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期末復習 光學實驗與作圖 2024-2025學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級上學期_第1頁
【物理】期末復習 光學實驗與作圖 2024-2025學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級上學期_第2頁
【物理】期末復習 光學實驗與作圖 2024-2025學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級上學期_第3頁
【物理】期末復習 光學實驗與作圖 2024-2025學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級上學期_第4頁
【物理】期末復習 光學實驗與作圖 2024-2025學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級上學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PAGE1*2-11頁共=SECTIONPAGES2*24頁◎第=PAGE1*22頁共=SECTIONPAGES2*24頁第=PAGE1*2-11頁共=SECTIONPAGES2*24頁◎第=PAGE1*22頁共=SECTIONPAGES2*24頁期末復習光專題七類型一、作圖題類型二、光的反射(實驗題)類型三、平面鏡成像規(guī)律(實驗題)1.如圖所示,OA是一條反射光線,請在圖中畫出入射光線并標出入射角的度數(shù)。2.如圖所示,平靜的湖邊有一盞路燈,潛水員在水下E處看到了路燈的像,圖中A、B兩點,其中一點是路燈,另一點是路燈的像。請畫出水下E處的潛水員看到路燈的光路圖。3.《康熙幾暇格物編·蒙氣》中記載:“正如置錢碗底,遠視若無,及盛滿水時,則錢隨水光而顯現(xiàn)矣?!比搜蹚腁處向水中看去,看到在C點的硬幣在水中所成的像位于B點。請畫出從A點看到C點的光路圖。4.如圖,一束平行光入射到凸透鏡,請完成光路圖。5.根據(jù)圖中給出的入射光線,畫出相應的折射光線。6.如下圖2條射向凹透鏡的光線,請完成光路圖。7.在圖中畫出通過凹透鏡的入射光線或折射光線。8.如圖所示,反射光線OA與鏡面成40°角射入空氣中,請作出法線和入射光線。9.陽光與水平面成60°角射向地面,用平面鏡使陽光豎直射入井底,在圖中畫出平面鏡的位置,并標明平面鏡與水平方向所夾銳角的度數(shù)。10.在圖中畫出平面鏡所處的位置。11.如圖甲所示,夕陽下,一位釣魚愛好者靜坐湖畔。若以點S代表太陽,點A代表釣魚愛好者,請你在圖乙中畫出太陽發(fā)出的光經(jīng)水面反射射入釣魚愛好者眼中的光路圖,并保留作圖痕跡。12.根據(jù)平面鏡成像特點,在圖中畫出物體AB在平面鏡MN中所成的像。13.(1)如圖所示,S為發(fā)光點,請在圖中畫出發(fā)光點S在平面鏡MN中所成像的位置,并畫出由S點發(fā)出,經(jīng)平面鏡反射后通過P點的光線;(2)請在圖中作出物體AB在平面鏡中的像。14.A、B是鏡前光源S發(fā)出的光線經(jīng)平面鏡反射后的兩條反射光線,請在圖中找出點光源S和像點S′的位置。15.如圖所示,A'B'是物體AB在平面鏡中的像。請在相應位置畫出平面鏡。類型二、光的反射(實驗題)16.為了“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物理興趣小組進行了如圖所示的實驗探究。(1)將平面鏡放置在桌面上,白色硬紙板豎直立在平面鏡上,硬紙板由EF兩部分組成,可繞豎直接縫ON折轉(zhuǎn);(2)用作光屏的硬紙板應選擇較(填“光滑”或“粗糙”)的,光在這樣的紙板上發(fā)生,使從紙板前不同方向都可以看到紙板上光AO的徑跡;(3)在圖乙中,將硬紙板F的部分向后折轉(zhuǎn),則在F上(選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線,這是為了;(4)如圖丙所示,保持E、F在同一平面內(nèi)將硬紙板傾斜,讓入射光線仍貼著硬紙板沿AO方向射向鏡面,則硬紙板上(選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線;(5)為了得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這一普遍規(guī)律,接下來的操作應該是,改變的大小多次進行實驗。