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中學高一上學期第二次階段性檢測語文試題(含解析)_第1頁
第二中學高一上學期第二次階段性檢測語文試題(含解析)_第2頁
第二中學高一上學期第二次階段性檢測語文試題(含解析)_第3頁
第二中學高一上學期第二次階段性檢測語文試題(含解析)_第4頁
第二中學高一上學期第二次階段性檢測語文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中學高一上學期第二次階段性檢測語文試題(含解析)2024-2025學年乾縣第二中學高一上學期第二次階段性檢測

語文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務必用黑色碳素筆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座位號在答題卡上填寫清楚。

2.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

3.考試結(jié)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滿分150分,考試用時150

分鐘。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以文為詞"是后人對辛棄疾的重要評價,相關研究已非常深入。學者普遍注意到辛棄疾詞具有熔鑄經(jīng)史、善發(fā)議論、融入散文章法句法等特點。不過據(jù)筆者管見,對辛詞與四六文的關系似乎研究不多。

辛棄疾雖以詞最為著名,但其實著述頗多,諸體兼?zhèn)洹V豢上洹都谲幖吩缲?,文章留存有限。今所見者,散文有大名鼎鼎的《美芹十論》《九議》,駢文則有《賀葉留守啟》《新居上梁文》等數(shù)篇。駢體文章,宋人通稱為“四六”。宋代駢散分流,散體多用以著述,駢體多施于朝廷文書及士人交際日用。南宋時期,駢體書啟的寫作日益普遍,諸家文集多有留存。辛棄疾的四六文創(chuàng)作亦應不少,而且享有一定的時譽,一些篇章被納入選本,一些名句亦為他人借鑒。今存四六雖不多,但章句文辭頗耐細品。如《新居上梁文》云:“青山屋上,古木千章;白水田頭,新荷十頃。亦將東阡西陌,混漁樵以交歡;稚子佳人,共團欒而一笑。"想象新居落成后的優(yōu)美風景和居處其中的悠然生活,駢對工穩(wěn),文氣秀逸。

這篇《新居上梁文》既體現(xiàn)了辛棄疾以四六法為文的特點,還體現(xiàn)出辛棄疾化用前人成句的做法。文中有云:“望物外逍遙之趣,吾亦愛吾廬;語人間奔競之流,卿自用卿法?!薄拔嵋鄲畚釓]"是陶淵明《讀山海經(jīng)》中的句子,“卿自用卿法”乃《世說新語》中庾敳對王衍說過的話。二者放在一起,不但是天然佳對,而且鮮明展現(xiàn)出辛棄疾對隱逸生活的向往與對官場奔競的蔑視,算得上四六文中的俊句。此種化用前人成句的做法,正是辛棄疾詞中的拿手好戲。其《水調(diào)歌頭(我亦卜居者)》作于將遷新居不成之際,上片末尾直用孟郊《借車》中的“借車載家具,家具少于車"兩句,下片末尾直用陶淵明《讀山海經(jīng)》“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呼應將遷新居,化用自然,前后照應,呈現(xiàn)出與《新居上梁文》相似的藝術技巧。

直接移用詩句,只是辛詞化用成句的一種,更為多見的,是其對散文成句的化用。最能突出展現(xiàn)這一點的是《踏莎行·賦稼軒集經(jīng)句》。集句是宋代興盛的一種創(chuàng)作方式,將前人諸家詩句匯聚為一首新的作品,能夠展現(xiàn)創(chuàng)作者的敏捷才思。不過前人集句多從詩詞中取材,句式的選擇較為容易,而辛棄疾此詞專從儒家經(jīng)典中集句,必然要面臨剪裁轉(zhuǎn)換的問題,因而有別于一般意義上的集句,更接近于四六中的化用成句。此詞首三句云:“進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請學樊須稼。"“進退存亡”來自《易·乾·文言》;“行藏用舍"是對《論語·述而》中“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概括;“小人請學樊須稼"更見剪裁工夫,《論語·子路》載“樊遲請學稼”,待樊遲出,孔子曰:“小人哉,樊須也!"孔子認為稼穡之事只是毒端,不如禮義仁信重要。而辛棄疾不為朝廷所用,只能營建“稼軒”,自甘與“小人"為伍,其實是一種自我調(diào)侃。辛棄疾特意強調(diào)此詞專集經(jīng)句,而主旨卻在說歸隱,在對立沖突中表達理想不能實現(xiàn)的無奈。從藝術技巧上說,與詩詞集句頗為不同,而與宋四六化用成句同一機杼。

