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莊市辛集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_第1頁
河北省石家莊市辛集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_第2頁
河北省石家莊市辛集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_第3頁
河北省石家莊市辛集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_第4頁
河北省石家莊市辛集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河北省石家莊市辛集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一、現(xiàn)代文閱讀(本大題共2小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新聞敘事是敘述者對新近發(fā)生的真實事件進行建構的產(chǎn)物,由于新聞事件的真實性不同于文學故事的虛構性,新聞敘事表現(xiàn)出不同于文學敘事的諸多特征:一方面,新聞的客觀真實性要求決定了新聞敘述者在敘事中著力規(guī)避自我,不發(fā)表評論,以營造客觀記錄事件的假象,營造新聞的客觀真實感。另一方面,語言的線性特征與事件的同時異地、異時同地、異時異地性相沖突,使新聞敘事在再現(xiàn)新聞事件時不得不框限某一局部事件、重構一系列事件中各分事件的位置,同時受語言主觀性的限制,敘述者的聲音不知不覺在新聞話語中回響,以強烈的主體意識將受眾包圍,讓受眾不知不覺中被敘述者所控制。因此,新聞報道中所謂的真實事件實質上是經(jīng)“選擇”和“重塑”的事件,是在客觀真實的基礎上根據(jù)不同背景的意識形態(tài)建構出來的帶有主觀傾向性的事件,當受眾將新聞報道中的“故事”與原事件畫上等號時,受眾實際上已被敘述者所包圍、所蒙蔽,進入了敘述者的話語圈套,并因此接受敘述者所要傳達的情感和思想,新聞由此達到了宣傳的效果。(摘編自李凌燕《新聞敘事:客觀真實性與主觀傾向性間的博弈》)材料二:在我國,強調新聞的社會功能是傳媒界的一大傳統(tǒng)。這種傳統(tǒng)源于中國幾千年來居于主導地位的文藝理論核心思想——“文以載道”。進入階級社會以來,文學就被蒙上了濃重的政治教化色彩??鬃诱f:“《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薄睹娦颉穭t云:“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先王以是經(jīng)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漢代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定了儒家思想的統(tǒng)治地位,自此,無論是劉勰的“圣因文而明道”,還是柳宗元提出的“文以明道”主張,其實質都是推崇文學教化功能的延續(xù)。中國歷代知識分子,正是在“文以載道”思想的影響下,胸懷家國天下,以文字寄托他們經(jīng)世濟民、匡扶天下的政治主張。新聞與文學相伴而生,在古代中國,二者沒有明顯的界限。由于受傳統(tǒng)“文以載道”文藝觀的影響,國內(nèi)新聞界一直重視新聞的“政治教化”“輿論引導”功能。被譽為“中國新聞理論創(chuàng)始人”的洪仁環(huán)提出,要通過報紙“昭法律,別善惡,勵廉恥,表忠孝”;王韜創(chuàng)辦《循環(huán)日報》之初也明確表示,“是報之行專為裨益我華人而設”;梁啟超更是強烈呼吁“報館有益于國事”。此后,無論是辛亥革命時期新聞高揚起反清反封建的旗幟,還是五四運動時期報刊成為“救國新民”的重要陣地,抑或延安整風運動期間提出“報紙是黨的宣傳工作最有力的工具”,貫穿其中的重要新聞觀都是新聞的“載道”功能。即便是在標榜“純客觀報道”的西方,新聞敘事也無法做到真正客觀。有研究表明,美國對“2001年撞毀我國軍機”“2003年武裝侵略伊拉克”等一系列事件的報道無不表現(xiàn)出一致、鮮明的政治傾向,對2008年拉薩事件的報道,更是明顯受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束縛,描繪著符合他們意識形態(tài)的圖景。凡此種種表明,新聞報道都是帶有傾向性的。(摘編自李凌燕《新聞敘事的主觀性研究》)材料三:不同的敘事節(jié)奏安排,取決于記者對報道對象所蘊含的新聞價值的判斷。敘事節(jié)奏何時快、何時慢,在很大程度上跟事實屬性和新聞主題呈現(xiàn)有關,從根本上說,敘事節(jié)奏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新聞內(nèi)容。