主墓道,呈斜坡狀,一般直通到墓室底部;其余墓道則多呈臺階式,底端位于墓壁的中部,下距墓底和槨頂都有一定距離。一般認為墓道既有方便筑墓取土、運送棺槨和隨葬品的實際功能,又有象征身份、權力的意義。其中帶4條墓道者最有可能是商王的墓葬。(三)墓室結構:1、墓向:以北向為主,南向者次之2、葬具:普遍使用木質葬具,少量用席子斂葬或無3、葬式:有仰身直肢、俯身直肢和屈肢葬三種,以仰身直肢葬為主。4、腰坑:坑內(nèi)除殉狗外,還常有殉人,或僅有殉人而無狗;少數(shù)腰坑內(nèi)殉雞、魚。5、殉人與人牲:殉人和人牲的有無及數(shù)量的多少,與墓葬等級以及墓葬所在的墓地密切相關。6、部分高級貴族墓旁有陪葬的車馬坑或馬坑。評述商文化的考古學編年序列。20世紀70年代以前:早商(二里頭)→中商(二里岡)→晚商(安陽殷墟)鄒衡(1979)將商文化統(tǒng)一劃分為三期七段十四組,其中第二期共三段六組屬于對早商文化的分期。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兩種分期方案并存:王立新(1998)將早商文化分為三期六段,年代上限大致相當于成湯滅夏前后,下限大致在武丁以前。唐際根(1999)主張將商文化分為早商、中商、晚商三大期,將二里崗上層早段與晚段之間作為早商與中商的分界。夏商周斷代工程(2000)以盤庚遷殷為界將商代劃分出前后兩期。二里岡文化以鄭洛地區(qū)為中心,絕對年代相當于商王成湯至外壬在位時間的商前期,王都為“亳”(鄭州商城)和“隞”(鄭州小雙橋)。殷墟文化以豫北冀南為中心,絕對年代相當于盤庚遷殷至帝辛亡國的商后期,王都為“殷”(即安陽洹北商城和殷墟)。商代前、后期之間的過渡階段,盡管作為政治中心的都邑有所變遷(河亶甲遷相、祖乙遷邢、南庚遷奄),但由于間隔時間很短,考古學文化面貌并未發(fā)生突變,在商文化系統(tǒng)中起著承上啟下作用。附:商文化的考古學編年序列二里岡下層一期→二里岡下層二期→二里岡上層一期→二里岡上層二期(或稱白家莊期)→過渡階段(洹北花園莊早期、藁城臺西一期墓葬、邢臺東先賢一期)→殷墟一期早段(約略同時的還有洹北花園莊晚期、藁城臺西二期墓葬、邢臺東先賢二期)→殷墟一期晚段→殷墟二期→殷墟三期→殷墟四期西周文化1名詞解釋:磉礎、四階、荒帷、翣、幎目、螺鈿、釦器、先周文化。磉礎:為了增強高大建筑柱基的穩(wěn)定性,在安放柱子位置深挖地基,著重加夯,筑成一個堅固防潮,可以不受冰凍影響的地基,即為“磉”。早期的磉僅素土夯實,進而摻入礫石、瓦片等骨料,晚期出現(xiàn)磚砌的磉墩。四階:有熟土和生土之分。前者是指在葬具和墓壙四壁之間填土夯實而形成的平臺。但也有一些墓在挖造墓穴時,預先就留出一周二層臺,即生土二層臺。在二層臺的周壁上往往留有葬具的側板和擋板痕跡,二層臺的寬窄、高矮與墓壙大小及葬具的高低成正比,即墓壙越大,二層臺越寬;棺槨越高,二層臺也就越高。二層臺上用以放置一些隨葬物品、殉人、殉牲或祭肉等,文獻中稱為“四階”?;尼?所謂荒帷,即棺罩,又稱墻柳,是周代最主要的棺飾。以木質框架罩棺,布帛蒙覆,頂部曰荒,四周曰帷,其上大多有綴飾,西周中晚期常見銅、玉或蚌魚和玉石貝,春秋晚期則代之以滑石環(huán)、璜、珠等,而魚形器和貝基本不見。它的設置乃是對死者生前居室中帷幄一類設施的模仿,此外,出殯時它還可起到“華道路”的作用翣:翣是一種用于遮障棺柩的裝飾品,同時也是一種標志貴族身份的禮儀性喪葬器物。在墓中往往以偶數(shù)形式出現(xiàn),數(shù)量的多少與墓主身份的高低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幎目:又稱面罩、覆面?!秲x禮·士喪禮》鄭玄注,幎目是一塊覆蓋在死者面部的黑面紅里且中間填以絲絮的織物。除了單純的絲織幎目外,考古發(fā)現(xiàn)的幎目系用玉片做成眉、眼、鼻、口等面部五官形狀,按部位連綴在絲織品上,再覆于死者面部。目前玉幎目最早發(fā)現(xiàn)于西周中期(如張家坡井叔墓M157),最初它是高等級貴族的專用之物,春秋晚期以后,成為各階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