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12 詩第十二-2024年中考語文復習之《經(jīng)典常談》章節(jié)閱讀與訓練(原卷版)_第1頁
專題12 詩第十二-2024年中考語文復習之《經(jīng)典常談》章節(jié)閱讀與訓練(原卷版)_第2頁
專題12 詩第十二-2024年中考語文復習之《經(jīng)典常談》章節(jié)閱讀與訓練(原卷版)_第3頁
專題12 詩第十二-2024年中考語文復習之《經(jīng)典常談》章節(jié)閱讀與訓練(原卷版)_第4頁
專題12 詩第十二-2024年中考語文復習之《經(jīng)典常談》章節(jié)閱讀與訓練(原卷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12詩第十二內(nèi)容目錄內(nèi)容目錄章節(jié)簡介 1知識網(wǎng)絡 1原文+批注 2內(nèi)容概括 11試題精選(共30題) 12-42章節(jié)簡介章節(jié)簡介漢武帝立樂府,采集代、趙、秦、楚的歌謠和樂譜,以備傳習唱奏。漢末,一般文體都走向整煉一路;晉代詩逐漸排偶化、典故化,玄言詩興盛;唐代諧調(diào)發(fā)展,成立了律詩絕句;宋初的詩專學李商隱,末流只知道典故對偶;南宋的三大詩家都是從江西派變化出來的。知識網(wǎng)絡知識網(wǎng)絡原文+批注原文+批注原文批注漢武帝立樂府,采集代、趙、秦、楚的歌謠和樂譜;教李延年作協(xié)律都尉,負責整理那些歌辭和譜子,以備傳習唱奏。當時樂府里養(yǎng)著各地的樂工好幾百人,大約便是演奏這些樂歌的。歌謠采來以后,他們先審查一下。沒有譜子的,便給制譜;有譜子的,也得看看合式不合式,不合式的地方,便給改動一些。這就是“協(xié)律”的工作。歌謠的“本辭”合樂時,有的保存原來的樣子,有的刪節(jié),有的加進些復沓的甚至不相干的章句。“協(xié)律”以樂為主,只要合調(diào);歌辭通不通,他們是不大在乎的。他們有時還在歌辭里夾進些泛聲;“辭”寫大字,“聲”寫小字。但流傳久了,聲辭混雜起來,后世便不容易看懂了。這種種樂歌,后來稱為“樂府詩”,簡稱就叫“樂府”。北宋太原郭茂倩收集漢樂府以下歷代合樂的和不合樂的歌謠,以及模擬之作,成為一書,題作《樂府詩集》;他所謂“樂府詩”,范圍是很廣的。就中漢樂府,沈約《宋書·樂志》特稱為“古辭”。李延年(?—公元前101年),西漢音樂家,前112年春天為武帝所用。他是漢武帝寵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家為倡家,李延年與其妹李夫人皆能歌善舞,容貌喜人。李延年原本因犯法而受到腐刑,負責飼養(yǎng)宮中的狗,后因擅長音律,故頗得武帝寵愛。一日為武帝獻歌:“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李延年的妹妹由此得幸,后來封為李夫人,漢武帝死后李夫人被追封為孝武皇后?!稑犯娂肥抢^《詩經(jīng)》之后,一部總括我國古代樂府歌辭的著名詩歌總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編。該書輯錄了先秦歌謠,漢代至唐五代的樂府詩,全書一百卷,共五千多首,是現(xiàn)存收集樂府歌辭最完備的一部作品。漢樂府的聲調(diào)和當時稱為“雅樂”的三百篇不同,所采取的是新調(diào)子。這種新調(diào)子有兩種:“楚聲”和“新聲”。屈原的辭可為楚聲的代表。漢高祖是楚人,喜歡楚聲;楚聲比雅樂好聽。一般人不用說也是喜歡楚聲的。楚聲便成了風氣。武帝時樂府所采的歌謠,楚以外雖然還有代、趙、秦各地的,但聲調(diào)也許差不很多。那時卻又輸入了新聲;新聲出于西域和北狄的軍歌。李延年多采取這種調(diào)子唱奏歌謠,從此大行,楚聲便讓壓下去了。楚聲的句調(diào)比較雅樂參差得多,新聲的更比楚聲參差得多??墒浅暲镆灿姓R的五言,楚調(diào)曲里各篇更全然如此,像著名的《白頭吟》、《梁甫吟》、《怨歌行》都是的。這就是五言詩的源頭。【漢樂府采用新的調(diào)子,分為“楚聲”和“新聲”,“楚聲”更受大家的喜愛?!繚h樂府以敘事為主。所敘的社會故事和風俗最多,歷史及游仙的故事也占一部分。此外便是男女相思和離別之作,格言式的教訓,人生的慨嘆等等。這些都是一般人所喜歡的題材。用一般人所喜歡的調(diào)子,歌詠一般人所喜歡的題材,自然可以風靡一世。哀帝即位,卻以為這些都是不正經(jīng)的樂歌,他廢了樂府,裁了多一半樂工——共四百四十一人,——大概都是唱奏各地樂歌的。當時頗想恢復雅樂,但沒人懂得,只好罷了。不過一般人還是愛好那些樂歌。這風氣直到漢末不變。東漢時候,這些樂歌已經(jīng)普遍化,文人仿作的漸多;就中也有仿作整齊的五言的,像班固《詠史》。但這種五言的擬作極少;而班固那一首也未成熟,鐘嶸在《詩品序》里評為“質(zhì)木無文”,是不錯的。