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1723-2010 多級嵌擠骨架密實型瀝青混合料技術規(guī)范_第1頁
DB37T 1723-2010 多級嵌擠骨架密實型瀝青混合料技術規(guī)范_第2頁
DB37T 1723-2010 多級嵌擠骨架密實型瀝青混合料技術規(guī)范_第3頁
DB37T 1723-2010 多級嵌擠骨架密實型瀝青混合料技術規(guī)范_第4頁
DB37T 1723-2010 多級嵌擠骨架密實型瀝青混合料技術規(guī)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0-12-30發(fā)布2011-01-01實施2010北京主編單位:山東省交通運輸廳批準部門:山東省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實施日期:2011年01月01日多級嵌擠骨架密實型瀝青混合料(簡稱SDM)是以《瀝青混凝土路面抗滑磨耗層的研究》課題立項研究為基礎提出的一種骨架密實型瀝青混合料。經(jīng)過多年的實驗研究及大面積實體工程實踐,證明采用多級嵌擠理論設計的SDM瀝青混合料較傳統(tǒng)密級配瀝青混合料表現(xiàn)出更好的高溫穩(wěn)定性和表面服務特性,同時又保持了傳統(tǒng)密級配瀝青混合料密水、耐老化的優(yōu)點,SDM可用于瀝青路面的表面SDM在材料技術要求、礦料級配及混合料性能等方面根據(jù)山東省實際情況,在《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guī)范》(JTGF40-2004)的基礎上進行了部分調整,主要包括:礦料級配范圍、配合比的設計方法、集料與瀝青部分指標、混合料部分性能等。為了更好地為使用單位提供SDM瀝青混合料的設計、施工及質本規(guī)范由山東省交通運輸廳歸口并提出。主編單位:山東省交通運輸廳編寫單位:山東省交通廳公路局山東省交通科學研究所本規(guī)范主要起草人:楊永順、王林、馬士杰、胡宗文、陳江、房建果、薛志超、楊啟超各單位或個人對本《規(guī)范》有何意見或建議,請及時與編寫單位山東省交通科學研究所,地址:濟南市無影山中路38號,郵編:250031)。 2術語、符號、代號 2.1術語 2.2符號及代號 3材料 3.1一般規(guī)定 43.2粗集料 43.3細集料 3.4填料 3.5瀝青膠結料 4混合料組成設計 4.1混合料組成設計原則 4.2礦料級配設計 4.3混合料設計 4.4性能檢驗 4.5生產配合比設計 5SDM施工工藝 5.1準備工作 5.2拌和廠要求 5.6SDM的壓實及成型 5.7水泥混凝土橋面SDM鋪裝的壓實及成型 6施工質量管理和檢查驗收 6.1一般規(guī)定 6.2施工前的材料與設備檢查 6.3鋪筑試驗段 6.4施工過程中的質量管理與檢查 206.5交工驗收階段的工程質量檢查與驗收 23附錄A多級嵌擠密級配瀝青混合料的礦料級配設計方法 24附錄B集料松散、搗實、振實狀態(tài)密度及空隙試驗方法 30附錄C多級嵌擠密級配設計方法算例 33附錄D熱拌瀝青混合料配合比設計實例 37附錄E熱拌瀝青混合料試件漢堡車轍標準試驗方法 42 47 482術語、符號、代號 49 4配合比設計 5施工工藝 6質量控制 附錄A瀝青混合料的礦料級配設計方法 附錄E熱拌瀝青混合料試件漢堡車轍標準試驗方法 1.0.1為指導SDM的設計與施工,保證瀝青路面施工質量,制定1.0.2本規(guī)范適用于使用SDM的各種新建、改建及養(yǎng)護瀝青路面1.0.3本規(guī)范規(guī)定了SDM的技術指標、配合比設計、施工工藝、質量控制及驗收方法和標準。1.0.4SDM施工應符合環(huán)境保護規(guī)定,同時保證施工安全,施工人員應有符合國家規(guī)定的勞動保護條件。1.0.5SDM在設計與施工時除應符合本規(guī)范外,尚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和行業(yè)有關標準、規(guī)范的規(guī)定。1.0.6本規(guī)范僅列出所引用行業(yè)標準的試驗方法的試驗規(guī)程編號,將不再列出行業(yè)標準名稱。2.1.1瀝青膠結料Asphaltbinder(美),Asphaltcement(美)bitumenbinder(英)bitumencement(英)在瀝青混合料中起膠結作用的瀝青類材料(含添加的外摻劑、改性劑等)的總稱。2.1.2改性瀝青Modifiedbitumen(英)Modifiedasphaltcement摻加高分子聚合物、天然瀝青、磨細的橡膠粉或者其他填料等外合料的性能得以改善而制成的瀝青膠結料。2.1.3多級瀝青膠結料MultigradeAsphaltCement在瀝青中摻加改性劑,通過化學反應制成的瀝青膠結料,能使瀝青低溫和高溫性能得以改善并適用于多種氣候區(qū)域。2.1.4瀝青混合料Bituminousmixtures(英),Asphaltmixtures由礦料與瀝青膠結料拌和而成的混合料的總稱。2.1.5多級嵌擠骨架密實型瀝青混合料AggregateSkeletonDenseAsphaltMixtures粗集料形成骨架結構,細集料逐級依次填充形成多級嵌擠的骨架密實型瀝青混合料。2.1.6貝雷法BaileyMethod由美國以利諾州交通部RobertD.Bailey先生提出的一種確定瀝青混合料級配的方法,旨在使設計級配形成穩(wěn)定的骨架結構,同時達到密實的效果,從而提高瀝青混合料的抗車轍能力和耐久性。2.1.7集料最大粒徑Maximumsizeofaggregate指集料的100%都要求通過的最小的標準篩孔尺寸。2.1.8集料的公稱最大粒徑NominalMaximumSizeofAggregate第一次篩余大于10%的上一級篩孔尺寸。通常比集料最大尺寸小2.1.9最大理論密度線Theoreticalmaximumdensitycurve0.45次冪級配曲線圖中,從原點到最大尺寸所對的右上角的聯(lián)線。2.1.10集料分布度將級配曲線各相鄰篩孔之間的斜率(Sa)與最大理論密度線之間的斜率之比(Sb)定義為篩孔間集料分布度,用Sc表示。本規(guī)范各種符號、代號及意義詳見表2.2。γseγsbγsa3.1.1石料開采應注意環(huán)境保護,防止破壞生態(tài)平衡。采石場在生產過程中必須清除覆蓋層及泥土夾層。生產碎石用的原石不得含有土3.1.2集料的選擇必須經(jīng)過認真的料源調查,確定料源應盡可能就地取材,料源的選擇要保證一定的規(guī)模和穩(wěn)定,質量符合使用要求。為保證混合料性能的穩(wěn)定,原則上同一規(guī)格的集料在配合比設計和生產過程中不得隨意更換。若確需更換的必須重新進行原材料檢驗及配3.1.3集料粒徑規(guī)格以方孔篩為準。