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如圖是野生祖先種和栽培品種香蕉的染色體核型圖,下列關于這兩種香蕉的敘述正確的是()A.都比較難形成種子 B.都能產(chǎn)生可遺傳變異C.染色體組數(shù)目相同 D.共同構成一個基因庫B
第6章生物的進化
進化是指一切生命形態(tài)發(fā)生、發(fā)展的演變過程。
查爾斯·達爾文(C.R.Darwin,1809.2.12—1882.4.19),英國生物學家,生物進化論的奠基人。他以博物學家的身份,參加了英國派遣的環(huán)球航行,做了五年的科學考察。在動植物和地質方面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采集,經(jīng)過綜合探討,形成了生物進化的概念。1859年出版了震動當時學術界的《物種起源說》。書中用大量資料證明了所有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而是在遺傳、變異、生存斗爭中和自然選擇中,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不斷發(fā)展變化的,提出了生物進化論學說,從而摧毀了唯心的“神造論”和"物種不變論"。恩格斯將“進化論”列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fā)現(xiàn)之一(其他兩個是細胞學說、能量守恒轉化定律)。他所提出的天擇與性擇,在目前的生命科學中是一致通用的理論。除了生物學之外,他的理論對人類學、心理學以及哲學來說也相當重要。查爾斯·達爾文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jù)推翻了神創(chuàng)論的達爾文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一書中明確提出:地球上的當今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進化來的,人和猿有共同的祖先。
自然選擇學說揭示了生物進化的機制,解釋了適應的形成和物種形成的原因??键c1: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jù)一、達爾文的進化論主要學說2.利用化石可以確定地球上曾經(jīng)生活過的生物的種類及其形態(tài)、結構、行為等特征。從動物的牙齒化石推測它們的飲食情況從動物的骨骼化石推測其體型大小和運動方式從植物化石推測其形態(tài)、結構和分類地位3.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證據(jù)二、
地層中陳列的證據(jù)——化石(直接證據(jù))1.化石是指通過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層中的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等。
證實了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經(jīng)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逐漸進化而來的;還揭示出生物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的進化順序。4.基于化石研究生物進化的結論:遼寧古果化石標本大部分化石發(fā)現(xiàn)于沉積巖的地層中三、當今生物體上進化的印跡——其他方面的證據(jù)比較及現(xiàn)象:
蝙蝠的翼、鯨的鰭、貓的前肢和人的上肢具有相似的結構。
(一)比較解剖學證據(jù)
概念:研究比較脊椎動物的器官、系統(tǒng)的形態(tài)和結構,可以為這些生物是否有共同的祖先尋找證據(jù)。
同源器官結論:現(xiàn)有脊椎動物有共同祖先。
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向著不同的方向進化發(fā)展,其結構適用于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因而產(chǎn)生形態(tài)上的差異。
蝙蝠的翼、鯨的鰭、貓的前肢和人的上肢都是同源器官。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來的。1.下圖表示三種脊椎動物的前肢和人的上肢骨骼示意圖,據(jù)圖回答有關問題:(1)蝙蝠的翼、鯨的鰭、貓的前肢與人的上肢相比,在結構上有相似之處,而且排列順序也基本一致,這說明了生物之間存在一定的親緣關系,它們可能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進化而來的。(2)這四種前(上)肢內(nèi)部結構模式非常一致,但功能迥異,外形差別也很大,這說明了結構與功能相適應,也體現(xiàn)了生物適應環(huán)境的特點。.(必修2P102圖6-3)(二)胚胎學證據(jù)
概念:胚胎學是研究動植物胚胎的形成和發(fā)育過程的學科。比較不同動物以及人的胚胎發(fā)育過程,現(xiàn)象:①人和魚的胚胎在發(fā)育早期出現(xiàn)鰓裂和尾,隨著發(fā)育的進行,人的鰓裂和尾消失了,而成年的魚仍然保留了鰓和尾;②人和其他脊椎動物在胚胎發(fā)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階段。
結論:支持了人和其他脊椎動物有共同祖先的觀點。(三)細胞和分子水平的證據(jù)1.細胞水平的證據(jù)
當今生物有許多共同的特征,如都有能進行代謝、生長和增殖的細胞,細胞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等,這是對生物有共同祖先這一論點的有力支持。2.分子水平的證據(jù)
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研究,可以看出截然不同的當今生物之間也有很多相似之處。
如無論是原核生物還是真核生物,它們的細胞都有相似的基本結構;原核細胞中的藍細菌和真核細胞中的葉肉細胞都有與光合作用有關的色素和酶等,它們都能進行光合作用,把光能轉化為化學能,將無機物轉化為貯藏能量的有機物。①DNA分子水平:大多數(shù)現(xiàn)存生物的遺傳物質都是DNA,而且它們的DNA在組成、結構和功能上有許多共同之處,不同生物的DNA在行使功能時也有許多相似之處。②基因水平:人類與猩猩、恒河猴、兔的血紅蛋白基因中部分堿基序列有一定的相似性。③蛋白質分子水平:不同生物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也存在很高的相似度。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點,又存在差異。
結論①不同生物之間的特征DNA序列都有一定的相似性,親緣關系越近的生物,其DNA序列的相似性越高。②不同生物之間特定的蛋白質中的氨基酸序列相似度與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密切相關。親緣關系越近的生物之間,就具有越多的共同特征。細胞和分子水平證據(jù)細胞水平物質基礎結構基礎細胞代謝細胞生命活動分子水平遺傳物質遺傳信息流動細胞學說化學元素種類大致相同,無機物和有機物。細胞膜、細胞質、核糖體、DNA和RNA。都能細胞呼吸,ATP是直接能源物質。增殖、分化、衰老、凋亡。細胞生物都以DNA作為遺傳物質。DNA的結構均為雙螺旋結構,親緣關系越近的生物,DNA序列相似性越高都遵循“中心法則”,共用一套遺傳密碼。體現(xiàn)生物界的統(tǒng)一性。1.細胞色素c是細胞中普遍含有的一種蛋白質,約有104個氨基酸,據(jù)測算,它的氨基酸序列每2000萬年才發(fā)生1%的改變。不同生物與人的細胞色素c氨基酸序列的差異如下表所示:生物名稱黑猩猩獼猴狗雞響尾蛇金槍魚果蠅天蠶蛾鏈孢霉酵母菌氨基酸差異/個011113142127314344(1)根據(jù)上表分析可得出:與人親緣關系最近的是
