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 1339-2016 住宅區(qū)及住宅管線綜合設計標準_第1頁
DB11- 1339-2016 住宅區(qū)及住宅管線綜合設計標準_第2頁
DB11- 1339-2016 住宅區(qū)及住宅管線綜合設計標準_第3頁
DB11- 1339-2016 住宅區(qū)及住宅管線綜合設計標準_第4頁
DB11- 1339-2016 住宅區(qū)及住宅管線綜合設計標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北京市地方標準

編號:DB11/1339-2016

備案號:49601-2016

住宅區(qū)及住宅管線綜合設計標準

Designstandardforpipelinecomprehensionofresidentialdistrict

andresidentialbuilding

2016-04-27發(fā)布2016-11-01實施

北京市規(guī)劃委員會

聯合發(fā)布

北京市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

DB/1339—2015

1總則

1.0.1為合理利用住宅區(qū)室外用地及地下空間,滿足住宅室內各種管線的綜合設計要求,使各種管線敷設與設

施布置做到布局合理、安全美觀、技術先進、經濟適用,便于施工安裝、檢測和維修,制定本標準。

1.0.2本標準適用于北京市新建、改建、擴建的住宅區(qū)室外管網的規(guī)劃、設計以及住宅室內各種管線的綜合設

計。

1.0.3住宅區(qū)及住宅的管線綜合設計,應貫徹安全、節(jié)能、節(jié)水、綠色、環(huán)保的建筑理念,采用新工藝、新材

料、新設備。

1.0.4住宅區(qū)及住宅管線綜合設計除應執(zhí)行本標準外,尚應符合國家及北京市現行的相關標準規(guī)范的規(guī)定。

1

DB/1339—2015

2術語

2.0.1入戶管inletpipe

由住宅區(qū)的室外管道上接入住宅室內的管段。

2.0.2覆土深度covereddepth

埋地管道管頂至地表面的垂直距離。

2.0.3埋設深度burieddepth

埋地排水管道內底至地表面的垂直距離。

2.0.4熱力管線hot-waterheatingnetwork

自熱力站或用戶鍋爐房、熱泵機房、直燃機房等小型熱源至建筑物熱力入口,設計壓力小于等于1.6MPa,

設計供水溫度小于等于95℃,與熱用戶室內系統連接的室外供熱管線。

2.0.5直埋熱力管道directlyburiedheatingpipeline

工作管、保溫層、外護管形成整體保溫結構,直埋敷設于土壤中的預制保溫管道。

2.0.6電纜工作井cablemanhole

用于安置電纜接頭等附件或供牽拉電纜作業(yè)所需的有蓋坑式電纜構筑物。

2.0.7電纜構筑物cablebuildings

供敷設電纜或安置附件的電纜溝、淺槽、排管、隧道、夾層、豎(斜)井和工作井等構筑物。

2.0.8引上管upperpipe

由人(手)孔至室外交接設備之間或建筑物外墻敷設的線纜管道。

2.0.9管線綜合pipelinecomprehension

住宅區(qū)及住宅內給水、排水、暖通空調、燃氣、電力、弱電等管線平面和豎向的有序排布。

2.0.10排出管outletpipe

由住宅室內排至住宅區(qū)室外的排水管段。

2

DB/1339—2015

3住宅區(qū)管線綜合

3.1一般規(guī)定

3.1.1住宅區(qū)室外各類管線與市政管線的接口位置應采用北京市統一的坐標系統和高程系統標注。

3.1.2住宅區(qū)室外各種管線的平面排列宜按以下原則確定:

1應保證管道的敷設和檢修方便,保持一定的間距。

2主要干管宜和道路中心線或主要建筑平行敷設。

3管線宜順直,短捷和適當集中。

4干管應靠近連接支管最多的一側敷設。

5管道排列應結合園林、綠化、道路、電桿等統一布置。

3.1.3住宅區(qū)室外各種管線豎向位置發(fā)生交叉矛盾時,宜按下列規(guī)定處理:

1壓力管線讓重力自流管線;

2可彎曲管線讓不易彎曲管線;

3分支管線讓主干管線;

