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文言文閱讀精測卷(1)(含解析)_第1頁
2025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文言文閱讀精測卷(1)(含解析)_第2頁
2025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文言文閱讀精測卷(1)(含解析)_第3頁
2025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文言文閱讀精測卷(1)(含解析)_第4頁
2025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文言文閱讀精測卷(1)(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2025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文言文閱讀精測卷(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題。材料一:季羔為衛(wèi)之士師,刖人之足。俄而衛(wèi)有亂,季羔逃之。刖者守門焉,謂季羔曰:“彼有缺?!奔靖嵩唬骸熬硬挥狻!庇衷唬骸氨擞懈]?!奔靖嵩唬骸熬硬凰?。”又曰:“于此有室?!奔靖崮巳胙伞<榷氛吡T,季羔將去,謂刖者曰:“吾不能虧主之法而親刖子之足,今吾在難,此正子之報怨之時,而逃我者三,何故?”刖者曰:“斷足,固我之罪也,無可奈何。曩者君治臣以法令先人后臣欲臣之免也臣知之;獄決罪定,臨當論刑,君愀然不樂,見君顏色,臣又知之;君豈私臣哉?天生君子,其道固然,此臣之所以悅君也?!保ü?jié)選自《孔子家語·致思》,略刪減)材料二:子夏問孔子曰:“顏回之為人奚若?”子曰:“回之仁,賢于丘也?!痹唬骸白迂曋疄槿宿扇??”子曰:“賜之辯,賢于丘也?!痹唬骸白勇分疄槿宿扇??”子曰:“由之勇,賢于丘也?!痹唬骸白訌堉疄槿宿扇??”子曰:“師之莊,賢于丘也?!弊酉谋芟鴨栐唬骸叭粍t四子者何為事夫子?”曰:“居!吾語汝。夫回能仁而不能反,賜能辯而不能訥,由能勇而不能怯,師能莊而不能同。兼四子之有以易吾,吾弗許也。此其所以事吾而不貳也?!保ü?jié)選自《列子·仲尼篇》)1.材料一畫框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勾選相應位置。曩者A君治臣B以法令C先人D后臣E欲F臣之G免也H臣知之2.下列對材料中加粗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報怨,指報復仇怨,其中“報”與“捷報頻傳”的“報”意思不同。B.私,意謂偏向,與“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私”詞義不同。C.居,意謂坐下,與“居則曰:‘不吾知也’”中的“居”詞義不同。D.貳,意謂背叛,有二心,與“且貳于楚也”中的“貳”用法相同。3.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季羔對犯罪的守門人施行了刖刑,后季羔臨難,守門人令他鉆狗洞為難他。B.守門人認為,季羔審理他的案件時既做到了公正執(zhí)法,又做到了心存不忍。C.季羔臨危不越墻,不鉆洞,斯文體面地脫離了險境,律己示人有君子之風。D.孔子點評學生時贊其所長,亦不避其短,重視學生的德才發(fā)展和為人處世。4.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天生君子,其道固然,此臣之所以悅君也。(《孔子家語·致思》)(2)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諫太宗十思疏》)5.材料二中,孔子認為四位弟子在為人方面有哪些共同特點?