17.在“探究光反射時的規(guī)律”實驗中,實驗裝置如圖所示:(1)實驗前,應將紙板放置平面鏡上;若入射光線逐漸靠近法線ON,可觀察到反射光線法線;(2)為了顯示光路,紙板的表面應(光滑/粗糙)些;(3)如圖乙所示,將紙板右半部分繞ON向后翻轉(zhuǎn)任意角度,發(fā)現(xiàn)紙板上均無反射光束呈現(xiàn),此現(xiàn)象說明了;(4)在圖甲中,若將紙板(連同激光筆)繞CD向后傾斜,此時反射光束______。A.仍在紙板上呈現(xiàn) B.被紙板擋住 C.在紙板前方18.同學們利用圖甲所示的器材(紙板F可繞ON翻折)探究光的反射定律。(1)實驗時讓光貼著紙板入射是為了。(2)圖乙中,用激光筆沿AO方向入射,再將紙板F繞ON向后折,則紙板F上(選填“有”或“沒有”)反射光線,這一步驟的目的是探究。(3)多次改變?nèi)肷浣堑拇笮。l(fā)現(xiàn)反射角的大小始終和入射角一樣,由此可得結(jié)論是;多次試驗的目的是。(4)圖丙中,保持入射光線AO不變,將平面鏡繞入射點旋轉(zhuǎn),使入射角增大10°,則反射光線偏轉(zhuǎn)的角度為。19.某小組同學在做“探究光反射規(guī)律”的實驗中:實驗序號入射角反射角①30°30°②45°45°③60°60°(1)把平面鏡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張紙板ENF豎直地立在平面鏡上,紙板上的直線ON于鏡面,如圖甲所示。(2)如圖乙所示,把紙板NOF繞ON向后折,在紙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線。這表明:在反射現(xiàn)象中,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都在內(nèi)。(3)改變?nèi)肷涔饩€的方向,讀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將測得的數(shù)據(jù)記錄在上表中,由表中數(shù)據(jù)可得出的結(jié)論是:(4)實驗中,多次測量是為了_________(填選項)。A.使實驗結(jié)論具有普遍性 B.取平均值,減小誤差(5)用另一束光逆著反射光線的方向射到鏡面,觀察到反射后的光線會逆著原來入射光線的方向射出,這表明:光的反射現(xiàn)象中,光路是的。類型三、平面鏡成像規(guī)律(實驗題)20.如圖所示,是小華在水平桌面上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時的實驗裝置。(1)在實驗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鏡,主要是便于;(2)拿另一支與蠟燭A大小相同的未點燃的蠟燭B在玻璃板后面移動,直至與A的像完全重合,說明,這里采用的物理研究方法是(選填“控制變量法”“等效替代法”或“理想模型法”);(3)在確定蠟燭B和蠟燭A的像是否完全重合時,人眼應在蠟燭(選填“A”或“B”)一側(cè)觀察;(4)當保持蠟燭A的位置不動,將玻璃板豎直向上移動,蠟燭A的像的位置(選填“變化”或“不變”);(5)將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光屏上接收不到像,因此判斷平面鏡成的是像(選填“虛”或“實”);(6)實驗時要多次改變蠟燭A的位置,并移動蠟燭B使之與蠟燭A的像重合,這樣做的目的是。(7)將蠟燭A豎直放在水平桌面上,點燃蠟燭觀察發(fā)現(xiàn):玻璃板中蠟燭A的像偏高且傾斜。你認為在圖乙所示的①、②、③三幅圖中,圖是產(chǎn)生以上實驗現(xiàn)象的原因。21.小明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了“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1)實驗時,小明選擇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進行實驗的目的是;(2)他應選取兩支外形(填“相同”或“不同”)的蠟燭進行實驗,目的是;(3)在探究實驗的過程中,他把蠟燭A放在距玻璃板30cm處,蠟燭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到蠟燭A的距離是cm;當蠟燭A遠離玻璃板時,它的像的大小將(填“變大”“變小”或“不變”);(4)在玻璃板后放一光屏,無論怎樣移動光屏,都不能接收蠟燭的像,此現(xiàn)象說明;(5)為了讓左側(cè)的同學也能夠看清蠟燭A的像,小明只將玻璃板向左平移,則蠟燭A的像的位置(選填“向右移動”、“向左移動”或“不變”)。