4小管徑管線讓大管徑管線。

3.1.4住宅區(qū)室外各種管線距離建筑物的水平排序,由近及遠宜為:電力管線或弱電管線、污水管線、燃氣管

線、給水管線、熱力管線、雨水管線。

3.1.5住宅區(qū)室外各種管線的垂直排序,由淺入深宜為:弱電管線或電力管線、熱力管線、燃氣管線、給水管

線、雨水管線、污水管線。

3.2室外給水管線

3.2.1住宅區(qū)的室外給水管道包含以下種類:生活給水管道、中水給水管道、直飲水給水管道、生活熱水管道、

消防給水管道等。

3.2.2住宅區(qū)的室外給水管道,宜沿住宅區(qū)內道路平行于建筑物布置;宜布置在靠近建筑物內用水的一側;宜

敷設在人行道、慢車道或綠地下。

3.2.3室外給水管道與污水管道交叉時,給水管道宜敷設在上面,且接口不應重疊;當給水管道敷設在下面時,

應設置鋼套管,鋼套管的兩端應采用防水材料密封。

3.2.4室外給水管道不應穿過化糞池、中水原水處理構筑污物;嚴禁在污水、雨水檢查井及排水管渠內穿越。

3.2.5室外給水管道的覆土,應根據土壤冰凍深度、車輛荷載、管道材質及管道交叉等因素確定。埋設在機動

車道下時,最小覆土深度不得小于1.00m;埋設在非機動車道(含人行道)下時,最小覆土深度不得小于0.90m。

3.3室外排水管線

3.3.1住宅區(qū)排水管道的布置應根據建筑總體規(guī)劃、地形標高、排水流向,按照接管距離短、埋深淺、自流排

出的原則確定,管道坡向宜與道路縱坡一致。

3.3.2排水管道的布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排水管道宜沿道路和建筑物的周邊呈平行布置,管線最短,減少轉彎,并盡量減少相互間及與其它管線

的交叉,檢查井間的管段應為直線。

2生活污水排水干管應靠近主要排水建筑,并布置在連接支管較多的一側;雨水干管宜平行道路方向,并

3

DB/1339—2015

靠近道路布置。

3排水管道應盡量布置在道路外側的人行道或綠地下面。

3.3.3住宅區(qū)排水管道的敷設應符合下列要求:

1施工安裝和管道檢修時,不應互相影響。

2管道損壞時,管內污水不得沖刷或侵蝕建筑物以及構筑物的基礎。

3排水管道與其它各種管線交叉時,宜布置在其它管道下面。

3.3.4住宅區(qū)排水管道的連接及檢查井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要求:

1排水管道的交匯處、轉彎處、管徑和坡度改變處、跌水處和需要日常維修處,應設檢查井。

2排水直管段上檢查井的最大間距應按表3.3.4確定。

表3.3.4排水檢查井的最大間距(m)

管徑DN(mm)150200-400500-700800-10001100-1500

最大間距生活排水203050

(m)雨水406080100

3.3.5住宅區(qū)排水管道最小覆土深度應根據道路的行車等級、管材受壓強度、地基承載力、土壤冰凍線和建筑

物排出管標高等因素確定,宜符合下列要求:

1住宅區(qū)干道、組團道路下的管道、車行道下管道的最小覆土深度不宜小于0.70m;如小于0.70m時,應

采取保護管道防止受壓破損的技術措施。

2生活污水排出管道埋設深度不得高于土壤冰凍線以上0.15m,且覆土深度不宜小于0.60m。

3.3.6住宅區(qū)化糞池距離地下取水構筑物的距離不得小于30m。

3.3.7住宅區(qū)化糞池的布置宜符合下列原則:

1化糞池外壁距建筑物外墻不宜小于5.00m,且不得影響建筑物的基礎。

2化糞池宜設置在靠近市政污水管的接口位置,并滿足機動車清掏作業(yè)的要求。

3.3.8住宅區(qū)內雨水口設置宜符合下列要求:

