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閱讀(解析版)-2023年浙江中考語文復習專練_第1頁
科幻小說閱讀(解析版)-2023年浙江中考語文復習專練_第2頁
科幻小說閱讀(解析版)-2023年浙江中考語文復習專練_第3頁
科幻小說閱讀(解析版)-2023年浙江中考語文復習專練_第4頁
科幻小說閱讀(解析版)-2023年浙江中考語文復習專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熱點08科幻小說閱讀(解析版)

(建議用時:30分鐘)

rfi-.

命題趨勢

現代文閱讀??嘉恼骂愋?,科幻小說也是通俗小說的一種,與一般的傳統(tǒng)小說不同,其特殊性在于它

與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有著直接的聯系,能讓讀者間接了解到科學原理一一但它又是一種文藝創(chuàng)作,文筆夾雜

著一絲對未來想象的感性。

從抒寫幻想的方式來看,它應歸屬于浪漫主義文學的范疇。一些優(yōu)秀的科幻小說也像優(yōu)秀的浪漫主義

作品一樣,扎根于社會現實,反映社會現實中的矛盾和問題。其中某些杰出的科幻小說,往往能在科學技

術發(fā)展的方向上,提供若干有參考價值的預見。有時,某些科學發(fā)明尚未出現,科幻小說里則已經進行生

動的描繪,如潛水艇、機器人、宇宙航行等。

滿分技巧

小說的基本要素: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描寫,主題……

科幻的基本要素:想象,續(xù)寫……

閱讀的基本要素: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①科幻小說的續(xù)寫要求

首先,不能將科幻小說與科普作品等同起來。

其次,閱讀科幻小說要注意科幻小說的創(chuàng)意,提高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然后,閱讀科幻小說仍然要關注現實,將科幻思維融入日常生活中,提高處理疑難事物和人

際關系的能力。

最后,不要把災難題材的科幻小說與宣傳世界末日的異端邪說相等同。

②科幻小說中提出問題的題型要求

發(fā)問必有緣由;

發(fā)問立足文本;

發(fā)問為引思考;

發(fā)問合理得體。

一、現代文閱讀(共0分)

