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科大學五年制醫(yī)學生傳染病科學見習指導手冊_第1頁
醫(yī)科大學五年制醫(yī)學生傳染病科學見習指導手冊_第2頁
醫(yī)科大學五年制醫(yī)學生傳染病科學見習指導手冊_第3頁
醫(yī)科大學五年制醫(yī)學生傳染病科學見習指導手冊_第4頁
醫(yī)科大學五年制醫(yī)學生傳染病科學見習指導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傳染病科學臨床見習指導手冊

醫(yī)學教務處

目錄

第一章傳染病科住院病歷與體格檢查.........................................1

第二章傳染病的隔離與消毒.................................................4

第三章病毒性肝炎.........................................................8

第四章流行性乙型腦炎.....................................................12

第五章腎綜合征出血熱.....................................................15

第六章流行性感冒、人高致病性禽流感.........................................18

第七章登革熱...............................................................21

第八章艾滋病...............................................................21

第九章恙蟲病...............................................................24

第十章傷寒.................................................................27

第十一章細菌性食物中毒.....................................................30

第十二章細菌性痢疾.........................................................34

第十三章霍亂...............................................................37

第十四章流行性腦脊髓膜炎...................................................40

第十五章感染性休克.........................................................44

笫十六章鉤端螺旋體病.......................................................47

第十七章阿米巴病...........................................................50

第十八章瘧疾...............................................................55

第十九章腸絳蟲病與豬囊尾蝴病.............................................58

第二十章醫(yī)院內感染.........................................................62

第二十一章超聲波診斷與人工肝支持治療.......................................69

第二十二章示范完整病歷.....................................................76

第一章傳染病科住院病歷與體格檢查

時間分配:一個單元(2小時)

一、目的要求:

㈠病歷是對病人進行診斷和治療的依據(jù),也是作科學研究的基本資料,其內容必須真實、詳

組、客觀,書寫有較好的條理性、邏輯性和科學性。

㈡病歷書寫應按醫(yī)院規(guī)定的統(tǒng)?格式,文字要通暢、清整、整齊,每張病歷均有病人的姓

名及住院號,病歷完成后,書寫考要簽名。

㈢住院病人的病歷,要求醫(yī)生在24小時內完成。

二、指導方法與內容:

要求帶教老師示范?次病史詢問及體格檢查,然后分病例給學生自行采集病歷書寫資料,并

寫出一份完整的病歷交給老師評閱.帶教老師應對學生書寫的病歷評分、登記并作綜合性評述

最后把修改過的病歷交還給學生C

病史的采集與體格檢查:病歷應包括5個部分,即病史、體格檢查、已進行的實驗室檢查

結果、初步診斷及進一步明確診斷的措施。

㈠病史:

1.一般項目:應詳細填寫姓名、性別、年齡、籍貫、民族、職業(yè)、地址、入院日期、病史

聚集時間、病史提供人、提供資料的可靠程度等。地址是指病人的現(xiàn)住地址,而不是工作單位。

2.主訴:即病人入院的主要癥狀、體征及其發(fā)生與持續(xù)時間。急性發(fā)病在3天內以小時計

算,一般不用診斷或實驗室檢查結果作為主訴,內容要簡明扼要。

3.現(xiàn)病史:自發(fā)病至入院的整個病程,包括有無誘因、各主要癥狀的發(fā)生和演變,急性病

應按小時或天數(shù)說明病程。各癥狀的發(fā)生次序及其相互聯(lián)系,以前的治療及其效果,有何特殊反

應。避免寫“流水帳式”病史,應根據(jù)病人敘述整理,突出重點,詳細說明主訴情況。如某一癥

狀反復發(fā)作,則應詳細描述其中最典型的?次,其次說明反復和發(fā)作的次數(shù)和間隔時間。當所息

疾病于本例缺乏常見的臨床表現(xiàn)時,或對本病例診斷有鑒別診斷意義的癥狀,也應扼要說明。對

病人一般情況,如睡眠、飲食、大小便、體重、精神狀態(tài)等也應記錄。

4.過去史:按系統(tǒng)詢問病人自幼以來患過何種疾病,特別是有無出血性疾病、高血壓、心

臟病、結核病、糖尿病、藥物過敏、外傷史及手術史等??赡芘c本病例診斷有關的情況都應詳細

詢問及記錄。

5.個人史:包括出生地、所到地、現(xiàn)住地。有無煙酒嗜好,生活及工作環(huán)境有無特殊情況。

女性病人應同時詢問月經(jīng)及生育情況。

6.家族史:指直系親屬的健康狀況,有無同樣的病史。對于一些有遺傳可能的疾病,如腫

瘤、血液病、先天性畸形、高血壓、糖尿病等更應注意。

7.流行病學史:詢問近期家居、外出情況,有無與傳染病人接觸、被蟲媒叮咬、外傷、進

1

食不潔食物、接受輸血、血制品或器官移植等情況。過去有無患過某種傳染病,有無接受過疫苜

接種,家中與住地是否有類似病人等。

㈡體格檢查:

對所有病人都應作全面而系統(tǒng)的體格檢查。準確記錄所有陽性體征和對本病有重要鑒別診

斷意義的陰性體征。

1.一般情況:包括發(fā)育、營養(yǎng)及精神狀態(tài)。病人的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和體重等。

2.皮膚與粘膜:色澤,如有無黃染、發(fā)Z甘、蒼白等,皮膚溫度、皮疹、出血點或斑,色素

沉著斑、疤痕、潰瘍、痿管、水腫、皮膚彈性等。

3.淺表淋巴結:著重檢查頸、腋窩、腹股溝和鎖骨上等部位的淋巴結。注意記錄其大小、

數(shù)量、硬度、光滑度、活動度及觸痛情況等。

4.頭頸部:頭顱有無畸形、腫物、毛發(fā)情況。有無眼球突出、眼瞼浮腫或眼膽凹陷,有無

結膜充血、蒼白、濾泡及乳頭,有無結膜水腫、結膜下出血,鞏膜有無黃染、瞳孔是否等圓、對

稱、對光反射是否正常,眼球活動是否受限等。舌質及舌苔情況,是否有干裂。扃桃體有無增大

和化膿,發(fā)聲有無嘶啞等。頸部的外觀及活動度,有無血管怒張及異常搏動,有無腫物。若發(fā)現(xiàn)