1雨水口宜設在匯水面的最低處,頂面標高宜低于排水面10mm~20mm,并應高于周邊綠地種植土面40mm

以上。

2在雨水重現期標準高或地形下凹區(qū)設置雨水口時,雨水口數量宜附加1.5~2.0的安全系數。

3雨水口擔負的匯水面積不應超過其排水能力,其最大間距不宜超過50m。

3.4室外熱力管線

3.4.1住宅區(qū)熱力管道宜采用枝狀布置,主干管力求短直,靠近熱負荷集中區(qū)域,并滿足供熱面積及供熱半徑

的要求。

3.4.2住宅區(qū)熱源為城市熱力時,換熱站位置宜設置在熱負荷集中區(qū)或住宅區(qū)的中心位置。城市熱力一次線應

以最短路徑接至換熱站,熱力管道宜采用直埋敷設方式。

3.4.3在滿足室內各環(huán)路水力平衡和供熱計量的前提下,宜減少建筑物供熱入口的數量,供熱入口檢查井宜避

開建筑物的出入口。

3.4.4住宅區(qū)熱力管道,當管徑DN≤500mm宜采用地下直埋敷設;當管徑DN>500mm時宜采用地溝敷設。

3.4.5當采用直埋敷設時,直埋熱力管道的最小覆土深度應符合表3.4.5的規(guī)定,同時應進行穩(wěn)定驗算。

表3.4.5直埋熱力管線的最小覆土深度(m)

管道公稱直徑最小覆土深度

(mm)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

≤1250.800.70

150~3001.000.70

4

DB/1339—2015

350~5001.200.90

600~7001.301.00

3.4.6當采用管溝敷設時,宜采用通行溝或半通行溝。安裝閥門、補償器處應設人孔。

3.4.7管溝敷設相關尺寸應符合表3.4.7的規(guī)定。

表3.4.7管溝敷設相關尺寸(m)

相關尺寸

管溝管道保溫管道保溫管道保溫管道保溫

管溝人行通

類型表面與溝表面與溝表面與溝表面間的

凈高道寬

墻凈距頂凈距底凈距凈距

通行管溝≥1.80≥0.60≥0.20≥0.20≥0.20≥0.20

半通行管溝≥1.20≥0.50≥0.20≥0.20≥0.20≥0.20

不通行管溝——≥0.15≥0.05≥0.150≥0.20

3.4.8通行管溝應設事故人孔。熱力管道的通行管溝,事故人孔間距不應大于40m。

3.4.9整體混凝土結構的通行管溝,每隔200m宜設一個安裝孔。安裝孔寬度不應小于0.60m,且應大于管溝

內最大管道的外徑加0.10m,其長度應滿足6m長的管道進入管溝。當需要考慮設備進出時,安裝孔寬度還應滿

足設備進出的需要。

3.5室外燃氣管線

3.5.1住宅區(qū)燃氣管道應根據建筑總體布置,宜敷設在人行道、慢車道或綠地下。

3.5.2燃氣管道埋設的最小覆土深度應符合下列要求:埋設在機動車道下時,不得小于0.90m;埋設在非機動

車道(含人行道)下時,不得小于0.60m。

3.5.3燃氣管道不得從建筑物和大型構筑物(不包括架空的建筑物和大型構筑物)下面穿越。

3.5.4燃氣管道不得在堆積易燃、易爆材料和具有腐蝕性液體的場地下面穿越,并不應與其它管道或電纜同溝

敷設。

3.5.5地下燃氣管道從排水管(溝)、熱力管溝、隧道及其它各種用途溝槽內穿過時,應將燃氣管道敷設于套管

內。套管伸出構筑物外壁不應小于表3.8.5、表3.8.7中燃氣管道與該構筑物的水平凈距。套管兩端應采用柔性

的防腐、防水材料密封。套管伸出管溝外壁的水平距離不得小于1.0m。

3.5.6室外架空的燃氣管道,可沿建筑物外墻或支柱敷設,并應符合下列要求:

1中壓和低壓燃氣管道,可沿建筑物耐火等級不低于二級的住宅或公共建筑的外墻敷設。

2沿建筑物外墻敷設的燃氣管道距住宅或公共建筑物中不應敷設燃氣管道的房間門、窗洞口的凈距:中壓

管道不應小于0.50m,低壓管道不應小于0.30m。

3.5.7調壓站(含調壓箱)與其它建筑物、構筑物的水平凈距應按現行國家標準《城鎮(zhèn)燃氣設計規(guī)范》GB50028

的規(guī)定執(zhí)行。

3.5.8調壓站(含調壓箱)進口管段上應設閥門,閥門距調壓站(含調壓箱)宜為10~100m,當通向調壓站(含

調壓箱)的支管閥門距調壓站(含調壓箱)小于100m時,支管閥門與調壓站(含調壓箱)進口閥門可合為一

個。低壓燃氣管上可不設閥門。

3.6室外電力管線

3.6.1室外電力管線應根據工程條件、環(huán)境特點、電纜類型和數量等因素,按滿足運行可靠、便于維護和技術、

經濟合理的原則進行總體規(guī)劃設計,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1電纜敷設時,彎曲部位均應滿足電纜允許彎曲半徑的要求。電纜的允許彎曲半徑,應符合電纜絕緣及其

5

DB/1339—2015

構造特性的要求,不應小于表3.6.1規(guī)定:

表3.6.1電纜最小允許彎曲半徑

電纜型式多芯單芯

非鎧裝型、屏蔽型軟電纜6d

控制電纜鎧裝型、銅屏蔽型12d-

其它10d

無鉛包、鋼鎧護套10d

橡皮絕緣電力電纜裸鉛包護套15d

鋼鎧護套20d

無鎧裝15d20d

塑料絕緣電纜

有鎧裝12d15d

注:d為電纜外徑。

2電纜不應在有熱力管道的管溝內敷設。

3.6.2同一通道內電纜數量較多時,若在同一側的多層支架上敷設,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應按電壓等級由高至低的電力電纜“由上而下”的順序排列。在同一工程中或電纜通道延伸于不同工程

的情況,均應按相同的上下排列順序配置。

2支架層數受通道空間限制時,10kV及以下的相鄰電壓等級電力電纜,可排列于同一層支架上,1kV及

以下電力電纜配置在同一層支架上。

3同一重要回路的工作與備用電纜實行耐火分隔時,應配置在不同層的支架上。

3.6.3電纜埋地敷設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電纜在室外直接埋地敷設時,電纜外皮至地面的深度不應小于0.70m,并應在電纜上下分別均勻鋪設

100mm厚的細砂或軟土,并覆蓋混凝土保護板或類似的保護層,覆蓋的保護層應超過電纜兩側各50mm。

2直埋敷設的電纜,嚴禁位于地下其它管道的正上方或正下方。埋地敷設的電纜之間及與各種設施平行或

交叉的凈距離,不應小于表3.6.3所列數值。

表3.6.3電纜與電纜或其它設施相互間容許最小距離(m)

敷設條件

項目

平行交叉

建筑物、構筑物基礎0.60——

電纜與1kV架空線電桿0.60——

喬木1.00——

灌木叢0.50——

10kV及以下電力電纜之間,以及與控

0.100.50(0.25)

制電纜之間

不同部門使用的電纜0.50(0.10)0.50(0.25)

熱力管溝2.00(1.00)0.50(0.25)

上、下水管道0.500.50(0.25)

油管或易燃氣管道1.000.50(0.25)

公路1.50(與路邊)(1.00)(與路面)

排水明溝1.00(與溝邊)(0.50)(與溝底)

注:1.表中所列凈距,應自各種設施(包括防護外層)的外緣算起;

2.路燈電纜與道路灌木叢平行距離不限;

3.表中括號內數字是指局部地段電纜穿管,加隔板保護或加隔熱層保護后允許的最小凈距。

3電纜與建筑物平行敷設時,電纜應埋設在建筑物的散水坡外。電纜進出建筑物時,所穿保護管應超出建

筑物散水坡200mm,且應對管口實施防水封堵。

6

DB/1339—2015

4電纜與道路交叉時,應穿管保護,保護范圍應超出路基、街道路面兩邊以及排水溝邊0.5m以上。

5電纜在拐彎、接頭、終端和進出建筑物等地段及直線段上間距100m,應裝設明顯的方位標志或標樁。

3.6.4電纜在排管內敷設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在線路轉角、分支或變更敷設方式時,應設電纜人(手)孔井,在直線段上,為便于拉引電纜也應設置