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題。材料一:夫齊桓公有天下之大節(jié)焉,夫孰能亡之?倓然①見管仲之能足以托國也,是天下之大知也。安忘其怒,出忘其仇,遂立以為仲父,是天下之大決也。立以為仲父,而貴戚莫之敢妒也,而本朝之臣莫之敢惡也;貴賤長少,秩秩焉,莫不從桓公而貴敬之,是天下之大節(jié)也。諸侯有一節(jié)如是則莫之能亡也桓公兼此數(shù)節(jié)者而盡有之夫又何可忘也?然而仲尼之門人,五尺之豎子,言羞稱乎五伯,是何也?曰:然,彼非本政教也,非致隆高也,非蔡文理也,非服人之心也。彼以讓飾爭,依乎仁而蹈利者也,小人之杰也。彼固曷足稱乎大君子之門哉?(選自《荀子·仲尼篇》,有刪改)材料二:公孫丑問曰:“夫子當路于齊,管仲、晏子之功,可復許乎?”孟子曰:“或問乎曾西曰:‘吾子與管仲孰賢?’曾西艴然②不悅,曰:‘管仲得君,其專也,行乎國政,其久也,功烈,其卑也;爾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為也,而子為我愿之乎?”公孫丑問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顯。管仲、晏子猶不足為與?”孟子曰:“以齊王,由反手也?!痹唬骸扒乙晕耐踔?,百年而后崩,猶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繼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則文王不足法與?”曰:“由湯至于武丁,賢圣之君六七作,天下歸殷久矣,久則難變也。紂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遺俗,流風善政,猶有存者。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猶方百里起,是以難也。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镃基③,不如待時?!駮r則易然也: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時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時者也。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選自《孟子·公孫丑》,有刪改)[注]①倓然:堅定的樣子。②艴然:生氣的樣子。③镃:農(nóng)具。6.材料一中畫框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勾選相應位置。諸侯有一節(jié)A如是B則莫之C能亡也D桓公兼此E數(shù)節(jié)者而盡F有之G夫又何H可亡也7.下列對材料中加粗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夫齊桓公有天下之大節(jié)焉”與“則應節(jié)而舞”(《促織》)兩句中的“節(jié)”意思不同。B.“莫不從桓公而貴敬之”與“散六國之從”(《諫逐客書》)兩句中的“從”意思不同。C.豎子,即小子,鄙稱。與《鴻門宴》“豎子不足與謀”中的“豎子”意思相同。D.“莫非其有也”與“汝其勿悲”(《與妻書》)兩句中的“其”意思不同。8.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齊桓公把管仲稱為仲父,朝廷內(nèi)外、舉國上下都跟隨桓公一起尊重管仲,這可以說是治理天下最重要的決定。B.公孫丑詢問孟子,孟子管理齊國的功業(yè)與管仲和晏子的功業(yè)誰的大,孟子以曾西的回答表明了自己的態(tài)度。C.孟子認為因為殷紂有武丁時期世家貴族、美好習俗、淳厚民風、仁惠政教的遺存,所以文王的興起才會那么艱難。D.孟子善用譬喻,將齊國此時推行仁政會得到百姓的擁護比作倒掛著的人獲得解救,強調(diào)了當下推行仁政的適宜性。9.