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伊犁州直和兵團第四師、第七師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4-2025學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伊犁州直和兵團第四師、第七師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4-2025學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伊犁州直和兵團第四師、第七師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4-2025學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伊犁州直和兵團第四師、第七師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4-2025學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伊犁州直和兵團第四師、第七師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伊犁州直和兵團第四師、第七師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考試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考生號、姓名、考點學校、考場號及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要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如表所示資料可用來說明()地點云南元謀縣北京周口店龍骨山上出土文物碳屑和燒骨化石頭蓋骨、牙齒化石史料實證價值元謀人已經知道使用火北京人前額低平眉骨粗大A.元謀人和北京人都會保存火種 B.化石是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證據C.中國是原始人類的最早發(fā)源地 D.元謀人和北京人體貌具有相似性【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碳屑和燒骨化石……頭蓋骨、牙齒化石”可知,考古的發(fā)現對于研究人類起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為其提供了重要證據,B項正確;表格中,并不能得出北京人的用火情況,排除A項;僅從表格,不能推斷出中國是原始人類的最早發(fā)源地,排除C項;僅從表格中,可以看出北京人的體貌狀況,不能得出元謀人和北京人體貌具有相似性,排除D項。故選B項。2.西周統(tǒng)治者克服了殷代“多邦并存”的分散傾向,由周邦統(tǒng)領庶邦,通過宗法、分封及世官等制度將周邦與天下多邦“合為一家”。這一做法()A.建立了中央集權體制 B.形成了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C.確立了貴族世襲特權 D.強化了民眾政治認同感【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西周時期。據題干可知主要結論:西周通過宗法、分封制等制度強化了各地對周朝政治認同,D項正確;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權體制,形成了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排除A、B項;夏商時期就確立了貴族世襲特權,排除C項。故選D項。3.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召集諸侯于葵丘會盟,周襄王派特使參加,送來王室祭肉并免其跪拜禮,但齊桓公堅持恭行跪拜。這反映了()A.宗法等級制度已徹底瓦解 B.齊桓公以尊王來鞏固霸業(yè)C.齊桓公霸主地位尚未確立 D.周天子共主地位依然穩(wěn)固【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中國)。根據材料可知,一方面,周襄王派人參加會盟,說明了周王對此次會盟的重視,對齊桓公霸主地位的肯定,反映了周王室的衰微,另一方面齊桓公堅持恭行跪拜,說明當時周王室還有一定的影響力,形式上仍是各諸侯的宗主國,有受到禮遇的資格,齊桓公以尊王贏得人心,鞏固霸業(yè),B項正確;材料體現出宗法制還有一定影響力,排除A項;葵丘會盟即是對齊桓公霸主地位的肯定,排除C項;根據材料“周襄王派特使參加,送來王室祭肉并免其跪拜禮”可見周王室衰微,排除D項。故選B項。4.賈誼在《過秦論》中寫道:秦滅周祀,并海內,兼諸侯……天下之士,斐然向風……今秦南面而王天下,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奇,莫不虛心而仰上。作者意在說明()A.政治腐敗導致了秦朝的滅亡 B.秦統(tǒng)一天下得到了士民的支持C.官僚政治逐漸取代貴族政治 D.郡縣制的推行贏得了民眾擁護【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天下之士,斐然向風”“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奇,莫不虛心而仰上”等信息可知,秦滅六國,統(tǒng)一中國是民心所向,得到了士民的支持,B項正確;材料強調秦朝統(tǒng)一是順應潮流的需要,沒有提及秦朝滅亡的原因,排除A項;郡縣制取代分封制,使官僚政治逐漸取代貴族政治,且材料也沒有涉及郡縣制的推行贏得了民眾擁護,排除CD項。故選B項。5.研究發(fā)現,關于秦“嚴刑苛罰”的說法多來自于漢儒。陸賈在《新語》中說秦“舉措暴眾而用刑太極”賈誼在《過秦論》中說秦“以暴虐為天下始”晁錯說秦“法令繁慘,刑罰酷暴”董仲舒說秦“貪狼為俗”等。這些說法()A.證明秦亡于嚴刑峻法 B.準確揭示了秦朝滅亡原因C.受特定歷史環(huán)境影響 D.缺乏事實支撐沒有可靠性【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可知,漢代認為秦朝的刑罰過于嚴苛,結合所學可知,漢初吸取秦亡教訓,推行“與民休息”政策,而且漢代儒學得到發(fā)展,受儒家仁的學說的影響,因此出現材料中的說法,即材料中的說法受特定歷史環(huán)境影響,C項正確;材料信息反映了漢代認為秦朝的刑罰過于嚴苛,并不能就此證明秦亡于嚴刑峻法,排除A項;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材料只是反映了秦朝的刑罰過于嚴苛,B項說法錯誤,排除;D項說法絕對化,這些說法仍然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排除。故選C項。6.魏晉南北朝時期在南北政權對峙中,南朝認為北朝的民族政權是非正統(tǒng)的,用“魏虜”“索頭”等稱呼北魏民族;而北朝所著史書,認為正統(tǒng)乃屬北方,北魏地處中原,是真正的正統(tǒng)文化所在地,而將南朝的宋、齊、梁三朝稱為“島夷”。