直到漢末,一般文體都走向整煉一路,試驗這五言體的便多起來;而最高的成就是《文選》所錄的《古詩十九首》。質(zhì)木無文,漢語成語,拼音是zhìmùwúwén,意思是文章或詩寫得質(zhì)樸,不有意修飾。也形容為人樸實無華。出自《詩品》。舊傳最早的五言詩,是《古詩十九首》和蘇武、李陵詩;說“十九首”里有七首是枚乘作的,和蘇、李詩都出現(xiàn)于漢武帝時代。但據(jù)近來的研究,這十九首古詩實在都是漢末的作品;蘇、李詩雖題了蘇、李的名字,卻不合于他們的事跡,從風格上看,大約也和“十九首”出現(xiàn)在差不多的時候。這十九首古詩并非一人之作,也非一時之作,但都模擬言情的樂府。歌詠的多是相思離別,以及人生無常、當及時行樂的意思;也有對于邪臣當?shù)?、賢人放逐、朋友富貴相忘、知音難得等事的慨嘆。這些都算是普遍的題材;但后一類是所謂“失志”之作,自然兼受了《楚辭》的影響。鐘嶸評古詩,“可謂幾乎一字千金”;因為所詠的幾乎是人人心中所要說的,卻不是人人口中、筆下所能說的,而又能夠那樣平平說出,曲曲說出,所以是好?!笆攀住敝幌駥ε笥颜f家常話,并不在字面上用工夫,而自然達意,委婉盡情,合于所謂“溫柔敦厚”的詩教。到唐為止,這是五言詩的標準。枚乘(約前210年-前138年?),字叔,淮陰(具體在今何處有爭議)人,西漢時期辭賦家,與鄒陽并稱“鄒枚”,與司馬相如并稱“枚馬”,與賈誼并稱“枚賈”。鐘嶸(約468年—約518年),字仲偉,中國南朝文學批評家。潁川長社(今河南許昌長葛市)人,魏晉名門“潁川鐘氏”之后。齊代官至司徒行參軍。入梁,歷任中軍臨川王行參軍、西中郎將晉安王記室。梁武帝天監(jiān)十二年(513)以后,仿漢代“九品論人,七略裁士”的著作先例,寫成詩歌評論專著《詩品》。以五言詩為主,全書將兩漢至梁作家122人,分為上、中、下三品進行評論,故名為《詩品》?!端鍟そ?jīng)籍志》著錄此書,書名為《詩評》,這是因為除品第之外,還就作品評論其優(yōu)劣。后以《詩品》定名。在《詩品》中,鐘嶸提倡風力,反對玄言;主張音韻自然和諧,反對人為的聲病說;主張“直尋”,反對用典,提出了一套比較系統(tǒng)的詩歌品評的標準。漢獻帝建安年間(西元一九六—二一九),文學極盛,曹操和他的兒子曹丕、曹植兩兄弟是文壇的主持人;而曹植更是個大詩家。這時樂府聲調(diào)已多失傳,他們卻用樂府舊題,改作新詞;曹丕、曹植兄弟尤其努力在五言體上。他們一班人也作獨立的五言詩。敘游宴,述恩榮,開后來應酬一派。但只求明白誠懇,還是歌謠本色。就中曹植在曹丕作了皇帝之后,頗受猜忌,憂患的情感,時時流露在他的作品里。詩中有了“我”,所以獨成大家。這時候五言作者既多,開始有了工拙的評論;曹丕說劉楨“五言詩之善者,妙絕時人”,便是例子。但真正奠定了五言詩的基礎的是魏代的阮籍,他是第一個用全力作五言詩的人?!緷h獻帝建安年間,曹氏父子在五言詩上下功夫但真正莫定五言詩基礎的是魏代的阮籍,正式成立了抒情的五言詩】阮籍是老、莊和屈原的信徒。他生在魏、晉交替的時代,眼見司馬氏三代專權,欺負曹家,壓迫名士,一肚皮牢騷只得發(fā)泄在酒和詩里。他作了《詠懷詩》八十多首,述神話,引史事,敘艷情,托于鳥獸草木之名,主旨不外說富貴不能常保,禍患隨時可至,年歲有限,一般人鉆在利祿的圈子里,不知放懷遠大,真是可憐之極。他的詩充滿了這種悲憫的情感,“憂思獨傷心”一句可以表見。這里《楚辭》的影響很大;鐘嶸說他“源出于《小雅》”,似乎是皮相之談。本來五言詩自始就脫不了《楚辭》的影響,不過他尤其如此。他還沒有用心琢句;但語既渾括,譬喻又多,旨趣更往往難詳。這許是當時的不得已,卻因此增加了五言詩文人化的程度。他是這樣擴大了詩的范圍,正式成立了抒情的五言詩。晉代詩漸漸排偶化、典故化。就中左思的《詠史》詩,郭璞的《游仙詩》,也取法《楚辭》,借古人及神仙抒寫自己的懷抱,為后世所宗。郭璞是東晉初的人。跟著就流行了一派玄言詩。孫綽、許詢是領袖。他們作詩,只是融化老、莊的文句,抽象說理,所以鐘嶸說像“道德論”。這種詩千篇一律,沒有“我”;《蘭亭集詩》各人所作四言、五言各一首,都是一個味兒,正是好例。但在這種影響下,卻孕育了陶淵明和謝靈運兩個大詩人。陶淵明,潯陽柴桑人,作了幾回小官,覺得作官不自由,終于回到田園,躬耕自活。他也是老、莊的信徒,從躬耕里領略到自然的恬美和人生的道理。他是第一個人將田園生活描寫在詩里。他的躬耕免禍的哲學也許不是新的,可都是他從現(xiàn)實生活里體驗得來的,與口頭的玄理不同,所以親切有味。詩也不妨說理,但須有理趣,他的詩能夠作到這一步。他作詩也只求明白誠懇,不排不典;他的詩是散文化的。這違反了當時的趨勢,所以《詩品》只將他放在中品里。但他后來確成了千古“隱逸詩人之宗”。玄言詩是一種以闡釋老莊和佛教哲理為主要內(nèi)容的詩歌。玄言詩是東晉的詩歌流派之一,約起于西晉之末而盛行于東晉。代表作家有孫綽、許詢、庾亮、桓溫等;其特點是玄理入詩,嚴重脫離社會生活,孫綽所做的玄言詩遠遠不及道林。后來東晉的文學作品,如《文選》等,都極力避開玄言詩。