不同料源、品種、規(guī)格的集料不得混雜堆放,嚴格控制材料的變異性。堆放集料成品的場地應進行硬化并保證排水順暢,細集料應采取嚴格的防雨措施。3.1.4SDM使用的各種原材料運至施工現(xiàn)場后應取樣進行質量檢驗,經(jīng)評定合格后方可使用,不得以供應商提供的檢測報告或商檢報告代替現(xiàn)場檢測。任何材料進入施工現(xiàn)場時都應登記,簽發(fā)材料驗收3.1.5SDM優(yōu)先選用棱角性良好的粗、細集料。3.2.1SDM用粗集料指軋制的粒徑大于2.36mm的堅硬巖石。3.2.2粗集料應潔凈、干燥、表面粗糙,質量應符合《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guī)范》(JTGF40)表4.8.2的規(guī)定。當單一規(guī)格集料的質量指標達不到表中要求,而按照瀝青混合料中各種規(guī)格粗集料比例計算的質量指標符合要求時,經(jīng)論證后,允許使用。對受熱易變質的集料,宜采用經(jīng)拌和機烘干后的集料進行檢驗。3.2.3粗集料應滿足《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guī)范》(JTGF40)3.2.4粗集料與瀝青的粘附性不宜小于5級,當粘附性不滿足要求時,應采用摻加石灰粉的措施以提高水穩(wěn)定性。硬質巖類集料宜采用基性火成巖(玄武巖及輝綠巖等)。3.3.1SDM用細集料包括石屑、機制砂和天然砂。3.3.2機制砂宜采用專用的制砂機制造,并選用優(yōu)質石料生產,其級配應符合《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guī)范》(JTGF40)表4.9.4中S16的要求。當采用反擊式或錘式破碎機生產的基性火成巖集料經(jīng)過篩選的小于2.36mm的部分,具有較好的棱角性時,經(jīng)除塵處理,可以作為機制砂使用。當使用天然砂時,其用量不宜超過集料總量的10%。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guī)范》(JTGF40)表4.9.3的規(guī)定。未經(jīng)研究論證,SDM嚴禁使用海砂。3.3.4石屑應嚴格控制0.075mm以下部分含量,應符合表3.3.23.3.5細集料應潔凈、干燥、無風化、無雜質,并有適當?shù)念w粒級mm)或亞甲藍值(適用于0~2.36mm或0~0.15mm)表示。%—%%44s%%3.3.6高速公路或一級公路的細集料場地宜采用鋼結構防雨棚遮3.4.1瀝青混合料的礦粉必須采用潔凈的石灰?guī)r經(jīng)磨細得到。礦粉應干燥、潔凈,能自由地從粉料倉中流出,其質量應滿足《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guī)范》(JTGF40)表4.10.1的要求。3.4.2瀝青混合料生產過程中,應減少礦粉細度的變異。3.4.3拌和機拌和過程中產生的回收粉不得作為礦粉使用,應及時排出并采取挖坑掩埋等安全措施防止污染環(huán)境。3.4.4為了提高混合料的水穩(wěn)定性,在生產過程中礦粉宜摻入石灰粉,摻加量以石灰粉質量占設計瀝青混合料總質量的1.3±0.3%為準。石灰粉應達到《公路路面基層施工技術規(guī)范》(JTJ034)規(guī)定的鈣質Ⅲ級及以上技術要求。3.5.1可采用道路石油瀝青或改性瀝青,質量應符合《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guī)范》(JTGF40)要求。3.5.2當選用道路石油瀝青作為膠結料時,膠結料應符合表3.5.2ABAB℃ABA%AB℃%%±0.8%ABA864B6423.5.3生產改性瀝青的基質瀝青與改性劑應具有良好的配伍性,其質量應滿足表3.5.2中A級道路石油瀝青技術要求。當選用聚合物改性瀝青作為膠結料時,改性瀝青質量應符合《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guī)范》(JTGF40)表4.6.2的技術要求。3.5.4當選用多級瀝青作為膠結料時,瀝青質量應符合表3.5.4的℃℃%%%注:表中常規(guī)指標現(xiàn)場做,其他指標可根據(jù)監(jiān)理而定,老化試驗(RTFOT)為準,允許采用薄膜加熱試驗(TFOT)代替,但必須在報告中注明,且不得作3.5.5供應商在提供改性瀝青的質量報告時應提供基質瀝青的質量檢驗報告或瀝青樣品。3.5.6改性瀝青可采用工廠化生產或在現(xiàn)場生產。改性瀝青存貯過程中應進行攪拌,現(xiàn)場生產的改性瀝青宜隨配隨用,并進行攪拌,防3.5.7在施工過程中應定期取樣檢驗產品質量,發(fā)現(xiàn)離析等質量不符要求的改性瀝青不得使用。4.1.1進行混合料組成設計時所選用的原材料應具有代表性,原材料選定后不得更改,如原材料有變化應重新進行混合料組成設計。4.1.2SDM通常為粗型(C型)瀝青混合料。4.1.3SDM可采用馬歇爾設計方法進行設計。條件允許時可采用高性能瀝青混合料設計方法(參見山東省地方標準《高性能瀝青混合料技術規(guī)范》4.3)進行設計,并采用馬歇爾設計方法進行檢驗。4.1.4SDM混合料設計空隙率應根據(jù)工程經(jīng)驗、現(xiàn)場壓實效果和其它先進設計方法所確定的空隙率進行確定。高速公路或一級公路SDM混合料設計空隙率通常為4.5%。4.2.1SDM礦料級配應符合工程設計級配范圍。工程設計級配范圍的確定可按照附錄A的方法進行。一般情況下也可采用表4.2.1所推薦的級配范圍作為工程設計級配范圍。當使用棱角性或硬度特殊的集料時,須按照附錄A的方法進行單獨設計確定工程設計級配范圍。---4.3.1成型方法SDM可采用馬歇爾成型方法,成型時混合料取樣要均勻并具有代表性,具體技術標準見表4.3.1。普通瀝青混合料拌和及壓實溫度應通過在135℃及175℃條件下測定瀝青膠結料的粘度-溫度曲線來確定。改性瀝青的拌和及壓實溫度應根據(jù)工程經(jīng)驗或體積法比對法確定。次%853456SDM也可采用旋轉壓實儀(SGC)設計成型。旋轉壓實儀采用的成型參數(shù)與技術標準應滿足山東省地方標準《高性能瀝青混合料技術規(guī)范》表4.3.1的要求。4.3.2體積指標測定1.成型試件的毛體積相對密度測定采用表干法,并據(jù)此計算瀝青混合料試件的空隙率、礦料間隙、粗骨料間隙率等各項體積指標。2.理論最大相對密度參考《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guī)范》(JTGF40)規(guī)定的方法確定。4.3.3設計瀝青含量確定SDM混合料設計應采用設計空隙率對應的瀝青含量作為設計瀝青含量,設計瀝青含量所對應的VMA、VFA、流值、穩(wěn)定度等應滿足SDM相關技術指標的要求。