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3年安徽省黃山市高考語文二模試卷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1小題,17分)1.(17分)閱讀文段,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chuàng)新的寶藏。中華文明起源,不僅是我國學者潛心研究的重大課題,也是國際學術界持續(xù)關注的研究課題。經(jīng)過幾代學者接續(xù)努力,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取得研究成果,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F(xiàn)在,我們運用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化學、地學、物理學等前沿學科的最新技術分析我國古代遺存,使中華文明探源有了堅實的科技分析依據(jù),拓展了我們對中國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認知。對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個既復雜又漫長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獻研究同自然科學技術手段有機結合起來,綜合把握物質、精神和社會關系形態(tài)等因素,逐步還原文明從涓涓溪流到江河匯流的發(fā)展歷程。要加強統(tǒng)籌規(guī)劃和科學布局,堅持多學科、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學和歷史學、人史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聯(lián)合攻關,拓寬研究時空范圍和覆蓋領域,進一步回答好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fā)展的基本圖景、內在機制以及各區(qū)域文明演進路徑等重大問題。長期以來,西方形成了一套文明理論,我們要加以借鑒,但不能照抄照搬。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義和認定進入文明社會的中國方案,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創(chuàng)性貢獻。(節(jié)選自習近平《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材料二:中華文明起源與發(fā)展是一個歷久彌新的課題。20世紀入九十年代,考古學對中華文明起源的探索達到了一個高潮,此后經(jīng)“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大力推動,一系列重大成果相繼面世。新石器時代,隨著農業(yè)的逐步發(fā)展與成熟,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燕(山)遼(河)地區(qū),分別形成了若干有自身特色和發(fā)展譜系的文化區(qū)。到公元前第四千紀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在農業(yè)相對發(fā)達的黃河中下游、長江中下游和燕遼地區(qū)、都相繼出現(xiàn)了有等級分化的區(qū)域社會組織,出現(xiàn)了以高等級建筑和墓葬為代表的特權階層,相應的,在一些大型中心聚落里,上層精英開始以精美的玉石器、陶器等來標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大約從公元前4000年一直到公元前3300年之前、或者更準確的說是公元前3500年前后的這段時間,可以視為中華文明的“曙光初現(xiàn)”的形成期。這個時期的特點是多個區(qū)域文明開始萌芽、生長,呈現(xiàn)出多線并進,多元發(fā)展的軌跡;同時各區(qū)域間彼此交流互動,相互連接,從而形成了東亞地區(qū)一個巨大的文明叢體。但此時尚沒有哪個區(qū)域表現(xiàn)出顯著的更加先進的樣貌。然而,到了公元前3300年到公元前2300年這段時間,此前相對均衡的局面被打破了。一方面,各區(qū)域文明持續(xù)發(fā)展,黃河中上游的雙槐樹、大地灣、南佐、陶寺早期聚落,黃河下游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一些中心聚落,以及遼西的牛河梁遺址群等,在社會組織規(guī)模、社會結構的復雜性、奢侈品所體現(xiàn)的文明成就等方面,都比從前有進一步的發(fā)展。另一方面,長江流域的編作農業(yè)區(qū)更加凸顯出來,里現(xiàn)出更繁榮發(fā)達的文明形態(tài)。長江中游的兩湖地區(qū)率先出現(xiàn)“城邦林立”的局面。而長江下游的良渚更是一枝獨秀,考古發(fā)現(xiàn)所揭示出的豐富內涵,使得良渚成為迄今能夠確認的東亞最早的國家社會。顯而易見,這個時期中國文前區(qū)域文明的發(fā)展的重心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此后,從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800年左右的史前末期,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狹義的龍山時代,出于尚未確知的原因,此前發(fā)達的長江中下游和黃河下游等東部平原低地先后漸次衰落,長江上游和黃河中上游所在的西部“高地”則持續(xù)發(fā)展繁榮,尤其是黃河中游開始達到中國史前文化的又一個高學,以陶寺、時峁古城為代表的社會集團,很可能發(fā)展成為當時規(guī)模最大、結構最復雜、最富集權性,同時在意識形態(tài)與藝術表達等各方面成就最高的早期國家社會。其形成背景,則是從西亞、中亞傳播而來的牛、羊等大型家言,在我國西北部的黃土地區(qū)轉化成一種新的生產力,使得原來的較稻作農業(yè)文化略顯微弱的粟作農業(yè)文化獲得了新生力量和強大的經(jīng)濟基礎,從而促使“黃土文明”開始崛起。到公元前1800年以后的二里頭時代即夏王朝時期,這種有外來因素加持的生產力持續(xù)發(fā)酵,尤其是由西方傳來的冶金術在中原地區(qū)獲得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夏人率先將復雜的分范合鑄技術用于青銅禮容器的制作,將代表當時“高科技”的先進生產力與中國傳統(tǒng)的禮制相結合,用于鞏固強化權貴精英的神圣統(tǒng)治,同時也創(chuàng)造出世界上獨特而發(fā)達的青銅文明。此后接續(xù)發(fā)展起來的商周王朝,更是將中國青銅文明推向頂峰。正是夏商周三代王朝所開創(chuàng)的青銅文明,奠定了以中原為中心的華夏文明在平期歷史中的核心地位,也使得中原文明成為整合中華文明從多元走向一體的主導力量。(摘編自戴向明《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形成過程的認識》)(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這是開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必要前提之一。B.我國以及國際學術界潛心研究的中華文明探源課題,證實了我國有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C.將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結合起來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探究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從而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做出貢獻。D.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燕遼地區(qū)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區(qū),這與當時農業(yè)的發(fā)展成熟密不可分。(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高等級建筑和墓葬精美玉石器和陶器的出現(xiàn),是新石器時代中華文明進步的表征。B.在中華文明“曙光初現(xiàn)”的形成期,其他地區(qū)和國家的文明也開始了萌芽、生長。C.良渚是東亞最早的國家社會,說明此時中國史前區(qū)域文明的發(fā)展重心在長江中下游。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談到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相關問題,不過二者論述的重心有所不同。(3)下列選項,與材料一中我國對于西方文明理論的態(tài)度最相符的一項是A.魏源《海國圖志》:“師夷長技以制夷?!盉.《請經(jīng)?小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盌.《論語?里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4)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階段(2020—2024)啟動后,在核心遺址田野考古工作、測年技術、古環(huán)境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請結合材料一分析有此成就的原因。(5)復興中學開展“中華文明探源”系列社會實踐活動,在據(jù)寫實踐報告時,需要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形成過程中中華文明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進行總結,請你結合材料二,談談你對中華文明發(fā)展規(guī)律性的認識。(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8分)2.