腫物應詳細描述其特征。氣管是否居中,甲狀腺是否增大、是否有血管雜音,有無頸項強直等。

5.胸部:胸廓是否對稱,有無畸形,呼吸情況。按視、觸、叩、聽詳細檢查心肺情況,注

意其邊界,異常聲音。心界應以圖示之。乳房是否對稱,有無腫物。若發(fā)現(xiàn)腫物則應描述其數(shù)量、

大小、部位、邊界、質地、活動度、表面情況等。

6.腹部:按視、觸、叩、所順序進行檢宣。

⑴視診:注意其腹型、腹式呼吸情況,是否正常、減弱或消失。有無腹部凸起或凹陷,有

無腹壁靜脈怒張等。

⑵觸診:注意腹壁反射是否正常、減弱或消失,有無腫物。若有腫物則應說明其數(shù)量、部

位、大小、形狀、硬度、表面情況、活動度、有無觸痛與搏動,與呼吸運動和腹壁的關系。有

無腹肌緊張,有無壓痛與反跳痛,肝脾是否腫大,腫大的程度、質地,腎臟能否捫及,有無觸

痛,膀胱是否膨脹等。

⑶叩診:肝濁音界的.上界部位,有無縮小或消失。有無轉移性濁音或局限性濁音。腎區(qū)是

否叩痛等。

⑷聽診:腸鳴音是否正常、減弱或消失,發(fā)生的頻率減弱或增強等。

7.外生殖器:陰莖、陰囊、睪丸、附睪及精索是否正常。如無特殊指征則不應檢查女性病

人的外生殖器。如有指征則應按婦科檢查規(guī)定進行。陰道檢查只限于已婚婦女,檢查時應在上級

醫(yī)生指導下或有女護士在旁協(xié)助下進行。

8.肛門及直腸:有無外痔、宜腸脫垂、肛裂、肛痿,對慢,生腹瀉病人應作直腸指檢,了解

直腸內有無腫物、指套有無膿血等。

9.脊柱及四肢:有無畸形、壓痛、活動度,肌肉與關節(jié)情況,有無杵狀指,下肢靜脈曲張、

潰瘍或痿管等。

2

10.神經(jīng)系統(tǒng):一般病人只作一般感覺、運動、膝反射、跟腱反射、腹壁反射、提睪反射、腦

膜剌激征與病理反射檢查。必要時再作進一步神經(jīng)系統(tǒng)檢查。

除上述系統(tǒng)詢問和體格檢查外,應特別注意與某傳染病診斷密切相關的情況,包括流行病學

資料、臨床癥狀與體征、實驗室檢查資料和接受治療的效果。

㈢實驗室檢查結果:對巳有的重要實驗室檢杳結果應作登記,于考慮診斷時參考。

㈣初步診斷:要求對整份病歷作認真復核、思考?,然后作出本病例的初步診斷。當同時有

多個診斷時,應按疾病對病人身體健康影響的嚴重程度依次排序,把最重要的放在首位。對疑

似疾病可按可能性的大小依次寫上。

㈤進一步明確診斷的措施:

提出為了對該病例作出明確的診斷,準備進行那些實驗室檢查。

最后,病歷撰寫者應工整地簽上自己的姓名。

3

第二章傳染病的隔離與消毒

時間分配:一個單元(2小時)

傳染病是一類有病原體、有傳染性的疾病。對傳染病應實行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分類管理

的原則。因此,傳染病的合理隔離與消毒對預防傳染病的發(fā)生與流行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目的要求:

㈠通過見習了解隔離的意義和種類。

㈡了解消毒的目的和方法。

㈢掌握隔離和消毒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二、指導方法與內容:

㈠由護士長講授傳染病的隔離與消毒理論:

T傳染病的隔離:

1.隔離的定義:

隔離是指將病人或病原攜帶者妥善地安排在指定的隔離單位,暫時與人群隔離,積極進行

治療、護理,并對具有傳染性的分泌物、排泄物、用具等進行必要的消毒處理,防止病原體向外

擴散的醫(yī)療措施。

2.隔離的目的:

隔離的目的是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通過對病人和病原攜帶者的隔離,可達到使人

群中的易感者免受感染,清除或消滅病人排出體外的病原體,防止發(fā)生院內感染,防止疾病漫廷

的目的。

3.隔離區(qū)的劃分:

⑴清潔區(qū):

凡不允許病人進入的地區(qū),如辦公室、學習室、值班室、配餐室和庫房、工作人員使用的惻

所等。

⑵污染區(qū):

指病人生活的地方及病人排泄物、用物等可能被直接污染的地區(qū)。如病房、病人使用的廁

所、浴室和清潔間(污物處理室)等。

⑶半污染區(qū):

凡有可能被污染或被間接輕度污染的地區(qū)。如更衣室、治療室、實驗室、消毒室、走廊、樓

楞和電梯等。

4.隔離的要求:

⑴對醫(yī)務人員的要求:

①對臨床上診斷為傳染病者,必須立即填寫傳染病報告卡,向有關部門報告。

②在污染區(qū)工作時,應戴口包、帽、穿工作服、并按病種穿隔離衣。穿隔離衣時,只能在

規(guī)定的污染區(qū)與半污染區(qū)范圍內活動。

③在工作中應嚴格遵守隔離技術,污染的手不能觸摸非污染物。接觸不同病種的傳染病人

前應洗手。

4

④病室按相同的病種收治病人。

⑤污染區(qū)的物品不能放入清潔區(qū)。對污染物品應盡快進行消毒處理。

⑥醫(yī)護人員不得在病房內坐、臥或進食。

⑦病室更換病種收治病人時,或病人死亡后,應對病房作終末消毒處理。

⑵對其他人員的要求:

①做好入院處理工作,按規(guī)定限制攜帶物品。病人的食具、衛(wèi)生潔具等物品為個人專用,不

得與他人共用。

②病人不得進入不同病種的病房中活動,不得進入清潔區(qū)。

③對病人的陪人應作衛(wèi)生宣傳教育,必要時應穿隔離衣,作藥物預防或免疫學預防。

④向病人的陪人和家屬介紹隔離制度,污染物品應經(jīng)消毒處理后才能帶出醫(yī)院。

⑤病人出院時,其用具應作消毒處理后才帶出醫(yī)院。

5.隔離的種類及措施:

⑴嚴密隔離:

對具有強烈傳染性的疾病,如霍亂、鼠疫、狂犬病等,病人應住單人房。病房門口應設置浸

泡消毒液的鞋墊,離開病房時應在鞋墊上站踏。病房門外應設置洗手消毒設施及掛隔離衣的衣

架。進入病房前應做好預防措施,避免傳染。禁止兒童進入此種病房探病。對病人的分泌物、排

泄物應及時作嚴格消毒處理。病室每天用消毒液作噴霧消毒一次。病人出院、轉科或死亡,必須

對病房作徹底消毒處理。

⑵呼吸道隔離:

對由病人的飛沫和鼻咽分泌物經(jīng)呼吸道傳播的疾病,如流感、流腦、麻疹、白喉、百日咳、

肺結核等,應作呼吸道隔離。此類傳染病的傳染性較強,應及時發(fā)現(xiàn)、隔離。每晚作?次病房空

氣消毒,應注意保持空氣流通。進入此類病房時應加強防護,特別強調帶口罩。對易感者作藥物

或免疫學預防。當病人出院、轉科或死亡時,應作室內物品和空氣消毒。

⑶消化道隔離:

對由病人的排泄物直接或間接污染食物、食具而傳播的傳染病,如傷寒、菌痢、甲型、戊

型病毒性肝炎、阿米巴病等,最好能在一個病房中只收治一個病種,否則,應特別注意加強床

邊隔離。對病人應作衛(wèi)生、隔離宣傳教育。診療用具應按病種分別放置、使用。作好病人排泄

物的常規(guī)消毒處理,防止大、小便造成污染。病房應無蒼蠅與蟬螂。當病人出院或死亡時,應

及時作終末常規(guī)消毒處理。

⑷血液一體液隔離:

對于直接或間接接觸感染的血及體液而發(fā)生的傳染病,如乙型、丙型肝炎、艾滋病、鉤端螺

旋體病、回歸熱、登革熱、黃熱病、弓型體病等,此類病人有條件可住隔離室,同種病原感染可

住一室。若病人衛(wèi)生狀況差,不能自理,或出血不能控制,易造成環(huán)境污染者應單人隔離??赡?/p>

衿染工作服時需穿隔離衣,接觸血液、體液時需戴手套,必要時戴口包及護口鏡。若于與血液、

體液接觸,或可能接觸時,要立即清潔消毒雙手。污染物品按規(guī)定分門別類處理。病人用過的針

頭、注射器用過氧乙酸或有效氯消毒液(含氯500PpM以上)浸泡后毀型,血濺之處要立即用過

氧乙酸或有效氯消毒液清洗,被血污染的物品應消毒后再處理。

(5)接觸隔高:

對病原體經(jīng)體表或感染部位排出,他人直接或間接與破損皮膚或粘膜接觸感染引起的傳染

病,如破傷風、氣性壞疽、炭疽、梅毒、淋病和皮膚的真菌感染等,應作接觸隔離。與病人接觸

時,應穿隔離衣,必要時帶手套。被污染的物品、器械、敷料等應作嚴格消毒處理。換藥器械須

單獨用消毒液浸泡消毒后再行清潔,然后再滅菌,污染的敷料應焚燒。

⑹昆蟲隔離:

對以昆蟲作為媒介傳播的傳染病,如乙腦、瘧疾、斑疹傷寒、回歸熱、絲蟲病等,應作昆蟲

隔離。病室應有紗窗、紗門,做到防蚊、防蠅、防蛾、防虱和防蚤等。消滅病房中的鼠類。患者

入院后應沐浴更衣,對衣服進行消毒。

⑺保護性隔離:

對抵抗力特別低的易感者,如長期大量應用免疫抑制劑者,嚴重燒傷的病人早產(chǎn)嬰兒和器

官移植術患者,應作保護性隔離c所有人員于接觸病人前應洗手,戴口罩,戴帽子,穿隔離衣。

每天對病室進行一次空氣消毒。

在隔離中應正確應用隔離技術,其中包括隔離衣的穿脫,手的消毒,開關水龍頭和避污紙

的應用等。穿著隔離衣時應注意區(qū)分隔離衣的清潔面和污染面,并掌握正確的掛放方法。對手的

消毒應用刷子、肥皂水清洗,從前臂至指尖,每只手刷洗半分鐘,重復一次,兩只手共用2分鐘。

浸泡的消毒液可用0.2%過氧乙酸,1%消佳凈等。洗刷2分鐘。用于洗手的水龍頭開關,最好月

腳踏式,長臂式或電感式等。

II消毒

1.消毒的定義:

消毒是通過一定的手段將各種病原體消滅的方法。

2.消毒的目的:

消毒的目的是消滅病原體,防止疾病在人群中傳播。

3.消毒的種類:

⑴隨時消毒:

隨時對排泄物,分泌物及污染物進行消毒,及時有效地殺滅各種病原體。

⑵終末消毒:

當病人出院、轉科或死亡時,對其衣服、用具、所在的病房及時地進行消毒。對尸體要用消

毒液浸泡過的棉球堵塞孔道,并用消毒液浸泡過的尸單或一次性尸單包裹,及時地搬離病房。病

人用過的床墊被褥應作煙恿或暴曬6小時,床頭柜、床架用0.2%~0.5%過氧乙酸擦抹。每立方

米用高鎰酸鉀30g,加福爾馬林4ML,作病房的空氣消毒,并閉封6?12小時。亦可每立方米月

1班?20%過氧乙酸5mLs10mL置于熱源上熏蒸,封閉1小時后即可打開門窗通風?;蛴?舟消佳

冷噴霧,密閉20分鐘~30分鐘.過氧乙酸對金屬物品有腐蝕作用,應注意.其他物品uJ■適當來

用浸泡法或煮沸法消毒。對病人用過的垃圾,應用焚化爐焚化。對病人的排泄物應作五級無害化

加次碳酸氯的化糞池處理。

㈡參觀傳染病科病房的隔離情況:

由護士長介紹如何穿隔離衣,戴隔離帽,如何放置這些隔離衣帽。帶領參觀傳染病科各種

病房、工作室的隔離情況。介紹病區(qū)中的清潔區(qū)、半污染區(qū)和污染區(qū),以及在學習中必須

6

遵守的規(guī)則。

㈢參觀傳染病科病房的消毒方法:

由護士長帶領參觀傳染病科各種消毒方法,包括病房的空氣消毒、物品的熏蒸消毒、浸泡

消毒與煮沸消毒等。

7

第三章病毒性肝炎

時間分配:一個單元(4小時)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種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臟炎癥和壞死病變?yōu)橹鞯囊唤M傳染病。

一、目的要求:

(一)了解病毒性肝炎的臨床表現(xiàn)、診斷與鑒別診斷。

㈡掌握各型病毒性肝炎的處理原則,重點掌握肝衰竭的治療原則和慢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療。

㈢掌握各種病毒性肝炎的預防措施。

二、指導方法與內容:

㈠病史的詢問與體格檢查:

1.病史:

⑴流行病學史:

詢問起病前有否進食未煮熟的海產(chǎn)品,如毛蛀[、蛆、蛤、蝦等食物,有助于甲型和戊型肝

炎的診斷。詢問病人的家庭成員有否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有無輸血或血制品史,

有助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庚型肝炎的診斷。

⑵現(xiàn)病史:

詢問患者的起病日期、食欲,大小便情況,有無寒戰(zhàn)或畏寒、疲乏、發(fā)熱、咳嗽、惡心、嘔

吐、尿色變黃、腹脹、腹痛等情況。

⑶其他:

包括過去病史、個人生活史、婚育史、家族史等。

2.體格檢查:

⑴一般情況:

注意病人的發(fā)育、營養(yǎng)及精神狀態(tài),測量病人的體溫、心率、呼吸、血壓和體重。

⑵皮膚粘膜:

觀察病人的皮膚、鞏膜有尢黃染、眼結膜是否充血或水腫,皮膚、粘膜有尢皮疹、出血點,

淺表淋巴結是否腫大,腓腸肌是否壓痛,有無潰瘍或化膿性感染病灶。

⑶胸腹部:

心肺聽診是否正常。腹部形狀,有無包塊、壓痛與反跳痛,轉移性濁音是否陽性,腸鳴音是

否正常。肝上界叩診情況,肋下是否可觸及。若可觸及,應注意其大小、邊緣銳利或鈍、是否整

齊、質地如何、表面是否光滑、有無觸痛等。脾是否可觸及,若可觸及,應注意其大小、質地和

觸痛情況。

⑷神經(jīng)系統(tǒng):

神智是否正常,有無腦膜剌激征與病理反射。必要時應作定時定向力、計算能力和記憶力檢

查。

㈡診斷:

I.流行病學資料:

有不潔食物進食史者,有助于甲型肝炎、戊型肝炎的診斷。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家族史,