在化用成句之外,辛棄疾詞還有著好用長句的特點。好用長句同樣是宋四六特色之一。就體式而言,詞與四六文顯然不同,不過一些詞調(diào)中會包含連續(xù)幾個短句,辛棄疾常常將這樣的短句貫通起來,形成長句。這一做法在長調(diào)慢詞中較為常見,《水龍吟》是其中一例。此調(diào)上下片第三句至第八句例作四字句,諸家多用獨立短句,或稍加勾連,成為一組復句,意思上雖是一個整體,但小句也可以單獨拎出。而辛棄疾常將小句打通,如“割肉懷歸,先生自笑,又何廉也”“更想隆中,臥龍千尺,高吟才罷"(《水龍吟·用瓢泉韻戲陳仁和,兼簡諸葛元亮,且督和詞》),無論從句意上看還是從語法上看,都不能輕易抽出其中的小句。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方式,更倚重物象的描摹與鋪排,借以傳達綿密的思緒。辛棄疾將其作為長句來處理,往其中注入了更明晰的邏輯線索與文章氣勢,因而更容易形成氣脈貫通、縱橫捭闔的格局。

在一些詞中,辛棄疾甚至會順勢融入駢句。這類情況以《沁園春》最為典型。此調(diào)上下片第三句至第六句,實由一個領字帶出四個四字句,四句的安排,有前兩句、后兩句各自對仗者,也有前兩句與后兩句形成對仗者。前兩句與后兩句形成對仗者,與四六文最為接近。辛棄疾的《沁園春》以這種方式最多,有意用四六法加以安排,如形容山峰“似謝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戶,車騎雍容”(《沁園春·靈山齊庵賦,時筑偃湖未成》),前二句與后二句分別將山峰比喻為謝家子弟、司馬相如,直接從詞中抽出,便是上好的四六對句。

化用成句,好用長句,都參與著辛棄疾筆下的風云變幻。越是對宋四六的發(fā)展走向與行文風格有所了解,越能感受到辛詞背后的四六筆意。對于兼善各體的創(chuàng)作者而言,一種文體的創(chuàng)作技巧常常會或有意或無意地參與另一種文體的創(chuàng)作。這是創(chuàng)作技巧在文體間的遷移,在合適的條件下可能促成文體的發(fā)展革新。宋人常常破體為文——或以文為詩,或以詩為詞,又或以論為記、以賦為記等。這樣的文學景觀體現(xiàn)著宋代文學的集成性與豐富性。辛棄疾以四六法為詞,正是此類文學景觀中別具風采的一種。

(摘編自周劍之《辛棄疾“以四六法為詞"淺論》)

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辛棄疾作詞善于引經(jīng)據(jù)典、發(fā)表議論、運用散文式章法句法,后人評價他的創(chuàng)作具有“以文為詞”的特點。

B.從對《水調(diào)歌頭》的分析可以看出,辛棄疾雖然直接移用了前人成句來表意,但是化用自然,未妨礙自我情感的表達。

C.孔子認為“稼穡之事"是末端的小人之事,辛棄疾卻愿意與“小人”為伍,可見辛棄疾和孔子對“樊遲學稼"的看法是相同的。

D.與前人化用詩詞的集句方式不同,辛棄疾以剪裁轉(zhuǎn)換儒家經(jīng)典來集句的方式更復雜,創(chuàng)作水平也更高。

2.下列關于辛棄疾和“四六文”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辛棄疾的《稼軒集》早早地佚失,后代學者雖然知道他以詞聞名、諸體兼?zhèn)洌珔s少有對其詞與四六文關系的研究。

B駢體文章在宋代通稱“四六”,與散體用途不同,駢體多用于朝廷文書及士人交際日用,如《賀葉留守啟》。

C.感受辛棄疾詞作蘊含的四六筆意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會隨著對宋四六的發(fā)展走向與行文風格的了解而加深。

D.辛棄疾以四六法為詞的創(chuàng)作技巧,體現(xiàn)了宋代文學的集成性和豐富性,這表明宋代文學創(chuàng)作已打破了文體的界限。

3.下列選項不符合“詞中融入駢句”這一特點的一項是()

A.“但江郊雁起,漁村笛怨,寒釭委燼,孤硯生冰。"(陸游《沁園春》)

B.“被香山居士,約林和靖,與東坡老,駕勒吾回。”(劉過《沁園春》)

C.“看蓬門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細雨,夜夜孤燈。"(鄭燮《沁園春》)

D.“要小舟行釣,先應種柳;疏籬護竹,莫礙觀梅?!?辛棄疾《沁園春》)

4.《新居上梁文》在論證中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

5.請從辛棄疾詞“好用長句"的角度,結(jié)合材料分析《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上闋。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呼蘭河傳[注](節(jié)選)蕭紅

呼蘭河這小城里邊住著我的祖父。

我生的時候,祖父已經(jīng)六十多歲了,我長到四五歲,祖父就快七十了

我家有一個大花園,這花園里蜂子、蝴蝶、蜻蜓、螞蚱,樣樣都有。好看的是大紅蝴蝶,滿身帶著金粉。

蜻蜓是金的,螞蚱是綠的,蜂子則嗡嗡地飛著,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圓圓的就和一個小毛球似的不動了。

