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貴州省遵義市高三上學期一??荚嚉v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5屆貴州省遵義市高三上學期一??荚嚉v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5屆貴州省遵義市高三上學期一模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5屆貴州省遵義市高三上學期一??荚嚉v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5屆貴州省遵義市高三上學期一??荚嚉v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2025屆貴州省遵義市高三上學期一模考試歷史試題(滿分:100分,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考試開始前,請用黑色簽字筆將答題卡上的姓名,班級,考號填寫清楚,并在相應位置粘貼條形碼。2.選擇題答題時,請用2B鉛筆答題,若需改動,請用橡皮輕輕擦拭干凈后再選涂其它選項;非選擇題答題時,請用黑色簽字筆在答題卡相應的位置答題;在規(guī)定區(qū)域以外的答題不給分;在試卷上作答無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距今約3300~3000年的成都平原十二橋文化遺址,發(fā)現(xiàn)了大規(guī)模的宮殿及其周圍的大型建筑,數以千計的精美祭祀品,玉璋等高級玉器;出現(xiàn)了高聳的城墻,嚴密的城防設施等強制性公共權力標志物。由此可知,這一時期該區(qū)域()A.國家形態(tài)初具規(guī)模 B.政權與神權有所聯(lián)系C.階級分化日益明顯 D.首領的權威更加顯著【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先秦時期(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題中描述的發(fā)現(xiàn)因素,包括大規(guī)模的宮殿、大型建筑、精美祭祀品以及嚴密的城防設施等,都表明這一地區(qū)在3300~3000年前已經具備了一定程度的社會組織能力、管理結構和公共工程建設能力,這些特征符合一個初具規(guī)模的國家形態(tài)的基本要素,A項正確;材料雖涉及有精美的祭祀品,但未涉及神權與政權關系的論述,不能得出政權與神權有所聯(lián)系,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不同階級的等級差別,不能得出階級分化日益明顯,排除C項;材料未具體論述首領的地位,不能得出首領的權威更加顯著,排除D項。故選A項。2.《周禮·大司徒》載:“以荒政十有二聚萬民: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緩刑……”《逸周書·大聚解》也記載:“老弱疾病,孤子寡獨,惟政所先?!边@表明西周()A.救濟體系完善 B.政治上推行德治C.倡導隆禮慎法 D.社會矛盾的激化【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西周時期。根據材料“以荒政十有二聚萬民: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緩刑……”“老弱疾病,孤子寡獨,惟政所先。”可知,周初統(tǒng)治者吸取商朝滅亡教訓,意識到統(tǒng)治者的德行和愛護民眾的重要性,實行了一系列“保民、惠民、裕民的措施”,B項正確;材料強調西周實行的德治,無法得出救濟體系完善的結論,表述錯誤,排除A項;荀子倡導隆禮慎法的治國思想,與題意無關,排除C項;材料中德治有利于緩解矛盾激化,且材料未涉及社會矛盾激化的相關信息,與題干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3.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青銅器極具特色,有著明顯的當地特點,用途由之前為上層階級服務的禮器開始作為生活用器使用,而它的紋飾也是從之前的奢華繁瑣向現(xiàn)實主題紋飾轉變,去奢從簡。這反映出()A.青銅鑄造技術的進步 B.社會大變革的征象C.人本主義思想的傳播 D.階層流動性的加強【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發(fā)生了巨大的變革,隨著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發(fā)展,各諸侯國紛紛崛起,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結構都處在變動中,青銅器從禮器轉變?yōu)樯钣闷?,并且在紋飾上也趨于簡約和現(xiàn)實,這反映了社會對實用性和現(xiàn)實需求的注重,表現(xiàn)了封建制度發(fā)展的社會大變革特征,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青銅器更適應生活化的需求而非技術的進步,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青銅器用途的變化,而非人的地位的變化,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不同階級的變化頻率的增加,涉及的是青銅器用途的變化,排除D項。故選B項。4.秦漢中央由丞相、尚書負責郵驛之事,御史大夫等亦有管理之責??たh郵驛由督郵等專門管理,縣令、太守雖非專門管理者,亦參與管理。由此推知秦漢時期()A.文書傳送系統(tǒng)的高效 B.官僚體系建設日趨完善C.中央和地方聯(lián)系緊密 D.郵驛機構管理嚴格規(guī)范【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漢(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表明從中央到地方,多層級官員對郵驛制度的管理與參與,說明了不同層級的廣泛參與,使中央與地方的聯(lián)系更加密切,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文書的管理而非傳遞速度問題不能得出文書傳送系統(tǒng)的高效,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文書傳遞的管理問題而非官僚體系的構建,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郵驛機構的是否規(guī)范的發(fā)展歷程,涉及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官員都參與管理,不能得出郵驛機構管理嚴格規(guī)范,排除D項。故選C項。5.西漢為了鞏固對西北地區(qū)的統(tǒng)治,征發(fā)戍卒戍邊,并且建立了一套專門的管理制度,戍卒在完成候望等軍事任務外,還要承擔許多雜役,主要包括烹飪、種植、建筑等方面。這()A.拓展了西漢統(tǒng)治疆域 B.保證了戍卒在西北地區(qū)自力更生C.加強了西北地區(qū)建設 D.推動了西漢地方管理體制的成熟【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從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判斷這是影響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其準確時空為:西漢時期(中國)。結合本題材料與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西漢為了鞏固對西北地區(qū)的統(tǒng)治,征發(fā)戍卒戍邊并建立專門管理制度的情況,戍卒除了軍事任務外還要承擔許多雜役,這有利于戍卒自給自足,同時更加強西北地區(qū)的建設,促進該地區(qū)的發(fā)展,C項正確;材料主要體現(xiàn)的是對西北地區(qū)的管理建設,并未體現(xiàn)“拓展”統(tǒng)治疆域,排除A項;材料中的戍卒承擔雜役,一方面滿足了自給自足需求,另一方面更是促進了西北地區(qū)建設,增強自身統(tǒng)治,排除B項;材料體現(xiàn)的是對西北地區(qū)的管理制度,不能說明推動西漢地方管理體制的成熟,排除D項。