謝靈運,宋時作到臨川太守。他是有政治野心的,可是不得志。他不但是老、莊的信徒,也是佛的信徒。他最愛游山玩水,常常領了一群人到處探奇訪勝;他的自然的哲學和出世的哲學教他沈溺在山水的清幽里。他是第一個在詩里用全力刻劃山水的人;他也可以說是第一個用全力雕琢字句的人。他用排偶,用典故,卻能創(chuàng)造新鮮的句子;不過描寫有時不免太繁重罷了。他在賞玩山水的時候,也常悟到一些隱遁的、超曠的人生哲理;但寫到詩里,不能和那精巧的描寫打成一片,像硬裝進去似的。這便不如陶淵明的理趣足,但比那些“道德論”自然高妙得多。陶詩教給人怎樣賞味田園,謝詩教給人怎樣賞味山水;他們都是發(fā)現(xiàn)自然的詩人。陶是寫意,謝是工筆。謝詩從制題到造句,無一不是工筆。他開了后世詩人著意描寫的路子;他所以成為大家,一半也在這里。齊武帝永明年間(西元四八三—四九三),“聲律說”大盛。四聲的分別,平仄的性質(zhì),雙聲疊韻的作用,都有人指出,讓詩文作家注意。從前只著重句末的韻,這時更著重句中的“和”;“和”就是念起來順口,聽起來順耳。從此詩文都力求諧調(diào),遠于語言的自然。這時的詩,一面講究用典,一面講究聲律,不免側重技巧的毛病。到了梁簡文帝,又加新變,專詠艷情,稱為“宮體”,詩的境界更狹窄了。這種形式與題材的新變,一直影響到唐初的詩。這時候七言的樂歌漸漸發(fā)展。漢、魏文士仿作樂府,已經(jīng)有七言的,但只零星偶見,后來舞曲里常有七言之作。到了宋代,鮑照有《行路難》十八首,人生的感慨頗多,和舞曲描寫聲容的不一樣,影響唐代的李白、杜甫很大。但是梁以來七言的發(fā)展,卻還跟著舞曲的路子,不跟著鮑照的路子。這些都是宮體的諧調(diào)。中國古代關于詩歌聲調(diào)音律的學說。在南朝之前詩人就注意到了聲律現(xiàn)象,到南朝謝朓、沈約等人,詩的聲律得到系統(tǒng)論述。沈約的觀點影響最大,他提出“四聲八病”論來指導詩歌創(chuàng)作?!八穆暋?即平、上、去、入;“八病”,指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正紐(小紐)、旁紐(大紐)?!八穆暟瞬 闭f反映了中國詩人對聲律和諧、文辭華麗的追求,對后世詩歌創(chuàng)作和駢文寫作影響極大。唐代諧調(diào)發(fā)展,成立了律詩絕句,稱為近體;不是諧調(diào)的詩,稱為古體;又成立了古、近體的七言詩。古體的五言詩也變了格調(diào)。這些都是劃時代的。初唐時候,大體上還繼續(xù)著南朝的風氣,輾轉在艷情的圈子里。但是就在這時候,沈佺期、宋之問奠定了律詩的體制。南朝論聲律,只就一聯(lián)兩句說;沈、宋卻能看出諧調(diào)有四種句式。兩聯(lián)四句才是諧調(diào)的單位,可以稱為周期。這單位后來寫成“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的譜。沈、宋在一首詩里用兩個周期,就是重疊一次;這樣,聲調(diào)便諧和富厚,又不致單調(diào)。這就是八句的律詩。律有“聲律”、“法律”兩義。律詩體制短小,組織必須經(jīng)濟,才能發(fā)揮它的效力;“法律”便是這個意思。但沈、宋的成就只在聲律上,“法律”上的進展,還等待后來的作家。宮體詩漸漸有人覺得膩味了;陳子昂、李白等說這種詩頹靡淺薄,沒有價值。他們不但否定了當時古體詩的題材,也否定了那些詩的形式。他們的五言古體,模擬阮籍的《詠懷》,但是失敗了。一般作家卻只大量的仿作七言的樂府歌行,帶著多少的排偶與諧調(diào)?!敃r往往就這種歌行里截取諧調(diào)的四句入樂奏唱?!墒抢畎赘查_了排偶和諧調(diào),作他的七言樂府。李白,蜀人,明皇時作供奉翰林;觸犯了楊貴妃,不能得志。他是個放浪不羈的人,便辭了職,游山水,喝酒,作詩。他的樂府很多,取材很廣;他是藉著樂府舊題來抒寫自己生活的。他的生活態(tài)度是出世的;他作詩也全任自然。人家稱他為“天上謫仙人”;這說明了他的人和他的詩。他的歌行增進了七言詩的價值;但他的絕句更代表著新制。絕句是五言或七言的四句,大多數(shù)是諧調(diào)。南北朝民歌中,五言四句的諧調(diào)最多,影響了唐人;南朝樂府里也有七言四句的,但不太多。李白和別的詩家紛紛制作,大約因為當時輸入的西域樂調(diào)宜于這體制,作來可供宮庭及貴人家奏唱。絕句最短小,貴含蓄,忌說盡。李白所作,自然而不覺費力,并且暗示著超遠的境界;他給這新體詩立下了一個標準?!对亼选肥侨龂鴷r期魏國詩人阮籍所作的五言詩?!对亼言姟饭?2首,代表了作者的主要文學成就。但是真正繼往開來的詩人是杜甫。他是河南鞏縣人。安祿山陷長安,肅宗在靈武即位,他從長安逃到靈武,作了“左拾遺”的官,因為諫救房琯,被放了出去。那時很亂,又是荒年,他輾轉流落到成都,依靠故人嚴武,作到“檢校工部員外郎”,所以后來稱為杜工部。他在蜀中住了很久。嚴武死后,他避難到湖南,就死在那里。