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數學第11章立體幾何初步章末綜合提升教案新人教B版必修第四冊_第1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數學第11章立體幾何初步章末綜合提升教案新人教B版必修第四冊_第2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數學第11章立體幾何初步章末綜合提升教案新人教B版必修第四冊_第3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數學第11章立體幾何初步章末綜合提升教案新人教B版必修第四冊_第4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數學第11章立體幾何初步章末綜合提升教案新人教B版必修第四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11立體幾何初步[鞏固層·學問整合][提升層·題型探究]空間幾何體的表面積與體積【例1】17世紀日本數學家們對于數學關于體積方法的問題還不了解,他們將體積公式“V=kD3”中的常數k稱為“立圓術”或“玉積率”,創(chuàng)用了求“玉積率”的獨特方法“會玉術”,其中,D為直徑,類似地,對于等邊圓柱(軸截面是正方形的圓柱叫做等邊圓柱)、正方體也有類似的體積公式V=kD3,其中,在等邊圓柱中,D表示底面圓的直徑;在正方體中,D表示棱長.假設運用此“會玉術”求得的球、等邊圓柱、正方體的“玉積率”分別為k1,k2,k3,那么,k1∶k2∶k3A.eq\f(π,4)∶eq\f(π,6)∶1 B.eq\f(π,6)∶eq\f(π,4)∶2C.1∶3∶eq\f(12,π) D.1∶eq\f(3,2)∶eq\f(6,π)D[球中,V=eq\f(4,3)πR3=eq\f(4,3)πeq\b\lc\(\rc\)(\a\vs4\al\co1(\f(D,2)))eq\s\UP12(3)=eq\f(π,6)D3=k1D3,所以k1=eq\f(π,6);等邊圓柱中,V=πeq\b\lc\(\rc\)(\a\vs4\al\co1(\f(D,2)))eq\s\UP12(2)·D=eq\f(π,4)D3=k2D3,所以k2=eq\f(π,4);正方體中,V=D3=k3D3,所以k3=1,所以k1∶k2∶k3=eq\f(π,6)∶eq\f(π,4)∶1=1∶eq\f(3,2)∶eq\f(6,π).]記牢常見幾何體的表面積、體積公式是解決此類問題的關鍵.涉及古代文化背景的題目,首先讀懂題意,再按題意與所學的學問聯系起來,將問題轉化為我們熟識的問題后再解決.eq\o([跟進訓練])1.《九章算術》是我國古代內容極為豐富的數學名著,書中有如下問題:“今有陽馬,廣五尺,褒七尺,高八尺,問積幾何?”其意思為:“今有底面為矩形,一側棱垂直于底面的四棱錐,它的底面長、寬分別為7尺和5尺,高為8尺,問它的體積是多少?”若以上的條件不變,則這個四棱錐的外接球的表面積為()A.142π平方尺 B.140π平方尺C.138π平方尺 D.128π平方尺C[可以把該四棱錐補成一個長方體,長、寬分別為7尺和5尺,高為8尺,四棱錐的外接球就是長方體的外接球,其直徑為eq\r(72+52+82)=eq\r(138)尺,所以表面積為4π×eq\b\lc\(\rc\)(\a\vs4\al\co1(\f(\r(138),2)))eq\s\UP12(2)=138π平方尺.]與球有關的切、接問題【例2】求棱長為a的正四面體的外接球、內切球及棱切球的半徑.[思路探究]正四面體的內切球、外接球、棱切球的球心與正四面體的中心O重合,則內切球的半徑為點O到各面的距離,外接球的半徑為點O到各頂點的距離,棱切球的半徑為點O到各棱的距離.[解]由正四面體的對稱性與球的對稱性知正四面體的外接球、內切球、棱切球的球心都與正四面體的中心重合.