這一現象反映出A.民族沖突中蘊含著文化認同 B.儒學正統(tǒng)地位受到了沖擊C.傳統(tǒng)的夷夏觀發(fā)生根本改變 D.南北經濟文化交流被阻斷【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南北朝政權對峙之時,南北政權互相爭奪王朝正統(tǒng)地位,并指責對方,這反映出南北政權間既相互沖突又存在著文化認同,A項正確;爭奪正統(tǒng)并不意味著儒學正統(tǒng)地位受到沖擊,排除B項;C選項表述過于絕對,排除;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南北政權之間處于對立狀態(tài),但是南北經濟文化交流依然在持續(xù),排除D項。故選A項。7.唐太宗曾對臣下說:“煬帝之世,內外庶官,務相順從……及天下大亂,家國兩亡,雖其間萬一有得免者,亦為時論所貶,終古不磨?!睋丝芍铺冢ǎ〢.寬減賦役,藏富于民 B.鼓勵進言,虛懷納諫C.發(fā)展科舉,廣納俊才 D.增設宰相,集思廣益【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材料,唐太宗說的大概意思為隋煬帝的時代,內外眾官,一團和氣……等到天下大亂,家與國一起滅亡,雖然其間有幸免的人,也要被時論針砭,惡名永遠不能磨滅??梢娞铺谡J為臣子一味阿諛奉承的做法可能會致使自己難以善終,以此告誡大臣們應該明辨得失,直言敢諫。說明唐太宗鼓勵進言,虛懷納諫,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希望大臣的敢于直言,沒有涉及到民生問題,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對大臣的要求,不是選拔人才,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到宰相的增設問題,是在鼓勵大臣直言,排除D項。故選B項。8.東晉王導主政注重“鎮(zhèn)之以靜”,對豪強地主掠奪土地、占奪流民的行為不予干預;謝安為政亦“去其煩細”,并下令不準搜索豪強舍藏流民。這反映了統(tǒng)治者()A.為政清靜,籠絡高門 B.無為而治,與民休息C.以禮入法,寬刑省罰 D.精兵簡政,以圖北伐【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晉(中國)。根據材料“對豪強地主掠奪土地、占奪流民的行為不予干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東晉時期,豪強地主勢力過大,政府不去干預豪強地主的行為,籠絡這些豪強地主,A項正確;這些措施有利于豪強地主,對人民不利,不能“與民休息”,排除B項;材料不涉及法律與教化,排除C項;材料不涉及軍事,與北伐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9.太平廣記記載了大量唐代故事,許多唐朝女子不遵“父母之命”,自己挑選夫婿。如《聶隱娘》中忽值磨鏡少年及門,隱娘便說“此人可與我為夫”“父不敢不從,遂嫁之”。此時女性擇偶的標準多是相貌氣質、素養(yǎng),并非僅看功名。這些故事反映出唐代()A.女性社會地位高于男性 B.理學的社會影響力凋敝C.社會價值觀念開放多元 D.君主集權程度有所下降【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唐朝(中國)。據材料“唐朝女子不遵‘父母之命’,自己挑選夫婿”,“女性擇偶的標準多是相貌、氣質、素養(yǎng),并非僅看功名”,可以看出唐朝女子可以有自己的擇偶標準,可以不遵父母之命,說明唐代社會風氣相對開放,社會價值觀也相對開放多元,C項正確;《太平廣記》記載的唐代女性故事,多是一些個性鮮明、性別意識強烈、人格覺醒的女性,但這不等于唐代社會存在著大量此類女性,也不能反映出女性整體上的社會地位問題,排除A項;理學于北宋時期興起,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這些故事被記錄下來,反映出即使是古代專制集權社會,也對這類女性在價值觀上抱有一定程度的認可,排除D項。故選C項。10.《宋史》記載:“祖宗(指宋太祖趙匡胤)之時,樞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諸軍,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所以維持軍政,萬世不易之法?!边@一制度的實行意在()A.整頓軍隊加強地方軍事力量 B.澄清吏治削弱宰相行政權力C.分權設職防止武將權力膨脹 D.崇文抑武提高文官社會地位【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代中國。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宋太祖之所以將軍權分散,就是吸取五代以來藩鎮(zhèn)割據,武將專權的教訓,通過分權設職來防止武將權力膨脹,C項正確;宋太祖實行這一制度是為了防止武將專權,而不是為了加強地方軍事力量,排除A項;這些制度是為了削弱武將權力,和削弱宰相權力無關,排除B項;材料信息沒有涉及提高文官地位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C項。11.宋代諸州除設知州外,另設“通判某州軍州事”,簡稱通判。歐陽修《歸田錄》中說:“國朝自下湖南,始置諸州通判,既非副貳,又非屬官,故嘗與知州爭權?!睋丝芍?,宋代()A.地方事權分化 B.行政效率低下 C.武將地位弱化 D.邊境防守空虛【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時空是:宋朝(中國)。據題干信息可知,宋朝在各州設置通判,分割知州的權力,造成地方事權分化,A項正確;材料未直接提及行政效率情況,排除B項;知州和通判都是文官,排除C項;材料所述屬于地方官制,而非邊境防務,排除D項。故選A項。12.《遼史·百官志一》記載:“契丹……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由此可知,遼國政治制度特點是()A.因俗而治 B.全面漢化 C.民族自治 D.加強集權【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遼代實行南北面官制,南面官負責以漢人為主的農耕民族事務,北面官負責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務,體現了因俗而治的特征,A項正確;遼的制度文化等保留了民族特色,沒有實行全面漢化,排除B項;遼代并未實行民族自治,排除C項;南北面官制不能反映遼朝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力度,不能體現“加強集權”,排除D項。故選A項。13.南宋朝廷多次下詔勸民種麥,并規(guī)定對這些旱地作物“毋收其賦,田主毋責其租”。種麥之后“農獲其利,倍于種稻”,出現了“競種春稼極目不減淮北”的現象。這表明當時()A.重農抑商政策強化 B.胡漢民族隔閡消除C.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D.