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信息類文本閱讀真題匯編_第1頁
2023年高考信息類文本閱讀真題匯編_第2頁
2023年高考信息類文本閱讀真題匯編_第3頁
2023年高考信息類文本閱讀真題匯編_第4頁
2023年高考信息類文本閱讀真題匯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年高考信息類文本閱讀真題匯編2023年高考信息類文本閱讀真題匯編一、2023全國甲卷(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隨著中國考古學的飛速發(fā)展,考古資料得以大量積累,考古學文化時空框架體系基本建立,多學科合作日益深入,各種專題研究廣泛展開。“考古寫史”在中國已經取得巨大成就,獲得諸多具有突破性和填補空白意義的成績,中國考古學證明了自身的價值,尤其是在上古史構建方面展現了廣闊前景。從考古發(fā)現來看,考古學提供了傳統(tǒng)歷史學不可想象的新發(fā)現、新材料,呈現出不同時期的古代物質文化面貌、古人日常生產生活狀態(tài)以及各地的文明化進程等,如不同區(qū)域新石器時代晚期大型聚落遺址、大型公共建筑、大型墓葬、水利設施、手工業(yè)作坊,以及象征王權、神權、軍權和復雜禮制出現的精美玉器、陶器、漆器、象牙器等。從重構上古史體系角度看,20世紀70—80年代,夏鼐、蘇秉琦等系統(tǒng)地構建了新石器與夏商周三代時期的考古學文化區(qū)系類型時空框架體系。蘇秉琦在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區(qū)系類型基礎上提出“滿天星斗”“多元一體”和“古國—方國—帝國”等關于中國上古史的歷史敘述體系。嚴文明提出“重瓣花朵”模式,在承認多區(qū)域文化共存的文化多元性的同時,強調中原文化區(qū)“聯系各文化區(qū)的核心作用”。張光直認為各地區(qū)文化多元發(fā)展并通過彼此之間的密切交流而形成一個“中國相互作用圈”。從二里頭文化、二里崗文化到殷墟考古學文化、周代考古學文化,考古學不僅展現了不同于傳統(tǒng)文獻記載的這一時期文化、科技、禮制等眾多方面從發(fā)展到成熟的歷史脈絡,而且填補了諸多傳統(tǒng)歷史學的空白,如四川的三星堆—金沙文化、江西的吳城文化、兩周時期的曾國與中山國歷史,等等。這些成果證明考古學完全有能力擔當重寫中國上古史的重任,并且已經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上古史敘述與解釋體系,超越了傳統(tǒng)的具有傳說性質的三皇五帝體系和存在爭議的夏商周三代古史體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xù)奮斗,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睂W界一直存在著“證經補史”的傳統(tǒng)史學思路,試圖將考古學文化體系納入三皇五帝的古史框架體系之中,似乎中國考古學如果沒有發(fā)現并證明三皇五帝與夏商周,就沒有價值和意義,但研究實踐告訴我們:這種傳統(tǒng)治史思路影響了中國考古學的視野和思維方式,限制了考古學在重構中國上古史中的作用。比如,考古發(fā)現與研究顯示,二里頭遺址和二里頭文化在東亞地區(qū)的文明形成與發(fā)展中占據了關鍵性地位,奠定了中國獨特的禮樂文化傳統(tǒng)的基礎,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世界性的標志意義,盡管二里頭遺址是否就是文獻記載中的夏都所在地,在學術界仍有爭議。我們對二里頭遺址與二里頭文化應該開展扎實的田野工作并展開全方位的考古學研究與闡釋,而不是將主要目標集中于它是否是文獻記載中的“夏”,并為此爭論不休。(摘編自徐良高《以考古學構建中國上古史》)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考古學者對新石器時代的考古,更側重發(fā)掘能體現古代物質文化面貌的大型遺址。B.考古發(fā)現可以為有文獻記載的歷史提供參考、印證和補充,讓歷史的內涵更豐富。C.考古證明,“證經補史”的傳統(tǒng)史學思路,很難為中國上古史提供敘述與解釋體系。D.二里頭遺址是否就是文獻記載中的夏都無關緊要,緊要的是開展更為扎實的研究。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章開宗明義,然后從不同角度論述中國考古學能擔當重寫中國上古史的重任。B.文章在展開論述時,注重將傳統(tǒng)歷史學作為參照,用以凸顯考古學的獨特價值。C.第二段和第四段列舉諸多考古發(fā)現,是為了證明考古學具有延伸歷史軸線的功能。D.第三段介紹多種學術觀點,展示了考古學在上古史體系構建方面取得的豐碩成果。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出土的精美玉器、陶器、漆器、象牙器等,能為其所屬時期的文明化進程提供佐證。B.中國考古學的眾多研究成果證明,“三皇五帝”只是神話傳說,而非實有其人。C.在二里頭遺址和二里頭文化中,已經發(fā)現了有關中華文明禮樂文化的信息。D.“考古寫史”立足于考古發(fā)現,與以文獻為本位的“證經補史”研究路徑不同。(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12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根據《杜登德語辭典》,“語言”是一種人類自我表達的能力。如此看來,只有我們人類可以說話,但是如果我們可以知道樹木是否也會自我表達,這不是很有趣嗎?那么樹木會如何“說話”呢?我們當然不可能聽得見,因為它們肯定是靜悄悄的,那些強風刮過時枝丫搖擺的嘎嘎聲,以及輕風拂面時葉片婆娑的簌簌聲,都是被動發(fā)出的。不過它們確實以另一種方式溝通:通過氣味。在非洲大陸的莽原上,金合歡樹是長頸鹿的珍饈,為了擺脫這種草食性的龐然大物,金合歡樹短短幾分鐘內就可以在葉子里散布毒素,長頸鹿便會轉移到其他樹木那里。是旁邊的樹嗎?不,它們會避開鄰近的樹木,然后在大約100米開外的金合歡樹那里重新開始大快朵頤。因為被啃食的金合歡樹會施放一種警示氣體,向鄰近的同伴傳遞不速之客來襲的信息,所有得到警訊的樹木會立即分泌毒素來回應。長頸鹿因為知道金合歡樹的這個把戲,所以會走遠一些,以尋找那些尚未知情的樹木。又或者它們會逆風而行,因為氣味信息是順著風向其他樹木傳送的。這樣的防衛(wèi)行為自然需要時間,所以早期預警階段的工作如何協(xié)調就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對此,樹木當然不能只依賴空氣,它也通過根部來傳送信息。一棵樹的根可以蔓延得很廣,其距離大過樹冠寬度的兩倍,因此在地底下會與周遭樹木的根交錯而產生聯系。但也有偶然情形,因為森林里也有獨行俠,一點也不想與別人有任何瓜葛,所以有沒有可能因為這些家伙的不合群,而導致警示信息被阻斷呢?幸好不會。樹木為了確保信息能夠快速傳遞,多數情況下都會以真菌為媒介,其作用就像網絡光纖那樣,纖細的菌絲密布在土壤中,并以我們無法想象的密度交織成網絡。借助其網絡,真菌可以把從某棵樹得到的信號繼續(xù)傳遞下去,幫助它們交換害蟲、干旱或其他危險消息。在共同的生存空間里,可能森林里所有的植物都會以這種方式進行交流。但我們若踏入田野,就會發(fā)現所有的綠色植物都很沉默。這是因為人工栽培的植物在育種繁殖的過程中,大多已經失去這種在地面或地下進行溝通的能力,它們幾乎是又聾又啞,因此特別容易成為昆蟲的獵物。而這自然也是現代農業(yè)必須使用這么多農藥的原因之一,或許今后育種專家應該要多多少少再從森林里“剽竊”一點野性基因,例如把“多嘴”這個屬性加入谷物及馬鈴薯的品種里。雖然我一開始時說過樹木是靜悄悄的,但這點從最新的發(fā)現來看卻值得質疑。一些研究人員想測試地底下是不是可以聽到什么聲音,不過要想把樹木帶進實驗室里有點不切實際,因此他們觀察的對象是谷物幼苗。果不其然!儀器很快就記錄到了由根部發(fā)出的輕響,頻率約220赫茲。而且有趣的是沒有參與實驗的幼苗對它也會起反應——在播放著頻率約220赫茲聲響的環(huán)境里,這些幼苗的頂端總會往聲源方向生長,這意味著禾本科草類可以察覺到,或是干脆直接說“聽到”這個頻率。所以,植物可以通過聲波來交換信息?我還沒想過這可能代表著什么,因為這一領域的研究才剛剛起步。不過下次當你漫步在森林里,那些林間傳來的窸窣細響,說不定不只是因為風……(摘編自彼得·渥雷本《樹的秘密生命》,鐘寶珍譯)4.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葉片婆娑的簌簌聲以及谷物幼苗根部發(fā)出的輕響,都屬于植物被動發(fā)出的聲音,而并非是它們在通過聲波交換信息。B.當金合歡樹被長頸鹿啃食時,它既會分泌出毒素進行自我防衛(wèi),也能夠通過施放氣體向鄰近的其他樹木發(fā)出警告。C.樹木憑借流動的空氣可以做到早期的預警,但是這種預警需要的時間較長,因此氣味“語言”一般作為一種輔助手段。D.森林中的獨行俠由于失去了與其他植物進行溝通的能力,無法意識到步步逼近的災難,因而終將淪為昆蟲的大餐。5.