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江蘇開放大學古代散文賞析(老年)050417第1-4單元_第1頁
2024年秋江蘇開放大學古代散文賞析(老年)050417第1-4單元_第2頁
2024年秋江蘇開放大學古代散文賞析(老年)050417第1-4單元_第3頁
2024年秋江蘇開放大學古代散文賞析(老年)050417第1-4單元_第4頁
2024年秋江蘇開放大學古代散文賞析(老年)050417第1-4單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秋江蘇開放大學古代散文賞析(老年)050417第一單元先秦散文作業(yè)簡答題一、將下列文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共6小題,選擇其中3題作答,每小題10分,共30分)1.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釁鼓,使歸就戮于秦,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若從君惠而免之,三年將拜君賜。”2.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3.后有頃,復彈其劍鋏,歌曰:“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左右皆惡之,以為貪而不知足。孟嘗君問:“馮公有親乎?”對曰,“有老母?!泵蠂L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于是馮諼不復歌。4.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6.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數(shù)數(shù)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參考答案:1.原文: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釁鼓,使歸就戮于秦,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若從君惠而免之,三年將拜君賜?!狈g:孟明(秦國的將領)叩頭說:“承蒙貴國國君的恩惠,沒有讓我這個俘虜?shù)难ネ磕☉?zhàn)鼓,而讓我回國接受死刑,這是我國國君的處置。我即使死了,尸體也不會腐爛(意即死得其所,無愧于心)。如果貴國國君赦免了我,讓我在秦國受死,那么三年后我將拜謝貴國國君的恩賜(指報答秦國的寬容之恩,可能是通過某種方式,如戰(zhàn)爭中的協(xié)助等)?!?.原文: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翻譯:這是阻塞言路的做法。阻止人民說話(或發(fā)表意見),比堵塞河流還要危險。河流被堵塞就會決堤泛濫,傷害的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如此。因此,治理河流的人要疏通它,使它暢通無阻;治理人民的人要讓他們有說話的權(quán)利,使他們能夠暢所欲言。3.原文:后有頃,復彈其劍鋏,歌曰:“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弊笥医詯褐?,以為貪而不知足。孟嘗君問:“馮公有親乎?”對曰,“有老母。”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于是馮諼不復歌。翻譯:過了一會兒,馮諼又彈起了他的劍鋏,唱道:“長劍啊,我們回去吧!這里沒有值得我留戀的家?!泵蠂L君身邊的人都很厭惡他,認為他貪婪而不知足。孟嘗君問:“馮公有親人嗎?”回答說:“有個老母親。”孟嘗君于是派人供給他的母親吃穿用度,不讓她缺衣少食。從此,馮諼就不再唱歌了。4.原文: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狈g:(曾點)說:“暮春時節(jié)(天氣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經(jīng)穿上了。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個小孩子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唱著歌兒回家?!?.原文: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翻譯:一家一所五畝大的住宅,種上桑樹,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絲織品了;雞、豬、狗的畜養(yǎng),不要耽誤它們的繁殖時機,七十歲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畝大的田地,不誤農(nóng)時地耕種,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受饑餓了;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反復講給百姓聽,須發(fā)花白的老人們就不再會肩挑頭頂,出現(xiàn)在道路上了。年滿七十歲的人能穿上絲綢、吃上魚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這些而不稱王于天下的是決不會有的?!?.原文: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數(shù)數(shù)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翻譯:列子乘風而行,飄然自得,駕輕就熟。十五天以后返回。他對于求福的事,沒有拼命去追求。這樣雖然免了步行,還是有所憑借的。倘若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駕馭著六氣的變化,邀游于無窮的境地,他還要憑借什么呢?所以說:修養(yǎng)最高的人能任順自然、忘掉自己,修養(yǎng)達到神化不測境界的人無意追求功利,圣明的人無意追求名聲。二、閱讀下列段落,回答問題。(共4小題,選擇其中2題作答,每小題20分,共40分)1.及滑,鄭商人弦高將市于周,遇之。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曰:“寡君聞吾子將步師出于敝邑,敢犒從者,不腆敝邑,為從者之淹,居則具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wèi)?!鼻沂瑰岣嬗卩?。問題:弦高是怎樣一個人?參考答案:問題分析在提供的文段中,描述了鄭國的商人弦高在前往周地進行貿(mào)易的途中,遇到了秦國的軍隊。弦高立即展現(xiàn)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氣,他迅速做出了反應,利用自己的商人身份,向秦軍提供了物資(包括四張熟牛皮和十二頭牛),并以禮遇的方式稱呼秦軍將領為“吾子”,表示出尊敬和友好。同時,弦高的話語中透露出他對秦軍行動的了解和對自己國家利益的維護,他聲稱是奉鄭君之命前來犒勞秦軍,并表示如果秦軍停留,將提供每日所需的物資;如果秦軍行進,將提供一夜的保衛(wèi)。最后,弦高還立即派遣使者回國報告這一緊急情況。人物形象分析機智勇敢:弦高在面對秦軍這一突發(fā)情況時,能夠迅速做出反應,利用自己的商人身份進行周旋,顯示出他的機智和勇敢。愛國情懷:弦高雖然只是一個商人,但他對國家有著深厚的感情。他通過提供物資和向秦軍表示友好,實際上是在拖延時間,為鄭國爭取準備應對的時間。同時,他立即派遣使者回國報告,更是體現(xiàn)了他對國家的忠誠和責任感。善于言辭:弦高的話語得體且富有策略性,他既表達了對秦軍的尊敬和友好,又暗示了鄭國已經(jīng)做好了應對的準備,使秦軍不敢輕舉妄動。臨危不亂:在面對秦軍這一強大的敵人時,弦高能夠保持冷靜和鎮(zhèn)定,沒有表現(xiàn)出絲毫的慌亂和恐懼,這種心理素質(zhì)也是他能夠成功應對這一危機的重要原因。結(jié)論綜上所述,弦高是一個機智勇敢、愛國情懷深厚、善于言辭且臨危不亂的商人。他在面對秦軍這一突發(fā)情況時,能夠迅速做出反應,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為鄭國爭取了應對的時間,并成功地拖延了秦軍的行動。