22.小麗同學在做“探究平面鏡成像”的實驗時,在水平桌面上鋪一張白紙,將一塊玻璃板豎直立在白紙上,再取兩段完全相同的蠟燭A和B。(1)小麗實驗采用透明(薄/厚)玻璃板代替平面鏡做實驗,目的是,把點燃的蠟燭A豎立在玻璃板前,將(點燃/未點燃)的蠟燭B豎立著在玻璃板后面移動,直到看上去跟蠟燭A的像,說明像與物的,這種確定像與物大小關(guān)系的方法是(選填“控制變量法”或“等效替代法”);(2)移去后面的蠟燭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豎立一光屏,在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蠟燭A的像,說明平面鏡所成的像是(填“實”或“虛”)像;(3)小麗將蠟燭A逐漸遠離玻璃板時,它的像將(填“變大”“變小”或“不變”)??潭瘸叩淖饔檬潜阌诒容^像與物到玻璃板的關(guān)系;(4)如圖所示,僅將玻璃板由圖中甲的位置水平向右移至乙的位置時,蠟燭A的成像情況是___________;(填字母)A.蠟燭A成像仍在蠟燭B處B.蠟燭A成像在蠟燭B處右側(cè)C.蠟燭A無法通過玻璃板成像(5)為了便于觀察,該實驗最好在(填“較暗”或“較亮”)的環(huán)境中進行。23.艾英同學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時,所用的實驗器材有帶底座的玻璃板、白紙、筆、火柴、光屏、刻度尺、兩支外形相同大小相等的蠟燭A和B。(1)選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主要是為了;(2)在豎立的玻璃板前點燃蠟燭A,拿未點燃的蠟燭B豎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動,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側(cè)觀察,直至蠟燭B與蠟燭A的像;(3)移去蠟燭B,在其原來位置上放一塊光屏,光屏上無法呈現(xiàn)蠟燭的像,說明成的像是(選填“虛”或“實”)像;(4)當蠟燭A向玻璃板靠近時,像的大?。ㄟx填“變大”、“變小”或“不變”)。24.如圖甲是小聰同學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時的實驗裝置(蠟燭A和B完全相同)。(1)為了提高實驗的精度和效果,M應該是一塊_______(選填字母序號);A.厚的平板玻璃B.厚的平板玻璃C.厚的平面鏡(2)小聰將蠟燭A慢慢遠離M時,它的像的大小將(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實驗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目的是;(3)若在M的右側(cè)靠近M處擋一張黑紙(大小約為玻璃板面積的一半),在蠟燭A一側(cè)通過M(選填“能”或“不能”)看到蠟燭的像;(4)實驗中,若將玻璃板向右傾斜,如圖乙所示,則觀察到蠟燭A的像的大致位置在圖中的(選填“a”或“b”)處;(5)小聰發(fā)現(xiàn),無論怎樣移動蠟燭B都不能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其原因可能是。答案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22頁答案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22頁參考答案:1.【詳解】過反射點O作出垂直于反射面的法線,根據(jù)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入射光線,反射角為則入射角為,作圖如下:2.【詳解】人的視線是直的,所以人的視線與路燈的像是一條直線,連接眼睛處的E點與點A,EA與界面的交點即為入射點O,OE就是折射光線,連接B、O,BO就是入射光線,即完成水下E處的人看到路燈B的光路圖;如圖所示:3.