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滬科版必修2生物下冊月考試卷_第1頁
2024年滬科版必修2生物下冊月考試卷_第2頁
2024年滬科版必修2生物下冊月考試卷_第3頁
2024年滬科版必修2生物下冊月考試卷_第4頁
2024年滬科版必修2生物下冊月考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nèi)…………○…………裝…………○…………內(nèi)…………○…………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nèi)※※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4年滬科版必修2生物下冊月考試卷104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五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7題,共14分)1、甲昆蟲的體色黑色(A)對淺色(a)是顯性。1978年某地區(qū)甲昆蟲的體色中淺色占70%,雜合子占所有個體的20%.由于環(huán)境污染,該區(qū)域的甲昆蟲每年淺色個體的減少率為10%,黑色個體的增長率10%.現(xiàn)在該區(qū)域的甲昆蟲以黑色為主,幾乎看不到淺色個體,以下敘述正確的是()A.該區(qū)域的甲昆蟲個體間存在體色的差異,體現(xiàn)了遺傳的多樣性B.1979年該區(qū)域的甲昆蟲群體中,顯性基因(A)的基因頻率約為22.9%C.1980年該地區(qū)的甲昆蟲群體中aa的基因型頻率為59.1%D.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是通過環(huán)境對生物個體的選擇來實現(xiàn)的2、下列對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分析,錯誤的是A.染色體變異不能發(fā)生在噬菌體中B.離心的目的是讓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較輕的噬菌體,沉淀物中留下大腸桿菌C.離心后上清液放射性高、而沉淀物放射性低,則親代噬菌體應是用35S標記的D.噬菌體蛋白質是否進入大腸桿菌,可用32P標記的實驗組確定3、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發(fā)生的行為變化是()A.復制→分離→聯(lián)會→分裂B.聯(lián)會→復制→分離→分裂C.聯(lián)會→復制→分裂→分離D.復制→聯(lián)會→分離→分裂4、劇烈的地質變化導致某種蛙生活的水體被分開,使其被隔離為甲、乙兩個種群,其中乙種群生活的水體逐漸干涸,種群中個體數(shù)減少。若干年之后,這兩個種群個體間交配產(chǎn)生的受精卵沒有活性。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兩個蛙種群間存在地理隔離進而產(chǎn)生生殖隔離B.兩個蛙種群因自然選擇不同而向不同的方向進化C.乙種群個體數(shù)減少導致基因頻率改變屬于生物進化D.兩個蛙種群能夠交配產(chǎn)生受精卵因而屬于同一物種5、玉米(2n=20)是雌雄同株單性花的植物。將純種的甜玉米與純種的非甜玉米實行間行種植,收獲時發(fā)現(xiàn),在甜玉米的果穗上結有非甜玉米的籽粒,但在非甜玉米的果穗上找不到甜玉米的籽粒。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在自然狀態(tài)下,間行種植的玉米個體可進行自由交配B.玉米經(jīng)減數(shù)分裂過程產(chǎn)生的生殖細胞中有5對染色體C.與豌豆植株相比,玉米植株雜交過程可省略去雄步驟D.結果說明非甜玉米為顯性性狀,而甜玉米為隱性性狀6、下列有關基因和染色體的敘述,錯誤的是()A.染色體是基因的主要載體,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B.摩爾根利用果蠅進行雜交實驗,確定了基因在染色體上C.一條染色體上有許多基因,染色體就是由基因組成的D.薩頓研究蝗蟲的減數(shù)分裂,提出“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假說7、真核細胞內(nèi)時刻進行著多種代謝過程,下列有關描述正確的是()A.有氧呼吸只在線粒體中進行B.光合作用只在葉綠體中進行C.核酸的合成只在細胞核內(nèi)進行D.ATP的合成只在生物膜上進行評卷人得分二、多選題(共6題,共12分)8、在孟德爾的一對相對性狀雜交實驗中,用純種高莖豌豆和純種矮莖豌豆雜交獲得子一代(F1),子一代(F1)自交結果如下表所示;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①③的表現(xiàn)型為高莖B.③的基因型與F1相同C.受精時雌雄配子的結合是隨機的D.F2中雜合子占1/29、許多年前;某大峽谷中的松鼠被一條河流分隔成甲;乙兩個種群。兩個種群所發(fā)生的變化如圖所示,①~⑥表示不同的變異結果,a~d表示進化的不同環(huán)節(jié)。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a表示地理隔離,經(jīng)過長期的地理隔離可能出現(xiàn)生殖隔離B.b過程表示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C.c過程可以定向改變種群的基因頻率,導致生物定向進化D.任何新物種的形成過程,都需要d環(huán)節(jié)10、下圖甲—丁為四個遺傳系譜圖。下列相關表述正確的是()

