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經(jīng)典的白血病誤診病例分析_第1頁
最經(jīng)典的白血病誤診病例分析_第2頁
最經(jīng)典的白血病誤診病例分析_第3頁
最經(jīng)典的白血病誤診病例分析_第4頁
最經(jīng)典的白血病誤診病例分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誤診病例2024/11/28誤診病例分析組長:張俊祺誤診分析2024/11/28誤診的定義誤診的不良后果近幾年誤診率誤診案例誤診分析2024/11/28誤診:

即錯誤的診斷。診斷的目的在于確定疾病的本質(zhì),并隨之選擇有針對性的治療,使病情向好的方面轉(zhuǎn)化。因此把不正確的診斷看作是錯誤的,把不及時、不全面的診斷也同樣看作是錯誤的。誤診分析誤診不良后果:誤診造成的不良后果是多方面的,對被誤診的患者是個不幸,對社會、家庭、醫(yī)院及醫(yī)生也都將帶來不良的影響。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病人的影響死亡或殘廢誤診導致誤治治標未治本使病人輾轉(zhuǎn)求醫(yī)增加病人的精神壓力增加藥物的毒副作用二、對社會的影響誤診雖然是臨床診斷過程中的意外現(xiàn)象,但是它卻會給社會造成廣泛的不良影響。主要表現(xiàn)如下:導致醫(yī)療糾紛社會傷殘率增加造成不良的社會輿論三、對醫(yī)療質(zhì)量的影響影響醫(yī)療指標影響5年生存率

誤診分析2024/11/28近幾年來誤診率:據(jù)文獻統(tǒng)計,肺癌的誤診、漏診率一般在30~70%,有的達90%以上。確診時,病變局限在肺內(nèi)的不到20%。從癥狀開始到確立診斷的時間,自7天到4年不等,平均為3~5個月。有84%的肺癌病人在出現(xiàn)癥狀后1個月內(nèi)就診,但是在就診后l個月內(nèi)確診者只占13%,2個月內(nèi)確診者占41%,3個月內(nèi)確診者占53.5%。約有65%的病人在確診時已失去了手術(shù)切除的機會。此外,早期肺癌術(shù)后5年生存率可達90%,而I期肺癌術(shù)后5年生存率為60~70%,如果能在早期發(fā)現(xiàn)確診并及時手術(shù),約有近30%的患者可以爭取到5年生存。然而臨床上卻有65%的患者確診時已失去了手術(shù)切除的機會,也就是說根本失去了5年生存的可能性。

誤診分析2024/11/28誤診案例: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與類白血病誤診分析2024/11/28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acutepromyelocyticleukemia,APL

)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cutemyeloidleukemia,AML),t(15;17)(q22;q21)易位形成的PML/RARα基因是APL的特征性分子生物學標記[1]。目前認為有t(15;17)(q22;q21)和(或)PML/RARα基因表達,屬造血組織的惡性疾病。其特點是骨髓及其他造血組織中有大量白血病細胞無限制地增生,并進入外周血液,而正常血細胞的制造被明顯抑制,該病居年輕人惡性疾病中的首位,病因至今仍不完全清楚,病毒可能是主要的致病因子,但還有許多因素如放射、化學毒物(苯等)或藥物、遺傳素質(zhì)等可能是致病的輔因子。即使細胞形態(tài)學和免疫表型不符合經(jīng)典的APL也可診斷本病,但其他疾病或其他類型的白血病仍有可能與APL相混淆。

類白血病反應:是某種因素刺激機體的造血組織而引起的某種細胞增多或左移反應,似白血病現(xiàn)象。其分型較多,包括粒細胞型、紅白血病型、漿細胞型以及混合細胞型,其中以中性粒細胞型最多見。本病最多見于某些細菌和病毒的嚴重感染,亦常出現(xiàn)于惡性腫瘤廣泛播散,急性溶血及某些藥物反應。本病以兒童及青少年較多見,男女發(fā)病率無差別。其治療和預后取決于引起該反應的基本疾病,如果這些基本病是可以治愈的,則類白血病反應也會消失。誤診分析2024/11/28一、類白血病診斷依據(jù)