,最遠的是
。(2)本實驗說明氨基酸的差異越小,物種間的
,氨基酸的差異越大,物種間的
。(3)這些生物的細胞色素c在化學結構上的相似性說明
。
黑猩猩酵母菌親緣關系越近親緣關系越遠這些生物有著共同的原始祖先(4)人類、黑猩猩和獼猴能產(chǎn)生有著相同或相似的氨基酸序列的細胞色素c的根本原因是
。DNA的堿基序列相似度較高,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基因2.(2023·浙江)不同物種體內(nèi)會存在相同功能的蛋白質,編碼該類蛋白質的DNA序列以大致恒定的速率發(fā)生變異。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和人體內(nèi)編碼某種蛋白質的同源DNA序列比對結果如下表,表中數(shù)據(jù)表示DNA序列比對堿基相同的百分率。
大猩猩黑猩猩人猩猩96.61%96.58%96.70%大猩猩
98.18%98.31%黑猩猩
98.44%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表中數(shù)據(jù)為生物進化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證據(jù)B.猩猩出現(xiàn)的時間早于大猩猩、黑猩猩C.人類、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具有共同的祖先D.黑猩猩和大猩猩的親緣關系比黑猩猩與猩猩的親緣關系遠D3.化石、比較解剖學、胚胎學、分子生物學等在研究生物進化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下列有關生物進化的敘述,錯誤的是()A.化石證據(jù)可作為生物進化的直接證據(jù)B.鯨的鰭和蝙蝠的翼在外部形態(tài)、功能上不同,說明它們是由不同的祖先演化而來C.人和魚的胚胎發(fā)育經(jīng)歷了有鰓裂及有尾的階段,可以用人和魚有共同祖先來解釋D.親緣關系越近的生物,在細胞代謝、DNA的結構與功能等方面共同特征越多B考點2:自然選擇與適應的形成適應是普遍存在的,即所有的生物都具有適應環(huán)境的特征;枯葉蝶防御敵害、隱藏自己仙人掌葉子退化,減少水分蒸發(fā)老虎牙齒鋒利,利于捕食但由于環(huán)境總是處于不斷的變化中,遺傳的穩(wěn)定性與環(huán)境不斷變化之間的矛盾讓適應具有相對性。一、適應的概念
適應是指生物都具有適應環(huán)境的特征,即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適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或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或功能適合于該生物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生存和繁殖。二、適應的普遍性和相對性
適應性特征來自遺傳,即來源于可遺傳的有利變異的逐代積累,是對之前的環(huán)境適應的結果。由于環(huán)境總是處于不斷變化中的,遺傳的穩(wěn)定性與環(huán)境不斷變化之間的矛盾是適應相對性的根本原因。(保護色、警戒色、擬態(tài))♂各種生物的適應性特征是如何形成的?耶穌(公元前4——公元30)耶穌(公元前4——公元30)
所有的物種都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各種生物都是自古以來就如此的,既沒有物種的絕滅,也沒有新的物種產(chǎn)生。不同物種之間沒有親緣關系。拉馬克1744-1829三、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一)神創(chuàng)論----物種不變論(二)拉馬克的進化學說
拉馬克是歷史上第一個提出比較完整的進化學說;提出進化如何發(fā)生,并將多樣性與適應環(huán)境聯(lián)系起來的生物學家。徹底否定了物種不變論,奠定了科學生物進化論的基礎。
拉馬克(拉馬克1774-1829),法國博物學家。生物學偉大的奠基人之一,生物學一詞是他發(fā)明的,最先提出生物進化的學說,是進化論的倡導者和先驅。圣母瑪利亞意大利佛朗哥?費魯奇拉馬克的進化學說的主要內(nèi)容①否定物種不變論,認為所有生物是由更古老的生物進化來的。
②各種生物的適應性特征并不是自古以來都是如此的,而是在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③生物各種適應性的形成都是由于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
用進廢退:即經(jīng)常使用的器官就發(fā)達,不使用的就退化。食蟻獸食蟻獸舌頭之所以細長,是長期舔食螞蟻的結果因用進廢退而獲得的性狀是可以遺傳給后代的。
拉馬克提出的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的觀點缺少科學證據(jù)的支持,大多來自主觀臆測。拉馬克過于強調(diào)環(huán)境的變化直接導致物種的改變。拉馬克的進化學說的不足:
下列說法符合拉馬克進化觀點的是()①食蟻獸的舌頭之所以細長,是由于長期舔食螞蟻的結果②比目魚的雙眼并列于向光的一面,是由于長期臥伏于海底生活的緣故③長頸鹿經(jīng)常努力伸長頸和前肢去吃樹上的葉子,因此頸和前肢都變得很長④鼴鼠由于長期生活于地下,眼睛就萎縮退化⑤病菌抗藥性的不斷加強是由于抗生素對病菌的抗藥性變異定向選擇并逐代積累的結果A.①②③B.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C(三)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兩大學說:①共同由來學說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進化來的。
②自然選擇學說
揭示了生物進化的機制,解釋了適應的形成和物種形成的原因。
達爾文提出的自然選擇學說對生物的進化和適應的形成作出了合理的解釋,認為適應的來源是可遺傳的變異,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1.達爾文——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適者生存自然選擇的基礎進化的動力(外因)進化的材料(內(nèi)因)進化的結果遺傳變異變異不定向自然選擇定向
適應的來源是可遺傳的變異,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生存斗爭的類別:同種生物之間、異種生物之間以及生物和環(huán)境之間的斗爭。生存斗爭的原因:
(過度繁殖,數(shù)目加劇,環(huán)境資源是有限)
在生存斗爭中,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過程,就是自然選擇。
有利變異可以遺傳給下一代,變異為生物進化提供了原材料。遺傳不斷的積累有利變異,最終發(fā)生質變實現(xiàn)進化。解釋模型構建:基于事實——進行推理——得出結論過度繁殖自然選擇的基礎生存斗爭自然選擇的手段,生物進化的動力遺傳變異生物進化的內(nèi)因適者生存自然選擇的結果
過度繁殖、資源有限導致生存斗爭(種內(nèi)斗爭、種間斗爭和生物與環(huán)境的斗爭);具有有利的可遺傳變異的個體(適應環(huán)境的個體)在生存斗爭中生存下來,不適者被淘汰(生存斗爭推動生物進化);有利變異通過遺傳世代積累,最終形成新物種。運用自然選擇學說解釋適應的形成
(1)長頸鹿主要以樹葉為食,而在漫長的干旱季節(jié),食物的缺乏是經(jīng)常發(fā)生的。設想在某個歷史時期,長頸鹿的祖先群體中出現(xiàn)了頸長的個體,這一變異是可以遺傳的。這樣的個體在生存和繁殖上具有什么優(yōu)勢?