弦高的這一行為不僅體現(xiàn)了他個人的英雄氣概和智慧,也為鄭國爭取了寶貴的準備時間,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鄭國的危局。2.厲王虐,國人謗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wèi)巫,使監(jiān)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眴栴}:試分析厲王與國人之間的矛盾。參考答案:矛盾分析在提供的文段中,描述了周厲王暴虐無道,導致國內(nèi)民眾紛紛謗議他的情況。邵公作為朝中重臣,向厲王指出了民眾的不滿和憤怒,但厲王卻采取了極端的手段來壓制言論,最終導致了民眾的沉默和無聲的反抗。以下是對厲王與國人之間矛盾的具體分析:政治壓迫與民眾反抗:厲王暴虐,這是導致民眾謗議的根本原因。作為一國之君,厲王沒有履行好君主的職責,反而以暴政對待民眾,使得民眾的生活困苦不堪。民眾對厲王的不滿和憤怒逐漸積累,最終通過謗議的形式表達出來。這是民眾對厲王暴政的直接反抗,也是他們尋求心理平衡和正義的一種方式。言論自由與專制統(tǒng)治:厲王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采取了極端的手段來壓制言論。他得到衛(wèi)巫的幫助,監(jiān)視并殺害那些敢于謗議他的人,以此來達到弭謗的目的。這種做法嚴重侵犯了民眾的言論自由,使得民眾生活在一種恐懼和壓抑的氛圍中。民眾不敢再表達自己的意見和不滿,只能以沉默和無聲的反抗來應對厲王的暴政。信任危機與統(tǒng)治動搖:厲王的暴政和壓制言論的做法導致了民眾對他的信任危機。民眾不再相信厲王能夠帶領他們過上幸福的生活,也不再相信他的統(tǒng)治是公正和合理的。這種信任危機進一步動搖了厲王的統(tǒng)治基礎。民眾對厲王的反抗和不滿逐漸升級,最終可能導致國家的動蕩和分裂。邵公的警示與厲王的盲目:邵公作為朝中重臣,及時向厲王指出了民眾的不滿和憤怒,并試圖通過對話和溝通來解決問題。然而,厲王卻盲目地相信自己的權(quán)力和威嚴,忽視了邵公的警示和建議。厲王的這種盲目和固執(zhí)使得他無法正確地認識和解決矛盾,反而加劇了矛盾的激化和升級。結(jié)論綜上所述,厲王與國人之間的矛盾主要體現(xiàn)在政治壓迫與民眾反抗、言論自由與專制統(tǒng)治、信任危機與統(tǒng)治動搖以及邵公的警示與厲王的盲目等方面。這些矛盾的存在不僅導致了民眾的不滿和憤怒,也動搖了厲王的統(tǒng)治基礎。如果厲王不能正確地認識和解決這些矛盾,那么他的統(tǒng)治將難以為繼,最終可能導致國家的動蕩和分裂。3.長驅(qū)到齊,晨而求見。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曰:“責畢收乎?來何疾也!”曰:“收畢矣?!薄耙院问卸??”馮諼曰;“君之‘視吾家所寡有者’。臣竊計,君宮中積珍寶,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竊以為君市義?!泵蠂L君曰:“市義奈何?”曰:“今君有區(qū)區(qū)之薛,不拊愛子其民,因而賈利之。臣竊矯君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乃臣所以為君市義也。”孟嘗君不悅,曰:“諾,先生休矣!”問題:試分析馮諼、孟嘗君的思想性格。參考答案:思想性格分析馮諼深謀遠慮,富有遠見:馮諼在替孟嘗君“市義”時,沒有選擇購買珍寶、狗馬或美人等常規(guī)物品,而是選擇了為孟嘗君在薛地樹立威望和民心。他深知這些實質(zhì)性的財富雖能帶來一時的滿足,但民心才是長久之計,是孟嘗君未來在政治上立足的根本。敢于擔當,果斷行事:馮諼在未經(jīng)孟嘗君同意的情況下,擅自做主,將孟嘗君的債款賜給薛地百姓,并燒毀債券。這種行為雖然冒險,但體現(xiàn)了馮諼的果斷和敢于擔當?shù)男愿?。他相信自己的判斷,并愿意承擔可能帶來的后果。善于言辭,能言善辯:馮諼在面對孟嘗君的不悅時,能夠冷靜地解釋自己的行為,并闡述自己的理由和想法。他的言辭懇切,邏輯清晰,使孟嘗君最終理解了他的用意,并接受了他的做法。忠誠于主,盡心盡力:馮諼雖然行事果斷,但始終忠誠于孟嘗君。他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孟嘗君的利益和前途著想,體現(xiàn)了他的忠誠和盡心盡力的精神。孟嘗君寬宏大量,善于納諫:雖然馮諼的行為起初讓孟嘗君不悅,但孟嘗君在聽完馮諼的解釋后,能夠理解并接受他的做法。這體現(xiàn)了孟嘗君的寬宏大量和善于納諫的性格。他能夠聽取下屬的意見,并作出明智的決策。重視民心,有遠見卓識:孟嘗君雖然一開始對馮諼的行為感到不解和不滿,但當他意識到馮諼是在為他“市義”時,便能夠理解其深意。這體現(xiàn)了孟嘗君對民心的重視和遠見卓識。他明白民心是政治統(tǒng)治的基礎,是維持自己地位和權(quán)力的關(guān)鍵。知人善任,善于用人:孟嘗君能夠識別并重用馮諼這樣的人才,體現(xiàn)了他的知人善任和善于用人的能力。他能夠看到馮諼的才能和潛力,并給予他充分的信任和支持。情緒易變,但能及時調(diào)整:孟嘗君在面對馮諼的行為時,起初感到不悅和憤怒。但當他意識到馮諼的用意后,能夠及時調(diào)整自己的情緒和態(tài)度,接受并贊賞馮諼的做法。這體現(xiàn)了孟嘗君的情緒易變但能夠及時調(diào)整的性格特點。結(jié)論綜上所述,馮諼和孟嘗君都是具有鮮明性格特點和思想深度的人物。馮諼深謀遠慮、敢于擔當、善于言辭且忠誠于主;而孟嘗君則寬宏大量、重視民心、知人善任且能夠及時調(diào)整自己的情緒和態(tài)度。他們的性格特點和思想深度共同構(gòu)成了這段歷史故事的核心和精髓。4.“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問題:分析此段的論說技巧。參考答案:論說技巧分析此段文字出自先秦儒家經(jīng)典《孟子》,主要討論了君主對百姓的恩澤與治國之道。以下是對其論說技巧的分析:類比推理:文中通過“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這一反問句,巧妙地將君主對禽獸的恩澤與對百姓的關(guān)懷進行對比,從而引出下文對君主治國能力的質(zhì)疑。通過“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的類比,將君主不能舉一羽、不見輿薪的微小失誤,與不能保護百姓的重大失職相聯(lián)系,進一步強調(diào)了君主治國能力的缺失。排比句式:文中多次使用排比句式,如“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瓰椴挥枚餮伞?,增強了語言的氣勢和節(jié)奏感,使論點更加鮮明有力。反問與設問:通過反問“獨何與?”和設問“然則…為不用…焉?”等句式,引發(fā)讀者的思考和共鳴,增強了文章的互動性和說服力。對比論證:文中將君主對禽獸的恩澤與對百姓的忽視進行對比,凸顯了君主治國能力的不足和道德上的缺失。同時,通過將君主不能舉一羽、不見輿薪的微小失誤與不能保護百姓的重大失職進行對比,進一步強調(diào)了君主治國能力的嚴重缺失。歸謬法:文中通過假設君主不能舉一羽、不見輿薪是因為不用力、不用明,進而推斷出君主不能保護百姓是因為不用恩。這種歸謬法的運用,使得論點的推導更加嚴謹和有力。結(jié)論明確:在一系列論證之后,文章明確給出了結(jié)論:“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边@一結(jié)論簡潔明了,直接點明了君主治國失敗的原因在于不作為,而非能力不足??偨Y(jié)此段文字通過類比推理、排比句式、反問與設問、對比論證、歸謬法以及結(jié)論明確等論說技巧的運用,使得論點更加鮮明有力,邏輯更加嚴謹,說服力更強。同時,這些技巧的運用也使得文章的語言更加生動、富有節(jié)奏感和感染力,增強了讀者的閱讀體驗和思考深度。三、分析論述題。(共2小題,選擇其中1題作答,每小題30分,共30分)1.孔子為什么說“吾與點也”?2.何謂逍遙游?參考答案:1.孔子為什么說“吾與點也”?孔子說“吾與點也”,這句話出自《論語·先進》中的《侍坐章》,其背后蘊含了豐富的哲理和情感。以下是對孔子說這句話的具體分析:首先,從文本背景來看,孔子在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位弟子討論各自的志向時,曾皙描繪了一幅春日里與友共游、享受自然之美,并在其中進行禮樂教化的理想畫面。這種生活狀態(tài)既符合儒家禮義之邦的治國理想,又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向往,深深觸動了孔子。其次,從孔子的教育思想來看,他強調(diào)在日常生活中進行道德教育和文化傳承的重要性。