花園里邊明晃晃的,紅的紅,綠的綠,新鮮漂亮。

小的時候,只覺得園子里邊有一棵大榆樹。這榆樹在園子的西北角上,來了風,這榆樹先嘯;來了雨,大榆樹先就冒煙了。太陽一出來,大榆樹的葉子就發(fā)光了,它們閃爍得和沙灘上的蚌殼一樣了。

祖父一天都在花園里邊,我也跟著祖父在花園里邊。祖父戴一個大草帽,我戴一個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當祖父下種,種小白菜的時候,我就跟在后邊,把那下了種的土窩,用腳一個一個地溜平,哪里會溜得準,東一腳的,西一腳的,瞎鬧。有的菜種不但沒被土蓋上,反而被踢飛了。

小白菜長得非???,沒有幾天就冒了芽了。一轉(zhuǎn)眼就可以拔下來吃了。

祖父鏟地,我也鏟地;因為我太小,拿不動那鋤頭桿,祖父就把鋤頭桿拔下來,讓我單拿著那個鋤頭的“頭”來鏟。其實哪里是鏟,也不過趴在地上,用鋤頭亂勾一陣就是了。也認不得哪個是苗,哪個是草。往往把韭菜當作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草當作谷穗留著。

等祖父發(fā)現(xiàn)我鏟的那塊滿留著狗尾草的一片,他就問我:“這是什么?"我說:“谷子?!弊娓复笮ζ饋恚Φ脡蛄?,把草摘下來問我:“你每天吃的就是這個嗎?"我說:“是的。”我看著祖父還在笑,我就說:“你不信,我到屋里拿來你看。"我跑到屋里拿了鳥籠上的一頭谷穗,遠遠地就拋給祖父了,說:“這不是一樣的嗎?”祖父慢慢地把我叫過去,講給我聽,說谷穗是有芒針的。狗尾草則沒有,只是毛嘟嘟的真像狗尾巴。祖父雖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細看,也不過馬馬虎虎承認下來就是了。

一抬頭看見了一個黃瓜長大了,跑過去摘下來,我又去吃黃瓜去了。

黃瓜也許沒有吃完,又看見了一個大蜻蜓從旁飛過,于是丟了黃瓜又去追蜻蜓去了。蜻蜓飛得多么快,哪里會追得上。好在一開始也沒有存心一定追上,所以站起來,跟了蜻蜓跑了幾步就又去做別的去了。采一個倭瓜花心,捉一個大綠豆青螞蚱。

玩膩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亂鬧一陣,祖父澆菜,我也搶過來澆,奇怪的就是并不往菜上澆,而是拿著水瓢,拼盡了力氣,把水往天空里一揚,大喊著:“下雨了,下雨了。"

太陽在園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別高的,太陽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睜不開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鉆出地面來,蝙蝠不敢從什么黑暗的地方飛出來。

凡是在太陽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連大樹都會發(fā)響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對面的土墻都會回答似的。

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愿意開一個謊花,就開一個謊花,愿意結(jié)一個黃瓜,就結(jié)一個黃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個黃瓜也不結(jié),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

玉米愿意長多高就長多高,他若愿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蝴蝶隨意地飛,一會從墻頭上飛來一對黃蝴蝶,一會又從墻頭上飛走了一只白蝴蝶。它們是從誰家來的,又飛到誰家去?太陽也不知道這個。

只是天空藍悠悠的,又高又遠。

可是白云一來的時候,那大團的白云,好像撒了花的白銀似的,從祖父的頭上經(jīng)過,好像要壓到了祖父的草帽那么低。

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個陰涼的地方睡著了。不用枕頭,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臉上就睡了。

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

祖父是個長得很高的人,身體很健康,手里喜歡拿著個手杖。嘴上則不住地抽著旱煙管,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歡開個玩笑,說:“你看天空飛個家雀?!?/p>

趁那孩子往天空一看,就伸出手去把那孩子的帽給取下來了,有的時候放在長衫的下邊,有的時候放在袖口里頭。他說:“家雀叼走了你的帽啦。"

孩子們都知道了祖父的這一手了,并不以為奇,就抱住他的大腿,向他要帽子,摸著他的袖管,撕著他的衣襟,一直到找出帽子來為止。

祖父常常這樣做,也總是把帽放在同一的地方,總是放在袖口和衣襟下。

那些搜索他的孩子沒有一次不是在他衣襟下把帽子拿出來的,好像他和孩子們約定了似的:“我就放在這塊,你來找吧!”