土地利用效率提高【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南宋(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南宋頒布勸農種麥詔令,推廣稻麥二熟制,提高了耕地利用率,D項正確;材料只提到重農,并未涉及抑商,且宋朝時期的重農抑商政策有所寬松,排除A項;“隔閡消除”表述過于絕對,當時仍然存在民族矛盾,排除B項;材料只提到政府在南方推行種麥,無法說明經濟重心南移完成,排除C項。故選D項。14.如表為史書所載宋代礦冶業(yè)發(fā)展狀況()徐州地區(qū)徐州利國……冶各百余人,采礦伐炭,多饑寒亡命,強力鷙忍之民也。江西信州鉛山銅坑……故常募集十余萬人,晝夜采鑿。廣東韶州韶州四方之人,棄農畝、持兵器,慕利而至者不下十萬。這可以用來說明當時A.雇傭勞動日益普及 B.小農經濟出現衰退C.地方治安秩序紊亂 D.社會經濟活力增強【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設問詞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宋代。據材料可知,宋代礦冶業(yè)在這些地區(qū)的發(fā)展規(guī)模較大,社會經濟活力強,D項正確;材料只是江西地區(qū)的礦冶業(yè)出現雇傭關系,不能得出日益普及,排除A項;這些地區(qū)礦冶業(yè)的發(fā)展,不能得出小農經濟就出現衰退,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提到地方秩序紊亂,排除C項。故選D項。15.宋代,在邊遠地區(qū)的廣西,農村的集市已發(fā)展成為定期的集市(當地稱“圩”),“有的地方五天一圩,有的地方三天一圩,有的地方隔一天一圩”。這一現象反映出()A.市的發(fā)展突破時間限制 B.城市經濟職能增強C.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經濟重心南移完成【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根據材料“農村的集市已發(fā)展成為定期的集市”可知,宋代農村集市發(fā)展,次數和頻率增加,說明農村商品經濟得到一定發(fā)展,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項正確;市的發(fā)展突破時間限制主要在城市,而材料強調農村集市,排除A項;材料強調農村集市,城市經濟職能增強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項;農村集市發(fā)展并不是經濟重心南移的衡量標準,排除D項。故選C項。16.朱熹云:“今緣文字印本多,人不著心讀。漢時諸儒以經傳相授者,只是暗誦,所以記得牢……以其無本,但記得耳。”朱熹所批評的現象折射出()A.南宋印刷業(yè)快速發(fā)展 B.理學逐漸走向僵化C.士大夫思想日益教條 D.市民階層不斷擴大【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南宋(中國)。根據材料“今緣文字印本多”、“以其無本,但記得耳”可知,朱熹認為之前書本不多,很多人都會用心記,而且記得牢,現在書本多了,反而不用心記,這體現了當時印刷業(yè)的發(fā)展,A項正確;理學走向僵化是在明清時期,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出士大夫教條的思想,材料中主要體現出朱熹對當時印刷業(yè)發(fā)展的背景下,人們不認真誦讀這種現象的批判,排除C項;D項表述符合宋朝時空,但是材料無法體現,排除D項。故選A項。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要求: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物質生產、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觀,這得益于生產工具的改進和技術的進步。當時流行“公作則遲,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則速,無所匿其力也”。公元前685年齊國“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魯國“初稅畝”。圍繞“爭霸”戰(zhàn)爭的需要,諸侯國們都在不停地進行著改革。經過改革,公室宗族逐漸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貴族勢力增強,這些都為文化的理性主義和人本思潮的興起奠定了社會物質基礎?!幾耘丝〗堋⑽烘骸洞呵飸?zhàn)國時期的文化轉型》材料二西漢、唐、北宋南北方人口分布表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戶)占全國戶口比例人口(戶)占全國戶口比例西漢247068519.8%998578580.2%唐朝392041543.2%514852956.8%北宋1124076062.9%662429637.1%(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公作”、“分地”的含義;概括說明在春秋戰(zhàn)國社會大變革中經濟與政治文化之間的關系。(2)根據材料二,提取漢唐以來中國人口變遷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變遷的原因?!敬鸢浮浚?)含義:“公作”指井田制下的集體勞動?!胺值亍敝讣彝閱挝坏膫€體生產。關系:鐵器牛耕技術發(fā)展推動了政治的變革;各國政治變革又促進了經濟進步;百家爭鳴是經濟社會變革在文化上的反映。(2)信息:總人口數不斷增加;南方比例逐漸超過北方。原因:北民南遷;農業(yè)技術進步;經濟重心南移;南方政局總體相對穩(wěn)定?!窘馕觥俊拘?】本題為材料題之概括分析題。時空是春秋戰(zhàn)國(中國)。第一小問含義,根據材料一“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物質生產、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觀,這得益于生產工具的改進和技術的進步”、“公作則遲,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則速,無所匿其力也”等信息并所學知識可知,“公作”指的是井田制下的集體勞動,“分地”指的是家庭為單位的個體生產。第二小問關系,結合唯物史觀和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現鐵犁牛耕,生產力發(fā)展推動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經濟基礎的變化引發(fā)政治上層建筑和思想上層建筑的變化,政治上層建筑的變化適應了經濟基礎的變化,又反過來推動經濟基礎的發(fā)展,所以可以概括為:鐵器牛耕技術發(fā)展推動了政治的變革;各國政治變革又促進了經濟進步;百家爭鳴是經濟社會變革在文化上的反映。【小問2】本題是材料題之概括分析題。時空是漢唐以來(中國)。