一、有明確的病因。如較為嚴重的感染、中毒、惡性腫瘤、大出血、急性溶血、過敏性休克、服藥史等。二、實驗室檢查:1.紅細胞與血紅蛋白測定值基本正常,血小板計數(shù)正常。2.粒細胞型類白血病反應:白細胞計數(shù)50×10的9次方/L以上,或外周血出現(xiàn)原粒和幼粒細胞。成熟中性粒細胞胞漿中往往出現(xiàn)中毒性顆粒和空泡,骨髓象除了有增生和左移現(xiàn)象外,沒有白血病的細胞形態(tài)畸形(如細胞核與細胞漿的發(fā)育不平衡、細胞核畸形、核仁多或特別大等),成熟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積分明顯增高。3.淋巴細胞型類白血病反應:白細胞計數(shù)輕度或明顯增多,分類中成熟淋巴細胞占40%以上,并可有幼稚型淋巴細胞出現(xiàn)。4.單核細胞型類白血病反應:白細胞計數(shù)在30×10的9次方/L以上,單核細胞>30%。5.嗜酸粒細胞型類白血病反應:外周血象中嗜酸粒細胞明顯增多,無幼稚細胞。骨髓象原始細胞不多,也無Ph染色體以及嗜酸粒細胞形態(tài)異常等。6.紅白血病型類白血病反應:外周血中有幼紅及幼粒細胞,骨髓象中除粒細胞系增生外,尚有紅細胞系增生。7.白細胞不增多型類白血病反應:白細胞計數(shù)不高,但外周血象中出現(xiàn)幼稚細胞。三、其原發(fā)病去除后,血象變化可恢復正常。四、骨髓細胞分類正?;蚧菊#c周圍血象表現(xiàn)不同步,無白血病細胞瘤樣形態(tài)二、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診斷依據(jù)根據(jù)FAB的形態(tài)學診斷標準確立診斷。按FAB分型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cutepromyelocyticleukemia,APL)又稱AML-M3型。其典型特征有:①骨髓形態(tài)為胞質(zhì)含粗大顆粒和Auer小體(也有微顆粒變異型)的異常早幼粒細胞增生;②臨床常有嚴重出血且易合并DIC和纖維蛋白溶解;③90%的患者顯示特異性染色體異位t(15;17);④化療敏感(化療耐藥發(fā)生率<5%),緩解生存期長但早期死亡率高。病例1