如圖所示,設正四面體A-BCD的高為AG,O為正四面體的中心,連接CG并延長交BD于點E,連接OC,OE,則外接球的半徑R=OA=OC.由題意可得CE=eq\f(\r(3)a,2),則CG=eq\f(2,3)CE=eq\f(\r(3)a,3),EG=eq\f(1,3)CE=eq\f(\r(3)a,6),所以AG=eq\r(AC2-CG2)=eq\f(\r(6)a,3).所以OG=eq\f(\r(6)a,3)-R.在Rt△OCG中,OC2=OG2+CG2,即R2=eq\b\lc\(\rc\)(\a\vs4\al\co1(\f(\r(6)a,3)-R))eq\s\UP12(2)+eq\f(a2,3),解得R=eq\f(\r(6)a,4).所以內切球的半徑r=OG=eq\f(\r(6)a,3)-eq\f(\r(6)a,4)=eq\f(\r(6)a,12).棱切球的半徑為OE=eq\r(EG2+OG2)=eq\r(\f(a2,12)+\f(a2,24))=eq\f(\r(2)a,4).常見的幾何體與球的切、接問題的解決方案如下:eq\o([跟進訓練])2.(1)已知正方體的外接球的體積是eq\f(32π,3),那么正方體的棱長是()A.2eq\r(2)B.eq\f(2\r(3),3)C.eq\f(4\r(2),3)D.eq\f(4\r(3),3)(2)設A,B,C,D是同一個半徑為4的球的球面上四點,△ABC為等邊三角形且其面積為9eq\r(3),則三棱錐D-ABC體積的最大值為()A.12eq\r(3)B.18eq\r(3)C.24eq\r(3)D.54eq\r(3)(1)D(2)B[(1)依據球的體積,求得其半徑r=2,再由r=eq\f(\r(3)a,2)可得棱長a為eq\f(4\r(3),3).(2)設等邊△ABC的邊長為x,則eq\f(1,2)x2sin60°=9eq\r(3),解得x=6.設△ABC的外接圓半徑為r,則r=2eq\r(3),所以球心到△ABC所在平面的距離d=eq\r(42-2\r(3)2)=2,則點D到平面ABC的最大距離d1=d+4=6,所以三棱錐D-ABC體積的最大值Vmax=eq\f(1,3)S△ABC×6=eq\f(1,3)×9eq\r(3)×6=18eq\r(3).]空間中的平行關系【例3】如圖所示,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PB⊥平面ABCD,MA∥PB,PB=2MA.在線段PB上是否存在一點F,使平面AFC∥平面PMD?若存在,請確定點F的位置;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思路探究]假設存在滿意條件的點F,由于平面AFC∥平面PMD,且平面AFPM與平面AFC、平面PMD分別交于直線AF,PM,則必有AF∥PM,又PB=2MA,則點F是PB的中點.[解]當點F是PB的中點時,平面AFC∥平面PMD,證明如下:如圖,連接AC和BD交于點O,連接FO,那么PF=eq\f(1,2)PB.∵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O是BD的中點.∴OF∥PD.又OF?平面PMD,PD?平面PMD,∴OF∥平面PMD.又MAeq\f(1,2)PB,∴PFMA.∴四邊形AFPM是平行四邊形.∴AF∥PM.又AF?平面PMD,PM?平面PMD,∴AF∥平面PMD.又AF∩OF=F,AF?平面AFC,OF?平面AFC.∴平面AFC∥平面PMD.空間中的平行關系主要是指空間中線與線、線與面及面與面的平行,其中三種關系相互滲透.在解決線面、面面平行問題時,一般遵循從“低維”到“高維”的轉化,即從“線線平行”到“線面平行”,再到“面面平行”;而利用性質定理時,其依次相反,且“高維”的性質定理就是“低維”的判定定理.特殊留意,轉化的方法由詳細題目的條件確定,不能過于呆板僵化,要遵循規(guī)律而不局限于規(guī)律.3.