闡說事理和見解-2024年中考古詩文細(xì)分文體及備考_第1頁
闡說事理和見解-2024年中考古詩文細(xì)分文體及備考_第2頁
闡說事理和見解-2024年中考古詩文細(xì)分文體及備考_第3頁
闡說事理和見解-2024年中考古詩文細(xì)分文體及備考_第4頁
闡說事理和見解-2024年中考古詩文細(xì)分文體及備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2024年中考古詩文備考

闡說事理和見解

教材相關(guān)必讀篇目:《馬說》《愛蓮說》

文體小貼士

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性文體。從內(nèi)容上看,“說”可以敘述事情,可以說

明事物,也可以發(fā)表議論。大多是一事一議,要求說出作者對某個問題的深刻見

解。初中階段所學(xué)的“說”有《馬說》《愛蓮說》等。

“說”這種文體的主要特點是闡述某一事物、某一問題的義理。如韓愈的

《師說》是闡明師這種職業(yè)的道理;柳宗元的《捕蛇者說》是闡明捕蛇者為什么

要以捕蛇為業(yè)的道理。

“論”與“說”的界限很難分得那么清楚。一般地說人物論、史論等莊重一些的內(nèi)容,大都采取“論”

這種體裁;一些接近于文學(xué)散文的“說”,常常不采取“論”這種體裁,如周敦頤的《愛蓮說》,就不能

改為《愛蓮論》

?J*T考題陣營

(2022?廣東?統(tǒng)考中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

楊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

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順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

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韓愈《馬說》)

1.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管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孽之不以其道()(3)執(zhí)策而畸之()

2.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楊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答:

(2022?湖南永州?統(tǒng)考中考真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甲】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

物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

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

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選自《馬說》)

【乙】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先

主曰:“君與俱來?!笔唬骸按巳丝删鸵?,不可屈致②也。將軍宜枉駕③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

往,乃見。

(選自《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注釋】①器:用作動詞,器重,重視。②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門)來。③枉駕:屈尊,這

是請別人到某處去時的客氣話,枉,委屈,駕,車馬。

(1)下列句子朗讀停頓正確的一項是()

A.然/后有千里馬B.故/雖有名馬

C.將軍豈/愿見之乎D.不/可屈致也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耐伯樂不常有/鳴之血不能通其意

B.馬本千里者/將軍宜枉駕顧之

C.才美不外用/徐庶如先主

D.策之不以其道/執(zhí)策而臨之

(3)下列對【甲】【乙】兩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dāng)?shù)囊豁検牵ǎ?/p>

A.【甲】文雖為馬說卻意不在馬,而是作者借說馬來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B.【乙】文從側(cè)面襯托出諸葛亮的非凡才智以及他絕不奉迎、為人謹(jǐn)慎的性格特點。

C.【甲】【乙】兩文的表達都是以議論和抒情為主,說理深刻,論證有力,情感鮮明。

D.【甲】文諷刺了統(tǒng)治者摧殘人才的現(xiàn)象,【乙】文則表現(xiàn)了劉備善于納諫和禮賢下士。

(4)請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一食或盡粟一石。

答:

②由是先主遂詣亮。

答:

(2022?四川瀘州?統(tǒng)考中考真題)閱讀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馬說

唐韓愈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

楊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

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

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乙】

愛蓮說

北宋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

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丙】

問說(節(jié)選)

清劉開

君子之學(xué)必好問。問與學(xué),相輔而行者也。非學(xué)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xué)而不勤問,非真能好

學(xué)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于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xì),舍問,其奚決焉?

賢于己者,問焉以破其疑,所謂“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所謂“以能問于不能,

以多問于寡”也。等于己者,問焉以資切磋,所謂交相問難,審問而明辨之也。《書》不云乎?“好問則

裕?!泵献诱摚骸扒蠓判摹保⒎Q曰“學(xué)問之道”,學(xué)即繼以問也。子思言“尊德性”,而歸于“道問

學(xué)”,問且先于學(xué)也。

是己而斐人俗之同病學(xué)有未達強以為知理有未安安以臆度如是則終身幾無亙問之事。一賢于己者,忌之

而不愿問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問焉,如是,則天下幾無可問之人。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理無專在,而學(xué)無止境也,然則問可少耶?《周禮》,外朝以詢?nèi)f民,國之政事尚問及庶人,是故貴可以

問賤,賢可以問不肖,而老可以問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恥下問,夫子賢之。古人以問為美德,而并不見其有可恥也,后之君子反爭以問為恥,然則

古人所深恥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為恥者多矣,悲夫!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學(xué)有未達強/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

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學(xué)有未達/強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

C.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學(xué)有未達/強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

D.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學(xué)有未達強/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是馬也,雖有千里之熊能:才能

B.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宜:應(yīng)當(dāng)