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正確的一項是(3分)A.作者認為,《杜登德語辭典》將“語言”定義為“一種人類自我表達的能力”并不全面,其實樹木也可以通過特定的語言進行溝通。B.下面的發(fā)現可以作為證明第一段中心觀點的材料:當昆蟲啃噬橡樹時,橡樹為了自救會把苦澀且具有毒性的單寧酸導入樹皮與葉子中。C.第二段中的“多嘴”以及第三段中的“聽到”,這兩處使用的引號有表示特殊含義的作用,這種用法與第一段中的“語言”具有明顯的不同。D.作者在介紹禾本科草類的科學實驗和地下真菌網絡時,都使用了打比方和舉例子的說明方法,這使本文的內容更準確、更科學,也更具說服力。6.與野生植物不同,人工栽培的植物要經常噴灑農藥,這給我們帶來哪些思考?(6分)二、2023全國乙卷(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文學研究有兩條腿,一條是文學史,一條是文學批評。在一條腿向前邁的時候,另一條腿就要先停一停,踏在地上;否則,我們的身體就不容易保持平衡了。文學史框架建立在相對確定的價值體系之上,要據這個價值體系分出優(yōu)劣、高下、主次乃至正反兩個方面。在一定時期,首先確定的是文學批評的共同標準,這就是那時所建立的文學史框架的要求。文學史框架要有統(tǒng)一性,不能婆說婆有理、公說公有理,各行其是。一旦有了相對固定的文學史框架,文學史就不要一天一改。有了相對固定的文學史框架,說明研究者已經對其中一系列主要問題有了相對集中的認識,至少那些文學史的編寫者承認這個框架是合理的,是有他們自己的文學感受和理解做根據的,不是人云亦云,不是別人一有異議就要改弦易轍的。文學史有自己的力量,尤其是文學史教材。文學史教材因其編寫者大多是學科里有權威性的專家和學者,而有著更廣泛的可信度,能夠讓更廣大的文學史閱讀者或教材使用者放心接受。人們首先通過文學史建立起對這個學科范圍內的作家與作品的基本觀點和基本印象。一旦有了相對固定的文學史框架,就不必擔心不同人有不同的觀點。因為這些與文學史框架的要求不同的觀點,充其量只是將自己的不同意見充分表達出來罷了。它們對文學史框架的影響只是局部的,對現行文學史有局部的充實和微調的作用,在一般情況下,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人們對那些在文學史上已經得到充分論述的作家和作品的認識,人們不會從認識到杜甫詩的文學價值而至于認識不到杜甫詩的文學價值。與此同時,文學批評是個人化、多樣化的,自然有不同意見的發(fā)生?,F行文學史的編寫者和同意現行文學史觀點的研究者同樣會以個人身份參加到文學研究的行列之中,以平等的姿態(tài)與持有不同意見的批評者進行討論??傊?,文學史的力量是強大的,它像一道堤壩一樣阻擋著文學批評的潮水一次又一次的沖擊,并在這種沖擊中發(fā)生著漸進性的變化。但文學史永遠只是一個粗略的框架,不可能窮盡對所有作家和所有文學作品的認識;它是被文學史家精心挑選和組織起來的文學知識和思想,而不是這個學科的文學知識和思想的全部,更不是這個學科研究活動的終極形式。以文學史框架為參考,展開更廣泛細致的闡釋、分析、討論和研究,就成了這個學科研究的主體內容,而這些都是在文學批評的范圍內進行的。文學史就建立在此前文學批評活動的基礎之上,沒有文學批評的繁榮發(fā)展,任何一部文學史都無法獨立地支撐起自己。文學批評不能以文學史框架的要求為當然標準,而要以批評者自己的真實感受和理解為基礎。只有這樣,才能實際地、深入地進入到文學世界,將其中更豐富、更具體、更隱蔽的價值和意義充分發(fā)掘出來,爭取別人的理解和同情,從而給文學史的寫作不斷注入新血液。(摘編自王富仁《文學史與文學批評》)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學史框架以相對確定的價值體系為基礎,代表一定時期內文學批評的共同標準。B.文學史教材的出現,標志著文學研究者對文學史框架的合理性有了一致的認識。C.文學批評可能不斷對已有的文學史形成沖擊,從而促使文學史發(fā)生漸進性變化。D.文學批評的出發(fā)點是批評者自己對文學的真實感受和理解,而不是文學史的結論。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章采用“兩條腿”走路的比喻,形象地論證了文學史和文學批評的相互關系。B.文章提及杜甫詩,說明對文學史上得到充分論述的作品,人們的認識有穩(wěn)定性。C.文章在分析了文學批評的性質之后,又進一步指出了文學批評者應具有的態(tài)度。D.文章在情感態(tài)度上表現出傾向性,在文學史與文學批評二者之間更青睞文學史。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學史與文學批評的研究方式有較大差異,文學史編寫者應避免介入文學批評。B.因為文學史無法窮盡對作家和作品的認識,所以拾遺補缺才是文學批評的任務。C.沒有廣泛細致的文學批評,文學史就失去了基礎,文學研究活力也會受到影響。D.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文學研究的深入,否定并取代前人撰寫的文學史是有必要的。(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12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我們對腳下的世界所知甚少。晴朗無云的夜晚,你仰頭望天,可以看到數萬億英里外的星星發(fā)出的光芒,小行星在月球表面撞擊出的隕石坑也清晰可見。而低下頭,你看到的只有柏油路和自己的腳指頭。僅僅下到距地面十碼,我就覺得已遠離人世間。這里,最初在古海洋大陸架上形成的石灰?guī)r層閃閃發(fā)光,我看得入了迷。地下世界牢牢保守著它的秘密。直到最近二十年,生態(tài)學家才追蹤到林地土壤中的真菌網絡。這些真菌將單獨的樹木連成了彼此聯通的森林,這一活動已經持續(xù)了數億年。2013年,在中國重慶發(fā)現了一個擁有獨立天氣系統(tǒng)的洞穴網絡:大團的水汽在巨大的中央洞穴中聚集,冰冷的塵霧如云層般在遠離陽光的洞室中飄蕩。在意大利北部一千英尺的地下,我沿著繩索滑到了一個空曠的圓形石室,滿地都是黑色的沙堆,地下河從中橫貫而過。踩在沙堆上,就像穿行在漆黑星球上的無風沙漠中。為什么要往地下去?這樣做完全是反本能的,既違背理性的意愿,恐怕也少有人會心生向往。特意把一件東西埋入地下,大都出于某種隱蔽的目的,而從地下取回一件東西,無一例外是需要花費一番功夫的。但是現在,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理解地下的世界。喬治·佩雷克在《空間物種》中寫道:“努力讓自己把目光放平吧?!倍蚁敕瘩g:“努力讓自己把目光投得更深吧?!睂τ谌祟悧拥倪@個具有深度的世界,“水平視野”是遠遠不夠的。我們目前處于人類世,這個世代見證了全球范圍的、令人恐懼的巨大變化。本應一直被埋藏的東西自行露出了地面,讓我們無法再忽視,那種強烈的侵入感令人愕然。在東西伯利亞的森林里,一個巨型坑洞在不斷軟化的土地上張開了血盆大口,它吞下數以萬計的樹木,袒露出已有二十萬年歷史的地層。當地的雅庫特人稱它為“地下世界入口”。在英國,近年來的酷暑使得古代建筑遺跡紛紛闖進人們的視野——羅馬時期的觀測塔、新石器時代的圍墻……陸續(xù)被揭開面紗,就像大地上的麥田怪圈,從空中俯瞰即可辨認。格陵蘭島西北部,冷戰(zhàn)時期的一個導彈基地在五十年前被封在冰蓋下,如今它即將重見天日,里面儲存著數十萬加侖的化學污染物??脊艑W家波拉·佩圖爾斯多蒂爾寫道:“問題不在于地層中埋藏著那些東西,而在于它們非常持久,比我們的壽命更久,而且有朝一日會裹挾著我們從未意識到的巨大力量卷土重來。它們就像是‘沉睡的巨人’,從‘深時’的睡眠中被喚醒。”“深時”是地下世界的紀年。深時就是地球那令人眩暈的漫長歷史——時間從當下向前向后無盡延展。深時的計量方式讓人類顯得微不足道,它的計量單位是“世”和“宙”,而不是“分”和“年”。它的載體是巖石、冰川、鐘乳石、海床沉積物和漂移的地殼板塊。深時通向過去也通往未來,五十億年后,隨著太陽能量的耗盡,地球也會落入黑暗。我們正踮著腳站在邊緣處。我們要警惕那種逆來順受的思維。實際上恰恰相反,深時應當是一種更加激進的視角,促使我們采取行動,而不是變得無動于衷。理解深時可以敦促我們思考:自己眼下的所作所為,會給我們身后的生命乃至后世留下什么?用深時的視角來看,我們原本認為恒久不變的東西便有了生命,萬物的歡樂躍入我們的眼睛和頭腦,世界再一次變得豐富離奇、充滿生機。冰川有了呼吸,巖層有了潮汐,山脈經歷著蜷縮與伸展,石頭有了跳動的脈搏。我們棲居的地球,生生不息。(摘編自羅伯特·麥克法倫《深時之旅》,王如菲譯)4.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羅伯特·麥克法倫認為人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理解地下世界,而喬治·佩雷克不認同此觀點,他認為應該用水平視野去觀察世界。B.東西伯利亞森林中巨型坑洞“張開了血盆大口”,“吞下數以萬計的樹木”,當面對這種環(huán)境異變時,人們會感到驚愕與恐懼。C.冰蓋下冷戰(zhàn)時期的導彈基地等,可能有朝一日會帶著我們從未意識到的巨大力量卷土重來,給人類世界帶來巨大的災難。D.