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寫詩的方法(七天學詩)_第1頁
學寫詩的方法(七天學詩)_第2頁
學寫詩的方法(七天學詩)_第3頁
學寫詩的方法(七天學詩)_第4頁
學寫詩的方法(七天學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寫詩的方法(七天學詩)

學寫詩的方法(七天學詩)

詩體”第一天明“詩體詩體

古典詩詞,按其起源、體式、語言、結(jié)構(gòu)等的不同,大致可以劃分為詩、詞、曲三大

類。

從格律上,詩又可劃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

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泛指唐代以前出現(xiàn)的各種詩體。唐及之后的人們模仿這類詩體

所寫的詩,也稱之為古體詩。

古體詩按其每句的字數(shù)可以分為四言詩、五言詩、六言詩、七言詩、雜言詩等。有些書

籍把雜言詩并不單列,而是劃歸到七言古詩中。所謂雜言詩就是每句的字數(shù)不定,可以

任意自由發(fā)揮。雜言詩多以三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為主,偶然也用四字句、六字句以

及七字以上的句子。所謂四言詩就是每句都是由四個字構(gòu)成的詩,五言詩就是每句都是

由五個字構(gòu)成的詩,七言詩每句都是七個字,其它類推。四言詩在唐以后就比較少見

了,唐以后的詩多以五言或七言為主,六言詩、雜言詩也有一些,但不是很多。五言古

體詩又簡稱為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為七古。四句的五言或七言古體詩人們一般習慣稱

它們?yōu)榻^句(古絕)。

需要指出的是:唐代及以后有一些人寫了一些入律的古風,雖然這些作品平仄大致符合

近體詩的規(guī)定,但由于或用韻或粘對或?qū)φ痰确矫娌⒉环辖w詩要求,因此也只當是

古體詩看待。

近體詩是在唐代完成的一種講究音律、平仄、粘對、對仗的嚴謹格律的新式詩體,又稱

今體詩或格律詩,它以五、七言律詩為代表,此外還包括律絕和排律。所謂近體詩或今

體詩,是相對于古體詩而言的,其實就現(xiàn)在來說已經(jīng)既不“今”也不“近”了,只是古

人這么叫,我們現(xiàn)在也跟著這么叫,繼續(xù)沿用這個名稱而已。唐之后模仿這種近體詩體

式所寫的詩,也稱為近體詩。

近體詩從句子的字數(shù)上來說,只有五言和七言兩種。無論什么形式的近體詩,都由偶數(shù)

的句子構(gòu)成。

四句構(gòu)成的近體詩也稱絕句。為了與古絕有所區(qū)分,人們又習慣稱它為律絕。律絕,

對于每句用字的平仄有相對嚴格的規(guī)定,用韻也比之古絕嚴謹。由于近體絕句類似于截

取了律詩的其中四句而成,所以有的人也把它稱之為截句。絕句分五言絕句和七言絕

句,五言絕句又簡稱為五絕,四句二十字;七言絕句又簡稱為七絕,四句二十八字。

每首由八句構(gòu)成的近體詩稱為律詩。五言律詩簡稱五律,四十字;七言律詩簡稱七律,

五十六字。五律和七律,不僅每句有嚴格的平仄、用韻要求,而且還對句子的對仗有一

定要求。

有一種超過八句的律詩,稱長律,也叫排律。排律與五、七言律詩一樣,不僅有平仄、

用韻等嚴格要求,而且對粘對、對仗

等也有嚴格規(guī)定。排律的句數(shù)也只能是偶數(shù)。

還有一種六句的律詩,古人稱為小律。由于作品比較少,就不多說了?,F(xiàn)在,對于小律

的詩,一般情況下被劃歸入律的古風了。

律詩每兩句(一韻,首句入韻時不算)稱為一聯(lián)。五律和七律的第一聯(lián)(一、二兩句)

稱為首聯(lián);第二聯(lián)(三、四兩句)叫做頷聯(lián);第三聯(lián)(五、六兩句)叫做頸聯(lián),也稱腹

聯(lián);第四聯(lián)(七、八兩句)叫做尾聯(lián)。

律詩,除了聲韻、字數(shù)等方面以外,一般還要求必須有對仗。五律和七律的對仗,一般

都是用在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首聯(lián)也可以對仗,也可以不對仗,首聯(lián)用了對仗,一般情況下并

不因此減少中兩聯(lián)的對仗。凡是首聯(lián)用對仗的律詩,實際上常常是用了總共三聯(lián)的對

仗。若頷聯(lián)不對而只是首、頸兩聯(lián)對仗的,有一個雅號叫做“偷春格”。律詩的尾聯(lián)