這樣的不知做過了多少次,就像老太太永久講著“上山打老虎"這一個故事給孩子們聽似的,哪怕是已經(jīng)聽過了五百遍,也還是在那里回回拍手,回回叫好。

每當祖父這樣做一次的時候,祖父和孩子們都一齊地笑得不得了。好像這戲還像第一次演似的。

就這樣一天一天地,祖父,花園,我,這三樣是一樣也不可缺少的。

刮了風,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樣,在我卻是非常寂寞的了。去沒有去處,玩沒有玩的,覺得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長。

偏偏這花園每年都要封閉一次的,秋雨之后這花園就開始凋零了,黃的黃、敗的敗,好像很快似的一切花朵都滅了,好像有人把它們摧殘了似的。

(有刪改)

[注]這部作品創(chuàng)作于1940年,當時正值抗日戰(zhàn)爭最艱苦的階段,蕭紅身處香港,遠離家鄉(xiāng),這讓她更加思念家鄉(xiāng)和童年生活。蕭紅以自己的家鄉(xiāng)與童年生活為原型,創(chuàng)作了這部小說。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以優(yōu)美而沉郁的筆觸展現(xiàn)了祖父花園里的世界,那個世界是“我”喜歡的。

B.“我"分不清狗尾草與谷穗,祖父告訴“我”谷穗有芒針,祖父教“我”,但“我”并不細看。

C.文章寫花園里植物和動物的自由自在,也襯托了“我"無拘無束的快樂心情。

D.“祖父的眼睛……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運用比較,寫祖父的神態(tài),體現(xiàn)了祖父的心態(tài)。

7.關于文中祖父的花園,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祖父的花園記錄了“我"的童年生活,承載了祖父和“我”的親情,“我"深情地回憶、留戀祖父和花園。

B.“我”在花園里盡情玩耍,調(diào)皮、搗蛋,瞎鬧、亂鬧,祖父對此很寬容,祖父慈祥的愛滋養(yǎng)了“我"的童年。

C.“我”自由快樂的心情和“我"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只有通過花園里一件件具體的事件才能表現(xiàn)出來。

D.就像地壇是史鐵生的精神家園一樣,祖父的花園是“我”的精神家園,祖父、花園與“我"緊密相連。

8.茅盾曾評論《呼蘭河傳》“是一篇敘事詩”,請結(jié)合文本談談你對這一評論的理解。

9.蕭紅在《呼蘭河傳》中,回憶了童年時在東北家鄉(xiāng)呼蘭河城的生活,那時的“我"快樂自由但偶感“寂寞”,而回憶本身也蘊含著作者的“寂寞"。請結(jié)合文本和寫作背景簡要分析這兩種“寂寞”。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武王問太公曰:“敵人深入長驅(qū),侵掠我地,驅(qū)我牛馬;其三軍大至,薄我城下。吾士卒大恐,人民系累,為敵所虜。吾欲以守則固,以戰(zhàn)則勝。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謂之突兵。其牛馬必不得食,士卒絕糧,暴擊而前。令我遠邑別軍,選其銳士,疾擊其后。審其期日,必會于晦。三軍疾戰(zhàn),敵人雖眾,其將可虜?!?/p>

武王曰:“敵人分為三四,或戰(zhàn)而侵掠我地,或止而收我牛馬。其大軍未盡至,而使寇薄我城下,致吾三軍恐懼。為之奈何?"

太公曰:“謹候敵人,未盡至,則設備而待之。去城四里而為壘,金鼓旌旗,皆列而張。別隊為伏兵。令我壘上多積強弩,百步一突門,門有行馬。車騎居外,勇力銳士隱伏而處。敵人若至使我輕卒合戰(zhàn)而佯走令我城上立旌旗完為守備。敵人以我為守城,必薄我城下。發(fā)吾伏兵,以沖其內(nèi),或擊其外。三軍疾戰(zhàn),或擊其前,或擊其后。勇者不得斗,輕者不及走,名曰突戰(zhàn)。敵人雖眾,其將必走?!蔽渫踉唬骸吧圃?。"

(節(jié)選自《六韜·突戰(zhàn)》,有改動)

材料二:

凡與敵戰(zhàn),若便利之地,敵先結(jié)陣而據(jù)之,我后去趨戰(zhàn),則我勞而為敵所勝。法曰:“后處戰(zhàn)地而趨戰(zhàn)者勞?!?/p>

晉司空劉琨遣將軍姬澹率兵十余萬討石勒。勒將拒之,或諫曰:“澹兵馬精盛,其鋒不可當,且深溝高壘以挫其銳,攻守勢異,必獲萬全。"勒曰:“澹軍遠來,體疲力竭,犬馬烏合,號令不齊,一戰(zhàn)可擒也,何強之有!寇已垂至,胡可舍去,大車一動,豈易中還!若澹乘我之退,顧乃無暇,焉得深溝高壘乎!此謂不戰(zhàn)而自取滅亡之道?!彼鞌刂G者。以孔萇為前鋒都督,令三軍后出者斬。設疑兵于山下,分為二伏。勒率兵與澹戰(zhàn),偽收眾而北。??v兵追之,勒前后伏發(fā),夾擊,澹大敗而退。

(節(jié)選自《百戰(zhàn)奇略·勞戰(zhàn)》)

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敵人若至A使B我輕卒合C戰(zhàn)而佯走D令我E城上立F旌旗G完H為守備。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令,指命令,與《孔雀東南飛》“便言多令才"中的“令”詞性和意思均不同。