“深時”是地下世界的紀年,深時之旅是對地下世界的探索和認知。我們腳下的世界,不只隱匿著黑暗和死亡,也珍藏著人類漫長的文明。5.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正確的一項是(3分)A.仰頭可以看到星星的光芒,而低下頭只能看見柏油路和自己的腳指頭,作者借此闡釋了本文的核心觀點“我們對腳下的世界所知甚少”。B.為了說明地下世界的神秘性,第二段列舉了林地土壤中的真菌網絡、重慶的洞穴網絡以及意大利北部的地下石室三個例證。C.下面的說法體現了第三段的中心論點:說起地下世界,恐懼和厭惡是人們的慣常反應,它總是與恐怖、黑暗等詞語聯系在一起。D.考古學家波拉·佩圖爾斯多蒂爾的言論,說明我們在人類世這個世代見證了全球范圍的、令人恐懼的巨大變化這一事實。6.以“深時”的視角思考,人們會產生哪兩種不同的行為?請根據本文概括說明。(6分)三、2023新課標一(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對素食者和腸胃疾病患者來說,藜麥的發(fā)現是一個奇跡。藜麥不含麩質,富含鎂和鐵,比其他種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質,包括人體無法獨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國宇航局宣布,藜麥是地球上營養(yǎng)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員的理想之選。產于安第斯山的藜麥有一個令西方消費者神往的傳說:印加人非常重視藜麥,認為它是神圣的,并且稱之為“萬谷之母”。不過,藜麥的愛好者卻通過媒體發(fā)現了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從2006年到2013年,玻利維亞和秘魯的藜麥價格上漲了兩倍。2011年,《獨立報》稱,玻利維亞的藜麥消費量“5年間下降了34%,當地家庭已經吃不起這種主食了,它已經變成了奢侈品”?!都~約時報》援引研究報告稱,藜麥種植區(qū)的兒童營養(yǎng)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年,《衛(wèi)報》用煽動性標題提升了人們對這個問題的關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裝下藜麥令人反胃的事實嗎?”該報稱,貧窮的玻利維亞人和秘魯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進口垃圾食品”?!丢毩蟆?013年一篇報道的標題是“藜麥:對你有利--對玻利維亞人有害”。這些消息傳遍了全球,在健康飲食者之中引發(fā)了一場良心危機。在社交媒體、素食博客和健康飲食論壇上,人們開始詢問食用藜麥是否合適。這種說法看似可信,被許多人認可,但是經濟學家馬克·貝勒馬爾等人對此則持保留意見。畢竟,藜麥貿易使大量外國資金涌入玻利維亞和秘魯,其中許多資金進入了南美最貧窮的地區(qū)。幾位經濟學家跟蹤了秘魯家庭支出的調查數據,將種植且食用藜麥的家庭、食用但不種植藜麥的家庭和從不接觸藜麥的家庭劃分為三個小組。他們發(fā)現,從2004年到2013年,三個小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麥種植戶家庭支出的增長速度是最快的。農民們正在變富,他們將這種新收入轉化為支出又給周邊民眾帶來了好處。那么藜麥消費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來,在很長的時間內兩個國家的藜麥消費量一直在緩慢而穩(wěn)定地下降,這意味著消費量的下降和價格的激增不存在明顯的聯系。更加接近事實的解釋是,秘魯人和玻利維亞人只是想換換口味,吃點別的東西。為了解藜麥的種植情況,我去了秘魯科爾卡山谷,這里在印加時代以前就得到了開墾。藜麥是一種美麗的作物,擁有深紅色或金黃色的巨大種球。在安第斯山的這片區(qū)域,人們在梯田上同時種植藜麥以及當地特有的玉米和馬鈴薯品種?!皣庑枨蠼^對是一件好事,”我的秘魯向導杰西卡說道,“農民非常高興,所有想吃藜麥的人仍然買得起這種食物?!彼€解釋了另一個好處。之前,秘魯城里人往往認為他們這片區(qū)域吃藜麥的人“很土”?,F在,由于美國人和歐洲人的重視,食用藜麥被視作一種時尚。“利馬人終于開始尊重我們這些高原人和我們的傳統(tǒng)了?!辈@S亞西南部有一片遙遠而不適合居住的區(qū)域,那里到處都是鹽湖和休眠火山。在那里,我看到了由藜麥資金支持的當地急需的開發(fā)和旅游項目。千百年來勉強能夠養(yǎng)家糊口的自耕農開始為更加美好的未來而投資。我在2017年4月聽到的玻利維亞人對于該作物的唯一抱怨是,日益增長的供給正在拉低價格。玻利維亞的藜麥種植面積增長了兩倍多,從2007年的5萬公頃增長到2016年的18萬公項。馬克·貝勒馬爾后來對我說:“這是一個令人悲傷的結局,因為它的價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痹陲L景如畫的科爾卡山谷,當太陽落山時,我問杰西卡,歐洲和北美的消費者是否應該為吃掉秘魯人和玻利維亞人的食物而感到內疚。我可以猜到答案,但我想聽到當地人的親口否認?!跋嘈盼?,”杰西卡笑道,“我們有許多藜麥?!闭б豢?,這一關于食物熱潮、全球貿易和消費者憂慮的事件講述了謊言被揭穿的過程。不過,這些受到錯誤解讀的真相可能會對當地的人們造成真正的傷害。各行各業(yè)有經驗的溝通者會通過片面的事實、數字、背景呈現某種世界觀,從而影響現實。在這個例子中,新聞工作者和博主出于高尚的理由引導消費者遠離藜麥:他們由衷地為一個貧困群體感到擔憂,害怕狂暴的全球貿易風潮會危及這一群體的利益。我們很早就知道這一點:每個新手辯論者和犯錯誤的小學生都知道如何挑選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不過,我們可能不知道這些真相為溝通者提供了多大的靈活性。很多時候,你可以通過許多方式描述一個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實性。我將它們稱為“競爭性真相”。(摘編自赫克托·麥克唐納《后真相時代》,劉清山譯)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藜麥適合素食者和腸胃疾病患者食用,并且由于其營養(yǎng)均衡,被美國宇航局認為是宇航員食物的理想之選。B.“馬克·貝勒馬爾等人對此則持保留意見”中的“此”,指的是被國外需求推高的藜麥價格給玻利維亞和秘魯當地人造成傷害這一說法。C.藜麥的大面積種植,不僅讓玻利維亞和秘魯等地農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而且改變了當地人對藜麥帶有歧視的看法。D.作者認為,盡管一些媒體引導消費者遠離藜麥的做法值得商榷,但是其出發(fā)點卻不是惡意的,他們?yōu)楫數氐呢毨Ь用窀械綋鷳n。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從第一段的內容可以看出,當一起事件超出了我們直接觀察的范圍時,有些人會根據他人提供的信息,并結合自己的判斷,生成對該事件的看法。B.“它的價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可能是因為市場對藜麥的需求量不再大幅增加,而藜麥的種植面積持續(xù)擴大,供給日益增長。C.“每個新手辯論者”“都知道如何挑選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可見有些“溝通者”會選擇有助于推進個人意圖的真相,而這種選擇具有一定的靈活性。D.從藜麥事件可以發(fā)現,一組片面的事實編織在一起引發(fā)了一場良心危機,而這場良心危機對玻利維亞和秘魯當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傷害。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第二段觀點的一項是()A.“糧食優(yōu)先”智庫的工作人員塔尼婭·科森在談到安第斯山藜麥種植者時表示:“坦率地說,他們厭倦了藜麥,因此開始購買其他食物?!盉.加拿大《環(huán)球郵報》一則新聞的標題為“你對藜麥的愛越深,你對玻利維亞人和秘魯人的傷害就越深”。C.制片人邁克爾·威爾科克斯專門為這個問題制作了一部紀錄片,他說:“我見過一些反對食用藜麥的文字評論,實際上,停止消費才會真正傷害這些農民?!盌.英國廣播公司播音員埃文·戴維斯指出:“事實上,說謊常常是沒有必要的。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謊言的情況下完成許多有效的欺騙?!?.請簡要說明文本中的西方媒體在報道時使用了哪些“競爭性真相”。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證明關于藜麥的新聞報道結論有誤?請根據文本概括。四、2023新課標二(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搞好調查研究,一定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廣泛聽取群眾意見。