如圖,已知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點P是平面ABCD外一點,M是PC的中點,在DM上取一點G,過G和AP作平面交平面BDM于GH,求證:AP∥GH.[證明]連接AC交BD于O,連接MO,因為四邊形ABCD為平行四邊形,所以O為AC的中點,又因為M為PC的中點,所以MO∥AP,又因為MO?平面BDM,PA?平面BDM,所以PA∥平面BDM,又因為PA?平面PAHG,平面PAHG∩平面BDM=GH,所以PA∥GH.空間中的垂直關系【例4】如圖所示,在斜三棱柱A1B1C1-ABC中,底面是等腰三角形,AB=AC,側面BB1C(1)若D是BC的中點,求證:AD⊥CC1;(2)過側面BB1C1C的對角線BC1的平面交側棱于點M,若AM=MA1,求證:截面MBC1⊥側面[解](1)證明:因為AB=AC,D是BC的中點,所以AD⊥BC.因為底面ABC⊥側面BB1C1C,底面ABC∩側面BB1所以AD⊥側面BB1C所以AD⊥CC1.(2)延長B1A1與BM的延長線交于點N,連接C1N因為AM=MA1,所以NA1=A1B1.因為A1C1=A1N=A1B1,所以C1N⊥B1C所以C1N⊥側面BB1C因為C1N?截面MBC1,所以截面MBC1⊥側面BB1C空間中的垂直關系包括線與線的垂直、線與面的垂直及面與面的垂直,三種垂直關系是本章學習的核心,學習時要突出三者間的互化意識.如在證明兩平面垂直時一般從現有直線中找尋平面的垂線,若這樣的垂線不存在,則可通過作協助線來解決.如有面面垂直時,一般要用性質定理,在一個平面內作交線的垂線,使之轉化為線面垂直,進一步轉化為線線垂直.eq\o([跟進訓練])4.如圖,ABCD是正方形,點P在以BC為直徑的半圓弧上(P不與B,C重合),E為線段BC的中點,現將正方形ABCD沿BC折起,使得平面ABCD⊥平面BCP.(1)證明:BP⊥平面DCP;(2)若BC=2,當三棱錐D-BPC的體積最大時,求E到平面BDP的距離.[解](1)證明:因為平面ABCD⊥平面BPC,ABCD是正方形,平面ABCD∩平面BPC=BC,所以DC⊥平面BPC.因為BP?平面BPC,所以BP⊥DC.因為點P在以BC為直徑的半圓弧上,所以BP⊥PC.又DC∩PC=C,所以BP⊥平面DCP.(2)當點P位于eq\o(BC,\s\up10(︵))的中點時,△BCP的面積最大,三棱錐D-BPC的體積也最大.因為BC=2,所以PE=1,所以△BEP的面積為eq\f(1,2)×1×1=eq\f(1,2),所以三棱錐D-BEP的體積為eq\f(1,3)×eq\f(1,2)×2=eq\f(1,3).因為BP⊥平面DCP,所以BP⊥DP,DP=eq\r(2\r(2)2-\r(2)2)=eq\r(6),△BDP的面積為eq\f(1,2)×eq\r(2)×eq\r(6)=eq\r(3).設E到平面BDP的距離為d,由于VD-BEP=VE-BDP,則eq\f(1,3)×eq\r(3)×d=eq\f(1,3),得d=eq\f(\r(3),3),即E到平面BDP的距離為eq\f(\r(3),3).空間中的角的求解【例5】如圖,在三棱錐S-ABC中,SA=SB=AC=BC=2,AB=2eq\r(3),SC=1.(1)畫出二面角S-AB-C的平面角,并求它的度數;(2)求三棱錐S-ABC的體積.[解](1)取AB中點D,連接SD,CD,因為SA=SB=2,AC=BC=2,所以SD⊥AB,CD⊥AB,且SD?平面SAB,CD?平面CAB,所以∠SDC是二面角S-AB-C的平面角.在直角三角形SDA中,SD=eq\r(SA2-AD2)=eq\r(22-\r(3)2)=1,在直角三角形CDA中,CD=eq\r(CA2-AD2)=eq\r(22-\r(3)2)=1,所以SD=CD=SC=1,所以△SDC是等邊三角形,所以∠SDC=60°.(2)法一:因為SD⊥AB,CD⊥AB,SD∩CD=D,所以AB⊥平面SDC,又AB?