以突發(fā)新聞采寫為例,在突發(fā)事件發(fā)生當天,記者第一時間趕赴現(xiàn)場,迅速接近新聞核心事實,以最快的節(jié)奏報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波及人群與范圍,以及事態(tài)發(fā)展、社會反應和各方說法等,在持續(xù)跟進突發(fā)事件報道的過程中,新聞敘事節(jié)奏并非固定的,而是具有動態(tài)生成的特征,浮光掠影的片段信息往往不能滿足受眾需求,記者對突發(fā)事件的深度透視、全景式掃描與綜合性分析,或者披露鮮為人知的獨家內(nèi)容,就需要在敘事節(jié)奏的把握上適當趨向平緩。慢速敘述的文字,往往蘊含著有意味的情境或深度內(nèi)容。對于社會關注度高的新聞,為了讓受眾對事件的來龍去脈有更全面的認知,記者應該以事實蘊含的新聞價值為核心,對文本的敘事過程進行合理調節(jié)。新聞報道中核心事實與輔助事實的有機組合,使得文本重點突出、詳略得當,敘事節(jié)奏張弛有度,記者掌握敘事時間間隔的屬性,合理地選擇和組織素材,以動靜結合、快慢相間的敘事節(jié)奏,增強核心事實的表達力度,使新聞事件有序展開。文本敘事節(jié)奏的快慢,與新聞的表現(xiàn)力直接相關。新聞文本如果合理運用敘事節(jié)奏,掌握好敘事速度,就能使文章簡約緊湊,形成不同節(jié)奏交替運動的層次變化。這不僅是為了考慮受眾的接受心理,更是新聞價值的本質屬性使然。(摘編自陳偉軍《張弛有度:新聞敘事節(jié)奏的動感表達》)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不同于文學敘事的虛構性,新聞的客觀真實性要求敘述者對新聞事實不發(fā)表評論,目的是增強新聞的客觀真實感。B.新聞報道中的“故事”力求真實,但仍不能與原事件相等同,因為“故事”往往經(jīng)過了敘述者的“選擇”和“重塑”。C.中國歷代知識分子胸懷天下,創(chuàng)作出了大量經(jīng)世濟民的作品,這和“文以載道”思想觀的影響是密不可分的。D.敘事節(jié)奏的快慢是由報道對象所蘊含的新聞價值決定的,與新聞事件的事實屬性相關,也受情境深度、受眾興趣的影響。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以載道”的文學觀在中國歷代文學發(fā)展進程中曾涌現(xiàn)出多種變體,從“思無邪”“美教化”到“獨尊儒術”“文以明道”,實質上延續(xù)了文學的教化功能。B.由于洪仁環(huán)、王韜、梁啟超等人強調報紙的“輿論引導”功能,導致辛亥革命、五四以及延安整風等各個重要時期都很重視報刊的宣傳作用。C.新聞報道都是帶有傾向性的,例如美國對2008年拉薩事件的報道就明顯受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束縛,無法做到真正客觀。D.面對突發(fā)新聞,記者往往采用快節(jié)奏敘事,以突出時效性,讓受眾在短時間內(nèi)迅速把握核心事實,而在持續(xù)跟進報道時,其敘事節(jié)奏具有動態(tài)生成特征。3.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評價,正確的一項是()A.無論突發(fā)新聞還是社會關注度高的新聞,其敘述主體都應圍繞核心事實及新聞主題,抓住其新聞價值進行或急或緩的報道。B.我國新聞受“文以載道”的文學觀念影響,強調新聞的主觀性,和標榜“純客觀報道”忽視新聞社會功能的西方新聞有著本質不同。C.合理調節(jié)新聞文本的敘事節(jié)奏,掌握敘事速度,可以增強新聞的表現(xiàn)力,因此,再現(xiàn)新聞事件不得不框限、重構以顯其節(jié)奏。D.新聞是傳達媒體意志的有效途徑,敘述者以各種方式介入敘事,受眾無意識地被其控制,只能被動地接受新聞事件的價值滲透。4.材料二和材料三均圍繞新聞敘事展開論述,但在具體闡述中各有側重,請簡要說明。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橋邊的老人海明威一個戴鋼絲邊眼鏡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盡是塵土。河上搭著一座浮橋,大車、卡車、男人、女人和孩子們在涌過橋去。騾車從橋邊蹣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幫著推動輪輻??ㄜ嚫赂碌伛偵闲逼戮烷_遠了,把一切拋在后面,而農(nóng)夫們還在齊到腳踝的塵土中躑躅著。但那個老人卻坐在那里,一動也不動。他太累,走不動了。我的任務是過橋去偵察對岸的橋頭堡,查明敵人究竟推進到了什么地點。完成任務后,我又從橋上回到原處。這時車輛已經(jīng)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個老人還在原處?!澳銖哪膬簛?”我問他?!皬氖タ逅箒?,”他說著,露出笑容。那是他的故鄉(xiāng),提到它,老人便高興起來,微笑了?!澳菚r我在看管動物,”他對我解釋?!班??!蔽艺f,并沒有完全聽懂?!斑?,”他又說,“你知道,我待在那兒照料動物。我是最后一個離開圣卡洛斯的?!彼瓷先ゼ炔幌衲裂虻?,也不像管牛的。