(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藏”孫犁清晨,高粱葉、黑豆葉滴落著夜里凝結的露水,田野看來是安靜的??墒蔷驮谀歉吡坏乩锒箍孟旅妫诓刂鵁o數(shù)的婦女,睡著無數(shù)的孩子。他們的嘴干渴極了,吸著豆葉上的露水。如果是大風天,婦女們就把孩子藏到懷里,仄下身去叫自己的背遮著。風一停,大家相看,都成了土鬼。如果是在雨里,人們就把被子披起來,立在那里,身上流著水,打著冷顫,牙齒得得響,像一陣風聲。淺花的肚子越發(fā)沉重了,她也得跟著人們奔跑,忍饑挨餓受驚嚇。她擔心自己的生命,還要處處留神肚里那個小生命。像這樣整天逃難,連個炕席的邊兒也摸不著,難道就把孩子添在這潮濕的大洼里嗎?淺花心里明白,現(xiàn)在她不能去麻煩丈夫新卯,他現(xiàn)在正忙得連自己的命也不顧。只有她一個人知道新卯藏在小菜園里,每天下午情況緩和了,淺花還得偷偷給他送飯去。和丈夫在一塊兒的還有一個年輕人,淺花不認識。從淺花眼里看過去,丈夫和這個外路人很親熱。外路人說什么,丈夫很聽從。這天,淺花又用布包了一團飯,揣在懷里,在四外沒有人走動的時候,跑進了對面的高粱地,從一人來高密密的高粱里鉆過去,走到自家的菜園。高粱地里是那樣的悶熱,一到了井邊,她感覺到難得的舒暢和涼快。這小小的菜園,就做了新卯和那個陌生人退守的“山寨”。他們在井臺上安好了輔轆,還帶了一把鋤頭,將槍掖在背后的腰里,這樣遠遠看去,他們是兩個安分的農夫,大大的良民。雖然村子廣大的土地都因為戰(zhàn)爭荒了,這小小的菜園卻拾掇得異常出色。太陽光強烈地照著,園子里散發(fā)著黑豆花和泥土潮熱的香甜味道。幾畦甜瓜快熟了,懶懶地躺在太陽光下面。人還沒有露面,這沉重凸脹得大肚子先露了出來。新卯嘴唇動了動,不知道因為是喜愛還是心痛?!澳沁厸]事嗎?”他問。淺花說:“沒有?!毙旅湍侨顺灾?,淺花坐在一邊用褂子襟扇著汗,那個人問:“這幾天有人回家去睡覺了?”“家去的不少了,鬼子修了樓,不常出來,人們就不愿再在地里受罪了。”淺花說?!扒嗄耆擞屑胰サ膯??”那人著急地問?!皼]有?!毙旅f,“我早下了通知?!蹦莻€人很快吃完飯,站起身來,望望淺花的肚子笑著說:“大嫂子,快了吧,還差多少日子?”淺花紅了臉,看著丈夫。新卯跑去摘了幾個熟透了的大甜瓜,塞到淺花懷里。“還是這玩藝兒省事,熟透了不用摘,一碰自己就掉下來了?!边@一晚上,敵人包圍了他們,指名要新卯,人們都說他早跑了。敵人在人群里亂抽亂打,要人們指出新卯家的人,人們說他一家子都跑了。那些女人們,跌坐在地上,身子使勁往下縮,由前面的人把自己壓在下面。在燈影里,她們盡量把臉轉到暗處,用手摸著地下的泥土涂在臉上。敵人把能找到的東西放在人們的手里,把一張鐵犁放在一個老頭手里,把一塊門扇放在一個老婆婆手里,令她高高舉起,不準動搖。他們在周圍散步、吸煙、詳細觀看。淺花托著一個石純子,肚子里已經(jīng)很難受,高舉著這樣沉重的東西,她覺得她的腸子快斷了。脊背上流著冷汗,一陣頭暈,她栽倒了。敵人用皮鞋踢她,叫她再高舉起那東西來。夜深了,燈光照著人們,照在敵人的刺刀上,也照在淺花的臉上,一點血色都沒有,流著冷汗。她知道自己就要死了,眼里冒著金星。在眼前飛,飛,又落下,又飛起來。一群青年人在新卯的小菜園集合了,由那外路人帶領,潛入了村莊,趴在房上瞄準敵人腦袋射擊。敵人一陣慌亂,撤離了村莊。他們把倒在地上的淺花抬到園子里去。不久,她就在洞里生產了。洞里是陰冷的、潮濕的,那是三丈深的地下,沒有一點光,大地上的風也吹不到這里面來。一個女孩子在這里降生了,母親給她取了個名,叫“藏”。在外面的大地里,風還是吹著,太陽還是照著,豆花謝了結了實,瓜兒熟了落了蒂。人們?yōu)榱宋磥淼墓饷?,正在田野里進行著斗爭。(有刪改)文本二:荀子在《樂論》中說“不全不粹不足以謂之美”。這話運用到藝術美上就是說:藝術既要極豐富地全面地表現(xiàn)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煉地去粗取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現(xiàn)生活和自然。然而只講“全”而不顧“粹”,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自然主義;只講“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義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藝術表現(xiàn)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辯證地結合、統(tǒng)一,才能謂之美。(節(jié)選自宗白華《美學散步》)(1)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中女主人公在送飯過程中,趁四處沒有人走動的時候跑進高粱地,最后走到自家菜園時感覺到難得的舒暢和涼快,暗示完成任務后,她的內心得到暫時放松。B.淺花挺著沉重凸脹的大肚子來送糧,丈夫新卯嘴唇動了動,不知道因為是喜愛還是心痛,表現(xiàn)出丈夫矛盾的心理:既希望看見妻子,又不忍心看到妻子受苦。C.文中寫女人們跌坐地上,身子下縮,由前面的人把自己壓在下面,摸著地下的泥土涂在臉上等情節(jié),凸顯出抗戰(zhàn)時人民相互救助,團結一致,不向敵人屈服。D.淺花在陰冷的、潮濕的洞中生下孩子,而這時候外面的大地里,風還是吹著,太陽還是照著,豆花結了果實,體現(xiàn)了抗戰(zhàn)時軍民強烈的自我覺醒和革命斗爭意識。(2)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開頭描寫“高粱葉、黑豆葉滴落著夜里凝結的露水”,營造出安寧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氛圍,和下文的緊張氛圍形成反差。B.文章語言質樸不乏清新,簡單不失詩意,多用對話和心理直白的方式,塑造了淺花、新卯、外路人等鮮活的人物形象。C.文章情節(jié)看似波海不驚,實則有曲折波動,比如淺花偷偷送飯、敵人折磨百姓、青年人在外路人帶領下營救百姓等。D.宗白華在《美學散步》否定了單顧“全”或者“粹”的一面,認為要牌證統(tǒng)一,既要“全”還要“粹”才能稱之為“美”。(3)中國人取名往往有一定講究,給女孩取名常這用鮮花美玉等物象,表達出家人對孩子的美好祝愿,本文結尾處卻用“藏”給新生女孩命名,請結合文本一,試從結構、主題等方面談談你的理解。(4)請結合文本二關于“全”或者“粹”的觀點,談談文本一中作者是如何處理景物描寫的。二、古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20分)3.(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貞觀元年,閏三月,上謂太子少師蕭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數(shù),自謂無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問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則脈理皆邪,弓雖勁而發(fā)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識之猶未能盡,況天下之務,其能遍知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書內省,數(shù)延見,問以民間疾苦及政事得失。貞觀四年,七月,上問房玄齡、蕭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對曰:“文帝勤于為治,每臨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論事,衛(wèi)士傳飧而食;雖性非仁厚,亦勵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則照有不通,喜察則多疑于物,事皆自決,不任群臣。天下至廣,一日萬機,雖復勞神苦形,豈能一一中理!郡臣既知主意,唯取決受成,雖有有愆違,莫敢諫爭,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則不然。擇天下賢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關由宰相,審熟便安,然后奏聞。有功則賞,有罪則刑,誰敢不竭心力以修職業(yè),何憂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詔敕行下有未便者,皆應執(zhí)奏,毋得阿從,不盡己意?!必懹^二十二年,正月,上作《帝范》十二篇以賜太子,曰《君體》《建親》《求賢》《審官》《納諫》《去讒》《戒盈》《崇儉》《賞罰》《務農》《閱武》《崇文》;且曰:“修身治國,備在其中。一旦不諱,更無所言矣?!庇衷蝗戤敻蠊胖芡跻詾閹熑缥岵蛔惴ㄒ卜蛉》ㄓ谏?,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為下。吾居位已來,不善多矣,錦繡珠玉不絕于前,宮室臺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遠不致,行游四方,供頓煩勞。此皆吾之深過,勿以為是而法之。顧我弘濟蒼生,其益多;肇造區(qū)夏,其功大。益多損少,故人不怨;功大過微,故業(yè)不墮。然比之盡美盡善,固多愧矣。汝無我之功勤,而承我之富貴,竭力為善,則國家僅安;驕惰奢縱,則一身不保。且成遲敗速者,國也;失易得難者,位也??刹幌г?!可不惜哉!(選自《通鑒紀事本末》,有改動。)(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又A曰B汝C當D更E求F古G之H哲I王J以K為L師M如N吾O不P足Q法R也(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更,文中指輪流,與《琵琶行》中“莫辭更坐彈一曲”的“更”字意思不同。B.日昃,指太陽偏西的時候。“昃”與成語“昃食宵衣”中的“昃”意思不同。C.中,文中指合乎、符合。與《勸學》中“木直中繩”的“中”字意思相同。D.致,文中是羅致之意。與《過秦論》中的“以致天下之士”的“致”字意思相同。(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是A.唐太宗從工匠對良弓的解釋中認識到了自己對良弓認識的不足,并由此推想到對國家事務認識的不足,從而加大了問政于臣的力度。B.唐太宗認為隋朝之所以到了第二代就滅亡,是因為隋文帝“不明而喜察”的性格,讓他獨攬大權,凡事專斷,以致群臣阿從。