一定數量的電纜人(手)孔井,人(手)孔井間的距離不宜大于100m。

2電纜人孔井的凈空高度不宜小于1.90m,其上部人孔的直徑不應小于0.70m。

3.6.5電纜在電纜溝或隧道內敷設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電纜水平敷設時,最上層支架距電纜溝頂板或梁底的凈距,應滿足電纜引接至上側柜盤時的允許彎曲半

徑。

2電纜在電纜溝和電纜隧道內敷設時,其支架層間垂直距離和通道寬度不應小于表3.6.5-1、表3.6.5-2的

規(guī)定。

表3.6.5-1電纜支架層間垂直距離的允許最小值(mm)

電纜電壓等級和類型,敷設特征普通支架、吊架橋架

控制電纜明敷120200

電力

6kV以下150250

電纜

明敷

6~10kV交聯聚乙烯電纜200300

電纜敷設在槽盒中h+80h+100

注:h表示槽盒外殼高度。

表3.6.5-2電纜溝、隧道中通道凈寬允許最小值(mm)

電纜支架配置及其通道電纜溝溝深

電纜隧道

特征≤600600~1000≥1000

兩側支架間凈通道3005007001000

單列支架與壁間通道300450600900

3電纜支架的長度,在電纜溝內不宜大于0.35m;在隧道內不宜大于0.50m。在鹽霧地區(qū)或化學氣體腐蝕

地區(qū),電纜支架應涂防腐漆、熱鍍鋅或采用耐腐蝕剛性材料制作。

4電纜溝和電纜隧道應采取防水措施,其底部應做坡度不小于5.0‰的坡度坡向集水坑(井)。積水可經逆

止閥直接接入排水管道或經集水坑(井)用泵排出。

5在多層支架上敷設電纜時,電力電纜宜放在控制電纜的上層。1kV以下的電力電纜和控制電纜可并列敷

設。當兩側均有支架時,1kV以下的電力電纜和控制電纜宜與1kV以上的電力電纜分別敷設于不同側支架

上。

6電纜溝在進入建筑物處應設防火墻。電纜隧道進入建筑物及配電所處,應設帶門的防火墻。此門應為甲

級防火門并應裝鎖。

7電纜隧道的凈高不應低于1.9m,局部或與管道交叉處凈高不宜小于1.4m。隧道內應采取通風措施,可

為自然通風。

8電纜隧道應每隔不大于75m的距離設安全(人)孔,安全(人)孔距隧道的首、末端不宜超過5m。安

全(人)孔井的直徑不應小于0.7m。

9與電纜隧道無關的其它管線不應穿過電纜隧道。

3.7室外弱電管線

3.7.1地下弱電管道應納入住宅區(qū)整體地下設施管線的規(guī)劃,應與住宅區(qū)道路同步建設,并應根據各使用單位

7

DB/1339—2015

的發(fā)展需要,按照統建共用的原則,進行總體規(guī)劃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地下弱電管道應與高壓電力管(溝)、熱力管、燃氣管保持安全的距離,并宜靠近通信、消防、安防等線

纜較多的道路一側。

2弱電人(手)孔內不得有其它管線穿過。

3.7.2弱電管道應避免與燃氣管道、高壓電力電纜(溝)在道路同側建設,不可避免時,弱電管道、通道與其它

地下管線以及建筑物間的最小凈距應符合表3.7.2的規(guī)定:

表3.7.2弱電管道與其它地下管線以及建筑物間的最小凈距(m)

其它地下管線和建筑物名稱平行凈距交叉凈距

1已有建筑物2.00-

2規(guī)劃建筑物紅線1.50-

d≤300mm0.50

3給水管300mm<d≤500mm1.000.15

d>500mm1.50

4污水、雨水、排水管1.00(注1)0.15(注2)

壓力≤300kPa1.00

5燃氣管0.30(注3)

300kPa<壓力≤800kPa2.00

6熱力管1.000.25

35kV以下0.50

7電力電纜0.50(注4)