故選C項。6.魏晉南北朝時期,“銓衡專于臺閣”的情況盛行。有統(tǒng)計顯示,兩晉南朝由吏部“直接任命而起家的人,約占入仕者的半數”,由察舉和學??荚嚾胧说恼?5%;州郡縣吏積功升遷的占14%,公府掾屬入仕的占1.2%。據此可知,該時期()A.選官權向中央集中 B.選官注重公平公正C.士族門閥政治盛行 D.王朝統(tǒng)治基礎擴大【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根據題干提到“銓衡專于臺閣”,即選官權力集中在中央的吏部。此外,由吏部直接任命而起家的人占入仕者的半數,說明中央在選官過程中占據主導地位,選官權向中央集中,A項正確;題干數據并未直接反映出選官過程是否公平公正,雖然有多種入仕途徑,但并不能說明選官過程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排除B項;魏晉南北朝時期確實是士族門閥政治盛行的時期,但題干數據主要反映的是選官途徑的比例,而不是士族門閥的具體影響,排除C項;題干數據主要反映的是選官途徑的比例,而不是王朝統(tǒng)治基礎的擴大,排除D項。故選A項。7.《唐六典》記載,唐朝在長安建有驛站專門用來接待來自各國使者,許多壁畫題材都描繪了唐朝統(tǒng)治者接待外國使者的盛況?!度毡緯o》也提及:“大唐國法,法式備定,珍國也,常須達”。材料展現(xiàn)了唐朝()A.和諧融洽的民族關系 B.領先世界的思想文化C.完備成熟的政治制度 D.包容開放的大國氣度【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提到唐朝建立驛站和接待外國使者的盛況,這表明唐朝對外交往的積極性和開放性,體現(xiàn)了唐朝包容開放的大國氣度,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國家之間的關系,而非民族關系,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中國思想文化與其他國家的對比,不能得出領先世界的結論,排除B項;《日本書紀》稱贊唐朝的制度完備,但整體材料更突出的是唐朝接待來自各國使者的盛況以及被他國贊譽的態(tài)度,體現(xiàn)了包容和開放的大國氣度,排除C項。故選D項。8.下表是《舊唐書》和《新唐書》中良吏(循吏)入選標準。材料主要體現(xiàn)了史書編纂的()書籍成書時間入選標準《舊唐書·良吏傳》五代“除暴安良”“戰(zhàn)功卓著”“正直敢諫”成為臣僚入傳的重要標準。《新唐書·循吏傳》宋代入選之人多為考課優(yōu)異,有富民、緝盜、治獄、化俗、撫邊等實績的官吏。僅有“直諫”“軍功”,但缺乏治民政績的官吏,或不取,或記于附傳。A.時代性 B.統(tǒng)一性 C.主觀性 D.多樣性【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五代至宋代(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得,《舊唐書》成書于五代時期,當時社會動蕩,因此“除暴安良”“戰(zhàn)功卓著”“正直敢諫”成為重要標準。而《新唐書》成書于宋代,社會相對穩(wěn)定,更注重官員的實際政績,如“富民”“緝盜”“治獄”“化俗”“撫邊”等,這反映了不同時期的社會需求和價值觀的變化,體現(xiàn)了史書編纂的時代性,A項正確;統(tǒng)一性指的是不同史書在編纂標準上的統(tǒng)一。但從題干可以看出,《舊唐書》和《新唐書》的入選標準明顯不同,因此不能體現(xiàn)統(tǒng)一性,B項排除;史書編纂確實具有一定的主觀性,編者的立場和觀點會影響入選標準,但題干主要強調的是不同時期的標準變化,而不是編者的主觀性,排除C項;多樣性指的是史書編纂標準的多樣性,但題干主要對比了兩部史書的不同標準,而不是強調多樣性的存在,排除D項。故選A項。9.唐朝御史必須具有擔任過地方州縣的資歷,“郎官御史,先與縣令三考以上,有政績者取”。唐肅宗時規(guī)定,“不歷州縣不擬臺省”,要求監(jiān)察官吏必須熟悉吏治民情和管理業(yè)務。這體現(xiàn)出唐朝()A.重視監(jiān)察官員任職素養(yǎng) B.官員考核注重政績C.地方治理能力得以提高 D.監(jiān)察職權的廣泛性【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題干描述了唐朝對御史任職資格的要求,即御史必須具有擔任過地方州縣的資歷,并且需要有政績。唐肅宗時進一步規(guī)定,不經歷州縣的官員不能擔任臺省職務,這表明唐朝對監(jiān)察官吏的任職資格有嚴格要求,A項正確;題干中提到御史需要有政績,這表明唐朝在官員考核中確實注重政績,但并不是最核心的體現(xiàn),排除B項;題干主要討論的是監(jiān)察官員的任職資格,而不是地方治理能力的提高,雖然御史需要有地方經驗,但這并不直接意味著地方治理能力的提高,排除C項;題干沒有涉及監(jiān)察職權的具體內容或范圍,而是強調了監(jiān)察官員的任職資格,排除D項。故選A項。10.南宋時期,江南士人擇業(yè)廣泛,除了讀書做官,開館講學,還可以做胥吏、塾師,“醫(yī)卜、農圃、商賈、伎術,凡可以養(yǎng)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為也”。該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主要原因是()A.儒家義利觀念的巨變 B.傳統(tǒng)經濟結構有所突破C.行業(yè)分工的日趨細化 D.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南宋(中國)。題干描述了南宋時期江南士人在擇業(yè)方面的廣泛性,根據所學可知,南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傳統(tǒng)經濟結構發(fā)生了變化,出現(xiàn)了更多的職業(yè)機會,這使得士人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士農工商四民社會,而是有了更多元的職業(yè)選擇,B項正確;雖然儒家義利觀念的變化可能會影響士人的職業(yè)選擇,但題干并未直接提到這一點,南宋時期的儒家義利觀念并沒有發(fā)生根本性的巨變,排除A項;行業(yè)分工細化是經濟結構變化的一個表現(xiàn),而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項;雖然南宋時期社會成員的身份有所變化,但題干主要討論的是經濟結構和職業(yè)選擇的變化,而不是社會身份的平等化,排除D項。故選B項。11.明代自撤中書省后六部直接隸屬于皇帝,隨著內閣地位提升,逐漸侵奪六部權力,出現(xiàn)“排六卿而成相之尊”“六卿伺色探旨”的局面。但有時也出現(xiàn)六部視內閣的票擬“只系紙上一言耳,不予合作”的情況。對此解釋最合理的是()A.內閣首輔成為事實上的丞相 B.六部職能被內閣所取代C.內閣與六部之間矛盾的激化 D.君權強化影響行政效能【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代(中國)。題干描述了明代撤中書省后,六部直接隸屬于皇帝,隨著內閣地位的提升,逐漸侵奪六部權力,但有時六部也會不合作的情況,反映了內閣與六部之間存在明顯的矛盾和沖突,這種矛盾的激化是明代政治體制變革的必然結果,C項正確;雖然內閣的地位有所提升,但內閣首輔并未正式成為丞相,明代廢除了丞相制度,內閣首輔只是皇帝的顧問機構,沒有正式的丞相權力,排除A項;題干中提到六部有時會不合作,說明六部的職能并未完全被內閣取代,六部仍然是獨立的行政機構,只是受到內閣的影響較大,排除B項;雖然君權的強化確實影響了行政效能,但題干主要強調的是內閣與六部之間的矛盾,而不是君權對行政效能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C項。12.明清時期牙行成為市鎮(zhèn)經濟結構的中樞,“市中貿易,必經牙行,非是,市不得鬻,人不得售”“貧人持貨入市,不許私自交易,橫主索值,肆意勒索”;舉凡“花、布、柴、米、紗,下及糞田之屬,皆有牙行”。這反映出()A.商業(yè)環(huán)境惡化 B.豐富的市民生活C.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D.