他是儒家的信徒;“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是他的素志。又身經(jīng)亂離,親見了民間疾苦。他的詩努力描寫當時的情形,發(fā)抒自己的感想。唐代以詩取士,詩原是應試的玩意兒;詩又是供給樂工歌妓唱了去伺候?qū)m庭及貴人的玩意兒。李白用來抒寫自己的生活,杜甫用來抒寫那個大時代,詩的領域擴大了,價值也增高了。而杜甫寫“民間的實在痛苦,社會的實在問題,國家的實在狀況,人生的實在希望與恐懼”,更給詩開辟了新世界。他不大仿作樂府,可是他描寫社會生活正是樂府的精神;他的寫實的態(tài)度也是從樂府來的。他常在詩里發(fā)議論,并且引證經(jīng)史百家;但這些議論和典故都是通過了他的滿腔熱情奔迸出來的,所以還是詩。他這樣將詩歷史化和散文化;他這樣給詩創(chuàng)造了新語言。古體的七言詩到他手里正式成立;古體的五言詩到他手里變了格調(diào)。從此“溫柔敦厚”之外,又開了“沉著痛快”一派。五言律詩,王維、孟浩然已經(jīng)不用來寫艷情而用來寫山水;杜甫卻更用來表現(xiàn)廣大的實在的人生。他的七言律詩,也是如此。他作律詩很用心在組織上。他的五言律詩最多,差不多窮盡了這體制的變化。他的絕句直述胸懷,嫌沒有余味;但那些描寫片段生活印象的,卻也不缺少暗示的力量。他也能欣賞自然,晚年所作,頗有清新的刻劃的句子。他又是個有諧趣的人,他的詩往往透著滑稽的風味。但這種滑稽的風味和他的嚴肅的態(tài)度調(diào)和得那樣恰到好處,一點也不至于減損他和他的詩的身分。杜甫的影響直貫到兩宋時代;沒有一個詩人不直接、間接學他的,沒有一個詩人不發(fā)揚光大他的。古文家韓愈,跟著他將詩進一步散文化,而又造奇喻,押險韻,鋪張描寫,像漢賦似的。他的詩逞才使氣,不怕說盡,是“沉著痛快”的詩。后來有元稹、白居易二人在政治上都升沉了一番;他們卻繼承杜甫寫實的表現(xiàn)人生的態(tài)度。他們開始將這種態(tài)度理論化;主張詩要“上以補察時政,下以泄導人情”,“嘲風雪,弄花草”是沒有意義的。他們反對雕琢字句,主張誠實自然。他們將自己的詩分為“諷諭”的和“非諷諭”的兩類。他們的詩卻容易懂,又能道出人人心中的話,所以雅俗共賞,一時風行。當時最流傳的是他們新創(chuàng)的諧調(diào)的七言敘事詩,所謂“長慶體”的,還有社會問題詩?!伴L慶體”之稱始于宋人,緣于白居易、元稹的文集名。長慶四年十二月,元稹將白居易的詩文編定為五十卷,命名為《白氏長慶集》;元稹自己的文集,亦題名《元氏長慶集》。故“長慶體”即元白體之別名。清以后,其內(nèi)涵所指逐漸確定下來,成了以《長恨歌》、《琵琶行》、《連昌宮詞》為代表的那種敘事風情宛轉、語言搖蕩多姿、平仄轉韻的七言長篇歌行之專用名詞?!伴L慶體”相對固定的題材類型有二:一是通過鋪陳某一人的遭遇,以見朝廷政治的得失。二是通過描寫某一宮廷苑囿的變遷,以見國運的興衰,從中寄托對于朝政的殷憂。晚唐詩向來推李商隱、杜牧為大家。李一生輾轉在黨爭的影響中。他和溫庭筠并稱;他們的詩又走回艷情一路。他們集中力量在律詩上,用典精巧,對偶整切。但李學杜、韓,器局較大;他的艷情詩有些實在是政治的譬喻,實在是感時傷事之作。所以地位在溫之上。杜牧作了些小官兒,放蕩不羈,而很負盛名,人家稱為小杜——老杜是杜甫。他的詩詞采華艷,卻富有縱橫氣,又和溫、李不同。然而都可以歸為綺麗一派。這時候別的詩家也集中力量在律詩上。一些人專學張籍、賈島的五言律,這兩家都重苦吟,總捉摸著將平常的題材寫得出奇,所以思深語精,別出蹊徑。但是這種詩寫景有時不免瑣屑,寫情有時不免偏僻,便覺不大方。這是僻澀一派。另一派出于元、白,作詩如說話,嬉笑怒罵,兼而有之,又時時雜用俗語。這是粗豪一派。這些其實都是杜甫的鱗爪,也都是宋詩的先驅(qū);綺麗一派只影響宋初的詩,僻澀、粗豪兩派卻影響了宋一代的詩。劉克莊《江西詩派小序》說他“會萃百家句律之長,究極歷代體制之變,搜獵奇書,穿穴異聞,作為古律,自成一家;雖只字半句不輕出”。他不但講究句律,并且講究運用經(jīng)史以至奇書異聞,來增富他的詩。這些都是杜甫傳統(tǒng)的發(fā)揚光大。王安石已經(jīng)提倡杜詩,但到黃庭堅,這風氣才昌盛。黃還是繼續(xù)將詩散文化,但組織得更經(jīng)濟些;他還是在創(chuàng)造那闊大的氣象,但要使它更富厚些。他所求的是新變。他研究歷代詩的利病,將作詩的規(guī)矩得失,指示給后學,教他們知道路子,自己去創(chuàng)造,展到變化不測的地步。所以能夠獨開一派。他不但創(chuàng)新,還主張點化陳腐以為新;創(chuàng)新需要大才,點化陳腐,中才都可勉力作去。他不但能夠“以故為新”,并且能夠“以俗為雅”。其實宋詩都可以說是如此,不過他開始有意的運用這兩個原則罷了。他的成就尤其在七言律上;組織固然更精密,音調(diào)也諧中有拗,使每個字都斬絕的站在紙面上,不至于隨口滑過去。向來論詩的對于唐以前的五言古詩,大概推尊,以為是詩的正宗;唐以后的五言古詩,卻說是變格,價值差些,可還是詩。詩以“吟詠情性”,該是“溫柔敦厚”的。