我瞧著他滿是灰塵的黑衣服、盡是塵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鋼絲邊眼鏡,問道,“什么動物?”“各種各樣,”他搖著頭說,"唉,只得把它們撇下了。”我凝視著浮橋,眺望充滿非洲色彩的埃布羅河三角洲地區(qū),尋思究競要過多久才能看到敵人,同時一直傾聽著,期待第一陣響聲。它將是一個信號,表示那神秘莫測的遭遇戰(zhàn)即將爆發(fā),而老人始終坐在那里。“什么動物?”我又問道。“一共三種,”他說“兩只山羊,一只貓,還有四對鴿子?!薄澳阒坏闷蚕滤鼈兞?”我問?!笆前?,怕那些大炮呀。那個上尉叫我走,他說炮火不饒人吸?!薄澳銢]家?”我問,邊注視著浮橋的另一頭,那兒最后幾輛大車正匆忙地駛下河邊的斜坡。“沒家,”老人說“只有剛才講過的那些動物。貓,當然不要緊。貓會照顧自忌的,可是,另外幾只東西怎么辦呢?我簡真不敢想?!薄澳愕恼螒B(tài)度怎樣?”我問?!罢胃也幌嘤冢彼f,“我76歲了。我已經(jīng)走了12公里,再也走不動了。”“這兒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說,“如果你勉強還走得動,那邊通向托爾托薩的岔路上有卡車?!薄拔乙粫?,然后再走,”他說,“卡車往哪兒開?”“巴塞羅那?!蔽腋嬖V他?!澳沁呂覜]有熱人,”他說,“不過我還是非常感謝你?!彼v不堪地茫然瞅著我,過了一會又開口,為了要別人分擔他的憂慮,“貓是不要緊的,我拿得穩(wěn)。不用為它擔心??墒?,另外幾只呢,你說它們會怎么樣?”“噢,它們大概挨得過的。”“你這樣想嗎?”“當然,”我邊說邊注視著遠處的河岸,那里已經(jīng)看不見大車了?!翱墒窃谂诨鹣滤鼈冊趺崔k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為要開炮了?!薄傍澔\沒鎖上吧?”我問?!皼]有?!薄澳撬鼈儠w出去的。”“嗯,當然會飛??墒巧窖蚰?唉,不想也罷?!彼f?!耙悄阈獕蛄耍业米吡?。”我催他:“站起來,走走看?!薄爸x謝你?!彼f著撐起來,搖晃了幾步,向后一仰,終于又在路旁的塵土中坐了下去?!澳菚r我在照看動物,”他木然地說,可不再是對著我講了,“我只是在照看動物?!睂λ翢o辦法,那天是復活節(jié)的禮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羅挺進??墒翘焐幊粒瑸踉泼懿?,法西斯飛機沒能起飛。這一點,再加上貓會照顧自己,或許就是這位老人僅有的幸運吧。文本二:瑪絲洛娃轉過身,抬起頭,挺起胸部,帶著聶赫留朵夫所熟悉的溫順表情,走到鐵柵欄跟前,從兩個女犯中間擠過來,驚訝地盯著聶赫留朵夫,卻沒有認出他來。不過,她從衣衫上看出他是個有錢人,就嫣然一笑。.“您找我嗎?”她問,把她那張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臉湊近鐵柵欄。“我想見見……”聶赫留朵夫不知道該用“您”還是“你”,但隨即決定用“您”。他說話的聲音并不比平時高?!拔蚁胍娨娔摇爆斀z洛娃聽不清聶赫留朵夫在說些什么,但他說話時臉上的那副神情使她突然想起了他。但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過,她的笑容消失了,眉頭痛苦地皺起來?!澳f什么,我聽不見?!彼衅饋恚浼氀劬?,眉頭皺得更緊了?!拔襾硎恰薄皩?,我在做我該做的事,我在認罪?!甭櫤樟舳浞蛳?。他一想到這里,眼淚就奪眶而出,喉嚨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鐵柵欄,說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感情,免得哭出聲來。“您好像是……但我不敢認?!爆斀z洛娃眼睛不看他,叫道。(節(jié)選自列夫·托爾斯泰《復活》)5.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作者首段描寫人群和各種車輛通過浮橋逃命的景象,表現(xiàn)了戰(zhàn)前的緊張慌亂,也突出了老人無力行走的艱難處境。B.圣卡洛斯是老人的故鄉(xiāng),他對故鄉(xiāng)懷有深摯的感情,因為放不下家中需要照顧的小動物,而坐在橋邊,不肯動身離開。C.“我”是一個偵察兵,老人長時間坐在橋邊引發(fā)了“我”的關注,“我”希望老人盡快動身,同時對老人的未來感到擔憂。D.文章最后寫到,法西斯飛機沒能起飛和貓會照顧自己是老人僅有的幸運,這為整篇小說籠罩了一層濃厚的悲劇氣氛。6.下列對文本一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抓住環(huán)境與人物的典型特征進行描寫,并力求真實客觀,文中各處描寫都沒有流露出作者的感情。B.小說注重細節(jié)描寫,寫老人始終坐在橋邊并多次提及需要照看的動物,凸顯了他的身體狀況和心靈世界。C.小說采用了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通過對橋邊老人個體命運的密切關注,有力地譴責了摧殘美好人性的戰(zhàn)爭。D.