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心(2025年重制版)_第1頁
詩心(2025年重制版)_第2頁
詩心(2025年重制版)_第3頁
詩心(2025年重制版)_第4頁
詩心(2025年重制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詩心(2025年重制版).doc 免費下載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序言在2012年7月的時候,我提出了“詩心”這個概念,彈指一揮間,已到了2025年2月。我增改舊文,加入了新鮮的話題和元素,讓這篇陳舊的文章更符合當下的氣質(zhì)。同時我分出版塊,進行了更細致的論述。一、文字質(zhì)感的源泉成熟的詩人皆有詩心,它是文字質(zhì)感的源泉。一顆詩心的清亮,可使得文字卓爾不群,也能令作者對文字把控自如。以詩心入墨,語句便流暢連貫。不僅如此,文字還能以舒適的結(jié)構(gòu)分布出輕重緩急,使其充滿明晰或潛在的條理性。而之于創(chuàng)作者,詩心能賦予他一雙慧眼,見出事物獨到之所在。詩心所到之處,往往伴隨別樣而深入的視角。在這個視角里,世界飽含新奇、奇跡與真言,都是蘊養(yǎng)詩意的基底。而所謂詩心,本就以尋找詩意為目的,于是便更能先驗而迅捷地把握那些迷人的字眼。為了使文字最終達到出人意料卻入木三分的效果,詩心須獨特而深入。唯有獨特,才不會落入前人窠臼;唯有深入,才貼切到位。完成一篇詩歌,有兩個階段:第一,是創(chuàng)作動機階段,尋一個發(fā)端。第二,就是深化主題、羅織素材,也就是動機展開。運用詩心,以一個深入而獨特的視角切入主題,當主題的門扉被敲開后,就會呈現(xiàn)出一片開闊地。其未開墾的程度,與你所選取的視角直接相關。而你亟待解決的問題是,要將這片土地上散布的素材,排列出一種仍未被使用且充滿奇妙感的序列。而詩心在這個階段的作用,便是通過長時間磨練所得到的直覺,抿出這種最佳排序。二、三個探討的要點這還不是全部。這里面有三個要點值得探討。其一,這種序列果真要追求最佳嗎?當然不是。其實并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最佳,而是相對于你目前所能企及的完成度而言,有一個最優(yōu)解。這也意味著,學無止境。除非到改無可改,否則一篇佳作在歲月的沉淀中就可以不斷升級,找到其當下最貼切的表達。就如同此刻我對于舊文的增改。這種不斷貼切的過程,本身就是作者一路的成長史。其二,這種最佳的序列,是一次成功的嗎?很多時候,并不完全是。我相信有一些天賦異稟的作者,能夠下筆如有神、先驗地找到這種最佳序列。但更多作者,都是在反復揣摩與修正之后,才摸索出來。最經(jīng)得起推敲的部分,將會被留到最后,而歧路會被一一推翻。其三,是不是有了一個最佳序列,文字就算完成了呢?不是。任何詩歌,不能少了情緒,否則不能稱之為詩。這是“詩性”二字的本義所決定的。所謂詩,就不可能是純理性的,其中本然地就有態(tài)度和感情。所以,詩心其實不單單是獨到地看清切入角度和排列順序的眼力,更是一種情緒,是情緒與眼力的融合。只有當將飽滿的情緒注入到深厚的眼力之中時,詩心,才會猶如畫龍點睛一般,鮮活起來。所以,詩歌的生命,源于帶著感情地寫,終于帶著感情地讀。只有被搬上舞臺的劇本,才是真正的戲劇。只有被深情朗誦的詩歌,才有真正的生命。三、創(chuàng)作沖動的保護那這份眼力和情緒又該如何獲得呢?從具體的操作上來說,一個視角決定了主題的歸屬,而決定視角的,是開篇。