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是獲得正確認識的源泉,也是檢驗和深化我們認識的根本所在。調查研究成果的質量如何,形成的意見正確與否,最終都要由人民群眾的實踐來檢驗。毛澤東同志1930年在尋烏縣調查時,直接與各界群眾開調查會,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諸如該縣各類物產的產量、價格,縣城各業(yè)人員數量、比例,各商鋪經營品種、收入,各地農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樣,各類人群的政治態(tài)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這種深入、唯實的作風值得我們學習。領導干部進行調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撲下身子,深入田間地頭和廠礦車間,同群眾一起討論問題,傾聽他們的呼聲,體察他們的情緒,感受他們的疾苦,總結他們的經驗,吸取他們的智慧。既要聽群眾的順耳話,也要聽群眾的逆耳言;既要讓群眾反映情況,也要請群眾提出意見。尤其對群眾最盼、最急、最憂、最怨的問題更要主動調研,抓住不放。這樣才能真正聽到實話、察到實情、獲得真知、收到實效。調查研究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樹立求真務實的作風,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錯誤的勇氣?,F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觀色,準備了幾個口袋,揣摩上面或領導的意圖來提供材料。很顯然,這樣的調查是看不到實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確結論的。調查研究一定要從客觀實際出發(fā),不能帶著事先定的調子下去,而要堅持結論產生在調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對調查了解到的真實情況和各種問題,要堅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報喜又報憂,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摘自習近平《談談調查研究》)材料二:社會科學并不擁有像自然科學一模一樣的實驗室,那是沒有人能否認的。但是,如果說社會科學研究者并不能控制他所要觀察的現象,那也并不完全正確。其實不過是控制的技術問題,而不是能不能控制的問題。在物理實驗里用斜面滾球來實驗引力,斜板這實驗因子并不影響所要觀察的引力現象,因為實驗者在計算球動的速率中會考慮到這斜板的因子——換一句話,所謂實驗并不是孤立現象,而是把所有發(fā)生作用的因子都加以充分考慮的意思。觀察社會現象時,如果我們能確知觀察情境中各種因子對于被觀察現象所起的作用,我們同樣可以達到自然科學的實驗中所具備的條件。在技術上,觀察社會現象比觀察自然現象更為困難。社會現象并不限于人的動作,而且包括人的動機;動機又受著人所接受的那一套認為應當如是的規(guī)律支配,這套規(guī)律是社會所共有的,而且是在時間里累積下來的——這是人的生活適用于他所處的具體環(huán)境的方法,是在人和物的接觸中,在動作里,給人的滿足與否的結果里,選擇和淘汰出來的,而且也永遠在變動之中——在這里我們可以見到社會現象有著不能分的兩部分:一部分我們可以在體外看得到的,另一部分,在體外是看不到的。這第二部分必須由經驗者本人用語言表達出來,才能使旁觀的人明白。觀察社會現象的困難常發(fā)生在第二部分。談到這里,我愿意提出最重要的問題來了。那就是社會現象的研究工作中觀察者必須和被觀察者取得充分合作。合作還不夠,必須不分觀察者和被觀察者而大家一同來分析大家的經驗。我在上邊已說到科學的觀察必須充分確認現象發(fā)生的情境,考慮到一切會影響現象的因子。這是實驗的真正意義。觀察社會現象時,因為語言材料的重要,最容易影響敘述現象正確性的是調查者和所要觀察的現象的人事關系。有些不肯正視這關系的學者,只提出一個“客觀”的空洞概念。但是“客觀”是什么意思呢?是指對觀察的現象沒有興趣,或是沒有關系么?這是不可能的。一個人去觀察一個現象必然是有興趣的。你自己可以不問這問題,可是被觀察的人是不會不問這問題的。你不能不和這些人接觸,談話,問問題。這些人必然要問:“這人為什么要來問我們呢?”——這問題問得對的,因為一切調查的結果必然會影響到被調查者的生活的,不論是好是壞。你說“客觀”,人家不能承認,而且人家是對的,因為實際受到影響的是他們,他們不能不防。于是調查者逢著“秘密”和“撒謊”了。其實被調查者的“秘密”和“撒謊”是調查者的“秘密”和“撒謊”的反映。人事很像鏡子,你對別人的態(tài)度反射成了別人對你的態(tài)度??茖W的社會研究第一是要認清自己的立場和目的。如果你是想去“敲詐”被調查的人,那么你絕不會得到可靠的材料。天下沒有不知道自衛(wèi)的人,社會科學絕不能從“斗智”的方法上得來。換一句話說,社會研究必須站在被調查者的利益上,你如果要研究鄉(xiāng)村,你必須同情農民,為他們服務,你的研究結果必須是有利于農民的,不但你存心是如此,而且你要用事實來證明,使農民相信你。正像一個醫(yī)生對一個病人,病人沒有理由去欺騙醫(yī)生,正因為欺騙的結果是自己受害。一個研究的人是站在“不知”的地位,被問的是站在“已知”的地位。前者對后者是“學習”而不是“拷問”,態(tài)度上應當是“尊重對方”“執(zhí)疑待決”,這種態(tài)度必然會得到對方的尊重和友誼,因而樂于幫助你。(摘編自費孝通《亦談社會調查》)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談到社會調查要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并特別提到要深入了解農民,二者有相同的出發(fā)點和針對性。B.材料一以毛澤東在尋烏縣的調查為例,論述調查要深入、唯實,這與毛澤東本人在《調查的技術》中的倡導也是一致的、C.材料二指出,社會科學雖不能像自然科學那樣通過實驗展開研究,但倘若方法得當,觀察社會現象時也能獲得良好的效果。D.材料二認為,社會研究者只有像醫(yī)生對待病人那樣關心被調查者,才不會“逢著”被調查者的“秘密”和“撒謊”。2.根據材料二的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人的外在行為與內在動機可能并不一致,這給社會科學研究者的觀察帶來挑戰(zhàn)。B.一些無法看到的現象需要通過經驗者的語言來表達,這可佐證語言材料的重要。C.如果調查者詢問的問題也正是被調查者所關心的,被調查者就不會有防備心理。D.即便調查者出于友善的目的展開調查,調查的結果也會影響到被調查者的生活。3.下列對材料一和材料二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材料一從調查研究工作需要堅持群眾路線、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兩方面展開論述。B.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論證人的動機受社會共有規(guī)律的支配且處于不斷的變化中。C.材料一運用排比,既突出社會調查需廣泛深入、求真務實,也增強了論證氣勢。D.材料二層層遞進,采用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論證結構。4.材料二最后兩段使用“敲詐”“斗智”“拷問”等詞語,請簡析其作用。(4分)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談到調查研究中的“客觀”,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認識。(6分)五、2023北京卷一、本大題共5小題,共18分。閱讀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認知與身體的關系一直是認知心理學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最初,符號加工模式在認知心理學中居于主流地位。該模式認為認知的本質就是計算,如果把大腦比作計算機的硬件,那么認知就是運行在這個“硬件”上的“程序”。認知功能是相對獨立的,不依賴于身體,就像程序在功能上是獨立于硬件的,這就是所謂的“離身認知”。離身認知觀把人比作機器,把認知過程看成計算,認為人只能接受指令算法。如果把某個人收到的刺激信號輸入到另外一個人的大腦中,可以得到同樣的感覺體驗??墒牵F實情況是,不同的人對世界的感知千差萬別。面對同一事物可能會有“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愜意,也可能會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惆悵。