長頸鹿的祖先群體產(chǎn)生的后代超過環(huán)境承受能力(過度繁殖);所需的樹葉不夠吃(生存斗爭);它們有頸長和頸短的差異(遺傳變異);頸長的能吃到樹葉生存下來,產(chǎn)生后代的概率大。頸短的卻因吃不到樹葉而最終餓死了(適者生存)。
經(jīng)過若干代的繁殖,頸長的個體所占的比例增大,長此以往,終于形成了現(xiàn)在的長頸鹿。
(2)經(jīng)過若干代的繁殖,長頸鹿祖先群體中頸長的個體所占的比例將會怎樣的變化?
(先不定向變異)枯葉蝶的祖先種群中出現(xiàn)翅似枯葉的變異個體后,由于這種變異是可遺傳的有利變異,(后環(huán)境定向選擇)這種變異的個體生存和留下后代的機會多,久而久之,使這類蝴蝶具有翅似枯葉的適應性特征。
(3)枯葉蝶在停息時形似枯葉這一適應性特征的形成,如何用自然選擇學說來解釋?(4)基于以上分析,請你用自己的話概括適應性特征是如何形成的。①群體中出現(xiàn)可遺傳的有利變異(內(nèi)因)
自然選擇通常是比較漫長的。在一定環(huán)境的選擇作用下,可遺傳的有利變異會賦予某些個體生存和繁殖的優(yōu)勢,經(jīng)過代代繁殖,群體中這樣的個體就會越來越多,有利變異通過逐代積累而成為顯著的適應性特征,進而出現(xiàn)新的生物類型。②環(huán)境的定向選擇(外因)適應形成的必要條件:關鍵詞:過度繁殖+資源有限→生存斗爭+存在遺傳變異→自然選擇→適者生存→有利變異逐代積累結合自然選擇學說的解釋模型,解釋細菌產(chǎn)生抗藥性的原因。
細菌在繁殖過程中會產(chǎn)生各種可遺傳的變異,其中就有抗藥性強的變異;未使用抗生素時,抗藥性強的變異不是有利變異,這樣的個體在生存斗爭中不占優(yōu)勢;在使用抗生素以后,抗藥性弱的個體大量死亡,抗藥性強的個體就有機會產(chǎn)生更多的后代;一段時間以后,抗生素的效果就會下降。這一解釋未能深入到基因水平,沒有說明基因突變在進化中的作用。拉馬克解釋生物進化的原因:達爾文解釋生物進化的原因:
拉馬克觀點的核心(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2.達爾文與拉馬克的觀點比較
長頸鹿以樹葉為食,草地退化(環(huán)境改變)后,要吃樹葉,于是使勁將頸伸長(主觀意愿),這樣頸越伸越長(用進),并且這一性狀能遺傳給后代(獲得性遺傳)。長此以往,終于形成了現(xiàn)在的長頸鹿。
(不定向)變異在前,(定向)自然選擇在后。變異=適應(變異即是為了適應)變異+適應=選擇(通過生存斗爭對變異進行選擇)3.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意義4.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局限性和發(fā)展
(1)對于遺傳和變異的認識還局限于性狀水平,不能科學地解釋遺傳變異的本質。(2)對生物進化的解釋局限于個體水平,認為生物進化是以個體為單位。(1)合理地解釋了生物進化的原因,使生物學第一次擺脫了神學的束縛;(2)揭示了生物界統(tǒng)一性的原因:所有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3)正確解釋了生物的適應性和多樣性是進化的結果。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深入到基因水平以種群為單位
(3)強調(diào)物種形成都是漸變過程,不能解釋物種大爆發(fā)現(xiàn)象。用達爾文進化學說的觀點來判斷,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在長期有毒農(nóng)藥的誘導下,農(nóng)田害蟲產(chǎn)生了抗藥性B.長頸鹿經(jīng)常努力伸長頸和前肢去吃樹上的葉子,因此頸和前肢都變得很長C.北極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環(huán)境里,它們定向產(chǎn)生了適應白色環(huán)境的變異D.野兔保護性的體色和鷹銳利的目光,是它們長期互相選擇的結果
解析:D農(nóng)田害蟲本身存在著或強或弱抗藥性的變異,在有毒農(nóng)藥長期的自然選擇作用下,農(nóng)田害蟲抗藥性得到積累加強;長頸鹿經(jīng)常努力伸長頸和前肢去吃樹上的葉子,因此頸和前肢都變得很長,這是拉馬克用進廢退、獲得性遺傳的觀點的體現(xiàn);變異是不定向的,環(huán)境對變異起選擇作用,北極熊的體色是與環(huán)境一致的白色,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野兔的保護色和鷹銳利的目光,是它們長期互相選擇的結果。D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杜布贊斯基在《遺傳學和物種起源》中完成對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綜合,主要包括:①自然選擇決定進化的方向,使生物向著適應環(huán)境的方向發(fā)展。②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進化機制的研究,屬于群體遺傳學的范疇;☆進化的實質就在于種群的基因頻率的改變,并由此引起生物類型的逐漸演變。③突變、選擇、隔離是物種形成和生物進化的機制杜布贊斯基考點3: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一、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生物進化
自然選擇人工選擇誰來選擇自然環(huán)境條件人選擇目的有利于生物生存有利于人類實例害蟲和病菌抗藥性肉食雞、蛋雞等聯(lián)系都能改變基因頻率,使生物進化(一)種群和種群基因庫1.種群:生活在一定區(qū)域的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的集和叫作種群。2.基因庫:一個種群中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這個種群的基因庫。一定的自然區(qū)域中只有一個基因庫嗎?
