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燭之武退秦師_第1頁
左傳:燭之武退秦師_第2頁
左傳:燭之武退秦師_第3頁
左傳:燭之武退秦師_第4頁
左傳:燭之武退秦師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燭之武退秦師《左傳》《左傳》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傳”意為注釋,《左傳》為給儒家經(jīng)典《春秋》所作的注釋性文字?!蹲髠鳌啡Q是《春秋左氏傳》,又名《左氏春秋》,另外還有兩本書也是對《春秋》的闡發(fā):《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因此我們把這三本書叫做“《春秋》三傳”。它記述了春秋間240多年的歷史,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xué)價值,而且還具有極高的文學(xué)價值。頗具春秋時代歷史散文的特色。內(nèi)容豐富,規(guī)模宏大,忠于歷史事實,生動、真實地反應(yīng)了奴隸社會崩潰時期的重大變化,為后人提供了那個時代廣闊多彩的社會生活畫面。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各種矛盾斗爭,各諸侯國之間頻繁的爭奪戰(zhàn)爭,各種禮儀制度、社會風(fēng)俗、道德觀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瑣事在《左傳》中都有大量記載。

左丘明:左丘明(約公元前502年-約公元前451年),姓丘,名明(一說復(fù)姓左丘,名明),春秋末期魯國人,史學(xué)家。雙目失明,春秋時有稱為瞽(gǔ)的盲史官,記誦、講述有關(guān)古代歷史和傳說,口耳相傳,以補充和豐富文字的記載,左丘明即為瞽之一。相傳曾著《左氏春秋》(又稱《左傳》)和《國語》。兩書記錄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價值的原始資料。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言與其同恥。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睗h代太史司馬遷稱其為“魯君子”。解題:燭之武退師秦晉聯(lián)合發(fā)兵原因:文中第一段故事情節(jié):公元前630年,在秦晉圍鄭的危機形勢下,燭之武憑借自己的智慧和辯才巧妙說服秦伯退兵。從而解除鄭國之危的事。本文的寫作技巧:1.生動的應(yīng)對辭令。125個字的說辭,卻委婉曲折,開闔跌宕,步步緊逼,層層深入??煞譃樗膶樱旱谝粚樱禾寡灾觯芷滗J氣。(以退為進)第二層:亡鄭只對晉國有利。分析危害,動搖秦伯,巧妙避開秦晉合作的虛偽性,點明秦晉畢竟各自為國這一事實,從根本上動搖秦晉聯(lián)盟的基礎(chǔ)。(曉之以弊)第三層:舍棄鄭國會對秦國有利。引誘秦伯,闡明鄭國存在對秦國可能有的好處,攻鄭還是友鄭,秦王自然要權(quán)衡利弊。(許之以利)第四層:拉攏引誘之后,分析秦晉兩國的歷史關(guān)系,說明晉國曾對秦國忘恩負(fù)義,過河拆橋,赤裸裸地挑撥秦晉兩國的關(guān)系。然后從歷史說到現(xiàn)實,進一步分析晉國的貪得無厭,使秦認(rèn)識到危險,并留兵守衛(wèi)鄭國。(巧施離間)2.巧妙的伏筆照應(yīng)。交代秦晉圍鄭原因時,說明秦國和鄭國并沒有十分大的沖突。這就為下文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了伏筆?!币箍P而出”照應(yīng)了開頭“秦、晉圍鄭”“國危矣”?!霸S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聯(lián)合行動但貌合神離,這就為下文秦、鄭聯(lián)盟提供了條件。3.波瀾起伏的情節(jié)。鄭國危在旦夕之時,佚之狐舉薦燭之武,燭之武猶豫不決,鄭伯的希望趨于渺茫。曉之以利害,燭之武便挺身而出,力挽狂瀾,挽救了鄭國的命運。秦鄭關(guān)系由此緩和,但作者筆峰一轉(zhuǎn),秦晉關(guān)系卻緊張起來,晉文公講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這場虛驚。課文在情節(jié)上有張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藝術(shù)感染力。4.精當(dāng)?shù)脑斅缘卯?dāng)。這篇課文的重點主要是表現(xiàn)燭之武怎樣說退秦師的,所以重點在于燭之武的說辭。作者對“退秦師”的前因后果,以及燭之武“夜縋而出”之后,鄭國的君臣是怎樣焦急等待消息,秦國國君以怎樣的場面和禮儀接待燭之武等情節(jié),作者只字未提,而是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繁而不雜,有始有終,層次井然。分析人物形象:1.鄭伯找出與鄭伯有關(guān)的語句。鄭伯有怎樣的性格特點?當(dāng)年慢待晉文公,可知鄭伯是個目光短淺又自私的人,如今事到臨頭求賢,并且話里含有威脅的意味。他對燭之武是臨時抱佛腳,但依然可以看出他善于納諫,善于自責(zé)的品質(zhì)。2.佚之狐找出與佚之狐有關(guān)的語句。他是一個怎樣的人?