按這個界說,齊、梁、陳、隋的五言古詩其實也不夠格,因為題材太小,聲調(diào)太軟,算不得“敦厚”。七言歌行及近體成立于唐代,卻只能以唐代為正宗。宋詩議論多,又一味刻劃,多用俗語,拗折聲調(diào)。他們說這只是押韻的文,不是詩。但是推尊宋詩的卻以為天下事物窮則變,變則通,詩也是如此。變是創(chuàng)新,是增擴,也就是進步。若不容許變,那就只有模擬,甚至只有鈔襲;那種“優(yōu)孟衣冠”,甚至土偶木人,又有什么意義可言!即如模擬所謂盛唐詩的,末流往往只剩了空廓的架格和浮滑的聲調(diào);要是再不變,詩道豈不真窮了?所以詩的界說應該隨時擴展;“吟詠情性”、“溫柔敦厚”諸語,也當因歷代的詩辭而調(diào)整原語的意義。詩畢竟是詩,無論如何的擴展與調(diào)整,總不會與文混合為一的。詩體正變說起于宋代,唐、宋分界說起于明代;其實,歷代詩各有勝場,也各有短處,只要知道新、變,便是進步,這些爭論是都不成問題的。內(nèi)容概括內(nèi)容概括本章按時間順序進行介紹,這同時也是詩歌發(fā)展的順序,著重介紹每個時代的代表性詩人,或者對詩歌發(fā)展起到或模動或轉折作用詩人。從漢樂府寫起,引出樂府詩。漢武帝立樂府,采集代、趙、秦、楚歌謠和樂譜,教李延年作協(xié)律都尉,負責整理,以備傳習唱奏,即“樂府詩”。北宋郭茂倩收集漢樂府以下,歷代合樂的不合樂的歌謠及模擬之作,成《樂府詩集》。沈約《宋書樂志》稱漢樂府為“古辭”。漢樂府的聲調(diào)采用了“楚聲”和“新聲”兩種調(diào)子。新聲出于西域和北狄的軍歌。楚聲里整齊的五言,如《白頭吟》《梁甫吟》《怨歌行》成為五言詩的源頭,漢樂府以敘事為主。班固《詠史》是五言的擬作,未成熟。漢末五言最高成就就是《文選》所錄《古詩十九首》,合于“溫柔敦厚”的詩教。三國魏阮籍是第一個全力作五言詩的人,作《詠懷詩》八十多首。晉代詩漸排偶化、典故化,左思《詠史詩》、郭璞《游仙詩》。玄言詩則孫綽、許洵是領袖.然后依次介用漢獻帝、魏晉交替時期五言詩的發(fā)展——介紹晉代詩時著重介招兩位詩人:陶淵明、謝靈運。齊武帝永明年間的“宮體”詩——唐朝詩歌的發(fā)展,重點介紹李白、杜甫、韓愈——唐晚期詩歌重點介紹杜牧,李商隱—一南宋詩重點介紹蘇軾、黃庭堅,三大詩人:楊萬里,范大成,陸游。最后進行總結(一貫的“和稀泥”),表明歷代詩歌各有所長。試題精選試題精選1.填空。⑴漢武帝立樂府,采集代、趙、秦、楚歌謠和樂譜,教李延年作協(xié)律都尉,負責整理,以備傳習唱奏,即“______”。⑵北宋郭茂倩收集漢樂府以下,歷代合樂的不合樂的歌謠及模擬之作,成《________》。⑶沈約《宋書·樂志》稱漢樂府為“____”。⑷漢樂府的聲調(diào)采用了“____”和“____”兩種調(diào)子。新聲出于西域和北狄的軍歌。楚聲里整齊的五言,如《白頭吟》《_____》《怨歌行》成為五言詩的源頭,漢樂府以敘事為主。⑸三國魏阮籍是第一個全力作五言詩的人,作《_____》八十多首。⑹漢武帝立樂府,采集代、趙、秦、楚歌謠和樂譜,教李延年作協(xié)律都尉,負責整理,以備傳習唱奏,即“”。⑺北宋收集漢樂府以下,歷代合樂的不合樂的歌謠及模擬之作,成《樂府詩集》。⑻沈約《宋書樂志》稱漢樂府為“”。⑼漢樂府的聲調(diào)采用了“楚聲”和“新聲”兩種調(diào)子。新聲出于西域和北狄的軍歌。楚聲里整齊的五言,如《》《梁甫吟》《怨歌行》成為的源頭,漢樂府以為主。⑽班固《》是五言的擬作,未成熟。漢末五言最高成就就是《文選》所錄《》,合于“溫柔敦厚”的詩教。⑾三國魏是第一個全力作五言詩的人,作《》八十多首。⑿晉代詩漸排偶化、典故化,左思《》、郭璞《》。玄言詩則孫綽、許洵是領袖,其下則陶謝。⒀齊武帝永明間,“”說大盛,四聲的分別平仄的性質(zhì)、雙聲疊韻的作用,一面講究用典,一面講究聲律,側重技巧,到簡文帝則專詠艷情,稱為“”。宋鮑照《》十八首則開辟新路。⒁梁以來七言的發(fā)展,還跟著舞曲的路子,即宮體的諧調(diào),唐代諧調(diào)發(fā)展,成立了律詩絕句,稱為。不是諧調(diào)的詩稱為古體。沈佺期、宋之問奠定了的體制。⒂繼往開來,將詩歷史化、散文化,在“”之外,又開了“沈著痛快”一派。⒃元稹、新創(chuàng)諧調(diào)的七言敘事詩,所謂“”。⒄南宋三大詩家都是從派變化出來的,他們是楊萬里、、陸游。⒅真正奠定了五言詩的基礎的是魏代的,他是第一個用全力作五言詩的人。⒆唐代,李白用來詩歌抒寫自己的生活,用詩歌來抒寫那個大時代,詩的領域擴大了,價值也增高了。(20)宋初的詩專學,末流只知道典故對偶,真成了詩玩意兒(21)宋詩散文化,到而極。2.《經(jīng)典常談?詩第十二》中有一段話談到“詩”發(fā)展到唐代出現(xiàn)的變化。請仿照示例作批注。唐代諧調(diào)發(fā)展,成立了律詩絕句,稱為近體,稱為古體;又成立了古近體的七言詩。古體的五言詩也變了格調(diào)。這些都是劃時代的。(1)近體的律詩:如。(2)近體的絕句:如