第一小問信息,根據材料二表格信息可知,漢唐以來北方人口和南方人口的總和增加,即總人口數不斷增加,同時南方所占比例逐漸超過北方。第二小問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人口變遷的原因可以從農業(yè)、經濟重心和政局等方面進行分析,所以可以概括為:農業(yè)技術的進步、經濟重心的南移、南方政局總體相對穩(wěn)定。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漢初年以妥協(xié)為主的隱忍戰(zhàn)略,為政權的鞏固和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提供了相對穩(wěn)定的周邊環(huán)境,但也存在邊境飽受侵擾等弊端。七十年的“休養(yǎng)生息”,為漢武帝反擊匈奴奠定了物質基礎。為提振國威,漢武帝改變了柔弱的邊防政策,大規(guī)模開疆拓土。經過三十余年的經營,漢朝的邊疆地區(qū)得以穩(wěn)固和發(fā)展?!幾酝跤駴_《漢武帝治邊方略》材料二唐朝治邊思想是對漢末以降幾百年間民族沖突與融合進程中經驗與教訓的總結。唐皇室在治邊思想上有較少的夷夏意識。唐高祖提出要“追革前弊……懷柔遠人,義在羈縻”的治邊指導方針。唐太宗曾說:“漢武帝窮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國,所獲無幾。豈如今綏之以德,使窮發(fā)之地盡為編戶乎?!睉阎晕牡碌牧b縻之策是唐朝在確立“君臣之位”光環(huán)下統(tǒng)馭邊疆的手段。唐朝后期,隨著國力的衰落,邊疆地方勢力開始抬頭,最終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勢?!幾詣⒖$妗稘h唐西南邊疆經略再研究》(1)根據材料一,指出西漢王朝治邊政策的變化,并分析促成這一變化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概括唐朝治邊的策略,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這一策略。【答案】(1)變化:由漢初的妥協(xié)隱忍策略轉變?yōu)槲涞蹠r的開疆拓土策略。原因:漢初休養(yǎng)生息奠定基礎;漢武帝加強皇權,削弱諸侯王勢力,鞏固了政權;實行鹽鐵官營,推行均輸平準,增加了財政收入,有充足的物質條件。(答出其中3點即可)(2)策略:采取懷柔政策治理邊疆。評價:積極:采取懷柔政策是唐朝統(tǒng)馭邊疆的手段,有利于加強對邊疆地區(qū)的治理,促進邊疆地區(qū)發(fā)展,推動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fā)展;消極:該政策是建立在唐朝國力強大的基礎上的,唐后期隨著國力的衰落,邊疆少數民族勢力發(fā)展,分裂割據的隱患顯現。(其中積極部分,消極部分)【解析】【小問1】變化:本題是對比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西漢(中國)。根據材料“西漢初年以妥協(xié)為主的隱忍戰(zhàn)略”“為漢武帝反擊匈奴奠定了物質基礎。為提振國威,漢武帝改變了柔弱的邊防政策,大規(guī)模開疆拓土”可知,由漢初的妥協(xié)隱忍策略轉變?yōu)槲涞蹠r的開疆拓土策略。原因: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西漢(中國)。根據材料“西漢初年以妥協(xié)為主的隱忍戰(zhàn)略,為政權的鞏固和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提供了相對穩(wěn)定的周邊環(huán)境”“休養(yǎng)生息”可知,漢初休養(yǎng)生息奠定基礎;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加強皇權,削弱諸侯王勢力,鞏固了政權;實行鹽鐵官營,推行均輸平準,增加了財政收入,有充足的物質條件?!拘?】策略: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材料“追革前弊……懷柔遠人,義在羈縻”“懷之以文德的羈縻之策是唐朝在確立‘君臣之位’光環(huán)下統(tǒng)馭邊疆的手段”可知,采取懷柔政策治理邊疆。評價: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材料“唐朝治邊思想是對漢末以降幾百年間民族沖突與融合進程中經驗與教訓的總結”“追革前弊……懷柔遠人,義在羈縻”“漢武帝窮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國,所獲無幾。豈如今綏之以德,使窮發(fā)之地盡為編戶乎”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積極方面是采取懷柔政策是唐朝統(tǒng)馭邊疆的手段,有利于加強對邊疆地區(qū)的治理,促進邊疆地區(qū)發(fā)展,推動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fā)展;根據材料“唐朝后期,隨著國力的衰落,邊疆地方勢力開始抬頭,最終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勢”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消極方面是該政策是建立在唐朝國力強大的基礎上的,唐后期隨著國力的衰落,邊疆少數民族勢力發(fā)展,分裂割據的隱患顯現。19.儒家經典的發(fā)展和演變,有其內在邏輯性,是歷史發(fā)展的結果。某歷史學家在進行“十三經”邏輯結構研究時做了如下解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形成過程邏輯主題孔子晚年整理古代典籍形成六經,即《詩經》《尚書》《儀禮》《樂經》《春秋》《周易》。圣王之道秦始皇時“焚書”,《樂經》從此失傳。漢孝武帝時規(guī)定《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并設立“五經博士”。東漢時又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帝王之道唐時《春秋》擴為“三傳”,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禮經》擴為“三禮”,即《周禮》《儀禮》《禮記》:再增補《爾雅》,構成十二經。綱紀道德宋時加《孟子》,有宋刻《十三經注疏》傳世。南宋時朱熹編著《大學》《中庸》“章句”和《論語》《孟子》集注”,和原有的五經合起來形成“四書五經”。心性義理(1)根據材料,指出儒家經典演變的特征。(2)從材料中選擇一個邏輯主題,進行歷史解釋?!敬鸢浮浚?)特征儒家經典核心內容傳承的角度:五經一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儒家經典內容體系不斷發(fā)展角度:從六經演變?yōu)槲褰洠俚绞?,對儒家經典的解讀也不斷增加。儒家經典的社會地位變化的角度:從不受推崇到獲得權威地位。(2)示例帝王之道闡釋:漢繼承秦的皇帝制度,皇權進一步加強,家天下的皇帝制度,需要尊卑等級的倫理秩序。