。錯種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單位,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種群中的個體并不是機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過繁殖將各自的基因傳給后代?;蝾l率:在一個種群基因庫中,某個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數(shù)的比率?;蛐皖l率:在一個種群中,某基因型個體占種群內(nèi)全部個體的比率?;蛐皖l率=某基因型個體總數(shù)種群全部個體數(shù)×100%某昆蟲決定翅色的基因頻率種群基因頻率的計算
應用:色盲在男性和女性中發(fā)病率的關系。D1.(2022·重慶·統(tǒng)考高考真題)人的扣手行為屬于常染色體遺傳,右型扣手(A)對左型扣手(a)為顯性。某地區(qū)人群中AA、Aa、aa基因型頻率分別為0.16、0.20、0.64。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該群體中兩個左型扣手的人婚配,后代左型扣手的概率為3/50B.該群體中兩個右型扣手的人婚配,后代左型扣手的概率為25/324C.該群體下一代AA基因型頻率為0.16,aa基因型頻率為0.64D.該群體下一代A基因頻率為0.4,a基因頻率為0.6B2.(2023·山東德州模擬)某小鼠群體中,A+、A和a互為等位基因,該種群基因型及個體數(shù)如下表:基因型A+A+A+AA+aAAAaaa個體數(shù)100200300100200100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A+的基因頻率是35%B.A+、A、a是基因突變的結果C.A+和A的根本區(qū)別是堿基序列不同D.該小鼠群體所有的A+、A、a基因,構成小鼠的基因庫D3.在一個較大的果蠅種群中,XB的基因頻率為90%,Xb的基因頻率為l0%,雌雄果蠅數(shù)相等,理論上XbXb、XbY的基因型頻率分別是()A.10%、10%B.1%、2%C.5%、0.5%D.0.5%、5%D【解析】由已知可得XB:Xb=9:1,且雄性個體的X:Y=1:1XbXb0.5%XbY5%根據(jù)遺傳平衡定律計算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2.計算公式:當?shù)任换蛑挥袃蓚€(設為A、a)時,設p表示A的基因頻率,q表示a的基因頻率,則:基因型AA的頻率=
;基因型Aa的頻率=
;基因型aa的頻率=
;(p+q)2=
=1。
1.若已知某種純合子的基因型頻率,即可直接開方求出相應基因的頻率。如在進行有性生殖的理想種群中,某種群隱性性狀(aa)的頻率為0.01,則a的基因頻率為=
。p22pqq2p2+2pq+q20.11.前提:在理想種群中。
(1)種群足夠大。(2)所有雌、雄個體之間自由交配并產(chǎn)生后代。(3)沒有遷入和遷出。(4)沒有自然選擇。(5)沒有基因突變。
2.(2023·廣東六校聯(lián)考)經(jīng)調(diào)查在某一種群內(nèi)AA的基因型頻率為40%,Aa的基因型頻率為60%,aa(致死基因型)的基因型頻率為0,那么隨機交配繁殖一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AA的基因型頻率占49/91B.Aa的基因型頻率占42/100C.自然選擇過程直接作用于個體的基因型D.該種群未發(fā)生進化A人的ABO血型系統(tǒng)決定于3個等位基因IA、IB、i,設基因IA的頻率為p,基因IB的頻率為q,基因i的頻率為r,人群中p+q+r=1。
在遺傳平衡的人群中,IAIA的基因型頻率為p2,IAi的基因型頻率為2pr;IBIB的基因型頻率為q2,IBi的基因型頻率為2qr;ii的基因型頻率為r2;IAIB的基因型頻率為2pq。(p+q+r)2=p2+q2+r2+2pq+2pr+2qr=1復等位基因頻率計算IAIAIBIBiiIAIBIAiIBi
通過抽樣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血型頻率(基因型頻率):A型血(IAIA,IAi)的頻率=0.45;B型血(IBIB,IBi)的頻率=0.13;AB型血(IAIB)的頻率=0.06;O型血(ii)=0.36。試計算IA、IB、i的基因頻率。(p+q+r)2=p2+q2+r2+2pq+2pr+2qr=1IAIAIBIBiiIAIBIAiIBiO型血的基因型頻率=r2=0.36;A型血的基因型頻率=p2+2pr=0.45;
B型血的基因頻率=q2+2qr=0.13;AB型血的基因型頻率=2pq=0.06。
解方程即可得出IA的基因頻率為0.3;IB的基因頻率為0.1;i的基因頻率為0.6。
1.檢驗429人的ABO血型,IA頻率為0.24。IB頻率為0.06。那么O型血的人數(shù)應是()A.200人B.210人C.220人D.230人解析:雄配子:IA、IB、i,雌配子:IA、IB、i,O型血的概率是:0.70*0.70=0.49所以O型血的人為0.49*429=210,選BB2.ABO血型系統(tǒng)由3個等位基因IA、IB、i決定,通過調(diào)查一由400個個體組成的群體,發(fā)現(xiàn)180人為A型血,144人為O型血,從理論上推測,該人群中血型為B型的人應有()A.24人B.36人C.52人D.76人C
解析:在ABO血型系統(tǒng)得基因中有3種:IA、IB、i,設IA為P,IB為q,i為r,三種基因頻率之和應等于1,所有基因型頻率的和等于1,即:(p+q+r)2=p2+q2+r2+2pq+2pr+2qr=1。A型血的基因頻率=p2+2pr,B型血的基因頻率=q2+2qr,AB型血的基因頻率=2pq,O型的基因頻率=r2。根據(jù)題意可以知道O型的有144人,總人數(shù)有400人,則r2=144/400,r=6/10。180人為A型血,則有p2+2pr=180/400,把r=6/10代入其中,可以知道p=3/10。由于p+q+r=1,可以知道q=1-p-r=1/10,而B型血的基因頻率=q2+2qr=13%,則B型血的人數(shù)應為13%×400=52人,故正確答案為C,52人。