其后,聯結主義模式進入認知心理學家的視野。大腦是由神經元相互聯結構成的復雜信息處理系統(tǒng),聯結主義建構了“人工神經網絡”,力圖找尋認知是如何在復雜的大腦神經元聯結和并行分布加工中得以涌現的。然而,聯結主義模式與符號加工模式在“認知的本質就是計算”這一點上是相同的,認知在功能上的獨立性、離身性構成了兩種理論的基礎。目前,具身認知是認知心理學研究中的一個新取向。該理論主張認知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于身體的。認知是身體的認知,心智是身體的心智,離開了身體,認知和心智根本就不存在。身體的結構、身體的活動方式、身體的感覺和體驗決定了我們怎樣認識和看待世界。如果我們擁有蝙蝠的生理結構,我們所感知到的世界就完全不是現在的樣子。有些認知內容是身體提供的,身體與世界的互動為我們提供了認識世界的初始概念。例如,“冷、熱、溫”等概念基于身體感受,以這些概念為基礎發(fā)展出了其他一些更抽象的概念。如形容情感狀態(tài),我們會使用“冷漠、熱情、溫暖”。(取材于葉浩生、蘇得權等的相關文章)材料二:有許多實驗支持具身認知的假設。例如,有一個實驗要求學生參加一個關于耳機舒適度的測試。研究者告訴學生,這種耳機已經在走路、跳舞、聽課等情況下進行了測試,現在要測試的是在水平移動頭部(即搖頭)和垂直移動頭部(即點頭)時耳機聲音的質量。學生被隨機分成3組,分別為頭部水平移動組、垂直移動組和對照組。在隨后的測試中,學生先聽到一段音樂,然后是廣告商推薦這款耳機的一段話。水平移動組一邊聽一邊搖頭,垂直移動組一邊聽一邊點頭,對組不需要移動頭部。最后學生需要完成一份簡單的問卷,給這款耳機打分,并回答是否同意廣商的觀點。實驗結果顯示,無論是給這款耳機的打分,還是對廣告商觀點的認可度,頭部垂直移動組分值都大大高于另外兩組;而頭部水平移動組在這兩項的分值上,遠遠低于其他兩組。這說點頭的身體運動增強了積極的態(tài)度,而搖頭的身體運動強化了消極的態(tài)度。(取材于葉浩生的文章)材料三:基于離身認知的教育觀認為身體僅僅是一個“容器”,是一個把心智帶到課堂的“載體”;教育僅僅是心智能力的培養(yǎng)和訓練,思維、記憶和學習等心智過程同身體無關。這種身體“缺席”的教育觀使教學變成了傳輸知識的機械運動,學習變成了簡單的知識輸入和存儲過程,只啟動了學生的大腦。學生就像一個接收信息的機器,只需通過記憶與練習將知識納入自身記憶系統(tǒng)即可。知識的體驗環(huán)節(jié)被忽略,甚至完全缺失。隨著具身認知思潮的興起,離身的教育觀受到了質疑。具身認知認為知識經驗的獲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我們身體的體驗性,“體驗”應是知識獲取不可或缺的途徑。而身體是處于環(huán)境中的身體,接受環(huán)境信息,在與環(huán)境的互動中產生體驗,因此認知離不開身體所處的環(huán)境。具身認知帶來了教育理念和學習理念的轉變,更強調全身心投入的主動體驗式學習。通過看、聽、聞、觸、做等調動身體各部位的參與,引發(fā)主體體驗式的學習,增強知識接受、獲得的中介環(huán)節(jié)——感受、感悟。傳統(tǒng)的視聽課堂轉變?yōu)樽⒅夭僮餍缘捏w驗課堂,在教學過程中將學生的身體充分調動起來,這在教授抽象的概念知識時尤為重要。例如,英語介詞很抽象,教師可以用實物演示介詞所反映的事物之間的關系,也可以讓學生自己操作演示,在體驗的基礎上自我生成對介詞的理解。體驗式學習離不開情境,情境不限于真實的現場環(huán)境,也可以是人為設置的再現情境。比如,學習課文《蘇州園林》時可實地游覽;參觀博物館時可通過VR設備穿越時空,觸摸秦磚漢瓦,體驗古人的生活。(取材于殷明、劉電芝等的文章)1.根據材料一,下列理解與推斷正確的一項是()A.符號加工模式把人的認知比作計算機的程序。B.聯結主義模式不把認知的本質看作是計算。C.具身認知在認知心理學中一直居主流地位。D.根據具身認知,蝙蝠對世界的感知與人一樣。2.材料一第二段末尾引用了古詩句,下列對引用目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證明不同的人對相同事物可能會有不同的感覺體驗。B.證明離身認知觀把人的身體看成計算機的硬件。C.證明認知過程中人不只是像機器一樣接收刺激信號。D.證明離身認知觀的觀點有難以解釋的現實情況。3.下列觀點來自材料一,其中能被材料二的實驗直接證明的一項是()A.身體的生理結構會影響人的認知。B.身體的活動方式會影響人的認知。C.有些概念源自身體與世界的互動。D.人類的認知過程類似于計算過程。4.根據材料三,下列做法不符合具身教育理念和學習理念的一項是()A.學習成語“手舞足蹈”時,手和腳都舞動起來。B.上生物課時,帶領學生到動物園和植物園研學。C.朗誦李白《靜夜思》時,隨之做抬頭低頭動作。D.上音樂課時,要求學生把手橫放在課桌上端坐。5.有同學根據以上三則材料列了下面的表格式提綱,請你填寫①-⑤處,幫他補充完整。要求簡要概括。模式觀點學習理念離身認知①②④具身認知③⑤六、2023天津卷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新興技術一般具有高度專業(yè)化的特點,非專業(yè)人士往往難以對技術應用后果作出準確判斷。因此,在應用初始階段容易出現監(jiān)管真空和法治缺失。如果科技工作者缺乏應有的科技倫理操守,就容易被資本力量、商業(yè)行為所裹挾。比如,一些網上商家濫用個人信息數據,進行差異定價的“大數據殺熟”,使市場倫理、商業(yè)倫理受到沖擊。再如,濫用信息傳播中的“算法”推薦,基于用戶的行為數據判定其喜好,“投其所好”推送特定種類信息,制造“信息繭房”效應。又如,基于人工智能的“AI換臉”“深度偽造”等技術應用,可能威脅公民人身安全和金融安全。諸如此類的新興技術濫用,突破了倫理邊界、道德底線,甚至游走在違法犯罪的邊緣。加強科技倫理治理,需要將價值權衡與倫理考量納入科技活動全過程,進一步明晰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的倫理邊界,引導科技工作者增強倫理意識、提升自律能力、堅守道德底線,警惕和防范技術濫用可能引發(fā)的倫理風險。(取材于楊明《守好科技倫理底線》)材料二:

公眾對規(guī)范智慧城市中人臉識別技術應用的看法(%)(取材于《智慧城市中的“刷臉”應用:公眾的認知與評價》)材料三:從本質上來說,人工智能倫理問題雖然是因技術而產生的,但是它卻無法僅僅依靠技術來解決,人工智能的技術研發(fā)和應用必須受到法律和道德規(guī)范的約束。可行的方案是建立人工智能倫理審查委員會以對人工智能倫理相關問題進行全面監(jiān)管。倫理源于情感,比如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就是基于情感的倫理意識,“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雖然有了較多的理性反思,但或多或少地與情感有一定的聯系。因此,人工智能的道德學習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它更多的是一個情感過程而非技術過程,因而很難程序化,這就使得人類對于人工智能倫理的監(jiān)管更為困難。人工智能倫理的關鍵是將人工智能這種技術物提升到人所處的道德地位,從而使人工智能成為受到倫理規(guī)范約束的道德能動者。(取材于李傳軍《人工智能發(fā)展中的倫理問題探究》)材料四:人工智能原則也應包含非對抗與非失控的理念。非對抗意味著不應將人工智能視作人類社會的對抗性存在,人工智能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的構成性要素,我們必須持更為開放的態(tài)度去面對人工智能。非失控意味著不應放棄對人工智能的倫理規(guī)范,應以智能的方式去規(guī)范加速發(fā)展的人工智能。如果以上述理念為前提,也就是說,在支持人工智能發(fā)展的情況下,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在推動全球人工智能健康發(fā)展中就變得極為重要。此處的“善”在國家治理層面即指向“善治”,而當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從國家范圍擴展到全球范圍,“善治”就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義上擁有了更貼近現實的內涵。(取材于《人工智能的倫理挑戰(zhàn)與科學應對》)4.下列關于科技倫理相關問題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由于處于科技活動的初始階段,所以新興技術研發(fā)時可以暫時不考慮科技倫理。B.對規(guī)范人臉識別技術應用看法的調查結果,反映了公眾對政府監(jiān)管、引領的期盼。C.本質上說,人工智能的道德學習不是技術過程,而是情感過程,所以難以監(jiān)管。D.人工智能作為社會的構成性要素,已經推動科技向善落實在國家“善治”上了。5.下列對四則材料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從現實生活新興技術被濫用的現象中,提出了“科技倫理治理”的問題。