為什么小時候?qū)懽魑闹v究要有“鳳頭”呢?就是說,開篇很重要。如果一篇文章頭開不好,那么整個基調(diào)就會被帶歪。而在很多時候,我們創(chuàng)作的動機分兩種。一種是出題性的,就是想要寫東西了,找個題目出內(nèi)容。另一種是原發(fā)性的,就是腦子里突然冒出一個句子,然后想接著這個句子寫下去。出題是會極大消耗創(chuàng)作沖動的,而靈感的突襲就會好很多。而創(chuàng)作沖動就像天井里的水缸一樣:滿了,自然會溢出來;但一味使用,必將被掏空。而要讓它再滿上,就要耐心等待雨水的蓄積。當然我們不排除有人刻意挑水往水缸里灌,那就是所謂的刻意練習了。現(xiàn)實中,水缸中水的來源,其實是多樣性的。就像最近流行的MBTI測試,說你是E人還是I人?E人就是通過外在社交獲取能量,I人就是通過自我對話獲取能量。就好像水缸里的水:如果是雨水,這個水就是I水;如果是挑水,這個水就相當于是E水。世上沒有純粹的I人和E人,人們都是時E時I。所以創(chuàng)作沖動可以自然補充,也可以加速恢復。時間久了,就會發(fā)現(xiàn),重要的并不是E或者I,而是你可E可I,可鹽可甜。多一種渠道和手段,有資源也有預備,人就多一份轉(zhuǎn)機。四、詩的本質(zhì)是占卜為保證創(chuàng)作沖動的始終充沛,我們應該珍惜自己的每一次創(chuàng)作。也就是說,越有能力越要物盡其用,而不是濫用。經(jīng)過多年研究,我認為詩歌的本質(zhì),其實是風言風語(占)和自圓其說(卜)。我覺得詩人應該自由,真正的詩人不應該去從事命題創(chuàng)作,或者說是在他進入成熟期之后,就應該感知天地而抿出一句發(fā)端之句。這種“感知天地而抿發(fā)端”的能力,也就是風言風語的權利,在更古早的時代,是巫師的特權。之所以到目前為之,詩歌還有一定的神性,還是deepseek從邏輯上不可能完美駕馭的領域,其原因就在這里。AI是程序,是純理性的東西,推理永遠都是根據(jù)已知條件的推斷。而所謂“抿”,是一種高級的人腦功能。是通過相對充足的感受,以及直擊靈魂的一絲感覺,所最終呈現(xiàn)的一種感知。簡而言之,就是“受而覺知”。沒有推理過程,或者說省略推理過程,就那么一下。不是感性,不是理性,而是獨屬于人類的智性。有多正確,其實主要也不取決于讀了多少書,掌握多少知識,而是假設前提的假設方向是不是對的。我嘗試過使用deepseek,如果你連續(xù)提問同一個問題,它聰明過頭地會錯了意,就會推理出來一堆過猶不及的東西。而到目前為止,最優(yōu)秀的人類素質(zhì)其實從未變過,就是提問能力。在科學研究中,始終都有這樣一句話,提出問題的人比解決問題的人更高明。如今的AI時代,只是將科研界的共識帶到的日常之中。而詩的神性就在于,祂本然地能夠致良知,判斷什么是更好的假設方向。這就是人和AI最大的區(qū)別也是優(yōu)勢,人都有良知,越是良人就越有完備的良知,而AI目前沒有也很難有。AI的語境是“我假設”,但是他無法保證他的假設的正確率。而持續(xù)寫詩,就是能夠時時拂拭自身赤誠之心的一種有效方式。換言之,這就是保證自己的假設擁有近乎絕對正確率的有效方法。詩,可以是風言風語。但詩人最大的能力不是把詩寫好,而是把解釋做全。無論我寫出什么,我都能解釋出其中的合理性和深刻性。然后根據(jù)這種合理與深刻,對原作進行反向修正和二度創(chuàng)作。如同畢加索推銷他的畫作,三分靠畫、七分靠話。也如同弗洛伊德對夢的解析,當我們寫出一串詩行之后,推斷它源自于我們的何種本心。就如同從龜殼中出來的銅錢的落位,總能給出不止一種的解讀,而我們自身的評判機制、也就是良知,會遴選出其中最有認知高度的一種。