3.金魚的一對相對性狀由一對等位基因(A、a)控制,其中a基因在純合時使胚胎致死(aa、XaXa、XaY等均為純合子).現(xiàn)取一對金魚雜交,F(xiàn)1代金魚共67只,其中雄金魚21只,則F1代金魚自由交配所得F2代成活個體中,a基因頻率為()A.1/8B.1/6C.1/11D.1/14C解析:一對金魚雜交,F(xiàn)1代金魚共67只,其中雄金魚21只,雌性個體:雄性個體≈2:1,說明金魚的這一對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親本的基因型為XAXa、XAY,F(xiàn)1中,雌性個體的基因型為XAXa、XAXA,產(chǎn)生卵細胞的基因型及比例是:XA:Xa=3:1,雄性個體的基因型為XAY,產(chǎn)生的精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XA:Y=1:1,因此F1代金魚自由交配所得F2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XAXA:XAXa:XAY:XaY=3:1:3:1.,其中XaY死亡,所以成活個體中XAXA:XAXa:XAY=3:1:3;Xa的基因頻率=1÷(3×2+1×2+3)=1\11.故選:C.4.囊性纖維變性是一種常染色體遺傳病,在歐洲人群中每2500個人中就有一人患此病。如果一對健康的夫婦有一個患病的兒子,此后,該女又與另一健康男子再婚,則再婚后他們生一個患此病的男孩的概率是多少?()A.0.49%B.0.04%C.3.9%D.2%
解析:該婦女與歐洲人群中基因型為Aa的男人結婚生育囊性纖維變性患者的概率為1/4,生育囊性纖維變性男孩的概率為1/8(白化病患者1/4,生男生女各1/2)。則該婦女與健康男子結婚生育一患囊性纖維變性男孩的概率為:1/4×1/2×0.0392≈0.49%。0.0392=98/2499A5.在某個海島上,每一萬個人中有500名男子患紅綠色盲,則該島上的人群中,女性攜帶者的數(shù)量為每萬人中有?(假設男女比為1:1)()A.1000人B.900人C.800人D.700人
解析:假設男女比為1:1每一萬個人中有500名男子患紅綠色盲,可知男性色盲患者的發(fā)病率為500/(10000/2)=10%可知Xb=10%那么XB=90%,女性攜帶者概率為2*10%*90%=18%,女性攜帶者的數(shù)量為每萬人中有(假設男女比為1:1)18%*10000/2=900。B自交與自由交配中基因頻率的計算1.自交2.自由交配
在無突變、各種基因型的個體生活力相同時,處于遺傳平衡的種群自由交配遵循遺傳平衡定律,上下代之間種群的基因頻率及基因型頻率都保持不變。
雜合子自交,基因型頻率發(fā)生變化,純合子比例逐漸增大,雜合子比例逐漸下降,但基因頻率不變。1.(2024·海南選擇考)匍匐雞是一種矮型雞,匍匐性狀基因(A)對野生性狀基因(a)為顯性,這對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且A基因純合時會導致胚胎死亡。某雞群中野生型個體占20%,匍匐型個體占80%,隨機交配得到F1,F(xiàn)1雌、雄個體隨機交配得到F2。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F1中匍匐型個體的比例為12/25B.與F1相比,F(xiàn)2中A基因頻率較高C.F2中野生型個體的比例為25/49D.F2中a基因頻率為7/9√2.(2024·湖南、江西十四校聯(lián)考)紅綠色盲是一種常見的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假設在一個數(shù)量較大的群體中,男女比例相等,XB的基因頻率為80%,Xb的基因頻率為20%,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該群體男性中的Xb的基因頻率高于20%B.一對表現(xiàn)正常的夫婦,不可能生出患紅綠色盲的孩子C.在這一人群中,XbXb、XbY的基因型頻率依次為2%、10%D.如果不采取遺傳咨詢、基因檢測等措施,該群體中紅綠色盲的發(fā)病率會越來越高√3.與外界隔離的某島嶼上,經(jīng)調(diào)查該地區(qū)居民中白化病的致病基因頻率為a,紅綠色盲的致病基因頻率為b,抗維生素D佝僂病的致病基因頻率為c,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4.真題演練(2023·湖北)某二倍體動物種群有100個個體,其常染色體上某基因有A1、A2、A3三個等位基因。對這些個體的基因A1、A2、A3進行PCR擴增,凝膠電泳及統(tǒng)計結果如圖所示。該種群中A3的基因頻率是A.52% B.27% C.26% D.2%B遺傳平衡群體無法進化怎樣進化?先打破平衡種群較小不自由交配有突變有自然選擇有遷入、遷出基因頻率發(fā)生改變
對自然界的種群來說,不能滿足遺傳平衡規(guī)律的種群基因頻率會發(fā)生變化嗎?影響基因頻率改變的因素有哪些?遺傳漂變——基因頻率的隨機波動3.基因頻率:在一個種群基因庫中,某個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數(shù)的比值,叫作基因頻率。
(1)影響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變化的因素: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自然選擇、遷移和遺傳漂變等
(2)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改變(二)突變和基因重組產(chǎn)生進化的原材料1.可遺傳的變異來源:突變(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和基因重組2.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只是產(chǎn)生了生物進化的原材料,不能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3.突變有害和有利不是絕對的,往往取決于環(huán)境。(三)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突變和基因重組都是隨機的、不定向的,因此它們只是提供了生物進化的原材料,不能決定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方向,即不能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不定向的定向改變(1)原因: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有更多的機會產(chǎn)生后代,種群中相應基因的頻率會________;相反,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留下后代的機會少,種群中相應基因的頻率會______。(2)結果: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__會發(fā)生定向改變,導致生物朝著一定的方向不斷進化。