C.唐太宗注重以史為鑒,汲取隋王朝滅亡的教訓,于是知人善任,并獎懲分明,對阿諛奉承,不讓自己滿意的人,都要求上奏朝廷。D.唐太宗告誡太子要多學習以前賢明的君主,并且設身處地地分析了太子和自己的不同境遇,告誡太子戒奢為善,謹慎治國。(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誰敢不竭心力以修職業(yè),何憂天下之不治乎?②行游四方,供頓煩勞,此皆吾之深過,勿以為是而法之。(5)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說:“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闭埥Y合材料,具體說說唐太宗是如何厚德治國的?(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4.(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木蘭花慢?滁州送范倅①辛棄疾老來情味減,對別酒、怯流年。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無情水都不管;共西風、只等送歸船。秋晚莼鱸江上,夜深兒女燈前。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賢。想夜半承明②,留教視草③,卻遣籌邊。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泥酒只依然。目斷秋霄落雁,醉來時響空弦。【注】①范倅:即范昂,滁州通判將赴京臨安。倅,副職。辛棄疾當時任滁州知州。②承明,漢代有承明廬,為朝官夜值住宿的地方。③視草:為重命起草制誥。(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上闋首句一“老”一“怯”,抓住詞人心理描寫,寫出詞人對時光流透的哀嘆、始終不得重用的失意和悲痛心情。B.上闋的后兩句運用想象與列錦手法,強化江上品美味,家中團聚的畫面感,情感從送別的悲傷轉為對朋友的美好祝福。C.上闋寫景造境思路清晰,詞人從酒宴餞別寫到歸船遠行再到兒女團圓,三個場景由虛入實,層層推進。層次分明。D.上闋運用了直抒胸臆、側面烘托、化用典故等手法,使作品既具有質樸通俗之效,又具有含蓄蘊藉之美。(2)辛棄疾善于借送別、飲宴等社交題材來抒寫胸襟。下闋先寫他人,后寫自身,情感富于變化,跌宕起伏。請結合下闋內容,概括分析詞人的情感變化過程。(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5.(6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項脊軒志》中,歸有光難忘軒中讀書場景,文中描寫“明月”和“桂影”的兩句是“,”。(2)韓愈在《師說》中感慨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是一定要比弟子賢明之后所寫的兩句是“,”。(3)古代詩歌中常通過臉色的變化來體現(xiàn)情感的變化,如《蜀道難》中人們聽聞蜀道之難的反應“”和《琵琶行》中琵琶女自敘身世時“”。三、語言文字運用部分(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1小題,10分)6.(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人間四月,芳菲爭艷。星期天,我們也去看花。不錯,一路同去看花的人可多著哩。進了公園門,步步登山,,人就更多了。向高處看,隔著密密層層的綠蔭,只見一片紅云,望不到邊際。大家都一口氣地攀到最高峰,淹沒在海棠花的紅海里。“千朵萬朵壓枝低”,每棵樹都炫耀自己的鼎盛時代,每一朵花都在微風中枝頭上顫抖著說出自己的喜悅?!皣娫拼奠F花無數(shù),一條錦繡游人路”,真可謂花天花地??墒牵@些說法都不足以說出花的動態(tài)。“四廂花影怒于潮”,“四山花影下如潮”,還是“花潮”好。你不要亂跑,你靜下來,你看那一望無際的花,“如錢塘潮夜澎湃”,有風,花在動,無風,花也潮水一般地動,在陽光照射下,每一個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陰影,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騰,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伸張,好像有一種生命力在不斷擴展。而且,你可以聽到潮水的聲音,誰知道呢,也許是花下的人語聲,也許是花叢中蜜蜂嗡嗡聲,也許什么地方有黃鶯的歌聲,還有什么地方送來看花人的琴聲、歌聲、笑聲……,這一切交織在一起,再加上風聲,天籟人籟,就如同海上午夜的潮聲。大家都是來看花的,有人走累了,揀個最好的地方坐下來看,不一會,又感到這里不夠好,也許別個地方更好吧,于是站起來,既,又滿懷向往,慢步移向別處去;有人很大方,只是駐足觀賞;有人貪心重,伸手牽過一枝花來搖搖,或者干脆翹起鼻子一嗅,再嗅,甚至三嗅……(本文作者李廣田,發(fā)表于1962年,有刪改)(1)請在文中空格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2)文中畫波浪線的語句除了引用之外還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3)文中寫“大家”到公園里看花,畫橫線的句子卻用了第二人稱“你”,這樣寫有什么好處?(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10分)7.(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雨紛紛的清明時節(jié),黃山茶氤氳著春日氣息,勃然而生,嫩綠欲滴,清香鮮醇。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黃山茶亦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①),最早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唐家時代。據(jù)《中國名茶志》引用《徽州府志》載:黃山產茶始于宋之嘉佑,興于明之隆慶。黃山茶制作工藝既簡樸又細致,共分為采摘、殺青、揉捻、烘焙四道工序。為了保質保鮮,要求當天采當天制。殺青時,要求翻拌快,使茶葉接觸鍋面受熱均勻一致。這時,茶葉的葉質變軟,(②),呈暗綠色。揉捻則是將殺青適度的茶葉起鍋放在揉匾上,輕輕加揉,揉捻后的茶葉,水分較之上個階段變化不大,顏色卻呈現(xiàn)出微微的白色。烘焙一般四個烘灶并列,火溫逐個逐次降低,出鍋茶坯先在開頭火溫較高的烘籠上烘焙,待又有茶葉出鍋時,將前茶坯移至第二個烘籠上來,以后逐次類推,直至全干。黃山人善制茶,也喜飲茶。注重一個“品”字,不但有領略飲茶情趣之意,而且有鑒別茶葉優(yōu)劣之功。在忙碌之余,泡上一壺濃茶,擇雅靜之處,自斟自飲,可以消除疲勞、振奮精神,得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華到高尚的藝術境界。因而,黃山人熱衷于制茶、飲茶,不僅是喜愛茶的味道,(③)。(1)在文中括號里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它與上下文語意連貫、內容貼切,整段文字結構完整、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2)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修改。可以改變語序、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四、作文(60分)8.(60分)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潮是自然現(xiàn)象,唐代徐堅在《初學記》中說,“水朝夕而至曰潮?!焙髞硌莼龈迂S富的含義:潮是時尚,新潮、潮范兒代表著某個時代的審美方向;潮是勇氣,把握時代風尚、勇立時代前沿的人,被稱為“弄潮兒”。潮是一時一地的運動,來時驚天動地,去時一片狼藉;潮是不可抗拒的規(guī)律,“世界潮流,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每個時代都有人順潮而行,有人逆潮而動,有人任憑潮起潮落而遺世獨立,從而成就了不同的人生。以上材料對我們頗具有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與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安徽省黃山市高考語文二模試卷·答案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1小題,17分)1.(17分)閱讀文段,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chuàng)新的寶藏。中華文明起源,不僅是我國學者潛心研究的重大課題,也是國際學術界持續(xù)關注的研究課題。經(jīng)過幾代學者接續(xù)努力,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取得研究成果,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F(xiàn)在,我們運用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化學、地學、物理學等前沿學科的最新技術分析我國古代遺存,使中華文明探源有了堅實的科技分析依據(jù),拓展了我們對中國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認知。對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個既復雜又漫長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獻研究同自然科學技術手段有機結合起來,綜合把握物質、精神和社會關系形態(tài)等因素,逐步還原文明從涓涓溪流到江河匯流的發(fā)展歷程。