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彼以讓飾爭,依乎仁而蹈利者也,小人之杰也。(2)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10.孔子的門人在對待春秋五霸的態(tài)度上和孟子對待管仲、晏子的態(tài)度有何共同之處?請結(jié)合材料簡要分析。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題。王沈,字處道,太原晉陽人也。沈少孤養(yǎng)于從叔司空昶事昶如父奉繼母寡嫂以孝義稱。好書,善屬文。正元中,遷散騎常侍、侍中,典著作。與荀顗、阮籍共撰《魏書》,多為時諱,未若陳壽之實錄也。出監(jiān)豫州諸軍事,至鎮(zhèn),乃教下曰:“自古賢圣,樂聞誹謗之言,聽輿人之論,芻蕘有可錄之事,負薪有廊廟之語故也。自至鎮(zhèn)日,未聞逆耳之言,豈未明虛心,故令言者有疑?其宣下屬城及士庶,若能舉遺逸于林藪,黜奸佞于州國,陳長吏之可否,說百姓之所患,興利除害,損益昭然者,給谷五百斛。若達一至之言,說刺史得失,朝政寬猛,令剛?cè)岬眠m者,給谷千斛。謂余不信,明如皎日?!鄙蛱綄ど普?,案賈逵以來法制禁令。諸所施行,擇善者而從之。又教曰:“后生不聞先王之教,而望政道日興,不可得也。文武并用,長久之道也。俗化陵遲,不可不革。革俗之要,實在敦學。昔原伯魯不悅學,閔馬父知其必亡。將吏子弟,優(yōu)閑家門,若不教之,必致游戲,傷毀風俗矣?!庇谑蔷趴ぶ?,咸悅道教,移風易俗。遷征虜將軍、持節(jié)、都督江北諸軍事。五爵初建,封博陵侯,班在次國。平蜀之役,吳人大出,聲為救蜀,振蕩邊境。沈鎮(zhèn)御有方,寇聞而退。武帝即王位,拜御史大夫,守尚書令,加給事中。沈以才望,顯名當世,是以創(chuàng)業(yè)之事,羊祜、荀勖、裴秀、賈充等,皆與沈諮謀焉。及帝受禪,以佐命之勛,轉(zhuǎn)驃騎將軍、錄尚書事,加散騎常侍,統(tǒng)城外諸軍事。封博陵郡公,固讓不受,乃進爵為縣公,邑千八百戶。帝方欲委以萬機,泰始二年薨。明年,帝追思沈勛,詔曰:“故博陵元公沈蹈禮居正,執(zhí)心清粹,才識通洽。內(nèi)著謀猷,外宣威略。建國設(shè)官,首登公輔,兼統(tǒng)中朝,出納大命,實有翼亮佐世之勛?!保ü?jié)選自《晉書·王沈列傳》)11.文中畫框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勾選相應位置。沈A少孤B養(yǎng)于C從叔D司空昶E事昶F如父G奉繼母寡嫂以孝H義稱12.下列對文中加粗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遷,改官。改官有三種情況:平調(diào)、升遷(右遷)、降職(左遷),本文是右遷。B.“長久之道也”與“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兩句中“道”字的含義相同。C.“固讓不受”與“則固前知其如此也”(《答司馬諫議書》)兩句中“固”字的含義不同。D.出納,“出”與“納”相對,文中用作偏義復詞,偏重于“出”字,語境義指“發(fā)布”。1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王沈喜歡讀書,善寫文章,與荀顗、阮籍合撰《魏書》,所記之事不像陳壽那樣客觀。B.王沈探尋善治,沿用賈逵以來的法制禁令,他所施行的方針政策,總是挑好的執(zhí)行。C.王沈重視道德教化,移風易俗,他認為,改革民間舊俗的關(guān)鍵,就在于重視學習。D.王沈因得到武帝贊賞而聲名顯赫,他在平定蜀國的戰(zhàn)役中鎮(zhèn)守有方,使敵人聞聲而退。1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乃教下曰:“自古賢圣,樂聞誹謗之言?!保?)將吏子弟,優(yōu)閑家門,若不教之,必致游戲,傷毀風俗矣。15.王沈為聽到“逆耳之言”采取了哪些具體措施?