在推選“最具挑戰(zhàn)精神”人物活動中,第四組同學想要推薦下文的馮帆,請一起完成推薦任務。

山①在那兒

劉慈欣

①馮帆②站在救生艇上,目送著藍水號③遠去,他原準備在其上度過一生的。另一邊,在太空中的巨型飛

船④下面,海水高山靜靜地聳立著,仿佛億萬年來它一直就在那兒。

②當感覺到救生艇的甲板在水坡上傾斜時,馮帆縱身一躍,跳入被外星飛船的光芒照得藍幽幽的海

中。

③他要成為第一個游泳登山的人。

④現在,已經看不到海山的山頂,馮帆在水中抬頭望去,展現在他面前的,是一面一望無際的海水

大坡,坡度有45度,仿佛是一個巨人把海洋的另一半在他面前掀起來一樣。

⑤馮帆用最省力的蛙式游著。他大概算了一下,從這里到頂峰有13公里左右,爬坡不比平地,不進

則退,登上頂峰幾乎是不可能的,但馮帆不后悔這次努力,能攀登海水珠峰,本身已是自己登山夢想的

一個超值滿足了。

⑥這時,馮帆有某種異樣的感覺。他已明顯地感到了海山的坡度在增加,身體越來越隨著水面向上

傾斜,游起來卻沒有感到更費力。回頭一看,看到了山腳的已經落下了帆的救生艇,仍然穩(wěn)穩(wěn)地停在水

坡上,沒有滑下去。他試著停止了游動,發(fā)現自己也沒有下滑,而是穩(wěn)穩(wěn)地浮在傾斜的水坡上!馮帆一

砸腦袋,罵自己是白癡:既然水坡上呈流體狀態(tài)的海水不會下滑,上面的人和船怎么會滑下去呢?現在

馮帆知道,海水高山是他的了。

⑦外星飛船的引力與地球引力相互抵消,使得斜坡面方向的重力逐漸減小,這種重力的漸減抵消了

坡度,使得重力對水坡上的物體并不產生使其下滑的重力分量。

⑧馮帆繼續(xù)向上游,隨著重力的減小,身體變輕了,游動變得更輕松。馮帆游泳時濺起的水花下落

的速度變慢了,水坡上海浪起伏和行進的速度也在變慢。

⑨隨著風力的增長,水坡上開始出現排浪。[A]在低重力下,海浪的高度增加了許多。形狀也發(fā)生了

變化,變得薄如蟬翼,在緩慢的下落中自身翻卷起來,像一把無形的巨刨在海面上推出的一卷卷玲瓏別

透的刨花。海浪并沒有增加馮帆游泳的難度,浪的行進方向是向著峰頂的,推送著他向上攀游。隨著重

力的進一■步減小,更美妙的事情發(fā)生了:[B]薄薄的海浪不再是推送馮帆,而是將他輕輕地拋起來,有一

瞬間他的身體完全離開了水面,旋即被前面的海浪接住,再拋出,他就這樣被一只只輕柔而有力的海之

手傳遞著,快速向峰頂進發(fā)。峰頂就是風暴眼,是平靜的!

⑩馮帆已經掌握了在浪尖飛躍的技術,他從一個浪峰躍向另一個浪峰,又“攀登”了20分鐘左右,

已經走過了三分之二的路程,渾圓的峰頂看上去不遠了,它在外星飛船撒下的光芒中柔和地閃亮,像是

等待著他的一個新的星球。

⑩馬帆進行了最后的一次飛躍,他正在被吹向氣旋的中心。當馮帆飄進風暴眼時,風力突然減小,

托著他的無形的氣流之手松開了,馮帆向著海水高山的峰頂墜下去,在峰頂的正中扎入了籃幽幽的海水

中。

?馬帆在水中下沉著,過了好一會兒才開始上浮,這時周圍已經很暗了。當窒息的恐慌出現時,馮

帆突然意識到了他所面臨的危險。入水前的最后一口氣,也支撐不到自己浮上水面,死亡的恐懼壓倒了

一切。就在這時,他發(fā)現身邊有幾個銀色的圓球正在與自己一同上浮,最大的一個直徑有一米左右,馮

帆突然明白這些東西是氣泡!低重力下的海水中有可能產生很大的氣泡。他奮力游向最大的氣泡,將頭

伸過銀色的泡壁,立刻能夠順暢地呼吸了!馮帆乘著上升的氣泡升上天空,升上了海面。在低重力下他

沖上了水面近一米高,再緩緩落下來。

須管怎么樣,馮帆想,我登頂成功了。

(節(jié)選自《劉慈欣作品集?山》有刪改)

注釋:①山:外里飛船入侵地球,拉起海水形成一座比珠穆朗瑪峰還要高的海水高山。②馮帆:海洋地

質工程師。大學時曾組織登山隊攀登珠穆朗瑪峰,最后全隊四人死亡,自己成為隊中惟一的生還者。畢

業(yè)后為逃避山來到太平洋上,以船為家。③藍水號:即“藍水號”考察船,馮帆的海上工作地。④巨型飛

船:外星人的飛船。

【推薦指南?了解經歷】

1.了解人物,需先了解他的經歷。請完成馮帆挑戰(zhàn)活動的思維導圖。

【推薦指南?藝術特色】

2.理解人物,需關注作品的藝術特色。請根據你的閱讀體驗,結合小說中的相關內容,完成下面表格。

科幻小說,正是通向科學之美的一座橋梁,它把這種美從方程式中釋放出來,以文學形式展現在大眾

面前。(劉慈欣)

《帶上她的眼睛》《海底兩萬里》《山在那兒》

目特色

示例:“眼睛”就是一副傳感眼

科學性①一②—

鏡。

善于設置懸念和伏筆③一善于渲染自然偉力

示例:小姑娘對花草溪水微風示例:運用了大量的語言、動作、從文中劃線的A、

文學性

的激動不已,為下文她困在地神態(tài)等描寫,塑造了一個剛毅堅B句中任選一句賞

心的謎底揭開做了鋪墊,表現強、鎮(zhèn)定沉著、樂觀自信、崇尚自析小說的文學性。

了小女孩樂觀的精神由獨立的英雄形象。④一

【推薦指南?理解寓意】

3.與眾不同的挑戰(zhàn)對象——比珠穆朗瑪峰還要高的“海水高山”,讓馮帆的挑戰(zhàn)更具價值。請結合全

文和鏈接材料探究“山”的含義。【鏈接材料】

山在那兒,總會有人去登的。登山是智慧生命的一個本性,他們都想站得更高些,看得更遠些,這

并不是生存的需要。進化賦予智慧文明登高的欲望是有更深的原因的。

(劉慈欣《山》)