一般是不用對仗的,因為到了尾聯(lián),一首詩要結(jié)束了,對仗是不大適宜于作結(jié)束語的,

但尾聯(lián)用對仗的例子也是有的。

格律嚴謹?shù)穆稍?,通常對仗般不會少于兩?lián),但也有些古人的作品只有一聯(lián)對仗,這

種情況大多都是把對仗用在頸聯(lián)。

排律,除了首、尾兩聯(lián)外,中間各聯(lián)都要求對仗。

絕句可以對仗也可以不對仗,即既可以首聯(lián)對尾聯(lián)不對,也可以尾聯(lián)對而首聯(lián)不對,還

可以兩聯(lián)都對或都不對,總之沒有嚴格的限定。

古體詩對于對仗也沒有嚴格的限定,對仗的形式也比近體詩自由,可以不用考慮平仄相

詞、曲中有時也用對仗,但詞曲就對仗一般沒有嚴格規(guī)定。然而因為某些詞牌的有些句

子(如《滿江紅》上下片的各兩個七字句)很容易形成對仗,

詞人們就在這些地方使用對仗以提高作品的整齊和美感,久之便形成了一種習慣、慣

例。習慣歸習慣,慣例歸慣例,總之不是硬性規(guī)定,所以在這些地方用不用對仗完全看

寫詞人的喜好和安排了。個人看法:雖然是慣例,但若能對仗還是盡量使用對仗,以增

加整齊的美感。

詞,一般認為是起源于隋唐時期的燕樂,是從樂詞演變、發(fā)展而來的一種合樂可歌、句

式長短不齊的特殊詩歌形式,又有詩余、長短句、樂府(注意與漢樂府的區(qū)別)、曲

子、曲子詞、雅詞等多種稱呼。詞是一種合樂的文學,它與一?般意義上的詩又有所不

同。由于這種體裁在形式上“調(diào)有定格,句有定數(shù),字有定聲”,是倚譜填詞,因此寫

詞一般不稱為“作詞”而是說“填詞”或“倚聲”。盡管最早的詩也是合樂的,但那是

先有詩而后配樂,情況還是有所不同的。另外,每首詞一般都有一個固定的曲調(diào)名稱,

以相互區(qū)別,這種以示區(qū)分的曲調(diào)名稱人們就叫它為“詞牌”。

每個詞牌代表著不同的曲調(diào),不同曲調(diào)的詞在句數(shù)、字數(shù)、平仄、用韻等方面的要求

也是不一樣的,也就有了各自的體式要求。同一詞牌的詞可能有另外不同的名稱,同一

名稱也可能不是同一個詞牌,同一詞牌也可能會有不同的別體。詞由于是配合音樂的,

所以有些詞是分段落的,一個段落即是音樂已經(jīng)唱完了遍。人們給詞的這種“段落”

也起了個名字,叫“疊”或“片”。只有一段的詞,叫“單調(diào)”。兩段構(gòu)成的詞,稱

“雙調(diào)”,其上下段落稱為上片與下片,也叫上闋和下闋。由三個段落或四個段落構(gòu)成

的詞,就叫三疊或四疊。此外,詞有小令、中調(diào)、長調(diào)之分,有人規(guī)定58字以內(nèi)為小

令,59-90字為中調(diào),91字以上為長調(diào)。但這種分法的科學性還有可商榷的地方。

詞發(fā)展到后來,隨著樂譜的逐漸佚失,漸漸地也就脫離了音樂。后人填詞多是依照前人

遺留的文字作品來揣度、確定原來的詞每個地方的用字聲調(diào)、韻律等確定出來的文字詞

譜,最終詞也就著著實實地成為了一種講究聲韻、格律的獨特的詩。從廣義上說,詞可

以看作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格律詩。

曲,是元時興起的一種合樂文學。從曲的樂詞結(jié)構(gòu)形式來看,比較接近于詞,但它與詞

又有很多的不同。曲有散曲與套曲之分,有北曲與南曲之別。這里主要是介紹詩詞的

格律,關(guān)于曲就不多說了。

用韻”第二天知“用韻用韻

人們喜歡IH體詩詞,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短小精悍、順口易記。為什么順口易

記?道理很簡單:舊體詩詞都是押韻的。有韻自然順口,順口便容易記憶。

那么什么是韻呢?詩詞格律中所謂的韻,簡單說來就是字的尾聲,大致等于現(xiàn)代漢語中

的韻母。比如,“長”和“方”的尾聲,按普通話它們的韻母都是“ang”,這個韻母就

是這兩個字的“韻”,且它們屬于同一個韻部。那什么又是韻部呢?韻母相同或接近的

字組合在一起就構(gòu)成一個個的韻部。

詩人在詩詞中用韻,叫做押韻。所謂押韻,就是把同韻部的兩個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

置上,這種同韻部字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復,可以構(gòu)成了聲音的回環(huán),使作品聲韻諧和,

也方便記憶。押韻所押的“韻字”通常都是放在句子的尾端,所以又稱韻腳。比如: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詩中韻腳“枝”、“思”兩字便屬同韻字押韻,它們隔句在同位置上重復出現(xiàn)從而造成