4.4.1高溫性能檢驗用于鋪筑中、上面層的SDM混合料應進行高溫穩(wěn)定性檢驗。高溫穩(wěn)定性檢驗可采用車轍試驗,評價指標為動穩(wěn)定度(DS并符合4.4.2低溫性能檢驗對公稱最大尺寸等于或小于19mm的SDM宜在溫度-10℃、加載速率為50mm/min的條件線檢驗低溫抗裂性能,低溫抗裂性能采用彎曲試驗破壞應變(με)作為評價指標,SDM的破壞應變不宜小于表4.4.2SDM低溫彎曲試驗破壞應變(με)破壞應變(με)4.4.3水穩(wěn)定性檢驗對SDM應檢驗水穩(wěn)定性,以評價抗水損害能力。水穩(wěn)定性采用凍融劈裂殘留強度比(TSR)來衡量,并符合表4.4.3的要求。4.5.1一般規(guī)定1SDM瀝青混合料目標配合比完成后,應進行生產配合比設計及生產配合比性能驗證。2礦料級配與瀝青用量應與目標配合比設計相近,工程設計級配及油石比應經(jīng)配合比設計檢驗及試驗段鋪筑確定。3生產過程中對確定的生產配合比不得隨意變更。當進場材料發(fā)生變化或生產出的SDM的體積指標以及馬歇爾穩(wěn)定度試驗指標不符合要求時,應重新進行配合比設計,及時調整配合比。4生產過程中應保證SDM礦料級配、油石比、體積指標以及馬歇爾穩(wěn)定度試驗指標的檢驗頻率。4.5.2生產配合比設計1根據(jù)SDM混合料類型選擇適宜的篩孔尺寸,調整振動篩的安裝角度,按照目標配合比設定冷料比例,并經(jīng)標定得出集料供料曲線,確保熱料倉用量平衡。2按規(guī)定方法從二次篩分后的熱料倉取樣,測試各熱料倉的集料3依據(jù)熱料倉集料的篩分結果,設定粗細不同的三個配合比例,采用拌和站進行混合料拌合,取料進行馬歇爾試驗及瀝青抽提試驗,檢驗混合料的各項體積指標、瀝青含量及級配是否滿足要求,確定各熱料倉集料的配合比例。4按目標配合比的設計瀝青用量及設計瀝青用量的±0.3按照確定的級配采用拌和站拌和并取料,進行馬歇爾試驗及瀝青抽提試驗,檢驗混合料的各項體積指標、瀝青含量及級配是否滿足要求,若不滿足,應重新調整熱料倉比例,進行級配設計。5SDM混合料試拌成功后鋪筑試驗段,并取試鋪瀝青混合料進行馬歇爾試驗和抽提試驗,檢驗瀝青混合料體積指標和級配組成。4.5.3生產配合比驗證1按照本規(guī)范6.4的要求對鋪筑的試驗段進行檢測。2SDM鋪筑試驗段后,應從現(xiàn)場鉆取混合料芯樣進行漢堡輪轍試驗,檢驗瀝青混合料的高溫穩(wěn)定性及水穩(wěn)定性能,并應滿足表4.5.1的要求。試驗方法按附錄E進行。3生產配合比驗證合格后,確定生產用的標準配合比,標準配合比的礦料合成級配中,至少應包括0.075mm、2.36mm、4.75mm、及工程最大粒徑篩孔的通過率接近優(yōu)選的工程設計級配范圍的中值,并避免在0.3~0.6mm出出現(xiàn)“駝峰”。4.5.4確定施工級配允許波動范圍根據(jù)標準配合比及6.4中各篩孔的允許波動范圍,制訂施工用的級配控制范圍,用以檢查瀝青混合料的生產質量。4.5.5經(jīng)設計確定的標準配合比在施工過程中不得隨意變更。生產過程中應加強跟蹤檢測,嚴格控制進場材料的質量,如遇材料發(fā)生變化并經(jīng)檢測瀝青混合料的礦料級配、技術指標不符要求時,應及時調整配合比,使瀝青混合料的質量符合要求并保持相對穩(wěn)定,必要時重新進行配合比設計。5.1.1SDM施工前,應保證其下承層干燥、清潔,平整度、強度5.1.2SDM直接用于舊路面加鋪層時,應對原路面出現(xiàn)的裂縫、坑槽、松散、沉陷等病害進行處理,并灑布粘層瀝青或鋪設熱瀝青封5.2.1拌和廠的設置必須符合國家有關環(huán)境保護、消防、安全等規(guī)5.2.2拌和廠與施工現(xiàn)場距離應充分考慮交通、氣候等不利因素,保證混合料的溫度滿足要求,且不致因顛簸造成混合料離析。5.2.3拌和廠應具有完備的排水設施。各種集料必須分隔貯存,細集料應設防雨頂棚,料場及場內道路應硬化處理,嚴禁泥土污染集料。5.3.1拌制SDM宜采用間歇式拌和機。5.3.2間歇式拌合機冷料倉及熱料倉的數(shù)量應滿足配合比需要,總拌合能力滿足施工進度要求。5.3.3SDM拌和機設備的各種傳感器必須定期檢定,周期不少于每年一次。冷料供料裝置需經(jīng)標定得出集料供料曲線。5.3.4拌和機必須配備計算機進行逐盤打印且具有二級除塵裝置,二級除塵后的回收粉不允許采用。5.3.5SDM在生產前必須對生產配合比進行嚴格調試。根據(jù)目標確定的配合比進行熱料倉振動篩的設置,然后進行熱料倉篩分調試生產初試級配,根據(jù)抽提篩分結果確定采用的生產級配,最后確定設計5.3.6瀝青膠結料加熱溫度、混合料的出場溫度、廢棄溫度應根據(jù)不同瀝青種類、瀝青標號及粘度、氣候條件、低面溫度、風速及鋪裝層的厚度等合理確定。5.3.7拌和時間由試拌確定,一般應45s以上。所有顆粒必須全部覆裹瀝青膠結料,并以混合料拌和均勻為度。拌制好的混合料應均勻一致、無花白料、無結團成塊或嚴重粗細集料分離現(xiàn)象。5.4.1SDM混合料宜采用較大噸位運料車運輸,但不得超載運輸,運輸過程中不得急剎車、急彎掉頭,不得造成封層、透層的損傷。5.4.2運料車的運力應稍有富裕,施工過程中攤鋪機前方應有運料車等候。對高速公路、一級公路,宜待等候的運料車多于5輛后開始5.4.3運料車每次使用前后必須清掃干凈,在車廂板上涂一薄層隔離劑或防粘劑,防止瀝青粘結,但不得有余液積聚在車廂底部。5.4.4拌和機向運料車裝料時要求料車做到前后移動分多堆裝車,平衡裝料,以減少混合料離析。5.4.5運料車運輸混合料宜用苫布覆蓋保溫、防雨、防污染。5.4.6運料車進入攤鋪現(xiàn)場時,輪胎上不得沾有泥土等可能污染路面的臟物,否則應沖洗輪胎后進入工程現(xiàn)場,其上道口應作硬化處理。5.4.7SDM混合料在攤鋪地點憑運料單接收,不符合施工溫度要求,或已經(jīng)結成團塊、已遭雨淋的混合料不得鋪筑。5.4.8攤鋪過程中運料車在攤鋪機前0.5m左右處停住,空檔等待,由攤鋪機推動前進開始緩緩卸料,避免撞擊攤鋪機。5.5.1SDM在攤鋪時攤鋪寬度不宜過大,當攤鋪寬度超過9m時應分兩幅或兩臺攤鋪機同時攤鋪以防止粒料離析和溫度離析。5.5.2混合料的攤鋪應保持合理的速度,根據(jù)拌和站的拌和能力和現(xiàn)場壓實能力進行合理調整,一般控制在2~6m/min范圍內,做到緩慢、均勻、不間斷的攤鋪。5.5.3攤鋪機應調整到最佳工作狀態(tài),調整好螺旋布料器兩端的自動料位器,并使料門開度、鏈板送料器的速度和螺旋布料器的轉速相匹配。布料器中料的位置應以略高于螺旋布料器2/3為度,同時螺旋布料器的轉速不宜太快,避免攤鋪層出現(xiàn)離析現(xiàn)象。5.5.4注意攤鋪機料斗的操作方法,減小粗細集料的離析,攤鋪機料斗應在刮板尚未露出約有10cm的熱料時收攏,基本上是在運輸車剛退出時進行,而且應該做到在料斗兩翼剛復位時下一輛料車開始卸料,做到連續(xù)供料避免粗集料集中。5.5.5混合料的攤鋪厚度應為設計層厚乘以松鋪系數(shù),攤鋪前應確定觀測點來驗證松鋪系數(shù),大面積施工以前均應鋪筑試驗段。