C.賢于己者,問焉以吸其疑破:破解

D.孔文子不恥下問,夫子賢之恥:恥辱

6.下列對三篇選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說”是古代一種議論文體,寫法不拘一格。甲乙丙三文都運用托物寓意的寫法,表達作者鮮明的

觀點,抒發(fā)高雅的情趣。

B.甲文作者借千里馬表達了“有了伯樂,才能發(fā)現(xiàn)人才”的觀點,寄寓了作者對人才受到屈辱、被埋

沒的感慨、悲憤之情。

C.乙文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zhì)的描寫,歌頌了蓮花堅貞高潔的品格,表現(xiàn)了作者潔身自愛的人格和對

追名逐利的世態(tài)的厭惡。

D.丙文第一自然段提出“君子之學(xué)必好問”的中心論點,分析了“問”與“學(xué)”的關(guān)系,后面幾段主

要闡明了“問”的重要性。

7.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句子。

(1)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答:

(2)非學(xué)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

答:

(2023?湖南懷化?統(tǒng)考中考真題)【甲文】

愛蓮說

(宋)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子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

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乙文】

君子亭記

(明)王守仁

陽明子①既為何陋軒,復(fù)因軒之前營,架楹為亭,環(huán)植以竹,而名之曰"君子”。曰:“竹有君子之道

四焉,中虛而靜,通而有間,有君子之德。外堅而直,貫四肢而柯葉無所改,有君子之操。應(yīng)蟄②而出,遇

伏?而隱,雨雪晦明,無所不宜,有君子之明。清風(fēng)時至,玉聲珊然,中采齊而協(xié)肆夏,揖遜俯仰,若洙、

泗④群賢之交集;風(fēng)止籟靜,挺然特立,不撓不屈,若虞廷群后端冕正笏⑤,而列于堂隆之側(cè),有君子之容。

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吾受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一”.

(節(jié)選自《王陽明散文選譯》)

【注】①陽明子:即王守仁,明代哲學(xué)家,被貶至貴州龍場,自建居所,命名為何陋軒。②蟄:二十

四節(jié)氣之“驚蟄”。③伏:暑天。④洙、泗:二水名,流經(jīng)山東曲阜,孔子與弟子習(xí)禮之地。⑤正笏:恭

敬地拿著上朝的笏板。

8.用“/”給乙文劃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兩處)

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

9.下列加點字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濯清漣而不妖(洗)B.貫四時?而柯葉無所改(四季)

C.陶后鮮有聞(新鮮)D.無所不宜(合適)

10.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劃橫線的句子。

(1)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答:

(2)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

答:

11.甲乙兩文都提到了君子,請用自己的語言談一談你心目中的君子應(yīng)該具備哪些美好品質(zhì)。(至少

提出三點)

答:

(2022?重慶?統(tǒng)考中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愛蓮說

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菩。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至清,亭亭凈稹,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

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1.下列各項對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蕃”,《說文解字》解釋為:從帥番聲,草茂也,引申為“眾多”。由此可知,“可愛者甚蕃”

中“蕃”的意思為“多”。

B.“蔓”在“青樹翠蔓”中是“藤蔓”的意思,互文印證,可知“不蔓不枝”中的“蔓”也是“藤蔓”

的意思。

C.“精益求精”中的“益”是“更加”的意思,據(jù)此推斷,“香遠益清”中的“益”也是“更加”的

意思。

D.查閱詞典,“植”有以下義項:①栽種;②豎立;③生長。結(jié)合語境,可知“亭亭凈植”中的“植”

是“豎立”的意思。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答:

(2)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答:

3.下列對文章內(nèi)容和寫法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第一段主要描寫蓮花,第二段對蓮、菊和牡丹的不同品性進行比較和評論。

B.作者賦予了蓮花豐富的象征意味,“香遠益清,亭亭凈植”象征君子孤傲獨立的品質(zhì)。

C.“予獨愛蓮”一句,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要像蓮花一樣潔身自好、堅強不屈。

D.作者以“牡丹之愛”反襯“蓮之愛”,意在諷刺官場污濁、世人逃避現(xiàn)實的社會現(xiàn)象。

4.選文與下列鏈接材料對蓮的描寫和表達的情思有何不同?請比較分析。

【鏈接材料】

曲池荷

盧照鄰?