。(3)古近體的七言詩:如白居易《賣炭翁》。(4)古體的五言詩:如杜甫的《石壕吏》。提示:上題已出現(xiàn)的詩詞不能選填。3.某同學讀了《經(jīng)典常談》后,圍繞整本書做了下面的選項,其中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A.這本書介紹了眾多經(jīng)典著作,概述了諸子百家、辭賦和歷代詩文的情況,展示了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B.本書著重介紹的史書有《春秋》《戰(zhàn)國策》《史記》《漢書》《論語》等,這些史書涉及紀傳體、編年體等多種體裁。C.書中《詩第十二》論述了從漢武帝時期至宋代詩歌的發(fā)展歷程,展現(xiàn)不同時期詩歌的特點和形式。D.這本書對知識的講解精辟,且通俗流暢,深入淺出,從中可以感受到作者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4.小文根據(jù)《經(jīng)典常談》梳理了“古詩發(fā)展史”,其中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的源頭是歌謠。春秋時,太師們記錄下三百多篇唱詞,遺稱“詩三百”,便是后來的《詩經(jīng)》。B.漢武帝立樂府,采集歌謠和樂譜,以備傳唱,這些樂歌,后稱為“樂府詩”。漢樂府以敘事為主。C.魏晉時期,阮籍擴大詩的范圍,正式成立抒情五言詩。陶淵明是將田園生活寫在詩里的第一人。D.唐代諧調(diào)發(fā)展,律詩絕句稱古體;不諧調(diào)的詩,稱近體。李白用詩抒寫時代,杜甫抒寫自己生活。5.閱讀朱自清的《經(jīng)典常談》,請選出理解不正確的一項()A.《說文解字》是文字學的古典,又是一部偉大的工具書。其中造字和用字有六個條例,稱為“六書”,這“六書”是由許慎創(chuàng)造。B.《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的書,是子思記下來傳給孟子的。書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長;會讀書的細加玩賞,自然能心領神悟終身受用不盡。C.杜甫的詩繼承了樂府詩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古體的五言詩到他手里變了格調(diào),除“溫柔敦厚”外,又開了“沉著痛快”一派。D.最早的有系統(tǒng)的史書是《史記》和《漢書》,這兩部書,可以說都是“正史”的源頭。閱讀與《經(jīng)典常談》有關的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李白,蜀人,明皇時做供奉翰林:觸犯了楊貴妃,不能得志,便辭了職,游山水,喝酒,作詩。他的樂府很多,取材很廣;他是借著樂府舊題來抒寫自己生活的。他作詩也全任自然。人家稱他為“天上謫仙人”:這說明了他的人和他的詩。……真正繼往開來的詩人是杜甫,他是河南鞏縣人。安祿山陷長安,他輾轉流落到成都,身經(jīng)亂離,親見了民間疾苦。他的詩努力描寫當時的情形,發(fā)抒自己的感想。杜甫寫“民間的實在痛苦,社會的實在問題,國家的實在狀況,人生的實在希望與恐懼”,更給詩開辟了新世界。(節(jié)選自《經(jīng)典常談·詩第十二》)材料二:杜甫不大仿作樂府,可是他描寫社會生活正是樂府的精神;他的寫實的態(tài)度也是從樂府來的。他常在詩里發(fā)議論,并且引證經(jīng)史百家;但這些議論和典故都是通過了他的滿腔熱情奔迸出來的,所以還是詩。他這樣將詩歷史化和散文化;他這樣給詩創(chuàng)造了新語言。古體的七言詩到他手里正式成立;古體的五言詩到他手里變了格調(diào)。從此“溫柔敦厚”之外,又開了“沉著痛快”一派。五言律詩,王維、孟浩然已經(jīng)不用來寫艷情而用來寫山水;杜甫卻更用來表現(xiàn)廣大的實在的人生。他的七言律詩、也是如此。他作律詩很用心在組織上。他的五言律詩最多,差不多窮盡了這體制的變化。(節(jié)選自《經(jīng)典常談·詩第十二》)材料三: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選自杜甫《石壕吏》)6.請用材料三中的內(nèi)容,證明材料一中畫線句子的觀點。7.閱讀材料一二,簡要概括李白和杜甫詩歌的不同。8.結合材料二,分析杜甫對詩歌所作的貢獻?!静牧弦弧吭姷脑搭^是歌謠。上古時候,沒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謠,沒有寫的詩。一個人高興的時候或悲哀的時候,常愿意將自己的心情訴說出來。日常的言語不夠勁兒,便用歌來唱;一唱三嘆得叫別人回腸蕩氣。唱嘆再不夠的話,便手就舞起來了,腳也蹈起來了,反正要將勁兒使到了家。碰到節(jié)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樂,唱歌的機會更多?;蛞怀姾停虮舜烁倓佟髡f葛天氏的樂八章,三個人唱,拿著牛尾,踏著腳,似乎就是描寫這種光景的。歌謠越唱越多,雖沒有書,卻存在人的記憶里。有了現(xiàn)成的歌兒,就可借他人的酒杯,澆自己塊壘:隨時揀一支合適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悶。若沒有完全合適的,盡可刪一些、改一些,到稱意為止。流行的歌謠中往往不同的詞句并行不悖,就是為此??梢灿薪?jīng)選眾人修飾,成為定本的。歌謠真可說是“一人的機鋒,多人的智慧”了。