B.犬馬,文中指像狗和馬一樣,與成語“聲色犬馬"中的“犬馬”意思不同。

C.都督,是中國古代軍事長官的一種,興于三國時期,周瑜就曾任都督。

D.北,指敗逃,與《過秦論》“追亡逐北,伏尸百萬"中的“北”意思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周武王請教姜太公,在大軍突至、軍心不穩(wěn)等不利條件下應如何應戰(zhàn),姜太公認為這種是突兵,應采取突戰(zhàn)策略。

B.姜太公認為如果敵軍先分派兵力攻城,我方可以在城邑外設防抵御以迷惑敵軍,讓其認為我軍主力在防守城邑。

C.石勒即將率軍抵抗姬澹時,有人進言說姬澹的兵馬精銳,應該先修建深溝高壘,石勒認為這樣反而會自取滅亡。

D.石勒主張主動迎擊來犯之敵,任命孔萇前鋒都督,甚至下令處斬后出戰(zhàn)者,最終使得姬澹軍隊大敗而逃。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其大軍未盡至,而使寇薄我城下,致吾三軍恐懼。為之奈何?

(2)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離騷》)

14.姜太公與石勒的應敵之策有什么相同之處?請結(jié)合材料簡要概括。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5~16題。

觀雨

陳與義

山客龍鐘不解耕,開軒危坐看陰晴。

前江后嶺通云氣,萬堅千林送雨聲。

海壓竹枝低復舉,風吹山角晦還明。

不嫌屋漏無干處,正要群龍洗甲兵。

【注】本詩作于建炎四年(1130年)夏,這一年春天,金兵進逼長沙,守帥向子蛭組織了有效的防御,形勢略有好轉(zhuǎn);而作者從汴京陷落后,一路流離,此刻正在湖南邵陽。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lián)點明了詩人的身份、心境以及神態(tài)動作,隱含了時代的特點及詩人內(nèi)心的沉重。

B.頷聯(lián)描寫出壯闊的景象,詩人借夏季風云翻涌、大雨滂沱暗喻整個國家的動蕩危機。

C.尾聯(lián)詩人化用杜甫詩句,意在表現(xiàn)自己雖生不逢時、處境艱難,但對人生滿懷希望。

D.整首詩運用了擬人、雙關等手法,不僅拓寬了詩歌的意境,而且深化了詩歌的內(nèi)涵。

16.結(jié)合最后兩聯(lián),分析詩人在“觀雨"中寄寓了哪些情志。

(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十二章》中,孔子既強調(diào)了榜樣的良好作用,又強調(diào)人要自我反思的兩句是“___,___”。

(2)《大學之道》中用“___,___"兩句強調(diào)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都要把修養(yǎng)品性作為根本。

(3)自我夸耀只得一時風光,難以維持長久?!端恼隆分小癬__,”兩句充分說明了這個道理。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12分)

18.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題。

近年來,文學界對網(wǎng)絡文學的關注①,通過接受網(wǎng)絡文學參與重要評獎、吸納網(wǎng)絡文學作家進入作協(xié)等方式,明確地表達了接納并引導網(wǎng)絡文學發(fā)展的意愿。

然而,網(wǎng)絡文學的特殊性,恰恰也在這里。從過去的星星之火到如今的燎原之勢,網(wǎng)絡文學表面上以某種“自在"而“自為”的狀態(tài)在發(fā)展,實則其內(nèi)在邏輯不無矛盾。

一方面,網(wǎng)絡文學以②的氣度,容納廣闊的題材、豐富的類型和多樣的風格,簡直稱得上是“網(wǎng)絡文學"。隨便點開一個網(wǎng)絡文學網(wǎng)站,題材類型應有盡有,作品分類混亂蕪雜。有人或許會認為,分類標準的雜亂反映出兼容并包的心態(tài),這正是網(wǎng)絡文學生長壯大的根基。但從另一方面來看,網(wǎng)絡文學又始終表現(xiàn)出③的強烈沖動,以使自己區(qū)別于其他文學。他們發(fā)明了“傳統(tǒng)網(wǎng)文”的概念,形成了一套迥異于“傳統(tǒng)文學"的評價方法。

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蒲公英是一種有實用價值的植物,①它的花朵可以用來制作茶飲料,②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③它的葉子和根部也富含豐富的營養(yǎng)成分,④可以作為蔬菜食用。⑤蒲公英在全球各地都有分布,⑥據(jù)統(tǒng)計,全球有2000多種不同的蒲公英,⑦它們在歐洲、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各個角落分布。

蒲公英的種子傳播方式獨特,這是它能夠在全球范圍內(nèi)廣泛分布的原因之一。蒲公英的每個種子都附著在一根細長的絨毛上,①_____________,它會像降落傘一樣打開,減緩下落速度,使它能夠落在遠離母株的地方。