小說體現(xiàn)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論”,簡單的情節(jié)、簡潔的對話展現(xiàn)了廣闊的社會生活,蘊含著深刻的主題思想。7.《橋邊的老人》采用第一人稱展開敘述,請結合文本內(nèi)容,分析這樣寫的好處。8.文本一劃線部分與文本二在敘事視角、塑造人物手法上有何不同?請結合文本簡要概括。二、文言文閱讀(本大題共1小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nèi);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虬俨蕉笾梗蛭迨蕉笾埂R晕迨叫Π俨?,則何如?”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泵献釉唬骸巴跞缰?,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薄安贿`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①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②,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鯚o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盵注]①數(shù)詈:細網(wǎng)。②發(fā):開倉賑濟饑民。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三處需要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材木不可A勝用B是使民C養(yǎng)生喪死D無憾也E養(yǎng)生喪死F無憾G王道之始也10.下列對原文加點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喻,指打比方,“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喻”,意為知曉、明白,兩者意思不同。B.勝,指盡、完,與“質勝文則野”和“不勝枚舉”中的“勝”詞義均不同。C.庠序,古時,殷代稱學校為“庠”,周代稱學校為“序”;后以“庠序”泛指學校教育。D.孝悌,孝指尊敬老人,悌指順從兄長,與“忠、信、禮、義、廉、恥”,并稱為儒家八德。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A.梁惠王認為自己能夠在發(fā)生饑荒時,妥善地安置百姓、調運糧食,已經(jīng)對國家盡心盡力了,因此對本國人口沒有增加感到困惑。B.孟子非常擅長用比喻說理,他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來啟發(fā)梁惠王,指出梁惠王治理國家并沒有從根本上超過其他諸侯。C.孟子認為無論是耕種土地、砍伐樹木,還是捕撈水產(chǎn),都應當注重可持續(xù)性,尊重萬物的生長規(guī)律,取之有度,不能肆意妄為。D.孟子介紹實行王道的具體措施之后,指出梁惠王治理的魏國狗彘吃人食、餓殍遍野卻無人治理,以此來敦促梁惠王實行王道。12.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3.孟子認為君主要想讓“天下之民至焉”,需要采取哪些治國措施?請簡要概括。三、古代詩歌閱讀(本大題共1小題)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小題。十二月二日夜夢游沈氏園亭二首①陸游其一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園里更傷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綠蘸②寺橋春水生。其二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見梅花不見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猶鏁③壁間塵?!咀ⅰ竣訇懹味畾q與表妹唐婉成婚,二人琴瑟和諧,卻被陸母拆散。此后,兩人沈園重逢,陸游于壁上題《釵頭鳳》一詞,唐婉讀后郁郁而終。宋寧宗開禧元年(1205年)冬十二月二日,八十一歲的陸游做夢,夢中來到城南沈園。②蘸:把物體浸入水中。此指寺橋在水中的倒影。③鏁(suǒ):古同“鎖”,封住,封閉。14.下列對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八十一歲的陸游夢游沈園,依然內(nèi)心忐忑,因害怕觸動心中傷痛而不敢前行。B.夢中沈園梅香直透衣袖,春水倒映寺橋,以樂景寫哀情,倍顯詩人心情之凄楚。C.第二首前兩句中“又”“只”二字,既蘊歲月無情之感慨,又含物在人亡之悲嘆。D.第二首結尾句寫陸游夢中再次在壁上題詩,表達對九泉之下唐婉的深切思念。15.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與這兩首記夢詩在內(nèi)容、情感上有何異同?