一種和諧和回環(huán)的音韻之美,使得作品讀來朗朗上口。

關(guān)于押韻,現(xiàn)在有很多觀點,但主要的是押韻從寬從嚴、用舊韻還是用新韻的問題。新

韻的韻書有很多版本,但若你普通話說得

很好,這些韻書也就沒什么必要,頂多備本新華字典什么的就可以了。現(xiàn)在寫舊體詩

詞,大多數(shù)人還是采用舊韻。舊韻的韻書也不少,但基本都是從《切韻》承繼而來的。

目前使用的舊韻韻書,被普遍認同的是:寫詩用《平水韻》,填詞依據(jù)《詞林正韻》。

個人看法,對于初學者最好不要貪圖便捷,還是從舊韻入手比較好。因為寫格律詩詞,

有個繼承問題。學習舊韻,對更好地理解、把握前人的作品及其作品的音律、節(jié)奏等變

化是大有裨益的。同時,也不至于鬧出說“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不押韻”的笑話

來。

最早的《平水韻》韻書,現(xiàn)在已經(jīng)難見到了。清代以后人們寫詩時所用的韻書主要是依

據(jù)《佩文詩韻》、《詩韻集成》、《詩韻合壁》等,這些韻書都是在《平水韻》基礎上

重新編纂頒布的,都屬于“平水韻”類,因此人們習慣上依舊把它們稱作平水韻。

《平水韻》共有106個韻部,其中:平聲30韻,上聲29韻,去聲30韻,入聲17

韻。韻書中平聲分為上平聲、下平聲。這只是因為平聲字多,所

以分為兩卷,等于說平聲上卷,平聲下卷,與現(xiàn)代漢語里的陰平聲、陽平聲不是一個概

念,這點應該注意。

在今天看來是同韻的一些字,在舊韻中可能屬于不同的韻部。比如“東”、“冬”二

字,在舊韻中就分屬兩個韻部,前者屬于“上平一東”,后者屬于“上平二冬”。再比

如“因"、“音”二字,前者屬“上平十一真”,后者屬于“下平十二侵”。至于這些

字在舊韻中其讀音上有何分別,我們現(xiàn)在不需要過多的去追究它。只須知道:它們在最

初的時候讀音是有區(qū)別的,只是后來隨著語言的變化混而為一-而已。

韻有寬有窄,字數(shù)多的叫寬韻,字數(shù)少的叫窄韻。寬韻字多,寫詩挑選韻字就比較容易

些;窄韻字少,選字就比較困難,窄韻的律詩也就比寬韻的律詩少見。

近體詩的押韻規(guī)則是:1)除首句有時需要押韻外,其它都是逢偶相押,隔句相押,即在

偶數(shù)句子的末尾字押韻,奇數(shù)位子上的句子不用韻。2)一般只押平聲韻,且要求一韻

到底,中間不能換韻,也不允許通韻,當然也就不允許出韻了。3)韻不能重出,即不

許“重韻”。也就是說只能用同韻部的不同韻字,不能重復用同一個韻字。

此外,每首詩的首句尾字作平聲時:首句也須押韻。但由于首句本可不入韻(仄聲字收

尾時),所以首句的押韻比其它位置的押韻,其要求相對寬

松些,既可以使用本韻,也可以用鄰韻。五律以首句不入韻為常見,七律以首句入韻為

常見。

至于什么是平聲字、什么是仄聲字,放在下一日再談。這里先說說鄰韻

所謂鄰韻,不是說韻書上鄰近的韻部就是鄰韻,而是指讀音上比較相近的那些韻部的

字?!跋嘟辈灰陨掀铰?、下平聲的界限而有所間隔。

鄰韻,若按中古音劃分,大致情況是:a)東冬兩韻為一類;b)江陽兩韻為一類(注意

在古音中江陽不鄰近,江更接近于東冬,是為特例);c)支微齊三韻為一類;d)魚

虞兩韻為一類;e)佳灰兩韻為一類;f)佳麻兩韻為一類(特例);g)真文與元(部

分)三韻為一類;h)寒刪先三韻為一類;i)刪先與元(部分)三韻為一類;j)蕭肴

豪三韻部為一類;k)庚青蒸三韻為一類;1)蒸侵兩韻為一類(特例);m)覃鹽咸三

韻為一類。

關(guān)于近體詩的用韻,前面說了“不允許通韻”,但情況往往也有例外。古人寫詩也有通

韻的,并且還找了些理由冠以漂亮的名字,什么“孤雁出群”、“只鳥單飛”、“轆瀘

體”、“葫蘆體”、“進退格”等等,這些都是格律粗通之后的事,這里就先不說了。

古體詩的用韻比近體詩要寬松,可以押平聲韻,也可以押仄聲韻,既可以一韻到底,也

可以中間換韻,有時也允許通韻和重韻,但每次換韻前不得少于兩韻。

詞的用韻比詩更為寬松,不僅平水韻中的鄰韻可以通押,上去聲也可以通押,而且古人

的作品中還有不少是以方音押韻的,這主要是唐宋人填詞多倚口語押韻的緣故。清代時

戈氏根據(jù)唐宋人詞作品的大多數(shù)情況,在平水韻基礎上編纂了一部《詞林正韻》。由于

這部韻書是以“平水韻”作為基礎的,只是把其中一些讀音比較鄰近的韻部進行了歸

并、拆解或重新組合,符合詩人們的用韻習慣,所以逐漸為詞人們所接受,詞人們填詞

也就漸漸依據(jù)這部韻書押韻。《詞林正韻》共分十九個韻部,除了十五到十九五個入聲

韻部單列外,其他十四個韻部都平仄另列。

詞的用韻比較復雜,不同的詞調(diào)對韻有不同的規(guī)定,有押平韻的,也有押仄韻的,還有

平仄互押的;有一韻到底的,也有中間換韻的。總之,詞是倚照詞譜來填,哪里需要押

韻,哪里不需要,是用仄韻還是用平韻,是一韻到底還是中間換韻,詞譜中都有規(guī)定,

只需依照詞譜安排押韻就可以了。

詩有韻,就如同屋有柱子;柱不穩(wěn),則屋必傾。韻不穩(wěn),則詩必劣。所以押韻方面有些

情況當有所戒,尤其對初學者來說不可不知:1)湊韻:俗稱也叫掛韻,就是說所押韻

字,與全句意思不相貫串,而勉強湊合上一個韻字。2)落韻:也就是俗稱的出韻。

3)重韻:同一個韻字在一首詩中重復出現(xiàn),哪怕是一字兩義而并押之,也算重韻。重韻

在近體詩中是不允許的,但在古體詩中允許重韻。4

)倒韻:也就是說將二字顛倒以就合韻腳而押韻。這種情況在某些詞語顛倒后對于詞

的理解無多大影響情況下也可以。5)啞韻:作詩當選擇聲音響亮的韻押之,自然音調(diào)高

超。若用啞韻則非但詩句不挺,也會使全詩因之萎弱。6)僻韻:又名險韻,指那些僻

字或單字只義的字。7)同義韻:用同義字重復押韻,如花葩、芳香、憂愁等,分

別意義相同,一詩并押未免重復可厭。8)同字義異韻:同一個字,往往有多義,不可

勉強借義湊押。如屬于“四支韻”的思字,不可作情思之思押,這方面初學最宜審慎。

無論是寫詩還是填詞,“唱和”是經(jīng)常遇到的情況。唱和不一定要和韻,但有人喜歡顯

示自己的才能,唱和時不僅和意,而且還“和韻”。和韻分為如下幾種類型:1)次

韻:又稱步韻,即用原詩相同的韻字,且前后次序都必須相同,這是最常見的?種方

式。2)用韻:即使用原詩中的韻字,但不必依照其原來的次序。

3)依韻:即用與原詩同一韻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四聲",平仄”第三天辨“四聲,調(diào)“平仄四聲平仄