曾皙提到的“禮樂教化”與孔子的教育思想不謀而合,強調(diào)了在自然美景的熏陶下進行道德教育,使人的品德得到熏陶和精神的提升。再者,從孔子的個人情感來看,他晚年隱含著出世隱居的心態(tài)。曾皙所描繪的太平盛世的和樂景象,以及他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態(tài)度,深深地感動了孔子,使他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鳴。最后,從孔子的政治觀點來看,他主張以仁禮為核心,追求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曾皙的志向既不過分追求物質(zhì)享受,也不完全脫離現(xiàn)實生活,而是找到了一種既享受自然之美又注重精神追求的平衡狀態(tài)。這種平衡狀態(tài)正是孔子所倡導的“中庸之道”的體現(xiàn)。綜上所述,孔子說“吾與點也”,既是對曾皙個人志向的認同,也是對他所描繪的理想生活狀態(tài)的高度評價。這句話體現(xiàn)了孔子對人生理想和教育理念的深刻思考,以及對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品德教育和精神追求的重視。2.何謂逍遙游?逍遙游是《莊子》里的第一篇文章,其含義豐富而深遠,可以從多個層面進行解讀:從語言層面上講,逍遙游指悠然自得地游,體現(xiàn)了一種自在、閑適的生活態(tài)度。從哲學層面上講,逍遙游是莊子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它指悠然自得、適心任性、物我一體的活動,是游于無限的空間、游于無限的時間、游于無限的精神世界的境界。這種境界超越了世俗的價值標準、外在功利和一己小我的束縛,實現(xiàn)了精神上與宇宙的和諧交融,達到了天地共生、萬物和一的境界。從社會學的角度講,逍遙游要舍去一切功利,舍棄自我的堅執(zhí),舍棄離我而存的虛名。它體現(xiàn)了莊子追求絕對精神自由的思想,是對現(xiàn)實社會中種種束縛和限制的一種超越和反抗。綜上所述,逍遙游不僅是一種悠然自得的生活態(tài)度,更是一種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境界。它體現(xiàn)了莊子對人生、宇宙和自然的深刻洞察和獨特理解,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2024年秋江蘇開放大學古代散文賞析(老年)050417第二單元兩漢魏晉南北朝散文作業(yè)簡答題一、將下列文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共6小題,選擇其中3小題作答,每小題10分,共30分)1.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2.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绷貉谄淇冢唬骸拔阃?,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長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3.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jié)牧羊,臥起操持,節(jié)旄盡落。4.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5.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6.已矣乎!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參考答案:1.原文: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翻譯:于是秦始皇就廢除了先王的治國之道,焚燒了諸子百家的著作,以此來使百姓愚蠢;毀壞高大的城墻,殺掉英雄豪杰;收繳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陽,銷毀兵刃和箭頭,冶煉它們鑄造十二個銅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2.原文: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绷貉谄淇?,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長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翻譯:秦始皇游覽會稽郡渡浙江時,項梁和項籍一塊兒去觀看。項籍說:“那個人,我可以取代他!”項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說:“不要胡說,要滿門抄斬啊!”項梁從此認為項籍很不一般。項籍身高八尺多,力量能舉起大鼎,才氣超過常人,即使是吳中的子弟,也都已經(jīng)害怕項籍了。3.原文: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jié)牧羊,臥起操持,節(jié)旄盡落。翻譯:蘇武遷移到北海后,公家發(fā)給的糧食不來,掘野鼠、收草實來吃。拄著漢朝的旄節(jié)牧羊,睡覺、起來都拿著,以致系在節(jié)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脫盡。4.原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翻譯:我本來是平民,在南陽務農(nóng)親耕,在亂世中茍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為我身份卑微,見識短淺,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廬拜訪我,征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我因此十分感動,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5.原文: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翻譯:過去所喜歡的東西,轉(zhuǎn)瞬間,已經(jīng)成為舊跡,尚且不能不因為它引發(fā)心中的感觸,況且壽命長短,聽憑造化,最后歸結(jié)于消滅。古人說:“死生畢竟是件大事啊?!痹趺茨懿蛔屓吮茨??6.原文:已矣乎!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翻譯:算了吧!寄身于天地間還有多少時日!何不放下心來聽憑生死?為什么還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企求富貴不是我的心愿,尋覓仙境不可期冀。只盼好天氣我獨自外出,或者將手杖插在田邊去除草培苗。登上東邊的高崗放聲長嘯,面對清清的流水吟誦詩篇。姑且順隨自然的變化走到生命的盡頭,樂天安命,還有什么值得懷疑的呢!二、閱讀下列段落,回答問題。(共4小題,選擇其中2小題作答,每小題20分,共40分)1.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shù)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shù)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拔崞鸨两癜藲q矣,身七十馀戰(zhàn),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今日固決死,原為諸君快戰(zhàn),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問題:司馬遷如何描寫項羽的“英雄末路”的?參考答案: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通過細膩的心理描寫、生動的場景刻畫以及悲壯的語言表達,深刻地描繪了項羽的“英雄末路”。首先,司馬遷通過項羽在垓下之夜的舉動來展現(xiàn)其內(nèi)心的孤獨與無奈。項羽在夜深人靜之時起床,獨自在軍帳中飲酒,這一細節(jié)描繪出了他面對敗局的苦悶與掙扎。他身邊的美人虞姬和駿馬騅,作為他曾經(jīng)的榮耀與陪伴,此刻卻成了他心中難以割舍的情愫。項羽悲歌慷慨,自吟詩歌,表達了自己力能拔山、氣可蓋世的英雄氣概,同時也流露出對時運不濟、駿馬不再奔馳的無奈與哀怨。