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口服藥物的吸收_第1頁
非口服藥物的吸收_第2頁
非口服藥物的吸收_第3頁
非口服藥物的吸收_第4頁
非口服藥物的吸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注射給藥的途徑與藥物吸收注射方式:靜脈、皮內(nèi)、皮下、肌內(nèi)、鞘內(nèi)、關節(jié)腔、玻璃體內(nèi)、局部等靜脈注射:上腔靜脈

下腔靜脈

肺(肺首過效應)

全身作用部位動脈注射:無肺首過效應,但危險性大肌內(nèi)、皮下注射,可避免肝的首過效應第一節(jié)注射給藥的藥物吸收1靜脈注射副作用大肌內(nèi)注射或皮下注射時刺激性太大的藥物必須靜脈注射靜脈注射容量小于50ml大容量注射采用靜脈滴注劑型:水溶液或乳劑2肌內(nèi)注射較安全有吸收過程,但吸收程度高,與靜脈注射相當容量一般為2~5ml溶液、乳劑、混懸劑溶媒為水、復合溶媒以油為溶媒可以緩釋3皮下與皮內(nèi)注射血流慢局麻藥、長效胰島素、植入劑、油混懸劑皮下注射容量1~2ml皮內(nèi)注射容量0.1~0.2ml皮內(nèi)注射藥物難以進入體循環(huán),一般用作診斷與過敏試驗4二、影響注射給藥吸收的因素影響藥物擴散速度和注射部位血流的因素生理因素藥物的理化性質(zhì)劑型因素5注射部位的血流狀態(tài):上臂三角?。敬笸韧鈧燃。就未蠹×馨鸵旱牧魉伲核苄源蠓肿雍陀腿芤喊茨蜔岱筮\動腎上腺素收縮血管,合用減少吸收生理因素6分子量解離度和脂溶性影響不大。毛細血管壁的膜孔半徑3nm,允許<800的藥物分子通過難溶性藥及非水溶液。藥物的溶解是限速過程蛋白結合。蛋白質(zhì)結合物的解離速度<透膜速率時,成為限速過程。小大血管吸收淋巴管吸收分子量藥物的理化性質(zhì)7溶出速率:水溶液>水混懸液>油溶液>O/W型乳劑>W(wǎng)/O型乳劑>油混懸劑劑型因素8溶液型注射劑混合溶媒:注射后藥物可能析出;安定注射液,療效不如口服好嚴重偏離生理pH的溶媒:在組織液的pH下可析出沉淀滲透壓:低滲→被動擴散速率↑;高滲→被動擴散速率↓;以油為溶媒:擴散慢而少,肌注形成貯庫而緩慢吸收高分子附加劑:提高粘度,產(chǎn)生延效作用9有溶出與擴散過程:吸收較慢遵循溶出擴散定律粘度增加,溶出變慢,擴散變慢0.1~2

m的微粒經(jīng)靜脈、動脈或腹腔注射后主要由網(wǎng)狀內(nèi)皮系統(tǒng)如肝脾攝取油混懸液吸收緩慢,長達數(shù)周至數(shù)月

混懸型注射劑10O/W型乳劑,粒徑為1

m左右,靜注易被網(wǎng)狀內(nèi)皮系統(tǒng)吞噬,有定向分布作用肌肉注射主要通過淋巴系統(tǒng)吸收乳劑型注射劑11第二節(jié)皮膚給藥經(jīng)皮給藥系統(tǒng)(transdermaldrugdeliverysystem)貼片(patches)軟膏劑(ointments)局部或全身作用12一、皮膚的結構與藥物的轉運皮膚的結構角質(zhì)層是藥物滲透的主要屏障13藥物在皮膚內(nèi)的轉運細胞間隙擴散通過細胞膜擴散14二、影響藥物經(jīng)皮滲透的因素生理因素主要影響因素:個體差異、動物種屬、