【詳解】光的折射現(xiàn)象中,人眼看到的是靠上的虛像,即人眼和虛像在同一條直線上,因此將B點與A點連線,折射面以上用實線,該實現(xiàn)是進入人眼的折射光線,折射面以下用虛線,AB線與折射面的交點為折射點,折射點與C點的連線是硬幣發(fā)出的入射光線,光路圖如下圖所示:4.【詳解】根據(jù)凸透鏡的特殊光線可知,通過焦點的光線經(jīng)凸透鏡折射后將平行于主光軸;過光心的光線經(jīng)凸透鏡折射后傳播方向不改變,如圖所示:5.【詳解】過焦點的光線經(jīng)凸透鏡折射后折射光線平行于主光軸,過光心的光線其傳播方向不變,如圖所示:6.【詳解】射向異側(cè)焦點的光線經(jīng)凹透鏡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軸射出,過光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變,如圖所示:7.【詳解】圖中是凹透鏡的二條特殊光線,第一條:過光心入射其傳播方向不變,第二條:平行主光軸入射其折射光的反向延長線過焦點,其光路圖如圖所示:8.【詳解】過入射點作出垂直于平面鏡的法線,根據(jù)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線右側(cè)作出入射光線,故作圖如下:9.【詳解】因為太陽光豎直射入深井內(nèi),所以反射光線豎直向下,畫出法線,過入射點畫出法線的垂線,即平面鏡的位置;因入射光線與水平面成60°,而反射光線是豎直向下的,所以入射光線與反射光線的夾角為60°+90°=150°則入射角、反射角為75°,入射光線與平面鏡的夾角為90°-75°=15°平面鏡與水平方向所夾銳角的度數(shù)15°+60°=75°如圖所示:10.【詳解】過O點作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夾角的平分線,這就是法線,平面鏡就在過O點垂直于法線的位置,如圖所示:11.【詳解】過水面作出點S的對稱點S′,即為點光源S在水面中的像,連接S′A與水面交于O點,即為入射點(反射點),連接SO就得到入射光線,OA即為反射光線,如下圖所示:12.【詳解】分別作出物體端點A、B關(guān)于平面鏡的對稱點A'、B',用虛線連接A'B'即為AB在平面鏡中的像,如圖所示:13.(1)(2)【詳解】(1)作出發(fā)光點S關(guān)于平面鏡的對稱點,即為像點S′,連接S′P,與鏡面的交點為入射點O,再連接SO、OP,畫上箭頭,則SO為入射光線,OP為反射光線。如下圖所示:(2)平面鏡成的像與物關(guān)于平面鏡對稱,分別作物體的端點A、B關(guān)于平面鏡的對稱點、,連接即為物體AB在平面鏡中的像,作圖如下:14.或【詳解】第一種作法:先將兩條反射光線反向延長交于一點S'即為像的位置,再通過平面鏡作出S'的對稱點S,即為發(fā)光點的位置,并連接S與兩個反射點畫出入射光線,如圖所示:第二種作法:分別過反射點垂直于鏡面作出法線,根據(jù)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畫出兩條入射光線,兩條入射光線的交點S即為發(fā)光點的位置,再通過平面鏡作出S的對稱點S',即為像的位置,如圖所示:15.【詳解】根據(jù)平面鏡成像特點知道,像與物關(guān)于鏡面對稱,像和物體各對應點的連線被平面鏡垂直平分,故作出AA′、BB′的中垂線即是平面鏡所在的位置,如圖所示:16.(1)水平(2)粗糙漫反射(3)不能探究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是否在同一平面內(nèi)(4)不能(5)入射角【詳解】(1)為使入射光線、法線和反射光線在豎直平面內(nèi),將平面鏡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平面鏡垂直白色紙板。(2)[1][2]為了看清楚紙板上的光路,紙板材質(zhì)應選擇較粗糙,光線射在上面發(fā)生漫反射,漫反射光線射向各個方向,使從紙板前不同方向都可以看到紙板上光AO的徑跡。(3)[1][2]在圖乙中,將硬紙板F的部分向后折轉(zhuǎn),紙板F不在原來的平面上,則在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線,這是為了探究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是否在同一平面內(nèi)。