平面ABC,所以平面ABC⊥平面SDC,且平面ABC∩平面SDC=CD,在平面SDC內作SO⊥DC于O,則SO⊥平面ABC,即SO是三棱錐S-ABC的高.在等邊△SDC中,SO=eq\f(\r(3),2),所以三棱錐S-ABC的體積VS-ABC=eq\f(1,3)S△ABC·SO=eq\f(1,3)×eq\f(1,2)×2eq\r(3)×1×eq\f(\r(3),2)=eq\f(1,2).法二:因為SD⊥AB,CD⊥AB,SD∩CD=D,所以AB⊥平面SDC.在等邊△SDC中,S△SDC=eq\f(\r(3),4)SD2=eq\f(\r(3),4),所以三棱錐S-ABC的體積VS-ABC=VA-SDC+VB-SDC=eq\f(1,3)S△SDC·AB=eq\f(1,3)×eq\f(\r(3),4)×2eq\r(3)=eq\f(1,2).1.兩條異面直線所成的角(1)一般通過平移(在所給圖形內平移一條直線或平移兩條直線)或補形(補形的目的仍是平移),把異面直線所成角轉化為共面直線所成角來計算.(2)平移時常常利用某些特殊點(如中點)或中位線、成比例線段來實現,補形時常常把空間圖形補成熟識的或完整的幾何體(如正方體、長方體、平行六面體等).2.直線和平面所成的角當直線為平面的斜線時,它是斜線與斜線在平面內的射影所成的角,通常在斜線上取一特殊點向平面作垂線找到這個銳角,然后通過解直角三角形加以求出.3.求解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步驟一找(找尋現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二作(若沒有找到現成的,須要引出協助線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三求(有了二面角的平面角后,在三角形中求出該角相應的三角函數值).eq\o([跟進訓練])5.在我國古代數學名著《九章算術》中,將四個面都為直角三角形的四面體稱為鱉臑,如圖,在鱉臑ABCD中,AB⊥平面BCD,且AB=BC=CD,則異面直線AC與BD所成角的余弦值為()A.eq\f(1,2)B.-eq\f(1,2)C.eq\f(\r(3),2)D.-eq\f(\r(3),2)A[如圖,分別取BC,CD,AD,BD的中點M,N,P,Q,連接MN,NP,MP,PQ,MQ,則MN∥BD,NP∥AC,所以∠PNM即為異面直線AC和BD所成的角(或其補角).又由題意得PQ⊥MQ,PQ=eq\f(1,2)AB,MQ=eq\f(1,2)CD.設AB=BC=CD=2,則PM=eq\r(2).又MN=eq\f(1,2)BD=eq\r(2),NP=eq\f(1,2)AC=eq\r(2),所以△PNM為等邊三角形,所以∠PNM=60°,所以異面直線AC與BD所成角為60°,其余弦值為eq\f(1,2).][培優(yōu)層·素養(yǎng)升華]【例題】如圖,直四棱柱ABCD-A1B1C1D1的底面是菱形,AA1=4,AB=2,∠BAD=60°,E,M,N分別是BC,BB1,A1D(1)證明:MN∥平面C1DE;(2)求點C到平面C1DE的距離.[思路探究](1)連接B1C,ME,可得四邊形MNDE為平行四邊形,進而得出MN∥DE,可證MN∥平面C1DE(2)由已知可證DE⊥平面C1CE,過點C作CH⊥C1E于點H,則DE⊥CH,進而可證CH⊥平面C1DE,計算可得CH的長,從而得所求距離.[解](1)證明:如圖所示,連接B1C,ME.因為M,E分別為BB1,BC的中點,所以ME∥B1C,且ME=eq\f(1,2)B1C.又因為N為A1D的中點,所以ND=eq\f(1,2)A1D.由題設知A1B1DC,可得B1CA1D,故MEND,因此四邊形MNDE為平行四邊形,所以MN∥ED.又MN?平面C1DE,所以MN∥平面C1DE.(2)如圖所示,過點C作C1E的垂線,垂足為H.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