漢語語音通常都由聲母、韻母和聲調(diào)三個方面構(gòu)成,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構(gòu)成了

漢語的聲調(diào),其中以高低、升降為主要的因素。漢語有聲調(diào),是其一大顯著特點。比如

同一個音qing,按現(xiàn)代普通話,就可以讀出“清、晴、請、箸”四個聲調(diào)來。古代漢語

也有四個聲調(diào),但與現(xiàn)代漢語的四個聲調(diào)有所不同。格律詩詞正是利用了漢語的這個四

聲特點,讓不同聲調(diào)的文字搭配,從而構(gòu)筑生出一種音樂般的美感。四聲,就是漢語的

四個聲調(diào)。但需要指出的是,古典詩詞中的四聲,并不是指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普通話的四

聲,而是指古代漢語的四聲(關(guān)于按即現(xiàn)代普通話寫格律詩詞是否恰當,仍處爭論中,

這里不想多談)。漢語在其歷史發(fā)展與沿革過程中,音、聲都是不斷變化著的。音韻學

家們把漢語的讀音分為四個時期:上古音(涵蓋范圍為周秦及兩漢)、中古音(自魏晉

南北朝,以迄于唐宋)、近古音(元明至清末甚至包括民國初)、現(xiàn)代音(民國至現(xiàn)

在)。

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依據(jù)古代漢語區(qū)分四聲,主要指的是中古音系統(tǒng)的四聲(北曲除外,北

曲接近古音)。中古音系統(tǒng)以《切韻》為代表,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平水韻”就屬于《切

韻》體系的。這方面在第二天談韻時已經(jīng)做了一些說明?!肚许崱废到y(tǒng)的中古音,把

漢語的聲調(diào)分為四個,即:

(1)平聲:到后代逐漸分化為陰平和陽平兩個聲調(diào)。(2)上聲:到后代有一部分變?yōu)?/p>

了去聲。(3)去聲:到后代仍作去聲。(4)入聲:這是一

個短促的調(diào)子,在現(xiàn)代漢語中已派入了平、上、去三個聲調(diào)中。入聲在目前普通話中

已經(jīng)消失了,派入了其它幾個聲調(diào)之中。在有些地方,比如在廣東、四川、江浙等地的

方音中,部分入聲讀音依舊存在。關(guān)于古代四聲高低升降的形狀到底是怎樣的,現(xiàn)在已

不能詳細知道了。依傳統(tǒng)的說法,平聲應該是一個中平調(diào),上聲應該是一個升調(diào),去聲

應該是一個降調(diào),入聲應該是一個短調(diào)。關(guān)于四聲,古人有一首歌訣,可以大致說明其

高低升降的狀況。這個歌訣名為《分四聲法》:

“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北鎰e

四聲是辨別平仄的基礎,也是學習詩詞格律的難點。不能很好的辨別四聲,對于寫出符

合格律的詩詞來說是難以想象的?,F(xiàn)在許多人學詩詞格律覺得困難,原因之一就是與入

聲的掌握上比較困難有關(guān)。呵呵,那既然要學習,還是多下點工夫吧(關(guān)于入聲有一些

規(guī)律可循,限于篇幅這里就不多說了)。知道了四聲,平仄就很容易懂了。平仄只是詩

詞格律的一個術(shù)語,詩人們把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平、仄。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

入三聲。至于為何這樣劃分,古人就是這么定的,我們現(xiàn)在寫詩填詞可以不去管它,知

道哪是平聲、哪是仄聲,知道平仄如何搭配使用就足夠了。如果非要知道為什么,按王

力《詩詞格律》里講,是因為平聲是沒有升降的,較長的,

而其它三聲是有升降的(入聲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較短的,如此便形成了兩大類

型。在詩詞中,不同平仄聲調(diào)(有些詞還要區(qū)分四聲)的文字交錯配置,那就能使句子

的聲調(diào)豐富起來和多樣化,不至顯得單調(diào),構(gòu)成一種錯落的節(jié)奏與平仄諧和,形成一種

音樂般的美質(zhì)。

平仄在詩詞中交錯搭配,可以概括為如下兩句話:(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2)

平仄在對句中是對立的。這種平仄錯落規(guī)則在格律詩中表現(xiàn)尤為明顯。比如楊萬里

《霰》中的兩句:

寒聲帶雨山難白,冷氣侵人火失紅。

其平仄錯落搭配是:

平平I仄仄I平平I仄,仄仄I平平|仄仄|平。

本句中雙音平仄交錯,對句中平仄對立。

最后需要提請注意的是:對于詩:平、上、去、入是互不通押的;對于詞:上去聲可以

通押,但與入聲一般情況下(某些特殊規(guī)定的詞譜除外)是不能混押的。有些詞規(guī)定必

須押入聲韻,還有些詞對于某些地方的用字不僅

要區(qū)分平仄而且要區(qū)分上、去聲,因此學習古典舊體詩詞不僅僅是能夠辨別平仄就可以

的,對于四聲的辨別也應該明晰。

粘對”第四天能“粘對粘對

四聲、平仄都學過了,韻也學

了,現(xiàn)在就可以開始學習如何安排近體詩的聲韻了。“粘對”,是近體詩格律的一項

基本原則,古體詩是不講粘對的,甚至有些詩人還故意安排避免出現(xiàn)粘對。另外,古體

詩對于平仄的安排,除了韻腳要一致外,并無其他必須遵守的規(guī)定,是相對自由的。

即使有某些說法,比如平頭、上尾、蜂腰、鶴膝什么的,也只是供安排聲韻作參考,不

是必須遵守的。所以下面談的格律格式,主要是針對近體詩的。也許有人會說:一首

詩,這里平平仄仄,那里仄仄平平的,格式太過復雜,看得腦袋都大了也沒弄明白,好

難懂,真難學。其實,這是因為沒掌握其中的訣竅,沒能避繁就簡。知道了什么是平仄

和該怎樣押韻后,其實學近體詩格律格式,學平仄搭配,只要弄懂兩個字——粘、對,

和一個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一切都變得非常簡單。什么?不相信?不信咱們就試

試!在試試之前,先介紹兩個概念——對和粘。先說““對”。所謂對,就是對立。詩

詞格式中所說的“對",就是使一聯(lián)(格律詩每兩句構(gòu)成一聯(lián))的上下句平仄相互對

立。對,實際上也是平仄交錯的原則(平仄交錯主要是體現(xiàn)在一個句子內(nèi)的平仄隔雙交

錯對立搭配)。再說“粘”。粘,也就是貼上去。詩詞中就是平粘平,仄粘仄,下聯(lián)出

句第二字的平仄跟上聯(lián)對句第二字相一致。再細點說,就是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

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類推。明白了什么是對粘,再記住

“平平仄仄平平仄”這個句式,那么近體詩的格律格式就可以推導出來了。第一句

是:平平仄仄平平仄,我們把這個句式不妨給它個代號叫做①句式。根據(jù)“對”原則,

那么下句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我們也給它起個名字叫②句式。第三句呢?粘!即粘

住第二句,它仄開頭,我也仄開頭,但又不能違反遇單句尾仄,所以把粘仄的倒數(shù)第三

字與粘平的尾字調(diào)換位置,由此構(gòu)成:仄仄平平平仄仄(③句式)。第四句再“對”,

成:平平仄仄仄平平(④句式)。如此,平起(以第二字論)仄收(以尾字論)不入韻

的七絕標準格式就有了:

平起仄收式七絕格式:平平仄仄平平仄(①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②句式)仄仄

平平平仄仄(③句式)平平仄仄仄平平(④句式)

七絕有了,七律和七排只要照方拈藥,粘對下去就可以了。以上只是介紹了“平起仄

收”這一種格式,那么其他格式呢?好辦,只要取上面推導出來的四個句式中任何一

個作為首句,然后按“對粘”原則對粘下去就都有了。不過,在粘對時,還應把握住如

下兩點:1)若非在首句,奇

數(shù)句尾字必仄。粘對中遇到奇數(shù)句尾字平時,將尾字與倒數(shù)第三字平仄調(diào)換。

2)因為需要押韻,所以逢偶句尾字必平。粘對過程中遇到偶句仄時,將尾字與倒數(shù)第二

字平仄調(diào)換。也正因為如此,故?、?、④兩種句式作首句時,對句的尾字要與倒數(shù)第

三字調(diào)換,對句分別應為:④句式和②句式。如此,七絕和七律的標準格式便為:七

絕:a)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韻:①②③④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b)平起平收,首句入韻:④②③④(只是把a格式的首句換成了④句式)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c)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韻:③④①②(相當于把a格式的前兩句與后兩句調(diào)換位置)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d)仄起平收,首句入韻:②④①②(只是把c格式的首句換成了②句式)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a)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韻:①②③④①②③④(相當于兩首a格式七絕的疊

b)平起平收,首句入韻:④②③④①②③④(只是把a格式的首句換成了④句

c)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韻:③④①②③④①②(相當于兩首c格式七絕的疊

加X

1

7)仄起平收,首句入韻:②④①②③④①②(只是把格式的首句換成了②句

式dc

x

?

七言格律詩的格式有了,要知道五言格律詩的格式就很簡單了,只須把七言格律詩各個

格式中每個句子的首二字去掉,就是五絕、五律和五排的格式了。五言格律詩的格式,

就不在此羅列了。除了上面介紹的四種句式以外,還有一種特殊句式:五言為“平平

仄平仄”,七言為“仄仄平平仄平仄”。這個句式實際上是一種后面要說的拗句,但

詩人們用的比較多,也就成為固定的一?種形式了。這個句式主要是偶爾作為③句式的替

代品。以上是格律詩的標準格式,實際上古人的作品中完全吻合這些格式的并不多,那

又是為什么呢?這就牽扯到聲韻位置的重要性問題了(與拗救也有關(guān),后面單獨說)。

一般來說,在聲律表現(xiàn)上,后面比前面重要,前松后緊,前輕后重,具體來說就是:

1)同一聯(lián)中后句比前句重要,后句比前句要求嚴格。2)一個句子以連續(xù)兩音為一節(jié),

尾字單獨為一節(jié),則同?個句子中后面

的字節(jié)比前面的重要,每句的最后一字最重要,要求也最嚴格,平仄不可更換。然后是

倒數(shù)第二音節(jié)(五言第3、4字,七言第5、6字),偶爾可以變化,若特拗句式“平

平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仄”等。依次類推。3)一個句子中,除句子的尾字因為單獨構(gòu)成