要加強統(tǒng)籌規(guī)劃和科學布局,堅持多學科、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學和歷史學、人史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聯(lián)合攻關,拓寬研究時空范圍和覆蓋領域,進一步回答好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fā)展的基本圖景、內在機制以及各區(qū)域文明演進路徑等重大問題。長期以來,西方形成了一套文明理論,我們要加以借鑒,但不能照抄照搬。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義和認定進入文明社會的中國方案,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創(chuàng)性貢獻。(節(jié)選自習近平《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材料二:中華文明起源與發(fā)展是一個歷久彌新的課題。20世紀入九十年代,考古學對中華文明起源的探索達到了一個高潮,此后經(jīng)“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大力推動,一系列重大成果相繼面世。新石器時代,隨著農業(yè)的逐步發(fā)展與成熟,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燕(山)遼(河)地區(qū),分別形成了若干有自身特色和發(fā)展譜系的文化區(qū)。到公元前第四千紀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在農業(yè)相對發(fā)達的黃河中下游、長江中下游和燕遼地區(qū)、都相繼出現(xiàn)了有等級分化的區(qū)域社會組織,出現(xiàn)了以高等級建筑和墓葬為代表的特權階層,相應的,在一些大型中心聚落里,上層精英開始以精美的玉石器、陶器等來標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大約從公元前4000年一直到公元前3300年之前、或者更準確的說是公元前3500年前后的這段時間,可以視為中華文明的“曙光初現(xiàn)”的形成期。這個時期的特點是多個區(qū)域文明開始萌芽、生長,呈現(xiàn)出多線并進,多元發(fā)展的軌跡;同時各區(qū)域間彼此交流互動,相互連接,從而形成了東亞地區(qū)一個巨大的文明叢體。但此時尚沒有哪個區(qū)域表現(xiàn)出顯著的更加先進的樣貌。然而,到了公元前3300年到公元前2300年這段時間,此前相對均衡的局面被打破了。一方面,各區(qū)域文明持續(xù)發(fā)展,黃河中上游的雙槐樹、大地灣、南佐、陶寺早期聚落,黃河下游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一些中心聚落,以及遼西的牛河梁遺址群等,在社會組織規(guī)模、社會結構的復雜性、奢侈品所體現(xiàn)的文明成就等方面,都比從前有進一步的發(fā)展。另一方面,長江流域的編作農業(yè)區(qū)更加凸顯出來,里現(xiàn)出更繁榮發(fā)達的文明形態(tài)。長江中游的兩湖地區(qū)率先出現(xiàn)“城邦林立”的局面。而長江下游的良渚更是一枝獨秀,考古發(fā)現(xiàn)所揭示出的豐富內涵,使得良渚成為迄今能夠確認的東亞最早的國家社會。顯而易見,這個時期中國文前區(qū)域文明的發(fā)展的重心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此后,從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800年左右的史前末期,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狹義的龍山時代,出于尚未確知的原因,此前發(fā)達的長江中下游和黃河下游等東部平原低地先后漸次衰落,長江上游和黃河中上游所在的西部“高地”則持續(xù)發(fā)展繁榮,尤其是黃河中游開始達到中國史前文化的又一個高學,以陶寺、時峁古城為代表的社會集團,很可能發(fā)展成為當時規(guī)模最大、結構最復雜、最富集權性,同時在意識形態(tài)與藝術表達等各方面成就最高的早期國家社會。其形成背景,則是從西亞、中亞傳播而來的牛、羊等大型家言,在我國西北部的黃土地區(qū)轉化成一種新的生產力,使得原來的較稻作農業(yè)文化略顯微弱的粟作農業(yè)文化獲得了新生力量和強大的經(jīng)濟基礎,從而促使“黃土文明”開始崛起。到公元前1800年以后的二里頭時代即夏王朝時期,這種有外來因素加持的生產力持續(xù)發(fā)酵,尤其是由西方傳來的冶金術在中原地區(qū)獲得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夏人率先將復雜的分范合鑄技術用于青銅禮容器的制作,將代表當時“高科技”的先進生產力與中國傳統(tǒng)的禮制相結合,用于鞏固強化權貴精英的神圣統(tǒng)治,同時也創(chuàng)造出世界上獨特而發(fā)達的青銅文明。此后接續(xù)發(fā)展起來的商周王朝,更是將中國青銅文明推向頂峰。正是夏商周三代王朝所開創(chuàng)的青銅文明,奠定了以中原為中心的華夏文明在平期歷史中的核心地位,也使得中原文明成為整合中華文明從多元走向一體的主導力量。(摘編自戴向明《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形成過程的認識》)(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BA.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這是開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必要前提之一。B.我國以及國際學術界潛心研究的中華文明探源課題,證實了我國有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C.將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結合起來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探究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從而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做出貢獻。D.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燕遼地區(qū)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區(qū),這與當時農業(yè)的發(fā)展成熟密不可分。(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DA.高等級建筑和墓葬精美玉石器和陶器的出現(xiàn),是新石器時代中華文明進步的表征。B.在中華文明“曙光初現(xiàn)”的形成期,其他地區(qū)和國家的文明也開始了萌芽、生長。C.良渚是東亞最早的國家社會,說明此時中國史前區(qū)域文明的發(fā)展重心在長江中下游。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談到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相關問題,不過二者論述的重心有所不同。(3)下列選項,與材料一中我國對于西方文明理論的態(tài)度最相符的一項是BA.魏源《海國圖志》:“師夷長技以制夷?!盉.《請經(jīng)?小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盌.《論語?里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保?)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階段(2020—2024)啟動后,在核心遺址田野考古工作、測年技術、古環(huán)境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請結合材料一分析有此成就的原因。(5)復興中學開展“中華文明探源”系列社會實踐活動,在據(jù)寫實踐報告時,需要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形成過程中中華文明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進行總結,請你結合材料二,談談你對中華文明發(fā)展規(guī)律性的認識?!痉治觥浚?)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時,要精確把握重要信息,依據(jù)選項的“關鍵詞”定位選項的對應句,逐一對照選項和對應句,判定與原文信息是否相符。(2)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說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時,學生要依據(jù)選項的“關鍵詞”定位選項的對應句,判定與原文信息是否相符。(3)本題考查學生對論點、論據(jù)的分析能力。解答時,要明確觀點,理解選項中的論據(jù),再結合選項比對判斷。(4)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時,要篩選相關信息,再概括作答。(5)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問題,提出見解的能力。解答時,要審準題意,鎖定有效信息材料;在信息區(qū)間篩選關鍵詞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條歸納作答?!窘獯稹浚?)B.“國際學術界潛心研究的中華文明探源課題”錯誤。“國際學術界”只是持續(xù)關注研究課題而不是潛心研究,且實證我國文化史、文明史的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故選B。(2)A.“高等級建筑和墓葬精美玉石器和陶器的出現(xiàn),是新石器時代中華文明進步的表征”錯誤。根據(jù)材料二第3段“或者更準確的說是公元前3500年前后的這段時間,可以視為中化發(fā)明的‘曙光初現(xiàn)的形成期”可知,新石器時代中華文明還沒有形成,更淡不上進步,“高等級建筑……”只能說明出現(xiàn)了有等級分化的區(qū)域性社會組織。