蒲公英的種子在土壤中也能長時間保持活力,這是因為它的種子外殼堅硬,可以保護內(nèi)部的胚芽不受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蒲公英的種子在落地后,會迅速吸收周圍的水分和養(yǎng)分②_____________,然后長出綠色的葉子,不久之后,就會長成一株株高大的蒲公英。

③_____________,這也是它能夠在各種環(huán)境中生存的一個重要原因。一旦蒲公英的種子發(fā)芽生長,它會迅速長出綠色的葉子和花朵。在這個過程中,蒲公英會吸收大量的陽光和水分,為它提供生長所需的能量。

19.文中第一段有三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

20.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一走出小小的縣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沒有,連一個褶皺也找不到。

天邊漸漸飄出幾縷煙跡,并不動,卻在加深。疑惑半晌,才發(fā)現(xiàn),那是剛剛化雪的山脊。地上有一些奇怪的凹凸,越來越多,終于構(gòu)成了一種令人驚駭?shù)匿侁?。我猜了很久,又走近前去蹲下身來仔細觀看,最后得出結(jié)論:那全是遠年的古戰(zhàn)場留下的墳堆。

我在望不到邊際的墳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現(xiàn)出如雨的馬蹄,如雷的吶喊,如注的熱血。隨之,更多的圖像接連而來:中原慈母的白發(fā),江南春國的遙望,湖湘稚兒的夜哭;故鄉(xiāng)柳蔭下的訣別,將軍咆哮時的怒目,丟盔棄甲后的軍旗……這一切,隨著一陣煙塵,又一陣煙塵,都飄散遠去。

21.文中“煙跡”與“煙塵"都用到了“煙”字,意蘊卻全然不同,請結(jié)合文段加以分析。

22.有時標點的使用可以增強語言的表現(xiàn)力。請分析文中畫橫線句子中的冒號是怎樣增強表現(xiàn)力的。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尚書》說:“滿招損,謙受益。"驕傲自滿本為“加”,結(jié)果卻是“落后受損”,實為“減”;謙遜虛心本為“減”,但結(jié)果是“進步受益”,表現(xiàn)為“加"??梢?,加有時意味著減,減則是為了更好地加;是加是減,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以上論述對我們具有啟示意義。請結(jié)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D

2.D

3.B

4.①作為例證,精準恰當?shù)卣撟C了辛棄疾以四六法為文的特點和善于化用前人成句的做法;②從論證辛棄疾為文的特點巧妙自然地引出對他作詞特點的分析。

5.【參考示例】①連續(xù)的幾個短句貫通,形成長句,從句意和語法上看,不能從長句中抽出其中的短句,如“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三個短句形成一個長句,構(gòu)成完整的句意。②將物象作為長句來處理,形成氣脈貫通、縱橫捭闔的格局,如“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中“金戈鐵馬”物象作為長句處理,表達詩人對歷史人物的

贊揚,氣勢豪邁。

6.A【解析】本題考查分析鑒賞小說相關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俺劣舻墓P觸"分析不當,應是“輕快的筆觸”。

7.C【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分析小說特定內(nèi)容的能力。“只有通過花園里一件件具體的事件才能表現(xiàn)出來"分析不當,文章既有敘事抒情,又有借景抒情,對花園中景物的描寫也表現(xiàn)了“我”自由快樂的心情和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

8.①語言詩化,富有節(jié)奏感和韻律美。文中多處運用復沓手法,如“祖父戴一個大草帽,我戴一個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營造出詩性韻味。②敘事生動,描繪了充滿趣味的童年生活,表現(xiàn)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情調(diào),富有詩情畫意。如“黃瓜也許沒有吃完,又看見了一個大蜻蜓從旁飛過,于是丟了黃瓜又去追蜻蜓去了”。(每點2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給分)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分析小說文體特色的能力。首先通讀小說,感受文體特色;然后圍繞評論的關鍵詞“敘事詩”,進行梳理分析;最后概括答案,簡要作答。

9.①“我”在呼蘭河城,在祖父的花園里快樂自由,歡度童年,但偶感“寂寞":“刮了風,下了雨”,沒有去處,沒有玩的,“我"度日如年,倍感寂寞;花園每年都要封閉一次,秋雨之后花開始凋零,花園逐漸失去生機,讓“我”感到失落和寂寞。②對童年生活的回憶本身也蘊含著作者的“寂寞":蕭紅創(chuàng)作《呼蘭河傳》時,國家戰(zhàn)亂,她遠離家鄉(xiāng),以自己的家鄉(xiāng)與童年生活為原型創(chuàng)作,對童年時在呼蘭河城快樂美好生活的回憶反映了對故鄉(xiāng)和親人的思念,透露出深深的寂寞感。(每點3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給分)

【解析】本題考查分析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首先通讀小說,尋找有關句段;然后結(jié)合文本和寫作背景,理解兩種“寂寞”;最后結(jié)合具體內(nèi)容分析,簡要作答。

【答案】10.ADG

11.D12.A

13.(1)其主力部隊尚未完全到達,而使一部兵力逼近我城下,致使我全軍恐懼。應該怎么辦?