A.甲和乙的遺傳方式可能不同B.乙中的父親不一定攜帶該致病基因C.丙中的子女不可能攜帶該致病基因D.丁的遺傳方式是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11、某植物花色有紅色、粉紅色和白色,受兩對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基因型為AaBb的紅花個體自交,F(xiàn)1中紅花:粉紅花:白花=9:6:1。下列分析正確的是()A.F1中出現(xiàn)粉紅花是由于基因的融合遺傳B.F1的粉紅色花中,能穩(wěn)定遺傳的個體占1/3C.F1中紅花、粉紅花和白花的基因型種類之比為4:2:1D.F1的紅花自交后代中白花所占的比例為1/3612、棉花纖維由纖維細胞形成。蔗糖經(jīng)膜蛋白SUT轉運進入纖維細胞后逐漸積累;在纖維細胞的加厚期被大量水解后參與纖維素的合成。研究人員用普通棉花品系培育了SUT表達水平高的品系F,檢測兩品系植株開花后纖維細胞中的蔗糖含量,結果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纖維素的基本組成單位是葡萄糖和果糖B.曲線甲表示品系F纖維細胞中的蔗糖含量C.15~18天曲線乙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蔗糖被水解后參與纖維素的合成D.提高SUT的表達水平會使纖維細胞加厚期延后13、以下關于變異的表達,正確的是()A.如果基因堿基序列變化不導致生物性狀改變,則不屬于基因突變B.用秋水仙素處理萌發(fā)的種子培育出的多倍體植株是不育的C.基因突變和染色體結構變異大多數(shù)是對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D.減數(shù)分裂中,四分體中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發(fā)生染色體片段互換屬于基因重組評卷人得分三、填空題(共8題,共16分)14、DNA能夠儲存足夠量的遺傳信息,遺傳信息蘊藏在____之中,構成了DNA分子的_____,而堿基的特定的排列順序,又構成了每一個DNA分子的_____。DNA分子的多樣性和特異性是_____多樣性和特異性的物質基礎。15、達爾文以后進化理論的發(fā)展:關于遺傳和變異的研究,已經(jīng)從性狀水平深入到________水平,人們逐漸認識到______________的本質。關于適應以及物種的形成等問題的研究,已經(jīng)從以生物個體為單位,發(fā)展到以_____為基本單位。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以___________為核心的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16、受精作用是_____、____的過程。17、時間、人物:1928年_____,1944年_____18、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適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結果;______________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供進化的原材料,_________________導致種群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進而通過_____形成新的物種;生物進化的過程實際上是________、_________協(xié)同進化的過程;____________是協(xié)同進化的結果。19、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的協(xié)同進化。