壓實層的最大壓實厚度不宜大于100mm。5.6.1SDM應選擇合理的壓路機組合方式和碾壓步驟。由于SDM是一種連續(xù)嵌擠骨架密實結構,比較難于壓實,施工時既要保證骨料的骨架結構又要保證混合料密實。為達到良好的壓實效果,必須使用大噸位的雙鋼輪振動壓路機和較大噸位的膠輪壓路機,雙鋼輪振動壓路機總質量不得低于11噸,膠輪壓路機總質量不得低于26噸,并配備足夠的數(shù)量,高速公路鋪筑雙車道瀝青路面的壓路機數(shù)量5.6.2初壓時壓路機應緊跟攤鋪機,初壓溫度應根據(jù)瀝青膠結料確定,并在壓實過程中不得急轉彎,振動壓路機應盡可能減少灑水量,保持合理的壓實速度。5.6.3為保證壓實過程中不出現(xiàn)沾輪現(xiàn)象,振動壓路機水箱中應加入少量的洗衣粉類表面活性劑。膠輪壓路機不得灑水,可以在壓實過程中適量噴灑或涂抹隔離劑并以不粘輪為原則。5.6.4可參考的具體壓實工藝如下:兩臺雙鋼輪振動壓路機,初壓第一遍就采用高頻低幅振動壓實。壓實速度宜為1.5-2km/h,相鄰碾壓帶輪跡重合為20cm左右。灑水裝置進行間斷灑水,只要保證不粘輪即可。振動2-3遍(壓路機前進后退一次為一遍)過后,膠輪壓路機再碾壓2-3遍,隨后即可以進行趕光。趕光可采用7-11噸鋼輪壓路機,速度可控制在3-4km/h。5.6.5混合料在冷卻到一定溫度以下用振動方式容易造成集料壓碎,在試驗段鋪筑時應確定此溫度,在此溫度以下不應再用振動碾壓。5.6.6每一個工程項目開始之前,應修筑試驗段,來檢驗混合料體積性質是否滿意和評價攤鋪與壓實技術。這個試驗段必須用計劃中的相同施工技術,在相同的混合料溫度下攤鋪與壓實。5.7.1橋面SDM鋪裝碾壓宜采用水平振蕩壓路機和輪胎壓路機。經(jīng)試驗或經(jīng)驗證明不致?lián)p壞橋梁結構時,也可采用振動壓路機,振動頻率宜采用高頻。5.7.2為達到良好的壓實效果,必須使用足夠數(shù)量的較大噸位的振蕩壓路機、雙鋼輪振動壓路機和膠輪壓路機。5.7.3初壓時壓路機應緊跟攤鋪機,初壓溫度應根據(jù)瀝青膠結料確定,在壓實過程中不得急轉彎,振動壓路機應盡可能減少灑水量,保持合理的壓實速度。5.7.4橋面SDM鋪裝攤鋪壓實,使用水平振蕩壓路機時,參考壓實工藝如下:初始碾壓采用水平振蕩壓路機振蕩碾壓,振蕩頻率可選為50Hz,速度3~5Km/h(如人行走速度相當后退時輪跡應與前進時重合,相鄰應使輪跡重合20㎝左右,如此重復3~4遍。復壓采用26噸以上膠輪壓路機碾壓2遍,終壓使用鋼輪壓路機趕光2遍,即可完成。若不采用水平振蕩壓路機,初壓用2~3臺11t以上振動壓路機壓路機緊跟攤鋪機呈階梯形開振碾壓2~3遍,速度控制在5Km/h以內,采用高頻低幅的壓實方法;復壓采用26噸以上膠輪壓路機碾壓2~3遍;終壓采用7-11噸鋼輪壓路機靜壓2遍,最終消除輪跡。5.7.5混合料在冷卻到一定溫度以下用振動方式容易造成集料壓碎,在試驗段鋪筑時應確定此溫度,在此溫度以下不應再用振動碾壓。5.7.6瀝青混合料路面壓實后,應經(jīng)自然冷卻,混合料表面溫度低于50℃后,方可開放交通。6.1.1SDM瀝青路面施工應根據(jù)全面質量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有效的質量保證體系,進行全過程質量控制,對各工序的施工質量進行檢查評定,保證達到規(guī)定的質量標準和施工質量的穩(wěn)定性。6.1.2除施工企業(yè)進行自檢外,監(jiān)理工程師應按有關規(guī)定進行質量檢查與認定,政府質量監(jiān)督部門應對工程質量進行監(jiān)督。6.1.3本規(guī)范規(guī)定的技術要求是SDM施工質量管理和交工驗收的6.1.4所有與工程建設有關的原始記錄、試驗檢測及計算數(shù)據(jù)、匯總表格,必須如實記錄和保存。對已經(jīng)采取措施進行返工和補救的項目,可在原記錄和數(shù)據(jù)上注明,但不得銷毀。6.1.5SDM瀝青路面施工應加強過程質量控制,實行動態(tài)質量管理。施工質量管理與檢查驗收應包括工程施工前、施工過程中質量管理與控制,以及各施工工序間的檢查及工程交工后的質量檢查驗收。6.2.1施工前必須檢查各種材料的來源和質量。對購進的瀝青、集料等重要原材料,供貨單位必須提供最新檢測的正式試驗報告。從國外進口的材料應提供該批材料的船運單。對首次使用的集料,應檢查生產單位的生產條件、加工機械、覆蓋層的清理情況。所有材料都應按規(guī)定取樣檢測,經(jīng)質量認可后方可訂貨。6.2.2各種材料均應在施工前以“批”為單位進行檢驗,不符合本規(guī)范技術要求的材料不得進場。對各種礦料是以同一料源、同一次購入并運至生產現(xiàn)場的相同規(guī)格材料為一“批”;對瀝青是指從同一來源、同一次購入且儲入同一瀝青罐的同一規(guī)格瀝青為一“批”。6.2.3工程開始前,必須對材料的存放場地、防雨和排水措施進行確認,不符合本規(guī)范要求時不得進料場。進場的各種材料的來源、品種、質量應與招標及提供的樣品一致,不符合要求的材料嚴禁使用。6.2.4使用成品改性瀝青時,應要求供應商提供所使用改性劑型號和基質瀝青的質量檢驗報告,必要時應對基質瀝青進行取樣檢測和對成品改性瀝青留樣封存。使用現(xiàn)場改性瀝青的工程,應對試生產的改性瀝青進行檢測,質量不合格的不準使用。6.2.5施工前應對瀝青拌和站、攤鋪機、壓路機等各種施工機械和設備進行調試,對機械設備的配套情況、技術性能、傳感器計量精度進行認真檢查、標定,并得到監(jiān)理的認可。6.2.6正式開工前,各種原材料的試驗結果,及據(jù)此進行的目標配合比設計和生產配合比設計結果,應在規(guī)定的期限內向建設單位及監(jiān)理提出正式報告,待取得正式認可后,方可使用。6.3.1SDM施工前應鋪筑試驗段,以確定設備組配及各項施工參6.3.2試驗段的長度應根據(jù)試驗目的確定,通常應在瀝青混合料級配與油石比達到設計要求時制定,鋪筑長度一般不應小于200m。6.3.3SDM試驗段鋪筑分試拌及試鋪兩個階段,應包括下列試驗(1)檢驗各種施工機械的類型、數(shù)量及組合方式是否匹配。(2)通過試拌確定拌和機的操作工藝。(3)通過試鋪確定攤鋪、壓實工藝,確定松鋪系數(shù)等。(4)驗證瀝青混合料生產配合比設計,提出生產用的標準配合比和設計瀝青用量。(5)建立鉆芯法與核子密度儀等無破損檢測手段所得路面密度的對比關系。確定壓實度、空隙率的標準檢測方法。(6)其他需確定的項目。6.3.4試驗段的鋪筑應由有關各方共同參加,及時商定有關事項,明確試驗結論。鋪筑結束后,施工單位應就各項試驗內容提出完整的試驗路施工、檢測報告,取得建設單位或監(jiān)理的批復。6.4.1SDM結構層施工中應嚴格控制材料質量、施工溫度、攤鋪碾壓機械、施工工藝等關鍵環(huán)節(jié),保證壓實度,不得片面追求平整度而降低壓實度。6.4.2施工過程應以施工單位自檢與監(jiān)理抽檢相結合,施工過程中檢測的原始數(shù)據(jù)必須真實,不得丟棄。