這種秩序需要在思想上得到強化。由此,改造之后的新儒學躍居于百家之上,承擔了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使命,儒家經典成為“帝王之道”的文本載體,加強了皇權,鞏固了統(tǒng)一?!窘馕觥俊拘?】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分析儒家經典演變特征時,可結合表格信息,分為核心內容、體系、地位等角度。核心內容方面,從表格信息可知,孔子晚年整理六經,秦始皇焚書導致《樂經》失傳,此后,五經一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體系演變方面,從孔子晚年的六經,到秦始皇時期的五經,再到東漢七經,唐朝十二經,宋代十三經,體系不斷發(fā)展完善,對儒家經典的解讀也不斷增加。地位變化方面,從早期不受推崇,甚至遭到打壓,到漢武帝時期尊崇儒學,確立其正統(tǒng)地位,此后一直維持?!拘?】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從四個邏輯主題“圣王之道”“帝王之道”“綱紀道德”“心性義理”中任選一個進行解釋,進行歷史解釋時,可以從背景、內容、影響等角度展開。如:帝王之道。這一邏輯主題的背景與漢武帝鞏固國家大一統(tǒng)這一時代背景有關,漢繼承秦的皇帝制度,皇權進一步加強,家天下的皇帝制度,需要尊卑等級的倫理秩序。在這一背景下,董仲舒對儒學進行改造,改造之后的新儒學躍居于百家之上,漢武帝將其捧上正統(tǒng)思想的地位,使儒家經典成為“帝王之道”的文本載體,加強了皇權,鞏固了統(tǒng)一,捍衛(wèi)了大一統(tǒng)。2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宋仁宗時期,13榜狀元,有12任出身平民。“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宋代成為現實,讀書真能改變命運?!先巍吨型鈿v史綱要(上)第三單元解析(二)》材料二仁宗朝,商人、佃農、奴婢均為編戶齊民。齊,等也。無有貴賤,謂之齊民。——郭尚武《兩宋良賤制度的消亡及其影響》(1)綜合上述材料,概括宋朝的社會變化。(2)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造成宋朝社會變化的主要原因?!敬鸢浮浚?)變化:門第觀念淡化(或科舉制面向全社會開放;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進入政壇);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或賤民數量減少或地位提高;人身依附關系松弛)。(2)原因:科舉制度完善;商品經濟發(fā)展;國家政策的調整(國家“崇文抑武”的政策;政府實行不抑兼并政策;抑商政策有所放松)?!窘馕觥俊拘?】本題為材料題之概括分析題。時空是宋朝(中國)。變化:據材料一“13榜狀元,有12任出身平民……讀書真能改變命運”信息并結合所學可以得出“門第觀念淡化(或科舉制面向全社會開放;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進入政壇)”;據材料二“商人、佃農、奴婢均為編戶齊民。齊,等也。無有貴賤,謂之齊民”信息并結合所學可以得出“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或賤民數量減少或地位提高;人身依附關系松弛)”?!拘?】本題為材料題之概括分析題。時空是宋朝(中國)。原因:據材料一“13榜狀元,有12任出身平民……讀書真能改變命運”信息并結合所學可以得出“科舉制逐漸完善”;據材料二“商人、佃農、奴婢均為編戶齊民”信息并結合所學可以得出“商品經濟日益發(fā)展”、“國家政策的調整(國家“崇文抑武”的政策;政府實行不抑兼并政策;抑商政策有所放松)”。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伊犁州直和兵團第四師、第七師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考試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考生號、姓名、考點學校、考場號及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要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如表所示資料可用來說明()地點云南元謀縣北京周口店龍骨山上出土文物碳屑和燒骨化石頭蓋骨、牙齒化石史料實證價值元謀人已經知道使用火北京人前額低平眉骨粗大A.元謀人和北京人都會保存火種 B.化石是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證據C.中國是原始人類的最早發(fā)源地 D.元謀人和北京人體貌具有相似性【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碳屑和燒骨化石……頭蓋骨、牙齒化石”可知,考古的發(fā)現對于研究人類起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為其提供了重要證據,B項正確;表格中,并不能得出北京人的用火情況,排除A項;僅從表格,不能推斷出中國是原始人類的最早發(fā)源地,排除C項;僅從表格中,可以看出北京人的體貌狀況,不能得出元謀人和北京人體貌具有相似性,排除D項。故選B項。2.西周統(tǒng)治者克服了殷代“多邦并存”的分散傾向,由周邦統(tǒng)領庶邦,通過宗法、分封及世官等制度將周邦與天下多邦“合為一家”。這一做法()A.建立了中央集權體制 B.形成了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C.確立了貴族世襲特權 D.強化了民眾政治認同感【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西周時期。據題干可知主要結論:西周通過宗法、分封制等制度強化了各地對周朝政治認同,D項正確;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權體制,形成了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排除A、B項;夏商時期就確立了貴族世襲特權,排除C項。故選D項。3.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召集諸侯于葵丘會盟,周襄王派特使參加,送來王室祭肉并免其跪拜禮,但齊桓公堅持恭行跪拜。這反映了()A.宗法等級制度已徹底瓦解 B.齊桓公以尊王來鞏固霸業(yè)C.齊桓公霸主地位尚未確立 D.周天子共主地位依然穩(wěn)固【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中國)。根據材料可知,一方面,周襄王派人參加會盟,說明了周王對此次會盟的重視,對齊桓公霸主地位的肯定,反映了周王室的衰微,另一方面齊桓公堅持恭行跪拜,說明當時周王室還有一定的影響力,形式上仍是各諸侯的宗主國,有受到禮遇的資格,齊桓公以尊王贏得人心,鞏固霸業(yè),B項正確;材料體現出宗法制還有一定影響力,排除A項;葵丘會盟即是對齊桓公霸主地位的肯定,排除C項;根據材料“周襄王派特使參加,送來王室祭肉并免其跪拜禮”可見周王室衰微,排除D項。