B.材料二從完善法律、健全監(jiān)管渠道等角度來設計調查選項,以征求公眾的意見。C.材料三給出監(jiān)管人工智能倫理問題的方案,并從倫理起源的角度進行因果論證。D.材料四立足人工智能原則,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取決于科技向善理念的普及。6.下列對材料的理解和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A.當新興技術產生的倫理問題已被人們認識到的時候,著手解決它就變得十分困難了,所以要盡早加強“科技向善”宣傳。B.完善人臉信息相關法律規(guī)定,加強對人臉識別行業(yè)的全方位監(jiān)管,有助于提高公眾對智慧城市建設的滿意程度。C.進一步厘清科技創(chuàng)新的倫理邊界,引導科技工作者守住倫理底線,人工智能就能成為受倫理約束的道德能動者。D.始終心系人民福祉,才能有效避免技術濫用可能引發(fā)的倫理風險,推動人工智能健康發(fā)展,保障科技創(chuàng)新行穩(wěn)致遠。七、2023上海卷二、閱讀(70分)(一)王教授寫了一本關于進化論的科普著作,以下是某圖書館網站上關于該書的部分信息,包括圖書目錄、試讀內容和讀者評論三個板塊。請閱讀這些內容,完成3—7題。(16分)圖書目錄(部分)第五章適應方法論第一節(jié)監(jiān)察修復:應對常見挑戰(zhàn)第二節(jié)儲備冗余:防范意外風險第三節(jié)學習:創(chuàng)造新知識和新技能第四節(jié)終極武器:用進化對抗進化第六章復雜組織方法論第一節(jié)復雜:進化的歸宿第二節(jié)分工與協(xié)作:個體能力的有效疊加第三節(jié)對抗與博弈:組織內部利益的分歧與解決第四節(jié)細菌型組織:生物聯盟的奇跡第七章進化論與人類社會第一節(jié)進化、演化和退化:從用詞看進化論第二節(jié)社會達爾文主義:為何是錯的第三節(jié)進化論和倫理學:人性自私嗎試讀內容①在生物學意義之外,“自私的基因”這個提法最大的問題是,它成了部分人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基點:既然基因是自私的,人又是基因的載體和奴隸,那么人的本能都是為了實現基因的自我復制,當然是自私的,即便有限的利他精神也無非是為了間接的利己。既然如此,我自私的念頭和行為都是合理的,而且人類社會的運行規(guī)律就是損人利己。②這個觀點在生物學和倫理學上都站不住。③先說生物學。前文我們已經用神經細胞之間的合作、相互幫助梳毛的狒狒、小丑魚和??墓采壤幼C明,生物體在各個層次上都可以形成合作乃至共生關系。當然我們也可以認為這些關系的原點是自私的(實現自身的生存和繁殖)。但關鍵在于如何理解“自私”?!白运健钡暮x是只考慮自身利益而忽視他人利益,因而它不必然包含對別人利益的損害。根據含義,自私能分成三種情況:利己利人、利己不損人和損人利己?!白运降幕颉敝?,自私更多是指前兩種情況,而在日常生活中,“自私”指的往往是第三種情況??梢?,生物學層面的“自私”概念并不能用來證明損人利己是合理的。④在倫理學層面,這個觀點抹煞了實然(人類的本性是怎樣的)和應然(人類的行為應該怎樣)的區(qū)別。人類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確實有一部分是為了給我們的本能提供合理化的解釋的,但我們也需要看到,還有大量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恰恰是為了對抗人性中的損人利己的一面而出現的。⑤有一個古老的道德問題,如果你有機會做一件損人利己的事,事后也絕不會受罰,你會做這件事嗎?你認為該不該做呢?我想,大部分人未必抵抗得了誘惑,但也會認為這種行為是錯的。前者是利己本能,應該正視,并用法律等手段去管控;而正因為有了后者——認識到人性存在黑暗面,并主動遏制和消解它——人類才能形成如此龐大的社會組織,發(fā)展出其他生物無法企及的文明。⑥可能有人會說,既然道德觀念是人類發(fā)明出來的,無關生物本能,也不像法律一樣有強制力,我又何必遵從呢?⑦是的,每個人都有違反道德觀念的自由,但他也要明白,這樣做的代價是被排斥在人類社會生活之外。前文討論過,生物之間的合作關系不光要有共同的利益基礎,還要有在重復博弈基礎上開展的約束機制。倫理道德和法律本質上都是維持人類社會生活秩序與合作關系的約束機制。⑧更廣泛地說,科技和文藝也都是人類發(fā)明出來的,每個現代人都在享受科技和文藝進步的福祉。這說明進化而來的,符合生物本能的東西并不比人類發(fā)明出來的概念和規(guī)范更高明,后者對人類發(fā)展的貢獻大大超越了前者。我們無法想象,沒有科技和文藝的社會該多么蒙昧。同樣,我們也無法想象,沒有道德觀念約束的人類社會該有多么混亂。(有刪改)讀者評論小明:作者針對“損人利己合理”的觀點,在生物學層面所做的反駁已經足夠充分了,同時,考慮到這是一部生物學的科普著作,我認為寫到這里就可以了,不必再從倫理學層面反駁。3.根據圖書目錄,試讀內容所在的小節(jié)標題是“

”,若想進一步了解試讀內容提及的前文內容,應該閱讀該書的第

章。(2分)4.第③段辨析“自私”的含義,指出“損人利己合理”的論證存在邏輯謬誤。以下選項中有相同邏輯謬誤的一項是()。(3分)A.醫(yī)生告訴我這種病伴有放射性疼痛,但沒說是哪種元素的放射性。B.我做的這些事都是我該做的,該我做的事我也都會做的。C.談判陷入了僵局,雙方既不愿意退讓,又不愿意中止。D.這是他的個人詩集,收錄了他創(chuàng)作的各類文學作品。5.以下不符合試讀內容文意的一項是()。(3分)A.文中“自私”的三種情況應當同時從動機和結果兩個角度來理解。B.人類的部分本能無法通過道德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合理化。C.生物間原有的合作關系一旦消失,就表明它們之間的共同利益基礎不復存在。D.如果損人利己真是人類社會的運行規(guī)律,人類社會就不會像今天這樣發(fā)達。6.根據文意,作者不可能認同的一項是()。(3分)A.理論術語可以來自日常語言,但其含義可以與日常用語不同。B.任何維護人類社會秩序和合作關系的約束機制都應被遵守。C.進化而來的、符合本能的東西對人類發(fā)展具有一定貢獻。D.道德觀念和科技分別關涉社會和自然,二者的社會作用不可類比。7.請你結合圖書目錄和試讀內容,寫一條讀者評論,反駁讀者小明的觀點。(5分)八、2023上海春招(一)閱讀下文,完成第3~7題。(16分)《愛犯錯的智能體》序①①本書主角是被稱作“智能體”的人(尤其是生物學上的人),暫時稱之為人智能體;另一個與之進行比較的智能體是機器智能體,簡稱程序體。人是萬物之靈,卻不能避免犯錯,那么遇到同樣的問題時,程序體會犯同樣的錯嗎?②人智能體犯錯,客觀上可能是因為面臨復雜的環(huán)境,主觀上則往往可以歸結為。為什么會把畫中的美女看成老太太?因為不知道一幅畫可以從多個角度看。為什么會對隱藏在背景中的目標物視而不見?因為沒想到畫中還會有畫。當然,有了積累的相關經驗,有了從經驗中提取的理性認識,就會降低犯錯的可能。而面對同樣的問題,一個具備豐富經驗和可靠選擇機制的程序體,就不大會犯類似的錯誤。③當然,程序體也有不及人智能體的地方。程序體編寫的模型都是針對有限前提的,即該模型只在為它設定的某一類特定環(huán)境有效,而人智能體則以他的全部生活和終身經歷為其經驗支撐。不過程序體也在一步步趕上來,更深刻的理論和更先進的技術不斷誕生。④由此可見,人智能體和程序體對事物的認知和處理能力實際上互有短長。⑤雖然本書并沒有正面給出智能或人工智能的定義,但是通過很多生動的例子,作者已經透露了對于此類問題的一些觀點。讀者也會注意到,人智能體會做的事情很多,會犯錯誤的場合也很多,而許多常見的錯誤并沒有收入書中。為什么?我認為作者想表明,人智能體的智能并不局限于理性思維這樣的高級形式。當下程序體常用的智能公式是:數據→信息→知識→智能(或智慧),從作者羅列的大量視覺、聽覺、觸覺、體覺的實例來看,該公式對生物人智能的概括是否有所遺漏呢?另一方面,本書并不認為大腦是生物智能的唯一產地。⑥在更廣的意義上,人腦是一個復雜結構,各部分各司其職。例如腦干要擔負起維持所在人生命的多種重要責任,包括許多重要的生理功能、條件反射和無條件反射。腦干是一種生命現象,與智能無關,而腦干模擬功能是人工生命的一部分,它與人工智能有關。如果要用人工智能技術構造一個人工生命,對腦干功能的模擬是必不可少的。這樣,我們意外地得到了一個推論:人工智能模擬的是否不僅僅是智能,而可能也泛指某種生命現象?但是如果這個觀點能夠成立,就會產生一個問題:它是否管得太寬了?人工智能究竟是應該努力的目標,還是應該遵循的方法學?⑦我在《人工智能》一書的前言中曾提到學界對于人工智能的態(tài)度有愚公、智叟兩派。愚公派認為總有一天會把人工智能這座大山完全搬走(到那時機器像人一樣聰明),智叟派則認為盡管挖盡之日永不會來,仍要努力挖山不應懈怠。我愿意站在智叟派一邊,認為人工智能既是一種(無止境推進的)目標,更是一種(應該持之以恒的)方法學。⑧最后我還想指出,人智能體固然愛犯錯,但更能容錯。為什么某甲能一眼認出某乙?盡管某乙外表已與當年初見時很不一樣。為什么某丙能解決一個復雜的問題?盡管他從沒遇到過類似情況。為什么不同的程序體被設計來處理不同的智能問題?而人智能體卻能處理各種智能問題,盡管他只有一個大腦,其結構還是固定的。所有這些和人智能體的容錯能力關系極大。為公平起見,建議作者在本書出版后再寫一本《能容錯的智能體》,至少和本書一樣精彩,或者更精彩。[注]①本文摘編自陸汝鈴為張軍平著《愛犯錯的智能體》一書所作的序,原標題為《智能體和程序體的對話》。3.根據文意,在第②段畫線處填入合適的內容。(2分)4.對本文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不同的程序體能處理不同的問題,在于它們有不同的選擇機制。B.當下程序體常用的智能公式尚未包括對與智能無關的生命現象的研究成果。C.智叟派認為程序體永遠也達不到人類的智能水平。D.人智能體的容錯能力有利于解決一些陌生的、復雜的問題。