他的歌聲中充滿了對虞姬的深情與不舍,更體現(xiàn)了他作為英雄在末路時的柔情與脆弱。其次,司馬遷通過項羽的言語來展現(xiàn)其不屈的斗志與對命運的抗爭。項羽在悲歌之后,對身邊的人說道:“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馀戰(zhàn),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边@段話既是對自己輝煌過去的回顧,也是對當前困境的無奈接受。但項羽并未完全屈服于命運,他決心以一場快戰(zhàn)來證明自己的英勇與無罪,希望以此激勵士兵,同時也向世人展示自己并非因戰(zhàn)敗而屈服。最后,司馬遷通過項羽的行動來進一步凸顯其英雄末路的悲壯與崇高。項羽決定親自披掛上陣,為士兵們突圍斬將、刈旗,以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的英勇與不屈。這一舉動不僅展現(xiàn)了項羽作為軍事領袖的英勇與果敢,更體現(xiàn)了他作為英雄在末路時的悲壯與崇高。綜上所述,司馬遷通過細膩的心理描寫、生動的場景刻畫以及悲壯的語言表達,深刻地描繪了項羽的“英雄末路”。他既展現(xiàn)了項羽作為英雄的英勇與不屈,又揭示了其作為人的柔情與脆弱。這種描寫方式使得項羽的形象更加立體、豐滿,也讓讀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英雄末路的悲壯與無奈。2.單于使衛(wèi)律召武受辭,武謂惠等:“屈節(jié)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引佩刀自刺。衛(wèi)律驚,自抱持武,馳召毉。鑿地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氣絕,半日復息?;莸瓤蓿洑w營。單于壯其節(jié),朝夕遣人候問武,而收系張勝。問題:從此段文字可以感受到蘇武怎樣的個性?參考答案:從此段文字中,我們可以深刻感受到蘇武以下幾個方面的個性特征:忠貞不渝:蘇武在面對單于的威逼利誘時,堅決拒絕屈節(jié)辱命,他深知如果背叛漢朝,即使茍且偷生,也無顏面對祖國和家鄉(xiāng)。這種對國家的忠誠和堅守,體現(xiàn)了他忠貞不渝的品格。剛烈果敢:當蘇武決定以死明志時,他毫不猶豫地引佩刀自刺,這種果敢的行為展現(xiàn)了他剛烈的性格。即使面臨生死考驗,他也毫不畏懼,堅決維護自己的信仰和尊嚴。堅韌不拔:在蘇武自刺后,雖然一度氣絕,但在得到救治后,他仍然堅持活下來,繼續(xù)與單于抗爭。這種在逆境中不屈不撓、堅韌不拔的精神,是他個性中又一重要特征。深明大義:蘇武深知自己的使命和責任,他明白自己不僅代表個人,更代表著漢朝的尊嚴和利益。因此,在面對單于的威逼時,他能夠堅守底線,不為個人利益所動搖,展現(xiàn)出深明大義的品質(zhì)。綜上所述,從此段文字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蘇武是一個忠貞不渝、剛烈果敢、堅韌不拔且深明大義的人。他的這些個性特征不僅在當時贏得了單于的敬佩和尊重,也為后世樹立了光輝的榜樣。3.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問題:分析本段的內(nèi)容和情感基調(diào)。參考答案:本段內(nèi)容主要描述了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一群文人雅士在會稽山陰的蘭亭舉行的一次春日聚會,即“修禊事”。修禊,是古代的一種習俗,通常在農(nóng)歷三月上旬的巳日(后固定為三月三日),人們到水邊嬉游,以祈福消災。這次聚會不僅是一次簡單的郊游活動,更是一次文人之間的交流與雅集。從內(nèi)容上看,本段詳細描繪了聚會的環(huán)境與氛圍。蘭亭所在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環(huán)繞,自然風光十分優(yōu)美。文人們利用這天然的美景,將溪水引入,使之成為流觴曲水,大家列坐于水邊,雖然沒有絲竹管弦的熱鬧,但一杯酒、一首詩,就足以暢敘幽情,體現(xiàn)了文人之間的深厚友誼和對自然美景的共同欣賞。情感基調(diào)上,本段充滿了歡快與愉悅的氣息。首先,“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描繪了當天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微風和煦的自然環(huán)境,為聚會營造了一個舒適宜人的氛圍。接著,“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表達了文人們在此美景中暢游目力、舒展胸懷的暢快心情。最后,“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更是直接點明了這次聚會的樂趣無窮,讓人心情愉悅。綜上所述,本段內(nèi)容通過描繪蘭亭聚會的自然環(huán)境、人文氛圍以及文人們的情感體驗,展現(xiàn)了一幅歡快愉悅、和諧美好的春日雅集圖景。情感基調(diào)積極向上,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然的贊美。4.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問題:分析本段的層次和主旨。參考答案:本段文字出自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是其辭官歸隱、回歸田園生活的宣言。以下是對本段層次和主旨的分析:層次分析起興與反思(前兩句)“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以“歸去來兮”起興,直接表達歸隱田園的意愿,并以“田園將蕪”為理由,反問自己為何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反思自己過去的生活,認為心靈被身體(即世俗事務)所奴役,對此感到惆悵和悲傷。覺悟與決定(中間兩句)“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保河X悟到過去的錯誤已經(jīng)無法挽回(不諫),但未來的道路還可以把握(可追)?!皩嵜酝酒湮催h,覺今是而昨非。”:進一步強調(diào)自己雖然誤入歧途,但尚未走遠,現(xiàn)在覺悟到歸隱田園才是正確的選擇,過去的生活是錯誤的。行動與期待(后兩句)“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保好枥L自己乘船歸隱的情景,船只輕輕飄揚,風輕輕吹拂著衣裳,營造出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皢栒鞣蛞郧奥罚蕹抗庵湮?。”:詢問路上的行人前方的道路,同時感嘆晨光微明,似乎有些不舍或急切地期待歸隱生活的到來。主旨分析本段的主旨是表達陶淵明對歸隱田園生活的向往和決心。通過反思自己過去被世俗事務所奴役的生活,他覺悟到歸隱田園才是正確的選擇,并決定立即行動。文中充滿了對過去錯誤的悔恨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待,同時也展現(xiàn)出一種輕松愉悅、超脫世俗的情感態(tài)度。整段文字以生動的語言和形象的描繪,展現(xiàn)了陶淵明歸隱田園的決心和期待,也反映了他對自然和簡單生活的熱愛。三、分析論述題。(共2小題,選擇其中1小題作答,每小題30分,共30分)1.《過秦論》是如何運用對比手法的?2.分析《出師表》的語言特點。答案:1.《過秦論》是如何運用對比手法的?《過秦論》是西漢賈誼政論文的代表作,旨在總結(jié)秦速亡的歷史教訓,以作為漢王朝建立制度、鞏固統(tǒng)治的借鑒。在這篇文章中,對比手法被巧妙地運用,以增強論證的說服力和文章的表現(xiàn)力。首先,文章在描述秦國的崛起與強大時,將其與其他六國進行了對比。秦國原本只是戰(zhàn)國七雄之一,但通過一系列的改革和戰(zhàn)爭,最終統(tǒng)一了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quán)的秦朝。這種對比突出了秦國在短時間內(nèi)取得的巨大成就,為后文揭示秦速亡的原因做了鋪墊。其次,文章在論述秦朝的統(tǒng)治策略時,將秦始皇的暴政與六國的統(tǒng)治進行了對比。秦始皇在統(tǒng)一六國后,采取了嚴酷的刑法、沉重的賦稅和徭役等措施,導致民不聊生,怨聲載道。而六國雖然也存在一些問題,但相比之下,其統(tǒng)治策略更為溫和,對百姓的剝削和壓迫也相對較輕。