歌謠可分為徒歌和樂歌。徒歌是隨口唱,也有節(jié)奏,手舞腳蹈便是幫助節(jié)奏的;可是樂歌的節(jié)奏更規(guī)律化些。到了《詩經(jīng)》時代,有了琴瑟鐘鼓,已是洋洋大觀了。歌謠的節(jié)奏最主要的靠重疊或叫復沓:本來歌謠以表情為主,只要翻來覆去將情表達到家就成,用不著費話。重疊可以說是原始歌謠的生命,節(jié)奏也便建立在這上頭。字數(shù)的均務、均腳的協(xié)調(diào),是后來有了文字才發(fā)展出來的。有了這些,重疊才在詩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將那些歌謠記錄下來,便是最初的寫的詩了。太師們除了這種搜集的歌謠以外,所保存的還有貴族們?yōu)榱颂胤N事情,如祭祖、實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獵等等作的詩。保存下唱詞兒共有三百多篇,當時通稱作《詩三百》。到了戰(zhàn)國時代,職業(yè)的樂工紛紛散走,樂譜就此亡失,但是還有三百來篇唱詞幾流傳下來,便是后來的《詩經(jīng)》了。(節(jié)選自《經(jīng)典常談·〈詩經(jīng)〉》四)【材料二】真正繼往開來的詩人是杜甫。他是河南鞏縣人。安祿山陷長安,肅宗在靈夫即位,他從長安逃到靈武,作了“左拾遺”的官,因為諫敕房瑁,被放了出去。那時很亂,又是荒年,他繳轉流落到成都,依靠故人嚴武,作到“檢校工部員外郎”,所以后來稱為杜工部。他在蜀中住了很久。嚴武死后,他避難到湖南,就死在那里。他是儒家的信徒:“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是他的素志。又身經(jīng)亂離,親見了民間疾苦。他的詩努力描寫當時的情形,發(fā)抒自己的感想。唐代以詩取士,詩原是應試的玩意兒;詩又是供給樂工歌妓唱了去伺候?qū)m廷及貴人的玩意兒。李白用來抒寫自己的生活,杜甫用來抒寫那個犬時代,詩的領域擴大了,價值也增高了。而杜甫寫“民間的實在痛苦社會的實在問題,國家的實在狀況,人生的實在希望與恐懼”(胡適《白話文學史》),更給詩開辟了新世界。(節(jié)選自《經(jīng)典常談·詩》第十二)9.下列有關《經(jīng)典常談》的描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經(jīng)典常談》是朱自清在20世紀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撰寫的一部介紹我國國學經(jīng)典的著作。B.這本書對知識的介紹簡潔精辟,通俗流暢,深入淺出,從中可以感受到作者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C.全書按照傳統(tǒng)的時間順序,梳理了中國數(shù)千年文化的精粹,展示了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D.《經(jīng)典常談》是一本寫給中學生看的書,讓學生從本國語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10.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A.【材料一】中“重疊”是指我們學過的重章疊句形式,增強了詩歌的節(jié)奏感、音樂感形成了一種回環(huán)往復的美。B.【材料一】中,歌謠與最初的詩僅在節(jié)奏要求上不同:前者主要依重疊,后者主要依靠字數(shù)均齊、韻腳協(xié)調(diào)。C.朱自清認為杜甫是“繼往開來的詩人”,因為他的詩歌給詩創(chuàng)造了新的境界,引發(fā)后代詩人競相效仿,對詩歌的發(fā)展影響深遠。D.中國是詩歌的國度,從先秦《詩經(jīng)》《楚辭》到漢魏樂府再到唐詩宋詞,高潮迭起,名家輩出,如唐朝的“詩仙”和“詩圣”。11.【材料二】介紹了杜甫作品的寫實風格,請結合學過的詩歌簡要分析。12.班級將舉行古詩文推薦會,下面是小悅同學整理的部分作品,需幫他按照古詩文時間先后順序進行排序,并推薦《經(jīng)典常談》中的幾個章節(jié)來輔助理解。請《經(jīng)典常談》的目錄給出組合建議和理由?!墩f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書》第三《詩經(jīng)》第四《禮》第五《春秋三傳》第六(國語附)四書第七《戰(zhàn)國策》第八《漢記》第九諸子第十詞賦第十一詩第十二文第十三①吳承恩《西游記》②白居易《錢塘湖春行》③馬致遠《天凈沙·秋思》④陳子昂《登幽州臺歌》⑤《關雎》⑥曹操《觀滄?!发賹m體詩漸漸有人覺得膩味了;陳子昂、李白等說這種詩頹靡淺薄,沒有價值。他們不但否定了當時古體詩的題材,也否定了那些詩的形式。一般作家卻只大量地仿作七言的樂府歌行,帶著多少的排偶與諧調(diào)?!敃r往往就這種歌行里截取諧調(diào)的四句入樂奏唱。——可是李白更撇開了排偶和諧調(diào),作他的七言樂府。李白,蜀人,明皇時做供奉翰林;觸犯了楊貴妃,不能得志。他是個放浪不羈的人,便辭了職,游山水,喝酒,作詩。他的樂府很多,取材很廣;他是借著樂府舊題來抒寫自己生活的。他的生活態(tài)度是出世的;他作詩也全任自然。人家稱他為“天上謫仙人”;這說明了他的人和他的詩。他的歌行增進了七言詩的價值;但他的絕句更代表著新制。絕句是五言或七言的四句,大多數(shù)是諧調(diào)。南北朝民歌中,五言四句的諧調(diào)最多,影響了唐人;南朝樂府里也有七言四句的,但不太多。李白和別的詩家紛紛創(chuàng)作。大約因為當時輸入的西域樂調(diào)宜于這體制,作來可供朝廷及貴人家奏唱。絕句最短小,貴含蓄,忌說盡。李白所作,自然不覺費力,并且暗示著超遠的境界;他給這新體詩立下了一個標準。②但是真正繼往開來的詩人是杜甫。他是河南鞏縣人。安祿山陷長安,肅宗在靈武即位,他從長安逃到靈武,做了“左拾遺”的官,因為諫救房琯,被放了出去。那時很亂,又是荒年,他輾轉流落到成都,依靠故人嚴武,做到“檢校工部員外郎”,所以后來稱為杜工部。他在蜀中住了很久。嚴武死后,他避難到湖南,就死在那里。他是儒家的信徒;“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①是他的素志。又身經(jīng)亂離,親見了民間疾苦。他的詩努力描寫當時的情形,發(fā)抒自己的感想。唐代以詩取士,詩原是應試的玩意兒;詩又是供給樂工歌妓唱了去伺候?qū)m廷及貴人的玩意兒。李白用來抒寫自己的生活,杜甫用來抒寫那個大時代,詩的領域擴大了,價值也增高了。而杜甫寫“民間的實在痛苦,社會的實在問題,國家的實在狀況,人生的實在希望與恐懼”,更給詩開辟了新世界。③他不大仿作樂府,可是他描寫社會生活正是樂府的精神;他的寫實的態(tài)度也是從樂府來的。他常在詩里發(fā)議論,并且引證經(jīng)史百家;但這些議論和典故都是通過了他的滿腔熱情奔迸出來的,所以還是詩。他這樣將詩歷史化和散文化;他這樣給詩創(chuàng)造了新語言。古體的七言詩到他手里正式成立;古體的五言詩到他手里變了格調(diào)。從此“溫柔敦厚”之外,又開了“沈著痛快”一派②。五言律詩,王維、孟浩然已經(jīng)不用來寫艷情而用來寫山水;杜甫卻更用來表現(xiàn)廣大的實在的人生。他的七言律詩,也是如此。他作律詩很用心在組織上。他的五言律詩最多,差不多窮盡了這體制的變化。他的絕句直述胸懷,嫌沒有余味;但那些描寫片段的生活印象的,卻也不缺少暗示的力量。他也能欣賞自然,晚年所作,頗有清新的刻劃的句子。他又是個有諧趣的人,他的詩往往透著滑稽的風味。但這種滑稽的風味和他的嚴肅的態(tài)度調(diào)和得那樣恰到好處,一點也不至于減損他和他的詩的身份。④杜甫的影響直貫到兩宋時代,沒有一個詩人不直接間接學他的,沒有一個詩人不發(fā)揚光大他的。古文家韓愈,跟著他將詩進一步散文化,而又造奇喻,押險韻,鋪張描寫,像漢賦似的。他的詩逞才使氣,不怕說盡,是“沈著痛快”的詩。后來有元稹、白居易二人在政治上都升沉了一番;他們卻繼承杜甫寫實的表現(xiàn)人生的態(tài)度。他們開始將這種態(tài)度理論化;主張詩要“上以補察時政,下以泄導人情”,“嘲風雪,弄花草”是沒有意義的。他們反對雕琢字句,主張誠實自然。他們將自己的詩分為“諷諭的”和“非諷諭”的兩類。他們的詩卻容易懂,又能道出人人心中的話,所以雅俗共賞,一時風行。當時最流傳的是他們新創(chuàng)的諧調(diào)的七言敘事詩,所謂“長慶體”的,還有社會問題詩。(選自朱自清《經(jīng)典常談》)【注釋】①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這兩句說,如果自己得到重用的話,可以輔佐皇帝實現(xiàn)超過堯舜的業(yè)跡,使已經(jīng)敗壞的社會風俗再恢復到上古那樣淳樸敦厚。這是杜甫一生執(zhí)著追求的理想。②《滄浪詩話》說詩“大概有二:曰優(yōu)游不迫,曰沈著痛快”?!皟?yōu)游不迫”就是“溫柔敦厚”。沈著痛快,指詩深厚穩(wěn)健,直率而無拘泥之態(tài)?!吧颉蓖俺痢?。13.下面詩歌中,不能證明第②段畫線句子所表達的觀點的一項是(