8

有輸血或血制品史者,有助于乙型肝炎、內型肝炎和庚型肝炎的診斷。

2.臨床表現(xiàn):

急性病毒性肝炎常起病較急,伴畏寒、發(fā)熱、胃納減退、惡心、嘔吐、腹脹等早期癥狀。黃

疸型患者隨后出現(xiàn)鞏膜、皮膚黃染,部分病人可出現(xiàn)皮膚搔癢。慢性肝炎病人是指病程超過6個

月者。

3.實驗室檢查:

⑴非特異性檢查:

①血液常規(guī):般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周圍血液白細胞數(shù)正?;蚱?,重型月T炎病人則常II

高。紅細胞和血小板多在正常水平?;贾匦透窝讜r,則紅細胞和血小板數(shù)均下降。

②尿常規(guī)黃疸病人的尿膽紅素呈陽性,尿膽原增多。淤膽型肝炎病人的尿膽紅素呈陽性,

但尿膽原則可呈陰性。一般病毒性肝炎病人的其他尿液檢查項目改變不太明顯。

③糞便檢查:多正常,淤擔型肝炎患者可出現(xiàn)糞膽素下降。

④血清轉氨酶檢測:常出現(xiàn)血清丙氨酸轉氨酣(ALT)、天門冬氨酸轉氨酣(AST)明顯升

高。重型肝炎病人的血清膽紅素明顯升高而血清轉氨酶卻正常或升高不明顯,這種情況稱為膽幅

分離。

⑤血清蛋白檢測:早期常無明顯改變,隨著病程的延長,可出現(xiàn)血清白蛋白下降、球蛋白

升高,白蛋白與球蛋白的比值(A/G)下降甚至倒置的情況。

⑥血清膽紅素檢測:黃疸肝炎病人的血清膽紅素升高,

⑦凝血的原時間(PT)及凝血的原活動度(PTA)檢測: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凝血酶原時間匕

正常對照延長1倍以上、凝血酶原活動度低于40%,則提示肝損害嚴重。

⑧血氨濃度測定:臨床上出現(xiàn)肝性腦病時,其血液中的氨濃度常升高。經(jīng)抗肝昏迷處理后

可恢復正常。

⑵特異性檢查:

①甲型肝炎:

用免疫學方法可檢出患者血清中抗甲型肝炎病毒的IgG、IgM抗體。Anti-HAVIgM抗體陽

性提示現(xiàn)癥HAV感染。Anti-HAVIgG陽性而Anti-HAVIgU抗體陰性則提示為過去HAV感染,患

者對HAV感染有免疫力。

②乙型肝炎:

用免疫學方法檢測,若血清中HBsAg陽性、HBeAg陽性和Anti-HBc陽性,提示HBV現(xiàn)癥感

染,病毒復制活躍,血液中HBV密度高傳染性較強L若血清中HBsAg陽性.Anti-HBe陽性和Anti-

HBc陽性,提示HBV現(xiàn)癥感染,病毒復制率較低,血液中HBV密度較低,傳染性較弱。若Anti-

HBs陽性,Anti-HBe陽性,Anti-HBc陽性,提示病人感染HBV后產(chǎn)生了免疫力。若單項Anti-

IIBs陽性,則提示乙型肝炎疫苗注射后產(chǎn)生了免疫力。由于血清中沒有游離的HBeAg,檢測時必須

先用去污劑除去HBV表面的HBsAg,檢測較為麻煩,故臨床實驗室一般不作該項檢測。

用DNA雜交(SouthernBlct)或聚合酶聯(lián)反應(PCR)等分子生物學方法技術可檢出病人

血液中HBV-DNAo

9

③丙型肝炎:

用免疫學方法可檢出病人血清中消ti-HCVIgM與IgG抗體,若Anti-HCVIgM陽性,提示

近期感染HCVo若僅Anti-HCVIgG陽性,提示為過去感染。用PCR技術可檢出血液中HCV-RNAo

④丁型肝炎:

用免疫學方法可檢出病人血清中1IDA3若血清中AntiTIDVIgM陽性,提示近期感染HDVo若

僅為AntiTIDVIgG陽性,則提示為過去感染。用PCR技術可檢出血液中HDV-RNA。

⑤戊型肝炎:

用免疫學方法可檢出病人血清中Anti-HEVIgM、IgG。若Anli-HEVIgM陽性,提示為近期感

染.血清中存在Anti-HEVIgG的時間較短,通常少于1年。

?庚型肝炎:

可用免疫學方法檢測Anti-HGVIgM、IgG抗體,用PCR技術檢測HEV-RNA。

㈢鑒別診斷:

1.急性黃疸型病毒性肝炎的鑒別診斷:

①溶血性黃疸:常有藥物、食物進食史或感染史,本身多有紅細胞結構缺陷,如6-磷酸菊

萄糖脫氫能(G-6-PD)缺陷,病人出現(xiàn)急性發(fā)熱、貧血、血紅蛋白尿、網(wǎng)織紅細胞增多等情況。

②黃疸型鉤端螺旋體?。夯颊弑憩F(xiàn)為急性發(fā)熱、頭痛、肌肉關節(jié)痛、淋巴結腫大、結膜充

血或結膜下出血、體檢時腓腸肌壓痛明顯,尿中可出現(xiàn)蛋白、管型、白細胞、紅細胞等。發(fā)病前

多有疫水接觸史。血清鉤端螺旋體凝溶試驗呈陽性。

③敗血癥:常有化膿性感染病灶,急性發(fā)病,伴寒戰(zhàn)、高熱、皮疹,革蘭陰性細菌感染可

出現(xiàn)休克,周圍血液白細胞明顯升高,核左移。血培養(yǎng)可有細菌生長。

④腎綜合征出血熱(流行性出血熱):嚴重的腎綜合征出血熱病人常出現(xiàn)黃疸,多伴有高

熱、頭痛、休克、少尿、水腫、巴血等情況,尿中可出現(xiàn)蛋白、管型、白細胞、紅細胞、膜狀物

等。周圍血液白細胞數(shù)明顯升高,異型淋巴細胞增多,常白細胞總數(shù)的10%以上。血清抗流行性

出血熱病毒抗體陽性。

⑤急性膽道感染:急性起病,伴畏寒、高熱、右上腹絞痛、惡心、嘔吐,血液白細胞數(shù)升

高。體檢可捫及腫大、觸痛的膽囊,Murphy征陽性。超聲波檢查有助于明確診斷。

⑥細菌性食物中毒:較常見的是由豬霍亂沙門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鼠傷寒沙門桿菌等

污染食物所致?;颊叱S忻黠@的發(fā)熱、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癥狀。同食者常同時或先后發(fā)病。

嘔吐物、糞便培養(yǎng)可有致病菌生長。

⑦中毒性肝炎:有毒性食物,如毒蕈、草魚膽,毒性物質污染的食物,對肝功能有損害作

用的藥物,酒精等進食史。同吃者常同時或先后發(fā)病。

2.急性無黃疸型病毒性肝炎的鑒別診斷:

①恙蟲?。杭毙云鸩。l(fā)熱、畏寒、頭痛、疲乏、胃納減退、結膜充血、淺表淋巴結腫大、

焦痂、皮疹等.血清變形桿菌0X4凝集反應陽性,滴度常超過L160c血液接種小鼠腹腔飼養(yǎng)