B.“其他地區(qū)和國家的文明也開始萌芽、生長”理解有誤,文中的“這個時期的特點是多個區(qū)域文明”指中國的多個區(qū)域。C.“良渚是東亞最早的國家社會”錯誤。原文是“良渚成為迄今能夠確認的東亞最早的國家社會”。D.正確。故選D。(3)材料一第3段的觀點是:合理借鑒西方文明理論以補充發(fā)展自身。B.最符合借鑒的含義。AC.都體現(xiàn)學習他人是為了制服他人的意味,不符合材料一的相關態(tài)度。D.是說要向有德行的人學習,與國家間文明理論的借鑒無關。故選B。(4)由“中華文明起源,不僅是我國學者潛心研究的重大課題,也是國際學術界持續(xù)關注的研究課題。經(jīng)過幾代學者接續(xù)努力,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取得研究成果,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分析可知,積淀深厚: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已經(jīng)經(jīng)過幾代學者的接續(xù)努力;由“現(xiàn)在,我們運用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化學、地學、物理學等前沿學科的最新技術分析我國古代遺存,使中華文明探源有了堅實的科技分析依據(jù),拓展了我們對中國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認知”分析可知,科技發(fā)展:將生物學、化學、地學、物理學等前沿學科的最新技術運用到古代遺存的分析之中;由“要加強統(tǒng)籌規(guī)劃和科學布局,堅持多學科、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學和歷史學、人史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聯(lián)合攻關,拓寬研究時空范圍和覆蓋領域,進一步回答好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fā)展的基本圖景、內在機制以及各區(qū)域文明演進路徑等重大問題”分析可知,學科融合:考古學和歷史學、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聯(lián)合攻關,拓寬了研究的時空范圍和覆蓋領域。(5)由“新石器時代,隨著農業(yè)的逐步發(fā)展與成熟,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燕(山)遼(河)地區(qū),分別形成了若干有自身特色和發(fā)展譜系的文化區(qū)。到公元前第四千紀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在農業(yè)相對發(fā)達的黃河中下游、長江中下游和燕遼地區(qū)、都相繼出現(xiàn)了有等級分化的區(qū)域社會組織,出現(xiàn)了以高等級建筑和墓葬為代表的特權階層”分析可知,重視農業(yè)發(fā)展,積極提高生產力,是文明進步、繁榮發(fā)達的第一要務(基礎);由“這個時期的特點是多個區(qū)域文明開始萌芽、生長,呈現(xiàn)出多線并進,多元發(fā)展的軌跡;同時各區(qū)域間彼此交流互動,相互連接,從而形成了東亞地區(qū)一個巨大的文明叢體”分析可知,各區(qū)域文明體之間彼此交流互動、相互連接、多元融會是促進文明發(fā)展的重要因素;由“到公元前1800年以后的二里頭時代即夏王朝時期,這種有外來因素加持的生產力持續(xù)發(fā)酵,尤其是由西方傳來的冶金術在中原地區(qū)獲得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夏人率先將復雜的分范合鑄技術用于青銅禮容器的制作,將代表當時‘高科技’的先進生產力與中國傳統(tǒng)的禮制相結合,用于鞏固強化權貴精英的神圣統(tǒng)治,同時也創(chuàng)造出世界上獨特而發(fā)達的青銅文明”分析可知,科技創(chuàng)新與優(yōu)秀傳統(tǒng)相結合,是文明主導力量形成的重要手段。答案:(1)B(2)D(3)B(4)①積淀深厚: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已經(jīng)經(jīng)過幾代學者的接續(xù)努力;②科技發(fā)展:將生物學、化學、地學、物理學等前沿學科的最新技術運用到古代遺存的分析之中;③學科融合:考古學和歷史學、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聯(lián)合攻關,拓寬了研究的時空范圍和覆蓋領域。(5)①重視農業(yè)發(fā)展,積極提高生產力,是文明進步、繁榮發(fā)達的第一要務(基礎);②各區(qū)域文明體之間彼此交流互動、相互連接、多元融會是促進文明發(fā)展的重要因素;③科技創(chuàng)新與優(yōu)秀傳統(tǒng)相結合,是文明主導力量形成的重要手段。(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8分)2.(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藏”孫犁清晨,高粱葉、黑豆葉滴落著夜里凝結的露水,田野看來是安靜的。可是就在那高粱地里豆棵下面,掩藏著無數(shù)的婦女,睡著無數(shù)的孩子。他們的嘴干渴極了,吸著豆葉上的露水。如果是大風天,婦女們就把孩子藏到懷里,仄下身去叫自己的背遮著。風一停,大家相看,都成了土鬼。如果是在雨里,人們就把被子披起來,立在那里,身上流著水,打著冷顫,牙齒得得響,像一陣風聲。淺花的肚子越發(fā)沉重了,她也得跟著人們奔跑,忍饑挨餓受驚嚇。她擔心自己的生命,還要處處留神肚里那個小生命。像這樣整天逃難,連個炕席的邊兒也摸不著,難道就把孩子添在這潮濕的大洼里嗎?淺花心里明白,現(xiàn)在她不能去麻煩丈夫新卯,他現(xiàn)在正忙得連自己的命也不顧。只有她一個人知道新卯藏在小菜園里,每天下午情況緩和了,淺花還得偷偷給他送飯去。和丈夫在一塊兒的還有一個年輕人,淺花不認識。從淺花眼里看過去,丈夫和這個外路人很親熱。外路人說什么,丈夫很聽從。這天,淺花又用布包了一團飯,揣在懷里,在四外沒有人走動的時候,跑進了對面的高粱地,從一人來高密密的高粱里鉆過去,走到自家的菜園。高粱地里是那樣的悶熱,一到了井邊,她感覺到難得的舒暢和涼快。這小小的菜園,就做了新卯和那個陌生人退守的“山寨”。他們在井臺上安好了輔轆,還帶了一把鋤頭,將槍掖在背后的腰里,這樣遠遠看去,他們是兩個安分的農夫,大大的良民。雖然村子廣大的土地都因為戰(zhàn)爭荒了,這小小的菜園卻拾掇得異常出色。太陽光強烈地照著,園子里散發(fā)著黑豆花和泥土潮熱的香甜味道。幾畦甜瓜快熟了,懶懶地躺在太陽光下面。人還沒有露面,這沉重凸脹得大肚子先露了出來。新卯嘴唇動了動,不知道因為是喜愛還是心痛?!澳沁厸]事嗎?”他問。淺花說:“沒有?!毙旅湍侨顺灾垼瑴\花坐在一邊用褂子襟扇著汗,那個人問:“這幾天有人回家去睡覺了?”“家去的不少了,鬼子修了樓,不常出來,人們就不愿再在地里受罪了?!睖\花說?!扒嗄耆擞屑胰サ膯??”那人著急地問。“沒有。”新卯說,“我早下了通知?!蹦莻€人很快吃完飯,站起身來,望望淺花的肚子笑著說:“大嫂子,快了吧,還差多少日子?”淺花紅了臉,看著丈夫。新卯跑去摘了幾個熟透了的大甜瓜,塞到淺花懷里?!斑€是這玩藝兒省事,熟透了不用摘,一碰自己就掉下來了。”這一晚上,敵人包圍了他們,指名要新卯,人們都說他早跑了。敵人在人群里亂抽亂打,要人們指出新卯家的人,人們說他一家子都跑了。那些女人們,跌坐在地上,身子使勁往下縮,由前面的人把自己壓在下面。在燈影里,她們盡量把臉轉到暗處,用手摸著地下的泥土涂在臉上。敵人把能找到的東西放在人們的手里,把一張鐵犁放在一個老頭手里,把一塊門扇放在一個老婆婆手里,令她高高舉起,不準動搖。他們在周圍散步、吸煙、詳細觀看。淺花托著一個石純子,肚子里已經(jīng)很難受,高舉著這樣沉重的東西,她覺得她的腸子快斷了。脊背上流著冷汗,一陣頭暈,她栽倒了。敵人用皮鞋踢她,叫她再高舉起那東西來。夜深了,燈光照著人們,照在敵人的刺刀上,也照在淺花的臉上,一點血色都沒有,流著冷汗。她知道自己就要死了,眼里冒著金星。在眼前飛,飛,又落下,又飛起來。一群青年人在新卯的小菜園集合了,由那外路人帶領,潛入了村莊,趴在房上瞄準敵人腦袋射擊。敵人一陣慌亂,撤離了村莊。他們把倒在地上的淺花抬到園子里去。不久,她就在洞里生產了。洞里是陰冷的、潮濕的,那是三丈深的地下,沒有一點光,大地上的風也吹不到這里面來。一個女孩子在這里降生了,母親給她取了個名,叫“藏”。在外面的大地里,風還是吹著,太陽還是照著,豆花謝了結了實,瓜兒熟了落了蒂。人們?yōu)榱宋磥淼墓饷?,正在田野里進行著斗爭。(有刪改)文本二:荀子在《樂論》中說“不全不粹不足以謂之美”。這話運用到藝術美上就是說:藝術既要極豐富地全面地表現(xiàn)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煉地去粗取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現(xiàn)生活和自然。然而只講“全”而不顧“粹”,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自然主義;只講“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義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藝術表現(xiàn)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辯證地結合、統(tǒng)一,才能謂之美。(節(jié)選自宗白華《美學散步》)(1)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DA.文中女主人公在送飯過程中,趁四處沒有人走動的時候跑進高粱地,最后走到自家菜園時感覺到難得的舒暢和涼快,暗示完成任務后,她的內心得到暫時放松。B.淺花挺著沉重凸脹的大肚子來送糧,丈夫新卯嘴唇動了動,不知道因為是喜愛還是心痛,表現(xiàn)出丈夫矛盾的心理:既希望看見妻子,又不忍心看到妻子受苦。C.文中寫女人們跌坐地上,身子下縮,由前面的人把自己壓在下面,摸著地下的泥土涂在臉上等情節(jié),凸顯出抗戰(zhàn)時人民相互救助,團結一致,不向敵人屈服。D.淺花在陰冷的、潮濕的洞中生下孩子,而這時候外面的大地里,風還是吹著,太陽還是照著,豆花結了果實,體現(xiàn)了抗戰(zhàn)時軍民強烈的自我覺醒和革命斗爭意識。