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2節(jié)物質的微觀粒子模型同步練習(含參考答案)_第1頁
浙教版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2節(jié)物質的微觀粒子模型同步練習(含參考答案)_第2頁
浙教版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2節(jié)物質的微觀粒子模型同步練習(含參考答案)_第3頁
浙教版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2節(jié)物質的微觀粒子模型同步練習(含參考答案)_第4頁
浙教版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2節(jié)物質的微觀粒子模型同步練習(含參考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浙教版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2節(jié)物質的微觀粒子模型同步練習班級:姓名:一、選擇題1.核廢水中含有大量的氚,一旦進入人體可能會對人造成輻射損害.氕原子和氚原子結構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氕原子氚原子A.氕原子與氚原子相對原子質量相同B.氕原子與氚原子的核外電子數不同C.氕原子與氚原子的質子數相同D.氕原子與氚原子的中子數相同2.純凈的氯化鈉顆粒通常為正方體。如圖是氯化鈉晶體的結構示意圖,則與每個Na+距離最近且等距離的Cl-的個數及其圍成的空間的圖形為()A.4個,正四面體 B.8個,正六面體C.6個,正八面體 D.8個,正十二面體3.科學家們制造出了含4個氧原子的新型“氧分子”,而一個氧氣分子是由2個氧原子構成的。針對以上事實,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A.一個新型“氧分子”由2個氧氣分子構成B.氧氣分子與新型“氧分子”的化學性質不同C.新型“氧分子”與氧氣分子都是由氧原子構成的D.每個新型“氧分子”與每個氧氣分子含有氧原子個數不同4.用“”表示氧原子,“?”表示氫原子,則保持水的化學性質的微粒是()A. B.C. D.5.下列有關分子與原子的說法正確的是()A.分子和原子在化學變化中都能再分B.只有分子能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C.在化學反應中原子的數目和種類不會變D.原子構成分子,原子的體積質量一定比分子小6.下列關于分子的敘述,正確的是()。A.分子是不斷地運動的B.分子是構成物質的唯一粒子C.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唯一微粒D.物質都是由分子緊密排列而成的7.能保持氫氣化學性質的微粒是()。A.氫元素 B.氫原子 C.氫離子 D.氫分子8.下列各圖中“”和“”分別表示兩種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同種分子的是()A. B. C. D.9.建立宏觀和微觀之間的聯(lián)系是科學獨特的思維方式。分析圖中信息判斷以下說法合理的是()A.該反應是物理變化,因為反應過程中原子沒有變化B.圖乙變化過程中的最小粒子是氫分子和氧分子C.分子可以由同種原子構成,也可以由不同種原子構成D.分子和原子的區(qū)別在于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以再分10.如圖所示,密封的容器中儲存有一定量的氧氣。當活塞慢慢下壓后,下列關于容器內分子模型的建構合理的是()A. B. C. D.二、填空題11.為了加深對分子構成的認識,小科同學用各色橡皮泥進行分子模型的制作。觀察四種分子結構模型,填寫相關內容:序號模型各種顏色的球及個數分子名稱化學式11個灰色球、2個白色球水分子H2O21個黑色球、4個白色球甲烷分子①32個灰色球、2個白色球②H2O242個黑色球、1個灰色球、6個白色球乙醇分子C2H5OH(1)模型2的化學式①是;模型3的分子名稱②是。(2)由模型3表示的物質可以反應得到模型1表示的物質,請從微觀角度解釋該變化的實質:。12.人類對水分子結構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材料1:1803年,道爾頓提出原子學說,認為水是由氫、氧元素的各一個原子構成的“HO原子”。材料2:1811年,阿伏加德羅提出分子概念,認為分子包括由同種原子結合而成的“簡單原子”和由不同原子結合而成的“復雜原子”,并提出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觀點。材料3:1833年,戈丹根據定量測算的結果繪制了氫氧結合變成水分子的“體積圖”(如圖)。