故選B項。4.賈誼在《過秦論》中寫道:秦滅周祀,并海內,兼諸侯……天下之士,斐然向風……今秦南面而王天下,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奇,莫不虛心而仰上。作者意在說明()A.政治腐敗導致了秦朝的滅亡 B.秦統(tǒng)一天下得到了士民的支持C.官僚政治逐漸取代貴族政治 D.郡縣制的推行贏得了民眾擁護【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天下之士,斐然向風”“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奇,莫不虛心而仰上”等信息可知,秦滅六國,統(tǒng)一中國是民心所向,得到了士民的支持,B項正確;材料強調秦朝統(tǒng)一是順應潮流的需要,沒有提及秦朝滅亡的原因,排除A項;郡縣制取代分封制,使官僚政治逐漸取代貴族政治,且材料也沒有涉及郡縣制的推行贏得了民眾擁護,排除CD項。故選B項。5.研究發(fā)現,關于秦“嚴刑苛罰”的說法多來自于漢儒。陸賈在《新語》中說秦“舉措暴眾而用刑太極”賈誼在《過秦論》中說秦“以暴虐為天下始”晁錯說秦“法令繁慘,刑罰酷暴”董仲舒說秦“貪狼為俗”等。這些說法()A.證明秦亡于嚴刑峻法 B.準確揭示了秦朝滅亡原因C.受特定歷史環(huán)境影響 D.缺乏事實支撐沒有可靠性【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可知,漢代認為秦朝的刑罰過于嚴苛,結合所學可知,漢初吸取秦亡教訓,推行“與民休息”政策,而且漢代儒學得到發(fā)展,受儒家仁的學說的影響,因此出現材料中的說法,即材料中的說法受特定歷史環(huán)境影響,C項正確;材料信息反映了漢代認為秦朝的刑罰過于嚴苛,并不能就此證明秦亡于嚴刑峻法,排除A項;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材料只是反映了秦朝的刑罰過于嚴苛,B項說法錯誤,排除;D項說法絕對化,這些說法仍然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排除。故選C項。6.魏晉南北朝時期在南北政權對峙中,南朝認為北朝的民族政權是非正統(tǒng)的,用“魏虜”“索頭”等稱呼北魏民族;而北朝所著史書,認為正統(tǒng)乃屬北方,北魏地處中原,是真正的正統(tǒng)文化所在地,而將南朝的宋、齊、梁三朝稱為“島夷”。這一現象反映出A.民族沖突中蘊含著文化認同 B.儒學正統(tǒng)地位受到了沖擊C.傳統(tǒng)的夷夏觀發(fā)生根本改變 D.南北經濟文化交流被阻斷【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南北朝政權對峙之時,南北政權互相爭奪王朝正統(tǒng)地位,并指責對方,這反映出南北政權間既相互沖突又存在著文化認同,A項正確;爭奪正統(tǒng)并不意味著儒學正統(tǒng)地位受到沖擊,排除B項;C選項表述過于絕對,排除;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南北政權之間處于對立狀態(tài),但是南北經濟文化交流依然在持續(xù),排除D項。故選A項。7.唐太宗曾對臣下說:“煬帝之世,內外庶官,務相順從……及天下大亂,家國兩亡,雖其間萬一有得免者,亦為時論所貶,終古不磨?!睋丝芍铺冢ǎ〢.寬減賦役,藏富于民 B.鼓勵進言,虛懷納諫C.發(fā)展科舉,廣納俊才 D.增設宰相,集思廣益【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材料,唐太宗說的大概意思為隋煬帝的時代,內外眾官,一團和氣……等到天下大亂,家與國一起滅亡,雖然其間有幸免的人,也要被時論針砭,惡名永遠不能磨滅??梢娞铺谡J為臣子一味阿諛奉承的做法可能會致使自己難以善終,以此告誡大臣們應該明辨得失,直言敢諫。說明唐太宗鼓勵進言,虛懷納諫,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希望大臣的敢于直言,沒有涉及到民生問題,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對大臣的要求,不是選拔人才,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到宰相的增設問題,是在鼓勵大臣直言,排除D項。故選B項。8.東晉王導主政注重“鎮(zhèn)之以靜”,對豪強地主掠奪土地、占奪流民的行為不予干預;謝安為政亦“去其煩細”,并下令不準搜索豪強舍藏流民。這反映了統(tǒng)治者()A.為政清靜,籠絡高門 B.無為而治,與民休息C.以禮入法,寬刑省罰 D.精兵簡政,以圖北伐【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晉(中國)。根據材料“對豪強地主掠奪土地、占奪流民的行為不予干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東晉時期,豪強地主勢力過大,政府不去干預豪強地主的行為,籠絡這些豪強地主,A項正確;這些措施有利于豪強地主,對人民不利,不能“與民休息”,排除B項;材料不涉及法律與教化,排除C項;材料不涉及軍事,與北伐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9.太平廣記記載了大量唐代故事,許多唐朝女子不遵“父母之命”,自己挑選夫婿。如《聶隱娘》中忽值磨鏡少年及門,隱娘便說“此人可與我為夫”“父不敢不從,遂嫁之”。此時女性擇偶的標準多是相貌氣質、素養(yǎng),并非僅看功名。這些故事反映出唐代()A.女性社會地位高于男性 B.理學的社會影響力凋敝C.社會價值觀念開放多元 D.君主集權程度有所下降【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唐朝(中國)。據材料“唐朝女子不遵‘父母之命’,自己挑選夫婿”,“女性擇偶的標準多是相貌、氣質、素養(yǎng),并非僅看功名”,可以看出唐朝女子可以有自己的擇偶標準,可以不遵父母之命,說明唐代社會風氣相對開放,社會價值觀也相對開放多元,C項正確;《太平廣記》記載的唐代女性故事,多是一些個性鮮明、性別意識強烈、人格覺醒的女性,但這不等于唐代社會存在著大量此類女性,也不能反映出女性整體上的社會地位問題,排除A項;理學于北宋時期興起,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這些故事被記錄下來,反映出即使是古代專制集權社會,也對這類女性在價值觀上抱有一定程度的認可,排除D項。故選C項。10.《宋史》記載:“祖宗(指宋太祖趙匡胤)之時,樞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諸軍,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所以維持軍政,萬世不易之法?!边@一制度的實行意在()A.整頓軍隊加強地方軍事力量 B.澄清吏治削弱宰相行政權力C.分權設職防止武將權力膨脹 D.