【推薦指南?撰寫薦詞】

4.小說刻畫的馮帆是一個“登山者”,更是一個“前行者”,他的精神激勵著你我。請結合人物形象特點及

其影響力,撰寫一份推薦馮帆為“最具挑戰(zhàn)精神人物”的推薦詞。

【答案】1.①不后悔;②停止游動,觀察周圍;③根據發(fā)現,繼續(xù)上游;④懼怕而恐慌。2.示

例:鸚鵡螺號船的驅動完全靠電力供給,而電力則是從海水提取鈉,將鈉與汞混合,組成一種合金再轉

化成電,儲存在電池里。示例:外星飛船的引力與地球引力相互抵消,出現了低重力狀態(tài)。善于

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示例一:A句運用比喻,生動形象的寫出了水坡上的排浪現象,神奇而美妙,暗示

在自然偉力作用下登山將是一件愉悅自在的事。示例二:B句中“接”“拋”“傳遞”等動詞,傳神的寫出了馮

帆在低重力下的海浪中下落上升的情景,既溫柔又有力,表現在自然偉力作用下登山者的輕快和自

由。3.示例:“山”指馮帆攀登的“水山”或珠穆朗瑪峰;指馮帆攀登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這些困難具體

包括前所未有的山的高度、峰頂墜落的死亡危險等;更指馮帆重啟的登頂夢想一挑戰(zhàn)自己,完成未盡

的登山心愿。從鏈接材料可知,登山是智慧生命的本性,想站得更高些,看得更遠些,因此,山還指所

有智慧生命對更高更遠的追求,想要去探索和挑戰(zhàn)的未知領域。想要突破和超越的極限。4.示例:馮

帆開了登水山的先河,明知前路艱險充滿未知,依然積極樂觀,信念堅定,敢于拼搏;面對困境,他判

斷準確,冷靜沉著,最終突破極限,探索出新道路。馮帆身上這種超越自我、探索未知又極具智慧的挑

戰(zhàn)精神,是一股強大的力量,能指引我們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更好的前行,激勵我們去創(chuàng)造人生更多的