浮香②繞曲岸?,圓影?覆華池外

??智镲L(fēng)早,飄零⑥君不知。

[注]①盧照鄰,“初唐四杰”之一,才華出眾,但命運多舛,長期飽受病痛折磨,英年早逝。②浮香:

荷花的香氣。③曲岸:曲折的堤岸。④圓影:圓圓的荷葉。⑤華池:美麗的池子。⑥飄零:墜落,飄落。

答:

(2022?湖南常德?中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愛蓮說

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

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1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不蔓不枝/青樹翠季B.香遠亞清/自以為大有所垂

C.予謂菊/秦王謂唐雎日D.直乎眾矣/誠宜開張圣聽

13.用“/”給下面的句子劃分節(jié)奏。(只畫一處)

晉陶淵明獨愛菊

1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為現(xiàn)代漢語。

答:

15.你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中讀出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

16.依據(jù)上文,談?wù)劇俺鲇倌喽蝗尽钡木尤烁竦默F(xiàn)實意義。

琴-

拓展訓(xùn)練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臣有二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數(shù)升,飲泉一斛,然非清潔寧餓死不受,介

胄?而馳,其初若不甚穿。比行百余里,始振鬣②長鳴,奮迅示駿,自午至酉,州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

不汗,若無事然。此其為馬受大而不茍取力裕而不求逞致遠之材也。值復(fù)襄陽,平楊么,不幸相繼以死。

今所乘者不然。日所受不過數(shù)升,而秣不擇粟,飲不擇泉,攬轡未安,踴躍疾驅(qū),甫百里,力竭汗喘,殆

欲斃然。此其為馬,寡取易盈,好逞易窮,弩鈍之材也?!钡鄯Q等。

(選寶岳飛(論馬))

【注】①介胄:披鎧甲戴頭盔。②鬣:馬頸上的長毛。③褫(chi):解除。

1.請用三條“/”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

此其為馬受大而不茍取力裕而不求逞致遠之材也

2.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常奇之:

(2)其初若不甚速:o

(3)簿可二百里:

(4)帝稱春

3.翻譯句子

(1)然非精潔則寧餓死不受。

答:

(2)力竭汗喘,殆欲斃然。

答:

4.結(jié)合《馬說》和本文,簡要分析如何發(fā)揮“千里馬”的才能。

答:

5.下列關(guān)于文化常識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A.端午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該節(jié)日與紀(jì)念屈原有關(guān),有賞菊花、吃粽子、賽龍舟等習(xí)俗。

B.律詩習(xí)慣上稱第一聯(lián)為首聯(lián),第二聯(lián)為頷聯(lián),第三聯(lián)為頸聯(lián),第四聯(lián)為尾聯(lián)。

C.“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為國家的代稱。這樣的代稱還有很

多,如:“桑梓”代指家鄉(xiāng),“廟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冊。

D.《禮記》是戰(zhàn)國至秦漢間儒家論著的匯編,相傳是西漢經(jīng)學(xué)家戴圣編纂的。

(二)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

鴨沼荷香(節(jié)選)

余生甫里,即以唐陸天隨而得名。天隨隱居不仕,自號甫里先生。歿后,亮節(jié)高風(fēng),里人思之不置。

以先生生平固喜鴨,乃鑿池沼,于池畔另辟鴨舍,方塘如鑒,一水漂澗。蓄白鴨數(shù)頭,修潔可愛。紅衣翠

蓋間,點綴以白羽翩趾,亦復(fù)不俗。中央筑一亭曰“清風(fēng)亭”,東西通以小橋,四周環(huán)植榆柳桃李,盛夏

新綠怒生。碧陰覆檐際,窗根四敞,涼飆颯然。

池種荷花,紅白相半,清芬遠徹,風(fēng)晨月夕,煙晚露初,領(lǐng)略尤勝。每歲六月二十四日,為荷花祝生

日。觀荷之約,以花開為始,三日一會,肴核以四蕉為度,但求率真,毋侈華靡。甫里本屬水多,多菱焚

之屬。沉李浮瓜,調(diào)冰雪藕之外,青紅錯雜,堆置盤中,亦堪解署。

余定蓮為君子之花,具有四德:香清,韻遠,品潔,色純;乃不解阿諛者流,以高人靜士之容。

(作者:王韜有改動)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1)領(lǐng)略尤勝(2)多菱英之展

2.翻譯下面的句子。

四周環(huán)植榆柳桃李,盛夏新綠怒生。

答:

3.聯(lián)系周敦頤的《愛蓮說》,說說作者為何稱“蓮為君子之花”。

答:

4.花草樹木常常啟迪人們的思考,請選一種植物,用“托物言志”的寫法,寫出其特征及喻意(可不

使用文言文)。

答:

備考方略

一、作家與作品背景

1.《馬說》的作者韓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對文學(xué)、思

想、哲學(xué)等領(lǐng)域都有深遠的影響。

2.《愛蓮說》的作者是周敦顧,北宋時期著名的哲學(xué)家、思想家,被認(rèn)為是理學(xué)派的開山鼻祖。

二、主題思想

1.《馬說》通過描述千里馬的悲慘遭遇,表達了作者對人才被埋沒的憤懣,同時也對統(tǒng)治者不識人才、

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

2.《愛蓮說》則通過描繪蓮花的純潔、高雅,表達了作者對美好品德的追求和崇尚,同時也體現(xiàn)了作

者對世俗態(tài)度的批判。

三、藝術(shù)特色

1.《馬說》在寫作上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過對馬的描繪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和見解。語言質(zhì)樸自