所以世間最原始的評論應該是詩歌評論,詩人負責天馬行空,詩評家負責賞析與批評,再反饋到詩人那里,詩人負責將批評的部分進行有序化、良序化,再將鑒賞的部分進行招式化、功法化。而詩心是什么?就是在你編的時候,已經(jīng)部分地想好要怎么去圓的那種高屋建瓴的洞知。這種洞知,源于每一次都走心用心的足量刻意練習。探聽發(fā)端并承襲我們是生物,不要學搜索引擎,搜索不是生物的長項,探聽才是。我們找東西不需要全掃描,而是建立與目標的點對點聯(lián)系。這一點,在2012年時可能還沒有多少人看見,但是在2025年你再來看,就已經(jīng)充分地突顯出了其重要性。我說過,成熟的詩人不應該寫命題。但如果是我自己給自己找一個題目寫呢?這就不叫命題,而叫聽命。而每一個需要探聽的命題,都是值得寫的題目,必然都是在當下具有一定熱度的熱點。它可以是最熱的新聞話題,也可以來自你印象深刻的事件。根據(jù)這個題,你會有一個發(fā)端。而一個好的發(fā)端,能為之后的文字打下扎實的基礎。而當文字展開時,我相信會有少數(shù)天賦異稟的人,但通常情況下,你會遇到阻礙。這個時候,需要反復比照與揣摩。當你思維頓滯、寫到一半忽而想不到接續(xù)的下文時,就將已經(jīng)寫下的文字重讀一遍,試圖從中體會出文字的指向,然后找到最適宜的字眼,來承接上文的情緒與旨意。這就是抿,反復地抿。抿得實在麻木了,就休息一下,讓CD過去,恢復了就繼續(xù)。而這樣的重讀在一首詩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可能要經(jīng)歷數(shù)十遍甚至是上百遍。但只要能夠通過對前文的揣摩,找到文字準確的動向,這便是一種寶貴的能力,名之為語感。語感是條件反射,是植入潛意識的語言記憶。只有當語言記憶有了一定的厚度之后,才能出現(xiàn)更好、更精致的語感。也就是說,語感是可以逐步練習、最終達到爐火純青的。六、大數(shù)據(jù)永不過時但并不是多讀、多寫就可使語感純熟。其中講究更多的,是思維模式。這就如同你面對一個岔口的時候,你是憑什么來判斷路徑?當然是以往遇到類似狀況時的經(jīng)驗。經(jīng)驗不是知識,而是在知識的基礎上,總結(jié)與鉆研。就像你有一座音色動聽的編鐘,你不去敲擊它、不去反復地嘗試它,便永遠悟不出樂理的精妙。所以只有當知識變成經(jīng)驗、而經(jīng)驗又累積為一種模式的時候,你才能用這種模式,近乎本能地形成感覺。最后就是情緒,或者說是思緒加上情感。我在文章一開始說過,詩心能夠讓文字變得連貫而流暢。但這是說在詩歌完成之后,讀者閱讀時的感受。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甚至是最初完成之時,這種流暢與連貫的程度,可能還是不夠的。這時,就需要作者帶著情緒,把文字的思路再捋一遍。因為詩心的存在,文字的銜接部分便被更加重視,帶著豐沛的情緒讀一遍,如果字句與脫口而出的版本有出入,就以口語化的版本為準。當這些關節(jié)被打通,文字整體便能更加自如地流轉(zhuǎn)起來,使其更有統(tǒng)一的指向性。這就是語感和情緒的關系,支撐語感的情緒不一定要激烈,但一定要充盈。所以大數(shù)據(jù)在這里有兩層意思,第一層就是既往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是足量的,第二層就是當下的“情緒帶寬”也是足量的。硬盤夠大、內(nèi)存(緩存)夠大、顯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