可能。因此推薦馮帆為“最具挑戰(zhàn)精神人物”。

【解析】1.本題考查文段內容的梳理與概括。結合給定的內容進行分析,“登山路”指馮帆攀登海山的經

過,而“心路”指在馮帆的攀登過程中的心態(tài)的變化。

(1)結合第⑤段中“他大概算了一下,從這里到頂峰有13公里左右,爬坡不比平地,不進則退,登上頂

峰幾乎是不可能的,但馮帆不后悔這次努力”分析,這里馮帆在計算攀登時的距離,而句中“馮帆不后悔這

次努力”直接體現出他的心態(tài)為“不后悔”。

(2)結合第⑥段中“現在馮帆知道,海水高山是他的了”分析,可知馮帆此時心態(tài)自信,可定位出第二空

的答題區(qū)域為第⑥段,結合第⑥段中“他試著停止了游動,發(fā)現自己也沒有下滑,而是穩(wěn)穩(wěn)地浮在傾斜的

水坡上”分析,可概括出馮帆停止了游動,穩(wěn)穩(wěn)地浮在水坡上。

(3)結合第⑦段中“身體變輕了,游動變得更輕松”分析,可概括此時馮帆游動更輕松,同時定位出第三

空區(qū)域,根據“馮帆繼續(xù)向上游,隨著重力的減小,身體變輕了“,可知馮帆此時的攀登路徑是“向上游”。

(4)結合第盛中“馮帆在水中下沉著,過了好一會兒才開始上浮,這時周圍已經很暗了”“當窒息的恐慌

出現時,馮帆突然意識到了他所面臨的危險”分析,馮帆在面對上沉下浮時,出現了恐慌的情緒。

2.本題考查名著內容的識記。

結合已給出的內容提示,應找出科幻作品中出現的科學現象,這些科學現象應該是客觀存在的,帶給人

以便利。示例中“‘眼睛'就是一副傳感眼鏡”,傳感眼鏡就是除了視覺外還能夠通過采集帶著它的人的腦電

波,把觸覺和味覺嗅覺聽覺一同傳遞出去,可以借助外力感知到更豐富多彩的世界?!逗5變扇f里》中具

有科學性的是鸚鵡螺號利用鈉發(fā)電。小說中描述鸚鵡螺號為長70米,寬8米的細長紡錘型潛艇,航行性

能極好,最高航速可達50海里每小時。這是一艘理想化的潛艇,船的驅動完全靠電力供給,而電力則是

從海水提取鈉,將鈉與汞混合,組成一種用來替代本生蓄電池單元中鋅元素的合金,再轉化成電后取得

的,儲存在電池里?!渡皆谀莾骸分芯哂锌茖W性的是“外星飛船的引力與地球引力相互抵消,出現了低重

力狀態(tài)”,地球的引力是豎直向下的,一旦脫離重力的影響那么物體可能出于漂浮的狀態(tài),如太空艙的失

重狀態(tài)。

結合示例中“運用了大量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描寫,塑造了一個剛毅堅強、鎮(zhèn)定沉著、樂觀自信、崇尚

自由獨立的英雄形象”分析,這里是人物形象的分析。而《海底兩萬里》是凡爾納的代表作之一,小說中

情節(jié)設置古怪離奇,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充滿神秘色彩的海底世界,語言生動有趣,同時人物塑造也極其

傳神,故第三空可填善于塑造典型人物形象。

結合給出的“善于渲染自然偉力”,應重點分析出以怎樣的方式展現自然的宏偉。賞析語句時應重點分析所

呈現的表現手法,結合語境進行分析,從而闡述出作者的表達意圖。A句“在低重力下,海浪的高度增加

了許多。形狀也發(fā)生了變化,變得薄如蟬翼,在緩慢的下落中自身翻卷起來,像一把無形的巨刨在海面

上推出的一卷卷玲瓏別透的刨花”中,將排浪比作“一卷卷巨大的刨花”,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排浪具