然,又不失磅礴大氣。

2.《愛蓮說》則運用了借景抒情的寫法,將情感融入到對蓮花的描寫中,表現(xiàn)出清新自然的語言風(fēng)格。

同時,文中的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也十分精妙。

四、備考要點

1.詞匯積累:重點掌握兩篇文言文中的重要實詞、虛詞及其含義和用法,如“食”、“鳴”、“辱”

等。

2.特殊句式:理解并掌握被動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的特點,如“祗辱于奴隸人之手”、“牡丹之愛,

宜乎眾矣”等。

3.內(nèi)容理解:深入理解兩篇文言文的主題思想和藝術(shù)特色,能夠準(zhǔn)確把握作者的情感和觀點。

4.實踐應(yīng)用:通過仿寫、擴寫等方式,運用所學(xué)知識進行寫作訓(xùn)練,提高文言文寫作水平。

5.模擬測試:收集或編制與這兩篇文言文相關(guān)的模擬試題,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xí)和檢測。同時總結(jié)答

題技巧,提高解題效率。

五、總結(jié)

通過以上的備考策略,考生可以全面提高對《馬說》和《愛蓮說》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在備考過程中,

考生應(yīng)注重積累詞匯、理解特殊句式、深入理解主題思想和藝術(shù)特色等方面的學(xué)習(xí)。同時,結(jié)合實踐應(yīng)用

和模擬測試等方法,不斷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閱讀和寫作水平,為中考文言文考試做好充分準(zhǔn)備。

參考答案

考題陣營

(2022?廣東?統(tǒng)考中考真題)

【答案】L(1)同“飼”,喂(2)用馬鞭驅(qū)趕(3)面對2.因此,即使是很名貴的

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馬)一同死在馬槽之間,不以千里馬而著稱。

【解析】L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

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詞等。

(1)“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句意是:飼養(yǎng)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

馬來喂養(yǎng)它。食:)同“飼”,喂。

(2)“策之不以其道”的句意是:驅(qū)使千里馬不能按照正確的方法。策:原指馬鞭,這里是動詞,用

馬鞭驅(qū)趕。

(3)“執(zhí)策而臨之”的句意是:拿著馬鞭面對著千里馬。臨:面對。

2.本題考查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尤其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等特殊

的文言現(xiàn)象,重點實詞必須翻譯到位。同時,還要注意查看有無特殊句式。在此題中,要注意“故(所以)、

雖(即使)、祗(只、僅)、辱(受辱)、于(在)、奴隸人(奴仆)、駢死(一同死)”的意思,必須

翻譯出來。

【點睛】參考譯文:

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貴的馬,只能辱沒在

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楊之間,不以千里馬著稱。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盡一石糧食。飼養(yǎng)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馬

來喂養(yǎng)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品德就顯現(xiàn)不出來。想要和

普通的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驅(qū)使千里馬不能按照正確的方法;喂養(yǎng)它,不能夠充分發(fā)揮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懂得它

的意思,只是握著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這世上)是真的沒有千里馬

嗎?恐怕是真的不認(rèn)識千里馬吧!

(2022?湖南永州?統(tǒng)考中考真題)

【答案】(1)B

(2)A

(3)C

(4)①吃一頓有時能吃盡一石糧食。

②于是劉備親自前往拜訪諸葛亮。

【詳解】(1)本題考查文言文朗讀停頓。

A.“然后”是連詞,正確停頓為“然后/有千里馬”;

C.“將軍”為主語,正確停頓為“將軍/豈愿見之乎”;

D.意思是:不可隨便召他來。正確停頓為“不可/屈致也”。

故選B。

(2)本題考查文言文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A.都是“表轉(zhuǎn)折,卻”;

B.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不譯/代詞,他;

C.動詞,同“現(xiàn)”,顯露/動詞,拜見;

D.名詞用如動詞,用馬鞭驅(qū)趕/名詞,馬鞭;

故選Ao

(3)本題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

C.有誤,乙文主要運用的是記敘和描寫。選項“【甲】【乙】兩文的表達都是以議論和抒情為主”的

理解是錯誤的。

故選Co

(4)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找

出關(guān)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現(xiàn)象,

重點實詞必須翻譯到位。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

(1)句中的“一食(吃一頓)、或(有時)、盡(吃盡)”幾個詞是重點詞語。

(2)句中的“由是(于是)、遂(就)、詣(拜訪)”幾個詞是重點詞語。

【點睛】參考譯文:

【甲】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貴的馬,只能

辱沒在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楊之間,不以千里馬著稱。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盡一石糧食。飼養(yǎng)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馬

來喂養(yǎng)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品德就顯現(xiàn)不出來。想要和

普通的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驅(qū)使千里馬不能按照正確的方法;喂養(yǎng)它,不能夠充分發(fā)揮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懂得它

的意思,只是握著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這世上)是真的沒有千里馬

嗎?恐怕是真的不認(rèn)識千里馬吧!