6.4.3施工過程中材料質量檢查項目和頻率應符合表6.4.3中的要求。每個檢查項目的平行試驗次數(shù)或一次試驗的試樣數(shù)必須按相關試驗規(guī)范的規(guī)定執(zhí)行,并以平均值評價是否合格。平行試驗次數(shù)或一隨時3222222222322336.4.4瀝青混合料拌和廠應按以下步驟對SDM生產過程進行控制,并按表6.4.4規(guī)定的項目和頻率檢查瀝青混合料產品的質量,如實計算產品的合格率。單點檢查評價方法應符合相關試驗規(guī)范的試樣平行試驗的要求。(1)隨時目測各種材料的質量和均勻性,目測混合料拌和是否均勻、有無花白料、油石比是否合理,檢查集料和混合料的離析情況。對計算機采集和打印記錄的數(shù)據(jù)與顯示值是否一致。(3)檢測混合料的材料加熱溫度、混合料出廠溫篩分檢測混合料的礦料級配、油石比。抽提篩分應至少檢查0.075mm、2.36mm、4.75mm、9.5mm、公稱最大粒徑及中間粒徑等5個篩孔的(4)取樣進行密度試驗,確定每日測定壓實度的標準密度。施工和驗收過程中的壓實度檢驗不得采用配合比設計時的標準密度,應按以下方法逐日檢測確定:a.以試驗室試驗密度作為標準密度,即瀝青拌和廠每天取樣1~2次實測的試件密度,取平均值作為該批混合料鋪筑段壓實度的標準密度。其試件成型溫度與路面初壓溫度一致。b.以每天實測礦料密度計算或實測得到的最大理論相對密度作為c.可根據(jù)需要選用試驗室標準密度、最大理論相對密度中的1~2種作為鉆芯法檢測評定的標準密度,同時必須在報告中注明選用何種方法確定標準密度。T0981人工檢測每臺拌和機每500~試拌樣的平均值評定差±0.3%±0.15%每臺拌和機每500~±0.2%6.4.5SDM結構層鋪筑過程中必須隨時對鋪筑質量進行評定,質量檢查的內容、頻度、允許差應符合6.4.5的規(guī)定。個試件評定并計算平度[2]滲水系數(shù)的測定應在鋪筑成型后未遭行車污染的情況下測定,以平均值評定,計算交工驗收階段的工程質量檢查與驗收應按照《公路工程質量檢驗與評定標準土建分冊》(JTGF80/A.1本方法適用于多級嵌擠密級配瀝青混合料集(礦)料級配組成設A.2多級嵌擠級配設計方法是根據(jù)礦質集料的體積特征和混合料體積狀態(tài)技術要求進行混合料集(礦)料級配組成設計。當缺少實際工程集(礦)料級配經(jīng)驗和多數(shù)條件下瀝青路面可以參照該方法根據(jù)實際材料的特性進行級配設計選擇。A.3相關試驗方法《公路工程集料試驗規(guī)程》(JTGE42)T0308粗集料密度及吸水率試驗(容量瓶法)T0309粗集料堆積密度及空隙率試驗T0330細集料密度及吸水率試驗T0331細集料堆積密度及緊裝密度試驗T0332細集料含水率試驗T0352礦粉密度試驗SDM瀝青混合料的礦料級配曲線使用0.45次冪級配曲線圖如圖A4-1、A4-2??v坐標為級配通過率,橫坐標為篩孔尺寸的0.45次冪。從坐標原點到所期望的最大尺寸與100%通過率交點的連接線為最大理論密度線。通過率100806040200例如:4.75mm篩的位置(4.75)=2.02篩孔尺寸的0.45次方通過率100.080.060.040.020.00.0最大粒徑0.0750.30.61.182.364.759.513.219.0篩孔尺寸,mm對應的0.45次冪多級嵌擠密級配設計方法將集料分為粗集料與細集料,其分界點為最大公稱粒徑的0.22倍,設計原則是將粗集料形成一定的嵌擠狀態(tài),細集料逐級依次填充形成多級嵌擠的集(礦)料級配。多級嵌擠密級配瀝青混合料的級配設計分成兩部分:的細集料填充在一定嵌擠條件下的粗集料之中,使粗集料形成嵌擠骨架結構,從而提高瀝青混合料的穩(wěn)定性。(2)通過級配參數(shù)對細集料的嵌擠和混合料的性能進行約束和控為了對粗集料部分的離析現(xiàn)象和壓實不穩(wěn)定性進行約束,通過CA比參數(shù)對級配的粗集料部分組成進行控制。同樣,為了保證細集料之間進一步形成第二級和第三級的嵌擠填充作用,采用FAC比和FAF比參數(shù)對級配的細集料部分嵌擠進行約束。首先對混合料級配曲線進行分段劃分,見圖A.6。級配參數(shù)的計算和相關表述如下:NMPS——最大公稱粒徑;NMPS/2——最大公稱粒徑的二分之一;PCS——粗細集料的分界點,即形成嵌擠的第一級分界點,為最大公稱粒徑(NMPS)的0.22倍處;FAC——第二級分界點,為PCS的0.22倍處;FAF——第三級分界點,為FAC的0.22倍處;P(NMPS/2)?P(PCS)FPFPCPPCS——PCS點的通過率;FF100.090.080.070.060.050.040.030.020.010.0細粗細粗粗細PFAFPFAcPCSNMPS/2NMPS級配控制參數(shù)的要求匯總見表A.6所示。確定嵌擠分界點尺寸PCS點后,需要對混合料的粗集料的骨架狀態(tài)進行檢驗。檢驗方法是通過瀝青混合料試件中粗集料間隙率VCA與實際試驗的混合礦料中粗集料間隙率VCA'比較,以確定設計混合料中粗集料的實際嵌擠狀態(tài)。瀝青混合料中粗集料間隙率VCA按下式計算:式中:Pca——瀝青混合料中粗集料的百分率;γf——瀝青混合料試件的毛體積相對密度;γca——瀝青混合料合成粗集料的毛體積相對密度。按式(A.7-2)計算粗集料骨架混合料的平均毛體積相對密度γcaγ γ1γ2γ3γn混合礦料中粗集料間隙率的檢測方法是將合成級配的礦質混合料篩去對應篩孔的細集料部分,測定其松散狀態(tài)和搗實狀態(tài)的密度,計算得其空隙率,即為對應于某一篩孔的粗集料空隙率VCA',計算公式式中:γs——篩去關鍵篩孔(如1.18mm、2.36mm、4.75mm、9.5mm)細集料后混合礦料中粗集料的松散或搗實相對密度;γCA——合成粗集料的相對毛體積密度,SDM的級配設計主要分成以下試驗和計算過程:1.根據(jù)路面結構設計確定的路面厚度選定設計混合料的最大公稱粒徑和結構類型,根據(jù)最大公稱粒徑劃分粗細集料,分別測定粗細集料的單料級配和物理指標,包括表觀密度、毛體積密度、吸水率等;2.選擇嵌擠狀態(tài)。嵌擠狀態(tài)的選擇需要綜合考慮交通、壓實以及氣候條件。一般條件下,交通量越大,需要的礦料間隙率越大,粗集料的嵌擠越趨于緊密。3.對粗細集料單料的松散密度、搗實密度和振實密度進行實測。將測得的數(shù)據(jù)輸入相應的計算機程序。計算過程中考慮粗細集料的交叉、干涉等條件。4.在計算程序中依次輸入以下參數(shù)值:①各種粗細集料的初始選擇密度。粗集料的初始選擇密度介于搗實與松散密度之間,更接近于松散密度,細集料的初始選擇密度介于搗實與松散密度之間,更接近于搗實密度;②賦予各粗細集料質量值比一個初始值;③輸入最大公稱粒徑計算的通過率的設定值,一般為90%或95%。輸入形成嵌擠的粒徑比例系數(shù),一般取0.22~0.25。5.根據(jù)賦予初始值以后得出的級配曲線的嵌擠點粒徑與試驗嵌擠點篩孔的大小,重新調整選擇密度。