多元的經營方式【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明清時期。根據材料可知,牙行是市鎮(zhèn)經濟結構的中樞,操縱市鎮(zhèn)經濟的運作,說明牙行是商品經濟發(fā)展的產物,C項正確;材料無法得出整個社會商業(yè)環(huán)境惡化的結論,排除A項;牙行的設立有助于豐富市民的生活,但與主旨不符,排除B項;“多元的經營方式”屬于題干反映的表象,與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3.明清地方性小農書和專業(yè)性農書大量涌現(xiàn),農學圖書的編撰開始擺脫傳統(tǒng)農書陳陳相因的模式,從內容上突破“精耕細作”的母題,注入近代農學的新思想、新技術以及農學理論研究的新方法。這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A.表明農業(yè)耕作技術進步 B.源于西學東漸的影響C.說明圖書出版業(yè)的繁榮 D.得益于實學思潮傳播【答案】D【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本質題,時空是明清時期。根據材料“注入近代農學的新思想、新技術以及農學理論研究的新方法”及所學可知,明清農書的編撰注重實用性,這主要是受到了當時經世致用實學思潮的影響,D項正確;材料無法得出農業(yè)耕作技術進步的結論,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西學東漸是指從明朝后期到近代的西方學術思想向中國傳播的歷史過程。這一現(xiàn)象并不是源于西學東漸的影響,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圖書出版業(yè)繁榮發(fā)展的相關信息,與題干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14.洋務運動中各局大體上采用“衙門”式的經營管理,官府習氣十足,但是大都采用機器生產和雇傭工人,企業(yè)內部基本上是資本主義的剝削關系。這體現(xiàn)出()A.維新派的階級局限性 B.洋務企業(yè)具有近代化色彩C.清政府官僚作風濃厚 D.民族工業(yè)經營管理的變革【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的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題目中指出洋務運動中的企業(yè)采用機器生產和雇傭工人,這反映出其在生產方式上的近代化,即現(xiàn)代工業(yè)生產的特點,B項正確;材料論述的是洋務運動與維新派無關,維新派是戊戌變法時期的資產階級改良派的代表,排除A項;材料主要論述的是洋務運動的積極影響而非強調其官僚作風嚴重產生的消極影響,排除C項;材料涉及的是洋務運動創(chuàng)辦的企業(yè)而非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狀況,排除D項。故選B項。15.下表是1870-1894年中國進口商品結構統(tǒng)計表,可以體現(xiàn)出()類別年進口凈總值鴉片棉制品其他商品貨值比重貨值比重貨值比重1870-1874664222598739.122145132.301898428.581875-1879728683048641.841954726.822283531341880-1884790502963637.492326529.432614933.081885-18891027222822627.483564634.703885037.821890-18941419322994721.104965334.986233243.92A.列強侵略方式的轉變 B.中國開始被卷入世界市場C.鴉片貿易的逐漸衰落 D.列強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的意圖【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表格可以看出,1870-1894年中國進口商品結構中,鴉片進口值總體趨勢降低,棉織品、其他商品逐漸提高,進口凈總值迅速增加,這從本質上說明了列強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的意圖是打開中國市場,向中國傾銷商品,D項正確;列強侵略方式轉變是在甲午戰(zhàn)后,排除A項;中國在鴉片戰(zhàn)爭后就被迫卷入世界市場,排除B項;鴉片貿易逐漸衰落僅僅反映了材料部分內容,排除C項。故選D項。16.英國外交大臣致電說:“我們對袁世凱懷有很友好的感情和敬意,我們希望看到一個強有力的政府,能夠與各國公正交往,使在中國建立起來的貿易獲得進展,這樣的一個政府將得到我們能夠提供的一切外交上的支持”。該致電旨在()A.支持中國革命的發(fā)展 B.維護中國的穩(wěn)定統(tǒng)一C.扶植新的政治代理人 D.推動中英貿易的往來【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民國初年(中國)。結合電文內容和時代背景,英國的立場更傾向于通過支持袁世凱這個新政權來確保自身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力,這體現(xiàn)了尋找并支持符合其利益的政治力量作為代理人的策略意在扶植新的政治代理人,C項正確;“支持中國革命的發(fā)展”,不符合英國此時的根本意圖,英國更傾向于穩(wěn)定的局勢來保障其既得利益,排除A項;電文更具體強調了政府與貿易的關系,該選項不夠直接對應電文的核心目的,排除B項;“推動中英貿易的往來”,雖然也是英國的目的之一,但它被包含在更廣泛的戰(zhàn)略目標內,即通過扶植一個親英的、強有力的政府來間接促進貿易,排除D項。故選C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17小題14分,18小題12分,19小題14分,20小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戰(zhàn)國時的儒家雖為“顯學”,但并不為統(tǒng)治者所信用。面對政治新體制的出現(xiàn),荀子開始有意識地改造儒學,使其思想呈現(xiàn)出儒法融合的特征。秦朝滅亡,儒家從沉寂重新走向前臺,荀子的后學既堅持儒家的仁義、孝悌、德治等文化價值,又吸收融合了法家、黃老思想的合理成分。如陸賈既強調仁義是政治的根本,又提出無為而治的主張。這些思想尚未形成新的體系,顯得零碎而不成熟,但其中許多合理成分后來都被董仲舒吸收融合,他以儒家“公羊春秋學”為基礎,以陰陽五行思想為框架,融合諸子思想,建立了一個新的以“天人感應”為軸心的神學目的論體系。董仲舒對以前的思想,不是簡單地否定而是揚棄,它是一個在更高階段上融合各家學說而形成的思想體系。新的大一統(tǒng)帝國也經過不斷地選擇實驗,最后以它來作為自己政治上的指導思想,就是因為它適應了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幾灾旖B侯等主編《中國古代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先秦至秦漢儒學發(fā)展演變的趨勢。(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影響儒學發(fā)展演變的因素?!敬鸢浮浚?)趨勢:從單一的儒家思想逐漸向多元化發(fā)展;逐漸吸收并融合法家等其他學派的思想;形成系統(tǒng)化、神學化和適應統(tǒng)一帝國需要的儒學體系,如董仲舒的天人感應體系。(2)政治因素,統(tǒng)治者需求和國家治理需要推動儒學的調整與融合;社會變革,社會形態(tài)的變化促使儒學吸收其他學派思想;學術競爭,各學派思想的互相影響與學習;歷史經驗,總結歷史經驗以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窘馕觥俊拘?】本題是特點類材料題。時空是:先秦至秦漢(中國)。趨勢:根據材料“荀子的后學既堅持儒家的仁義、孝悌、德治等文化價值,又吸收融合了法家、黃老思想的合理成分”,可得出從單一的儒家思想逐漸向多元化發(fā)展;根據材料“這些思想尚未形成新的體系,顯得零碎而不成熟,但其中許多合理成分后來都被董仲舒吸收融合他以儒家‘公羊春秋學’為基礎,以陰陽五行思想為框架,融合諸子思想”,可得出逐漸吸收并融合法家等其他學派的思想;根據材料“以陰陽五行思想為框架,融合諸子思想,建立了一個新的以‘天人感應’為軸心的神學目的論體系”,可得出形成系統(tǒng)化、神學化和適應統(tǒng)一帝國需要的儒學體系,如董仲舒的天人感應體系。