(4)如圖丙所示,保持E、F在同一平面內(nèi)將硬紙板傾斜,讓入射光線仍貼著硬紙板沿AO方向射向鏡面,則反射光線和法線所在平面和E、F所在平面不是同一平面,因為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個平面內(nèi),故硬紙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線。(5)為了得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這一普遍規(guī)律,接下來的操作是改變?nèi)肷涔饩€的入射角度,即改變?nèi)肷浣谴笮。啻螌嶒?,得出實驗結(jié)論。17.(1)垂直靠近(2)粗糙(3)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nèi)(4)C【詳解】(1)[1]當紙板與平面鏡相垂直時,能同時在紙板上觀察到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所以實驗時要將紙板垂直放置在平面鏡上。[2]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當入射光線逐漸靠近法線ON,即入射角減小,則反射角也減小,因此可觀察到反射光線靠近法線。(2)紙板表面粗糙,光線在其表面發(fā)生漫反射,反射光線將從不同方向射出,可從不同方向觀察到反射光線,所以為了更好的顯示光路,紙板的表面應粗糙一些。(3)將紙板右半部分繞ON向后翻轉(zhuǎn)任意角度,此時兩側(cè)紙板不在同一平面上,發(fā)現(xiàn)右側(cè)紙板上均無反射光束呈現(xiàn),此現(xiàn)象說明了:在光的反射中,反射光線、法線與入射光線在同一平面內(nèi)。(4)將紙板(連同激光筆)繞CD向后傾斜,此時法線不在紙板上,但法線仍與平面鏡相垂直,反射光線、法線與入射光線仍在同一平面內(nèi),反射光線將向前移動,即其位置在紙板前方。故選C。18.(1)顯示光路(2)沒有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是否在同一平面內(nèi)(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避免偶然性,得到普遍規(guī)律(4)20°【詳解】(1)光路在空氣中不易觀察,實驗時讓光貼著紙板入射是為了顯示光路。(2)[1][2]圖乙中,用激光筆沿AO方向入射,再將紙板F繞ON向后折,使顯示紙板E、F不在同一平面上,此時反射光線不在紙板F上,則紙板F上沒有反射光線,這一步驟的目的是探究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是否在同一平面內(nèi)。(3)[1]多次改變?nèi)肷浣堑拇笮。l(fā)現(xiàn)反射角的大小始終和入射角一樣,由此可得結(jié)論是:光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實驗中多次實驗的目的有求平均值,減小誤差或者避免實驗的偶然性,得到普遍規(guī)律。本實驗中多次試驗的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得到普遍規(guī)律。(4)圖丙中,保持入射光線AO不變,將平面鏡繞入射點旋轉(zhuǎn),使入射角增大10°,由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得,反射角也增大10°,此時法線偏轉(zhuǎn)10°,則反射光線偏轉(zhuǎn)的角度為19.(1)垂直(2)同一平面(3)在光的反射現(xiàn)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4)A(5)可逆【詳解】(1)紙板上的直線ON模擬的是法線,法線應與鏡面垂直,因此紙板上的直線ON應垂直于鏡面。(2)把紙板NOF繞ON向后折,此時紙板EON與紙板NOF不在同一平面,所以在紙板NOF上看不到反射光線。這表明:在反射現(xiàn)象中,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都在同一平面內(nèi)。