【乙】其時劉備正駐軍新野縣。徐庶謁見劉備,劉備對他十分器重,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這人,

是‘臥龍’?。④娤氩幌胍娨娝??”劉備說:“你陪他一道來吧!”徐庶說:“此人只能拜訪他,不可

隨便召他來。將軍您應(yīng)該屈尊去看望他才好。”于是劉備親自前往拜訪諸葛亮,一連去了三次,才得以相

見。

(2022?四川瀘州?統(tǒng)考中考真題)

【答案】4.B5.D6.A7.(1)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潔凈地立在水中。人們只能遠

遠地觀賞而不能靠近賞玩它啊。

(2)不學(xué)就不會發(fā)現(xiàn)疑問,不問就不能增長知識。

【解析】4.本題考查斷句。

根據(jù)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層次,然后斷句,反復(fù)誦讀加以驗證。句意為:認(rèn)為

自己對,別人不對,(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學(xué)習(xí)有未貫通(不理解的地方),(卻)偏偏以為理解,

(所持的)道理有不穩(wěn)妥(的地方),(卻)胡亂地憑主觀猜測,像這樣,就終生幾乎(都)沒有(什么)

可問的事(了)。根據(jù)句意可直接斷句為: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學(xué)有未達/強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

故選B。

5.D.句意: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請教為恥辱,孔子認(rèn)為他道德學(xué)問高。恥,以……為恥。

故選D。

6.A.“甲乙丙三文都運用托物寓意的寫法”有誤,丙文并沒有用到托物寓意的寫法?!笆惆l(fā)高雅的

情趣”有誤,甲文寄寓了作者對人才受到屈辱、被埋沒的感慨、悲憤之情。丙文論證了“君子之學(xué)必好問”

的觀點。

故選Ao

7.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要求:完整,流暢,準(zhǔn)確。重點字詞:

(1)益,更加;植,豎立;而,表轉(zhuǎn)折;褻,親近卻不莊重。

(2)非學(xué),不學(xué)習(xí);無以,沒有什么可以拿來,沒辦法;致疑,提出疑難;廣識,增長知識。

【參考譯文】

【甲】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貴的馬,只

能辱沒在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楊之間,不以千里馬著稱。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盡一石糧食。飼養(yǎng)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馬

來喂養(yǎng)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品德就顯現(xiàn)不出來。想要和

普通的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驅(qū)使千里馬不能按照正確的方法;喂養(yǎng)它,不能夠充分發(fā)揮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懂得

它的意思,只是握著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這世上)是真的沒有千里

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認(rèn)識千里馬吧!

【乙】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代的陶淵明只喜愛菊花。從李氏唐

朝以來,世上的人十分喜愛牡丹。而我唯獨喜愛蓮花從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污染,經(jīng)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

妖艷。它的莖內(nèi)空外直,不生蔓不長枝,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潔凈地立在水中。人們只能遠遠地觀賞

而不能靠近賞玩它啊。

我認(rèn)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對于菊花

的喜愛,陶淵明以后就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的喜愛,當(dāng)然

就很多人了!

【丙】一個有見識的人,他做學(xué)問必然喜歡向別人提問請教。“問”和“學(xué)”是相輔相成地進行的,

不‘'學(xué)”就不能提出疑難,不“問”就不能增加知識。喜愛學(xué)習(xí)卻不多問,不是真的喜愛學(xué)習(xí)的人。道理

明白了,可是還不能應(yīng)用于實際,認(rèn)識了那些大的(原則、綱領(lǐng)、總體),可是還可能不了解那些細(xì)節(jié),

(對于這些問題)除了問,怎么能解決問題呢?