瓦分離出恙蟲病立克次體。

②流感傷寒型(單純型)鉤端螺旋體?。浩鸩〖?,高熱、頭痛、肌肉痛、結膜充血等,

血清鉤端螺旋體凝集溶解試驗陽性。

③過敏性肝損害:對食物或藥物的嚴重過敏可導致明顯肝功能損害,如對染發(fā)劑、潤膚齊I」、

10

約物、食物等嚴重過敏?;颊叱S衅ふ睢l(fā)熱、皮膚搔癢等情況,常有對多種約物過敏史。

㈣治療措施:

1.急性肝炎:

以一般治療、對癥治療為主,強調及早臥床休息,飲食宜清淡,適當補充維生素B、維生素

&必要時可作靜脈補液。酌用清熱、解毒、疏肝的中藥煎服,肝炎靈肌肉注射,甘利欣、茵技黃、

斯巴特康(苦參堿)等靜脈滴注。

2.慢性肝炎:

在一般治療和對癥治療的基礎上,可加用抗病毒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藥物有干擾素、

口服抗病毒藥物(拉米夫定、甘比夫定、恩替卡韋、阿德福韋酣、替諾福韋等)、胸腺肽等。慢

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干擾素聯(lián)合利巴韋林。

3.肝衰竭(重型肝炎):

加強一般及對癥治療,如對出血、肝性腦病、繼發(fā)感染、腎功能不全的防治等。加強支持治

療,積極輸注血制品如新鮮血漿、人血白蛋白等。同時宜應用促肝細胞生長素、泰特(還原型谷

胱甘肽)、乳果糖等。當發(fā)生肝竹功能衰竭時,可作人工肝治療。原位肝移植能有效提高肝衰竭

的生存率。

4.淤膽型肝炎:

在一般治療和對癥治療的基礎上,可加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如強的松、地塞米松等。

㈤預防方法:

1.控制傳染源:

包括隔離病人,合理管理病原攜帶者,不讓病人、攜帶者獻血、獻器官等。

2.切斷傳播途徑:

加強共公及個人飲食衛(wèi)生,宣傳熟食,推廣應用一次性注射器,加強血液及血制品的質檢工

作。

3.保護易感人群:

對易感者可注射甲肝疫苗、乙肝疫苗,于偶然暴露后可.注射特異性免疫球蛋白。

11

第四章流行性乙型腦炎

時間分配:一個單元(2小時)

流行性乙型腦炎(乙腦)是由乙型腦炎病毒感染所致的,以腦實質炎癥為主要病變的中樞

神經(jīng)系統(tǒng)急性傳染病。

一、目的要求:

㈠了解乙腦的臨床表現(xiàn)、診斷與鑒別診斷。

㈡掌握乙腦的處理原則。

㈢掌握乙腦的預防措施。

二、指導方法與內容:

㈠病史的詢問與體格檢查:

1.病史:

⑴流行病學史:

近3周內是否到過乙腦流行區(qū),有否被蚊蟲叮咬史,是否接種過乙腦疫苗等。

⑵現(xiàn)病史:

詢問是否急性起病,體溫于1~2天內上升至39s40°C,伴頭痛、惡心、嘔吐,出現(xiàn)精神

疲倦或嗜睡。尤其注意有無高熱、意識障礙、抽搐、呼吸衰竭、循環(huán)衰竭、腦膜剌激征及顱內壓

增高表現(xiàn)。

⑶其他:

包括過去病史、個人生活史、婚育史、家族史等。

2.體格檢查:

⑴一般情況:

注意病人的發(fā)育、營養(yǎng)及精神狀態(tài),測量病人的體溫、心率、呼吸、血壓和體重。

⑵皮膚粘膜:

注意有無發(fā)留甘、皮疹,以及皮膚彈性。

⑶胸腹部:

觀察其呼吸節(jié)律及深淺。乙腦病人較常出現(xiàn)呼吸節(jié)律不均、呼吸表淺、雙吸氣、嘆息樣呼

吸、抽泣樣呼吸、潮式呼吸等。嚴重病例可出現(xiàn)突然呼吸停止。認真作心、肺聽診檢查,注意

其心率與心跳節(jié)律,雙肺是否有啰音。腹部形狀,腸鳴音是否正常。

⑷神經(jīng)系統(tǒng):

注意其意識狀態(tài),是否嗜睡、謔妄、定向力障礙或昏迷。檢查其肢體的肌力和肌張力,觀

察有無肢體及面部肌肉抽搐、強直性痙攣或癱瘓。檢查其深、淺反射情況,是否有腦膜剌激征

及病理神經(jīng)反射。特別注意有無劇烈頭痛、嘔吐、血壓升高、心率變慢、煩躁不安、呼吸不

均、兩側瞳孔不等大、對光反應遲鈍等顱內壓增高征。

㈡診斷:

1.流行病學資料:

近期曾到乙腦流行區(qū),無乙腦疫苗接種史,無乙腦病史,兒童,夏秋季發(fā)病等,則患乙腦

的可能性較大。

2.臨床表現(xiàn):

起病急、出現(xiàn)高熱、頭痛、嘔吐、意識障礙、抽搐、肢體癱瘓、病理反射、腦膜剌激征陽

性,呼吸節(jié)律、深淺改變,顱內玉增高征等。

12

3.實驗室檢查:

⑴非特異性檢查:

①血液常規(guī):

周圍血液白細胞總數(shù)增高,常達10~20X107L,中性粒細胞在80$以上,嗜酸粒細胞減少。

②腦脊液檢查:腦脊液壓力升高,外觀清亮或稍微混濁,蛋白質輕度增高,細胞數(shù)多在

50-500X107L,糖、氯化物多于正常范圍。

⑵特異性檢查:

早期血液、腦脊液中乙腦病毒抗原可陽性。血清中抗乙型腦炎病毒的IgM抗體可陽性。

㈢鑒別診斷:

1.中毒型菌?。弘m然亦多見于兒童、于夏、秋季節(jié)發(fā)病,但發(fā)病速度更快,常于24小時內

出現(xiàn)高熱、抽搐與昏迷,并常伴中毒性休克。一般無腦膜剌激征.腦脊液檢查結果正常。作肛拭

子或生理鹽水灌腸液鏡檢可發(fā)現(xiàn)大量白細胞和膿細胞,培養(yǎng)可有痢疾桿菌生長。

2.結核性腦膜炎:起病緩慢,以腦膜剌激征為主,常無病理反射,多有結核病史。腦脊液

蛋白、細胞數(shù)增高,但糖和氯化物降低,涂片抗酸染色鏡檢可發(fā)現(xiàn)抗酸染色陽性桿菌,培養(yǎng)可有

結核桿菌生長。

3.化膿性腦膜炎:較常見的是流腦,多發(fā)生于冬、春季節(jié),皮膚、粘膜常有出血點或瘀斑,

腦脊液呈化膿樣改變,蛋白、細胞數(shù)明顯增多,糖和氯化物則明顯降低。涂片鏡檢可發(fā)現(xiàn)革蘭染

色陰性雙球菌,培養(yǎng)可有腦膜炎球菌生長。其他化膿性腦膜炎多有原發(fā)性化膿性感染病灶,腦脊

液亦呈化膿性改變,培養(yǎng)可有細菌生長。

4.其他病毒性腦腦炎:臨床表現(xiàn)可與乙腦非常相似,腦脊液亦呈感染漿液性改變,確診有

賴于■特異的免疫學檢查。

㈣治療措施:

1.一般治療:

病人應隔離、臥床,給予流質飲食,適當輸液以補充電解質和能量。對昏迷病人應加強護

理,防止褥瘡和吸入性肺炎。

2.對癥治療:

⑴高熱的治療:以物理降溫為主,適當加用少量降溫藥物??捎帽箢^部和體表大血管

經(jīng)過的部位,酒精拭浴,給予安乃近.乙酰胺基酚等.高熱伴抽搐者,可用亞冬眠療法.