崇文抑武提高文官社會地位【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代中國。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宋太祖之所以將軍權分散,就是吸取五代以來藩鎮(zhèn)割據,武將專權的教訓,通過分權設職來防止武將權力膨脹,C項正確;宋太祖實行這一制度是為了防止武將專權,而不是為了加強地方軍事力量,排除A項;這些制度是為了削弱武將權力,和削弱宰相權力無關,排除B項;材料信息沒有涉及提高文官地位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C項。11.宋代諸州除設知州外,另設“通判某州軍州事”,簡稱通判。歐陽修《歸田錄》中說:“國朝自下湖南,始置諸州通判,既非副貳,又非屬官,故嘗與知州爭權。”據此可知,宋代()A.地方事權分化 B.行政效率低下 C.武將地位弱化 D.邊境防守空虛【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時空是:宋朝(中國)。據題干信息可知,宋朝在各州設置通判,分割知州的權力,造成地方事權分化,A項正確;材料未直接提及行政效率情況,排除B項;知州和通判都是文官,排除C項;材料所述屬于地方官制,而非邊境防務,排除D項。故選A項。12.《遼史·百官志一》記載:“契丹……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由此可知,遼國政治制度特點是()A.因俗而治 B.全面漢化 C.民族自治 D.加強集權【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遼代實行南北面官制,南面官負責以漢人為主的農耕民族事務,北面官負責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務,體現了因俗而治的特征,A項正確;遼的制度文化等保留了民族特色,沒有實行全面漢化,排除B項;遼代并未實行民族自治,排除C項;南北面官制不能反映遼朝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力度,不能體現“加強集權”,排除D項。故選A項。13.南宋朝廷多次下詔勸民種麥,并規(guī)定對這些旱地作物“毋收其賦,田主毋責其租”。種麥之后“農獲其利,倍于種稻”,出現了“競種春稼極目不減淮北”的現象。這表明當時()A.重農抑商政策強化 B.胡漢民族隔閡消除C.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D.土地利用效率提高【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南宋(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南宋頒布勸農種麥詔令,推廣稻麥二熟制,提高了耕地利用率,D項正確;材料只提到重農,并未涉及抑商,且宋朝時期的重農抑商政策有所寬松,排除A項;“隔閡消除”表述過于絕對,當時仍然存在民族矛盾,排除B項;材料只提到政府在南方推行種麥,無法說明經濟重心南移完成,排除C項。故選D項。14.如表為史書所載宋代礦冶業(yè)發(fā)展狀況()徐州地區(qū)徐州利國……冶各百余人,采礦伐炭,多饑寒亡命,強力鷙忍之民也。江西信州鉛山銅坑……故常募集十余萬人,晝夜采鑿。廣東韶州韶州四方之人,棄農畝、持兵器,慕利而至者不下十萬。這可以用來說明當時A.雇傭勞動日益普及 B.小農經濟出現衰退C.地方治安秩序紊亂 D.社會經濟活力增強【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設問詞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宋代。據材料可知,宋代礦冶業(yè)在這些地區(qū)的發(fā)展規(guī)模較大,社會經濟活力強,D項正確;材料只是江西地區(qū)的礦冶業(yè)出現雇傭關系,不能得出日益普及,排除A項;這些地區(qū)礦冶業(yè)的發(fā)展,不能得出小農經濟就出現衰退,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提到地方秩序紊亂,排除C項。故選D項。15.宋代,在邊遠地區(qū)的廣西,農村的集市已發(fā)展成為定期的集市(當地稱“圩”),“有的地方五天一圩,有的地方三天一圩,有的地方隔一天一圩”。這一現象反映出()A.市的發(fā)展突破時間限制 B.城市經濟職能增強C.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經濟重心南移完成【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根據材料“農村的集市已發(fā)展成為定期的集市”可知,宋代農村集市發(fā)展,次數和頻率增加,說明農村商品經濟得到一定發(fā)展,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項正確;市的發(fā)展突破時間限制主要在城市,而材料強調農村集市,排除A項;材料強調農村集市,城市經濟職能增強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項;農村集市發(fā)展并不是經濟重心南移的衡量標準,排除D項。故選C項。16.朱熹云:“今緣文字印本多,人不著心讀。漢時諸儒以經傳相授者,只是暗誦,所以記得牢……以其無本,但記得耳。”朱熹所批評的現象折射出()A.南宋印刷業(yè)快速發(fā)展 B.理學逐漸走向僵化C.士大夫思想日益教條 D.市民階層不斷擴大【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南宋(中國)。根據材料“今緣文字印本多”、“以其無本,但記得耳”可知,朱熹認為之前書本不多,很多人都會用心記,而且記得牢,現在書本多了,反而不用心記,這體現了當時印刷業(yè)的發(fā)展,A項正確;理學走向僵化是在明清時期,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出士大夫教條的思想,材料中主要體現出朱熹對當時印刷業(yè)發(fā)展的背景下,人們不認真誦讀這種現象的批判,排除C項;D項表述符合宋朝時空,但是材料無法體現,排除D項。故選A項。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要求: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物質生產、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觀,這得益于生產工具的改進和技術的進步。當時流行“公作則遲,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則速,無所匿其力也”。公元前685年齊國“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魯國“初稅畝”。圍繞“爭霸”戰(zhàn)爭的需要,諸侯國們都在不停地進行著改革。經過改革,公室宗族逐漸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貴族勢力增強,這些都為文化的理性主義和人本思潮的興起奠定了社會物質基礎。