不斷提高下降種群的基因頻率探究·實踐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基因型頻率SS10%11.5%Ss20%22.9%ss70%65.6%基因頻率S20%23%s80%77%12.9%25.8%61.3%26%74%14.3%29.7%56.0%29%71%升高升高降低升高降低分析結果,得出結論環(huán)境的選擇作用使s基因頻率越來越低,S基因的頻率越來越高。自然選擇使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改變。樺尺蛾種群中s基因(決定淺色性狀)的頻率為什么越來越低呢?1870年,樺尺蛾種群基因型頻率為SS10%,Ss20%,ss70%。S基因的頻率為20%。在樹干變黑這一環(huán)境條件下,假如樹干變黑不利于淺色樺尺蛾的生存,使得淺色個體每年減少10%,黑色個體每年增加10%。探究自然選擇對種群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新的等位基因多種多樣的基因型種群中出現(xiàn)大量可遺傳的變異形成了進化的原材料
自然選擇有利變異積累不利變異淘汰種群基因頻率
定向改變生物進化
在定向的自然選擇的作用下,種群的基因頻率會發(fā)生定向改變,導致生物朝著一定的方向不斷進化。1.自然選擇的實質什么?自然選擇作用的直接對象、間接對象、根本對象分別是什么?自然選擇的實質——種群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自然選擇的直接對象——生物個體的變異性狀(表現(xiàn)型)自然選擇的間接對象——相關的基因型自然選擇的根本對象——與生物個體變異性狀相對應的基因
變異是不定向的,自然選擇是定向的,自然選擇決定生物的進化方向。2.生物進化的實質:種群基因頻率在自然選擇作用下的定向改變4.生物進化的方向是指
。適應環(huán)境的方向3.“自然選擇”中的自然是指
。環(huán)境
變異在
(前/后),自然選擇在
(前/后);即變異在環(huán)境變化之前已經(jīng)產(chǎn)生,環(huán)境只起選擇作用,并不影響變異的方向。通過環(huán)境選擇將生物個體產(chǎn)生的適應環(huán)境的變異保留下來。1.物種的概念
在遺傳學和進化論中,把能夠在自然狀態(tài)下相互交配,并能夠產(chǎn)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稱為一個物種,簡稱“種”。種群物種概念生活地域相互關系生活在同一區(qū)域的同種生物總和。彼此可以交配實現(xiàn)基因交流。在自然狀態(tài)下能夠相互交配和繁殖,并產(chǎn)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個體。同一地點一定自然區(qū)域一個物種可以包括多個種群,一個種群內(nèi)只有一個物種二、隔離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隔離導致物種的形成地理隔離(生殖隔離的先決條件)生殖隔離(區(qū)分物種的主要依據(jù))
①地理隔離:同種生物由于地理障礙而分成不同的種群,使得種群間不能發(fā)生基因交流的現(xiàn)象。
②生殖隔離:不同物種之間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產(chǎn)生可育后代的現(xiàn)象。隔離:不同種群間的個體,在自然條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現(xiàn)象(界門綱目科屬種)東北虎華南虎亞洲象非洲象
在遺傳學和進化論的研究中,把能夠在自然狀態(tài)下相互交配并且產(chǎn)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稱為一個物種,簡稱“種”。界門目科屬種綱動物界脊椎動物門奇蹄目馬科馬屬馬哺乳綱驢屬驢動物界脊椎動物門食肉目貓科豹屬虎哺乳綱獅南美洲原始地雀教材P1172.隔離及其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南美洲地雀變異類型一新物種一變異類型二多種基因型
突變基因重組地理隔離阻止基因交流
不同自然選擇基因頻率定向改變
長時間積累基因庫差別顯著生殖隔離新物種二突變和基因重組種群基因頻率自然選擇原材料方向改變基因庫差別積累時間地理隔離等產(chǎn)生生殖隔離導致物種形成標志
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隔離是物種形成的三個環(huán)節(jié)。突變和基因重組:為生物進化提供豐富的原材料。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隔離:導致物種的形成。(1)進化取決于種群基因頻率是否發(fā)生改變。只要種群的基因頻率發(fā)生改變,生物就一定發(fā)生了進化。(2)物種形成取決于是否形成生殖隔離。①進化是量變,進化不一定形成新物種。②物種形成是質變,新物種形成一定發(fā)生了進化(3)新物種形成不一定經(jīng)過地理隔離,但不管哪種方式都需要達到生殖隔離才能完成新物種的形成。地理隔離是物種形成的量變階段,生殖隔離是物種形成的質變時期。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物種形成的三大模式[易錯提醒]種群≠物種,物種的形成也不一定要經(jīng)過地理隔離。AABBCC(普通小麥)DD(黑麥)ABC配子D配子ABCD(不育)AABBCCDD(八倍體小黑麥)(可育)秋水仙素處理例:八倍體小黑麥的培育
進化是量變,物種形成是質變;生殖隔離是物種形成的標志,是物種形成的最后階段,是物種間的真正界限。一、協(xié)同進化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fā)展,這就是共同進化。1.概念:2.原因:
生物與生物之間的相互選擇和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影響。一種植物專門由一種動物傳粉考點4:協(xié)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小丑魚和??鼍投箍浦参铩N間互助不同物種之間的共同進化3.不同生物間的共同進化生物與生物之間的協(xié)同進化,僅發(fā)生在不同物種之間,同種生物間不存在協(xié)同進化。
自然選擇有利于羚羊種群中肌肉發(fā)達、動作敏捷的個體,也有利于獵豹種群中跑得快的個體。這兩個物種的進化過程宛如一場漫長的“軍備競賽”。獵豹追捕羚羊——種間斗爭不同物種之間的共同進化捕食者的存在是否對被捕食者有害無益?