⑵抽搐的治療:針對引起抽搐的原因作處理。由腦水腫所致者應吸氧、脫水,并用鎮(zhèn)靜劑、

解痙藥物治療。由高熱所致者,應加強降溫措施。

⑶呼吸衰竭的治療:應保持呼吸道暢通,加強脫水,降低顱內壓。必要時作氣管插管或氣

管切開,應用人工呼吸器。同時應用呼吸中樞興奮劑和血管擴張劑。

⑷腦水腫及白頁內高壓的治療:及時脫水,并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⑸循環(huán)衰竭的治療:針對引起的原因,可用強心劑,血管擴張劑,糾正血容量不足。

3.中醫(yī)中藥治療:

中醫(yī)將乙腦歸屬于“暑溫”的范疇,可用“銀翅散”加減辨證施治。

4.其他治療:

⑴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應用:有非特異性抗炎效果,退熱,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減輕腦

水腫等。但可抑制機體的防御功能,易導致發(fā)繼發(fā)性感染,故主張用于早期重型病人。療程不超

過5天。

②抗菌藥物:合并細菌感染時,可選用適當?shù)目咕幬镏委煛?/p>

⑶免疫增強藥物:可酌情選用胸腺素、免疫球蛋白等。

13

5.恢復期及后遺癥治療:

應加強護理,增加營養(yǎng),酌情用中藥、針炙、按摩、理療等治療,并注意加強功能鍛煉.

㈤預防方法:

1.控制傳染源:

加強病人和病盲的管理,及時隔離。于流行季節(jié)前可給豬作疫苗預防注射。

2.切斷傳播途徑:

滅蚊和防蚊是本病預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主要是做好防蚊措施,避免被蚊蟲叮咬。

3.保護易感人群:

對易感者應作乙腦疫苗接種。第1年皮下注射2次,間隔7?10天,第2年加強注射1

?欠。

14

第五章腎綜合征出血熱

時間分配:一個單元(2小時)

腎綜合征出血熱是由漢坦病毒所致的,以發(fā)熱、休克、出It和急性腎功能衰竭為主要臨床

表現(xiàn)的自然疫源性傳染病。

一、目的要求:

㈠了解腎綜合征出血熱的臨床表現(xiàn)、診斷與鑒別診斷。

。掌握腎綜合征出血熱的處理原則。

㈢掌握腎綜合征出血熱的預防措施。

二、指導方法與內容:

㈠病史的詢問與體格檢查:

1.病史:

⑴流行病學史:

患者于發(fā)病前1個月內是否到過本病流行區(qū),所在區(qū)域的鼠類情況,過去是否患過本病,有

否接種過腎綜合征出血熱疫苗。

⑵現(xiàn)病史:

詢問病人的食欲、大小便情況,是否急性起病,有無發(fā)熱、全身酸痛、頭痛、腰痛、眼口匡

痛、頭暈、心跳、少尿或多尿等.

⑶其他:

包括過去病史、個人生活史、婚育史、家族史等。

2.體格檢查:

⑴一般情況:

注意病人的發(fā)育、營養(yǎng)及精珅狀態(tài),測量病人的體溫、心率、呼吸、血壓和體重。特別注意

有無低血壓情況。

⑵皮膚粘膜:

注意觀察病人的皮膚是否充血,顏面是否潮紅,有無皮疹、出血點或瘀斑。眼結膜是否充

血、水腫,有無結膜下出血。鞏膜是否黃染。口腔粘膜有無出血點。皮膚的彈性如何,肢體有無

水腫等。

⑶胸腹部:

檢杳心肺的情況,注意心率和心律,雙肺有無啰音,腹部是否膨張、壓痛。肝脾是否腫大

等。

⑷神經(jīng)系統(tǒng):

注意病人的神智狀態(tài),有無煩躁、嗜睡、抽搐、昏迷情況,有無腦膜剌激征及病理反射。(二)

診斷:

1.流行病學資料:

凡在流行季節(jié)中,有疫區(qū)野外作業(yè)史及留宿者,或有與鼠類接觸者均應考慮本病的可能性。

2.臨床表現(xiàn):

⑴發(fā)熱與中毒癥狀:頭痛,腰痛,眼眶痛,熱退時癥狀反而加重。

⑵出血傾向:皮膚瘀點、瘀身,結膜、粘膜下出血。

⑶低血壓:退熱時出現(xiàn)低血壓,甚至出現(xiàn)休克。

(4)腎損害:少尿,腎區(qū)叩壓痛,水腫?;謴推诳沙霈F(xiàn)多尿。

3.實驗室檢查:

⑴非特異性檢查:

①血象:

周圍血液白細胞數(shù)明顯升高;多在15~30x109/L范圍,中性粒細胞比例增多,核左移,有異

15

形淋巴細胞。血小板數(shù)卜降。

②小便檢查:

蛋白尿,尿中有紅細胞、白細胞、蛋白和管型。有時可發(fā)現(xiàn)膜狀物。

⑵特異性檢查:

用免疫學方法檢測病人血清中抗腎綜合征出血熱病毒的IgG與抗體,結果陽性。

㈢鑒別診斷:

1.流感:發(fā)熱,頭痛,咽痛,咳嗽,鼻塞流涕。上呼吸道炎癥狀明顯。無出血傾向,體溫

下降后癥狀緩解。血液白細胞數(shù)正常。

2.流腦:多見于冬、春季,頭痛,咽痛,有腦膜剌激征,皮膚有出血點或瘀斑。腦脊液呈

化膿樣改變。涂片、染色可發(fā)現(xiàn)革蘭染色陰性雙球菌。

3.敗血癥:多有原發(fā)病灶,寒戰(zhàn),高熱,無異形淋巴細跑,血培養(yǎng)有細菌生長。

4.急性腎小球腎炎:浮腫,高血壓,蛋白尿,尿少,無明顯發(fā)熱。無明顯中毒癥狀與出血

傾向。

5.鉤體?。河幸咚佑|史,腓腸肌痛,無異常淋巴細胞,血清中特異性抗體陽性。

6.恙蟲?。河胁莸刈P史,表現(xiàn)為發(fā)熱、頭痛、皮疹、淋巴結腫大、可發(fā)現(xiàn)焦痂與潰瘍。

血清變形桿菌OXK凝集反應陽性,抗體滴度等于或超過1:160o

7.傷寒:起病較緩慢,持續(xù)發(fā)熱,伴頭痛、腹脹、便秘、相對緩脈、玫瑰疹、肝脾腫大。

周圍血液白細胞減少,嗜酸粒細胞減少或消失。血清肥達反應可陽性,血培養(yǎng)可有傷寒桿菌生

長。

㈣治療措施:

1.一?般治療:

及早臥床休息,給予易消化的食物,酌情靜脈補液。

2.對癥治療:

⑴發(fā)熱期治療:高熱時以物理降溫為主,嚴重者可用仔上腺皮質激素,靜脈補液。

⑵低血壓期治療:補充血容量,應用血管活性藥物。有心功能不全時,應用強心藥物。

⑶少尿期治療:適當限制補液量,維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酌情應用利尿劑。必要時

作血液透析。

⑷多尿期治療:增加補液量,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⑸恢復期治療:繼續(xù)休息,補充營養(yǎng),逐步恢復活動與工作。

⑹合并癥治療:繼發(fā)細菌感奧時,應用抗菌藥物。

3.病原治療:

對早期發(fā)熱病人可應用利巴韋林(病毒哩)治療,成人每日靜脈滴注1g,連續(xù)3s5無(五)

預防方法:

1.控制傳染源:

通過各種方法消滅野鼠。

2.切斷傳播途徑:

防止直接用手與鼠類及其排泄物接觸,防止被鼠蟠叮咬。

3.保護易感人群:

在流行區(qū)對易感人群作腎綜合征出血熱疫苗接種。

16

第六章流行性感冒、人高致病性禽流感

流行性感冒

時間分配:一個單元(1小時)

流行性感冒(流感)是由流夕亍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一、目的要求:

㈠了解流感的臨床表現(xiàn)、診斷與鑒別診斷。

㈡掌握流感的處理原則。

㈢掌握流感的預防措施。

二、指導方法與內容:

㈠病史的詢問與體格檢查:

1.病史詢問:

⑴流行病學史:

患者r發(fā)病前1周內是否到過本病流行區(qū),有無接觸流感患者,短時間出現(xiàn)較多數(shù)量的相

似患者等。

⑵現(xiàn)病史:

詢問病人的食欲、大小便情況,是否急性起病,有無發(fā)熱、全身酸痛、皮疹、出血、頭痛、

肌肉關節(jié)痛等情況°

⑶其他:

包括過去病史、個人生活史、婚育史、家族史等。

2.體格檢查:

(1)一般情況:注意病人的發(fā)育、營養(yǎng)及精神狀態(tài),測量病人的體溫、心率、呼吸、血壓和體

重。

⑵皮膚粘膜:常有顏面潮紅,眼結膜充血,淺表淋巴結腫大。

⑶胸腹部:心率加快,律整,雙肺呼吸音增粗。

㈡診斷:

1.流行病學資料:

凡在流行季節(jié)中,1周內到過本病流行區(qū)或接觸流感患者,短時間出現(xiàn)較多數(shù)量的相似患者

更有意義

2.臨床表現(xiàn):

⑴發(fā)熱:起病急,頭痛,肌肉關節(jié)痛,惡心,嘔吐等。

⑵呼吸道癥狀輕微而全身中毒癥狀較重。

3.實驗室檢查:

⑴血液常規(guī):白細胞總數(shù)正?;驕p低,淋巴細胞相等增高。合并細菌性感染時,白細胞總

數(shù)與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

⑵血清學檢查:應用血凝抑制試驗或補體結合實驗等測定急性期和恢復期血清中抗體,如

有4倍以上升高,則有診斷意義.

⑶病原學檢查

①病毒分離:將起病3d內患者咽部拭子或含漱液接種于居胚進行病毒分離。

②蛋白水平檢查:取患者鼻甲粘膜印片,用免疫熒光染色或酶法檢查病毒抗原,可行早期

快速診斷。如應用單克隆抗體,可鑒定甲、乙、丙型流感。

③核酸檢測:用逆轉錄-聚合隨鏈反應(RT-PCR)直接檢查患者上呼吸道分泌物中病毒

RNA,快速、敏感、特異。

17

㈢鑒別診斷:

1.其他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主要靠病原學與血清學檢查等加以鑒別。

2.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可有扁桃體紅腫及膿性分泌物,培養(yǎng)可分離出相應致病菌。

3.支原體肺炎病情較輕,冷凝集試驗等可呈陽性。

㈣治療措施:

1.一般治療患者須臥床休息,多飲水。高熱與中毒癥狀重者應給氧和補充液體。

2.對癥治療根據(jù)病人的臨床表現(xiàn),給予解熱、鎮(zhèn)痛,止咳、祛痰等處理。

3.抗病毒治療目前尚無確切有效的抗病毒藥物。金剛烷胺類藥物在發(fā)病初給藥可能可減

輕癥狀,縮短病程。

4.抗菌藥物治療有繼發(fā)細菌感染者,應使用抗菌藥物。

(好預防方法:

1.疫情監(jiān)測世界衛(wèi)生組織及許多國家建立了國際、國內流感監(jiān)測網(wǎng)及合作研究中心,每

年定期在疫情通報上報告流感的流行情況及疫苗抗原成分的建議。

2.隔離與治療疑似病人進行適當?shù)母綦x與治療,減少大型集會與集體活動。

3.消毒流行期對公共場所加強通風,可用漂白粉或其他消毒液噴灑消毒。

4.疫苗預防

人高致病性禽流感

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亞型中的一些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死亡率高。

一、目的要求:

㈠了解禽流感的臨床表現(xiàn)、診斷與鑒別診斷。

。掌握禽流感的處理原則。

㈢掌握禽流感的預防措施。

二、指導方法與內容:

㈠病史的詢問與體格檢查:

1.病史詢問:

⑴流行病學史:

患者于發(fā)病前.1周內是否到過本病流行區(qū),有無接觸病禽。

⑵現(xiàn)病史:

詢問病人的食欲、大小便情況,是否急性起病,有無發(fā)熱、全身酸痛、皮疹、出血、頭

痛、肌肉關節(jié)痛等情況。

⑶其他:

包括過去病史、個人生活史、婚育史、家族史等。

2.體格檢查:

⑴一般情況:注意病人的發(fā)育、營養(yǎng)及精神狀態(tài),測量病人的體溫、心率、呼吸、血壓和體

重。

⑵皮膚粘膜:常有顏面潮紅,眼結膜充血,淺表淋巴結腫大。

⑶胸腹部:心率加快,律整,雙肺呼吸音增粗,可聞及干濕羅音,嚴重會導致呼吸衰竭。

㈡診斷:

1.流行病學資料:

(1)發(fā)病前1周內曾到過疫點.

