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15誡子書導學案_第1頁
統(tǒng)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15誡子書導學案_第2頁
統(tǒng)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15誡子書導學案_第3頁
統(tǒng)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15誡子書導學案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5誡子書

【導學目標】

1.誦讀課文,掌握關(guān)鍵詞句,理解文章內(nèi)容。

2.精讀課文,體會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讀課文,賞析精彩妙點,積累名言警句。

4.熟讀文章成誦,聆聽先哲教導,汲取精神養(yǎng)料。

【課時計劃】

2課時

教學方法指導

教頭指導:

1.自主學習讓學生圍繞步驟一的知識點進行自主學習。

(1)學生帶著導學目標,認真閱讀課文及相關(guān)參考資料,捕捉課文中的關(guān)鍵段落、句子、詞語,盡量獨立完成

步驟二、三中的思考題,準備展示交流。

(2)記錄疑難問題,將自主學習沒有解決的問題記錄下來,用于合作探究時解決。

2.合作學習

(1)每個小組派1一2名代表展示步驟三的答案,同小組內(nèi)其他成員在小組長的統(tǒng)一安排下合作完成不能獨立

完成的思考題。

(2)同桌之間互相討論,有分歧不能達成一致的,小組討論;小組內(nèi)不能達成一致的,組長記錄下來,以備全

班討論時交流。

(3)全班討論時,教師不能一下子給出答案,在學生思維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點撥引導,達到啟發(fā)思維的目

的。

情景導入生成問題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躬耕隴畝時“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但注意結(jié)

交名士,研讀古籍,留心時政,常以管仲、樂毅自勵。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做軍師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

動孫、劉聯(lián)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chǔ)。蜀漢建立,拜為丞相。為完成統(tǒng)一中原,興復漢室的大業(yè),他

效忠先主,輔佐后主,外聯(lián)東吳,內(nèi)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強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國,終因積勞成疾而逝世,

享年54歲,臨終遺囑“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飾,不配器物”,留給子孫的財產(chǎn)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頃。

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勵自己的子孫,“善政嘉事”,“美聲溢譽”,其子諸葛瞻、諸葛尚均義無反顧,為國捐軀,

一家三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深為后人傳誦。這節(jié)課我們將重點研討。

匈?學互研生成新知

步驟一知識梳理,夯實基礎(chǔ)。

1.文言知識梳理

⑴字音

尊怛(d臺nbo)浮慢(yin)勵柳ing)險牌(z&o)

年與時即(chi)iS(sui)窮廬(⑼

(2)古今異義

意與目去(古義:禹開,這里引申為“消失”;今義:離開所在地方到別處)

除躁則不能冶性(古義:輕?。唤窳x:危險)

浮慢則不能勵精(古義:放縱:今義:男女上不適當關(guān)系)

(3)詞類活用

非澄泊無以明志(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堅定,明確)

非學無以廣才(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廣博,增長)

(4)一詞多義

夫君子之行(行為)

行[與友期行(同行)

「靜以修身(介詞,用)

詞類活用

I非學無以廣才(拿來)

(非志無以成學(成就,達成)

成[遂成枯落(成為)

(5)重點句式

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介詞賓語前置,正確語序號”以靜修身,以儉養(yǎng)德”)

2.作者名片

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號臥龍,瑯珊郡陽都人(今山東省沂南縣),三國時期著

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戰(zhàn)略家,官至丞相八少年時父母雙亡,早年隱居于南陽隆中,常自比管仲、樂毅.愛唱

《梁父珍》,結(jié)交龐德公、司馬徽、黃承彥,娶黃承彥之女黃氏為妻。

3.背景鏈接

《誡子書》是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成為后世萬代學子修身

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jié)。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

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言中。通過這些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如此深

切,后人留存有多篇《誡子書》。

步驟二整體感知,走進文本。

1.諸葛亮寫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交流點撥】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勵志,需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險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jīng)

臉,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jié)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

2.本文就哪幾方面進行了論述?這幾個方面是如何展開論述的?

