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害特定紀念品給予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研究_第1頁
損害特定紀念品給予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研究_第2頁
損害特定紀念品給予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研究_第3頁
損害特定紀念品給予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研究_第4頁
損害特定紀念品給予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摘要:本文由兩則案件引出財產(chǎn)性精神損害賠償問題。根據(jù)違約與侵權二元劃分的傳統(tǒng)民法理論,合同之訴不得請求精神損害賠償。但一些違約行為所造成的精神損害是客觀存在的,對財產(chǎn)性精神損害不予賠償不符合民事權利救濟的基本原則。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條規(guī)定了損害具有人格象征意義的特定紀念物品,受害人可以請求精神損害撫慰金賠償。這一司法解釋規(guī)定具有重大理論與實踐意義,本文將進一步討論具有人格象征意義的特定紀念品在司法實踐中如何具體界定以及在認定中應嚴格限制把握三大原則。

關鍵詞:違約;侵權;精神損害賠償;人格象征意義

一、由兩則案件引出的問題

案例一:在唐山地震后,一個地震孤兒保留有其父母的一幀結婚紀念照。該孤兒將該照片送到照相館放大,結果照相館將照片弄丟,使孤兒受到嚴重精神損害。照相館僅對照片實際損失進行賠償,不過賠償幾十元而已,遠不足以救濟受害人的精神損害。

案例二:原告李海健等9人參加了被告羊城旅游公司組織的衡山旅游活動。旅游中,被告擅自把景點由8處減少為3處,而且居住條件惡劣,男女混住一屋。返程中,在事先未告知的情況下,導游未隨團而讓原告自行返回。原告訴至法院,要求賠償全部旅游費用、賠禮道歉并賠償精神損害及未觀賞5個景點的費用。法院只支持了原告的部分訴求,沒有支持其精神損害賠償要求。

以上兩則案例都涉及到違約之訴精神損害賠償問題,涉及到財產(chǎn)性精神賠償問題。精神損害賠償是民事主體因其人身權利或具有特定紀念意義的財產(chǎn)權受到不法侵害,使其精神利益減損或遭受精神痛苦,要求侵權人通過財產(chǎn)賠償?shù)确椒ㄟM行救濟和保護的民事法律制度。[1]

二、傳統(tǒng)民法對違約之精神損害賠償?shù)膽B(tài)度和典型學說

傳統(tǒng)民法認為,只有在侵權責任中才存在精神損害賠償問題,而對于違約中的精神損害賠償問題則一直持懷疑和否定態(tài)度,具體有以下學說作為理論支持:

第一、不可預見說。合同法對于違約賠償限制的經(jīng)典規(guī)則之一就是可預見規(guī)則。而精神損失是違約當事人在訂約時候無法或難以預見的,從交易風險角度,精神損害是不可預見的。

第二、難以計算說。精神損害不像有形財產(chǎn)損害,可以利用市場價值或其他客觀評價途徑予以估算,因為可以確定一個明確的損失額。精神損害具有無價性,難以以金錢計算,受害人在訂約時根本無法約見,會形成極大的交易風險。

第三、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說。這種觀點認為因為違約而產(chǎn)生精神損害問題時,侵權行為也同時存在了,因此由受害方擇一行使則可。

以上幾種學說都是對違約之精神損害賠償問題持否定態(tài)度的。大多數(shù)國家如德國、法國、日本等都不承認違約之精神損害賠償。其理論依據(jù)是違約行為給當事人一方造成的主要是財產(chǎn)損害,財產(chǎn)損害以財產(chǎn)予以填補,受到損害的一方足以得到補償,不應再要求精神損害賠償。極少數(shù)國家承認違約的精神損害賠償,但其理論上的解釋仍是按照侵權行為的方向思考。例如,英美法學者主張一方因違約給另一方造成精神損害的,另一方可以行使賠償請求權,不過這種賠償是名義上的,表面上是一種違約賠償責任,實質(zhì)上應視為一種侵權賠償責任。[2]但一些國際性的立法文件中,明確承認了違約責任上對非財產(chǎn)損害的賠償。如1994年國際司法協(xié)會《國際商事合同通則》第7.4.4條(完整賠償)規(guī)定和1996年《歐洲合同法原則》

第三,源于特定人智慧的財產(chǎn)。通常一部作品是作者思想、精神風貌的反映,但事實上,在知識產(chǎn)權最開始出現(xiàn)實際上是作為財產(chǎn)權給予保護的,人格利益沒有體現(xiàn)。侵犯著作權人身權可能造成著作權人的財產(chǎn)損失,也可能造成著作權人精神利益的損害,而且在某種程度上還主要是精神利益的損害。如歪曲、篡改他人作品,不一定必然引起作品銷量下降,反而會增加,但卻嚴重侵害了作者的精神利益。[7]

為了防止財產(chǎn)性精神損害賠償?shù)臑E用,人民法院在審理具有人格象征意義的特定紀念物品,因侵權行為而永久性滅失或者毀損請求賠償精神損害案件過程中,應對其予以適度限制。除了可預見性、因果關系、過失相抵、減損規(guī)則等一般法律規(guī)則限制外,還應當包括以下原則:其一,商事合同限制原則。除當事人另有約定外,一般不支持商事合同之外的財產(chǎn)性精神損害賠償訴求;其二,自然人主張原則。受害方若為法人或非法人組織,亦不應支持其財產(chǎn)性精神損害賠償要求;其三,嚴重性原則。精神損害必須比較嚴重,如果屬于輕微的精神損害,根據(jù)法律不問小事原則,應將其排除在外。

注釋:

[1]王澤鑒著;《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8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68頁。

[2]楊立新著;侵權法論[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參見《艾新民訴青山殯儀館丟失寄存的骨灰損害賠償糾紛案》,載人民法院案例選[C].(總第5輯),人民法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83-86頁

[4]參見《馬立濤訴鞍山市鐵東區(qū)服務公司夢真美容院美容損害賠償糾紛案》,載人民法院案例選[C].(總第7輯),人民法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89-90頁。

[5]王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