(對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們問,借以破除那疑問,(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到有道德有

學(xué)問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對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們問,借以求得一點正確的見解,(這就是曾子)

所說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問,以道德高知識多向道德低知識少(的人)問。(對)同自己水平相

等的人,向他們問,借以共同研究,(這就是《中庸》)所說的互相詰問,詳細(xì)地考察,明確地分辨它。

《尚書》不是說嗎?“喜愛問(的人,學(xué)問知識)就豐富?!泵献诱撌觯骸闭一刈约旱姆趴v散漫的心”(的

時候),并提“學(xué)問之道”,“學(xué)”之后(就)緊跟著“問”。子思談“重視品德修養(yǎng)”(時),歸結(jié)到

要(好)問(勤)學(xué),(在他的提法中)“問”并且在“學(xué)”的前面。

認(rèn)為自己對,別人不對,(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學(xué)習(xí)有未貫通(不理解的地方),(卻)偏偏

以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穩(wěn)妥(的地方),(卻)胡亂地憑主觀猜測,像這樣,就終生幾乎(都)

沒有(什么)可問的事(了)。(對)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問,(對)不

如自己的人,(就)輕視他,(認(rèn)為)不值得向他問,(對)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著嬉戲的態(tài)度而不

敬重他,不甘愿向他問,像這樣,就天下幾乎沒有可以問的人了。

聰明的人考慮一千次,(也)一定會出現(xiàn)一次錯誤。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

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專門存在于某人,學(xué)習(xí)是沒有止境的,那么,“問”

可以少得了嗎?《周禮》(說),朝堂之外(要)詢問百姓(對朝政的意見),國家的大事還問到平民。

所以地位高的人可以問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問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問年輕的人,只考

慮道德學(xué)問方面的成就罷了。

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請教為恥辱,孔子認(rèn)為他道德學(xué)問高。古人把“問”作為美德,而并不認(rèn)

為它是可恥的,后代的君子反而爭先把“問”當(dāng)作恥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恥的(事),后代

人卻做著而不以為恥的(就)多了,可悲啊!

(2023?湖南懷化?統(tǒng)考中考真題)

【答案】8.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9.C10.(1)香氣傳播更加清香,筆直

潔凈地豎立在水中。

(2)竹子有這四方面特點,因此命名為“君子”,竹是無愧于這個稱呼的。11.堅定正直;潔身

自好;虛心好學(xué);淡泊名利;胸懷天下(任選三點即可)

【解析】8.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根據(jù)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結(jié)合語法,然后斷句。

一般來說,主謂之間,謂語和賓語、補語之間應(yīng)該有停頓。

句意:而我的亭子種了許多竹子,因為有竹而取名“君子”,“君子”之名是無愧于亭名的。“吾亭

有竹焉”是完整的一個短句,焉在句末作語氣詞,故此處后邊應(yīng)斷開一處,“而”表順承,第一個“名”

是動詞,意思是命名,省略了“吾亭”,故在第一處“名”后停頓,第二個“名”是名詞,意思是名字,

“名不愧于吾亭”是一個完整的短句,應(yīng)放在一處,故斷句: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

9.本題考查文言詞語。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尤其注意通假字、詞

類活用、一詞多義等現(xiàn)象。

C.有誤,句意:在陶淵明以后很少聽到了。鮮:少;

故選Co

10.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

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xiàn)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

(1)重點詞:益:更加;清:清香;亭亭:聳立的樣子;植:樹立;

(2)是:這;而:連詞,表順承;其:代詞,它的。

11.本題考查拓展延伸。開放性試題。既可以從文中理解分析,也可以結(jié)合所學(xué)知識,談?wù)剬拥?/p>

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若從文中分析:

結(jié)合甲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和乙文中“中虛而靜,通而有間”“外堅而直”可知君子應(yīng)該堅定

正直;

結(jié)合甲文“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和乙文“清風(fēng)時至,玉聲珊然”可知君子應(yīng)該潔身自好;

結(jié)合甲文“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和乙文“挺然特立,不撓不屈”可知君子應(yīng)該不屈不撓,

莊重典雅。

也可以結(jié)合課外知識

示例:君子應(yīng)該內(nèi)心坦蕩。也就是從容的面對外界和自己,做到心中無愧。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君子應(yīng)該不苛責(zé),內(nèi)心豐富。一個人在物質(zhì)極度匱乏中依然可以保持內(nèi)心的豐盈和充實,這就是君子,

這就是賢能。

君子應(yīng)該和而不同。君子有自己的獨立意識,要求自己融入群體,但也時刻保持警惕,不和那些違背

自己意愿和內(nèi)心的人們同流合污。

君子應(yīng)該自行反思。反省內(nèi)求,不斷反省自己的言行,從而使自己的道德人格達到完美的境界,這正

是君子最重要的品質(zhì)之一。

【點睛】甲文: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代的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

從李氏唐朝以來,世人大多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從積存的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污染,經(jīng)過清水的洗滌

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長枝條。香氣傳播更加清香,筆直潔凈地豎

立在水中。(人們)可以遠遠地觀賞(蓮),而不可輕易地玩弄它啊。我認(rèn)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

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喜愛,在陶淵明以后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喜

愛,和我一樣的還有誰?(對于)牡丹的喜愛,人數(shù)當(dāng)然就很多了!