【交流點撥】在修身、立志、為人處世方面分析了學與靜、才與學、學與志等方面的關(guān)系。

步驟三質(zhì)疑問難,深層探究。

1.“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話的核心是一個“靜”

字。“儉以養(yǎng)德”與“靜”有何關(guān)系?

【交流點撥】因為節(jié)儉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費。這就要求人們的內(nèi)心世界始終保持寧靜,不會為貪圖豐厚

的物質(zhì)享受而分神勞力?!皟€以養(yǎng)德”是建立在“靜”的基礎(chǔ)上的美德。

2.諸葛亮認為成才的條件是什么?它們之間有什么關(guān)系?

【交流點撥】諸葛亮認為,理想的人才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志、學、才。諸葛亮主張鼠儉養(yǎng)德,以靜求

學,以學廣才,這三者是互相聯(lián)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須努力學習,要想學有所得,就必須確立大志

(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礎(chǔ),那么如何培養(yǎng)志向呢?必須

“寧靜”,即清心寡欲、專心致志(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如此說來,一個人要想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

人才,就必須修養(yǎng)自己的品德,那如何修養(yǎng)品德呢?(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看來,“志”是成才的前

提,而“修身、養(yǎng)德”是成才的關(guān)鍵,這也正是諸葛亮的觀點所在。

步驟四名句理解,賞析語言。

1.名句理解

(1)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交流點撥】這是“雙重否定”的句式,以強烈而委婉的語氣表達了他對兒子的諄諄教誨與無限期望?!暗?/p>

泊”與“寧靜”,是以“明志”與“致遠”為終極目標和遠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無聲誓言,是積極向上和進

取的,是催人奮進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貫穿諸葛亮一生,是他的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

(2)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交流點撥】無論人處于什么階段(少年、中年、晚年),學習與志向總是最重要的。諸葛亮不但告誡兒子要

學習,而且還要珍惜時間,發(fā)奮學習,并要注意學習方法:要“靜”、"志”。沒有堅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不可能成就

自己的學業(yè)的。

2.賞析語言

學生再次放聲朗讀課文,圈畫自己喜歡的句子,思考完成下列任務:

你最喜歡文章哪個警句?談談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啟示,由此你聯(lián)想到了那些名人名言?推薦給大家,并結(jié)合

自己體驗送給大家一句你最喜歡的話,

警句推薦:

【交流點撥】A.淡泊:茍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陶淵明);水能性淡為

吾友,竹解心虛即我?guī)煟ò拙右祝盒拈e天地本來寬0(陸游)

B.立志:(I)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寄滄海

(李白);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家士俱歡顏(杜甫);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王勃);志當存高遠;(諸葛亮)

(2)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須從小確立大志,否則人生就沒有了方向。周總理在12歲的時候就發(fā)出了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這一崇高的志向激勵著他一生都在為中華之崛起“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C.惜時:(1)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長(傅玄);浪費時間是一樁大罪過(盧梭);時間有三種步伐,未來的時間

跑竭接近,現(xiàn)在的時間似矢飛去,過去的時間永遠靜止;(席勒)

(2)時光飛逝,我們要珍惜時光,不能等到自己變老,和世界脫節(jié),才悲嘆蹉死的歲月,那將于事無補。(或少

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步驟五總結(jié)課文,拓展延伸。

L總結(jié)課文

本文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yǎng)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

2.拓展延伸

贊美諸葛亮的詩歌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前后出師遺表在,令人一覽淚沾襟。

三碩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徒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凜凜《出師表》,堂堂八陣圖。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回!

板書設(shè)計

誡子書

治學

中心論點——靜躁(危害性)

靜以修身(正)(反)

儉以養(yǎng)德修身

災盛展示生成能力

步驟一知識梳理,夯實基礎(chǔ)。

步驟二整體感知,走進文本。

步驟三質(zhì)疑問難,深層探究。

步驟四名句理解,賞析語言。

步驟五總結(jié)課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