年齡、性別、用藥部位、皮膚的狀態(tài)部位:陰囊>耳后>腋窩區(qū)>頭皮>手臂>腿部>胸部皮膚的水化作用15劑型因素藥物的理化性質(zhì)分子量:>600的藥物難以透過脂溶性:油/水分配系數(shù)大,易透過;太大,積聚于角質(zhì)層分子型易透過16給藥系統(tǒng)的性質(zhì)藥物從給藥系統(tǒng)中釋放越快,越有利于吸收?;|(zhì)對藥物的親和力不應太大。脂質(zhì)體促透溶解與分散藥物的介質(zhì)的影響:介質(zhì)與藥物的親和力給藥系統(tǒng)的pH值給藥系統(tǒng)的表面積:調(diào)節(jié)給藥劑量17微生物的降解作用角質(zhì)層的積蓄問題:形成貯庫,有利于皮膚疾病的治療。藥物與角蛋白結合;親脂性藥物溶解在角質(zhì)層中形成高濃度。病理狀態(tài)溫度18透皮吸收促進劑作用機制:作用于角質(zhì)層的脂質(zhì)雙分子層,干擾脂質(zhì)分子的有序排列,增加脂質(zhì)的流動性,有助于藥物分子的擴散;溶解角質(zhì)層的類脂,影響藥物的皮膚分配,促進水化提高透皮速率種類:吐溫類、SDS、DMSO、月桂氮卓酮(Azone)、醇類、芳香精油、尿素、水楊酸等19離子導入技術利用直流電將離子型藥物或能夠在溶液中形成帶電膠體粒子的藥物經(jīng)由電極定位導入皮膚和粘膜、肌肉局部組織或血液循環(huán)的一種技術。離子導入途徑:皮膚附屬器(毛囊、汗腺、皮脂腺)離子導入促進非離子型藥物的吸收:電場增加了水對皮膚的滲透性,增強了皮膚水化程度影響因素:藥物解離性質(zhì)、藥物濃度、介質(zhì)pH值;電流強度、通電時間、脈沖電流、離子電極。20三、經(jīng)皮吸收的研究方法體外經(jīng)皮滲透研究體內(nèi)研究21第三節(jié)口腔粘膜給藥局部治療:漱口劑、氣霧劑、膜劑、片劑全身作用:舌下片、粘附片、貼膏、口腔崩解片22一、口腔粘膜的結構與生理粘膜結構咀嚼粘膜:硬腭和牙齦表面。高度角質(zhì)化內(nèi)襯粘膜:除舌背部以外的口腔組織表面,未角質(zhì)化特性粘膜:舌背部,具有咀嚼粘膜與內(nèi)襯粘膜的特性23頰粘膜(buccalmucosa)和舌下粘膜(sublingualmucosa)是藥物全身吸收的良好部位牙齦和硬腭亦可作為給藥部位口腔吸收可繞過肝首過效應唾液pH=5.8~7.424二、影響口腔粘膜吸收的因素生理因素吸收速度介于皮膚與小腸粘膜之間。復層扁平細胞是藥物跨口腔粘膜吸收的主要屏障舌下>頰>牙齦>腭藥物吸收以擴散為主,脂溶性藥物較易吸收對藥物的味覺要求較高:制劑應矯味唾液的沖洗作用:使舌下片劑保留時間很短25劑型因素口腔粘膜的滲透能力遵循pH分配學說受脂溶性、解離度、分子量的影響。舌下給藥制劑藥物滲透能力強,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但易受唾液沖洗作用影響大。主要適用于溶出迅速、劑量小、作用強的藥物。如脂溶性藥物,可以為片劑、噴霧劑等頰膜吸收較舌下慢,藥物停留時間短,生物粘附制劑可提高滯留與吸收吸收促進劑:脂肪酸、膽鹽、表面活性劑等26三、口腔粘膜給藥的研究方法體外法:采用動物如狗、豬、家兔、恒河猴等動物的口腔粘膜進行。其中豬的較為常用體內(nèi)法口腔灌流給藥裝置在體擴散池27第四節(jié)鼻粘膜給藥局部作用:殺菌、抗病毒、血管收縮、抗過敏全身作用多肽和蛋白質(zhì)藥物的吸收劑型:滴鼻液、噴鼻劑、氣霧劑、粉霧劑優(yōu)點:血流豐富,吸收快;避開肝首過效應,胃腸道作用;可與靜脈注射相媲美;方便成功制劑:鮭魚降鈣素噴霧劑、胰島素鼻用制劑28一、鼻腔的結構和生理29鼻腔生理鼻粘膜上皮僅由一層纖毛柱狀上皮細胞構成,吸收面積大血流豐富,通透性高,吸收迅速有豐富淋巴管,是多肽蛋白藥物吸收的主要途徑粘液影響藥物的吸收蛋白水解酶影響藥物的活性30二、影響鼻粘膜吸收的因素生理因素經(jīng)鼻腔吸收通道:經(jīng)細胞脂質(zhì)通道和細胞間通道。以前者為主。脂溶性藥物易吸收。一些親水性和離子型藥物的吸收亦比其他粘膜部位好避開肝首過效應及胃腸的影響鼻腔病理狀態(tài)影響藥物吸收鼻腔分泌物富多種酶類鼻粘膜纖毛運動:縮短藥物滯留時間,影響生物利用度31劑型因素劑型:溶液、混懸液、凝膠劑、氣霧劑、噴霧劑、吸入劑藥物脂溶性和解離度藥物的相對分子質(zhì)量粒度大?。?gt;50μm沉積于鼻腔;<2μm