乙文:王陽明建起何陋軒后,又就著軒的飛檐,在其前面的空地上打樁立柱,蓋了所亭子,并在亭子

四周種上翠竹,取其名為“君子亭”。因為竹有君子的四種品質(zhì):其內(nèi)部虛極靜篤,互相通透而有間隔,

具備君子的德性。其外部堅韌正直,無論春夏秋冬,均不改變顏色,具備君子的操守。驚蟄時節(jié),便破土

而出,三伏夏天,便暫緩進長,風(fēng)霜雨雪,或明或暗,它都能調(diào)節(jié)適應(yīng),具備君子的明睿。清風(fēng)時來,則

如玉佩珊珊聲響,像好聽的音樂,又俯俯仰仰,仿佛孔門弟子在練習(xí)禮儀;風(fēng)停下來,便寂然無聲,挺拔

特立,好像虞舜的大臣們整齊莊嚴(yán)地列于朝堂之側(cè),有君子的容表。竹子有這四方面特點,因此命名為“君

子”,竹是無愧于這個稱呼的。而我的亭子種了許多竹子,因為有竹而取名“君子”,“君子”之名是無

愧于亭名的。

(2022?重慶?統(tǒng)考中考真題)

【答案】1.B2.(1)出自淤泥卻不沾染,經(jīng)過清水洗滌卻不顯得嬌艷。

(2)對于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之后就很少聽說了。3.A4.周敦頤筆下的蓮是“花之君子者”,

象征品行高潔的賢能之士。借對蓮花的贊美,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要在污濁的世間保持高潔

的品格和堅貞的節(jié)操的情感。

盧照鄰的詩,先寫荷花溢香、荷葉田田的景象,暗喻自己才華卓著;又寫荷花對秋風(fēng)零落的恐懼,暗

寫自己懷才不遇的憂慮。

【解析】1.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

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B.“不蔓不枝”的意思是:不橫生枝蔓,不旁生枝莖。蔓:名詞用作動詞,橫生枝蔓;

故選B。

2.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句子翻譯能力。重點詞有:

(1)染:沾染(污穢);濯:洗;漣:水波;妖:艷麗。

(2)之:的;鮮:少;聞:聽說。

3.本題考查文章的內(nèi)容和寫法分析。

B.“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形容君子通達事理,行為端正,因而美名遠揚;本項中“‘香遠益清,亭

亭凈植'象征君子孤傲獨立的品質(zhì)”說法錯誤;

C.“予獨愛蓮”一句,作者直抒胸臆,以蓮自況,表達了他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tài)度。本項中

“堅強不屈”說法錯誤;

D.文章最后一句,作者以“牡丹之愛”反襯“蓮之愛”,表達出作者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世風(fēng)的

諷刺。本項中“意在諷刺官場污濁、世人逃避現(xiàn)實的社會現(xiàn)象”說法錯誤;

故選Ao

4.本題考查對比閱讀。

本文托物言志,表達了作者周敦頤高尚的情操。根據(j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

知:在污濁的世間保持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操守;根據(j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知:作者要保持正直

的品德;根據(jù)“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可知,牡丹在文中象征著功名富貴,特意點明喜愛牡丹的人眾多,

表現(xiàn)了作者對貪圖富貴、追名逐利世態(tài)的鄙棄。

盧照鄰的《曲池荷》有三層意思。第一層“浮香繞曲岸”寫荷之香氣,比喻詩人的高貴品格。第“圓

影覆華池”意思是:美麗的荷花卻被陰影覆蓋,其妙質(zhì)麗容得不到彰顯,難為世人所知。比喻詩人的才華

得不到施展。第三層,“??智镲L(fēng)早,飄零君不知”,最令人害怕的還不是這些美麗的事物被遮蓋,而是

擔(dān)心無情的秋風(fēng)提前到來。根據(jù)注釋,可知盧照鄰由于身體狀況極差,長期仕途失意,面對人生,常常自

悲。就像一朵亭亭玉立,艷壓群芳,十分圣潔的荷花,其艷質(zhì)麗容一直為陰影所覆蓋,得不到世人的賞識。

本詩表達了詩人懷才不遇并且所受到的壓抑,以及詩人欲向社會展露才華的憂傷。

I點睛】參考譯文

----水上陸上各種草木的花,令人喜愛的很多。東晉的陶淵明只喜歡菊花。從唐朝以來,世人多

喜歡牡丹。我唯獨喜歡蓮花出自淤泥卻不沾染,經(jīng)過清水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內(nèi)空外直,不生

枝蔓不長枝節(jié),香氣飄得越遠就越覺得清香,筆直地潔凈地立在那里,只可遠遠的觀看卻不能靠近玩弄它。

----我認(rèn)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居避世的人;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

對于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之后就很少聽說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和我一樣的還有誰呢?對于牡丹的喜愛,

應(yīng)該有很多人吧。

(2022?湖南常德?中考真題)