(2)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BA.文章開頭描寫“高粱葉、黑豆葉滴落著夜里凝結的露水”,營造出安寧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氛圍,和下文的緊張氛圍形成反差。B.文章語言質樸不乏清新,簡單不失詩意,多用對話和心理直白的方式,塑造了淺花、新卯、外路人等鮮活的人物形象。C.文章情節(jié)看似波海不驚,實則有曲折波動,比如淺花偷偷送飯、敵人折磨百姓、青年人在外路人帶領下營救百姓等。D.宗白華在《美學散步》否定了單顧“全”或者“粹”的一面,認為要牌證統(tǒng)一,既要“全”還要“粹”才能稱之為“美”。(3)中國人取名往往有一定講究,給女孩取名常這用鮮花美玉等物象,表達出家人對孩子的美好祝愿,本文結尾處卻用“藏”給新生女孩命名,請結合文本一,試從結構、主題等方面談談你的理解。(4)請結合文本二關于“全”或者“粹”的觀點,談談文本一中作者是如何處理景物描寫的?!痉治觥浚?)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答題時要整體把握小說內容,結合相關語境分析各個選項表述的正誤,作出正確的選擇。(2)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答題時要對小說整體通讀后,針對每個選項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3)本題考查學生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chuàng)意的解讀的能力。答題時要讀懂文本,根據(jù)題干的提示,結合具體內容進行分析。(4)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處理景物描寫的方法的分析能力。答題時要讀懂相關景物描寫的內容,結合具體內容進行分析?!窘獯稹浚?)D.“體現(xiàn)了抗戰(zhàn)時軍民強烈的自我覺醒和革命斗爭意識”錯,表現(xiàn)抗戰(zhàn)時期軍民頑強不屈的斗志和對抗戰(zhàn)必勝的信念。故選D。(2)B.“多用對話和心理直白的方式”錯,并未明顯使用“心理直白”的方式。故選B。(3)結構上,小說標題為“藏”,用“藏”給新生女孩命名,呼應標題,同時點明“藏”是文章的主要內容。結合“可是就在那高粱地里豆棵下面,掩藏著無數(shù)的婦女,睡著無數(shù)的孩子”“只有她一個人知道新卯藏在小菜園里……和丈夫在一塊兒的還有一個年輕人”“那些女人們,跌坐在地上,身子使勁往下縮,由前面的人把自己壓在下面。在燈影里,她們盡量把臉轉到暗處,用手摸著地下的泥土涂在臉上”“不久,她就在洞里生產了”可知,文章寫百姓躲藏在豆棵下,丈夫及外路人掩藏在菜園里,百姓掩護淺花,女人們在人群中極力隱藏自己,淺花躲藏起來生孩子等情節(jié),都與“藏”有關,“藏”統(tǒng)攝小說情節(jié)。主題上,結合“人們?yōu)榱宋磥淼墓饷?,正在田野里進行著斗爭”可知,“藏”表明人們?yōu)榱宋磥淼膭倮^續(xù)潛藏斗爭的決心,也表明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無窮的戰(zhàn)斗力,深化文章主題。(4)結合文本二,從藝術要極豐富地全面地表現(xiàn)生活和自然分析“全”。結合文本一中“清晨,高粱葉、黑豆葉滴落著夜里凝結的露水,田野看來是安靜的??墒蔷驮谀歉吡坏乩锒箍孟旅?,掩藏著無數(shù)的婦女,睡著無數(shù)的孩子”“這小小的菜園卻拾掇得異常出色。太陽光強烈地照著,園子里散發(fā)著黑豆花和泥土潮熱的香甜味道。幾畦甜瓜快熟了,懶懶地躺在太陽光下面”可知,文章選取了“高粱葉”“黑豆葉”“豆棵”,菜園里的“黑豆花”“泥土”“甜瓜”“太陽”等一系列具有“典型性”的鄉(xiāng)村春夏間的景物,較為全面地表現(xiàn)了當?shù)氐摹吧詈妥匀弧?。結合文本二,從“提煉地去粗取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現(xiàn)生活和自然”分析“粹”。結合文本一“高粱葉、黑豆葉滴落著夜里凝結的露水”“園子里散發(fā)著黑豆花和泥土潮熱的香甜味道。幾畦甜瓜快熟了”“豆花謝了結了實,瓜兒熟了落了蒂”可知,文章重點選取了黑豆和甜瓜兩種植物,去粗取精,更典型地契合主題。結合文本二“才能在藝術表現(xiàn)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辯證地結合、統(tǒng)一,才能謂之美”來分析“不全不粹不足以謂之美”。文章在全面地描寫眾多植物的基礎上,又重點描寫了黑豆和甜瓜兩種植物,展現(xiàn)出勃勃生機、美好寧靜的景物特征,為百姓躲藏在豆棵下,丈夫及外路人掩藏在菜園里等故事情節(jié)開展提供了環(huán)境背景,結合“人們?yōu)榱宋磥淼墓饷?,正在田野里進行著斗爭”可知,既“全”又“粹”的自然環(huán)境描寫烘托了對敵斗爭的氣氛,蘊含著抗戰(zhàn)必勝的蓬勃希望和堅定信念。答案:(1)D(2)B(3)①“藏”呼應標題,點明文章主要內容。②“藏”統(tǒng)攝小說情節(jié)?!安亍笔翘囟v史時期百姓生存及斗爭的一種方式。文章寫百姓躲藏在豆棵下,丈夫及外路人掩藏在菜園里,百姓掩護淺花,女人們在人群中極力隱藏自己,淺花躲藏起來生孩子等情節(jié),都與“藏”有關。③“藏”暗合小說主題?!安亍北砻魅藗?yōu)榱宋磥淼膭倮^續(xù)潛藏斗爭的決心,也表明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無窮的戰(zhàn)斗力,深化文章主題。(4)①“全”:文章選取了“高粱葉”“黑豆葉”“豆棵”,菜園里的“黑豆花”“泥土”“甜瓜”“太陽”等一系列具有“典型性”的鄉(xiāng)村春夏間的景物,較為全面地表現(xiàn)了當?shù)氐摹吧詈妥匀弧?。②“粹”:文章開頭寫“黑豆葉”凝結露水,文中寫“黑豆花”散發(fā)香甜味道和“甜瓜”快熟了,結尾寫“黑豆花”結果和“甜瓜”落蒂,重點選取了黑豆和甜瓜兩種植物,去粗取精,更典型地契合主題。③“全”和“粹”相結合的景物描寫,既展現(xiàn)出勃勃生機、美好寧靜的景物特征,為故事開展提供了環(huán)境背景,又烘托了對敵斗爭的氣氛,蘊含著抗戰(zhàn)必勝的蓬勃希望和堅定信念。二、古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20分)3.(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貞觀元年,閏三月,上謂太子少師蕭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數(shù),自謂無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問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則脈理皆邪,弓雖勁而發(fā)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識之猶未能盡,況天下之務,其能遍知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書內省,數(shù)延見,問以民間疾苦及政事得失。貞觀四年,七月,上問房玄齡、蕭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對曰:“文帝勤于為治,每臨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論事,衛(wèi)士傳飧而食;雖性非仁厚,亦勵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則照有不通,喜察則多疑于物,事皆自決,不任群臣。天下至廣,一日萬機,雖復勞神苦形,豈能一一中理!郡臣既知主意,唯取決受成,雖有有愆違,莫敢諫爭,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則不然。擇天下賢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關由宰相,審熟便安,然后奏聞。有功則賞,有罪則刑,誰敢不竭心力以修職業(yè),何憂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詔敕行下有未便者,皆應執(zhí)奏,毋得阿從,不盡己意?!必懹^二十二年,正月,上作《帝范》十二篇以賜太子,曰《君體》《建親》《求賢》《審官》《納諫》《去讒》《戒盈》《崇儉》《賞罰》《務農》《閱武》《崇文》;且曰:“修身治國,備在其中。一旦不諱,更無所言矣。”又曰汝當更求古之哲王以為師如吾不足法也夫取法于上,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為下。吾居位已來,不善多矣,錦繡珠玉不絕于前,宮室臺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遠不致,行游四方,供頓煩勞。此皆吾之深過,勿以為是而法之。顧我弘濟蒼生,其益多;肇造區(qū)夏,其功大。益多損少,故人不怨;功大過微,故業(yè)不墮。然比之盡美盡善,固多愧矣。汝無我之功勤,而承我之富貴,竭力為善,則國家僅安;驕惰奢縱,則一身不保。且成遲敗速者,國也;失易得難者,位也??刹幌г?!可不惜哉?。ㄟx自《通鑒紀事本末》,有改動。)(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又A曰B汝C當D更E求F古G之H哲I王J以K為L師M如N吾O不P足Q法R也(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BA.更,文中指輪流,與《琵琶行》中“莫辭更坐彈一曲”的“更”字意思不同。B.日昃,指太陽偏西的時候。“昃”與成語“昃食宵衣”中的“昃”意思不同。C.中,文中指合乎、符合。與《勸學》中“木直中繩”的“中”字意思相同。D.致,文中是羅致之意。與《過秦論》中的“以致天下之士”的“致”字意思相同。(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是CA.唐太宗從工匠對良弓的解釋中認識到了自己對良弓認識的不足,并由此推想到對國家事務認識的不足,從而加大了問政于臣的力度。B.唐太宗認為隋朝之所以到了第二代就滅亡,是因為隋文帝“不明而喜察”的性格,讓他獨攬大權,凡事專斷,以致群臣阿從。C.唐太宗注重以史為鑒,汲取隋王朝滅亡的教訓,于是知人善任,并獎懲分明,對阿諛奉承,不讓自己滿意的人,都要求上奏朝廷。