患兒,男,3個月29d,因“反復咳嗽、進行性面色蒼白1個月,加重伴發(fā)熱3d”入院,有穿刺處不易止血、皮下瘀斑及接種卡介苗局部有糜爛,肝肋下7cm,脾肋下5cm。血常規(guī):紅細胞(RBC)2.66×1012/L,血紅蛋白(Hb)64g/L,白細胞(WBC)3.46×109/L,血小板(PLT)19×109/L,中性粒細胞(N)0.81,淋巴細胞(L)0.16,可疑細胞0.03,C‐反應蛋白(CRP)40mg/L;骨髓檢查:細胞學:粒系增生明顯活躍,原始粒細胞3%,早幼粒細胞32.5%,細胞腫脹、空泡及中毒顆粒,未見Auer小體,紅系及巨核細胞增生減低。髓過氧化物酶(POX)染色++,醋酸荼酚酯酶(NAE)及糖原染色(PAS)(-);免疫表型:CD33、CD13、CD2、CD9及MPO表達,符合AML‐M3;染色體核型分析:46,XY,t(15;17)(q22;q21);用RT‐PCR方法,檢測到PML/RARα融合基因。尿培養(yǎng):白色假絲酵母菌,胸部CT提示肺結(jié)核。綜合考慮擬診為APL合并感染,但患兒年齡小,APL少見且骨髓原粒細胞比例未超過5%,未見Auer小體,不同于常見APL表現(xiàn),故給予維甲酸(ATRA)7.5mg每日1次誘導分化暫未加用蒽環(huán)類藥物;同時給予泰能抗細菌、伏立康唑抗真菌、抗結(jié)核、靜脈丙球替代治療。3d后復查血常規(guī):RBC2.35×1012/L,Hb68g/L,WBC10.41×109/L,PLT92×109/L,N0.95,L0.05,CRP<8mg/L。(四)骨髓細胞學:粒系增生活躍,未見原粒細胞,早幼粒細胞16%,細胞腫脹、空泡及中毒顆粒,未見Auer小體,紅系及巨核細胞增生有好轉(zhuǎn);染色體核型:46,XY;本次及復查第一次骨髓標本,用RT‐PCR及熒光原位雜交(FISH)方法均未檢測到PML/RARα融合基因。免疫相關(guān)檢查:硝基四唑氮藍試驗正常,免疫球蛋白:IgG2.338g/L(3.05~8.87g/L),IgA0.107g/L(0.11~0.45g/L),IgM0.354g/L(0.31~0.85g/L),IgE3.3U/L(<150U/L);多次行淋巴細胞分類均為:CD3+、CD3+/CD4+、CD3+/CD8+及CD3+/CD16+/CD56+均0%,CD19+:100%。結(jié)局:結(jié)合基因檢查,最終診斷為:X‐連鎖重癥聯(lián)合免疫缺陷?。╯everecombinedImmu‐nodeficiency,SCID)、類白血病反應、重癥肺炎、敗血癥、播散性卡介苗感染。患兒未找到HLA配型相合供者,故給予抗感染、定期靜脈丙球替代治療無效,11個月時因重癥肺炎、播散性卡介苗感染、呼吸衰竭死亡。誤診分析2024/11/28

2024/11/28誤診分析病例2患兒,男,4歲10個月,因“發(fā)熱咳嗽伴進行性面色蒼白半月”入院,無明顯出血表現(xiàn),雙側(cè)腋下及腹股溝區(qū)2~5cm淋巴結(jié)7枚,肝肋下3cm,脾肋下5cm。血常規(guī):RBC1.91×1012/L,Hb63g/L,WBC2.5×109/L,PLT28×109/L,N0.95,L0.05。骨髓檢查:細胞學:原單細胞40.5%,幼單細胞38.5%,未見Auer小體,紅系及巨核細胞增生減低。POX及NAE染色++,PAS染色(-);免疫表型:CD4、CD14、CD36、CD68、MPO及溶菌酶表達,符合AML‐M4/M5;考慮診斷為急性單核細胞白血?。ˋML‐M5型),按兒童急性髓細胞白血病診療建議給予DAE方案誘導化療。染色體核型分析:46,XY,t(15;17)(q22;q21);用RT‐PCR方法,檢測到PML/RARα融合基因。染色體及融合基因檢測結(jié)果回后經(jīng)綜合考慮診斷為APL,囑出院服用4周ATRA。家屬給予患兒ATRA近3周、繼用中藥2個月后來院,再次入院時無發(fā)熱、貧血、出血、感染及肝脾腫大但牙齦明顯增生。復查血常規(guī):RBC3.28×1012/L,Hb128g/L,WBC2.76×109/L,PLT102×109/L,N0.19,L0.75,M0.05。骨髓檢查:細胞學:原單細胞15.5%,幼單細胞16%;免疫表型:CD4、CD14、CD36、CD68、MPO及溶菌酶表達;染色體核型分析:46,XY;多重巢式PCR及RT‐PCR均檢測到Evi1基因表達,未檢測到PML/RARα、PZLF/RARα、STAT5b/RARα及NPM/RARα融合基因。RT‐PCR、RQ‐PCR及FISH方法均未檢測到PML/RARα融合基因表達。最終診斷為:急性髓細胞白血?。∕5型,Evi1+),再次給予DAE方案誘導化療,化療結(jié)束后回家自行服用中藥未來院,至發(fā)病約10月因“發(fā)熱、皮膚出血、神志喪失”于當?shù)蒯t(yī)院死亡。

2024/11/28誤診分析誤診分析:

病例1為男性,起病早,主要表現(xiàn)為生后反復多次多重病原感染,外周血淋巴細胞數(shù)量及各種免疫球蛋白均顯著降低,多次淋巴細胞分類均T細胞及NK細胞比例為0,結(jié)合基因檢測結(jié)果,原發(fā)疾病X‐SCID(T‐B+NK‐)診斷明確[7]。該患兒有發(fā)熱、貧血、感染及肝脾腫大表現(xiàn),外周血可見幼稚細胞,骨髓早幼粒細胞大于30%、紅系及巨核系受抑且染色體核型、融合基因檢測均符合APL特異性細胞遺傳學及分子遺傳學改變,擬診APL。但SCID患兒感染重、多數(shù)1歲內(nèi)死亡,合并惡性腫瘤者未見文獻報道。且該患兒外周血白細胞增加不明顯,骨髓原始粒細胞比例小于5%,早幼粒細胞剛好大于30%,細胞腫脹、空泡及中毒顆粒明顯,未見Auer小體,無論臨床表現(xiàn)及骨髓細胞學均不符合APL常見表現(xiàn)[8];免疫表型僅提示有早幼粒細胞比例增加,無法明確是否系A(chǔ)PL所致,故僅給予AT‐RA而未用化療藥物,積極抗感染、支持治療后復查骨髓早幼粒細胞比例明顯降低,而染色體核型正常、采用RT‐PCR及FISH方法復查未檢測到APL特異性改變,考慮其臨床表現(xiàn)、血常規(guī)及骨髓改變?yōu)轭惏籽》磻隆?/p>

2024/11/28誤診分析病例2患兒臨床上表現(xiàn)為發(fā)熱、感染、貧血及浸潤,骨髓檢查符合AML改變,故AML診斷可明確。其細胞學及免疫表型符合AML‐M5型,但染色體核型、融合基因檢測亦符合APL特異性改變,故綜合考慮診斷為APL。但患兒用ATRA而未用化療,很快白血病復發(fā),再次入院時牙齦明顯增生,復查骨髓細胞學及免疫表型仍符合AML‐M5型,未檢測到APL特異性改變,而多重巢式PCR檢測到Evi1基因,最終診斷為急性髓細胞白血?。∕5型,Evi1+)。類白血病反應系1926年由Krumbar首先報道,是指某種原因(兒童多系感染)機體出現(xiàn)暫時性白細胞反應性增生、外周血白細胞多明顯增高且伴有數(shù)量不等幼稚細胞,多數(shù)類白血病患者骨髓原始細胞小于5%、早幼粒細胞小于30%,早幼粒細胞腫脹、固縮及有中毒顆粒[9]。故病例1患兒形態(tài)學符合類白血病反應,抗感染治療后早幼粒細胞比例明顯降低,結(jié)合其基礎(chǔ)疾病為SCID,故血常規(guī)及骨髓改變系感染所致類白血病反應[9]。病例2患兒AML診斷明確,細胞形態(tài)學及免疫分型均符合AML‐M5型、ATRA治療無效且復發(fā)時染色體核型、融合基因檢測均無APL特異性改變,而新出現(xiàn)牙齦增生、EVi1基因陽性均多見于AML‐M5型,故該患兒也不考慮APL[10]。按照WHO‐2008診斷標準,只要患者具有t(15;17)(q22;q21)和(或)PML/RARα基因表達,即使骨髓白血病細胞達不到20%、即使骨髓細胞形態(tài)學和(或)免疫表型不符合經(jīng)典的APL也可診斷APL;反之,即使形態(tài)學和(或)免疫分型符合AML‐M3但無特征性分子生物學標記者也不能診斷為APL[1‐2]。隨著細胞遺傳學和分子遺傳學的進展,包括APL在內(nèi)的AML診斷標準發(fā)生了重大改變,甚至有人對AML的臨床表現(xiàn)和骨髓細胞形態(tài)學的意義也提出了質(zhì)疑,認為細胞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是否可以替代前二者成為AML診斷的金標準。討論:

長期以來法、英、美三國學者從形態(tài)學角度制定的FAB診斷標準一直是AML診斷及分型的基礎(chǔ),但FAB分型的重復性較差且不能反映AML的預后[3]。WHO在FAB分類的基礎(chǔ)上,總結(jié)了免疫學、細胞遺傳學及分子生物學等領(lǐng)域的研究進展,提出了以骨髓細胞形態(tài)學(M)、免疫表型(I)、細胞遺傳學(C)、分子遺傳學(M)并結(jié)合臨床特征(C)來鑒定和分類疾病的基本原則,2008年提出并創(chuàng)立了全新的血液淋巴系統(tǒng)腫瘤“MICM‐C”的診斷標準,將AML分為AML伴重現(xiàn)性遺傳學異常、AML伴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治療相關(guān)性AML、急性未定系列白血病及非特殊型AML共5個組別[4]。WHO‐2008診斷標準已經(jīng)逐漸被廣泛接受和采納。APL是一種特殊類型的AML,屬于AML伴重現(xiàn)性遺傳學異常組,約占所有AML的10%~15%,臨床上以容易合并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為主要特征,早期病死率高[5]。APL骨髓細胞學以早幼粒細胞增生為主,原始細胞比例多大于或等于5%,常有Auer小體,病態(tài)早幼粒細胞大小不一,有大量深紫色顆粒胞核畸形,有核折疊扭曲,核仁大而明顯,胞漿出現(xiàn)有界膜的顆粒可出現(xiàn)“內(nèi)、外”漿現(xiàn)象;免疫標記多高表達CD33,常共表達CD2和CD9,CD13表達程度不一,HLA‐DR及CD34多為陰性;t(15;17)(q22;q21)易位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是APL特征性分子生物學標記,少數(shù)不典型病例系t(11;17)等易位形成PZLF/RARα、STAT5b/RARα或NPM/RARα融合基因[6]。目前認為只要AML患者具有t(15;17)(q22;q21)和/或PML/RARα基因表達,即使細胞形態(tài)學和免疫表型不符合經(jīng)典的APL也可診斷本病,反之,即使形態(tài)學和/或免疫分型符合AML‐M3但無特征性分子生物學標記也不能診斷為APL[2]。誤診分析2024/11/28總結(jié):從本次報道的2例誤診為APL的患兒來看,其他疾病引起的血常規(guī)和骨髓改變、其他類型的白血病仍有可能與APL相混淆。經(jīng)過仔細分析和反復檢查,兩例患兒均不考慮APL,其第一次染色體及融合基因有APL特異性改變的陽性檢測結(jié)果均考慮為實驗室誤差所致。這提示應該辯證地看待WHO‐2008診斷標準的意義。WHO‐2008診斷標準是建立在臨床特征和骨髓細胞形態(tài)學基礎(chǔ)上的,結(jié)合了免疫表型、細胞遺傳學和基因突變的診斷標準和分類方法,臨床特征和骨髓細胞形態(tài)學仍然是AML診斷的基石,當細胞和分子遺傳學改變與前2者不符合時候,需要采用包括多重巢式PCR、RT‐PCR及FISH方法在內(nèi)的多種手段進行復核,除外實驗室誤差,避免誤診誤治參考文獻:[1]DouerD.Theepidemiologyofacutepromyelocyticleukae‐mia[J].BestPractResClinHaematol,2003,16(3):357‐367.[2]陳竺,陳賽娟,周光飚.實驗血液學架起實驗室與臨床的橋梁———血液學的希望[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08,16(1):1‐21.[3]王勁,羅成基.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的臨床應用[J].重慶醫(yī)學,2008,37(20):2363‐2365.[4]AvvisatiG,Lo‐CocoF,PaoloniFP,etal.AIDA0493pro‐tocolfornewlydiagnosedacutepromyelocyticleukemia:verylong‐termresultsandroleofmaintenance[J].Blood,2011,117(18):4716‐4725.[5]DaiCW,ZhangGS,ShenJK,etal.Useofall‐transretino‐icacidincombinationwithArsenictrioxideforremissioninductioninpatientswithnewlydiagnosedacutepromye‐loc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