【答案】12.D13.晉陶淵明/獨愛菊14.陶淵明之后就很少聽到了。15.①感慨知音少

(對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遺憾);②即使同道不多,也要堅守志趣,潔身自愛(永葆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

品格)做人應(yīng)該做像蓮花那樣高潔正直的人,要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16.示例:做人應(yīng)該

做像蓮花那樣高潔正直的人,要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解析】12.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橫生枝蔓/藤蔓;

B.更加/好處;

C.認(rèn)為/對……說;

D.應(yīng)當(dāng)/應(yīng)當(dāng);

故選D。

13.本題考查劃分文言文句子節(jié)奏的能力。

文言語句的節(jié)奏劃分一般以句意和語法結(jié)構(gòu)為劃分依據(jù)。主語和謂語之間,謂語和賓語、補語之間一

般要作停頓,謂語中心語和介賓短語之間要停頓。本句句意為:晉代的陶淵明只愛菊花?!皶x陶淵明”是

主語,“愛”是謂語,此處限畫一處,故在“晉陶淵明”與“獨愛菊”之間斷開。故斷句為:晉陶淵明/獨

愛菊。

14.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

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注意重點字詞。重點字詞有:

后,之后,以后;鮮,很少;聞,聽說,聽到。

15.本題考查對文言文思想情感的理解。

由“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可知,作者深深地慨

嘆:當(dāng)今之世真隱者少,有德者寡,而趨炎附勢鉆刺富貴之門的小人比比皆是,對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遺

憾;這莽莽紅塵,能有幾個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去根治這社會痼疾呢?該句表明作者追求潔身自好的美好

情操。這里先用花進行比喻,讓花的特性喻人,雖平淡但比喻貼切,然后借花喻人,將陶淵明的避世,世

人皆追求榮華富貴的心態(tài)描寫的淋漓盡致。作者通過對蓮花的愛慕與禮贊,表明自己對美好理想的憧憬,

對高尚情操的崇奉,對庸劣世態(tài)的憎惡。

16.本題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與談看法。

“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意思是:蓮花從污泥里長出來卻不沾染污穢。這一句既寫蓮本身的特征,又象

征著君子身處污濁環(huán)境而不同流合污的美好品質(zhì)。如:在物質(zhì)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我們依然經(jīng)常會面對

是否隨波逐流的選擇,更應(yīng)該注重品德修養(yǎng),學(xué)習(xí)作者的君子之風(fēng),讓我們的人生之路上多一些高尚之舉,

做一個正直的,對社會有用的人。

【點睛】參考譯文:

水里陸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值得喜愛的有很多。晉代的陶淵明只愛菊花。自從李氏的唐朝以

來,世上的人們很喜歡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污泥里長出來卻不沾染污穢,在清水里洗滌過,但是

并不顯得妖媚,荷梗中間貫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沒有旁枝。香氣散播到遠處,更加使人覺得清

幽,筆直而潔凈地立在那里,可以在遠處觀賞,但不能貼近去玩弄啊。

我認(rèn)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對于菊花

的喜愛,陶淵明之后就很少聽到了。喜愛蓮花的人,與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的喜愛,當(dāng)然人

數(shù)眾多了!

拓展訓(xùn)I練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答案】1.此其為馬/受大而不茍取/力裕而不求逞/致遠之材也2.對……感到奇怪快

還好3.(1)然而不是精細(xì)清潔的飼料和飲水,寧肯餓死也不食飲。(2)力氣用盡流汗喘息,

像死了一樣4.《馬說》指出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吃下一石糧食,當(dāng)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

美好的素質(zhì)就不能表現(xiàn)出來;本文中的兩匹良馬食量大,用精良的飼料和干凈的泉水喂養(yǎng),它們就充分顯

示出駿馬的特點來,由此得知人才一定要受到重視和妥善的照顧,才能適時表現(xiàn)出過人的才智和能力。(或

要善待人才,給人才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條件。)5.A

【解析】L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作答時可結(jié)合句意和語法結(jié)構(gòu)來分析。

“此其為馬”充當(dāng)主語成分,其后應(yīng)斷開;“受大而不茍取”和“力裕而不求逞”是并列的兩個賓補

結(jié)構(gòu),它們中間要斷開;“致遠之材也”在句中充當(dāng)謂語和賓語成分,它們的前面要斷開;句意:這樣的

馬,飲食多而且不隨便食用,力量充沛而不逞能,是能長途行走的良馬啊。

故斷句為:此其為馬/受大而不茍取/力裕而不求逞/致遠之材也。

2.本題考查文言實詞。作答時可結(jié)合句意來分析加點字詞的意思。

(1)句意:常常對它們的表現(xiàn)感到奇怪。奇:對……感到奇怪。

(2)句意:開始速度好像不怎么快。疾:快。

(3)句意:還可以行二百里。猶: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