≥35kV2.00

高壓鐵塔基礎

8>35kV2.50-

9通信電纜(或通信管道)0.500.25

10通信電桿、照明桿0.50-

喬木1.50-

11綠化

灌木1.00-

12道路邊石邊緣1.00-

注:1.主干排水管后鋪設時,其施工溝邊與管道間的平行凈距不宜小于1.5m。

2.當管道在排水管下部穿越時,交叉凈距不宜小于0.4m,通信管道應做包封處理,包封長度自排水管道兩側各長2m。

3.在交越處2m范圍內,燃氣管不應做接合裝置和附屬設備;如上述情況不能避免時,弱電管道應做包封處理。

4.如電力電纜加保護管時,交叉凈距可減至0.15m。

3.7.3地下弱電管道在經過市政道路時,埋深與間距要求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通信管道與通道工程設計規(guī)

范》GB50373的有關規(guī)定。

3.7.4地下弱電管道的最小埋深,在住宅區(qū)內應根據場地條件、管材強度、外部荷載、土壤狀況、與其它管道

交叉、地下水位高低、冰凍層厚度等因素來確定。管道最小埋深不應低于表3.7.4的規(guī)定。

表3.7.4管道最小埋深(m)

管道位置

綠化帶人行道車行道

管材規(guī)格

塑料管0.50.70.8

鋼管0.30.50.6

注:1.塑料管的最小埋深達不到表中要求時,應采用混凝土包封或鋼管等保護措施。

2.管道最小埋深是指管道頂面至路面的距離。

3.7.5進入人孔處的管道基礎頂部距人孔基礎頂部不應小于0.4m,管道頂部距人孔上覆底部的凈距不應小于

8

DB/1339—2015

0.3m,進入手孔處的管道基礎頂部距手孔基礎頂部不宜小于0.2m。

3.7.6塑料管道彎管道的曲率半徑不應小于10m。

3.7.7管道敷設應有坡度,坡度宜為3.0‰~4.0‰,不得小于2.5‰。

3.7.8住宅建筑預埋的入戶管出口端應伸出墻外2m,并應向人(手)孔方向傾斜,坡度不應小于4.0‰。兩人

孔之間的管道距離不應大于150m。

3.7.9人(手)孔的類型和規(guī)格,按管道的遠期容量和在管線上所處的位置選用。遠期管群容量不大于6孔的管

道、暗式渠道、距離較長或拐彎較多的引上管道以及放置落地式交接箱的地方,宜采用手孔;遠期管群容量大

于6孔時,宜采用人孔。人(手)孔的型號,宜按下列規(guī)定選擇:

1單一方向孔徑90mm的管孔容量不多于6孔、孔徑28mm或32mm的多孔管容量不多于18孔時,宜選用

手孔。

2單一方向孔徑90mm的管孔容量不多于12孔、孔徑28mm或32mm的多孔管容量不多于36孔時,宜選

用小號人孔。

3單一方向孔徑90mm的管孔容量不多于24-36孔、孔徑28mm或32mm的多孔管容量不多于72-108孔時,

宜選用中號人孔。

4機房、設備間和光電轉換間接入管道的終端人孔應在以上基礎加大一號。

3.7.10通信管道手孔程式應根據所在管段的用途及容量合理選擇,可按表3.7.10選用。

表3.7.10通信管道手孔程式

手孔程式選用規(guī)格

管道段落管道容量(mm)用途

長寬高

3孔及3孔

11207001000用于線纜分支與接續(xù)

以下

通信管道

3孔及3孔

700500800用于線纜過線

以下

6孔及6孔

至設備間1120700注

以下

用于線纜接續(xù)及管道分支

至光纜3孔及3孔

引入700500800

交接箱以下

管道

至高層住宅電信間1120700注

至低層、多層、中高層住用于線纜過線和引入

1120700注

宅電信間

銜接與公共通信網管道相通用于銜接電信業(yè)務經營者通信

11207001000

手孔的手孔管道

注:可根據入戶管的埋深調節(jié)手孔的凈深與高度。

3.8室外管線綜合

3.8.1住宅區(qū)管線綜合圖應有建筑紅線內的場地道路、建筑平面設計、豎向設計、景觀設計、水景噴泉、園林

綠化等內容。

3.8.2住宅區(qū)室外各類管線的設置,應編制管線綜合規(guī)劃。應遵循現行的國家標準《城市工程管線綜合規(guī)劃規(guī)