請結(jié)合文本簡要分析。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吳王壽夢有四子,長曰謁;次曰余祭;次曰夷昧;次曰季札,號曰延陵季子,最賢,三兄皆知之。于是王壽夢薨,謁以位讓季子,季子終不肯當。謁乃為約曰:“季子賢使國及季子則吳可以興乃兄弟相繼?!憋嬍潮刈T唬骸笆刮嵩缢?,令國及季子?!敝]死,余祭立;余祭死,夷昧立;夷昧死,次及季子。季子時使行,不在。庶兄僚曰:“我亦兄也。”乃自立為吳王。季子使還,復事如故。謁子光曰:“以吾父之意,則國當歸季子;以繼嗣之法,則我嫡也,當代之君。僚何為也!”于是乃使專諸刺僚,殺之,以位讓季子。季子曰:“爾殺吾君,吾受爾國,則吾與爾為共篡也?!弊淙ブ恿辏K身不入?yún)?。君子以其不殺為仁,以其不取國為義。夫不以國私身,捐千乘而不恨,棄尊位而無忿,可以庶幾①矣。秦始皇帝既吞天下,乃召群臣而議曰:“古者五帝禪賢,三王世繼,孰是?將為之?!辈┦科呤宋磳?。鮑白令之對曰:“天下官②,則讓賢是也;天下家,則世繼是也。故五帝以天下為官,三王以天下為家?!鼻厥蓟实垩鎏於鴩@曰:“吾德出于五帝,吾將官天下,誰可使代我后者?”鮑白令之對曰:“陛下行桀紂之道,欲為五帝之禪,非陛下所能行也?!鼻厥蓟实鄞笈唬骸傲钪?!若何以言我行桀紂之道也?趣說之,不解則死。”令之對曰:“臣請說之。陛下筑臺干云,宮殿五里,建千石之鐘,立萬石之簇。婦女連百,倡優(yōu)累千。興作驪山宮室,至雍相繼不絕。所以自奉者,殫天下,竭民力。偏較自私,不能以及人。陛下所謂自營僅存之主也,何暇比德五帝,欲官天下哉?”始皇闇然無以應之,面有慚色。遂罷謀,無禪意也。(節(jié)選自《說苑·至公》)注:①庶幾:差不多,在文中指接近“至公”的境界。②官:公有,與“私”相對。16.文中畫框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選出答案。季子A賢B使C國D及E季子F則G吳H可I以J興K乃L兄M弟N相O繼17.下列對文中加粗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A.“當”意為“承擔”,與《諫太宗十思疏》中“人君當神器之重”的“當”的意思相同。B.“之”在這里作代詞,與《阿房宮賦》中“杳不知其所之也”的“之”的用法不同。C.“以”在這里表示原因,這與《六國論》中“茍以天下之大”的“以”的用法不同。D.“是”與《答司馬諫議書》中“是而不見可悔故也”的“是”意思相同,用法不同。18.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謁不得已繼承王位,他每次飲食都會虔誠禱告,祈求自己早日死去以傳位賢能的季札。B.季子一直不愿接受王位,夷昧死時,他借出使逃避繼位;光讓位給他時,他逃到延陵。C.鮑白令之認為,是實行禪讓制還是世襲制,取決于君王是以天下為公還是以天下為家。D.鮑白令之以事實為依據(jù)批評秦始皇施行“桀紂之道”,令秦始皇啞口無言,面露慚色。1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乃自立為吳王。季子使還,復事如故。(2)若何以言我行桀紂之道也?趣說之,不解則死。20.請結(jié)合文本,簡要概括治國者怎樣做才能達到“至公”的境界。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EH解析:句意:以前你是用法令治理大家,先刑罰別人然后才是我,本意是想免我的罪,我知道(意味先用法定罪于別人,讓他看見不敢犯罪)。“曩者君治臣以法令”為狀語后置句,相當于“曩者君以法令治臣”,其后應斷開;“先人后臣”句中對比,其后應斷開;“欲臣之免也”中“也”表停頓,其后應斷開故選CEH。2.答案:B解析:相同,都是“偏向”之義。3.答案:A解析:“守門人令他鉆狗洞為難他”錯,守門人令他鉆狗洞是幫助他逃跑,不是為難他。4.答案:(1)上天降下像您這樣的君子,您的道德本來就這樣(高尚),這就是我愛戴您的原因。