①收割理論:捕食者往往捕食個體數(shù)量多的物種,這樣就會避免出現(xiàn)一種或少數(shù)幾種生物占絕對優(yōu)勢的局面,為其他物種的形成騰出空間,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種多樣性,并使多個生物種群的數(shù)量維持在一定范圍內(nèi);②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個體,客觀上起到了促進種群發(fā)展的作用;
③“精明的捕食者”策略:
捕食者一般不能將所有的獵物吃掉,否則自己也無法生存。捕食關系有利于捕食者和被捕食者協(xié)同進化。捕食、寄生、競爭4.生物和無機環(huán)境間的共同進化原始大氣最初無氧氣
→氧氣需氧型厭氧型→類型代謝原始生物出現(xiàn)光
合生物
通過漫長的共同進化過程,地球上不僅出現(xiàn)了千姿百態(tài)的物種,豐富多彩的基因庫,而且形成了多種多樣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也就是形成了生物的多樣性。二、生物多樣性的形成物種多樣性
遺傳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1.生物多樣性的內(nèi)容:3.研究生物進化的主要依據(jù):化石2.形成生物多樣性的原因:長期自然選擇、共同進化的結果指遺傳信息的總和,包括地球上所有動植物、微生物個體的基因。地球上生物物種的多樣性。生物圈中生態(tài)環(huán)境、生物群落和生態(tài)過程的多樣性。46億年前地球形成30多億年前生命的起源5.4億年前前寒武紀
寒武紀2.45億年前6600萬年前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通過漫長的共同進化過程,地球上不僅出現(xiàn)了千姿百態(tài)的物種,豐富多彩的基因庫,而且形成了多種多樣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也就是形成了生物的多樣性。生物多樣性的形成
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是多種多樣的環(huán)境對生物不定向變異進行選擇的結果。基因多樣性是形成物種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的基礎,反過來物種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又影響基因多樣性。生物多樣性的形成過程(1)生命的起源(30多億年前):最早的生物化石--古細菌(距今35億年)
就目前所掌握的證據(jù)來看,最早的生物化石是35億年前的古細菌化石(圖6-14)。在此之后大約20億年的漫長歲月中,地球上的生物主要是海洋中種數(shù)不多的細菌(包括藍細菌),它們都是原核生物。這一時期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是只有生產(chǎn)者和分解者的兩極生態(tài)系統(tǒng)。最早出現(xiàn)的生物是厭氧的單細胞生物,它們生活在原始海洋中。(2)此后大約20億年,地球上的生物主要是海洋中種類不多的藍藻和細菌,都是原核生物。這一時期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是只有生產(chǎn)者和分解者的兩極生態(tài)系統(tǒng)。(3)真核生物出現(xiàn),出現(xiàn)有性生殖方式,實現(xiàn)了基因重組,增強了生物變異的多樣性,進化速度明顯加快,多細胞植物和動物的種類不斷增加。古細菌化石(單細胞生物,約35億年前)海綿(原始多細胞生物,約6億年前)異養(yǎng)厭氧自養(yǎng)需氧光和細菌出現(xiàn)(4)5.4~5億年前的寒武紀,海洋中有大量的無脊椎動物爆發(fā)式地迅速形成,這就是著名的寒武紀大爆發(fā)。大量的動物構成了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第三極——消費者,使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更加復雜的結構。寒武紀的海洋生物類群想象圖兩極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產(chǎn)者、分解者)三極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產(chǎn)者、消費者、分解者)(5)大約4億年前,造山運動使海洋縮小,陸地擴大,一些海洋植物開始適應陸地生活,形成了原始的陸生植物,主要是蕨類植物。隨后才出現(xiàn)了適應陸地生活的動物——原始兩棲類。生物的登陸改變著陸地的環(huán)境,陸地上復雜的環(huán)境又為生物的進化提供了廣闊的舞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先后扮演了生產(chǎn)者中的主角,鳥類、哺乳類等稱為地球上占優(yōu)勢的動物類群,復雜多樣的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逐漸形成。(6)在中生代統(tǒng)治地球達1億年之久的各種恐龍,在白堊紀末全部滅絕,恐龍的滅絕為哺乳類的興盛騰出了空間,使生物進化翻開了嶄新的一頁。(7)人類也是生物進化的產(chǎn)物。4億年前陸地景觀想象圖
有性生殖實現(xiàn)了基因重組,增加了生物變異的多樣性,加快了生物進化速度。生物進化順序:水生、簡單、低等→陸生、復雜、高等(一)以自然選擇學說為核心的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基本觀點是三、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主要內(nèi)容1.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2.生物進化的實質在于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3.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突變和基因重組產(chǎn)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定向改變并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1)有些學者的研究表明,大量的基因突變是_____的,因此有人主張,決定生物進化方向的是_________的逐漸積累,而不是_________。(2)有人提出物種形成并不都是漸變的過程,而是物種_________與_____________交替出現(xiàn)的過程。(二)生物進化理論在發(fā)展中性中性突變自然選擇長期穩(wěn)定迅速形成新種中性突變學說:間斷平衡學說:生物進化論不會停滯不前,而是在不斷發(fā)展。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探究.實踐