一個音階外,其他的字,偶位上的字比奇位上的字重要、嚴格。除尾字外,偶位上的字

是構(gòu)成節(jié)奏的關(guān)鍵。4)同一個雙字構(gòu)成的音節(jié)中,后一個字比前一個字重要,要求嚴

格。因為雙音字節(jié),重音主要落在后一個字上。鑒于以上3、兩條,4前人總結(jié)出一

個“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口訣。這個口訣,也就是說五言句子逢一、三位置

上,七言句子逢一、三、五位置上的字(五言的“五”位置上的字是不能更換的)平仄

可以不論,而五言二、四位置上、七言二、四、六位置上的字,其平仄必須明確、嚴

格,不可含糊。如此,除每句的尾字外,逢單位置上的字,其平仄就有了變通,這也是

格律詩的嚴格之下的一種自由。這個口訣對于初學格律的人來說,是有一定作用的,因

為它簡單明了。但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個口訣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

的真理,它也存在一些問題,容易對初學者造成誤導。這個口訣雖然在一-般情況下是相

對比較正確的,但在某些情況下卻不一定適當。有時“一、五”不能不論,三、某

些情況下“二、四、六”也不見得就“分明”。比如:在五言“平平仄仄平”這個格式

中,第一字不能不論,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個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論,否則

就要犯孤平。孤平可是近體詩的大忌。在五言“平平仄平仄”這個特定格式中,第一字

也不能不論(古人作品中偶

爾能見到不論的);同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這個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

不論。以上講的是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在一定情況下不能不論。至于五言第三字,

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況下,更是以“論”為原則了。再如,對于“平平”腳的句子即

“仄仄仄平平”和“平平仄仄仄平平”來說,前者第三字,后者第五字也不能不論,否

則會出現(xiàn)“三平調(diào)”,即句子的結(jié)尾是連續(xù)的三個平聲字,這同孤平一樣,也是近體詩

之大忌,必須避免。總之,七言仄腳的句子可以有三個字不論,平腳的句子只能有兩個

字不論。五言仄腳的句子可以有兩個字不論,平腳的句子只能有?個字不論?!耙蝗?/p>

不論”的話不是完全對的。再說“二四六分明”這句話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

明”是對的,七言第二四兩字“分明”是對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

定“分明”。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來看,第六字并不一定“分明”。又如“仄仄

平平仄”這個格式也可以換成“仄灰平仄仄”,只須在對句第三字補償一

個平聲就是了(是關(guān)于拗救的,后面再說)。七言由此類推?!岸牧置鳌钡脑捯?/p>

不是完全正確的。上面提到了“三平調(diào)”和“孤平”是詩家近體詩之大忌,應該避免。

那么出現(xiàn)了“三平調(diào)”和“孤平”怎么辦呢?假若寫詩時出現(xiàn)“三平調(diào)”,沒有別的辦

法,只能把該用仄聲卻用了平聲的那個字改回仄聲,否則就是出律,犯了近體詩避忌。

孤平是近體詩的另一個平仄搭配大忌,所以詩人們寫近體詩的時候,都非常注意避免。

據(jù)格律大家王力老先生統(tǒng)計,全唐詩中只有兩首近體詩有犯孤平。根據(jù)我個人就全唐詩

格律的對驗,有犯孤平的例子可能比兩首要稍微

多些,但總之是很少很少的,在數(shù)萬首詩中,就出現(xiàn)這么寥寥數(shù)首,應該說是幾乎可以

粗略不計了。當詞、曲中用到類似句子的時候,詞人們也非常注意避免孤平。關(guān)于孤平

的定義,目前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就是我下面要講的,持這種觀點的以王力

老先生為代表;另一種說法是“顧名思義”,認為只要是兩仄夾一平就算孤平,也叫

“夾平”,持此觀點的以啟功老先生為代表。個人相對傾向于第一種觀點,所以這里只

就第一種觀點進行說解。所謂孤平,就是在“仄平”腳的句子中,即五言“平平仄仄

平”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兩個句型中,該用平聲的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用

了仄聲,如此除了韻腳尾字之外便只有一個平聲字了(七言的首字原本就可平可仄,因

此即使七言首字是平聲也不計算在內(nèi)),如此就稱它是孤平。注意:孤平只出現(xiàn)在“仄

平”腳的句式中,即五言“平平仄仄平”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兩個句型中,其

他句型中即使只有一個平聲字或除了韻腳外只有一個平聲字也不能算是孤平,最多算是

拗句的一種,有些情況甚至是符合標準格律的。比如“我宿五松下”只有“松”字一個

平聲字,其他都是仄聲字,但這只能算拗句,不是孤平;再如“未解憶長安”,除了韻

腳“安”字外就只有一個“長”字是平聲了,但這卻是一個標準的律句,即前面所講的

五言“④句式”——仄仄仄平平。其實孤平,也只是拗句的一種形式,只不過從音律上

這種形式屬于最不諧和的一類,所以古人就特別的有意避免它,久之就成為詩家共同避

忌的規(guī)則了。如果在“仄平”腳句子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用仄聲怎么辦?

另有

一種補救辦法,后面談“拗救”時再細說。還有一個“三仄尾”,即五言的“平平平仄

仄”第三字、七言的“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五字用了仄聲,則句子的尾巴就連續(xù)三個