地球上原始大氣中沒有氧氣,所以那時生物的呼吸類型只能是__________呼吸;當?shù)厍蛏铣霈F(xiàn)了進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以后,才使大氣中有了氧氣,這就為_________生物的出現(xiàn)創(chuàng)造了前提條件。20、在生物體內(nèi),各種生物大分子之間往往能相互結合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結構。請參照表中內(nèi)容,圍繞核酸與蛋白質結合成的結構,完成下表:。結構主要組成成分特點描述姐妹染色單體__________有絲分裂間期形成,前期出現(xiàn),②______消失四分體__________期形成;④______期,其中的同源染色體分開__________期形成;④______期,其中的同源染色體分開多個核糖體與⑤______結合形成的復合物RNA、蛋白質能同時合成⑥______DNA與RNA聚合酶形成的復合物DNA、蛋白質其所含RNA聚合酶可催化⑦______21、從南美洲大陸遷移到加拉帕戈斯群島上不同島嶼種群,由于各個島嶼上食物和棲息條件互不相同,自然選擇對不同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作用就有差別:在一個種群中,某些基因被保留下來,而在另一個種群中,被保留下來的可能是___________基因。長久之后,這些種群的____________就會形成明顯的差異,并逐漸出現(xiàn)____________,原來屬于同一物種的地雀,就成料不同的物種。________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評卷人得分四、判斷題(共4題,共8分)22、白化病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21三體綜合征是染色體異常遺傳?。╛_____)A.正確B.錯誤23、一個卵細胞一般只能同一個精子結合,形成受精卵。______A.正確B.錯誤24、若一女性患者的父親和兒子都患病,則一定是伴X隱性遺傳病。()A.正確B.錯誤25、孟德爾在實驗選材時利用了豌豆自花傳粉、閉花授粉的特性,且豌豆的花冠形狀又非常便于人工去雄和授粉。()A.正確B.錯誤評卷人得分五、綜合題(共1題,共10分)26、果蠅是遺傳學研究的理想材料;下圖是果蠅體細胞染色體圖解:

(1)為什么果蠅是遺傳學研究的理想材料?__________________(寫出兩點原因)

(2)若該細胞進行減數(shù)分裂,當處于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前期時,將形成______個四分體。

(3)由圖示可知,D基因位于5、6染色體的______區(qū)段(同源/非同源),該個體5、6染色體上的基因型書寫是______。

(4)如果只考慮1、2與3、4兩對染色體時,該個體的基因型為______。若該個體的一個精原細胞形成的精子的基因型為AB,不考慮交叉互換,則同時產(chǎn)生的另外三個精子的基因型為______。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7題,共14分)1、B【分析】【分析】

1;根據(jù)基因型頻率計算基因頻率的方法:顯性純合子的基因頻率=顯性純合子的基因型頻率+雜合子基因型頻率÷2;隱性純合子的基因頻率=隱性純合子的基因型頻率+雜合子基因型頻率÷2

2;由題意知;淺色是隱性性狀,基因型是aa,占70%,雜合子Aa為20%,顯性純合子AA為10%,A的基因頻率是20%÷2+10%=20%,a的基因頻率是70%+20%÷2=80%。

【詳解】

A;生物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該區(qū)域昆蟲個體間存在體色的差異,說明控制性狀的基因不同,體現(xiàn)了基因多樣性,A錯誤;

B;由題意可知;1979年AA=10%×(1+10%)=11%,Aa=20%×(1+10%)=22%,aa=70%×(1-10%)=63%,因此1979年AA=11/96,Aa=22/96,A的基因頻率是(11/96+22/96÷2)×100%≈22.9%,B正確;

C、由題意可知,1980年,AA=10%×(1+10%)2=12.1%,Aa=10%×(1+10%)2=24.2%,aa=70%×(1-10%)2=56.7%;因此1980年該種群中aa的比例是56.7%÷(24.2%+12.1%+56.7%)≈61.0%,C錯誤;

D;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是突變和基因重組導致的;而種群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是通過環(huán)境對生物個體的選擇來實現(xiàn)的,D錯誤。

故選B。2、D【分析】【分析】

【詳解】

噬菌體屬于病毒,沒有細胞結構,也就沒有染色體,所以不能發(fā)生染色體變異,A項正確;離心的目的是讓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較輕的T2噬菌體顆粒,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腸桿菌,B項正確;35S標記親代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由于噬菌體侵染細菌時,蛋白質外殼留在外面,所以離心后放射性主要集中在上清液中,而沉淀物放射性低,C項正確;32P標記的是噬菌體的DNA,因此以32P標記的一組實驗只能確定DNA是否進入了細菌;故D項錯誤。