)A.《石壕吏》 B.《望岳》 C.《春望》 D.《茅屋為秋風所破歌》14.請從下面所學詩歌中任選一首來闡述“李白用來抒寫自己的生活”這一觀點。A.《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B.《春夜洛城聞笛》C.《渡荊門送別》

D.《送友人》15.第④段“古文家韓愈,跟著他將詩進一步散文化,而又造奇喻”中的“造奇喻”讓你想起《晚春》中的哪些詩句?請寫出連續(xù)的兩句。16.請你結合上文的觀點,探究《唐詩三首》中將杜甫的《石壕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和白居易的《賣炭翁》選編在一起的原因。17.“杜甫的影響直貫到兩宋時代”,下面選項中,你認為哪位詩人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受到杜甫的影響?請選擇,并聯(lián)系其詩作說明理由。A.王安石

B.陸游18.在班級“讀名篇·傳經(jīng)典”讀書活動中,同學們選擇的詩文在《經(jīng)典常談》中都有提到,請在下面的橫線上填入合適的選項,使之匹配。朗讀的詩文節(jié)選《經(jīng)典常談》篇目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①(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②《詩》第十二

B.《尚書》第三

C.《詩經(jīng)》第四

D.《戰(zhàn)國策》第八19.有人建議閱讀《經(jīng)典常談》這本書時,可以選擇《〈詩經(jīng)〉》第四》《〈辭賦〉第十一》《<詩>第十二》進行組合閱讀,這樣能夠完整了解中國古代詩歌的發(fā)展過程及其成果。你是否同意這一建議?請結合教材中《經(jīng)典常談》名著導讀中的閱讀方法,說說你的看法。20.你所在的小組開展“和朱自清一起談經(jīng)典”的專題探究活動。組內(nèi)同學做了以下兩則摘抄,請你完成下面任務。摘抄1:目錄序

三禮第五

諸子第十《說文解字》第一

《春秋》三傳第六(《國語》

辭賦第十一《周易》第二

四書第七

詩第十二《尚書》第三

《戰(zhàn)國策》第八

文第十三《詩經(jīng)》第四

《史記》《漢書》第九

附錄《唐詩三百首》指導大概摘抄2:杜甫的影響直貫到兩宋時代;沒有一個詩人不直接、間接學他的,沒有一個詩人不發(fā)揚光大他的。古文家韓愈,跟著他將詩進一步散文化,而又造奇喻,押險韻,鋪張描寫,像漢賦似的。他的詩逞才使氣,不怕說盡,是“沉著痛快”的詩。后來有元稹、白居易二人在政治上都升沉了一番;他們卻繼承杜甫寫實的表現(xiàn)人生的態(tài)度。他們開始將這種態(tài)度理論化;主張詩要“上以補察時政,下以泄導人情”,“嘲風雪,弄花草”是沒有意義的。他們反對雕琢字句,主張誠實自然。他們將自己的詩分為“諷諭”的和“非諷諭”的兩類。他們的詩卻容易懂,又能道出人人心中的話,所以雅俗共賞,一時風行。(摘自《經(jīng)典常談·詩第十二》)(1)為開展專題探究活動,你對《經(jīng)典常談》進行選擇性閱讀,以拓展對感興趣的課文和某些問題的理解。請瀏覽摘抄1中的目錄,將選擇的閱讀篇目填寫在下表橫線處。感興趣的課文和問題選擇性閱讀的篇目學完《詩經(jīng)》二首,問題:詩的來源是什么?①《莊子》二則(《北冥有魚》《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②學完《小石潭記》《馬說》,問題:朱自清如何評價唐宋八大家?③《唐詩三首》(《石壕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賣炭翁》)④詩第十二、《唐詩三百首》指導大概(2)閱讀摘抄2,結合你對《詩第十二》的理解,向組內(nèi)其他同學簡要談談杜甫對后世的影響。21.班級開展“讀經(jīng)典,悟常談”專題閱讀探究活動,請你參與并完成以下任務。(1)下面對《經(jīng)典常談》中相關內(nèi)容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全書包括《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jīng)》等經(jīng)史子集共十三部分內(nèi)容,詳細介紹了中國古代文學的發(fā)展與歷史脈絡,是介紹傳統(tǒng)文化的典范之作。B.在古代,“詩言志”中的“志”總是關聯(lián)著政治或者教化作用,人們用這樣的觀點去解讀作品,如孔子評價《關雎》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C.“樂”在古代與“禮”并稱,二者各自獨立,具有教化作用。“樂”包括歌和舞,它教人平心靜氣,互相和愛,這樣自然沒有貪欲、搗亂、欺詐等事情。D.戰(zhàn)國七雄中“秦”最強大,它與六國對峙中,有人主張六國聯(lián)合抗秦,叫作“合縱”,有的主張六國聯(lián)合起來親秦,張儀便是屬于連橫派。(2)有人建議閱讀《經(jīng)典常談》時,可以選擇《<詩經(jīng)>第四》《辭賦第十一》《詩第十二》進行組合閱讀,這樣能夠完整了解中國古代詩歌的發(fā)展過程及其成果。你同意這一建議嗎?結合名著閱讀方法,說說你的看法。22.閱讀下列文字,回答問題。唐詩經(jīng)典《經(jīng)典常談》相關內(nèi)容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七言四句的詩,唐以前沒有,似乎是唐人的創(chuàng)作。這大概是為了當時流行的西域樂調(diào)而作;先有調(diào),后有詩。五七絕都能歌唱,七絕歌唱的更多——該是因為聲調(diào)曼長,好聽些。作七絕的比作五絕的多得多,本書選得也多。(1)“千山鳥飛絕”中的“山”字屬于造字法中的。(2)《江雪》的體裁是(

)A.五言絕句 B.五言律詩C.五言古體詩 D.五言樂府(3)某同學讀了《經(jīng)典常談》后,圍繞整本書做了下面的選項,其中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A.這本書介紹了眾多經(jīng)典著作,概述了諸子百家、辭賦和歷代詩文的情況,展示了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B.書中《詩第十二》論述了從漢武帝時期至宋代詩歌的發(fā)展歷程,展現(xiàn)不同時期詩歌的特點和形式。C.本書著重介紹的史書有《春秋》《戰(zhàn)國策》《史記》《漢書》《論語》等,這些史書涉及紀傳體、編年體等多種體裁。D.這本書對知識的講解精辟,且通俗流暢,深入淺出,從中可以感受到作者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23.班級開展以介紹“中國古代詩歌”為主題的活動,請從下面《經(jīng)典常談》中的相關篇目里任選一個,仿照示例,說說你對中國古代詩歌的認識和理解。示例:《辭賦》第十一介紹屈原的《楚辭》及辭賦的發(fā)展過程,屈原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備選篇目:《詩經(jīng)》第四

《詩》第十二24.《詩第十二》一章介紹了許多詩人及其詩歌的特點,小文向同學們展示了制作的讀書筆記,請你在下表的橫線上填入合適的選項,使詩人與詩歌特點相符。詩人詩歌特點①他的詩逞才使氣,不怕說盡,是“沉著痛快”的詩②他的生活態(tài)度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