(3)由表格的數(shù)據(jù)可得出,在光的反射現(xiàn)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4)實驗中,多次測量是為了找到反射角與入射角之間的關(guān)系,使實驗結(jié)論具有普遍性,避免偶然性,故A符合題意,B不符合題意。故選A。(5)用另一束光逆著反射光線的方向射到鏡面,觀察到反射后的光線會逆著原來入射光線的方向射出,此時的入射光路與之前的反射光路重合,反射光路與之前的入射光路重合,這表明:光的反射現(xiàn)象中,光路是可逆的。20.(1)確定像的位置(2)像與物大小相等等效替代法(3)A(4)不變(5)虛(6)得到普遍規(guī)律,減少實驗的偶然性(7)②【詳解】(1)在實驗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鏡,玻璃既能透光又能反射光使物體成像,能看到前面物體的像,也能看到玻璃板后面的物體,便于確定像的位置。(2)[1]拿另一支與蠟燭A大小相同的未點燃的蠟燭B在玻璃板后面移動,直至與A的像完全重合,說明B與A的像大小相同,進而說明像和物大小相等。[2]蠟燭B與蠟燭A大小相等,用未點燃的蠟燭B替代蠟燭A,采用了等效替代的方法。(3)平面鏡成的像屬于光的反射成像,在確定蠟燭B和蠟燭A的像是否完全重合時,人眼應在蠟燭A一側(cè)觀察。(4)平面鏡成的像與物關(guān)于鏡面對稱,當保持蠟燭A的位置不動,將玻璃板豎直向上移動,對稱面的位置不變,蠟燭A的像的位置會不變。(5)因為虛像無法在光屏上承接到,所以把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不能在光屏上看到像,說明平面鏡成的像是虛像。(6)實驗時要多次改變蠟燭A的位置,并移動蠟燭B使之與蠟燭A的像重合,這是為了多次實驗,以便得到普遍的規(guī)律,防止偶然性。(7)由于平面鏡成像中物與像關(guān)于平面鏡對稱,因此②圖是產(chǎn)生蠟燭A的像偏高且傾斜現(xiàn)象的原因。21.(1)便于確定像的位置(2)相同便于比較像與物的大小(3)60不變(4)平面鏡所成的像為虛像(5)不變【詳解】(1)玻璃板不僅可以透光還可以同時觀察到玻璃板后面的物體,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的目的是便于確定像的位置。(2)[1][2]為了比較物與像的大小關(guān)系,實驗采用了等效替代法,移動與點燃的蠟燭A完全相同的蠟燭B,若B與A的像完全重合,說明像與物等大,即使用兩只相同的蠟燭的目的是便于比較像與物的大小關(guān)系。(3)[1]平面鏡所成的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體到平面鏡距離相等,把蠟燭A放在距玻璃板30cm處,則像與玻璃板間的距離也為30cm,則蠟燭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到蠟燭A的距離為60cm。[2]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體等大,所以當蠟燭A遠離玻璃板時,它的像的大小將不變。(4)實像可以呈現(xiàn)在光屏上,虛像不能呈現(xiàn)在光屏上,在玻璃板后放一光屏,無論怎樣移動光屏,都不能接收蠟燭的像,說明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5)只將玻璃板向左平移,沒有改變蠟燭A與玻璃板間的位置關(guān)系,則蠟燭A的像的位置不變。22.(1)薄便于找到像的位置未點燃重合大小相同等效替代法(2)虛(3)不變距離(4)A(5)較暗【詳解】(1)[1][2]玻璃板既透光又反光,既能看到蠟燭A的像又能看到玻璃板后的物體,實驗采用透明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鏡做實驗,兩個反射面成的像重合在一起,目的是便于確定像的位置。[3][4][5][4]把點燃的蠟燭A豎立在玻璃板前,將未點燃的蠟燭B豎立著在玻璃板后面移動,直到看上去跟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這說明像與物的大小相等;實驗中用蠟燭B代替蠟燭A的像的,這種方法叫等效替代法。(2)實像是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虛像是實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