這種對比揭示了秦朝統(tǒng)治的殘暴和不得人心,進一步說明了秦速亡的原因。最后,文章在總結(jié)秦速亡的歷史教訓時,將秦朝的興亡與后世的統(tǒng)治進行了對比。賈誼指出,秦朝雖然強大一時,但由于其統(tǒng)治策略的失誤和暴政的實行,最終導致了速亡。而后世的統(tǒng)治者應該從中吸取教訓,采取正確的統(tǒng)治策略,以鞏固統(tǒng)治和長治久安。這種對比不僅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也為后世的統(tǒng)治者提供了有益的借鑒。綜上所述,《過秦論》通過巧妙地運用對比手法,突出了秦國的崛起與強大、秦朝統(tǒng)治的殘暴和不得人心以及秦速亡的歷史教訓,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表現(xiàn)力。2.分析《出師表》的語言特點。《出師表》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決定北上伐魏、克復中原之前給后主劉禪上書的表文。這篇文章以其真摯的感情、懇切的言辭和深刻的道理而著稱,其語言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語言質(zhì)樸自然,情感真摯。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沒有使用華麗的辭藻和復雜的修辭,而是用平實的語言,將自己的忠誠和憂國憂民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他首先回顧了自己的身世和先帝的知遇之恩,然后表達了自己北定中原、攘除奸兇的決心和愿望。整篇文章情感真摯,字字含淚,讀來令人動容。其次,言辭懇切,以理服人。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不僅表達了自己的情感和決心,還向劉禪闡述了北伐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他分析了當前的形勢,指出了蜀漢的危機和敵人的強大,同時也提出了自己的戰(zhàn)略方針和具體措施。這些言辭懇切、條理清晰、邏輯嚴密,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最后,善用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增強文章的氣勢和節(jié)奏感。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巧妙地運用了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使得文章在表達上更加有力、更加生動。例如,“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不求聞達于諸侯,但求無愧于天地”等句子,都運用了排比和對偶的修辭手法,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節(jié)奏感。綜上所述,《出師表》以其質(zhì)樸自然的語言、真摯的情感、懇切的言辭和深刻的道理而著稱,同時也巧妙地運用了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使得整篇文章在表達上更加有力、更加生動。這篇文章不僅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經(jīng)典之作,也是后人學習和借鑒的典范。

2024年秋江蘇開放大學古代散文賞析(老年)050417第三單元唐代散文作業(yè)簡答題一、將下列文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共6小題,選擇其中3小題作答,每小題10分,共30分)1.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2.是故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嗚呼!士之處此世,而望名譽之光,道德之行,難已!3.今年來,蒼蒼者或化而為白矣,動搖者或脫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氣日益微,幾何不從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幾何離?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4.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5.余聞而愈悲??鬃釉唬骸翱琳陀诨⒁病!蔽釃L疑乎是,今以蔣氏觀之,猶信。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6.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答案:1.原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翻譯:落日的余暉與孤獨的野鴨一同飛翔,秋天的江水和遼闊的天空呈現(xiàn)出一樣的顏色。傍晚時分,漁舟唱起悠揚的歌聲,回響在鄱陽湖的岸邊;大雁因感受到寒意而驚飛,叫聲在衡陽的水邊消失。2.原句:是故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嗚呼!士之處此世,而望名譽之光,道德之行,難已!翻譯:因此,事業(yè)有成就往往伴隨著誹謗的興起,品德高尚的人往往容易招來詆毀。唉!讀書人生活在這個世上,想要獲得名譽的榮耀、道德的推行,真是難??!3.原句:今年來,蒼蒼者或化而為白矣,動搖者或脫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氣日益微,幾何不從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幾何離?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翻譯:今年以來,我的頭發(fā)有的已經(jīng)變白,牙齒有的已經(jīng)脫落,身體狀況日益衰弱,志氣也日益消沉,幾乎要跟你一起離開人世了!如果我死后還有知覺,那我們又能分離多久呢?如果死后無知覺,那我悲傷的時間也不會太久,而不悲傷的日子卻是無窮無盡的!4.原句: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翻譯:我郭橐駝并不是能夠使樹木活得長久而且長得很快,只不過能夠順應樹木的天性,來實現(xiàn)其自身的習性罷了。凡是種樹的方法,它的樹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勻,它根下的土要用原來培育樹苗的土,它搗土要結(jié)實。已經(jīng)這樣做了,就不要再動,不要再憂慮它,離開后就不再回頭看。栽種時要像對待子女一樣細心,栽好后要像丟棄它一樣放在一邊,那么樹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習性就得以實現(xiàn)。5.原句:余聞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蔽釃L疑乎是,今以蔣氏觀之,猶信。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翻譯:我聽了(蔣氏的訴說)越加悲傷。孔子說:“殘暴的統(tǒng)治比老虎還要兇猛?。 蔽以?jīng)懷疑過這句話,現(xiàn)在從蔣氏的遭遇來看,還真是可信的。唉!誰知道苛捐雜稅的毒害比這種毒蛇的毒害更厲害呢!所以(我)寫了這篇“說”,以期待那些(朝廷派遣的)考察民情的人從這里得到它。6.原句: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翻譯:戍邊的陳涉、吳廣一聲呼喊,函谷關(guān)被攻下,楚人項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繁華的)秦宮變成了一片焦土!二、閱讀下列段落,回答問題。(共4小題,選擇其中2小題作答,每小題20分,共40分)1.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余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問題:本段有哪些典故?使用是否恰當?參考答案:本段文字中蘊含了多個歷史典故,這些典故的運用不僅豐富了文章的內(nèi)容,也增強了表達效果。