被帶入肺部;2-20μm可被鼻腔吸收吸收促進劑蛋白與多肽類藥物的吸收32三、鼻粘膜吸收的研究方法體外法在體法體內(nèi)法33第五節(jié)肺部給藥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劑型有氣霧劑、霧化劑和粉末吸入劑34一、呼吸器官的結構與生理呼吸器官:鼻、咽、喉、氣管、支氣管、細支氣管、終末細支氣管、呼吸細支氣管、肺泡管、肺泡囊35肺部總表面積約為100m2肺泡由單層扁平上皮細胞組成;細胞間隙存在致密的毛細血管;與毛細血管的距離僅1μm。是氣體交換和藥物吸收的良好場所巨大的肺泡表面積、豐富的毛細血管和極小的轉運距離,決定了肺部給藥的迅速吸收,而且吸收后的藥物直接進入血液循環(huán),無肝臟首過作用。一、呼吸器官的結構與生理36肺泡表面活性物質(zhì):脂蛋白混合物(二棕櫚酰卵磷脂),降低肺泡表面張力,維持肺泡的正常形態(tài)和功能3%的巨噬細胞,吞噬作用(肺靶向微球)37二、影響肺部藥物吸收的因素生理因素藥物粒子大小與肺部停留的關系肺泡部位藥物可停留24小時粘液層可能減慢藥物的吸收粘膜中的巨噬細胞與代謝酶38藥物的理化性質(zhì)被動擴散為主要吸收方式水溶性藥物通過細胞旁路吸收,較直腸、小腸、鼻腔、頰粘膜快分子量:小分子藥物吸收快(<1000);大分子藥物可通過細胞間空隙被吸收,或通過淋巴系統(tǒng)吸收。蛋白多肽藥物肺部給藥,已成為研究熱點39藥物粒子大小影響藥物到達的部位:

>10μm,沉積在上呼吸道中并很快被清除

2~10μm,支氣管與細支氣管

其中:8μm,50%喉部;

3~5μm,下呼吸道

2~3μm,肺泡<0.5μm,易通過呼吸排出一般,吸入氣霧劑的微粒大小在0.5~5.0μm最適宜吸入的藥物應能溶解在粘液中40第六節(jié)直腸與陰道給藥直腸的解剖與生理長12~20cm,直腸液體量2~3ml,pH:7.3,無緩沖能力直腸粘膜:上皮、粘膜固有層、粘膜肌層。上皮:柱狀細胞,排列緊密無絨毛、皺褶,液體容量低,吸收面積小,吸收緩慢,不是主要的吸收部位。41直腸部位的血液循環(huán)直腸藥物吸收的主要途徑:一、直腸上靜脈,經(jīng)門靜脈至肝臟;二、直腸中、下靜脈、肛管靜脈,進入下腔靜脈,直接進入體循環(huán)藥物的直腸吸收與給藥部位有關:栓劑引入直腸的深度愈小,藥物不經(jīng)肝臟的量愈多。42二、影響直腸粘膜吸收的因素生理因素藥物主要通過類脂質(zhì)膜透過直腸粘膜分子量大于300的極性分子難以透過pH值的影響:直腸局部緩沖能力差。pH由溶解的藥物決定。內(nèi)容物的影響水溶出差的藥物溶出為吸收的限速過程,生物利用度往往有問題43劑型因素灌腸劑快于栓劑栓劑受基質(zhì)的影響較大藥物的脂溶性和解離度藥物的溶解度和粒度基質(zhì)的影響44吸收促進劑非離子型表面劑脂肪酸、脂肪醇、脂肪酸酯羧酸鹽膽酸鹽:甘氨酸鈉、?;悄懰徕c氨基酸類環(huán)糊精及其衍生物45三、陰道的解剖與生理陰道粘膜:上皮、固有層上皮:復層扁平細胞固有層:上層、中層、基底層,有血管分布陰道粘膜受女性激素的調(diào)控,發(fā)生周期性變化子宮內(nèi)膜增殖期:上皮逐漸增厚,細胞連接部位逐漸緊密增殖未期:上皮細胞之間相互粘著,細胞間孔道十分狹窄黃體期:細胞間孔道變寬,藥物滲透增加更年期粘膜變薄,藥物滲透增加妊娠期:血管增生,上皮增厚,滲透性低46四、影響陰道粘膜吸收的因素生理因素較鼻腔、直腸藥物吸收慢,時滯長。受生理周期的影響大血管分布豐富,吸收迅速宮內(nèi)給藥系統(tǒng)47劑型因素鋪展性與療效:鋪展性取決于輔料的親水性和粘度制劑處方影響藥物在陰道粘膜表面的藥量和接觸時間難溶性藥物的吸收限速過程是溶出過程可避開肝首過效應48第七節(jié)眼部給藥主要發(fā)揮局部作用:縮瞳、散瞳、降低眼壓、抗感染劑型:水溶液、水混懸液、油溶液、油混懸液、軟膏、眼用膜劑49一、眼的結構與生理眼:眼瞼、眼球、眼附屬器501、字體安裝與設置如果您對PPT模板中的字體風格不滿意,可進行批量替換,一次性更改各頁面字體。在“開始”選項卡中,點擊“替換”按鈕右側箭頭,選擇“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