(2)即使用嚴酷的刑罰督察人民,用威風怒氣威嚇人民,(人民)最終只是茍且免于刑罰,但是并不會懷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內(nèi)心不服。解析:5.答案:①有一定的專長;②不知道變通,過于拘執(zhí)。解析:①由“回之仁,賢于丘也”“賜之辯,賢于丘也”“由之勇,賢于丘也”“師之莊,賢于丘也”可知,有一定的專長;②由“夫回能仁而不能反,賜能辯而不能訥,由能勇而不能怯,師能莊而不能同”可知,不知道變通,過于拘執(zhí)。參考譯文:材料一:季羔作為衛(wèi)國的最高司法長官,砍了一個犯人的腳。不久衛(wèi)國有人作亂,季羔出逃,正好是那個被砍腳的人守門,他對季羔說:“那里有段矮墻殘破了,你從那逃吧?!奔靖嵴f:“君子不翻墻?!彼f:“那里有個地洞?!奔靖嵴f:“君子不鉆洞?!笔亻T人又說:“這里有個密室?!奔靖岵胚M去。隨后追捕他的人找不到就放棄了。季羔將離開,對守門人說:“我當初不能違背王法,所以才砍了你的腳,現(xiàn)在我落難了,正是你報仇的好機會,而你卻三次救我,這是為什么呢?”守門人說:“斷足本來就是我應得之罪,沒什么可說的。以前你是用法令治理大家,先刑罰別人然后才是我,本意是想免我的罪,我知道(意味先用法定罪于別人,讓他看見不敢犯罪)。等我的案子判了罪定了,要行刑的時候,您非常嚴肅沒有喜色,看您的臉色我又知道;您對我沒有私心,上天降下像您這樣的君子,您的道德本來就這樣(高尚),這就是我愛戴您的原因?!辈牧隙鹤酉膯柨鬃诱f:“顏回的為人怎么樣?”孔子說“顏回的仁愛超過我?!弊酉膯枺骸白迂暤臑槿嗽趺礃樱俊笨鬃诱f:“子貢的論辯能力超過我?!弊酉膯枴白勇返臑槿嗽趺礃樱俊笨鬃诱f:“子路的勇敢超過我?!弊酉膯枺骸白訌埖臑槿嗽趺礃??”孔子說:“子張的莊重嚴肅超過我。”子夏離席站起來問道:“既然是這樣,那么這四個人為什么還要拜您為師呢?”孔子說“(你)坐下,我告訴你。顏回仁愛,卻不懂嚴厲;子貢善辯,卻不懂必要的沉默;子路勇敢,卻不知必要的退讓;子張嚴肅莊重,卻不能謙恭隨和。把他們四個人具有的本事合在一起來和我交換,我也不答應。這就是他們拜我為師而沒有二心的原因啊。”6.答案:BDG解析:(原文標點)諸侯有一節(jié)如是,則莫之能亡也;桓公兼此數(shù)節(jié)者而盡有之,夫又何可亡也。7.答案:C解析:“豎子”在文中是童子的意思,《鴻門宴》“豎子不足與謀”中的“豎子”是鄙稱,是小子的意思,兩者意思不同。8.答案:B解析:“孟子管理齊國的功業(yè)與管仲和晏子的功業(yè)誰的大”錯,是問如果孟子管理齊國能否再現(xiàn)管仲和晏子的功業(yè)。9.答案:(1)他們是用謙讓來掩蓋爭奪、假借仁愛的名義追逐實利的人,是小人中的杰出人物。(2)疆土不必再擴張,百姓不必再聚集增加,只需推行仁政就能統(tǒng)一天下,沒有人能夠阻擋啊。解析:10.答案:①都因他們未能推行仁政而持批判態(tài)度。②孔子的門人以贊揚五霸為恥,因為五霸沒有把政治教化當作立國的根本,不注重禮義,也不能使禮儀制度健全,反而用謙讓和仁愛實施爭奪實利的行為。③孟子認為五霸因為爭奪天下而使百姓被暴政殘害,不能趁當下時機施行仁政,而管仲和晏子也沒有引導國君推行仁政。解析:【參考譯文】材料一:齊桓公他懂得了治理天下的策略呀,誰還能滅了他呢?他堅定不移地相信管仲的才能,把國家大事全部托付給他,這是天下最大的明智。(他當上了齊國君主后,)能忘卻自己危急時對管仲的憤怒,逃離險境后就不再計較對管仲的怨仇,最終把管仲尊稱為仲父,這是天下最重要的決定。把管仲尊稱為仲父,國君的內(nèi)外親族沒人敢妒忌,朝廷大臣沒人敢埋怨;舉國上下,從高貴到卑下,老老少少,都秩序井然地跟隨桓公尊敬管仲,這些都是統(tǒng)治天下的關(guān)鍵問題。諸侯國君只要懂得了一兩個這樣的策略,就沒人能把他滅亡。桓公懂得了所有這些重要的策略,又怎么可能被滅了呢?然而孔子的學生和他周圍的人,盡管是身高五尺的童子,議論起來都以贊揚五霸為恥,這是什么原因呢?回答說:是這樣的,因為他們沒有把政治教化當作立國的根本,沒有達到注重禮義的最崇高的精神境界,沒有使禮義制度健全而且條理清楚,沒有使人完全歸服。