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屆高考語文復習:詩歌鑒賞題專練之山水田園詩(含答案)_第1頁
2023屆高考語文復習:詩歌鑒賞題專練之山水田園詩(含答案)_第2頁
2023屆高考語文復習:詩歌鑒賞題專練之山水田園詩(含答案)_第3頁
2023屆高考語文復習:詩歌鑒賞題專練之山水田園詩(含答案)_第4頁
2023屆高考語文復習:詩歌鑒賞題專練之山水田園詩(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詩歌鑒賞題專練之山水田園詩

一、常見意象

(1)景物:郭外、原野、農田、墟落、炊煙、白云、清泉、郊外、草屋、柴門、荊扉、竹林、霞光、露珠

(2)人:鄰人、野老、農夫、樵夫、漁夫、林叟、山客、牧童、隱者

(3)農具:耒、耜sì、鍤、鋤頭、犁

(4)植物(食品):五谷(黍)、栗、桑、麻、菊

(5)動物:雞、犬、牛、羊、蠶、蛙

詩人常會選取炊煙、桑麻、桃李、麥苗、豆苗、菊花、雞、犬、禽雀、眠蠶等體現對閑適恬淡的山水田園生活的熱愛的意象。選取野徑、古木、荊扉、柴門、空林、空山、鸞鶴(超凡脫俗的靈鳥)、孤云、禪房、古寺、暮鐘等具有隱逸特點的意象,用五柳、接輿、伯夷、叔齊等歷史人物和僧道、林叟、樵夫、幽人等山野之人來自比。

二、思想情感

(1)熱愛自然,對寧靜、平和、歸隱生活的向往之情。

(2)心物相融的恬淡、閑適自得的心情。

(3)借景遣懷的沉郁凄情?;蚪璁愢l(xiāng)山水,表達客居孤寂思緒;或借凄風苦雨,寄寓貶謫憂憤,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和懷才不遇的苦悶。

(4)抒寫自己遺世獨立的高尚情懷和隱居生活的幽寂高雅。

(5)歌頌勞動生活以及在勞動中與農民的深情厚誼等。

三、常用技法

(1)比喻、擬人、夸張、對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2)描寫手法

①觀察角度高、低、俯、仰的變化與高低遠近的順序。

②光、影、色彩的渲染,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的運用。

③白描與工筆。白描,簡單地羅列,簡單地描寫。工筆,細致入微地刻畫,重彩濃墨地描繪。

④虛實結合(眼前景與想象景)。

⑤動靜結合(以動襯靜、化動為靜與化靜為動)。

(3)抒情方法

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②樂景寫哀(反襯),用歡樂的景物或場景寫哀傷的心情。

四、專題練習:

(一)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各題。

月夜憶舍弟

杜甫[唐代]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注]這首詩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這年九月,安史之亂,安祿山、史思明從范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都處于戰(zhàn)亂之中。當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由于戰(zhàn)事阻隔,音信不通。

1.對詩歌的解說有誤的一項是()

A.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戰(zhàn)事激烈,秋雁哀鳴,所見所聞,皆是一片凄涼景象,渲染了濃重悲涼的氣氛,烘托出“月夜”的背景。

B.頷聯點題?!奥稄慕褚拱住?,既寫景,也點明時令。那是在白露節(jié)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頓生寒意。“月是故鄉(xiāng)明”,也是寫景,卻與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寫是客觀實景。

C.頸聯“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兩句詩既寫自己兄弟分離,生死難卜的現狀,也概括了安史之亂中人民飽經憂患喪亂的普遍遭遇。

D.尾聯緊承五、六兩句進一步抒發(fā)報國無門之情。親人們四處流散,平時寄書老是不能送到,更何況戰(zhàn)亂頻繁還沒有停止,生死茫茫當更難逆料。含蓄蘊藉,一結無限深情。

2.這首詩通過種種意象來描繪意境的作用是什么?全詩抒發(fā)了哪些感情?

(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九日登望仙臺①呈劉明府

崔曙

漢文皇帝有高臺,此日登臨曙色開。

三晉云山皆北向,二陵②風雨自東來。

關門令尹③誰能識,河上仙翁④去不回。

且欲近尋彭澤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注】①望仙臺:河上公曾授漢文帝以《老子》而去,后文帝于西山筑臺以望之,曰望仙臺。②二陵:崤山分南北兩山,相傳周文王曾在此避雨。③關門令尹:關,即函谷關。令尹,即尹喜,曾任函谷關的關門令。④河上仙翁;即河上公。

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是一首登臨懷古兼投贈的七律,首句及偶句押平聲韻,韻腳為“臺”“開”“來”“回”“杯”。

B.頷聯融合古今,典雅厚重,氣象蒼茫,于三晉、二陵的壯闊之景中寄寓對歷史變遷的感慨。

C.頸聯寫函谷關挽留老子的尹喜行蹤無人知曉,河上仙翁也一去不回,虛實結合,意味深長。

D.全詩運用多種表達方式,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用典豐富恰切,意境開闊,格調雄健。

4.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評價此詩“一氣轉合,就題有法”,請結合這首詩,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三)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秋日赴闕①題潼關驛樓

許渾

紅葉晚蕭蕭,長亭酒一瓢。

殘云歸太華,疏雨過中條。

樹色隨關迥,河聲入海遙。

帝鄉(xiāng)明日到,猶自夢漁樵。

【注】①“闕”指唐代都城長安,此詩寫于作者赴長安應試途中。

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此詩開篇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圖,對蕭蕭紅葉的描寫透露出作者的意緒。