據(jù)史料記載,說服秦伯的初定人選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勸退秦師。但他為什么自己不去而舉薦了燭之武呢?若有不慎,掉了腦袋,還可能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讓后人指指點點。成就燭之武的同時自己也落個“伯樂”的美名——慧眼識才的伯樂。3.燭之武燭之武能言善辯,才智過人。這樣的人為何老不見用?當(dāng)權(quán)者(鄭伯)不注意選拔人才,有權(quán)者(佚之狐)的嫉妒。從文中可看出,他對國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徹。既然燭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徹想干什么?劉備三顧茅廬見到了諸葛亮,諸葛亮對他暢談天下大勢。可以說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著出山的準(zhǔn)備。燭之武也是如此。盡管懷才不遇,但他沒有放棄自己的希望。他一直關(guān)注天下形勢,思考安定天下濟蒼生一逞抱負(fù)的路徑。不然怎會對晉國的歷史、對晉國國君的為人,對秦伯的心理、秦晉之間的恩怨那么清楚。就是這個才華被長久埋沒的人,在國家危難面前,深明大義、義無返顧地站出來了;在強秦面前,不卑不亢,能言善辯,聰慧機智。他的不計個人得失,處處為鄭國安危著想。課后習(xí)題:一、朗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1.秦晉兩國為何圍攻鄭國?2.鄭伯是怎樣說服燭之武的?3.燭之武用哪些事實和事理說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點最關(guān)鍵?4.晉文公為何不愿意向秦軍進攻?3.燭之武用哪些事實和事理說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點最關(guān)鍵?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獜氖吕砩险f,秦、鄭相隔遙遠(yuǎn),晉、鄭卻是近鄰,因此亡鄭只對晉國有利,對秦國反而會因“鄰之厚”而顯得“君之薄”。若余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從事理上說,說明保存鄭國,對秦有好處,這是以利益引誘鄭伯。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獜氖聦嵣险f,先從秦晉兩國的歷史關(guān)系,說明晉國對秦國過河拆橋,忘恩負(fù)義;又進一步分析晉國的貪得無厭,滅掉鄭國之后必然要進犯秦國。最關(guān)鍵:闕秦以利晉4.晉文公為何不愿意向秦軍進攻?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說明了晉侯并沒有感情沖動,而是表現(xiàn)出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二、解除課文中下列單音詞:朝:早晨亡:滅亡厭:滿足國:國家戍:戍守夕:晚上危:危險師:軍隊及:達到辭:推辭課后習(xí)題三:天下之事以①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秦、晉連兵②而伐鄭,鄭將亡矣。燭之武出說秦穆公,立談之間③存鄭于將亡,不惟退秦師,而又得秦置戍④而去,何移⑤之速也!燭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晉親鄭,棄強援、附弱國;棄舊恩、召新怨;棄成功、犯危難。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詎能⑥若是乎?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jié)之厚也,一怵⑦于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⑧于鄭乎?他日利有大于燭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⑨從之矣!【注釋】①以,因。②連兵,聯(lián)合出兵。③立談之間,站著說話的工夫。④置戍,指秦國為鄭國設(shè)立戍守。⑤移,改變⑥詎(jù)能,豈能,怎么能。⑦怵,恐懼。⑧何有,有什么(不能拋棄的)。⑨翻然,形容轉(zhuǎn)變很快?!痉g】:天下的事因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會因為利益而分離。秦國、晉國聯(lián)合出兵討伐(或“攻打”)鄭國,鄭國就要滅亡了。燭之武出城游說秦穆公,站著說會話的工夫就在(鄭國)將要滅亡的時候保全了鄭國,不只是使秦國軍隊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國幫助設(shè)置戍守才離去,(秦國)改變得多么快??!燭之武一席話就讓秦穆公背叛了晉國而親近鄭國,舍棄強大的援軍,而依附弱小的國家;拋棄(與晉國)舊日的恩情,召來(晉國)新的怨恨;舍棄成功,觸犯危險。不是(燭之武所說的)利益與危害深深擊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這樣呢?