請簡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寫(本大題共1小題)1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語文老師批閱作文時,面對學生缺少修飾或過于浮夸的語言,引用《論語》中的“,”作為評語,引導學生文質兼?zhèn)?。?)《春江花月夜》中通過寫鴻雁不能傳書、魚兒不能傳信,來抒發(fā)思婦對扁舟子思念之苦的詩句是“,”。(3)《〈老子〉四章》中指出,人們做事總是在接近成功的時候失敗,即“”,如果能做到“”,就不會失敗。五、語言文字運用(本大題共1小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思想自由的第一個高峰。但大家只注重了“爭”的一面,①___________。幾十年來陸續(xù)出土的戰(zhàn)國簡帛印證了“諸家雜糅”的事實。郭店簡中,可以看到儒家與道家混同;上博簡中,可以看到儒家與墨家混同;馬王堆帛書中,可以看到道家與法家混同。“德”不為孔孟獨享,“道”不為老莊專有,“法”不由商韓把持。在秦征服六國之前,諸子百家的思想互“融”已經(jīng)開始。諸子百家雖然哲學體系差異極大,②___________,即建立“統(tǒng)一秩序”。儒家強調“定于一”的禮樂道德秩序,法家強調“車同軌、書同文”的權力法律秩序,墨家強調“尚同”與“執(zhí)一”的社會行動秩序。即便強調極端自由的道家,③___________。老子的“小國寡民”經(jīng)常被說成主張分治,但實際上“小國”只是政治過渡的單元,“邦國”之后還有“天下”這一最終秩序——“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17.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18.請簡要分析文中畫波浪線句子的表達特點和表達效果。六、文言小題(本大題共3小題)19.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A.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 B.其脆易泮C.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 D.而憂其瓠落無所容20.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我樹之成而實五石樹:栽種B.能不龜手一也一:一樣C.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當:當作D.埏埴以為器,當其無埴:黏土21.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詞類活用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例句:視人身若其身,誰賊A.又聞君子遠其子也 B.與越人水戰(zhàn)C.故虧父而自利 D.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七、作文(本大題共1小題)22.閱讀下面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中國被譽為“禮儀之邦”?!墩撜Z·顏淵》中,孔子認為“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并且指出“克己復禮”的具體做法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岸Y”的內(nèi)涵,因時而變;尚“禮”的精神,卻應代代相傳。上述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表達你對“禮”的認識和看法。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參考答案【答案】1.D2.B3.A4.①材料二圍繞新聞敘事的主觀性、傾向性展開論述,重在內(nèi)容。②材料三圍繞新聞敘事的節(jié)奏安排展開論述,重在形式?!窘馕觥?.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也受情境深度、受眾興趣的影響”錯誤。由原文“慢速敘述的文字,往往蘊含著有意味的情境或深度內(nèi)容”可知,不能說節(jié)奏的快慢受情境深度的影響。故選D。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B.“由于洪仁環(huán)、王韜、梁啟超等人強調報紙的‘輿論引導’功能,導致辛亥革命、五四以及延安整風等各個重要時期都很重視報刊的宣傳作用”錯誤。由原文“梁啟超更是強烈呼吁‘報館有益于國事’。此后,無論是辛亥革命時期新聞高揚起反清反封建的旗幟”可知,原文前后并沒有因果關系,選項強加因果。故選B。