以下是對本段中典故的分析及其恰當性的評價: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典故來源:馮唐是西漢時期的名臣,但年事已高時才得到重用;李廣則是西漢名將,多次征戰(zhàn)卻未能封侯。恰當性:這兩個典故用來形容人雖有才華但命運多舛,難以得到應有的賞識和地位,非常貼切地表達了作者對于時運不濟、命途多舛的感慨。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典故來源:賈誼是西漢初年的著名政論家,因受讒言被貶為長沙王太傅;梁鴻則是東漢時期的隱士,因不滿時局而隱居海邊。恰當性:這兩個典故用來反駁“無圣主、乏明時”的論調(diào),說明即使有圣明的君主和清明的時代,也可能因為各種原因?qū)е氯瞬疟宦駴]。這進一步強調(diào)了命運的不可捉摸和人才的無奈。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典故來源:貪泉是廣州的一處泉水,傳說喝了會讓人變得貪婪;涸轍則是干涸的車轍,比喻困境。恰當性:這兩個典故用來表達作者在逆境中依然保持高潔和樂觀的態(tài)度,即使面對貪欲的誘惑和困境的折磨,也能保持內(nèi)心的清爽和歡樂。這種態(tài)度非常難能可貴,也體現(xiàn)了作者的高尚品質(zhì)。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典故來源:北海是傳說中的仙境,扶搖則是大風;東隅指早晨,桑榆則指傍晚。恰當性:這兩個典故用來鼓勵人們不要因為距離遙遠或時間流逝而放棄追求夢想和理想。即使已經(jīng)錯過了早晨的時光,傍晚的夕陽依然值得珍惜和追求。這種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非常鼓舞人心。孟嘗高潔,空余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典故來源:孟嘗是戰(zhàn)國時期的齊國名臣,以高潔著稱;阮籍是魏晉時期的文學家和思想家,以放蕩不羈、不拘小節(jié)而聞名,曾有過窮途末路時大哭的故事。恰當性:這兩個典故用來表達作者對于高潔之士未能得到重用和猖狂之士面對困境時的無奈。孟嘗的高潔和阮籍的猖狂都是他們獨特個性的體現(xiàn),但作者并不贊同阮籍面對困境時的消極態(tài)度,而是鼓勵人們要堅強面對逆境。綜上所述,本段文字中的典故運用得非常恰當,不僅豐富了文章的內(nèi)容,也增強了表達效果。這些典故不僅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還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作者對于命運、人才、逆境等問題的深刻思考和獨特見解。2.今之君子則不然。其責人也詳,其待己也廉。詳,故人難于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奔何从心埽唬骸拔夷苁?,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內(nèi)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雖能是,其人不足稱也;彼雖善是,其用不足稱也?!迸e其一,不計其十;究其舊,不圖其新: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聞也。是不亦責于人者已詳乎?問題:請描述“今之君子”的表現(xiàn)。參考答案:“今之君子”的表現(xiàn)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對待自己和對待他人。首先,對待自己時,“今之君子”表現(xiàn)出一種“廉”的態(tài)度,但這種“廉”并非廉潔自律之意,而是指他們在自我要求上過于寬松,標準極低。他們對自己的才能和善行缺乏真正的認識和追求,稍有成就便自以為是,滿足于現(xiàn)狀,不思進取。即使自己沒有什么善行和能力,也會自我安慰說:“我已經(jīng)做到這樣了,這也算可以了?!边@種自我欺騙和自我滿足的心態(tài),使得他們在個人修養(yǎng)和能力提升上停滯不前。其次,對待他人時,“今之君子”則表現(xiàn)出一種“詳”的態(tài)度,這里的“詳”指的是過分苛求和挑剔。他們往往只看到別人的不足之處,而忽略或否認別人的優(yōu)點和成就。即使別人在某方面有所成就,他們也會挑剔說:“他雖然能做到這個,但這個人本身不值得稱贊;他雖然在這方面做得好,但他的作用并不值得稱道?!彼麄兺魂P(guān)注別人的過去,而不看重別人的未來發(fā)展和變化,生怕別人有所成就而超過自己。這種對他人的苛刻要求和過分挑剔,反映出他們內(nèi)心的自卑和不安。綜上所述,“今之君子”在對待自己和對待他人時都表現(xiàn)出了明顯的不足和缺陷。他們?nèi)狈ψ晕曳词『瓦M取精神,同時又過分苛求和挑剔他人,這種心態(tài)和行為不僅不利于他們自身的成長和進步,也會對社會和諧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3.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將哀而生之乎?則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鄉(xiāng),積于今六十歲矣,而鄉(xiāng)鄰之生日蹙。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zhuǎn)徙,饑渴而頓踣,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與吾父居者,今其室十無二三焉,與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無四五焉,非死則徙爾,而吾以捕蛇獨存。悍吏之來吾鄉(xiāng),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吾恂恂而起,視其缶,而吾蛇尚存,則弛然而臥。謹食之,時而獻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盡吾齒。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則熙熙而樂,豈若吾鄉(xiāng)鄰之旦旦有是哉!今雖死乎此,比吾鄉(xiāng)鄰之死則已后矣,又安敢毒耶?”問題:這段說了幾層意思?試作具體分析。參考答案:這段文字說了四層意思,以下是對各層意思的具體分析:第一層:蔣氏表達了對捕蛇差役可能取消的憂慮。內(nèi)容:蔣氏聽到要恢復他的賦稅,表現(xiàn)出極度的悲傷,并詢問作者是不是要可憐他而讓他活下去。這反映了蔣氏對捕蛇這一差役的依賴,以及他對可能失去這份“工作”的擔憂。關(guān)鍵點:蔣氏認為捕蛇的不幸遠小于恢復賦稅的不幸,因為捕蛇雖然危險,但相比賦稅的重壓,他更愿意承擔捕蛇的風險。第二層:蔣氏描述了鄉(xiāng)親們因賦稅而遭受的苦難。內(nèi)容:蔣氏講述了他的家族三代居住在這個地方,六十年來鄉(xiāng)親們的生活越來越困苦。他們?yōu)榱死U納賦稅,耗盡了家中的一切,甚至不得不遷徙、忍饑挨餓、暴露在風雨寒暑之中,許多人因此病死。蔣氏還提到,過去與他祖父、父親同住的人,現(xiàn)在大多已經(jīng)不在人世或遷徙他鄉(xiāng)。關(guān)鍵點:這一層通過蔣氏的敘述,揭示了賦稅給鄉(xiāng)親們帶來的深重災難,強調(diào)了賦稅的殘酷性。第三層:蔣氏對比了自己與鄉(xiāng)親們的命運。內(nèi)容:蔣氏表示,正是因為他從事捕蛇的工作,才能夠在鄉(xiāng)親們紛紛死亡或遷徙的情況下獨自存活下來。他描述了悍吏來鄉(xiāng)時鄉(xiāng)親們的驚恐和不安,而他自己則因為蛇還在缶中而能夠安心睡覺。他謹慎地喂養(yǎng)蛇,按時上交,從而得以過上相對安定的生活。關(guān)鍵點:通過對比,蔣氏突出了捕蛇工作對他的保護作用,以及他在這種特殊工作下的相對幸運。第四層:蔣氏表達了對捕蛇生活的滿足和對死亡的坦然。內(nèi)容:蔣氏表示,他每年只冒兩次生命危險(捕蛇和交蛇),其余時間都能過上快樂的生活。他認為這樣的生活比鄉(xiāng)親們天天都在死亡線上掙扎要好得多。即使現(xiàn)在死在這里,也比鄉(xiāng)親們死得晚一些,因此他并不覺得有什么可怨恨的。關(guān)鍵點:這一層揭示了蔣氏對捕蛇生活的滿足感和對死亡的坦然態(tài)度,進一步強調(diào)了賦稅對鄉(xiāng)親們的殘酷壓迫以及捕蛇工作對他的重要性。綜上所述,這段文字通過蔣氏的敘述,揭示了賦稅給鄉(xiāng)親們帶來的深重災難,同時展現(xiàn)了蔣氏在捕蛇工作中的相對幸運和滿足感。