5.以下程序體犯的錯誤中,最有可能歸因于“模型都是針對有限前提”的一項是(3分)A.小潔將自己的證件照上傳至某識花小程序,識別結果為“向日葵”。B.小潔將一段語音轉成文字,程序把其中的“遼闊”轉成了“寥廓”。C.校門口的人臉識別機常常分不清長相相似的小潔同學和小明同學。D.小潔收到語音信息,轉成文字后多是亂碼,發(fā)現是對方語速過快。

6.根據這篇序言對《愛犯錯的智能體》一書的介紹,下列事例中不會作為“人智能體犯的錯”收入該書的一項是(3分)A.敵方難以發(fā)現身著迷彩服隱藏在樹叢中的戰(zhàn)士。B.小明站在哈哈鏡的前面,發(fā)現鏡中的自己變形了。C.人們會產生“月亮在地平線上比天上大”的感覺。D.大貨車司機容易誤判其側方行人的位置、移動速度。

7.本篇序言既與該書內容展開對話,也給該書讀者以指引。請結合本文的行文思路加以分析。(5分)九、2023六省聯考(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與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類似,現今中國的地理格局則與一次大碰撞息息相關。約6500萬年前,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相撞,撞擊速度極快,能量極大,引發(fā)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地球上最高、最年輕的高原——青藏高原誕生了。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地殼厚度可達80千米。其環(huán)境之獨特,可與地球南、北極并列,被稱為“第三極”。在青藏高原上,許多巨大的山脈次第隆起,囊括了地球上14座8000米級山峰、絕大多數的7000米級山峰,以及數不勝數的5000~6000米級山峰。因此,這次大碰撞堪稱5億年來最重要的造山事件。然而,大碰撞的“洪荒之力”還沒有釋放完畢。青藏高原誕生的同時,大碰撞的力量也開始向外圍擴散。此前已經有了一定海拔高度的另一些地方也受到擠壓,進一步抬升,包括黃土高原、云貴高原、內蒙古高原。至此,中國大地上出現了顯著的三級階梯。青藏高原海拔最高,為第一級階梯;海拔為1000~2000米的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云貴高原等,構成了第二級階梯;大興安嶺、太行山、雪峰山以東,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為第三級階梯。中國地理格局就此形成。三級階梯的差異,使得地貌景觀極富變化。萬千山嶺、大美江河,就在這三級階梯上依次顯現。大碰撞對中國的影響不止于地貌??茖W家們發(fā)現,作為大碰撞的最大產物,青藏高原的上空生成了一臺超級“風機”,它將顛覆原本控制中國的行星風系。如果不考慮地形等諸多因素,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氣將以一種非常規(guī)律的方式流動,這便是行星風系。在北緯30°附近的亞熱帶地區(qū),行星風系控制下的氣流不斷從高空下沉至地面。溫度越來越高,水汽也越來越不易凝結,難以形成降雨。受此影響,北緯30°附近出現了大面積的干旱地帶,從北非到西亞,幾乎連成一片。如果沒有意外,同樣位于北緯30°附近的中國南方地區(qū),也會比現在干燥得多。但是“意外”還是降臨了。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青藏高原,比平原地區(qū)接收到的太陽輻射更多。夏季,高原表面吸收的太陽能不斷加熱地表上方的空氣。大氣受熱上升,地面氣壓降低,高原開始“抽吸”外圍的氣流進行補給,一個大型“抽風機”制造完成。南亞季風、東亞季風都被“抽吸”進入大陸。南亞季風裹挾著大量的水汽彌漫群山。氣流或從山間峽谷魚貫而入,形成洶涌的水汽通道;或在喜馬拉雅山脈南緣聚集,形成大量降水。東亞季風從海洋深入中華腹地,充沛的水汽驅散了北緯30°的干旱,一個煙雨江南誕生了。但大自然是追求平衡的,煙雨江南誕生的同時,青藏高原也阻擋了印度洋水汽的北上。地處內陸而干旱少雨的中國西北地區(qū)變得更加干旱。不僅如此,冬季,強勁的西風也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擋,不得不改變路徑。它吹起西北沙漠中的沙塵,沿著青藏高原北部邊緣向東推進,沙塵顆粒在太行山以西、秦嶺以北降落,形成了黃土堆積厚度最高達400米的黃土高原。煙雨江南,大漠西北,再加上氣候高寒的青藏高原,中國的三大自然區(qū)——東部季風區(qū)、西北干旱半干旱區(qū)、青藏高寒區(qū),就此成形。高原“抽風機”重塑了中國的氣候。一座“超級水塔”又在高原上豎立起來,中國的水系也將為之一變。隨著海拔的上升,青藏高原大氣層中的水汽凝結,形成了大量降雪。降雪日積月累,壓實形成冰川,厚度可達數百米,猶如絕境長城。其長度從幾千米到幾十千米不等,如一條條巨龍,沿著山谷傾瀉而下,又好像樹枝一樣延伸,漫流無際。青藏高原究竟有多少冰川?答案是4萬多條。其覆蓋面積約4.4萬平方千米,占全國冰川面積的80%以上。青藏高原還擁有地球上海拔最高、數量最多的高原湖泊群。如此眾多的冰川、湖泊,再加上地下水、地表河流,青藏高原化身為一座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超級水塔”。當水塔的閘門打開時,水流便可以高屋建瓴之勢向四周奔流,中國乃至亞洲的水系布局由此奠定。在中國西北部,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向河西走廊,塔里木河則匯入塔里木盆地,它們各自滋潤出一片綠洲。在中國東部,黃河、長江順著三級階梯奔流而下,孕育出中華文明;在中國西南部,瀾滄江、怒江、獨龍江、雅魯藏布江、象泉河、獅泉河及孔雀河,流出國門,成為亞洲諸多文明的源泉。最后該輪到生命登場了。可是,像青藏高原這樣的高寒之地,又將如何對生命產生影響呢?西藏阿里扎達盆地,溝壑縱橫,看起來干旱荒蕪,了無生機。2010年,科學家在這里發(fā)現了幾塊化石,它們屬于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豹類——布氏豹。一些科學家認為,豹亞科動物起源于青藏高原,它們曾走下高原,進入東亞、南亞,演化出了古中華虎、云豹;后又進入美洲,演化出了美洲豹;還進入非洲,演化出非洲獅、花豹。不僅豹亞科,許多“北極動物”同樣起源于青藏高原。原來,隨著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上的動物們?yōu)檫m應寒冷的環(huán)境,不斷演化,譬如長出厚厚的皮毛。距今260萬年前,大冰期降臨,原本溫暖的北極地區(qū)變得寒冷。但在青藏高原上的動物們早已適應寒冷的環(huán)境,包括北極狐、披毛犀在內的動物,順利從青藏高原擴散到北極,并開辟出了全新的家園。如今,在青藏高原廣袤的土地上,在眾多的垂直山地之間,依然生活著中國40%的維管植物、43%的陸棲脊椎動物,堪稱中國生物多樣性的基石。大碰撞碰出了一個“大中國”,并影響到中國的地貌、氣候、水系、生命等諸多方面,且這一影響目前還在繼續(xù)。(摘編自星球研究所/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這里是中國》)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洪荒之力”在文中是指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相撞后產生的巨大能量。B.“意外”在文中是指青藏高原的地形給中國的氣候帶來的一系列影響。C.“超級水塔”的“超級”體現在水資源的數量、覆蓋面積和海拔方面。D.“北極動物”在文中指的是起源于青藏高原的動物。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類似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現今中國的地理格局則與一次大碰撞息息相關。黃土高原、云貴高原、內蒙古高原、青藏高原無一不受到大碰撞的巨大影響。B.位于北緯30°附近的中國南方地區(qū)由于受到青藏高原的影響,氣候變得適宜,而世界上同緯度地區(qū)的其他一些地方,卻降雨驟減,出現了大面積的干旱地帶。C.