【點睛】

本題考查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解題的關鍵是對噬菌體侵入細菌中繁殖的過程和實驗原理的理解。3、D【分析】【分析】

減數(shù)分裂過程:(1)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前的間期:染色體的復制;(2)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聯(lián)會;同源染色體上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交叉互換;②中期:同源染色體成對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④末期:細胞質分裂。(3)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過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漸解體消失,出現(xiàn)紡錘體和染色體;②中期:染色體形態(tài)固定、數(shù)目清晰,著絲點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染色體,并均勻地移向兩極;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紡錘體和染色體消失。

【詳解】

據(jù)分析可知;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發(fā)生的行為變化是復制(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前的間期)→聯(lián)會(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前期)→分離(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分裂(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后期),D正確,ABC錯誤。

故選D。4、D【分析】【分析】

生殖隔離是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親緣關系接近的類群之間在自然條件下不能交配,即使能交配也不能產(chǎn)生后代或不能產(chǎn)生可育性后代的隔離機制。

【詳解】

A;分析題意可知;生活在同一環(huán)境下的某種蛙因為地理隔離形成了兩個種群,由于所處的環(huán)境發(fā)生了不同的變化,使兩個種群朝著不同的方向進化,最終導致了生殖隔離,A正確;

B;自然選擇是定向的;兩個蛙種群因自然選擇不同而向不同的方向進化,B正確;

C;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所以種群數(shù)量減少時基因頻率改變就是進行生物進化,C正確;

D;兩個蛙種群能夠交配產(chǎn)生受精卵;但產(chǎn)生的受精卵沒有活性,不能發(fā)育形成子代,因而兩個蛙群屬于不同物種,D錯誤。

故選D。

【點睛】5、B【分析】【分析】

分析題意可知;純種的甜玉米與純種的非甜玉米實行間行種植,在甜玉米的果穗上結有非甜玉米的籽粒,但在非甜玉米的果穗上找不到甜玉米的籽粒,說明非甜為顯性,蓋住了甜基因的作用。

【詳解】

A;玉米是開花傳粉和受粉的植物;同株花粉和異株花粉都可落到柱頭上完成受粉,因此在自然狀態(tài)下,間行種植的玉米個體可進行自由交配,A正確;

B;由題意可知;玉米體細胞中有10對20條染色體,進行減數(shù)分裂產(chǎn)生生殖細胞時,同源染色體分離,染色體數(shù)目減半,故生殖細胞中有10條染色體,但無同源染色體,因些不能說是5對染色體,B錯誤;

C;玉米是單性花;進行雜交時,可在雌蕊成熟前直接套袋,成熟后授粉再套袋,以防外來花粉干擾,C正確;

D;由分析可知;非甜玉米為顯性性狀,甜玉米為隱性性狀,D正確。

故選B。6、C【分析】【分析】

1;基因和染色體的關系:基因在染色體上;并且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染色體是基因的主要載體。

2;薩頓運用類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體的假說;摩爾根運用假說—演繹法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

【詳解】

A;真核生物中;染色體是基因的主要載體,此外基因也可分布在線粒體和葉綠體中,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A正確;

B;摩爾根利用果蠅進行雜交實驗;運用“假說—演繹”法確定了控制果蠅眼色的基因在X染色體上,即基因在染色體上,B正確;

C;一條染色體上有許多基因;染色體主要由蛋白質和DNA組成,C錯誤;

D;薩頓研究蝗蟲的減數(shù)分裂;運用類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假說“基因在染色體上”,D正確。

故選C。7、B【分析】【分析】

1;真核細胞的有氧呼吸的第一階段是葡萄糖酵解產(chǎn)生丙酮酸和[H];同時釋放少量能量,發(fā)生在細胞質基質中;有氧呼吸第二階段是丙酮酸和水反應產(chǎn)生二氧化碳和[H],同時釋放少量能量,發(fā)生在線粒體基質中;有氧呼吸的第三階段是[H]與氧氣反應產(chǎn)生水,釋放大量能量,發(fā)生在線粒體內(nèi)膜上。2、真核細胞的核酸包括DNA和RNA,真核細胞中的RNA是以DNA為模板轉錄而來的,轉錄的主要場所是細胞核。