這也反映了當時社會底層人民的苦難和無奈。4.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于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tài)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jīng)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迭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問題:作者是如何描寫阿房宮的?答案:作者通過豐富而生動的描寫手法,從多個角度細膩地刻畫了阿房宮的奢華與宏偉,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人物活動的描繪:作者首先描繪了妃嬪、媵嬙、王子、皇孫等貴族人物從各地被輦送到秦宮中的情景,他們辭別樓閣宮殿,乘坐輦車來到秦朝,成為秦宮中的宮女和侍從。這種大規(guī)模的人物遷移,暗示了阿房宮作為秦朝皇宮的龐大規(guī)模和豪華程度。生活場景的再現(xiàn):作者通過“朝歌夜弦”的描寫,展現(xiàn)了阿房宮中貴族們?nèi)找箽g歌、彈奏樂器的奢華生活。同時,通過“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等句子,生動描繪了宮女們清晨梳妝打扮的場景,進一步突出了阿房宮中女性人物的美麗和生活的精致。環(huán)境氛圍的渲染:作者通過“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等句子,描繪了阿房宮周圍環(huán)境因貴族們奢華生活而產(chǎn)生的變化。渭河因丟棄的脂粉水而漲膩,空氣中彌漫著焚燒椒蘭等香料的煙霧,這些描寫不僅突出了阿房宮的奢華,還營造出一種神秘而浪漫的氛圍。建筑聲效的刻畫:作者通過“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等句子,生動地描繪了宮車行駛時的聲音和氣勢,以及宮女們對宮車經(jīng)過時的期待和好奇。這些描寫不僅展現(xiàn)了阿房宮建筑的宏偉和宮廷生活的繁忙,還增加了文章的動態(tài)感和節(jié)奏感。珍寶財物的堆砌:作者通過“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jīng)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迭如山”等句子,描繪了各國珍寶財物被掠奪并堆放在阿房宮中的情景。這些珍寶財物不僅數(shù)量眾多、種類豐富,而且價值連城、璀璨奪目。作者通過“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等句子,進一步強調(diào)了阿房宮中珍寶財物的奢華和浪費程度。綜上所述,作者通過人物活動的描繪、生活場景的再現(xiàn)、環(huán)境氛圍的渲染、建筑聲效的刻畫以及珍寶財物的堆砌等多種手法,生動地展現(xiàn)了阿房宮的奢華與宏偉。這些描寫不僅讓讀者對阿房宮有了直觀而深刻的認識,還進一步突出了秦朝統(tǒng)治者的殘暴和奢侈無度。三、分析論述題。(共2小題,選擇其中1小題作答,每小題30分,共30分)1.《祭十二郎文》的主旨是什么?是如何表現(xiàn)的?2.《種樹郭橐駝傳》是一般的人物傳記嗎?試從體裁特點分析作者的意圖。參考答案:1.《祭十二郎文》的主旨及表現(xiàn)方式主旨:《祭十二郎文》的主旨是表達對十二郎的深切哀悼和對叔侄深厚親情的追思。韓愈在文中通過敘述與十二郎的生平事跡和家族變遷,展現(xiàn)了他對十二郎的深厚感情,以及對生命無常的感慨。表現(xiàn)方式: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相結(jié)合:韓愈在文中直接抒發(fā)了對十二郎的哀痛和思念,如開頭的“嗚!孰去善而乎嗚其信然邪?其夢邪?”和“鳴呼!病吾不知時”等句子,直接表達了內(nèi)心的悲痛。同時,他通過敘述家常事和家族變遷,間接地表達了對十二郎的懷念和哀悼。敘事與議論緊密結(jié)合:韓愈在敘述與十二郎的生平事跡時,融入了自己的議論和感慨。他通過對亡者的哀悼之情的抒發(fā),同時表達了自己對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這種寫作手法使得文章既具有強烈的情感色彩,又富有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選材典型,情感真摯:韓愈在選材上注重典型性,通過描述與十二郎之間的生活瑣事和家族變遷,展現(xiàn)了他們之間的深厚親情。同時,他的情感真摯而深沉,使得整篇文章充滿了感人至深的力量。2.《種樹郭橐駝傳》的體裁特點及作者意圖《種樹郭橐駝傳》是否是一般的人物傳記:《種樹郭橐駝傳》并非一般的人物傳記。雖然題目中帶有“傳”字,但文章的內(nèi)容并非單純記述郭橐駝的生平事跡,而是借其種樹之道來闡述為官治民的道理。體裁特點及作者意圖:兼具寓言和政論色彩:文章以郭橐駝種樹的故事為引子,通過對話和對比等手法,將種樹之道引申到為官治民上去。這種寫法使得文章既具有寓言的生動性和形象性,又具有政論的深刻性和針對性。借物喻人,以樹比人:作者通過郭橐駝種樹的經(jīng)驗和方法,來比喻為官治民之道。他強調(diào)要順應自然、無為而治,反對過多的干預和發(fā)號施令。這種寫法使得文章的主題更加鮮明和突出。批判當時社會弊端:柳宗元寫這篇文章的意圖在于揭露當時社會上的弊端,特別是地方官吏擾民、傷民的現(xiàn)象。他通過郭橐駝之口,批判了那些只會發(fā)號施令而不顧百姓死活的官吏,并提出了自己的治國理念。這種寫法使得文章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和批判精神。綜上所述,《種樹郭橐駝傳》并非一般的人物傳記,而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論色彩的傳記散文。作者通過借物喻人、以樹比人的手法,來闡述為官治民的道理,并批判了當時社會上的弊端。

2024年秋江蘇開放大學古代散文賞析(老年)050417第四單元宋代散文作業(yè)簡答題一、將下列文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共6小題,選擇其中3小題作答,每小題10分,共30分)1.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2.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3.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4.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5.大石側(cè)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6.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shù)多異故也。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復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參考答案:1.原文: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翻譯: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集中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包含遠方的山脈,吞吐著長江的流水,浩浩蕩蕩,寬闊無邊;清晨湖面上灑滿陽光、傍晚又是一片陰暗,景物的變化無窮無盡。這就是岳陽樓雄偉壯麗的景象,前人對這些景象的記述已經(jīng)很詳盡了。2.原文: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翻譯:環(huán)繞著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幾座山峰,樹林和山谷尤其優(yōu)美。遠遠望過去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是瑯琊山。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看到有水從兩座山峰之間傾瀉而出的,是釀泉。