(2)不了解我也就算了,只要我的心確實是美好的。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加長我長長的佩帶。

14.姜太公和石勒都抓住了敵人的弱點,采取針對性措施,且都設置伏兵,假裝敗逃誘敵深入,最終夾擊敵軍。

【解析】

【分析】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敵人如果到來,可先派我輕裝部隊迎戰(zhàn),隨即佯裝不敵敗退,并令我守軍在城上豎立旗幟,充分做好防守準備。

“敵人"作主語,“至”作謂語,意為敵軍如果到來,作為假設關系的前一分句結(jié)構(gòu)完整,應在A處斷開;

“使我……"令我……”都領起敵軍到來后我方的反應,前后句式一致,二者中間需停頓,D處斷開;

“我城上"作狀語,“立”作謂語,“旌旗"作賓語,賓語后G處斷開。

故選ADG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文學文化常識以及一詞多義的能力。

A.正確。動詞,命令。/形容詞,美好的。句意:命令我駐扎在遠方的其他部隊。/口才很好,有很多美好的才能。

B.正確。像狗和馬一樣。/養(yǎng)狗,騎馬。句意:像狗和馬一樣實屬烏合之眾。/歌舞,女色,養(yǎng)狗,騎馬,泛指舊時統(tǒng)治階級的淫樂方式。

C.正確。

D錯誤。敗逃。/敗逃的軍隊。句意:他們的將領也必定由于戰(zhàn)敗而逃走。/追逐敗逃的軍隊,倒地的尸體有百萬。

故選D。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A.“應采取突戰(zhàn)策略”錯誤?!巴粦?zhàn)"一詞出現(xiàn)在材料一最后一段,根據(jù)姜太公和周武王的對話可知其是應對“敵人分為三四”進攻時提出的策略,而不是應對突兵時提出的策略。

故選A。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盡”,完全;“薄”,接近、逼近;“致”,致使;“為之奈何”,應該怎么辦。

(2)“不吾知”,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是“不知吾”;“茍”,如果;“信”,確實;“高"長”,都是形容詞作動詞,加高,加長;“余冠之岌岌"余佩之陸離”都是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是“岌岌之余冠"陸離之余佩”;“岌岌”,高高的樣子;“陸離”,長長的樣子。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第一步:明確姜太公和石勒的應敵之策。

材料一中,姜太公認為面臨突兵時,“其牛馬必不得食,士卒絕糧,暴擊而前”,采取“令我遠邑別軍,選其銳士,疾擊其后……三軍疾戰(zhàn)”之策;面臨“敵人分為三四"進攻時,采取“設備而待之……別隊為伏兵……使我輕卒合戰(zhàn)而佯走……或擊其前,或擊其后”之策。

材料二中,石勒認為敵軍“體疲力竭,犬馬烏合,號令不齊”,采取“設疑兵于山下,分為二伏……偽收眾而北……勒前后伏發(fā),夾擊”之策。

第二步:歸納得出共同之處。由以上內(nèi)容分析可知,姜太公和石勒都抓住了敵人的弱點,采取針對性措施,且都設置伏兵,假裝敗逃誘敵深入,最終夾擊敵軍。

參考譯文:

材料一:

武王問太公說:“敵兵長驅(qū)直入,侵占我土地,搶奪我牛馬;敵人大軍蜂涌而來,迫近我城下。我軍士兵大為恐懼,民眾被拘禁成為俘虜。我想要做到防守穩(wěn)固,只要進行戰(zhàn)斗就能勝利。該怎么辦呢?"

太公答道:“像這類敵軍,叫做突襲性的敵軍。它的牛馬一定缺乏飼料,它的士卒一定沒有糧食,所以一直兇猛地向我軍發(fā)動進攻。命令我駐扎在遠方的其他部隊,挑選精銳的士兵,迅猛地襲擊敵人的后方。計算好會攻的時間,務必使其在夜色昏暗的時候與我會合。全軍迅速猛烈地同敵戰(zhàn)斗,敵人人數(shù)雖然眾多,敵將也可以被我俘虜?!?/p>

武王問:“如果敵軍分為三、四部分,以一部向我發(fā)動進攻以侵占我方土地,以一部駐止以掠奪我牛馬財物,其主力部隊尚未完全到達,而使一部兵力逼近我城下,致使我全軍恐懼。應該怎么辦?"