如果采用連續(xù)級配曲線計算出的形成嵌擠的尺寸大于所試驗的篩孔,則設計時粗集料的狀態(tài)應當更趨向于密實狀態(tài),反之,則設計時粗集料的狀態(tài)應當更趨向于松散狀6.檢驗所得級配的CA比、FAC比、FAF比等級配參數(shù)。調整粗集料之間的比例,使CA比達到要求。調整細集料之間的7.確定0.075mm篩孔的通過率。根據(jù)設定0.075mm篩孔的通過率和合成級配曲線所預估的礦料間隙率,以及預估的瀝青含量所計算的粉膠比對0.075mm篩孔的通過率的取值進行反復調整,直至滿意為止。(瀝青含量預估方法可以參考Superpave方法或其他方法8.對設計出的礦料級配結構進行取整調整。一般由計算機設計出的各種礦料級配組成為小數(shù),為了便于工程中應用,通常對計算所得的級配進行取整,但各比例之和仍為100%。9.將設計出的級配組成作為設計過程中確定級配結構的級配曲線之一,根據(jù)使用的具體要求再調整出兩條級配曲線作為體積設計的對比曲線以進行下一步的設計,設計可以使用馬歇爾法或旋轉壓實設10.采用馬歇爾法,根據(jù)所選定的級配曲線進行馬歇爾試件的成型。計算設計瀝青含量對應的體積指標參數(shù),包括空隙率VV、礦料間隙率VMA、飽和度VFA,根據(jù)這些結果擬訂出馬歇爾設計的體積指標技術范圍和級配控制范圍。11.對設計的混合料進行嵌擠狀態(tài)分析,檢驗粗集料組成是否滿足所設計的骨架狀態(tài)。測定集料的松散密度、搗實密度,以及松散、搗實及振實狀態(tài)下(1)天平或臺秤:感量不大于稱量的0.2%。標準應符合表B.2。3(3)平頭鐵鍬。(5)搗棒:直徑16mm、長600mm、一端為圓頭的鋼棒。℃的烘箱中烘干,也可以攤在清潔的地面上風干,拌勻后分成兩份備B.4.1松散密度取試樣一份置于平整干凈的水泥地(或鐵板)上,用平頭鏟鏟起試樣,使平頭鏟齊口至集料最上面距離保持為50mm,讓集料自由落入容量筒中,裝滿容量筒后,雙手橫端搗棒推除筒口表面的顆粒,同時轉動搗棒,相對集料而言搗棒應向上轉動,以合適的顆粒填入凹陷空隙,使表面稍凸起部分和凹陷部分體積大致相等,稱取試樣和容量B.4.2搗實密度將試樣裝入符合要求規(guī)格的容量筒中達到容量筒1/3的高度,用搗棒由邊至中搗實25次,搗棒搗實深度為集料總厚度。再向容量筒中裝入1/3高度的試樣,用搗棒均勻的搗實25次,搗實深度約至下層的表面。然后重復上一步驟,使集料略高于容量筒口,以C.4.1的方法推平集料,稱取試樣和容量筒總質量(m2)。B.4.3振實密度按堆積密度試驗步驟,將裝滿試樣的容量筒放在振動臺上,振動3min,或者將試件分三層裝入容量筒:裝完一層后,在筒底墊放一根直徑為25mm的圓鋼筋,將筒按住,左右交替顛擊底面各25下;然后裝入第二層,用同樣的方法顛實(但筒底所墊鋼筋的方向應與第一層放置方向垂直然后再裝入第三層,如法顛實。待三層式樣裝填完畢后,加料填到試樣超出容量筒口,用鋼筋沿筒口邊緣滾轉,刮下高出筒口的顆粒,用合適的顆粒填平凹處,使表面稍凸出部分和凹陷部分的體積大致相等,取出試樣和容量筒總質量(m2)B.4.4容量筒容積的標定用水裝滿容量筒,擦干筒外壁的水份,稱取容量筒與水的總質量,(mw并按水的密度對容量筒的容積做校正。B.5計算B.5.1容量筒的容積按式(B5.1)計算式中:V——容量筒的容積(Lm1——容量筒的質量(kgm2——容量筒與水的總質量(kgρT——試驗溫度T時水的密度(g/cm3)。B.5.2密度(包括松散狀態(tài)、搗實狀態(tài)、振實狀態(tài))按式(B.5.2)計算,計算至小數(shù)點后2位。式中:ρ——與各種狀態(tài)相對應的松散密度(t/m3m1——容量筒的質量(kgm2——容量筒與水的總質量(kgV——容量筒的容積(L)。B.5.3集料搗實狀態(tài)下的間隙率按式(B.5.3)計算。式中:VCADRC——搗實狀態(tài)下集料間隙率(%ρb——集料的毛體積密度(t/m3ρ——集料的搗實密度(t/m3)。C.1本例采用兩種粗料、兩種細集料和填料,具體各檔料級配組成如表C.2.1-1,密度指標見表C.2.1-2。粗集料的選取密度宜為松裝密度的95%~105%,對于嵌擠密實型瀝青混合料選取的設計密度應大于95%以保證混合料的骨架穩(wěn)定,本例中設計密度選擇為松裝密度的103%P0.075=4.0%,經(jīng)試驗,兩種粗料(CA#1和CA#2)按體積比65∶35組成(依照我國常用級配對粗集料部分進行反算得到)時的松裝空隙率最小,兩種細集料(FA#1和和FA#2)按體積比36:64組成時的干搗空隙率最小。C.2.1初步計算粗細料組成比例設計密度取為松裝密度的103%,CA#1和CA#2按照65∶35混合后,每立方米體積內各粗料量為:CA#1:1395×103%×65%=934.0kgCA#2:1438×103%×35%=518.4kg粗集料間隙率計算公式為:則本例中粗集料間隙率:假定上述空隙完全由細料按干搗密度填充,每立方米體積所需細料量為:MFA#1=1623×46.4%×36%=271.0kgMFA#1=1885×46.4%×64%=559.6kg每立方米粗細料總量為:934.0+518.4+271.0+559.6=2283.0kg。經(jīng)計算初步確定各檔集料的組成比例:C.2.2考慮粗料中含有細料和細料中含有粗料,需對組成比例進行調整。本例中,公稱最大粒徑取19mm,則粗細料劃分界限(PCS)為4.75mm,粗料中所含細料為:CA#1:40.9%×0.7%=0.29%CA#2:22.7%×25.1%=5.70%總量:0.29%+5.7%=5.99%細集料中所含粗料為:FA#1:11.9%×5.5%=0.65%FA#2:24.5%×1.1%=0.27%總量:0.65%+0.27%=0.92%CA#1*:40.9%+0.29%-=40.6%CA#2*:22.7%+5.7%-=28.1%FA:11.9%+0.65%-11.9%+FA#2*:24.5%+0.27-=20.7%C.2.3考慮0.075mm通過率對集料比例進行調整。合成集料中含0.075mm以下料為:CA#1:40.6%×0.6%=0.24%CA#2:28.1%×0.5%=0.14%FA#1:10.6%×4.5%=0.48%FA#2:20.7%×4.1%=0.85%所需填料:P0.075填料92.5%因填料MF中不含2.36mm以上部分,所以粗料不需調整,細料調FA#1*=10.6%-=9.7%FA#2*=20.7%-=19.1%9.7:19.1:2.5。合成級配見表C.2.3-1,CA、FAC、FAf值見表C2.3-2。FAfD.1本設計實例為山東省某高速公路建設工程SDM-20瀝青混合料配合比設計,采用馬歇爾設計方法。本工程采用2種規(guī)格的石灰?guī)r類粗集料CA1#、CA2#,細集料為玄武巖類FA#1、石灰?guī)rFA#2和河砂3種,填料為石灰?guī)r質礦粉(礦粉中添加占混合料總重1.3%的生石灰粉)。