山峰回環(huán),道路轉(zhuǎn)彎,有一座亭子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3.原文: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得益?!睉n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翻譯:難道說奪得天下難,失掉天下容易嗎?或者說推究他成功失敗的原因,都是由于人為的原因呢?《尚書》上說:“驕傲自滿會招來損害,謙虛謹慎能得到益處?!睉n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啊。4.原文: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狈g:何況我與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漁砍柴,以魚蝦為侶,以麋鹿為友,駕著一葉孤舟,舉杯互相勸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廣闊的天地中,像滄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樣渺小。唉,哀嘆我們的一生只是短暫的片刻,不由羨慕長江的沒有窮盡。想要攜同仙人攜手遨游各地,與明月相擁而永存世間。知道這些終究不能實現(xiàn),只得將憾恨化為簫音,托寄在悲涼的秋風中罷了?!?.原文:大石側(cè)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翻譯:(有一塊)巨大的石頭斜靠在山上,石底向下陷入,好像兇猛的野獸和奇異的鬼怪,(在那里)陰森森地想要撲人;往山上看,有只老鷹蹲伏在山頂上,(看見有人來了)老雄鷹也驚慌地飛了起來,在云霄間發(fā)出磔磔聲;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聲音,有人說這是鸛鶴。6.原文: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shù)多異故也。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復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翻譯:昨天承蒙(您來信)指教,我私下認為與君實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可是議論政事時常常意見不合,(這是因為我們)所持的政治主張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緣故啊。即使想對您勉強勸說幾句,最終也必定不被您所諒解,所以只簡略地給您回信,不再一一替自己辯解了。再三考慮君實對我的重視厚遇,在書信往來上不應該粗疏草率,所以現(xiàn)在詳細地說出我之所以這樣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許能夠?qū)捤∥野?。二閱讀下列段落,回答問題。(共4小題,選擇其中2小題作答,每小題20分,共40分)1.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問題:此段表達了范仲淹怎樣的精神境界?參考答案:此段表達了范仲淹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即“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他通過對比“古仁人之心”與“二者之為”(即前文可能提到的因物喜己悲的普通人心態(tài)),明確提出了自己對于理想人格的追求。范仲淹認為,真正的仁人不應該因為外界事物的變化而或喜或悲,而是應該超越個人的得失和情感的波動,始終將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他進一步闡述,無論是在朝廷做官、身處高位,還是退隱江湖、遠離政治中心,都應該心懷憂國憂民之情。這種憂慮不是出于個人的得失考慮,而是基于對國家和人民福祉的深切關(guān)懷。范仲淹認為,即使在進退兩難、無法施展抱負的情況下,也應該保持這種憂國憂民的情懷。最后,他發(fā)出感慨,如果沒有這樣具有高尚情操的人,他將與誰同道而行呢?這既表達了他對同道中人的渴望,也體現(xiàn)了他堅守理想、不屈不撓的精神風貌。綜上所述,此段表達了范仲淹一種超越個人、心系國家與人民的崇高精神境界,以及對理想人格和同道中人的深切追求。2.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qū),及凱旋而納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得益?!睉n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問題:歐陽修為什么用“晉王三矢”的故事闡明自己觀點?參考答案:歐陽修用“晉王三矢”的故事來闡明自己的觀點,主要出于以下幾個原因:增強說服力:通過講述晉王臨終前將三矢賜給莊宗,并叮囑他勿忘復仇的遺志,歐陽修構(gòu)建了一個生動而具體的歷史情境。這個故事不僅具有高度的真實性,還蘊含著深刻的道理,使得歐陽修的觀點更加易于被讀者接受和理解。通過莊宗的成功與失敗,歐陽修能夠直觀地展示“滿招損,謙得益”以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作為論據(jù)支持論點:歐陽修在文章中提出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論點,而“晉王三矢”的故事正是對這一論點的有力支撐。莊宗在復仇過程中勵精圖治、奮發(fā)圖強,最終取得了勝利;然而,當他沉迷于享樂、忽視朝政時,國家迅速衰敗,最終導致了滅亡。這一鮮明的對比,使得歐陽修的論點更加具有說服力。深化文章主題:歐陽修通過講述“晉王三矢”的故事,不僅揭示了莊宗個人命運的起伏,更深刻地反映了國家興衰的普遍規(guī)律。他借此機會向讀者傳達了一個重要的歷史教訓:即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都應該時刻保持警醒和努力,避免因為一時的安逸和驕傲而走向衰敗。這一主題的深化,使得文章具有了更加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綜上所述,歐陽修用“晉王三矢”的故事來闡明自己的觀點,既是為了增強文章的說服力,也是為了作為論據(jù)支持自己的論點,并深化文章的主題。通過這一故事,他成功地傳達了關(guān)于國家興衰和個人命運的重要教訓。3.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問題:《石鐘山記》的寫作意圖是什么?參考答案:《石鐘山記》的寫作意圖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探究石鐘山得名由來文章通過記敘作者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探究過程,展現(xiàn)了蘇軾對于自然現(xiàn)象的深入觀察和思考。他不僅對酈道元和李渤的觀點提出了質(zhì)疑,還親自進行了實地考察,最終發(fā)現(xiàn)了石鐘山得名的真相。這一過程體現(xiàn)了蘇軾對于真理的執(zhí)著追求和勇于質(zhì)疑的科學態(tài)度。二、強調(diào)實踐出真知蘇軾在文章中強調(diào),要正確判斷一件事物,必須深入實際,認真調(diào)查,不能僅憑主觀臆斷。他通過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證明了只有實踐才能得出真知灼見。這一觀點對于當時以及后世的人們都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三、批判主觀臆斷和盲目跟從蘇軾在文章中批判了那些沒有親自實踐就主觀臆斷事物真相的人,同時也對那些盲目跟從他人觀點的人提出了批評。他認為,這些人缺乏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容易被錯誤的信息所誤導。通過批判這些人,蘇軾進一步強調(diào)了實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四、表達人生哲學與思想《石鐘山記》不僅是蘇軾的旅行筆記,更是其人生哲學與思想的深邃自省。蘇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