【小問2】本題是背景類材料題。時空是:先秦至秦漢(中國)。根據材料“新的大一統(tǒng)帝國也經過不斷地選擇實驗,最后以它來作為自己政治上的指導思想,就是因為它適應了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可得出政治因素,統(tǒng)治者需求和國家治理需要推動儒學的調整與融合;根據材料“面對政治新體制的出現(xiàn),荀子開始有意識地改造儒學,使其思想呈現(xiàn)出儒法融合的特征”,可得出社會變革,社會形態(tài)的變化促使儒學吸收其他學派思想;根據材料“董仲舒對以前的思想,不是簡單地否定而是揚棄,它是一個在更高階段上融合各家學說而形成的思想體系”,可得出學術競爭,各學派思想的互相影響與學習;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歷史經驗,總結歷史經驗以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凡貿易,金太貴,而不便小用;米不能久而不便大用;錢近實,而易偽易雜;鈔太虛,亦復有泡爛。是以白金之為幣,長也。”對于民眾來說白銀有保值和儲存的便利,最為關鍵的是,白銀具有免于被權力輕易掠奪的貨幣本性,朝廷至少無法“印”出白銀來。——摘編自魏千志《明清史概論》材料二一條鞭法者,總括一州之賦役,量地計丁,丁糧畢輸于官,一歲之役,官為僉募,力差則計其工食之貨,量為增減,銀差則計其交納之費,加以增耗。——摘編自《明史·食貨志》材料三白銀貨幣化的發(fā)展使得明代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許多前所未有的特征,產業(yè)的非農化程度加深,生產日益商業(yè)化,工商業(yè)市鎮(zhèn)興起和繁榮……由于西北地區(qū)沒有白銀來源,該地區(qū)的農民為了納稅只能以谷換銀。由于自然災害,谷物收成欠佳,加之白銀稀缺,此時卻需要用比平時更多谷物才能換得納稅所需之銀兩,走投無路的農民因此揭竿而起也就不足為怪了?!幾躁惱ァ睹鞔足y貨幣化的社會影響》(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白銀成為明朝主要貨幣的原因。(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明朝白銀貨幣化的影響。【答案】(1)原因:白銀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價值和容易儲存的特性,不易掠奪;白銀能夠彌補其他貨幣如金、錢、鈔的缺陷,避免偽造和貶值;一條鞭法的推行促進了白銀的使用,將賦稅折銀納,提升白銀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2)影響:促進商品經濟發(fā)展與工商業(yè)市鎮(zhèn)的繁榮;促進了賦稅制度改革;嚴重削弱了國家的經濟控制力加劇北方農民的貧困,激化了社會矛盾,導致社會動蕩?!窘馕觥俊拘?】本題是背景類材料題。時空是:明(中國)。原因:根據材料一“對于民眾來說白銀有保值和儲存的便利,最為關鍵的是,白銀具有免于被權力輕易掠奪的貨幣本性”,可得出白銀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價值和容易儲存的特性,不易掠奪;根據材料一“凡貿易,金太貴,而不便小用;米不能久而不便大用;錢近實,而易偽易雜;鈔太虛,亦復有泡爛。是以白金之為幣,長也”,可得出白銀能夠彌補其他貨幣如金、錢、鈔的缺陷,避免偽造和貶值;根據材料二“一條鞭法者,總括一州之賦役,量地計丁,丁糧畢輸于官,一歲之役,官為僉募,力差則計其工食之貨,量為增減,銀差則計其交納之費,加以增耗”,可得出一條鞭法的推行促進了白銀的使用,將賦稅折銀納,提升白銀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拘?】本題是影響類材料題。時空是:明(中國)。影響:根據材料三“白銀貨幣化的發(fā)展使得明代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許多前所未有的特征,產業(yè)的非農化程度加深,生產日益商業(yè)化,工商業(yè)市鎮(zhèn)興起和繁榮”,可得出促進商品經濟發(fā)展與工商業(yè)市鎮(zhèn)的繁榮;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進行了“一條鞭法”的推行,即促進了賦稅制度改革;根據材料一“白銀具有免于被權力輕易掠奪的貨幣本性,朝廷至少無法‘印’出白銀來”,可得出嚴重削弱了國家的經濟控制力;根據材料三“由于自然災害,谷物收成欠佳,加之白銀稀缺,此時卻需要用比平時更多谷物才能換得納稅所需之銀兩,走投無路的農民因此揭竿而起也就不足為怪了”,可得出加劇北方農民的貧困,激化了社會矛盾,導致社會動蕩。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張謇既是清末民初實業(yè)界舉足輕重的巨擘,也是慈善界的頭面人物。作為近代中國儒商的代表,張謇早在戊戌維新期間就主張廢科舉、興學校,……針對各地水災不斷,他認為不能單以賑災作臨時應付之策,以工代賑才是“辦賑至善善策”?!幾杂莺推健稄堝溃褐袊缙诂F(xiàn)代化的先驅》材料二張謇憤于清廷的“昏聵”,同時又深憂外資于內地設廠將會導致“盡撤藩籬”“喧賓奪主”的惡果。他在1895年夏為張之洞起草的《條陳立國自強疏》中,比較明確地提出盡速講求商務、工藝,采取保護政策。他認為應該奉行商辦官助的方針以發(fā)展民族近代工業(yè)。次年初,張之洞奏派張謇和在籍前國子監(jiān)祭酒陸潤庠、在籍前禮科給事中丁立瀛分別在通州、蘇州、鎮(zhèn)江設立商務局。張謇與陸潤庠卻分別在南通和蘇州創(chuàng)辦了大生紗廠與蘇綸紗廠,這是清末流傳一時的“狀元辦廠”的故事?!幾园讐垡汀吨袊ㄊ贰罚?)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張謇救國主張。(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張謇“狀元辦廠”的背景。【答案】(1)主張:廢科舉,興辦學校實現(xiàn)教育救國;以工代賑,發(fā)展實業(yè);對工商業(yè)實行保護政策;設立專門的工商行政機構以抵制洋貨傾銷;實行商辦官助的方針發(fā)展民族工業(yè)。(2)清末民族危機加深,西方列強侵略加劇,外資在華設廠的威脅日益顯著;國內政治腐敗,張謇對清廷昏庸的失望和憤懣;洋務運動的影響,工業(yè)化思想的傳播促使知識分子(如張謇)探索實業(yè)救國之路;張謇作為狀元出身,在提高本國工業(yè)發(fā)展水平上擁有責任感和實際行動的倡導力?!窘馕觥俊拘?】本題是特點類材料題。時空是:晚清(中國)。主張:根據材料“張謇早在戊戌維新期間就主張廢科舉、興學?!保傻贸鰪U科舉,興辦學校實現(xiàn)教育救國;根據材料“針對各地水災不斷,他認為不能單以賑災作臨時應付之策,以工代賑才是‘辦賑至善善策’”,可得出以工代賑,發(fā)展實業(yè);根據材料“他在1895年夏為張之洞起草的《條陳立國自強疏》中,比較明確地提出盡速講求商務、工藝,采取保護政策”,可得出對工商業(yè)實行保護政策;根據材料“他認為應該奉行商辦官助的方針以發(fā)展民族近代工業(yè)。次年初,張之洞奏派張謇和在籍前國子監(jiān)祭酒陸潤庠、在籍前禮科給事中丁立瀛分別在通州、蘇州、鎮(zhèn)江設立商務局”,可得出設立專門的工商行政機構以抵制洋貨傾銷;根據材料“他認為應該奉行商辦官助的方針以發(fā)展民族近代工業(yè)”,可得出實行商辦官助的方針發(fā)展民族工業(yè)。【小問2】本題是背景類材料題。時空是:晚清(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其主張主要是在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即清末民族危機加深,西方列強侵略加劇,外資在華設廠的威脅日益顯著;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晚清國內政治腐敗,張謇對清廷昏庸的失望和憤懣;根據材料“他認為應該奉行商辦官助的方針以發(fā)展民族近代工業(yè)。