B.“長亭酒一瓢”與“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一樣,都蘊含著惜別的離情。

C.頷聯寫山間風雨,“殘云”與“疏雨”相應,綿綿秋雨讓深秋的凄寒蕭瑟更深一層。

D.頸聯亦寫景,詩人站在高處,望樹色茫茫,聽黃河水聲遠去,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6.這首詩勾勒了一幅秋日行旅圖,請結合具體詩句分析景物描寫的特點。

(四)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城上

李商隱

有客虛投筆①,無憀②獨上城。

沙禽失侶遠,江樹著陰輕。

邊遽稽天討③,軍須竭地征④。

賈生游刃極,作賦又論兵。

【注】①有客:詩人在鄭亞幕府充任幕僚,故自稱“有客”。②無憀:無聊。③遽:傳遞官府文書的驛車。稽:遲延。天討:朝廷對入侵者的征討,此指對西北邊地黨項族的征討。④地征:土地賦稅的征收。

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點題,因感嘆無所事事,詩人獨自登上高城遠眺,想要消散心中的無聊。

B.頷聯寫景,描寫沙洲上的禽鳥失去伴侶,樹木在云彩掩映下留下淡淡暗影。

C.尾聯議論,通過寫賈誼能在作賦論兵中游刃有余,表達其仰慕之情。

D.本詩頗具李商隱的詩歌特點,觸景傷懷,含而不露,寄托極深,頗有韻味。

8.請簡要分析頸聯的作用。

(五)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秋日登海州乘槎亭①

張耒

海上西風八月涼,乘槎亭外水茫茫。

人家日暖樵漁樂,山路秋晴松柏香。

隔水飛來鴻陣闊,趁潮歸去櫓聲忙。

蓬萊方丈知何處?煙浪參差在夕陽。

【注】①海州:宋時治今江蘇連云港市西南海州鎮(zhèn)。乘槎亭:海州(今江蘇灌云縣)江北水鄉(xiāng)的著名景點。

9.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寫詩人登高攬勝,點明時間、地點,展現海上西風、水天蒼茫的壯闊景象。

B.頷聯以城外人家捕魚采樵自得其樂,山間小路松柏生香凸顯海州人民生活的愜意。

C.頸聯以“鴻陣”寫出天空的廣闊,以“櫓聲忙”,寫出健兒與風濤搏斗的驚險情狀。

D.詩人立足亭中,放眼海上,寫景時遠時近,忽上忽下,描繪了幽美景色和宏闊氣象。

10.張耒形容文人充沛的思想感情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噴薄而出時說“舒為淪漣(微波),鼓為波濤,激之為風飆,怒之為雷霆”,請結合此句分析這首詩表達的思想情感。

參考答案:

1.B

【解析】B.“‘月是故鄉(xiāng)明’,也是寫景,卻與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寫是客觀實景”錯誤,“月是故鄉(xiāng)明”這一句作者所寫的不完全是客觀實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說故鄉(xiāng)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覺,偏要說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這種以幻作真的手法卻并不使人覺得于情理不合,這是因為它極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對故鄉(xiāng)的感懷。

2.①思念家鄉(xiāng),思念(或牽掛)戰(zhàn)亂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

②盼望戰(zhàn)亂早日結束的愿望。

3.C

【解析】C.“虛實結合”錯。此聯寫函谷關守尹喜已隨老子西去,贈書的仙翁也不知所蹤,全為詩人所發(fā)之聯想,都是虛寫。

4.首聯言登臺之事,交待筑臺之人和登臨時間,“高臺”即題中“望仙臺”,“此日”即“九日”。領聯承上寫登臺所見,既寫臺前之景,又表達懷古之思。頸聯轉而寫人,呼應詩題中的“望仙臺”,由神仙蹤跡難覓引發(fā)感慨,為下聯表達心愿做鋪墊。尾聯緊扣題中“九日”和“呈劉明府”,以陶彭澤比劉明府,表達重陽邀友暢飲菊花酒之意,抒發(fā)對隱逸生活的喜愛之情。整首詩緊扣標題,轉承自然,一氣呵成。

5.C【解析】C.“凄寒蕭瑟”錯誤。殘云歸岫,意謂天將放晴,疏雨乍過,給人一種清新之感,不是凄寒蕭瑟。

6.①遠近結合(由近到遠)。先從近處著筆,寫楓葉在秋風中的沙沙響聲和長亭夜宿獨自飲酒的情景,再描繪四周的遠景,寫華山的“殘云”,中條山的“疏雨”,隨關城一路遠去的“樹色”,在遠處奔騰激蕩的“河聲”。

②化靜為動(以動襯靜)。賦予華山、中條山等以動感,顯現出生機和活力,同時反襯環(huán)境的空曠、悠遠、寧靜。

C

【解析】C.“表達其仰慕之情”分析錯誤,尾聯詩人借賈誼自況,表達心中的苦悶和激憤。

8.①內容上,慨嘆邊境的征伐一直拖延未能取勝,可繁重的軍需賦稅已把地方榨得民窮財盡。

②結構上,由上聯的景物描寫轉入對時事的評價,為尾聯的議論做了鋪墊。

③情感上,表達了對朝廷的不滿,對百姓的同情,以及自己懷才不遇的無奈。

C

【解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