D.唐太宗告誡太子要多學習以前賢明的君主,并且設身處地地分析了太子和自己的不同境遇,告誡太子戒奢為善,謹慎治國。(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誰敢不竭心力以修職業(yè),何憂天下之不治乎?②行游四方,供頓煩勞,此皆吾之深過,勿以為是而法之。(5)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說:“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請結合材料,具體說說唐太宗是如何厚德治國的?【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解答此題,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職名、文言虛詞、句子結構以及語段中動詞的賓語或補語等斷句。(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題,關鍵在于平時的識記與積累,有時也需要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判斷。(3)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題,注意將選項與原文作細致比較。(4)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此題,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看有無特殊句式,詞類的活用,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出來的句子做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篩選文章內容的能力。解答此題,首先在文中找到與題干相關的內容,在仔細理解的基礎上,抓住關鍵信息加以概括。參考譯文:貞觀元年,閏三月,唐太宗對太子少師蕭瑀說:“我年輕的時候喜愛弓箭,得到了十幾張優(yōu)良的弓,自認為沒有比這些弓更好的了。近來把它們拿給做弓的工匠看,(工匠)竟然說‘都不是好木材’。我追問他原因,工匠說:‘木頭中心不筆直,那么木頭的紋理都不正,(造出來的)弓雖然有勁,但射出去的箭卻不會直?!也琶靼滓郧皩谋鎰e不夠精通。我(以前)靠弓箭平定天下,對它的認識還不能全面,更何況天下的事務,怎么能全部通曉呢!”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在中書內省值班住宿,并且多次延請召見,詢問民間的疾苦和政事的得失。貞觀四年,七月,太宗問房玄齡、蕭瑀道:“隋文帝作為一代君主怎么樣?”回答說:“文帝勤于治理朝政,每次監(jiān)朝聽政,有時要到日落西山時,五品以上官員,圍坐論事,衛(wèi)士不能下崗,傳遞而食。雖然品性算不上仁厚,亦可稱為勵精圖治的君主?!碧谡f:“你們只知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賢明而喜歡苛察,不賢明則察事不能都通達,苛察則對事物多有疑心,萬事皆自行決定,不信任群臣。天下如此之大,日理萬機,雖傷身勞神,難道能每一事均切中要領!群臣既已知主上的意見,便只有無條件接受,即使主上出現(xiàn)過失,也沒人敢爭辯諫議,所以到了第二代隋朝就滅亡了。朕則不是這樣。選拔天下賢能之士,分別充任文武百官,讓他們考慮天下大事,匯總到宰相處,深思熟慮,然后上奏到朕這里。有功則行賞,有罪即處罰,誰還敢不盡心竭力而各司職守,何必擔憂天下不安定呢!”因而敕令百官:“今后詔書下達,有不當之處,都應該持章表上奏(君主),不能夠阿附曲從,不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必懹^二十二年,正月,太宗自己作了《帝范》(帝王的規(guī)范)共十二篇賜給太子(作為教材),這部書分《君體》《建親》《求賢》《審官》《納諫》《去讒》《戒盈》、崇儉》《賞罰》《務農》《閱武》《崇文》等部分;并且對太子說:“我要教你的修身治國之道,全部在這書中。我一旦去世,除此之外也沒有別的可交待你的了。”還說“你應當再尋求古代有思想的圣君作為老師,像我這樣,就不值得學習了??傊?,選擇學習的榜樣(老師)要是高級,一般只能學到中級;選擇學習榜樣(老師)要是中級,差不多也能學到下級。我即位以來,過失之處不少,錦繡珠玉不斷于身前,又不停地修筑宮室臺榭,犬馬鷹鶻無論多遠也要羅致來,游幸四方,使各地供給煩勞。這些都是我的大過失,千萬不要認為正確而效法?;仡櫰饋砦移諠n生效益多;創(chuàng)建大唐基業(yè)功勞大。好處多損害少,所以百姓沒有怨言;功勞大過失小,所以王業(yè)穩(wěn)固。然而若是要求盡善盡美,實在是多有慚愧。你沒有我這些功勞勤苦,而承繼我的富貴,竭力行善舉,則國家僅得安定;如果驕奢懶惰,則自身都難保。而且成功來之不易,敗亡卻可迅速招致,是指國家而言;失去容易得之較難,是指皇位;能不珍惜嗎!能不謹慎嗎!”【解答】(1)句意:還說“你應當再尋求古代有思想的圣君作為老師,像我這樣,就不值得學習了?!薄霸弧焙筮吺钦f話具體內容,所以從“曰”后邊斷開;“汝當更求古之哲王以為師”中“汝”是主語,“求”是謂語;“古之哲王”是賓語,“以為師”是補語,句子結構完整,所以從“師”的后邊斷開;“不足法也”的主語是“汝”;“如吾”做句子的狀語,可以單獨斷開,從“吾”的后邊斷開。故選BMO。(2)A.正確。輪流;再。句意: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在中書內省值班住宿。/請你不要推辭坐下來再彈一曲。B.兩個“昃”都是指太陽偏西的時候,意思相同?!瓣臼诚隆?,舊時稱頌帝王勤于政事的套話,太陽偏西時才吃飯,天未亮就穿衣。C.正確,都是“符合”。句意:難道能每一事均切中要領?/木頭直的合乎墨繩。D.正確,都是“羅致、招致”。句意:犬馬鷹鶻無論多遠也要羅致來。/來招致天下有才能的人。故選B。(3)C.“對阿諛奉承,不讓自己滿意的人,都要求上奏朝廷”理解錯誤,根據(jù)原文第二段“‘因敕百司:‘自今詔敕行下有未便者,皆應執(zhí)奏,毋得阿從,不盡己意。’”可知,唐太宗是說今后詔書下達,有不當之處,都應該持章表上奏(君主),不能夠阿附曲從,不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選項曲解文意。故選C。(4)①“修”,整治;“修職業(yè)”,管理好自己的事務,即各司職守;“憂”,擔憂;“治”,安定。譯文:誰還敢不盡心竭力而各司職守,何必擔憂天下不安定呢?、凇靶杏巍?,指皇帝出游,游幸;“供頓”,供給;“深過”,大的過失;“是”,正確;“法”,名詞作動詞,效法。譯文:游幸四方,使各地供給煩勞。這些都是我的大過失,千萬不要認為正確而效法。(5)材料中唐太宗厚德治國的方法在第二段,所以應從第二段整理本題答案。①根據(jù)原文“擇天下賢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關由宰相,審熟便安,然后奏聞”可知,唐太宗選拔天下賢能之士,分別充任文武百官,讓他們考慮天下大事,匯總到宰相處,宰相深思熟慮,然后上奏到唐太宗自己那里。②根據(jù)原文“有功則賞,有罪則刑,誰敢不竭心力以修職業(yè),何憂天下之不治乎”可知,唐太宗對于官員有功則行賞,有罪即處罰,讓官員各司職守。③根據(jù)原文“因敕百司:‘自今詔敕行下有未便者,皆應執(zhí)奏,毋得阿從,不盡己意?!笨芍铺陔妨畎俟僭t書下達后,若有不當之處,要持章表上奏(君主),不要阿附曲從,不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答案:(1)BMO(2)B(3)C(4)①誰還敢不盡心竭力而各司職守,何必擔憂天下不安定呢?、谟涡宜姆?,使各地供給煩勞。這些都是我的大過失,千萬不要認為正確而效法。(5)①選拔天下賢能之士,分別充任文武百官,讓他們考慮天下大事,匯總到宰相處,宰相深思熟慮,然后上奏到唐太宗自己那里。②對于官員有功則行賞,有罪即處罰,讓官員各司職守。③敕令百官詔書下達后,若有不當之處,要持章表上奏(君主),不要阿附曲從,不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4.(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木蘭花慢?滁州送范倅①辛棄疾老來情味減,對別酒、怯流年。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無情水都不管;共西風、只等送歸船。秋晚莼鱸江上,夜深兒女燈前。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賢。想夜半承明②,留教視草③,卻遣籌邊。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泥酒只依然。目斷秋霄落雁,醉來時響空弦?!咀ⅰ竣俜秱y:即范昂,滁州通判將赴京臨安。倅,副職。辛棄疾當時任滁州知州。②承明,漢代有承明廬,為朝官夜值住宿的地方。③視草:為重命起草制誥。(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CA.上闋首句一“老”一“怯”,抓住詞人心理描寫,寫出詞人對時光流透的哀嘆、始終不得重用的失意和悲痛心情。B.上闋的后兩句運用想象與列錦手法,強化江上品美味,家中團聚的畫面感,情感從送別的悲傷轉為對朋友的美好祝福。C.上闋寫景造境思路清晰,詞人從酒宴餞別寫到歸船遠行再到兒女團圓,三個場景由虛入實,層層推進。層次分明。D.上闋運用了直抒胸臆、側面烘托、化用典故等手法,使作品既具有質樸通俗之效,又具有含蓄蘊藉之美。(2)辛棄疾善于借送別、飲宴等社交題材來抒寫胸襟。下闋先寫他人,后寫自身,情感富于變化,跌宕起伏。請結合下闋內容,概括分析詞人的情感變化過程?!痉治觥浚?)本題考查學生對詩句的理解和賞析能力,答題時要全面理解詩歌,仔細比對各個選項,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2)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通讀全詩,結合具體詩句來分析,要言之有據(jù)?!窘獯稹浚?)C.“詞人從酒宴餞別寫到歸船遠行再到兒女團圓,三個場景由虛入實”說法錯誤,“酒宴餞別”“歸船遠行”是實寫,“兒女團圓”之景是詞人想象友人歸家之后的景象。因此三個場景應是由實入虛。故選C。(2)首先,下闋“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賢”意思是趁旅途的征衫未換,正好去朝見天子,而今朝廷正思賢訪賢。