——摘編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文化轉型》材料二西漢、唐、北宋南北方人口分布表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戶)占全國戶口比例人口(戶)占全國戶口比例西漢247068519.8%998578580.2%唐朝392041543.2%514852956.8%北宋1124076062.9%662429637.1%(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公作”、“分地”的含義;概括說明在春秋戰(zhàn)國社會大變革中經濟與政治文化之間的關系。(2)根據材料二,提取漢唐以來中國人口變遷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變遷的原因?!敬鸢浮浚?)含義:“公作”指井田制下的集體勞動?!胺值亍敝讣彝閱挝坏膫€體生產。關系:鐵器牛耕技術發(fā)展推動了政治的變革;各國政治變革又促進了經濟進步;百家爭鳴是經濟社會變革在文化上的反映。(2)信息:總人口數不斷增加;南方比例逐漸超過北方。原因:北民南遷;農業(yè)技術進步;經濟重心南移;南方政局總體相對穩(wěn)定?!窘馕觥俊拘?】本題為材料題之概括分析題。時空是春秋戰(zhàn)國(中國)。第一小問含義,根據材料一“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物質生產、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觀,這得益于生產工具的改進和技術的進步”、“公作則遲,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則速,無所匿其力也”等信息并所學知識可知,“公作”指的是井田制下的集體勞動,“分地”指的是家庭為單位的個體生產。第二小問關系,結合唯物史觀和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現鐵犁牛耕,生產力發(fā)展推動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經濟基礎的變化引發(fā)政治上層建筑和思想上層建筑的變化,政治上層建筑的變化適應了經濟基礎的變化,又反過來推動經濟基礎的發(fā)展,所以可以概括為:鐵器牛耕技術發(fā)展推動了政治的變革;各國政治變革又促進了經濟進步;百家爭鳴是經濟社會變革在文化上的反映。【小問2】本題是材料題之概括分析題。時空是漢唐以來(中國)。第一小問信息,根據材料二表格信息可知,漢唐以來北方人口和南方人口的總和增加,即總人口數不斷增加,同時南方所占比例逐漸超過北方。第二小問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人口變遷的原因可以從農業(yè)、經濟重心和政局等方面進行分析,所以可以概括為:農業(yè)技術的進步、經濟重心的南移、南方政局總體相對穩(wěn)定。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漢初年以妥協(xié)為主的隱忍戰(zhàn)略,為政權的鞏固和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提供了相對穩(wěn)定的周邊環(huán)境,但也存在邊境飽受侵擾等弊端。七十年的“休養(yǎng)生息”,為漢武帝反擊匈奴奠定了物質基礎。為提振國威,漢武帝改變了柔弱的邊防政策,大規(guī)模開疆拓土。經過三十余年的經營,漢朝的邊疆地區(qū)得以穩(wěn)固和發(fā)展?!幾酝跤駴_《漢武帝治邊方略》材料二唐朝治邊思想是對漢末以降幾百年間民族沖突與融合進程中經驗與教訓的總結。唐皇室在治邊思想上有較少的夷夏意識。唐高祖提出要“追革前弊……懷柔遠人,義在羈縻”的治邊指導方針。唐太宗曾說:“漢武帝窮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國,所獲無幾。豈如今綏之以德,使窮發(fā)之地盡為編戶乎?!睉阎晕牡碌牧b縻之策是唐朝在確立“君臣之位”光環(huán)下統(tǒng)馭邊疆的手段。唐朝后期,隨著國力的衰落,邊疆地方勢力開始抬頭,最終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勢?!幾詣⒖$妗稘h唐西南邊疆經略再研究》(1)根據材料一,指出西漢王朝治邊政策的變化,并分析促成這一變化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概括唐朝治邊的策略,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這一策略。【答案】(1)變化:由漢初的妥協(xié)隱忍策略轉變?yōu)槲涞蹠r的開疆拓土策略。原因:漢初休養(yǎng)生息奠定基礎;漢武帝加強皇權,削弱諸侯王勢力,鞏固了政權;實行鹽鐵官營,推行均輸平準,增加了財政收入,有充足的物質條件。(答出其中3點即可)(2)策略:采取懷柔政策治理邊疆。評價:積極:采取懷柔政策是唐朝統(tǒng)馭邊疆的手段,有利于加強對邊疆地區(qū)的治理,促進邊疆地區(qū)發(fā)展,推動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fā)展;消極:該政策是建立在唐朝國力強大的基礎上的,唐后期隨著國力的衰落,邊疆少數民族勢力發(fā)展,分裂割據的隱患顯現。(其中積極部分,消極部分)【解析】【小問1】變化:本題是對比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西漢(中國)。根據材料“西漢初年以妥協(xié)為主的隱忍戰(zhàn)略”“為漢武帝反擊匈奴奠定了物質基礎。為提振國威,漢武帝改變了柔弱的邊防政策,大規(guī)模開疆拓土”可知,由漢初的妥協(xié)隱忍策略轉變?yōu)槲涞蹠r的開疆拓土策略。原因: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西漢(中國)。根據材料“西漢初年以妥協(xié)為主的隱忍戰(zhàn)略,為政權的鞏固和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提供了相對穩(wěn)定的周邊環(huán)境”“休養(yǎng)生息”可知,漢初休養(yǎng)生息奠定基礎;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加強皇權,削弱諸侯王勢力,鞏固了政權;實行鹽鐵官營,推行均輸平準,增加了財政收入,有充足的物質條件?!拘?】策略: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材料“追革前弊……懷柔遠人,義在羈縻”“懷之以文德的羈縻之策是唐朝在確立‘君臣之位’光環(huán)下統(tǒng)馭邊疆的手段”可知,采取懷柔政策治理邊疆。評價: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材料“唐朝治邊思想是對漢末以降幾百年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