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標榜‘純客觀報道’忽視新聞社會功能的西方新聞有著本質不同”錯誤。由原文“即便是在標榜‘純客觀報道’的西方,新聞敘事也無法做到真正客觀”“凡此種種表明,新聞報道都是帶有傾向性的”可知,西方新聞也不是完全客觀的,無論是我國新聞還是西方新聞,都是帶有傾向性的。C.“再現(xiàn)新聞事件不得不框限、重構以顯其節(jié)奏”錯誤。由原文“語言的線性特征與事件的同時異地、異時同地、異時異地性相沖突,使新聞敘事在再現(xiàn)新聞事件時不得不框限某一局部事件、重構一系列事件中各分事件的位置”可知,框限、重構是講語言與事件沖突時需要采用的手段,而非“顯其節(jié)奏”。D.“被動地接受新聞事件的價值滲透”錯誤。由原文“當受眾將新聞報道中的‘故事’與原事件畫上等號時,受眾實際上已被敘述者所包圍、所蒙蔽,進入了敘述者的話語圈套,并因此接受敘述者所要傳達的情感和思想”可知,受眾“被動地接受新聞媒體的價值滲透”是有條件的,即“當受眾將新聞報道中的‘故事’與原事件畫上等號時”。故選A。4.本題考查學評價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的能力。材料二首先從中國文藝理論核心“文以載道”出發(fā),闡述中國文學自階級社會起就有政治教化色彩,歷代知識分子受此影響以文字寄托政治主張。然后指出新聞與文學相伴而生,受“文以載道”影響,國內(nèi)新聞界重視新聞的“政治教化”“輿論引導”功能,列舉洪仁環(huán)、王韜、梁啟超等人觀點及不同歷史時期新聞的“載道”表現(xiàn)。最后以美國對一系列事件的報道為例,說明西方新聞敘事也無法做到真正客觀,新聞報道帶有傾向性。所以材料二圍繞新聞敘事的主觀性、傾向性展開論述,重在內(nèi)容。材料三首先提出敘事節(jié)奏安排取決于記者對報道對象新聞價值的判斷,與事實屬性和新聞主題呈現(xiàn)有關,服務新聞內(nèi)容。然后以突發(fā)新聞采寫為例,說明不同階段敘事節(jié)奏的特征及慢速敘述的作用。接著對于社會關注度高的新聞,強調記者應以新聞價值為核心合理調節(jié)文本敘事過程,使敘事節(jié)奏張弛有度。最后指出文本敘事節(jié)奏的快慢與新聞表現(xiàn)力直接相關,是新聞價值本質屬性使然,也考慮受眾接受心理。所以材料三是圍繞新聞敘事的節(jié)奏安排展開論述?!敬鸢浮?.B6.A7.①人物塑造方面:“我”是老人悲劇的見證者,通過“我”見聞、感受,側面突出老人善良無助的形象特點;②情節(jié)組織方面:“我”是小說的線索人物,我與老人的對話構成小說的主要情節(jié);③主旨表達方面:“我”是故事的參與者,可以令讀者更加真實地體驗到戰(zhàn)爭對美好人性的摧殘;④表達效果方面:使小說的敘述顯得真實親切,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8.敘事視角:①文本一劃線部分采用第一人稱敘事,敘事者同時是故事里的人物,形成有限視角,敘事比較客觀冷靜。文本二采用第三人稱無限(全知)視角,敘事比較自由全面。塑造人物:②文本一劃線部分以人物對話為主;文本二除了對話描寫外,還有神態(tài)、動作、心理等細節(jié)描寫。【解析】5.本題考查學生綜合賞析文學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的能力。B.“因為放不下家中需要照顧的小動物,而坐在橋邊,不肯動身離開”錯,以偏概全,老人不動身,有需要照顧小動物的原因,更主要是因為年事已高,身體疲累。故選B。6.本題考查學生綜合賞析文學作品的藝術手法的能力。A.“沒有流露出作者的感情”錯誤,描寫中流露了作者的感情。比如“他太累了,走不動了”,表現(xiàn)出作者對老人現(xiàn)狀的關心;“可是天色陰沉,烏云密布,法西斯飛機沒能起飛”,表現(xiàn)出對老人命運的憂慮。故選A。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敘述人稱和作用的能力。①人物塑造方面:結合“我瞧著他滿是灰塵的黑衣服、盡是塵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鋼絲邊眼鏡”“他疲憊不堪地茫然瞅著我”可知,“我”是老人悲劇的見證者,通過“我”見聞、感受,側面突出老人善良無助的形象特點;②情節(jié)組織方面:結合“你從哪兒來?’我問他”“‘從圣卡洛斯來,’他說著,露出笑容”可知,“我”是小說的線索人物,小說主要通過“我”與老人的對話展開和推動情節(jié);③主旨表達方面:結合“我的任務是過橋去偵察對岸的橋頭堡,查明敵人究竟推進到了什么地點”可知,“我”是故事的參與者,是戰(zhàn)爭敵對雙方中的一方,可以令讀者更加真實地體驗到戰(zhàn)爭對美好人性的摧殘;④表達效果方面:結合“我凝視著浮橋,眺望充滿非洲色彩的埃布羅河三角洲地區(qū),尋思究竟要過多久才能看到敵人,同時一直傾聽著,期待第一陣響聲”可知,“我”的見聞和感受使小說的敘述顯得真實親切,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8.本題考查學生賞析文學作品的敘述視角和塑造人物手法的能力。