太公答道:“應仔細觀察敵人情況,在敵人尚未完全到達前就完善守備嚴陣以待。在距離城四里的地方構(gòu)筑營壘,金鼓旌旗,都布設張揚起來。另派一隊人馬為伏兵。令我方營壘上的部隊多集中強弩,每百步設置一個供部隊出擊的暗門,門前安放拒馬等障礙物,戰(zhàn)車、騎兵配置在營壘外側(cè),勇銳士兵隱蔽埋伏起來。敵人如果到來,可先派我輕裝部隊迎戰(zhàn),隨即佯裝不敵敗退,并令我守軍在城上豎立旗幟,充分做好防守準備。敵人因此將認為我方主力在防守城邑,其軍必定進逼到我城下。這時我方應突然出動伏兵,或突擊敵軍中樞,或攻擊敵人的外圍。同時再令我全軍迅猛出擊,奮勇戰(zhàn)斗,既攻擊敵人的正面,又攻擊敵人的后方。使敵人中勇猛的無法戰(zhàn)斗,輕快的來不及逃跑,這種戰(zhàn)法稱為突戰(zhàn)。敵人人數(shù)眾多,他們的將領也必定由于戰(zhàn)敗而逃走?!蔽渫跽f:“說得真好??!"

(節(jié)選自《六韜·突戰(zhàn)》,有改動)

材料二:

大凡對敵作戰(zhàn),如果有利地形已為敵人搶先列陣而占領,我軍在后匆忙趕去交戰(zhàn),就會因為疲勞被動而被敵人所戰(zhàn)勝。誠如兵法所說:“后到戰(zhàn)場倉促應戰(zhàn)的就疲勞被動?!?/p>

西晉時期,司空劉琨派遣將軍姬澹率兵十余萬(實為劉琨所發(fā)晉軍的總兵力數(shù))進討石勒。石勒將要率兵抵抗,有人向他建議說:“姬澹兵馬精銳強盛,其鋒芒銳不可當,應當構(gòu)筑深溝高壘以挫折敵人鋒銳,從而促使雙方攻守形勢發(fā)生變化,這樣必定可以獲得全勝。"石勒說:“姬澹部隊遠道而來,已經(jīng)精疲力竭,像狗和馬一樣實屬烏合之眾,缺乏統(tǒng)一號令,可以一戰(zhàn)將其擒獲,哪里還稱得上精銳強盛!現(xiàn)在敵人已經(jīng)來到,怎么可以放棄這個擊敵的好機會,況且大軍一經(jīng)行動,又怎么容易中途退還!倘若姬澹乘我們退還之機而襲擊我們,我們將處于自顧不暇的困難境地,哪里還能構(gòu)筑深溝高壘以抗御敵人!你的這個建議實質(zhì)是個不戰(zhàn)而自取滅亡的辦法。”石勒說完便殺了提建議的人。派遣孔萇為前鋒都督,明令全軍凡是后出戰(zhàn)者一律處斬。于是搶先于山上設置疑兵迷惑敵人,分別埋伏兩支部隊。石勒親率士兵正面迎戰(zhàn)姬澹軍,剛一交戰(zhàn)便偽裝兵敗而后退。姬澹揮軍隨后追擊,石勒所設伏兵前后奮起,實施夾擊,姬澹軍猝不及防,大敗而逃。

(節(jié)選自《百戰(zhàn)奇略·勞戰(zhàn)》)

15.C(“意在表現(xiàn)自己雖生不逢時、處境艱難,但對人生滿懷希望"錯誤。此處更多地是要表現(xiàn)詩人對時局的關切,希望國家局勢好轉(zhuǎn))

16.①頸聯(lián)描寫詩人看到的雨中之景,竹子在狂風暴雨中頑強地挺立,山角處露出了光明,說明雨中萬物并沒有完全屈服,表現(xiàn)了詩人對時局的關注,寄寓了不屈的情志;②尾聯(lián)詩人不嫌雨大屋漏,希望龍送風雨,清洗兵甲,暗寓詩人對扭轉(zhuǎn)時局、重振山河的渴望。(每點3分,言之成理,酌情給分)

17.(1)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3)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答案】①與日俱增②海納百川③標新立異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

第①處,結(jié)合后文“通過接受網(wǎng)絡文學參與重要評獎、吸納網(wǎng)絡文學作家進入作協(xié)等方式,明確地表達了接納并引導網(wǎng)絡文學發(fā)展的意愿”可知,此處語境指關注度越來越高,故此處可填“與日俱增"。與日俱增:用于人的思想感情,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增長。

第②處,語境形容氣度,后句有“容納廣闊的題材、豐富的類型和多樣的風格”,故此處可填“海納百川"。海納百川:指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條江河之水。比喻包容的東西非常廣泛,而且數(shù)量很大,也指心胸寬廣。

第③處,語境“以使自己區(qū)別于其他文學”強調(diào)與眾不同,故此處可填寫“標新立異"。標新立異:原義為表明自己新穎的義理,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后來也指故意提出新奇的見解,表示自己與眾不同。

【答案】19.②應改為“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功效”;③將“富含"改為“含有”;⑦應改為“它們分布在歐洲、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各個角落"

20.①當蒲公英的種子在空中飄蕩時②在土壤中扎下根③蒲公英的生長速度非???/p>

【解析】

【1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第一段有三處表述不當:

一是②賓語殘缺,應改為“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功效”;

二是③語義重復,將“富含"改為“含有”;

三是⑦語序不當,應改為“它們分布在歐洲、亞洲、北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