仄聲字“仄仄仄”,成為“三連仄

”,這叫“三仄尾”?!叭莆病痹诮w詩中也是避忌的,但因為仄聲字發(fā)音比較

短,對音律的諧和影響小些,且在近體詩中都是巾現(xiàn)在一聯(lián)的上句,所以避忌的程度沒

有“三平調(diào)”高,偶爾在近體詩中出現(xiàn)是允許的,但不宜多的使用,能避開時還是應該

盡量去避開。在“仄仄平平仄”和“平平仄仄平平仄”中,若倒數(shù)的兩個平聲字(五

言的三、四字,七言的五、六字)都用了仄聲,則會出現(xiàn)“五連仄”或“四連仄”,這

種情況屬于大拗句,必須在對句中進行補救。補救辦法見《第五天通“拗救”》部

分。孤平、三平調(diào)都是近體詩大忌,也正因為它是近體詩大忌,句子音律拗,不

順,不諧和,所以往往被詩家多的采用到古體詩(古風)中,有不少詩家還在古體詩中

著意安排使用孤平和三平調(diào)。三仄尾也是古體詩(古風)經(jīng)常采用的一種平仄搭配。

拗救”第五天通“拗救拗救

要是嚴格按標準格式定平仄寫詩,確實難度很大,恐怕也就沒有那么多好詩了。為了解

決難度問題,不至于使些好詩荒廢掉,同時又要保證音律、韻律的諧和,除了上面

提到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不是什么時候都可以如此的,再提醒?遍)外,

古人們還鼓搗出了一個叫“拗救”的東東,作為近體詩格式的靈活使用原則。

什么是“拗救”呢?所謂拗救,其實包括了兩個方面,即拗和救。拗了,然后想辦法去

救。注意,“拗救”原則只適用于近體詩。古體詩平仄本來就自由,談不上什么拗救不

拗救的;詞,平仄都是固定的,出律了就是出律了,也沒有拗救一說。那什么又是

“拗”呢?“拗”就是不順,用于詩中,簡單說來就是以常格看句子的某個字出律,平

仄不合常規(guī)。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在第四日所提到的那種特定格式

(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實際上就是拗句的一種,只是因為

這種格式被常用到那樣高的頻率,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成了一種特定的合律句式

了。拗句在近體詩中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和存在的,但應注意:若出現(xiàn)了拗,通常是需要跟上

“救”(也有可以不救的情況)。前面一字用了拗,后面就要在適當位置進行“救”。

所謂“救”,就是補償。一般說來,前面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后面必須(或經(jīng)

常)在適當?shù)奈恢蒙涎a償一個平聲。救,一般只能救前面的拗,不能救后面的拗,即救

前不救后。此外,若前面該用仄聲的地方而用了平聲,就一般情形來說,是沒辦法救

的,即只能平救仄而不能仄救平(特拗律體除外)。

下列三種拗救情況相對也比較常見:

(a)本句自救:在仄平腳句式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如果沒用平聲,那么就會

犯孤平。孤平可是近體詩大忌,要不得的。但為了不影響意境和詩的整體形象,或根本

找不到合適的平聲字替代,那個地方非得用個仄聲字,怎么辦呢?若遇這種情況,可以

在句子的倒數(shù)第三字,即五言第三字、

七言第五字補償一個平聲字來救。具體來說就是:在該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

一字用了仄聲,則在第三字補償一個平聲。如此就變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則是由

“仄仄平平仄仄平”換成“仄仄仄平平仄平”。這種情況也叫“孤平自救”。關(guān)于“孤

平自救”,目前流行一種說法,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若用了仄聲,而第

一字用了平聲,就不算是孤平,或者說是用第一字的平聲救了。我個人不太贊成這種說

法,原因有:1)音律是前輕后重、前松后嚴的,即后面的音節(jié)比前面的音節(jié)重要。從

聲律上,前面的救不起后面的拗。拗救只能是后救前。2)七言的第一字原本就是可平可

仄、平仄任意的,只所以“任意”,就是因為這個字在聲律上作用最小,小到兒乎可以

忽略,其平仄對于聲律構(gòu)成幾乎沒什么影響。3)雖然首字用了平聲字,避免了除韻腳

外只一個平聲的情況,但第四字依舊為“夾平”拗,聲律依舊不夠諧和。前面提到的特

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實際上也屬于本句自救的一

種,即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了仄聲,分別在第四字和第六字換用平聲字作為補

償,即“救”。(b)對句相救:本句沒辦法救,那就在對句救。在該用“仄仄平平仄”

的地方,第四字(倒數(shù)第二字)用了仄聲,或三四兩字(倒數(shù)第二、三字)都用了仄

聲,則在對句的第三字改用平聲來補償。這樣本來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句

式就成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或“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則成為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或“平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這種

情況下,五言對句第一字、七言對句第三字,允許為仄

聲字。(c)半拗可救可不救:在該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倒數(shù)第二字)

沒有用仄聲,只是第三字(倒數(shù)第三字)用了仄聲。七言則是在該用“平平仄仄平平

仄”的地方,第五字(倒數(shù)第三字)用了仄聲而第六字(倒數(shù)第二字)依舊保持平聲。

這種情況可救可不救,與(a)(b)兩種情況的嚴格性稍有不同。若救,救法跟(b)相

同,也是分別在對句的“倒數(shù)第三字”即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換用一個平聲字。

種經(jīng)常

出現(xiàn)的情形是:詩人們在運用(a)種拗救的同時,常常在出句用(b)或(c)。這樣

就既構(gòu)成了本句自救,同時又構(gòu)成對句相救。舉出幾個拗救的例子:

本句自救(孤平自救):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畎住兑顾奚剿隆罚▽錇楸?/p>

免孤平本句自救,首字“恐”拗,在第三字換一個平聲字“天”救)本句自救(特定

格式句):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醪端投派俑问裰荨罚ǔ鼍涫翘囟ǜ?/p>

式句,即出句的“在”拗,“歧”救)對句相救(出句倒數(shù)第二字拗):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離別》(出句“不”字拗,對句“吹”字救)對

句相救(出句倒數(shù)第二、三字都拗):向晚意不適,驅(qū)車登古原?!钌屉[《登樂游

嫄》(出句“意”和“不”都拗,對句“登”字救)

半拗未救的(出句倒數(shù)第三字拗):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李白《送友人》