敘事視角:①結合“你沒家?’我問,邊注視著浮橋的另一頭,那兒最后幾輛大車正匆忙地駛下河邊的斜坡”可知,文本一劃線部分采用第一人稱敘事,敘事者同時是故事里的人物,形成有限視角,敘事比較客觀冷靜。結合“瑪絲洛娃轉過身,抬起頭,挺起胸部,帶著聶林留朵夫所熟悉的溫順表情……”可知,文本二采用第三人稱無限(全知)視角,敘事比較自由全面。塑造人物:②結合“‘你只得撇下它們了?’我問”“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個上尉叫我走,他說炮火不饒人哪”可知,文本一劃線部分以“我”和文中老人的對話為主。結合“瑪絲洛娃轉過身,抬起頭,挺起胸部”“不過,她從衣衫上看出他是個有錢人,就嫣然一笑”可知,文本二除了對話描寫外,還有神態(tài)、動作、心理等細節(jié)描寫?!敬鸢浮?.BEG10.B11.D12.(1)不行,只不過沒有跑上一百步罷了,這也是逃跑啊。(2)七十歲的人能夠穿上絲織品、吃上肉食,百姓不挨餓不受凍,這樣卻還不能稱王的,還從來沒有(這種情況)。13.①發(fā)展農(nóng)業(yè),保障民生;②興辦教育,推行孝悌。【解析】9.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木材用不完,這就使百姓對生養(yǎng)死葬沒有什么不滿了。百姓對生養(yǎng)死葬沒有什么不滿,這是王道的開端?!安哪静豢蓜儆谩迸c前文“谷與魚鱉不可勝食”句式對應,應在“用”后面斷開,即在B處斷開;“也”為句末語氣詞,應在“也”后面斷開,即在E處斷開;“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為判斷句,故主謂間應斷開,即在G處斷開。故選BEG。10.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以及理解一詞多義的能力。A.正確?!坝鳌?,指打比方;/知曉、明白。句意:讓我用戰(zhàn)爭做比喻吧。/君子通曉的是道義,小人通曉利益。B.“詞義均不同”錯誤?!皠佟保M、完;/勝過/盡、完。句意:糧食和水產(chǎn)吃不完。/一個人過于質樸,缺乏文采,就顯得粗俗。/無法一個個地列舉出來,用來形容數(shù)量很多。C.正確。D.正確。故選B。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D.“指出梁惠王治理的魏國狗彘吃人食、餓殍遍野卻無人治理”錯誤?!肮峰槭橙耸扯恢獧z,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是假設出現(xiàn)的情況,不是對魏國現(xiàn)狀的描寫。故選D。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直”,只是;“是”,這;“走”,逃跑;“是亦走也”,判斷句。(2)“衣”,穿;“王”,稱王;“未之有也”,賓語前置句,應是“未有之也”。1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信息、歸納要點的能力。①從原文“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來看,要想讓“天下之民至”,賢要解決溫飽問題,發(fā)展農(nóng)業(yè),保證民生;②原文還說到“謹庠序之教,中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可見要興辦教育,讓百姓懂得孝悌。參考譯文:梁惠王說:“我對于國家,總算盡了心啦。河內(nèi)遇到饑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遷移到河東去,把河東的糧食轉移到河內(nèi);河東遇到饑荒也是這樣做。了解一下鄰國的政治,沒有像我這樣用心的。鄰國的百姓不見減少,我的百姓不見增多,這是為什么呢?”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讓我用戰(zhàn)爭做比喻吧。咚咚地敲響戰(zhàn)鼓,兩軍開始交戰(zhàn),戰(zhàn)敗的扔掉盔甲拖著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來,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來。憑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恥笑別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樣呢?”梁惠王說:“不行,只不過沒有跑上一百步罷了,這也是逃跑啊?!泵献诱f:“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鄰國多了?!薄安坏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季節(jié),糧食就會吃不完。密網(wǎng)不下到池塘里,魚鱉之類的水產(chǎn)就會吃不完。