瀝青采用SBS改性瀝青,原材料篩分及密度試驗結果見表D.2-1和表D.2-2。D.3.1按照附錄C的方法進行級配設計,根據(jù)原材料的特性及工程所在地的氣候條件,以4.75mm為關鍵篩孔且填料比例不變,確定粗細不同的三個級配見表D.3.1-1和D.3.1-2。并按式(D.3.1-1)~(D.3.1-5)分別計算三個級配合成礦料的平均毛體積相對密度γsb,合成表觀相對密度γsa,合成礦料的瀝青吸收系數(shù)C等體積參數(shù)。計算結果見表D.3.1-3。939393按式(D.3.1-1)計算礦料混合料的合成毛體積相對密度γsbγ1γ2γ3γn式中:P1、P2、P3……Pn—各種礦料的比例,其和為100;γ1、γ2、γ3……γn—各種礦料相應的毛體積密度,粗集料按T0304方法測定,機制砂及石屑可按也可以用篩出的2.36~4.75部分的毛體積相對密度代替,礦粉(含消石灰、水泥)以表觀相對密度代替。按式(D.3.1-2)計算礦料混合料的合成表觀相對密度γsaγsa=P1P2P3Pn γ1γ2γ(D.3.1-2)式中:P1、P2、P3……Pn—各種礦料的比例,其和為100;γ1'、γ2'、γ3'……γn'—各種礦料按試驗規(guī)程方法測定的表觀相對合成礦料的有效相對密度γse按式(D.3.1-3)計算,瀝青的吸收系數(shù)C值按式(D.3.1-4)計算,材料的合成系數(shù)率按式(D.3.1-5)計算:γse=C×γsa+(1-C)×γsbC=0.033ω2x-0.2936ωx+0.9339ω(γsa)(γsb)(γse1)(γse2)(γse)D.3.2根據(jù)初試級配的平均毛體積相對密度的大小,選擇制作馬歇爾試件的初試油石比。按照馬歇爾成型方法,成型試件,按表干法測表干毛體積相對密度,并計算三組SDM混合料的最大理論密度。計算三組SDM混合料試件的各項體積指標,見表D.3.2。按式(D.3.2-1)計算瀝青混合料的最大理論密度γt。γti=(D.3.2-1)γseγb式中:γti—相對于計算瀝青用量Pbi時瀝青混合料的最大相對理論密度,無量綱。P—所計算的瀝青混合料的瀝青用量,%。γse—礦料的有效相對密度,無量綱。Pγb—瀝青的相對密度,無量綱。式中:γf—瀝青混合料試件的實測毛體積相對密度,由表干法測定。式中:Ps—瀝青混合料中全部礦料的比例,%。按(A.7.1)計算瀝青混合料中粗集料間隙率VCA,按式(A.7.3)計算混合礦料中粗集料間隙率VCA'。3分析三組級配的試驗結果,級配1#空隙率VV及礦料間隙率WMA不滿足規(guī)范要求,經(jīng)綜合分析,選定級配3#作為設計級配。調整5個以上不同的油石比,制作馬歇爾試件。試驗結果如表D.4所綜合分析試驗數(shù)據(jù),空隙率為4.5%的瀝青含量經(jīng)內插為4.4%,相應的礦料間隙率為13.7%,飽和度為67.6%,穩(wěn)定度和流值均滿足規(guī)范要求,因此,最終確定級配3#,瀝青含量為4.4%。SDM混合料配合比級配及瀝青含量確定后,應進行高溫穩(wěn)定性、低溫抗裂性及水穩(wěn)定性檢驗,試驗結果見表D.5。低溫彎曲試驗破壞應變(με)由SDM混合料性能試驗結果可見,確定的配合比滿足混合料性能要求,因此,最終確定級配3#為設計級配,設計瀝青含量為4.4%。E.1.1該試驗方法系瀝青混合料試件車轍與水敏感性的試驗方法,主要儀器為漢堡車轍儀。E.1.2該試驗描述了浸水條件下,瀝青混合料試件在一來回滾動鋼輪的碾壓過程,主要提供了試件在移動、集中荷載下永久變形的信息。試件成型有專門儀器,試件要制作成板塊狀;也可以用旋轉壓實儀進行試件成型;現(xiàn)場大尺寸(255mm或300mm的直徑尺寸)的取芯樣,及板狀試件的切割件也可以進行該試驗。E.1.3由于集料結構的軟弱,膠結料勁度不高,或水損害的原因,熱拌瀝青混合料容易發(fā)生早期損害,該試驗主要用來評判混合料早期損害的敏感性。試驗可獲得車轍深度與試件破壞時的試驗輪碾壓次數(shù)。E.1.4由于試件是在一定溫度的水環(huán)境中進行加載試驗的,所以該試驗可以對混合料的水穩(wěn)定性進行評價。E.1.5本標準可能涉及到一些危險材料、操作與設備。故而本標準并不可能對所有涉及該試驗的安全性問題進行聲明。在操作使用之前,本標準使用者要具有適當?shù)陌踩c健康習慣,并清楚相關規(guī)章制度。E.2.1用來進行熱拌瀝青混合料試件的車轍、水敏感性試驗。將試驗室成型好的HMA試件,板塊狀試件的切割件,或路面壓實后的取芯樣,放在往返運行的鋼輪下面進行荷載試驗。試件浸在控制在一定溫度的水浴環(huán)境中,溫度一般控制在40~50℃之間,或者控制在膠結料使用的特定溫度。測出試件在鋼輪荷載條件下的變形行為。漢堡輪轍儀——能夠運轉直徑為203.2mm、寬度為47mm的鋼輪,電控儀器。鋼輪荷載為705±4.5N。鋼輪在試件表面往復滾動,隨時間進行正弦加荷。試驗輪每分鐘通過試件次數(shù)約為50次,運行從試件中心通過,最大速度可以達到0.305m/s。溫度控制系統(tǒng)——用來控制水浴溫度,控溫范圍25~70℃,控溫精度±1℃。水浴槽內有機械循環(huán)系統(tǒng),用來穩(wěn)定試件箱內溫度。壓痕測量系統(tǒng)——用來測量試驗輪產生的輪轍深度的位移傳感器裝置,最小分辨率0.01mm,測量區(qū)間0~20mm。傳感器錨固在儀器上,可對板塊狀試件上輪跡中心點的壓痕深度進行測量,最少的情況下,試驗輪通過試件400次時,即測量一次壓痕深度。該系統(tǒng)必須能夠在不停試驗輪的情況下測量出車轍深度,且測量必須參考試件的通輪次計數(shù)器——一種非接觸式螺線管,用來統(tǒng)計試件表面試驗輪的碾壓次數(shù)。考慮到試件車轍深度是通過輪次的函數(shù),計數(shù)器出來的信號是輪跡測量數(shù)值的兩倍。試件固定系統(tǒng)——采用不銹鋼盤,牢固安裝在輪轍儀上,在試驗過程以防止試件滑動??紤]到水浴在各個方向的自由流通,系統(tǒng)要讓試件懸置起來,并且系統(tǒng)設計成為能夠保證試件各個邊部具有最小20mm的自由水流空間。天平——最大稱量上限12000g,精確到0.1g烘箱——用來加熱集料與瀝青膠結料料盤、料勺、刮刀等試驗用試件數(shù)量——每次試驗需要準備兩個試件,試件可以是平板狀,也可以是圓柱體。E.5.1熱拌瀝青混合料的拌制、成型混合料配合比按照現(xiàn)場標準配合比進行。試件壓實成型:試驗室可制作板狀件,也可以利用旋轉壓實儀制作平板試件的制作:利用線性捏合壓實儀(LinearKneadingCompactor)進行試件成型,試件長320mm、寬260mm。厚度一般在38mm到100mm之間。平板試件厚度最小應該為混合料最大公稱粒徑的兩倍。壓實后,試件放置在干凈的平面上,冷卻至室溫。旋轉壓實儀:利用旋轉壓實儀進行試件制作。試件厚度在38mm到100mm之間,即可試驗用;試件厚度最小應該為集料最大公稱粒徑的2倍。試驗需要兩個直徑150mm的混合料試件。