次年初,張之洞奏派張謇和在籍前國子監(jiān)祭酒陸潤庠、在籍前禮科給事中丁立瀛分別在通州、蘇州、鎮(zhèn)江設立商務局”,可得出洋務運動的影響,工業(yè)化思想的傳播促使知識分子(如張謇)探索實業(yè)救國之路;根據材料“張謇與陸潤庠卻分別在南通和蘇州創(chuàng)辦了大生紗廠與蘇綸紗廠,這是清末流傳一時的‘狀元辦廠’的故事”,可得出張謇作為狀元出身,在提高本國工業(yè)發(fā)展水平上擁有責任感和實際行動的倡導力。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周朝至北宋、南宋至清朝時期主要都城的空間分布格局與遷移軌跡以“古代都城的發(fā)展與變遷”為主題,任選角度,自擬標題,運用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答案】地理因素影響古代都城的發(fā)展與變遷在中國歷史上,都城的選擇和遷移不僅反映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變遷,也深受地理因素的影響。從周朝至北宋,再到南宋至清朝,中國歷代都城的空間分布和遷移軌跡體現(xiàn)出了對地理環(huán)境的適應與利用。水資源的優(yōu)勢一直是古代都城選擇的重要因素。早期的西安(長安)和洛陽都位于黃河流域,擁有充足的水源保障和灌溉條件,利于農業(yè)發(fā)展和人口聚集。這一地理優(yōu)勢支持了長期的政治穩(wěn)定與經濟繁榮。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南宋時期的杭州等地成為新的政治中心。這一遷移主要是由于長江流域氣候溫暖濕潤,農業(yè)技術的發(fā)展更進一步提升了該地區(qū)的經濟地位。同時,由于南宋初期北方的政治動蕩和軍事威脅,南方的地理位置相對偏遠,易于防守。進入明清時期,北京被選為都城,體現(xiàn)了國家統(tǒng)一后對北方穩(wěn)固邊防的需要。北京不僅接近長城防線,而且擁有便利的水路交通,通過大運河連接了南北經濟文化。選擇北京作為都城,表明對北方疆域和資源的戰(zhàn)略重視,同時也借助了其自身的地理優(yōu)越性。綜上所述,中國古代都城的遷移軌跡深刻反映了地理環(huán)境對政治決策的影響。水資源、經濟條件和防御需求成為都城選擇的關鍵因素,推動了不同歷史時期國都的變遷與發(fā)展。【解析】本題是論述題之歷史事物闡述題。時空是:古代中國。首先,以“古代都城的發(fā)展與變遷”為主題,任選角度,自擬標題,根據周朝至北宋、南宋至清朝時期主要都城的空間分布格局與遷移軌跡,可得出觀點:地理因素影響古代都城的發(fā)展與變遷。其次,圍繞觀點進行論述,史論結合,表述成文,可從不同時期都城選擇與地理因素的關系進行論述,如:從周朝至北宋,再到南宋至清朝,中國歷代都城的空間分布和遷移軌跡體現(xiàn)出了對地理環(huán)境的適應與利用。水資源的優(yōu)勢一直是古代都城選擇的重要因素。早期的西安(長安)和洛陽都位于黃河流域,擁有充足的水源保障和灌溉條件,利于農業(yè)發(fā)展和人口聚集。這一地理優(yōu)勢支持了長期的政治穩(wěn)定與經濟繁榮。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南宋時期的杭州等地成為新的政治中心。這一遷移主要是由于長江流域氣候溫暖濕潤,農業(yè)技術的發(fā)展更進一步提升了該地區(qū)的經濟地位。同時,由于南宋初期北方的政治動蕩和軍事威脅,南方的地理位置相對偏遠,易于防守。進入明清時期,北京被選為都城,體現(xiàn)了國家統(tǒng)一后對北方穩(wěn)固邊防的需要。北京不僅接近長城防線,而且擁有便利的水路交通,通過大運河連接了南北經濟文化。選擇北京作為都城,表明對北方疆域和資源的戰(zhàn)略重視,同時也借助了其自身的地理優(yōu)越性。最后,回扣主題,總結提升,得出結論,中國古代都城的遷移軌跡深刻反映了地理環(huán)境對政治決策的影響。水資源、經濟條件和防御需求成為都城選擇的關鍵因素,推動了不同歷史時期國都的變遷與發(fā)展。2025屆貴州省遵義市高三上學期一??荚嚉v史試題(滿分:100分,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考試開始前,請用黑色簽字筆將答題卡上的姓名,班級,考號填寫清楚,并在相應位置粘貼條形碼。2.選擇題答題時,請用2B鉛筆答題,若需改動,請用橡皮輕輕擦拭干凈后再選涂其它選項;非選擇題答題時,請用黑色簽字筆在答題卡相應的位置答題;在規(guī)定區(qū)域以外的答題不給分;在試卷上作答無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距今約3300~3000年的成都平原十二橋文化遺址,發(fā)現(xiàn)了大規(guī)模的宮殿及其周圍的大型建筑,數以千計的精美祭祀品,玉璋等高級玉器;出現(xiàn)了高聳的城墻,嚴密的城防設施等強制性公共權力標志物。由此可知,這一時期該區(qū)域()A.國家形態(tài)初具規(guī)模 B.政權與神權有所聯(lián)系C.階級分化日益明顯 D.首領的權威更加顯著【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先秦時期(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題中描述的發(fā)現(xiàn)因素,包括大規(guī)模的宮殿、大型建筑、精美祭祀品以及嚴密的城防設施等,都表明這一地區(qū)在3300~3000年前已經具備了一定程度的社會組織能力、管理結構和公共工程建設能力,這些特征符合一個初具規(guī)模的國家形態(tài)的基本要素,A項正確;材料雖涉及有精美的祭祀品,但未涉及神權與政權關系的論述,不能得出政權與神權有所聯(lián)系,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不同階級的等級差別,不能得出階級分化日益明顯,排除C項;材料未具體論述首領的地位,不能得出首領的權威更加顯著,排除D項。故選A項。2.《周禮·大司徒》載:“以荒政十有二聚萬民: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緩刑……”《逸周書·大聚解》也記載:“老弱疾病,孤子寡獨,惟政所先。”這表明西周()A.救濟體系完善 B.政治上推行德治C.倡導隆禮慎法 D.社會矛盾的激化【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西周時期。根據材料“以荒政十有二聚萬民: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緩刑……”“老弱疾病,孤子寡獨,惟政所先?!笨芍?,周初統(tǒng)治者吸取商朝滅亡教訓,意識到統(tǒng)治者的德行和愛護民眾的重要性,實行了一系列“保民、惠民、裕民的措施”,B項正確;材料強調西周實行的德治,無法得出救濟體系完善的結論,表述錯誤,排除A項;荀子倡導隆禮慎法的治國思想,與題意無關,排除C項;材料中德治有利于緩解矛盾激化,且材料未涉及社會矛盾激化的相關信息,與題干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3.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青銅器極具特色,有著明顯的當地特點,用途由之前為上層階級服務的禮器開始作為生活用器使用,而它的紋飾也是從之前的奢華繁瑣向現(xiàn)實主題紋飾轉變,去奢從簡。這反映出()A.青銅鑄造技術的進步 B.社會大變革的征象C.人本主義思想的傳播 D.階層流動性的加強【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發(fā)生了巨大的變革,隨著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發(fā)展,各諸侯國紛紛崛起,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結構都處在變動中,青銅器從禮器轉變?yōu)樯钣闷?,并且在紋飾上也趨于簡約和現(xiàn)實,這反映了社會對實用性和現(xiàn)實需求的注重,表現(xiàn)了封建制度發(fā)展的社會大變革特征,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青銅器更適應生活化的需求而非技術的進步,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青銅器用途的變化,而非人的地位的變化,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不同階級的變化頻率的增加,涉及的是青銅器用途的變化,排除D項。