按一定的季節(jié)入山伐木,木材就會用不完。糧食和水產(chǎn)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這就使百姓對生養(yǎng)死葬沒有什么不滿了。百姓對生養(yǎng)死葬沒有什么不滿,這是王道的開端。”“五畝大的住宅場地,種上桑樹,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絲織品了。雞、豬、狗的畜養(yǎng),不要耽誤它們的繁殖時機,七十歲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畝大的田地,不要耽誤它的耕作時節(jié),數(shù)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饑餓了。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反復講給百姓聽,須發(fā)花白的老人就不會背負或頭頂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歲的人能夠穿上絲織品、吃上肉食,百姓沒有挨餓受凍的,做到了這些而不能統(tǒng)一天下稱王的還從未有過。”“豬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人,不知道開倉賑濟。百姓死了,就說:‘這不是我的過錯,是因為年歲不好?!@種說法與拿刀把人殺死后,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歸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會來歸順了?!薄敬鸢浮?4.D15.同:內(nèi)容上,都描寫了夢游故地的情景;情感上,都抒發(fā)了對亡妻的懷念。異:內(nèi)容上,陸詩側重描寫沈園景物,蘇詞側重描寫與亡妻相見的場景。情感上,蘇詞還通過“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傳達出身世落拓(失意、凄涼)之感?!窘馕觥?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思想內(nèi)容的能力。D.“寫陸游夢中再次在壁上題詩”錯誤,第二首結尾兩句的意思是“她雖早已成了九泉下的黃土,但壁上還塵封著她和我昔日的墨痕”。故選D。15.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nèi)容和情感的能力。由“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園里更傷情”可知,兩首記夢詩在內(nèi)容都描寫了夢游故地的情景,情感上都抒發(fā)了對亡妻的懷念。不同點:由“香穿客袖梅花在,綠蘸寺橋春水生”“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見梅花不見人”可知,陸詩側重描寫沈園景物,有梅花、春水等景物;而由“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可知,蘇詞側重描寫與亡妻相見的場景,采用白描手法,出語如話家常。在情感方面,由“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可知,蘇詞把死別后的個人種種憂憤,包括在容顏的蒼老,形體的衰敗之中,還傳達出身世落拓(失意、凄涼)之感。16.【答案】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錯字詞有:鴻雁、度、潛、慎?!敬鸢浮?7.①處:卻忽視了“融”的一面②處:但有一個共同的目標③處:對統(tǒng)一秩序也是認同的18.①表達特點:連續(xù)運用了兩組排比句式,形式整齊,富有節(jié)奏感。②表達效果:增強了語言表達的氣勢和力度,突出了諸子百家思想融合的觀點?!驹斀狻?7.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第①處,語境是一個轉折復句,此處應用轉折連詞,前面說“只注重了‘爭’的一面”,后面應說忽視了什么,再結合下文“融”,應填“卻忽視了‘融’的一面”。第②處,語境是一個轉折復句,呼應前面的“雖然”,應該用“但”,前面強調差異極大,后面又說“建立‘統(tǒng)一秩序’”,可見其目標相同,據(jù)此應填“但有一個共同的目標”。第③處,語境強調諸子百家有統(tǒng)一的秩序,此處是一個假設復句,對應“即便強調極端自由”,此處應填“對統(tǒng)一秩序也是認同的”。18.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句子表達效果的能力。從修辭手法和句式看,“郭店簡中,可以看到儒家與道家混同;上博簡中,可以看到儒家與墨家混同;馬王堆帛書中,可以看到道家與法家混同”是一組排比句,句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