青藏高原冰川有4萬多條,長度從幾千米到幾十千米不等,厚度可達數百米,其覆蓋面積約4.4萬平方千米,占全國冰川面積的80%以上。D.青藏高原的隆升對生物圈的演化有極其重要的影響,為物種的起源、全球遷徙創(chuàng)造了條件,奠定了第三極和更廣闊地區(qū)生物多樣性的基石。3.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A.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輕的高原,云貴高原、黃土高原在青藏高原產生之前就已經有了一定的海拔高度,受到擠壓后土層堆積厚度進一步增加。B.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大興安嶺分別屬于第一階梯、第二階梯和第三階梯,這三級階梯就是根據海拔的不同所進行的分類。C.行星風系是指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氣的一種流動方式,它的流動本來是非常規(guī)律的,但特殊的地形等因素會打破其規(guī)律。D.較之高原,平原地區(qū)接收到的太陽輻射更少,因此行星風系控制下的氣流可以從高空下沉至地面,這讓降雨難以形成,氣候會變得較為干燥。4.東部季風區(qū)夏季氣候的主要特點是什么?青藏高原在其氣候的形成中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4分)5.好的科普文應該具備哪些要素?請結合文本材料進行分析。(4分)一、2023全國甲卷(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隨著中國考古學的飛速發(fā)展,考古資料得以大量積累,考古學文化時空框架體系基本建立,多學科合作日益深入,各種專題研究廣泛展開?!翱脊艑懯贰痹谥袊呀浫〉镁薮蟪删?,獲得諸多具有突破性和填補空白意義的成績,中國考古學證明了自身的價值,尤其是在上古史構建方面展現了廣闊前景。從考古發(fā)現來看,考古學提供了傳統(tǒng)歷史學不可想象的新發(fā)現、新材料,呈現出不同時期的古代物質文化面貌、古人日常生產生活狀態(tài)以及各地的文明化進程等,如不同區(qū)域新石器時代晚期大型聚落遺址、大型公共建筑、大型墓葬、水利設施、手工業(yè)作坊,以及象征王權、神權、軍權和復雜禮制出現的精美玉器、陶器、漆器、象牙器等。從重構上古史體系角度看,20世紀70—80年代,夏鼐、蘇秉琦等系統(tǒng)地構建了新石器與夏商周三代時期的考古學文化區(qū)系類型時空框架體系。蘇秉琦在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區(qū)系類型基礎上提出“滿天星斗”“多元一體”和“古國—方國—帝國”等關于中國上古史的歷史敘述體系。嚴文明提出“重瓣花朵”模式,在承認多區(qū)域文化共存的文化多元性的同時,強調中原文化區(qū)“聯系各文化區(qū)的核心作用”。張光直認為各地區(qū)文化多元發(fā)展并通過彼此之間的密切交流而形成一個“中國相互作用圈”。從二里頭文化、二里崗文化到殷墟考古學文化、周代考古學文化,考古學不僅展現了不同于傳統(tǒng)文獻記載的這一時期文化、科技、禮制等眾多方面從發(fā)展到成熟的歷史脈絡,而且填補了諸多傳統(tǒng)歷史學的空白,如四川的三星堆—金沙文化、江西的吳城文化、兩周時期的曾國與中山國歷史,等等。這些成果證明考古學完全有能力擔當重寫中國上古史的重任,并且已經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上古史敘述與解釋體系,超越了傳統(tǒng)的具有傳說性質的三皇五帝體系和存在爭議的夏商周三代古史體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xù)奮斗,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睂W界一直存在著“證經補史”的傳統(tǒng)史學思路,試圖將考古學文化體系納入三皇五帝的古史框架體系之中,似乎中國考古學如果沒有發(fā)現并證明三皇五帝與夏商周,就沒有價值和意義,但研究實踐告訴我們:這種傳統(tǒng)治史思路影響了中國考古學的視野和思維方式,限制了考古學在重構中國上古史中的作用。比如,考古發(fā)現與研究顯示,二里頭遺址和二里頭文化在東亞地區(qū)的文明形成與發(fā)展中占據了關鍵性地位,奠定了中國獨特的禮樂文化傳統(tǒng)的基礎,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世界性的標志意義,盡管二里頭遺址是否就是文獻記載中的夏都所在地,在學術界仍有爭議。我們對二里頭遺址與二里頭文化應該開展扎實的田野工作并展開全方位的考古學研究與闡釋,而不是將主要目標集中于它是否是文獻記載中的“夏”,并為此爭論不休。(摘編自徐良高《以考古學構建中國上古史》)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考古學者對新石器時代的考古,更側重發(fā)掘能體現古代物質文化面貌的大型遺址。B.考古發(fā)現可以為有文獻記載的歷史提供參考、印證和補充,讓歷史的內涵更豐富。C.考古證明,“證經補史”的傳統(tǒng)史學思路,很難為中國上古史提供敘述與解釋體系。D.二里頭遺址是否就是文獻記載中的夏都無關緊要,緊要的是開展更為扎實的研究?!敬鸢浮?.B【解析】A項,“側重發(fā)掘能體現古代物質文化面貌的大型遺址”錯誤,材料第二段中雖然作者列舉了“大型聚落遺址、大型公共建筑、大型墓葬”等可以體現“古代物質文化面貌、古人日常生產生活狀態(tài)”的考古發(fā)掘,但原文中并沒有表現出考古側重發(fā)掘大型遺址,只是客觀地呈現這類大型遺址的考古發(fā)掘及其價值。C項,“很難為中國上古史提供敘述與解釋體系”錯誤,本文確實證明“證經補史”的傳統(tǒng)史學思路在構建中國上古史方面有局限性,但不代表傳統(tǒng)史學思路不能為中國上古史提供敘述與解釋體系。文中提到的“三皇五帝”與“夏商周”正是傳統(tǒng)史學提供的相關體系。D項,“二里頭遺址是否就是文獻記載中的夏都都無關緊要”錯誤,從材料最后兩段來看,從夏商周三代古史體系和“二里頭遺址是否就是文獻記載中的夏都所在地”都存在爭議甚至“爭論不休”等信息可判斷,二里頭遺址的定性是學界的焦點話題,并非“無關緊要”。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章開宗明義,然后從不同角度論述中國考古學能擔當重寫中國上古史的重任。B.文章在展開論述時,注重將傳統(tǒng)歷史學作為參照,用以凸顯考古學的獨特價值。C.第二段和第四段列舉諸多考古發(fā)現,是為了證明考古學具有延伸歷史軸線的功能。D.第三段介紹多種學術觀點,展示了考古學在上古史體系構建方面取得的豐碩成果?!敬鸢浮?.C【解析】C項,“是為了證明考古學具有延伸歷史軸線的功能”錯誤,材料第二段談考古的新發(fā)現和新材料,第四段列舉二里頭文化、三星堆—金沙文化等,均未涉及對上古史起點等問題的材料,落腳點是這些考古發(fā)現豐富了歷史內涵,而非延伸了歷史軸線。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出土的精美玉器、陶器、漆器、象牙器等,能為其所屬時期的文明化進程提供佐證。B.中國考古學的眾多研究成果證明,“三皇五帝”只是神話傳說,而非實有其人。C.在二里頭遺址和二里頭文化中,已經發(fā)現了有關中華文明禮樂文化的信息。D.“考古寫史”立足于考古發(fā)現,與以文獻為本位的“證經補史”研究路徑不同?!敬鸢浮?.B【解析】B項,“……研究成果證明,‘三皇五帝’只是神話傳說,而非實有其人”推斷不當,材料倒數第二段提到,一系列考古成果“超越了傳統(tǒng)的具有傳說性質的三皇五帝體系和存在爭議的夏商周三代古史體系”,最后一段又強調不是非要“證明三皇五帝與夏商周”考古學才有價值和意義。這樣的表述的確隱含著對“三皇五帝”及其敘述體系的質疑態(tài)度,但材料并沒有對“三皇五帝是否真實存在”的問題做出判斷。同時,材料的重點并不在于對這一敘述體系進行證偽。(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12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根據《杜登德語辭典》,“語言”是一種人類自我表達的能力。如此看來,只有我們人類可以說話,但是如果我們可以知道樹木是否也會自我表達,這不是很有趣嗎?那么樹木會如何“說話”呢?我們當然不可能聽得見,因為它們肯定是靜悄悄的,那些強風刮過時枝丫搖擺的嘎嘎聲,以及輕風拂面時葉片婆娑的簌簌聲,都是被動發(fā)出的。不過它們確實以另一種方式溝通:通過氣味。在非洲大陸的莽原上,金合歡樹是長頸鹿的珍饈,為了擺脫這種草食性的龐然大物,金合歡樹短短幾分鐘內就可以在葉子里散布毒素,長頸鹿便會轉移到其他樹木那里。是旁邊的樹嗎?不,它們會避開鄰近的樹木,然后在大約100米開外的金合歡樹那里重新開始大快朵頤。因為被啃食的金合歡樹會施放一種警示氣體,向鄰近的同伴傳遞不速之客來襲的信息,所有得到警訊的樹木會立即分泌毒素來回應。長頸鹿因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