他們是用謙讓來掩蓋爭奪、假借仁愛的名義追逐實利的人,是小人中的杰出人物。他們怎么可以在偉大的孔圣人門下受到贊揚呢?材料二:公孫丑問道:“先生如果做了齊國的相,管仲、晏子的功業(yè),有希望再度出現(xiàn)嗎?”孟子說:“曾有人問曾西說:‘您和管仲相比,誰更賢能些?’曾西變了臉色,很不高興地說:‘管仲得到他的君王的信任是那樣專一,行使國家的政權(quán)是那樣長久,功業(yè)卻是那樣卑微;你怎么能拿我和他相比?’”孟子又接著說:“管仲,是曾西所不屑的,你以為我愿意學他嗎?”公孫丑問道:“管仲輔佐其君而稱霸,晏子輔佐其君而揚名。管仲、晏子還不值得學嗎?”孟子說:“以齊國的實力推行王道來統(tǒng)一天下,易如反掌。”公孫丑說:“以文王的賢德,活了將近一百歲才逝世,還沒能統(tǒng)一天下;直到武王、周公繼承他的事業(yè),然后大大地推行王道,才統(tǒng)一天下?,F(xiàn)在您把統(tǒng)一天下說得這么容易,那么,連周文王都不值得學習了嗎?”孟子說:“從湯到武丁,賢圣的君王有六七個,天下歸附于殷商久了,久了就難以改變。紂離武丁不久,先王時的世家貴族、美好習俗、淳厚民風、仁惠政教,還有所留存。當時沒有一尺土地不屬于紂王所有,沒有一個百姓不歸紂王統(tǒng)治,在那種情況下,文王還只能從方圓百里的小地方興起,所以是很困難的。齊國人有句話說:‘雖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勢;雖然有農(nóng)具,不如等農(nóng)時?!F(xiàn)在的時勢就很利于用王道統(tǒng)一天下:疆土不必再擴張,百姓不必再聚集增加,只需推行仁政就能統(tǒng)一天下,沒有人能夠阻擋啊。況且仁義的君王沒有出現(xiàn),這是從來不曾像現(xiàn)在這樣稀缺的;老百姓被暴政殘害,從來不曾像現(xiàn)在這樣嚴重的。饑餓的人,可以很容易讓他吃飽,口渴的人,可以很容易讓他喝足?,F(xiàn)在這個時候,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推行起仁政來,老百姓必然愛戴它,就像被倒掛吊著的人得到解救一樣。”11.答案:BEG解析:原文標點為:沈少孤,養(yǎng)于從叔司空昶,事昶如父,奉繼母寡嫂以孝義稱。“沈少孤”主謂短語,結(jié)構(gòu)緊密,不斷開;“養(yǎng)于從叔司空昶”狀語后置句,結(jié)構(gòu)緊密,不斷開;“事昶如父”“奉繼母寡嫂以孝義稱”均為動賓短語,結(jié)構(gòu)緊密,不斷開。12.答案:B解析:B項,含義不同,方法/天道,自然的規(guī)律。C項,堅決/本來。13.答案:D解析:“因得到武帝贊賞而名聲顯赫”錯誤,因果不當,原文說“沈以才望,顯名當世”,大意是:王沈憑才氣名望,在當時名聲顯赫。14.答案:(1)就教導下屬說:“古代的圣賢,喜歡聽批評的話?!保?)將領(lǐng)官吏的子弟,在家中悠閑,如果不教育他們,必定會致使他們游戲人生,從而敗壞社會風氣。解析:15.答案:①獎勵諫言者。他通告所屬城及士民百姓,對能推舉賢才的、罷黜奸邪、陳述官吏好壞、訴說百姓憂患、興利除害且效果顯著的人,贈谷物五百斛。②若進諫的是至理名言,能評說刺史的得失和朝政的寬嚴,使其剛?cè)岬卯數(shù)娜?,贈谷物一千斛。③向士民百姓表明自己的誠懇態(tài)度:不失言,講誠信。解析:文言文參考譯文:王沈,字處道,太原晉陽人。王沈少年喪父,由堂房叔父司空王昶領(lǐng)養(yǎng),王沈侍奉王昶如同生父,侍奉繼母寡嫂以孝義著稱。王沈喜歡讀書,善于寫文章。正元年間,遷升為散騎常侍、侍中,主管創(chuàng)作。與荀顗、阮籍一同撰寫《魏書》,常有隱諱,不像陳壽那樣如實記錄。出京監(jiān)管豫州各項軍事,到了任所,就教導下屬說:“古代的圣賢,喜歡聽批評的話,聽眾人的言論,這是割草砍柴者也有可以記錄的事,背柴人能說出朝廷的事的緣故。自從到了任所那天,沒有聽到逆耳之言,難道是因為我未表明虛心,因而讓人有疑慮嗎?王沈通告所屬城及士民百姓,如果能從民間推舉隱逸的賢才,在州國罷黜奸邪之臣,陳述官吏的好壞,訴說百姓的憂患,興利除害,效果顯著的,贈谷物五百斛。