⑵有病死禽接觸史。

⑶與被感染的禽或其分泌物、排泄物等有密切接觸。

⑷與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觸。

(5)實驗室從事有關禽流感病毒研究。

18

2.診斷標準:

⑴醫(yī)學觀察病例有流行病學接觸史,1周內出現(xiàn)流感樣臨床表現(xiàn)者。

對于被診斷為醫(yī)學觀察病例者,醫(yī)療機構應當及時報告當?shù)丶膊☆A防控制機構,并對其進

行7天醫(yī)學觀察。

⑵疑似病血有流行病學接觸史和臨床表現(xiàn),呼吸道分泌物或相關組織標本甲型流感病毒Ml

或NP抗原檢測陽性或編碼它們的核酸檢測陽性者。

⑶臨床診斷病例被診斷為疑似病例,但無法進?步取得臨床檢驗標本或實驗室檢查證據(jù),而

與其有共同接觸史的人被診斷為確診病例,并能夠排除其它診斷者。

⑷確診病例有流行病學接觸史和臨床表現(xiàn),從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標本或相關組織標本中分

離出特定病毒,或采用其它方法,禽流感病毒亞型特異抗原或核酸檢查陽性,或發(fā)病初期和恢復

期雙份血清禽流感病毒亞型毒株沆體滴度4倍或以上升高者。

流行病學史不詳?shù)那闆r卜.,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輔助檢查和實驗室檢查結果,特別是從患者呼

吸道分泌物或相關組織標本中分離出特定病毒,或采用其它方法,禽流感病毒亞型特異抗原或

核酸檢查陽性,或發(fā)病初期和恢復期雙份血清禽流感病毒亞型毒株抗體滴度4倍或以上升高,

可以診斷確診病例。

仁)鑒別診斷:

臨床上應注意與流感、普通感冒、細菌性肺炎、傳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傳染性單核

細胞增多癥、巨細胞病毒感染、衣原體肺炎、支原體肺炎、軍團菌病、肺炎型流行性出血熱等疾

病進行鑒別診斷。鑒別診斷主要依靠病原學檢杳。

㈣治療措施:

1.對疑似病例、臨床診斷病例和確診病例應進行隔離治療。

2.對癥治療:可應用解熱藥、緩解鼻粘膜充血藥、止咳祛痰藥等。兒童忌用阿司匹林或含

阿司匹林以及其它水楊酸制劑的藥物,避免引起兒童瑞氏綜合征。

3.抗病毒治療應在發(fā)病48小時內試用抗流感病毒藥物。

⑴神經(jīng)氨酸酶抑制劑:奧司他韋(達菲)

⑵離子通道M2阻滯劑:金剛烷胺和金剛乙胺

(五)預防方法:

1.盡可能減少人,特別是少年兒童與禽、鳥類的不必要的接觸,尤其是與病、死禽類的接

觸。

2.因職業(yè)關系必須接觸者,工作期間應戴口罩、穿工作服,

3.加強禽類疾病的監(jiān)測*動物防疫部門一旦發(fā)現(xiàn)疑似禽流感疫情,應立即通報當?shù)丶膊☆A

防控制機構,指導職業(yè)暴露人員做好防護工作。

4.加強對密切接觸禽類人員的監(jiān)測。與家禽或人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觸史者,一旦出現(xiàn)流

感樣癥狀,應立即進行流行病學調查,采集病人標本并送至指定實驗室檢測,以進一步明確病

原,同時應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有條件者可在48小時以內口服神經(jīng)氨酸酶抑制劑。

5.嚴格規(guī)范收治人禽流感患者醫(yī)療單位的院內感染控制措施。接觸人禽流感患者應戴口罩、

戴手套、戴防護鏡、穿隔離衣。接觸后應洗手。具體的消毒隔離措施和專門病房的設置應參照執(zhí)

行衛(wèi)生部《傳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診療方案》的相關規(guī)定。

6.加強檢測標本和實驗室禽流感病毒毒株的管理,嚴格執(zhí)行操作規(guī)范,防止實驗室的感染

及傳播。

7.注意飲食衛(wèi)生,不喝生水,不吃未熟的肉類及蛋類等食品;勤洗手,養(yǎng)成良好的個人衛(wèi)

生習慣。

8.可采用中醫(yī)藥方法辨證施防。應用中藥預防本病的基本原則:益氣解毒,宜肺化濕。適

用于高危人群,應在醫(yī)生指導下使用。

19

第七章登革熱

時間分配:一個單元(2小時)

登革熱是?種由伊蚊傳播的登革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

一、目的要求:

㈠了解登革熱的臨床表現(xiàn)、診斷與鑒別診斷。

O掌握登革熱的處理原則。

㈢掌握登革熱的預防措施。

二、指導方法與內容:

(?)病史的詢問與體格檢查:

1.病史詢問:

⑴流行病學史:

患者于發(fā)病前2周內是否到過本病流行區(qū),介紹伊蚊叮咬人的特點,詢問有無被伊蚊叮咬

史及當?shù)氐歉餆崃餍星闆r,過去是否患過本病等。

⑵現(xiàn)病史:

詢問病人的食欲、大小便情況,是否急性起病,有無發(fā)熱、全身酸痛、皮疹、出血、頭痛、

肌肉關節(jié)痛等情況。

⑶其他:

包括過去病史、個人生活史、婚育史、家族史等。

2.體格檢查:

⑴一般情況:注意病人的發(fā)育、營養(yǎng)及精神狀態(tài),測量病人的體溫、心率、呼吸、血壓在

體重。

⑵皮膚粘膜:常有顏面潮紅,眼結膜充血,淺表淋巴結腫大。登革熱的皮疹為斑丘疹或麻

疹樣皮疹,亦可為出血性皮疹或猩紅熱樣皮疹??赏瑫r出現(xiàn)多種形態(tài)的皮疹。皮疹可分布全

身,可有癢感,大部分不脫屑。一般皮疹持續(xù)時間為3?4天。

⑶胸腹部:心率加快,律整,雙肺呼吸音增粗或可聞干啰音,很少出現(xiàn)濕啰音。

⑷神經(jīng)系統(tǒng):可出現(xiàn)嗜睡或煩躁,嚴重病例可出現(xiàn)抽搐、昏迷、腦膜剌激征陽性。

㈡診斷:

1.流行病學資料:

凡在流行季節(jié)中,有被伊蚊叮咬史者,當?shù)赜械歉餆崃餍芯鶓紤]本病的可能性。

2.臨床表現(xiàn):

⑴發(fā)熱:起病急,頭痛,肌肉關節(jié)痛,惡心,嘔吐等。

⑵皮疹:多于病程的3~6天出現(xiàn),多為斑丘疹或麻疹樣皮疹,可為出血性皮疹。常有癢感,

多不脫屑。

⑶出血:皮膚可有出血性皮疹,結膜充血、出血??砂l(fā)生上呼吸道或消化道出血。

⑷其他:可有不同程度的肝腫大,淋巴結腫大。

此外,尚需注意是否為登革出血熱的可能性。

3.實驗室檢查:

⑴非特異性檢查:

③血液常規(guī):

周圍血液白細胞數(shù)減少或正常,多在3s9x10筆.范圍,中性粒細胞比例減少,血小板數(shù)下

降。

④尿常規(guī):

一般無明顯改變,但部分病例可出現(xiàn)蛋白尿與紅細胞尿。

⑵特異性檢查:

21

①用免授學方法檢測病人【皿清中抗登單病毒的IgG與IgM抗體,結果陽性.

②發(fā)病3天內抽靜脈血、分離血清接種于白紋伊蚊純系CC/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