詞人有意用積極精神,昂揚語調,為友人入朝壯色。頭二句言友人入朝前勤勞忠奮,三句言朝廷求賢若渴。詞人想象友人得以重用的景象,表達對友人的美好祝福。接著,“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泥酒只依然”兩句變奮激昂揚為紆徐低沉。倘若友人去了京城,遇到老朋友,可以告訴他們,自己仍然是借酒銷愁,為酒所困,借“故人”之問,道出借酒澆愁的困境和報國無門的悲憤。最后,至結尾再次提振精神:“目斷秋霄落雁,醉來時響空弦”。詞人醉中張弓滿月,空弦虛射,卻驚落了秋雁。一個壯懷激烈、無用武之地的英雄形象通過這兩句顯現(xiàn)出來,表達詞人不甘沉淪的精神以及對殺敵報國的渴望。答案:(1)C(2)①首先詞人以昂揚的筆調,想象友人得以重用的景象,表達對友人的美好祝福。②接著情感轉入低沉,借“故人”之問,道出借酒澆愁的困境和報國無門的悲憤。③最后再次提振精神,以空弦虛射驚落雁表達對自己不甘沉淪,殺敵報國的渴望。譯文:我感到人生衰老,早年的情懷、趣味全減,面對著送別酒,怯懼年華流變。何況屈指計算中秋佳節(jié)將至,那一輪美好的圓月,偏不照人的團圓。無情的流水全不管離人的眷戀,與西風推波助瀾,只管將歸舟送歸。祝愿你在這晚秋的江面,能將莼菜羹、鱸魚膾品嘗,回家后懷兒女團取在夜深的燈前。趁旅途的征衫未換,正好去朝見天子,而今朝廷正思賢訪賢。料想在深夜的承明廬,正留下來教你檢視翰林院草擬的文件,還派遣籌劃邊防軍備。長安的故友倘若問到我,只說我依然是愁腸滿腹借酒澆愁愁難遣。遙望秋天的云霄里一只落雁消逝不見,我沉醉中聽到有誰奏響了空弦!賞析:稼軒詞多是感時撫事之作,并且詞情豪放。即或是送別詞,也多是慷慨悲吟,此詞即是如此。這首詞是公元1172年(宋孝宗乾道八年)作者在滁州任上,為送他的同事范倅赴臨安而作。范倅,名昂。這次范昂被召回臨安,作者對他寄與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能受到皇帝的重用,并熱情地鼓勵他到前方去籌劃軍事,充分發(fā)揮他的才能。作者借送別的機會,傾吐自己滿腹的憂國深情,在激勵友人奮進之時,又宣泄了自己壯志難酬的苦悶,慷慨悲涼之情,磊落不平之氣,層見疊出。上闋頭三句“老來情味減,對別酒,怯流年。”陡然而起,直抒胸臆,以高屋建瓴之勢籠罩全篇。蘇軾有“對尊前,惜流年”的詞句(《江神子?冬景》),此處便化用了但感覺更深沉悲慨。詞人意有所郁結,面對別酒隨事觸發(fā)。本意雖含而未露,探其幽眇,“老來”兩字神貌可鑒。詞人作此詞時正值壯年,何以老邁自居,心情蕭索至此呢?詞人存其弱冠之年“突騎渡江”,率眾南歸后,正擬做一番扭轉乾坤的事業(yè),不料竟沉淪下僚,輾轉宦海。公元1172年(乾道八年)他出任滁州知州,乃是大材小用,況且朝廷茍安,北伐無期,旌旗未展頭先白,怎能不“對別酒,怯流年呢?”“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弊髡呱硖幷文婢持?,對于寒暑易節(jié),素魄盈虧,特別敏感,雙眼看友人高蹈離去,惜別而外,另有衷曲,于是浮想聯(lián)翩,情思奔涌。“無情水都不管,共西風、只管送歸船?!薄岸疾还堋焙汀爸还堋钡辣M“水”與“西風”的無情,一語雙關。既設想了友人別后歸途的情景,又暗喻范氏離任乃朝中局勢所致。以西風喻惡勢力,在辛詞中不乏其例。如“吳楚地,東南坼。英雄事,曹劉敵。被西風吹盡,了無塵跡?!保ā稘M江紅》)歸船何處去?聯(lián)想更深一層?!扒锿磔击|江上,夜深兒女燈前?!惫P鋒陡轉,變剛為柔,一種渾厚超脫的意境悠然展現(xiàn)出來,前句用張翰的故事,后句用黃庭堅的詩意,使人讀之翕然而有“歸歟”之念。此二句當是懸想范倅離任后入朝前返家的天倫之樂。下闋,轉到送別主旨上?!罢魃?,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賢?!庇缮祥犇┚涑醯觯裾{轉亢,與上面“歸歟”之境構成迥然不同的畫面。詞人有意用積極精神,昂揚語調,為友人入朝壯色。頭二句言友人入朝前勤勞忠奮,三句言朝廷求賢若渴?!跋胍拱氤忻?,留教視草,卻遣籌邊”,好一派君臣相得,振邦興國的景象!夜里在承明廬修改詔書,又奉命去籌劃邊事,極言恩遇之深。承明,廬名,是漢代朝官值宿(猶后代的值班)之地,詞里借指宮廷。這幾句寄托了詞人的理想,表明愿為光復中原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jié),大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李白《永王東巡歌》)的氣概。下面再一轉折,將滔滔思潮訇然閘住。“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殢酒只依然”,變奮激昂揚為紆徐低沉。倘若友人去了京城,遇到老朋友,可以告訴他們,自己仍然是借酒銷愁,為酒所困。長安,這里代指南宋都城臨安?!俺钅c殢酒”乃化用唐未韓偓《有憶》詩“腸殢?酒人千里”句,殢是困擾之意。話語外表露出自己報國無門的無限悲憤。前面幾經(jīng)翻跌,蓄意蓄勢,至結尾,突然振拔:“目斷秋霄落雁,醉來時響空弦”。詞人醉中張弓滿月,空弦虛射,卻驚落了秋雁,真乃奇思妙想?!澳繑唷眱勺謽O有神韻,其實是翻用《戰(zhàn)國策》“虛弓落病雁”的典故,可是不著痕跡。一個壯懷激烈、無用武之地的英雄形象通過這兩句顯現(xiàn)出來,他的情懷只能在酒醉后發(fā)泄出來。正如清陳廷焯說:“稼軒有吞吐八荒之慨而機會不來,……故詞極豪雄而意極悲郁?!保ā栋子挲S詞話》)這首詞在藝術手法上的高明之處在于聯(lián)想與造境上。豐富的聯(lián)想與跌宕起伏的筆法相結合,使跳躍性的結構顯得整齊嚴密。全詞的感情由聯(lián)想展開?!袄蟻砬槲稖p”一句實寫,以下筆筆虛寫,以虛襯實。由“別酒”想到“西風”,“歸船”;由“西風”“歸船”想到“江上”,燈前下邊轉到朝廷思賢,再轉到托愁腸殢酒,最后落到醉中發(fā)泄。由此及彼,由近及遠;由反而正,感情亦如江上的波濤大起大落,通篇蘊含著開闔頓挫、騰挪跌宕的氣勢,與詞人沉郁雄放的風格相一致。(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5.(6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項脊軒志》中,歸有光難忘軒中讀書場景,文中描寫“明月”和“桂影”的兩句是“明月半墻,桂影斑駁”。(2)韓愈在《師說》中感慨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是一定要比弟子賢明之后所寫的兩句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3)古代詩歌中常通過臉色的變化來體現(xiàn)情感的變化,如《蜀道難》中人們聽聞蜀道之難的反應“使人聽此凋朱顏”和《琵琶行》中琵琶女自敘身世時“整頓衣裳起斂容”?!痉治觥勘绢}考查學生對詩文的背誦、理解、默寫能力??疾榉种苯有阅瑢懞屠斫庑阅瑢憙煞N類型。解答此類題,要求學生平時既要注意記憶、積累,同時在此基礎上加以理解、應用和賞析。答題時看清題目要求,寫錯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窘獯稹抗蚀鸢笧椋海?)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重點字:駁)(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重點字:賢)(3)使人聽此凋朱顏整頓衣裳起斂容(重點字:斂)三、語言文字運用部分(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1小題,10分)6.(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人間四月,芳菲爭艷。星期天,我們也去看花。不錯,一路同去看花的人可多著哩。進了公園門,步步登山,,人就更多了。向高處看,隔著密密層層的綠蔭,只見一片紅云,望不到邊際。大家都一口氣地攀到最高峰,淹沒在海棠花的紅海里。“千朵萬朵壓枝低”,每棵樹都炫耀自己的鼎盛時代,每一朵花都在微風中枝頭上顫抖著說出自己的喜悅。“噴云吹霧花無數(shù),一條錦繡游人路”,真可謂花天花地??墒?,這些說法都不足以說出花的動態(tài)?!八膸ㄓ芭诔薄?,“四山花影下如潮”,還是“花潮”好。你不要亂跑,你靜下來,你看那一望無際的花,“如錢塘潮夜澎湃”,有風,花在動,無風,花也潮水一般地動,在陽光照射下,每一個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陰影,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騰,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伸張,好像有一種生命力在不斷擴展。而且,你可以聽到潮水的聲音,誰知道呢,也許是花下的人語聲,也許是花叢中蜜蜂嗡嗡聲,也許什么地方有黃鶯的歌聲,還有什么地方送來看花人的琴聲、歌聲、笑聲……,這一切交織在一起,再加上風聲,天籟人籟,就如同海上午夜的潮聲。大家都是來看花的,有人走累了,揀個最好的地方坐下來看,不一會,又感到這里不夠好,也許別個地方更好吧,于是站起來,既,又滿懷向往,慢步移向別處去;有人很大方,只是駐足觀賞;有人貪心重,伸手牽過一枝花來搖搖,或者干脆翹起鼻子一嗅,再嗅,甚至三嗅……(本文作者李廣田,發(fā)表于1962年,有刪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云南光伏合同范例
- 五金材料物品采購合同標準文本
- 鄉(xiāng)鎮(zhèn)出租轉讓合同標準文本
- 中學聘用合同標準文本
- 2025年農田租賃合同范本
- 東麗區(qū)倉儲配送合同標準文本
- 倉庫入股合同標準文本
- 2025深圳市建設工程合同備案管理細則
- 個人花木抵押合同標準文本
- 寫雙方合同標準文本
- 冀教版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全冊教學課件(2022年12月修訂)
- 顱內壓增高及腦疝急救護理課件
- 六年級下冊英語課件-Unit 4 Lesson 23 Good-bye-冀教版(共19張PPT)
- 經(jīng)濟學的研究方法和工具課件
- Word 2016的應用課件完整
- 會務安排流程
- PDCA降低I類切口感染發(fā)生率
- 特洛伊戰(zhàn)爭(英文版)
- 2023河南專升本英語真題及答案
- DBJ04-T 410-2021城市停車場(庫)設施配置標準
- 保潔崗位培訓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