(出句“一”字拗,對句未救)半拗救了的(出句倒數(shù)第三字拗):揮手自茲去,蕭蕭

斑馬鳴?!畎住端陀讶恕罚ǔ鼍洹白浴鞭?,對句“斑”救)既本句自救又構(gòu)成對句

相救: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畎住端尬逅缮较萝鲖嫾摇罚▽涞摹盁o”字既

救了本句的“寂”字,同時也救了出句的“五”字)流水如有意,莫禽相與還?!?/p>

維《歸嵩山作》(對句的“相”字既救了本句的“莫”字,同時也救了出句的“有”

字)對酒不覺暝,落花盈我衣?!畎住蹲郧病罚▽涞摹坝弊旨染攘吮揪涞?/p>

“落”字,同時也救了出句的“不覺”二字)

對仗”第六天會“對仗對仗

“對仗”的“對”也是對立的意思,但與“對粘”的對有所區(qū)別的是:這里所說的

“對”不僅包括聲律,也包括字面。對仗,就是修辭學上所說的對偶,說白了,也就是

做對聯(lián),俗話叫做對子。詩人們習慣把詩詞中的對偶叫作對仗。所謂對仗,就是把同類

的或?qū)α⒌母拍畈⒘衅饋?。詩詞中的對偶,一般是指兩句相對。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對

句。比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1句與2句、3句與4句就各自形成對偶,即對仗。它們

不僅聲律相對,而且字面也是相對的。比如“黃河”對“白日”就是名詞對名詞,其

中“黃”“白”還構(gòu)成顏色相對。對仗是律詩(包括排律)中所必須的,絕句、古風、

詞曲中有時也用對仗。但在古風、詞曲中的對仗,平仄不一定是相對的,也就是說有可

能是一致的。在詩詞中使用對偶可以形成一種整齊的美。那么對仗怎么對,有何講

究,原則要求與避忌是什么,種類又

是怎樣的?關(guān)于對仗的原則與避忌,簡單說來,可以歸納為如下幾條:1)近體詩中

的對仗要求最為嚴格,聲律、字面都應是相對的。律詩的中間兩聯(lián)要求對仗,首尾兩聯(lián)

可對可不對。若頷聯(lián)不對而是首、頸兩聯(lián)對的,是謂“偷春格”;絕句兩聯(lián)均可對可不

對;排律除首尾兩聯(lián)外都必須對仗,首尾兩聯(lián)可對可不對。古體詩中用不用對仗沒有具

體規(guī)定,用對仗時也只要求字面相對即可,半對半不對也可,不必考慮聲律相對。詞曲

中對對仗基本上沒有嚴格規(guī)定,但有些詞牌、曲牌的某些句子,詞人們習慣使用對仗,

并以形成慣例,如《鵬鴻天》上片的后兩句和下片的兩個三字句,《浣溪沙》下片開頭

兩句,《西江月》上下片的頭兩個六字句、《滿江紅》上下片的各兩個七字句等等。詞

曲的對仗其聲律根據(jù)詞譜和曲譜規(guī)定,不一定平仄相對.,字面要求相對也比近體詩的對

仗寬松。2)同類詞相對?: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

詞,連詞對連詞,數(shù)目詞對數(shù)目詞,顏色詞對顏色詞、時令對時令、人事

對人事等。此外,專用名詞只能對專用名詞,連綿詞只能跟連綿詞對,方位詞只能跟方

位詞對,雙聲可以跟疊韻相對。3)句法與結(jié)構(gòu)應相對:如單字對單字,雙字對雙字,詞

組對詞組等。在結(jié)構(gòu)上,只取表面結(jié)構(gòu)形式相對即可,不必追求內(nèi)在結(jié)構(gòu)。4)近體詩

的對仗不能用相同的字相對:近體詩對于在一首詩中字重出都是避忌的,對仗中兩句間

字重出自然就更應該避忌了,可以說近體詩對仗中同字重出是不允許的(句中自對除

外)。古體詩和詞、曲的對仗,不僅可以平仄不用對,字重出也是允許的。5)避忌

“合掌”:合掌是詩家大忌,應著力避免。一聯(lián)之中對仗的上下兩句,一般內(nèi)容不同或

相反。如果兩句完全同義或基本同義,叫作“合掌”,是作詩的大忌。有時上下兩句的

某個實詞意義太過接近,也看作是小合掌,也應該避免。6)上下兩聯(lián)對仗結(jié)構(gòu)完全相

同:即緊挨的兩聯(lián)對仗,上一聯(lián)與下一-聯(lián)對仗方式完全一致。這種情況容易使律詩顯得

呆板,應盡力避免。

近體詩對仗的種類有很多,歷來也眾說紛紜,無一定之標準。只《文鏡秘府論》就列出

了二十九種之多。但歸結(jié)起來,比較常見的有如下幾種:1)工對:凡同類的詞相對,叫

做工對。名詞可以分為若干小類,同一小類的詞相對,更是工對。有些名詞雖不同小

類,但是在語言中經(jīng)常平列,如天地、詩酒、花鳥等,也算工對。反義詞相對算工對。

句中自對而又兩句相對,也是工對。一聯(lián)之中,只要多數(shù)字對得工整,就應該看作是工

對。鄰對雖

然比純工對略遜一籌,但也可以看作是比較工整的對仗了。工對與鄰對又包含很多的

門類,如天文門、時令門、器物門、人事門、方位對、數(shù)目對、

連綿對、天文與時令、文具與文學等。2)寬對:寬對是相對于工對而言,是一種不完全

工整的對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詞的詞性相同,即可構(gòu)成對仗。3)借對:一個詞有

兩個或多個意義,詩中用的是甲義,但是同時借用它的乙義來與另一詞相為對仗,這叫

借對。如杜甫《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就是借古代“尋?!睘?/p>

尺度單位與數(shù)目字“七十”相對。借對,不僅可以借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