秦穆公與晉國,相互結(jié)交很長時間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結(jié)盟很厚了,一但恐懼于燭之武(所說)的利益,拋棄晉國(都)如同鼻涕唾沫,對于鄭國又有什么(不能拋棄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燭之武所說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會很快轉(zhuǎn)變?nèi)で竽歉蟮睦媪?!一、通假?.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已,通“矣”,語氣詞,了)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給)3.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通“缺”,侵損,削減)4.秦伯說,與鄭人盟(說,通“悅”,高興)5.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明智。)二、古今異義

1.貳于楚也古:從屬二主,動詞;今:“二”的大寫,數(shù)詞。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東道主:古: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設(shè)宴請客的主人。

以為:古:把……當(dāng)作今:認(rèn)為。3.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隨身攜帶的物品。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個人;今:尊稱一般人的妻子。5.亦去之。古:離開。今:往、到。6.敢以煩執(zhí)事。古:辦事的官吏,這里是對對方的敬稱。三、詞類活用:(一)名詞活用1.名詞作狀語①夜縋而出(表時間,在晚上)②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表時間,在早上,在晚上)③既東封鄭(表處所,在東邊)2.名詞作動詞①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名詞用作動詞,駐扎)②與鄭人盟(名詞作動詞,結(jié)盟、訂立同盟)3.名詞的使動與意動①既東封鄭(封:疆界。名作使動,使……成為疆界)②闕秦以利晉(利:利益、好處。名詞作使動,使……得利)③越國以鄙遠(yuǎn)(鄙:邊邑。名詞作意動,把……當(dāng)作邊邑)(二)動詞的活用1.動詞作名詞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賜,動詞作名詞,恩惠)2.動詞的使動①若不闕秦(使動用法,使……削減)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使動,使……滅亡)③燭之武退秦師(使動,使……退卻(撤兵))(三)形容詞的活用1.形容詞作名詞①越國以鄙遠(yuǎn)(遠(yuǎn),遠(yuǎn)地)②臣之壯也(壯,壯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東西)2.形容詞作動詞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詞作動詞,損害)鄰之厚,君之薄也(厚,變雄厚;薄,變薄弱)(四)數(shù)詞活用且貳于楚也(數(shù)詞“貳”活用為動詞,從屬二主)四、重要的虛詞:之1.是寡人之過也。(的)2.臣之壯也,猶不如人。(助詞,不譯)3.子犯請擊之。(代詞,指秦軍)4.夫晉,何厭之有(助詞,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有何厭”)以1.以其無禮于晉(連詞,因為)2.以亂易整,不武(介詞,用)3.敢以煩執(zhí)事(介詞,拿,用)4.若舍鄭以為東道主(介詞,把)5.越國以鄙遠(yuǎn)(連詞,表示順承)而1.今急而求子(連詞,表順承,才)2.夜縋而出(連詞,表修飾)3.若亡鄭而有益于君(連詞,表順承)4.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連詞,表轉(zhuǎn)折)焉1.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表感嘆)2.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什么)3.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疑問代詞,哪里)4.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兼詞,于之)五、特殊句式(一)判斷句1.是寡人之過也(用“也”表判斷)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通過語意直接表判斷)(二)倒裝句1.賓語前置句夫晉,何厭之有(“之”作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正常語序:有何厭)2.狀語后置(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①以其無禮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