故選B項。4.秦漢中央由丞相、尚書負責郵驛之事,御史大夫等亦有管理之責??たh郵驛由督郵等專門管理,縣令、太守雖非專門管理者,亦參與管理。由此推知秦漢時期()A.文書傳送系統(tǒng)的高效 B.官僚體系建設日趨完善C.中央和地方聯(lián)系緊密 D.郵驛機構管理嚴格規(guī)范【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漢(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表明從中央到地方,多層級官員對郵驛制度的管理與參與,說明了不同層級的廣泛參與,使中央與地方的聯(lián)系更加密切,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文書的管理而非傳遞速度問題不能得出文書傳送系統(tǒng)的高效,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文書傳遞的管理問題而非官僚體系的構建,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郵驛機構的是否規(guī)范的發(fā)展歷程,涉及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官員都參與管理,不能得出郵驛機構管理嚴格規(guī)范,排除D項。故選C項。5.西漢為了鞏固對西北地區(qū)的統(tǒng)治,征發(fā)戍卒戍邊,并且建立了一套專門的管理制度,戍卒在完成候望等軍事任務外,還要承擔許多雜役,主要包括烹飪、種植、建筑等方面。這()A.拓展了西漢統(tǒng)治疆域 B.保證了戍卒在西北地區(qū)自力更生C.加強了西北地區(qū)建設 D.推動了西漢地方管理體制的成熟【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從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判斷這是影響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其準確時空為:西漢時期(中國)。結合本題材料與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西漢為了鞏固對西北地區(qū)的統(tǒng)治,征發(fā)戍卒戍邊并建立專門管理制度的情況,戍卒除了軍事任務外還要承擔許多雜役,這有利于戍卒自給自足,同時更加強西北地區(qū)的建設,促進該地區(qū)的發(fā)展,C項正確;材料主要體現(xiàn)的是對西北地區(qū)的管理建設,并未體現(xiàn)“拓展”統(tǒng)治疆域,排除A項;材料中的戍卒承擔雜役,一方面滿足了自給自足需求,另一方面更是促進了西北地區(qū)建設,增強自身統(tǒng)治,排除B項;材料體現(xiàn)的是對西北地區(qū)的管理制度,不能說明推動西漢地方管理體制的成熟,排除D項。故選C項。6.魏晉南北朝時期,“銓衡專于臺閣”的情況盛行。有統(tǒng)計顯示,兩晉南朝由吏部“直接任命而起家的人,約占入仕者的半數”,由察舉和學??荚嚾胧说恼?5%;州郡縣吏積功升遷的占14%,公府掾屬入仕的占1.2%。據此可知,該時期()A.選官權向中央集中 B.選官注重公平公正C.士族門閥政治盛行 D.王朝統(tǒng)治基礎擴大【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根據題干提到“銓衡專于臺閣”,即選官權力集中在中央的吏部。此外,由吏部直接任命而起家的人占入仕者的半數,說明中央在選官過程中占據主導地位,選官權向中央集中,A項正確;題干數據并未直接反映出選官過程是否公平公正,雖然有多種入仕途徑,但并不能說明選官過程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排除B項;魏晉南北朝時期確實是士族門閥政治盛行的時期,但題干數據主要反映的是選官途徑的比例,而不是士族門閥的具體影響,排除C項;題干數據主要反映的是選官途徑的比例,而不是王朝統(tǒng)治基礎的擴大,排除D項。故選A項。7.《唐六典》記載,唐朝在長安建有驛站專門用來接待來自各國使者,許多壁畫題材都描繪了唐朝統(tǒng)治者接待外國使者的盛況?!度毡緯o》也提及:“大唐國法,法式備定,珍國也,常須達”。材料展現(xiàn)了唐朝()A.和諧融洽的民族關系 B.領先世界的思想文化C.完備成熟的政治制度 D.包容開放的大國氣度【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提到唐朝建立驛站和接待外國使者的盛況,這表明唐朝對外交往的積極性和開放性,體現(xiàn)了唐朝包容開放的大國氣度,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國家之間的關系,而非民族關系,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中國思想文化與其他國家的對比,不能得出領先世界的結論,排除B項;《日本書紀》稱贊唐朝的制度完備,但整體材料更突出的是唐朝接待來自各國使者的盛況以及被他國贊譽的態(tài)度,體現(xiàn)了包容和開放的大國氣度,排除C項。故選D項。8.下表是《舊唐書》和《新唐書》中良吏(循吏)入選標準。材料主要體現(xiàn)了史書編纂的()書籍成書時間入選標準《舊唐書·良吏傳》五代“除暴安良”“戰(zhàn)功卓著”“正直敢諫”成為臣僚入傳的重要標準?!缎绿茣ぱ魝鳌匪未脒x之人多為考課優(yōu)異,有富民、緝盜、治獄、化俗、撫邊等實績的官吏。僅有“直諫”“軍功”,但缺乏治民政績的官吏,或不取,或記于附傳。A.時代性 B.統(tǒng)一性 C.主觀性 D.多樣性【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五代至宋代(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得,《舊唐書》成書于五代時期,當時社會動蕩,因此“除暴安良”“戰(zhàn)功卓著”“正直敢諫”成為重要標準。而《新唐書》成書于宋代,社會相對穩(wěn)定,更注重官員的實際政績,如“富民”“緝盜”“治獄”“化俗”“撫邊”等,這反映了不同時期的社會需求和價值觀的變化,體現(xiàn)了史書編纂的時代性,A項正確;統(tǒng)一性指的是不同史書在編纂標準上的統(tǒng)一。但從題干可以看出,《舊唐書》和《新唐書》的入選標準明顯不同,因此不能體現(xiàn)統(tǒng)一性,B項排除;史書編纂確實具有一定的主觀性,編者的立場和觀點會影響入選標準,但題干主要強調的是不同時期的標準變化,而不是編者的主觀性,排除C項;多樣性指的是史書編纂標準的多樣性,但題干主要對比了兩部史書的不同標準,而不是強調多樣性的存在,排除D項。故選A項。9.唐朝御史必須具有擔任過地方州縣的資歷,“郎官御史,先與縣令三考以上,有政績者取”。唐肅宗時規(guī)定,“不歷州縣不擬臺省”,要求監(jiān)察官吏必須熟悉吏治民情和管理業(yè)務。這體現(xiàn)出唐朝()A.重視監(jiān)察官員任職素養(yǎng) B.官員考核注重政績C.地方治理能力得以提高 D.監(jiān)察職權的廣泛性【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題干描述了唐朝對御史任職資格的要求,即御史必須具有擔任過地方州縣的資歷,并且需要有政績。唐肅宗時進一步規(guī)定,不經歷州縣的官員不能擔任臺省職務,這表明唐朝對監(jiān)察官吏的任職資格有嚴格要求,A項正確;題干中提到御史需要有政績,這表明唐朝在官員考核中確實注重政績,但并不是最核心的體現(xiàn),排除B項;題干主要討論的是監(jiān)察官員的任職資格,而不是地方治理能力的提高,雖然御史需要有地方經驗,但這并不直接意味著地方治理能力的提高,排除C項;題干沒有涉及監(jiān)察職權的具體內容或范圍,而是強調了監(jiān)察官員的任職資格,排除D項。故選A項。10.南宋時期,江南士人擇業(yè)廣泛,除了讀書做官,開館講學,還可以做胥吏、塾師,“醫(yī)卜、農圃、商賈、伎術,凡可以養(yǎng)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為也”。