【詳解】

A;有氧呼吸的第一階段在細胞質基質進行;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在線粒體中進行,A錯誤;

B;真核細胞光合作用的場所是葉綠體;B正確;

C;真核細胞中的核酸包括DNA和RNA;核酸的合成包括DNA的復制和轉錄,主要場所是細胞核,C錯誤;

D;真核細胞ATP合成的場所是:細胞質基質、線粒體基質、線粒體內(nèi)膜、葉綠體類囊體薄膜;D錯誤。

故選B。二、多選題(共6題,共12分)8、A:B:C:D【分析】【分析】

孟德爾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高莖豌豆和矮莖豌豆雜交;子一代全部表現(xiàn)為高莖。子一代豌豆進行自交,子二代表現(xiàn)為高莖和矮莖,且數(shù)量比接近3:1。

【詳解】

A;①是d雄配子和D雌配子結合;基因型為Dd,表現(xiàn)為高莖,③是D雄配子和d雌配子結合,基因型為Dd,表現(xiàn)為高莖,A正確;

B、③是d雌配子和D雄配子結合,基因型為Dd,和F1(Dd)的基因型相同;B正確;

C;受精時;雌雄配子隨機結合,C正確;

D、F2中;DD:Dd:dd=1:2:1,其中雜合子占1/2,D正確;

故選ABCD。9、A:C:D【分析】【分析】

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

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通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群產(chǎn)生分化,最終導致新物種形成。在這個過程中,突變和基因重組產(chǎn)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定向改變并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生殖隔離的產(chǎn)生是新物種形成的標志。

題圖分析:圖中a是地理隔離,b是突變和基因重組;c是自然選擇,d生殖隔離。

【詳解】

A;a表示地理隔離離;經(jīng)過長期的地理隔離可能出現(xiàn)生殖隔離,進而可能產(chǎn)生新物種,A正確;

B、b表示突變和基因重組;其中突變包括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原材料,B錯誤;

C;c表示自然選擇;其可以定向改變種群的基因頻率,導致生物定向進化,從而使適應性產(chǎn)生,C正確;

D;新物種形成的標志是形成生殖隔離;因此,新物種的形成都需要d環(huán)節(jié),D正確。

故選ACD。

【點睛】10、A:B【分析】【分析】

據(jù)圖可知;甲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乙是隱性遺傳病,丙不可能是伴X隱性遺傳病,丁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

【詳解】

A;甲圖中雙親不患??;后代出現(xiàn)患病的女兒,屬于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乙圖中雙親不患病,后代出現(xiàn)患病兒子,是隱性遺傳病,可能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或者伴X隱性遺傳病,因此甲和乙的遺傳方式可能不同,A正確;

B;如果乙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父親一定攜帶該致病基因,如果乙是伴X隱性遺傳病,父親一定不攜帶該致病基因,因此乙中的父親不一定攜帶該致病基因,B正確;

C;如果丙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槐心赣H患病,子女一定攜帶該致病基因,C錯誤;

D;丁圖中雙親患病;后代女兒有正常的,說明丁的遺傳方式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D錯誤。

故選AB。11、B:D【分析】【分析】

基因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進行減數(shù)分裂產(chǎn)生配子的過程中;位于同源染色體的等位基因隨同源染色體分離而分離,同時位于非同源染色體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詳解】

A、F1的表型比為9:6:1,是9:3:3:1的變式,故F1中出現(xiàn)粉紅花是由于基因的自由組合;A錯誤;

B、F1粉紅花的基因型及比例為AAbb:Aabb:aaBB:aaBb=1:2:1:2;能穩(wěn)定遺傳的個體占1/3,B正確;

C、F1中紅花的基因型有4種(AABB、AABb.AaBB、AaBb),粉紅花的基因型有4種(AAbb、Aabb、aaBB、aaBb),白花的基因型有1種(aabb),故F1中紅花;粉紅花和白花的基因型種類之比為4:4:1;C錯誤;