取出試件后,放在干凈的平臺上,冷卻至室溫。E.5.2現(xiàn)場生產的熱拌瀝青混合料——松散混合料試件成型:平板狀試件、旋轉壓實試件均可。平板試件的制作:利用線性捏合壓實儀(LinearKneadingCompactor)進行試件成型,試件長320mm、寬260mm。厚度一般在38mm到100mm之間。平板試件厚度最小應該為混合料最大公稱粒徑的兩倍。壓實后,試件放置在干凈的平面上,冷卻至室溫。旋轉壓實儀:利用旋轉壓實儀進行試件制作。試件厚度在38mm到100mm之間,即可試驗用;試件厚度最小應該為集料最大公稱粒徑的2倍。試驗需要兩個直徑150mm的混合料試件。取出試件后,放在干凈的平臺上,冷卻至室溫。E.5.3現(xiàn)場熱拌瀝青混合料——現(xiàn)場壓實(取芯樣/板狀件)取芯:從瀝青混合料現(xiàn)場路面取芯,獲得芯樣或平板狀試件?,F(xiàn)場芯樣直徑為250mm?,F(xiàn)場板狀件采用濕鋸方法取芯,切割區(qū)域長度為320mm、寬為260mm,試件厚度在38mm到100mm之間,現(xiàn)場芯樣或板狀件的高度通常為38mm,但也需要調整高度以適應樣品固定系統(tǒng)的尺寸。按照T0705試驗規(guī)程,測量HMA試件的毛體積相對密度。按照T0711試驗規(guī)程,測量瀝青混合料的最大理論密度。對試驗室壓實試件,推薦的目標空隙率為7.0±2.0%?,F(xiàn)場試件就在其測出的空隙率條件下進行試驗。E.7.1試件安裝:用熟石膏將試件緊緊安裝在樣品嵌盤里。石膏漿嵌盤之間的縫隙中,與試件等高。試件下面的石膏漿層厚度不能超過2mm;石膏的凝結時間最少應保證一個小時。假如試驗使用了其他固結材料,它因該能夠忍受890牛頓的荷載,而不破裂。E.7.2選擇試驗溫度:根據(jù)在用規(guī)范選擇試驗溫度。E.7.3關閉泄水閥,往車轍儀槽內注入熱水,直至浮標浮到水平位置。水溫可能發(fā)生變化,必要時要進行調整。水溫達到試驗溫度30分鐘后,將鋼輪放下,壓住試件。確保微控制LVDT傳感器讀數(shù)在10mm到18mm之間。調整LVDT高度時,松掉LVDT的緊固螺絲,上下滑動LVDT到合適的高度,再將螺絲擰E.7.4開始試驗車轍儀停止條件:當鋼輪碾壓20000次時,車轍儀停下;當LVDT形變量(從微控單元讀數(shù),而非操作屏幕)為40.90mm或更大時,車轍儀也停止。E.7.5關掉機器及電源,打開水浴箱下面的泄水閥門,放水。提起鋼輪,取下車轍試件和隔板。用水和抹布或廠商推薦的方法,清潔水浴箱、加熱線圈、鋼輪、溫度探針。用吸塵器除掉沉積在水浴箱底部的細小顆粒。每次試驗后都要清理過濾裝置和隔板。每次試驗后轉下鋼輪,以確保每次試驗,不是鋼輪表面的同一位置接觸到試件。旋轉可保證整個鋼輪的均勻磨耗。試驗應使鋼輪在試件表面進行平滑運動。E.8數(shù)據(jù)處理E.8.1對車轍深度—碾壓次數(shù)作圖。圖E.9.1即為漢堡車轍儀生成的典型圖。從該圖上,可以得到如下信息:(1)曲線第一穩(wěn)態(tài)區(qū)間的斜率與截距;(2)曲線第二穩(wěn)態(tài)區(qū)間的斜率與截距。E.8.2計算其中:破壞車轍深度是指試驗中最大允許車轍深度。報告應包括如下參數(shù):HMA制作(現(xiàn)場或試驗室);試件壓實方法與類型(板狀件或旋轉壓實件);最大壓痕時的碾壓次數(shù);最大壓痕深度;試驗溫度;混合料試件空隙率(若混合料中含有抗剝落劑,注明剝落劑類別與含量);蠕變線斜率(Creepslope);剝落線斜率(Strippingslope);剝落拐點。碾壓次數(shù)圖E.9.1漢堡車轍典型曲線圖1.0.2山東省交通廳公路局與山東省交通科學研究所在對試驗路跟蹤觀測與實2.1術語根據(jù)原美國鋪路用粘稠瀝青以粘度分級而得來的,按ASTM標準瀝青分級,多架結構,MAC改性瀝青所具有其它改性瀝青無法比擬的較高的粘度,它可以明瀝青混合料相當甚至更好。MAC改性劑中含有一種關鍵組分,能夠保證改性瀝所示。如何來表征級配曲線,之前并沒有統(tǒng)一的要求,我采用等分線坐標,有的采用半對數(shù)線坐標。Superpave瀝青混合料設計體系采用線可以作為級配設計時的參考,由于不同的原材料組成礦盡相同,其級配的設計也應有所不同,例如棱角性較好的3.1一般規(guī)定3.2粗集料3.3細集料3.3.2必須明確石屑與機制砂是有本質區(qū)別的,機制砂是由制砂機生產的細集著混合料的內摩阻力,并且含有一些有害成分,影響與瀝青的粘附性,當SDM青從集料表面剝落。針對細集料的潔凈指標,給出了砂當量與亞甲藍試驗兩種方規(guī)格的細集料,并且為了更嚴格控制細集料中粘土的含量將砂當量指標提高。率法,歐洲一些國家采用流動時間法,目前在國內兩種方法都有采用,因此本規(guī)3.4填料3.5瀝青膠結料能,特別是高溫穩(wěn)定性,因此本規(guī)范將其列入,其技術指4.1混合料組成設計原則SDM的設計有別于傳統(tǒng)的最大密實級配理論,從礦質混合料的體積發(fā),采用分級填充的方法在保證混合料密實擠,從而提高瀝青混合料的內摩阻力,提高與材質、材料特性等有較大的關系,因此必4.2礦料級配設計4.2.1級配是指瀝青混合料中不同粒徑的分布,一般采用各個篩孔的通過率表的經(jīng)驗,認為級配對路面瀝青混合料的影響仍可以細化。以最大公稱尺寸為(1)0.075mm以下含量對混合料的設計瀝青含量、瀝青膜厚度(3)2.36、4.75mm通過率對混(7)最大粒徑對離析、壓實性能的影響(8)級配粗集料部分的分布對壓實不穩(wěn)定區(qū)的影響昂貴集料表面容易完成堅硬、難以壓實需要膠結料含量高低的抗拉強度差的混合科—易離析易剝離通過率尺寸(0.45次方)本規(guī)范以山東省原材料情況制訂了相應的SDM工程推薦級配范圍供設計時并應提高形成骨架結構集料的用量。因此,施工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原材料性能、4.3混合料設計4.3.2多級嵌擠結構的設計方法是在美國“貝雷法”設計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深多級嵌擠密級配設計方法吸取了“貝雷法”設計的不足,用三維球體來擠狀態(tài)。達到嵌擠狀態(tài)以后瀝青混合料在路性。在瀝青混合料設計過程中,壓實后瀝青了嵌擠結構。圖4.2為不同瀝青含量的瀝青混合料,在不同的篩孔孔徑和相同孔徑的混合礦料在松散、搗實、振實狀態(tài)下的VCA的比較圖。改圖顯示該級配的體之間形成了嵌擠。根據(jù)圖4.2的顯示結果,粗集料在瀝青混合料中可以達到松松散狀態(tài)松散狀態(tài)--搗實狀態(tài)--振實狀態(tài)米-4.555.00B圖4-2嵌擠狀況分析圖(3)飽和度達不到普通瀝青混合料70-85%的要求,一般在65-75%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