1.目的要求
通過觀察細菌在含有抗生素的培養(yǎng)基上的生長狀況,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2.實驗原理
一般情況下,一定濃度的抗生素會殺死細菌,但變異的細菌可能產(chǎn)生耐藥性。在實驗室連續(xù)培養(yǎng)細菌時,如果向培養(yǎng)基中添加抗生素,耐藥菌有可能存活下來。3.材料用具
經(jīng)高溫滅菌的牛肉膏蛋白胨液體培養(yǎng)基及固體培養(yǎng)基平板,細菌菌株(如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含有抗生素(如青霉素、卡那霉素等)的圓形濾紙片(以下簡稱”抗生素紙片”),不含抗生素的紙片,鑷子,涂布器,無菌棉簽,酒精燈,記號筆,直尺等。4.方法步驟①培養(yǎng)皿分區(qū)、標號。③將不含抗生素的紙片和抗生素紙片分別放在平板的不同位置。②涂布平板。④將培養(yǎng)皿倒置于37℃的恒溫箱中培養(yǎng)12~~~16h。⑥從抑菌圈邊緣的菌落上挑取細菌,接種到已滅菌的液體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然后重復步驟2~~~5。如此重復幾代,記錄每一代培養(yǎng)物抑菌圈直徑。⑤觀察培養(yǎng)基上細菌的生長狀況。紙片附近是否出現(xiàn)了抑菌圈?如果有,測量和記錄每個實驗組中抑菌圈的直徑,并取平均值。
用記號筆在培養(yǎng)皿的底部畫2條相互垂直的直線,將培養(yǎng)皿分為4個區(qū)域,分別標記為①~~~④。
取少量細菌的培養(yǎng)液,用無菌的涂布器(或無菌棉簽)均勻地涂抹在培養(yǎng)基平板上。
用無菌的鑷子先夾取1張不含抗生素的紙片放在①號區(qū)域中央,再分別夾取1張抗生素紙片放在②~~~④號區(qū)域中央,蓋上蓋玻片。抑菌圈直徑/cm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12.261.891.6222.411.911.6732.421.871.69平均值2.361.891.665.結果和結論結論:抗生素對細菌有選擇作用,抗生素對細菌抑制作用越來越弱。1.在培養(yǎng)基上是否有細菌生長?在放有抗生素紙片的區(qū)域呢?有在放有抗生素紙片的周圍區(qū)域沒有細菌生長,形成了抑菌圈。2.在連續(xù)培養(yǎng)幾代后,抑菌圈的直徑發(fā)生了什么變化?這說明抗生素對細菌產(chǎn)生了什么作用?抑菌圈的直徑隨著培養(yǎng)代數(shù)的增加而逐漸縮小;說明在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下,細菌的抗藥性逐漸增強。討論1.為什么要從抑菌圈邊緣的菌落上挑取細菌?
抗生素能夠殺死細菌,在抑菌圈邊緣抗生素濃度較低,可能存在具有耐藥性的細菌,因此要從抑菌圈邊緣的菌落上挑取細菌。2.你的數(shù)據(jù)是否支持“耐藥菌是普遍”存在的”這一說法?說說你的理由。支持。因為抑菌圈邊緣生長的細菌可能是耐藥菌。3.在本實驗的培養(yǎng)條件下,耐藥菌所產(chǎn)生的變異是有利還是有害的?你怎么理解變異是有利還是有害的?
在本實驗條件下,耐藥菌產(chǎn)生的變異一般來說是有利的,有利于生物在特定環(huán)境中生存和繁殖的變異,在此環(huán)境中就是有利變異。4.濫用抗生素的現(xiàn)象十分普遍。例如,有人生病時覺得去醫(yī)院很麻煩,就直接吃抗生素;有的禽畜養(yǎng)殖者將抗生素添加到動物飼料中。你認為這些做法會有什么后果?
濫用抗生素會使病菌的抗藥基因不斷積累,抗藥性不斷增強,導致抗生素藥物失效,促進耐藥菌的產(chǎn)生。注意:抗生素不是誘變因子,因此細菌耐藥性變異的產(chǎn)生與抗生素無關。細菌產(chǎn)生耐藥性過程屬于基因突變,而基因突變具有不定向性。濾紙片上的抗生素殺死了周圍的細菌,使其不能形成菌落,而形成抑菌圈。1.如圖表示生物新物種形成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對圖示分析正確的是(
)A.圖中a表示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B.種群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是形成新物種的前提C.圖中b表示地理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D.圖中c表示生殖隔離,指兩種生物不能雜交產(chǎn)生后代B2.(2019·天津,6)囊鼠的體毛深色(D)對淺色(d)為顯性,若毛色與環(huán)境差異大則易被天敵捕食。調(diào)查不同區(qū)域囊鼠深色表型頻率,檢測并計算基因頻率,結果如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深色囊鼠與淺色囊鼠在不同區(qū)域的分
布現(xiàn)狀受自然選擇影響B(tài).與淺色巖P區(qū)相比,深色熔巖床區(qū)囊
鼠的雜合子頻率低C.淺色巖Q區(qū)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為DD、DdD.與淺色巖Q區(qū)相比,淺色巖P區(qū)囊鼠的隱性純合子頻率高√3.1973年,有位進化生物學家針對物種進化提出了紅皇后假說:一個物種的任何進化可能構成對其他相關物種的競爭壓力,物種之間的關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度安置住房產(chǎn)權分割買賣合同3篇
- 2025年度智能電網(wǎng)建設與運營承包合同含新能源并網(wǎng)與電力調(diào)度4篇
- 2025年度特種貨車承包運營合同4篇
- 2025年度?;奋囕v物流運輸合同4篇
- 2025年度幼兒園教室窗簾安全性與環(huán)保性檢測合同4篇
- 2025年度智能化城市景觀承包設計工程合同4篇
- 2024試讀生權益保障合同:學生試用條款明細版B版
- 2025年度智能充電樁設備集成采購合同4篇
- 2025年度二零二五年度竹林資源承包與生態(tài)旅游開發(fā)合同3篇
- 2025年度儲藏室租賃與貨物出入庫管理服務協(xié)議3篇
- 2019級水電站動力設備專業(yè)三年制人才培養(yǎng)方案
- 室內(nèi)裝飾裝修施工組織設計方案
- 洗浴中心活動方案
- 送電線路工程施工流程及組織措施
- 肝素誘導的血小板減少癥培訓課件
- 韓國文化特征課件
- 抖音認證承諾函
- 清潔劑知識培訓課件
- 新技術知識及軍事應用教案
- 高等數(shù)學(第二版)
- 肺炎喘嗽的中醫(yī)護理常規(guī)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