該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主要原因是()A.儒家義利觀念的巨變 B.傳統(tǒng)經濟結構有所突破C.行業(yè)分工的日趨細化 D.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南宋(中國)。題干描述了南宋時期江南士人在擇業(yè)方面的廣泛性,根據所學可知,南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傳統(tǒng)經濟結構發(fā)生了變化,出現(xiàn)了更多的職業(yè)機會,這使得士人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士農工商四民社會,而是有了更多元的職業(yè)選擇,B項正確;雖然儒家義利觀念的變化可能會影響士人的職業(yè)選擇,但題干并未直接提到這一點,南宋時期的儒家義利觀念并沒有發(fā)生根本性的巨變,排除A項;行業(yè)分工細化是經濟結構變化的一個表現(xiàn),而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項;雖然南宋時期社會成員的身份有所變化,但題干主要討論的是經濟結構和職業(yè)選擇的變化,而不是社會身份的平等化,排除D項。故選B項。11.明代自撤中書省后六部直接隸屬于皇帝,隨著內閣地位提升,逐漸侵奪六部權力,出現(xiàn)“排六卿而成相之尊”“六卿伺色探旨”的局面。但有時也出現(xiàn)六部視內閣的票擬“只系紙上一言耳,不予合作”的情況。對此解釋最合理的是()A.內閣首輔成為事實上的丞相 B.六部職能被內閣所取代C.內閣與六部之間矛盾的激化 D.君權強化影響行政效能【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代(中國)。題干描述了明代撤中書省后,六部直接隸屬于皇帝,隨著內閣地位的提升,逐漸侵奪六部權力,但有時六部也會不合作的情況,反映了內閣與六部之間存在明顯的矛盾和沖突,這種矛盾的激化是明代政治體制變革的必然結果,C項正確;雖然內閣的地位有所提升,但內閣首輔并未正式成為丞相,明代廢除了丞相制度,內閣首輔只是皇帝的顧問機構,沒有正式的丞相權力,排除A項;題干中提到六部有時會不合作,說明六部的職能并未完全被內閣取代,六部仍然是獨立的行政機構,只是受到內閣的影響較大,排除B項;雖然君權的強化確實影響了行政效能,但題干主要強調的是內閣與六部之間的矛盾,而不是君權對行政效能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C項。12.明清時期牙行成為市鎮(zhèn)經濟結構的中樞,“市中貿易,必經牙行,非是,市不得鬻,人不得售”“貧人持貨入市,不許私自交易,橫主索值,肆意勒索”;舉凡“花、布、柴、米、紗,下及糞田之屬,皆有牙行”。這反映出()A.商業(yè)環(huán)境惡化 B.豐富的市民生活C.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D.多元的經營方式【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明清時期。根據材料可知,牙行是市鎮(zhèn)經濟結構的中樞,操縱市鎮(zhèn)經濟的運作,說明牙行是商品經濟發(fā)展的產物,C項正確;材料無法得出整個社會商業(yè)環(huán)境惡化的結論,排除A項;牙行的設立有助于豐富市民的生活,但與主旨不符,排除B項;“多元的經營方式”屬于題干反映的表象,與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3.明清地方性小農書和專業(yè)性農書大量涌現(xiàn),農學圖書的編撰開始擺脫傳統(tǒng)農書陳陳相因的模式,從內容上突破“精耕細作”的母題,注入近代農學的新思想、新技術以及農學理論研究的新方法。這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A.表明農業(yè)耕作技術進步 B.源于西學東漸的影響C.說明圖書出版業(yè)的繁榮 D.得益于實學思潮傳播【答案】D【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本質題,時空是明清時期。根據材料“注入近代農學的新思想、新技術以及農學理論研究的新方法”及所學可知,明清農書的編撰注重實用性,這主要是受到了當時經世致用實學思潮的影響,D項正確;材料無法得出農業(yè)耕作技術進步的結論,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西學東漸是指從明朝后期到近代的西方學術思想向中國傳播的歷史過程。這一現(xiàn)象并不是源于西學東漸的影響,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圖書出版業(yè)繁榮發(fā)展的相關信息,與題干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14.洋務運動中各局大體上采用“衙門”式的經營管理,官府習氣十足,但是大都采用機器生產和雇傭工人,企業(yè)內部基本上是資本主義的剝削關系。這體現(xiàn)出()A.維新派的階級局限性 B.洋務企業(yè)具有近代化色彩C.清政府官僚作風濃厚 D.民族工業(yè)經營管理的變革【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的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題目中指出洋務運動中的企業(yè)采用機器生產和雇傭工人,這反映出其在生產方式上的近代化,即現(xiàn)代工業(yè)生產的特點,B項正確;材料論述的是洋務運動與維新派無關,維新派是戊戌變法時期的資產階級改良派的代表,排除A項;材料主要論述的是洋務運動的積極影響而非強調其官僚作風嚴重產生的消極影響,排除C項;材料涉及的是洋務運動創(chuàng)辦的企業(yè)而非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狀況,排除D項。故選B項。15.下表是1870-1894年中國進口商品結構統(tǒng)計表,可以體現(xiàn)出()類別年進口凈總值鴉片棉制品其他商品貨值比重貨值比重貨值比重1870-1874664222598739.122145132.301898428.581875-1879728683048641.841954726.822283531341880-1884790502963637.492326529.432614933.081885-18891027222822627.483564634.703885037.821890-18941419322994721.104965334.986233243.92A.列強侵略方式的轉變 B.中國開始被卷入世界市場C.鴉片貿易的逐漸衰落 D.列強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的意圖【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表格可以看出,1870-1894年中國進口商品結構中,鴉片進口值總體趨勢降低,棉織品、其他商品逐漸提高,進口凈總值迅速增加,這從本質上說明了列強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的意圖是打開中國市場,向中國傾銷商品,D項正確;列強侵略方式轉變是在甲午戰(zhàn)后,排除A項;中國在鴉片戰(zhàn)爭后就被迫卷入世界市場,排除B項;鴉片貿易逐漸衰落僅僅反映了材料部分內容,排除C項。故選D項。16.英國外交大臣致電說:“我們對袁世凱懷有很友好的感情和敬意,我們希望看到一個強有力的政府,能夠與各國公正交往,使在中國建立起來的貿易獲得進展,這樣的一個政府將得到我們能夠提供的一切外交上的支持”。該致電旨在()A.支持中國革命的發(fā)展 B.維護中國的穩(wěn)定統(tǒng)一C.扶植新的政治代理人 D.推動中英貿易的往來【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民國初年(中國)。