D、F1中基因型為AaBb的紅花自交后代才可能出現(xiàn)白花,該基因型個體在F1的紅花中占4/9,故F1的紅花自交后代中白花所占的比例為4/9×1/16=1/36;D正確。

故選BD。12、B:C【分析】【分析】

根據(jù)題意分析題圖;甲乙曲線蔗糖含量都是先上升是因為蔗糖經(jīng)膜蛋白SUT轉運進入纖維細胞后積累,隨后蔗糖含量下降是因為在纖維細胞的加厚期被大量水解后參與纖維素的合成造成的。品系F中的SUT表達水平提高,對蔗糖的運輸增加,而甲曲線蔗糖含量的最高值大于乙且上升的時間早于乙,所以曲線甲應為品系F纖維細胞中的蔗糖含量。

【詳解】

A.纖維素的基本組成單位是葡萄糖;A錯誤;

B.品系F中的SUT表達水平提高;對蔗糖的運輸增加,分析曲線可知,甲曲線蔗糖含量的最高值大于乙且上升的時間早于乙,所以曲線甲應為品系F纖維細胞中的蔗糖含量,B正確;

C.由題干信息“蔗糖在纖維細胞的加厚期被大量水解后參與纖維素的合成”可知;15-18天曲線乙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蔗糖被水解后參與纖維素的合成,C正確;

D.甲曲線蔗糖含量下降的時間早于乙曲線;故提高SUT的表達水平會使纖維細胞加厚期提前,D錯誤。

故選BC。

【點睛】

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準確理解題意,根據(jù)題意判斷出甲曲線代表品系F。13、C:D【分析】【分析】

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1)基因突變是基因結構的改變;包括堿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替換。基因突變發(fā)生的時間主要是細胞分裂的間期。(2)基因重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體上非姐妹單體之間的交叉互換(交換)和非同源染色體上非等位基因之間的自由組合,另外,外源基因的導入也會引起基因重組。(3)染色體變異是指染色體結構和數(shù)目的改變。染色體結構的變異主要有缺失、重復、倒位、易位四種類型。染色體數(shù)目變異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細胞內(nèi)個別染色體的增加或減少,另一類是細胞內(nèi)染色體數(shù)目以染色體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減少。

【詳解】

A;基因突變是DNA分子中堿基對的替換、增添、缺失;引起基因結構的改變,但由于密碼子的簡并性等原因,基因突變后可能不會導致生物性狀改變,A錯誤;

B;用秋水仙素處理萌發(fā)的種子會導致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含有同源染色體,通常是可育的,B錯誤;

C;基因突變和染色體結構變異大多數(shù)對生物個體不利;且染色體結構變異的危害通常大于基因突變,C正確;

D;減數(shù)分裂中;在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前期,復制后的同源染色體配對形成四分體,四分體中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發(fā)生染色體片段互換,屬于基因重組,D正確。

故選CD。三、填空題(共8題,共16分)14、略

【分析】【分析】

【詳解】

略【解析】4種堿基排列順序多樣性特異性生物體15、略

【分析】【分析】

【詳解】

略【解析】基因遺傳和變異種群自然選擇學說16、略

【分析】【分析】

【詳解】

略【解析】卵細胞和精子相互識別融合成為受精卵17、略

【分析】【分析】

【詳解】

略【解析】格里菲斯艾弗里18、略

【分析】【分析】

【詳解】

略【解析】自然選擇種群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隔離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生物多樣性19、略

【分析】【分析】

【詳解】

略【解析】無氧呼吸好氧20、略

【分析】【分析】

【詳解】

(1)姐妹染色單體的主要組成成分是DNA和蛋白質;在有絲分裂間期形成,前期出現(xiàn),后期由于著絲點分開,姐妹染色單體消失。

(2)四分體是在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前期;由于同源染色體配對,配對的兩條染色體含有四條姐妹染色單體,所以稱為四分體,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前期形成,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其中的同源染色體分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