而后,“一個水分子由一個氧原子和兩個氫原子構成”的觀點逐漸得到人們的認可。(1)水分子(H2O)屬于阿伏加德羅提出的(填“簡單”或“復雜”)原子”。(2)請將圖中方框“?”處補全:。13.已知在相同的溫度下,氣體分子的運動速率與分子的質量有關,相對分子質量越大,運動速率越慢。在圖中,容器A(器壁能允許氣體分子通過)里充滿了空氣,當燒杯中充滿氫氣,并連續(xù)地通人氫氣時,導管B處發(fā)生的現象是,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14.水的狀態(tài)模型⑴水在狀態(tài)變化過程中沒有變成其他物質,構成水這種物質的水分子沒有變成其他分子。⑵在液態(tài)水變成氣態(tài)水的過程中,構成水的分子之間的距離發(fā)生了變化。一般情況下,其固態(tài)分子間距離液態(tài)分子間距離氣態(tài)分子間距離。上述模型直觀地表示了水在物態(tài)變化中的一些特征,揭示了水在物態(tài)變化中發(fā)生變化的因素和沒有發(fā)生變化的因素,直觀地揭示了水的物態(tài)變化實質上是一種變化。15.從分子、原子的角度認識化學反應是化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圖是某密閉容器中物質變化過程的微觀示意圖。(“●”表示氧原子,“○”表示氫原子)(1)下列關于變化Ⅱ的說法中,正確的是____(填字母)A.分子的數目增多了 B.分子變小了C.分子間的距離變小了 D.分子的種類發(fā)生了改變(2)變化Ⅰ屬于(填“物理變化”或“化學變化”)16.碘是一種由碘分子構成的非金屬單質,某同學利用碘進行了如下的實驗:①把少量的固體碘放在濕潤的饅頭上,發(fā)現饅頭會變藍色(提示:碘分子能使饅頭中的淀粉變藍色);②再取少量的碘溶解在水中,用饅頭去蘸取碘液,發(fā)現饅頭也會變藍色。則:(1)取少量的碘放入燒杯中,用酒精燈加熱,碘升華變成碘蒸氣,把濕潤的饅頭放在碘蒸氣中,饅頭(選填“會”或“不會”)變藍色。(2)由上述三個實驗可知,分子是。(3)現在市場上買來的食鹽都是加碘鹽(含有KIO3),用饅頭蘸取少量的食鹽水,饅頭(選填“會”或“不會”)變藍色。17.如圖是電解水的過程中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圖。(1)從微觀粒子角度,水通電時,水分子分裂成和,分裂出來的又重新組合成,它們不再有水的化學性質??梢姡潜3炙幕瘜W性質的最小微粒。(2)由該實驗可知,分子由構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和原子的本質區(qū)別是。18.碘是一種由碘分子構成的非金屬,某同學利用碘進行了如下的實驗:①把少量的固體碘放在濕潤的饅頭上,發(fā)現饅頭會變成藍色;②再取少量的碘溶解在水中,用饅頭去蘸取碘液,發(fā)現饅頭也會變成藍色。則:(1)取少量的碘放入燒杯中,用酒精燈加熱,碘升華變成碘蒸氣,把濕潤的饅頭放在碘蒸氣中,饅頭(選填“會”或“不會”)變成藍色。(2)把碘溶解在酒精中,用饅頭去蘸取少量的碘酒,饅頭(選填“會”或“不會”)變成藍色。(3)請用分子的觀點來解釋實驗中的現象。三、實驗探究題19.用科學方法研究。觀察、比較、對比等是常用的科學方法。如圖是氫分子、氧分子在不同條件下運動速率示意圖,請據圖回答:(1)對比圖片(填序號)能得出“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率越快”這一結論。(2)對比圖片A、B可知,影響分子運動速率的因素除溫度外,還與有關。20.碘是一種由碘分子構成的非金屬,某同學利用碘進行了如下的實驗:①把少量的固體碘放在濕潤的饅頭上,發(fā)現饅頭會變藍色;②再取少量的碘溶解在水中,用饅頭去蘸取碘液,發(fā)現饅頭也會變藍色。(提示:碘分子能使饅頭中的淀粉變藍色)則:(1)取少量的碘放入燒杯中,用酒精燈加熱,碘升華變成碘蒸氣,把濕潤的饅頭放在碘蒸氣中,饅頭變藍色(選填“會”或“不會”)。(2)把碘溶解在酒精中,可以得到用來消毒用的碘酒,用饅頭去沾取少量的碘酒,饅頭(選填“會”或“不會”)變藍色。(3)請用分子的觀點來解釋實驗中的現象。(4)現在市場上買來的食鹽都是加碘鹽,用饅頭沾取少量的食鹽水,饅頭不變藍色,由此可知,食鹽中(存在或不存在)碘分子。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2.答案:C3.答案:A4.答案:C5.答案:C6.答案:A7.答案:D8.答案:D9.答案:C10.答案:B11.答案:(1)CH4;過氧化氫分子(2)過氧化氫分子可以分成氫原子和氧原子,再重新組合構成新的水分子12.答案:(1)復雜(2)13.答案:有水噴出;氫分子透過容器A進入廣口瓶中,使瓶內壓強增大14.答案:小于;小于;物理15.答案:(1)C(2)化學變化16.答案:(1)會(2)保持物質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