結合電文內容和時代背景,英國的立場更傾向于通過支持袁世凱這個新政權來確保自身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力,這體現(xiàn)了尋找并支持符合其利益的政治力量作為代理人的策略意在扶植新的政治代理人,C項正確;“支持中國革命的發(fā)展”,不符合英國此時的根本意圖,英國更傾向于穩(wěn)定的局勢來保障其既得利益,排除A項;電文更具體強調了政府與貿易的關系,該選項不夠直接對應電文的核心目的,排除B項;“推動中英貿易的往來”,雖然也是英國的目的之一,但它被包含在更廣泛的戰(zhàn)略目標內,即通過扶植一個親英的、強有力的政府來間接促進貿易,排除D項。故選C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17小題14分,18小題12分,19小題14分,20小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戰(zhàn)國時的儒家雖為“顯學”,但并不為統(tǒng)治者所信用。面對政治新體制的出現(xiàn),荀子開始有意識地改造儒學,使其思想呈現(xiàn)出儒法融合的特征。秦朝滅亡,儒家從沉寂重新走向前臺,荀子的后學既堅持儒家的仁義、孝悌、德治等文化價值,又吸收融合了法家、黃老思想的合理成分。如陸賈既強調仁義是政治的根本,又提出無為而治的主張。這些思想尚未形成新的體系,顯得零碎而不成熟,但其中許多合理成分后來都被董仲舒吸收融合,他以儒家“公羊春秋學”為基礎,以陰陽五行思想為框架,融合諸子思想,建立了一個新的以“天人感應”為軸心的神學目的論體系。董仲舒對以前的思想,不是簡單地否定而是揚棄,它是一個在更高階段上融合各家學說而形成的思想體系。新的大一統(tǒng)帝國也經過不斷地選擇實驗,最后以它來作為自己政治上的指導思想,就是因為它適應了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摘編自朱紹侯等主編《中國古代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先秦至秦漢儒學發(fā)展演變的趨勢。(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影響儒學發(fā)展演變的因素?!敬鸢浮浚?)趨勢:從單一的儒家思想逐漸向多元化發(fā)展;逐漸吸收并融合法家等其他學派的思想;形成系統(tǒng)化、神學化和適應統(tǒng)一帝國需要的儒學體系,如董仲舒的天人感應體系。(2)政治因素,統(tǒng)治者需求和國家治理需要推動儒學的調整與融合;社會變革,社會形態(tài)的變化促使儒學吸收其他學派思想;學術競爭,各學派思想的互相影響與學習;歷史經驗,總結歷史經驗以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窘馕觥俊拘?】本題是特點類材料題。時空是:先秦至秦漢(中國)。趨勢:根據材料“荀子的后學既堅持儒家的仁義、孝悌、德治等文化價值,又吸收融合了法家、黃老思想的合理成分”,可得出從單一的儒家思想逐漸向多元化發(fā)展;根據材料“這些思想尚未形成新的體系,顯得零碎而不成熟,但其中許多合理成分后來都被董仲舒吸收融合他以儒家‘公羊春秋學’為基礎,以陰陽五行思想為框架,融合諸子思想”,可得出逐漸吸收并融合法家等其他學派的思想;根據材料“以陰陽五行思想為框架,融合諸子思想,建立了一個新的以‘天人感應’為軸心的神學目的論體系”,可得出形成系統(tǒng)化、神學化和適應統(tǒng)一帝國需要的儒學體系,如董仲舒的天人感應體系?!拘?】本題是背景類材料題。時空是:先秦至秦漢(中國)。根據材料“新的大一統(tǒng)帝國也經過不斷地選擇實驗,最后以它來作為自己政治上的指導思想,就是因為它適應了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可得出政治因素,統(tǒng)治者需求和國家治理需要推動儒學的調整與融合;根據材料“面對政治新體制的出現(xiàn),荀子開始有意識地改造儒學,使其思想呈現(xiàn)出儒法融合的特征”,可得出社會變革,社會形態(tài)的變化促使儒學吸收其他學派思想;根據材料“董仲舒對以前的思想,不是簡單地否定而是揚棄,它是一個在更高階段上融合各家學說而形成的思想體系”,可得出學術競爭,各學派思想的互相影響與學習;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歷史經驗,總結歷史經驗以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凡貿易,金太貴,而不便小用;米不能久而不便大用;錢近實,而易偽易雜;鈔太虛,亦復有泡爛。是以白金之為幣,長也?!睂τ诿癖妬碚f白銀有保值和儲存的便利,最為關鍵的是,白銀具有免于被權力輕易掠奪的貨幣本性,朝廷至少無法“印”出白銀來?!幾晕呵е尽睹髑迨犯耪摗凡牧隙粭l鞭法者,總括一州之賦役,量地計丁,丁糧畢輸于官,一歲之役,官為僉募,力差則計其工食之貨,量為增減,銀差則計其交納之費,加以增耗?!幾浴睹魇贰な池浿尽凡牧先足y貨幣化的發(fā)展使得明代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許多前所未有的特征,產業(yè)的非農化程度加深,生產日益商業(yè)化,工商業(yè)市鎮(zhèn)興起和繁榮……由于西北地區(qū)沒有白銀來源,該地區(qū)的農民為了納稅只能以谷換銀。由于自然災害,谷物收成欠佳,加之白銀稀缺,此時卻需要用比平時更多谷物才能換得納稅所需之銀兩,走投無路的農民因此揭竿而起也就不足為怪了?!幾躁惱ァ睹鞔足y貨幣化的社會影響》(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白銀成為明朝主要貨幣的原因。(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明朝白銀貨幣化的影響?!敬鸢浮浚?)原因:白銀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價值和容易儲存的特性,不易掠奪;白銀能夠彌補其他貨幣如金、錢、鈔的缺陷,避免偽造和貶值;一條鞭法的推行促進了白銀的使用,將賦稅折銀納,提升白銀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2)影響:促進商品經濟發(fā)展與工商業(yè)市鎮(zhèn)的繁榮;促進了賦稅制度改革;嚴重削弱了國家的經濟控制力加劇北方農民的貧困,激化了社會矛盾,導致社會動蕩?!窘馕觥俊拘?】本題是背景類材料題。時空是:明(中國)。原因:根據材料一“對于民眾來說白銀有保值和儲存的便利,最為關鍵的是,白銀具有免于被權力輕易掠奪的貨幣本性”,可得出白銀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價值和容易儲存的特性,不易掠奪;根據材料一“凡貿易,金太貴,而不便小用;米不能久而不便大用;錢近實,而易偽易雜;鈔太虛,亦復有泡爛。是以白金之為幣,長也”,可得出白銀能夠彌補其他貨幣如金、錢、鈔的缺陷,避免偽造和貶值;根據材料二“一條鞭法者,總括一州之賦役,量地計丁,丁糧畢輸于官,一歲之役,官為僉募,力差則計其工食之貨,量為增減,銀差則計其交納之費,加以增耗”,可得出一條鞭法的推行促進了白銀的使用,將賦稅折銀納,提升白銀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拘?】本題是影響類材料題。時空是:明(中國)。影響:根據材料三“白銀貨幣化的發(fā)展使得明代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許多前所未有的特征,產業(yè)的非農化程度加深,生產日益商業(yè)化,工商業(yè)市鎮(zhèn)興起和繁榮”,可得出促進商品經濟發(fā)展與工商業(yè)市鎮(zhèn)的繁榮;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進行了“一條鞭法”的推行,即促進了賦稅制度改革;根據材料一“白銀具有免于被權力輕易掠奪的貨幣本性,朝廷至少無法‘印’出白銀來”,可得出嚴重削弱了國家的經濟控制力;根據材料三“由于自然災害,谷物收成欠佳,加之白銀稀缺,此時卻需要用比平時更多谷物才能換得納稅所需之銀兩,走投無路的農民因此揭竿而起也就不足為怪了”,可得出加劇北方農民的貧困,激化了社會矛盾,導致社會動蕩。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張謇既是清末民初實業(yè)界舉足輕重的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