如果是至理名言,評說刺史的得失,朝政的寬嚴,使剛?cè)岬卯數(shù)?,贈谷物一千斛。說我不講信用,但我的誠信如同明亮的太陽。”王沈探尋善治,按照賈逵以來的法制禁令。所施行的方針,挑好的執(zhí)行。又教導說:“年輕人不學習先王的教化,而指望政治道德一天比一天興盛,那是不可能的。文武兼用,是長治久安的辦法。民間風化褒敗,不能不革新。改革舊俗的關(guān)鍵,實在在于重視學習。從前原伯魯不好學,閔馬父知道他必敗。將領(lǐng)官吏的子弟,在家中憋閑,如果不教育他們,必定會致使他們游戲人生,從而敗壞社會風氣?!庇谑蔷趴ぶ?,都喜歡道德教化,移風易俗。王沈升任征虜將軍、持節(jié)、都督江北諸軍事。五種爵位剛建立時,封為博陵侯,位在封國二等。平定蜀國的戰(zhàn)役,吳國人大舉出動,聲稱救蜀,使邊境動蕩。王沈鎮(zhèn)守防御有方,敵人聞聲而退。武帝登上王位,拜王沈為御史大夫,守尚書令,加給事中。王沈憑才氣名望,在當時聲名顯赫,因此創(chuàng)業(yè)的事,羊祜、荀勖、裴秀、賈充等人,都跟王沈商議謀劃。到武帝接受禪讓之時,王沈因為輔立皇上的功勛,轉(zhuǎn)任驃騎將軍、錄尚書事,加散騎常侍,統(tǒng)城外諸軍事。封王沈為博陵郡公,他堅決推辭不接受,于是晉爵為縣公,封邑一千八百戶?;实壅肴嗡麨閳?zhí)政大臣,泰始二年,王沈去世。第二年,武帝追思王沈的勛績,下詔書說:“已故的博陵元公王沈,遵循禮儀身居正道,忠誠清廉純正,才識淵博。對內(nèi)出謀劃策,對外顯示威力謀略。建立國家設(shè)置官職時,首先登上三公輔相之位,兼管內(nèi)朝,發(fā)布皇上號令,實在有輔佐國家的功勛?!?6.答案:BFK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季子賢能,如果君位傳給季子,那么吳國就能興盛。我們就按照兄弟次序繼承王位?!凹咀印弊髦髡Z,“賢”作謂語,所以應在“賢”后面斷開,即在B處斷開;“及”作謂語,“季子”作賓語,所以應在“子”后面斷開,即在F處斷開:“吳”作主語,“興”作謂語,所以應在“興”后面斷開,即在K處斷開。17.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A.“意思相同”錯誤。承擔/掌握,主持。句意:季子始終不肯接受/國君處于皇帝的重要位置。B.“‘之’在這里作代詞”“用法不同”錯誤。均為“動詞,到,往”;句意:(他)最終離開吳國去到延陵/無影無蹤,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C.“‘以’在這里表示原因”錯誤。認為/憑借。句意:君子認為他不行殺戮是仁慈/如果憑著一統(tǒng)天下的大國。D.正確?!罢_/認為正確”。句意:哪一種作法對/認為對(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緣故啊。故選D.18.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概括分析文本內(nèi)容的能力。B.“借出使逃避繼位”錯誤,于文無據(jù)。原文是“夷昧死,次及季子。季子時使行,不在”,當時季子出使在外,不在國內(nèi)。并非故意“借出使逃避繼位”。故選B.19.答案:(1)僚就自立為吳王。季子出使回國,侍奉僚跟侍奉從前的吳王一樣。(2)你憑什么說我做的是桀紂那樣的事?趕快說清楚,說不出道理就處死你。參考譯文:吳王壽夢有四個兒子:長子叫謁;次子叫余祭;三子叫夷昧;少子叫季禮,被稱為延陵季子,在兄弟中數(shù)他最賢能,三個兄長都知道這一點。于是吳王壽夢死后,長子謁要將王位讓給季子,季子始終不肯接受。謁便作誓約說:“季子賢能,如果君位傳給季子,那么吳國就能興盛。我們就按照兄弟次序繼承王位。”(他)每當吃飯時便祈禱說:“但愿我能早死,把君位傳給季子?!敝]死后,余祭繼位;余祭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