范》GB50289,《城市居住區(qū)規(guī)劃設計規(guī)范》GB50180,以及各種管線專業(yè)設計要求。

3.8.3住宅區(qū)室外各種管線的布置應符合下列原則:

1應滿足管道的敷設和設置閥門井、水表井、檢查井、電纜井等構筑物所需距離。

2維修、管理或更換管道時,不能損壞相鄰的地下管道、建筑物和構筑物的基礎。

3排水管道損壞時,不應影響附近建筑物、構筑物的基礎或污染生活飲用水。

9

DB/1339—2015

4住宅區(qū)同類給水管道,在室外場地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在滿足安裝要求時,可同槽施工敷設。

3.8.4各種地下管道的最小覆土深度應按表3.8.4確定。

表3.8.4各種地下管道的最小覆土深度(m)

電力管線電信管線熱力管線燃氣給水排水

管線名稱

直埋管溝塑料管鋼管直埋管溝管線管線管線

最非機動

0.700.500.700.500.500.200.600.900.60

小車道下

土機動車

1.000.700.800.600.700.200.901.000.70

深道下

注:10kV以上直埋電力電纜管線的覆土深度不應小于1.00m。

3.8.5各種地下管道之間最小水平凈距應按表3.8.5確定。

表3.8.5各種地下管道之間最小水平凈距(m)

燃氣管熱力電力弱電

管線名稱給水管排水管

低壓中壓B中壓A管溝電纜管線

排水管1.501.50------

低壓0.501.00------

燃氣管中壓B0.501.20------

中壓A0.501.20------

直埋1.501.501.001.001.00---

熱力管

管溝(溝壁)1.001.501.50

電力電纜0.500.501.001.001.002.00--

弱電管線.0.501.001.001.002.001.000.50-

注:1.表中給水管與排水管之間的凈距適用于管徑小于或等于200mm,當管徑大于300mm時應大于或等于3.00m。

2.大于或等于10kV的電力電纜與其它任何電力電纜之間應大于或等于0.25m,如加套管,凈距可減至0.10m,小于10kV電力電

纜之間應大于或等于0.10m。

3.局部地段電纜穿管,加隔板保護或加隔熱層保護后距熱力管溝的最小凈距可為1.00m。

4.弱電管線與給水管道的水平凈距:當給水管徑小于等于300mm時,水平凈距為0.50m;當給水管徑大于300mm,小于等于500mm

時,水平凈距為1.00m;當給水管徑大于500mm時,水平凈距為1.50m。

5.低壓燃氣管的壓力為小于0.01MPa,中壓B燃氣管的壓力為小于或等于0.20MPa,中壓A燃氣管的壓力為小于或等于0.40MPa。

3.8.6各種地下管道之間最小垂直凈距應按表3.8.6確定。

表3.8.6各種地下管道之間的最小垂直凈距(m)

管線名稱給水管排水管燃氣管熱力管電力電纜弱電管線

給水管0.15-----

排水管0.400.15----

燃氣管0.150.150.15---

0.15(0.50,

熱力管0.150.150.15--

1.00)

0.15

熱力管溝(溝頂)(0.20,

0.30)

電力電纜0.50(0.25)0.50(0.25)0.50(0.25)0.50(0.25)0.50(0.25)0.25

10

DB/1339—2015

弱電管線0.150.150.300.250.500.25

注:1.燃氣管括號外數據為鋼管,括號內數據為聚乙烯管位于加套管,分別是位于熱力管上方和位于熱力管下方。

2.電力電纜括號內數字是指局部地段電纜穿管,加隔板保護或加隔熱層保護后允許的最小凈距。

3.當電力電纜加保護管時,交叉凈距可減至0.15m。

4.當弱電管道在排水管下部穿越時,交叉凈距不宜小于0.4m,通信管道應做包封處理,包封長度自排水管道兩側各長2m。

3.8.7各種地下管道與建、構筑物之間的最小水平間距應按表3.8.7確定。

表3.8.7各種地下管道與建、構筑物之間的最小水平間距(m)

建筑物地上桿柱城市道路住宅區(qū)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