體化,結合前文中“隨著風力的增長,水坡上開始出現排浪”分析,這里形象貼切的描繪出排浪的奇特壯

觀。B句中,運用了“拋、接、拋出、傳遞”等詞語,這是動作描寫;結合前文中“浪的行進方向是向著峰

頂的,推送著他向上攀游”分析,寫出馮帆在海浪之中上沉下浮的情景,展現他借助自然偉力攀登的輕

松。

3.本題考查詞語的含義。理解詞語的含義要結合具體的語境進行分析。

結合注釋中“外里飛船入侵地球,拉起海水形成一座比珠穆朗瑪峰還要高的海水高山”分析,從表面上看,

這里的“山”指馮帆攀登的海水高山或是珠穆朗瑪峰。題干中提到,山也是“與眾不同的挑戰(zhàn)對象”,馮帆要

進行的是艱難的攀登過程,從人與山的關系上看,爬山所要經歷的艱難困苦也是山的一部分,馮帆堅持

要攀登海山,結合注釋中“大學時曾組織登山隊攀登珠穆朗瑪峰,最后全隊四人死亡,自己成為隊中惟一

的生還者”分析,爬山正是馮帆一直未完成的心愿。結合鏈接材料中“登山是智慧生命的一個本性,他們都

想站得更高些”可知,登山也代表著人類想要實現自我超越。

4.本題考查推薦詞的寫作。

推薦詞的寫作需要有針對性和目的性,能夠結合題目要求,圍繞著中心話題,選擇有典型的信息材料,

語言務必簡潔明了。

示例:馮帆面對海水高山,毅然決定攀登,明知過程困難重重,仍然堅持初心不改。面對漫長的攀爬道

路,他準確判斷,樂觀積極;面對風浪,面對危險,他沉著冷靜,準確判斷,最終戰(zhàn)勝困難。馮帆的身

上有一種不向命運低頭,勇敢挑戰(zhàn)極限、探索未知的精神和勇氣,能指引著我們在面對未知時勇于面

對,發(fā)現自我。因此我推薦馮帆為“最具挑戰(zhàn)精神人物”。

現代文閱讀。

沙漠奇遇

[俄]伊?羅索霍瓦茨基

⑴起伏的地平線上殘留著一抹血紅,夕陽西沉,綻射出幾束長長的余暉,和大地告別。

⑵考古學家米哈伊爾?葛利戈里耶維奇站在巨大無比的兩座雕像腳邊,他環(huán)顧四周的沙丘,隱隱地

感到:這兒有什么東西發(fā)生了變化。究竟是什么呢?他卻無法確定。惶恐不安的感覺占據了他的心頭。

米哈伊爾端詳著巍巍聳峙的雕像,竭力回憶5年前的情景。

⑶當時米哈伊爾參加了沙漠考查隊,但他和另外兩名考查隊員在沙漠中迷了路。就在這時候,他們

偶然在沙丘之間發(fā)現了這兩座雕像。米哈伊爾清楚地記得,那兩座雕像的臉是用粗線條雕刻出來的,看

上去是一男一女。他們幾乎分辨不出五官,只一對輪廓分明的眼睛在整個臉上顯得異常突出,極不協(xié)

調,菱形的瞳仁、虹膜上的青筋,以及直愣愣的梳狀睫毛十分醒目。

⑷雕像的身材很不勻稱:軀干和胳膊很長,兩條腿卻又短又細??疾殛爢T們爭論不休,卻終究不能

確定這兩座雕像屬于哪一種文化、哪一個時代。

⑸米哈伊爾呼吸急促,呆若木鳴,無法把視線從這對眼睛上移開。他夢游似地向雕像走去,突然,

他“哎呀”一聲驚叫起來,褲兜里,黃銅煙盒滾燙滾燙的,仿佛在火上烤過一樣。

⑹幾天之后,一架飛機發(fā)現了迷路的考查隊。他們回到了家鄉(xiāng),同行的費多羅夫,從女人雕像的腳

上敲下了一小塊標本,打算帶回實驗室進行研究。不久,偉大的衛(wèi)國戰(zhàn)爭爆發(fā)了,米哈伊爾上了前線。

費多羅夫也在一次實驗室爆炸事故中罹難。爆炸正是在他研究那塊雕像物質時發(fā)生的。據他的實驗助手

說,那東西猶如一種活性極強的酶,能加速一些反應,延緩另一些反應。正由于這個原因,引起易燃物

質猝然起火、爆炸。

⑺戰(zhàn)爭結束后,米哈伊爾重回了那個沙漠,現在他正站在雕像面前。

(8)落日尚未全部從地平線上隱去。天地盡頭,沙礫似乎正在熔化,形成一條奔騰的火龍。一陣風吹

過,沙子簌簌作響。

(9)只有雕像仍舊紋絲不動地站在那里,仿佛比這沙漠更缺乏生氣。整整五年,它們就這樣一動不動

地矗立著,狂風泄怒于這些高大的障礙,從四面八方侵蝕它們。時光像沙子一樣從它們身邊流逝,帶走

人間的歡樂和痛苦。他取出一張照片,那是五年前他在雕像前的留影。這是怎么回事?。窟@不可能!不

可能!

(10)照片上,那座女雕像筆直地站著,兩手下垂;而眼前,她已改變了姿勢:兩膝微屈,一只手伸向

腳邊,伸向被敲掉一塊的那個地方。而那座男雕像則向前跨了一步,朝那女雕像側過半邊身子,仿佛在

庇護她,右手伸向前方,握著一件武器一樣的東西。這一切意味著什么呢?

(11)所學過的知識在他記憶的屏幕上——閃過。新陳代謝和生命持續(xù)的時間并不固定,它們因物種而

異,差異幅度極大。例如摹茄屬植物的全部生長過程在五六周內即可結束,但紅杉屬植物卻能生長幾千

年。

(12)一個中心思想已經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明確....

(13)兩座雕像仍舊紋絲不動地矗立在那兒,但米哈伊爾已經領悟到這種靜止不動只是一種假象,這根

本就不是什么雕像,而是來自其他行星,來自另一個世界的生物,他們由另一種材料構成,他們有自己

的時間。我們這兒的一百年,對于他們來說,只不過是一瞬間。顯然,他們那兒非生物界的運動過程,

也是按照另外一種節(jié)律,一種較慢的節(jié)律進行的。這個女人感到腳上疼痛,并開始對此作出反應,這竟

用了五年時間;那個男人則用了五年時間才向前跨了一步。在這五年時間里,米哈伊爾經歷了漫長的生

活歷程,他結識了一些朋友,也失去了一些同志,他對自己有了正確的認識,并在戰(zhàn)火中體驗到了愛和

恨。

(14)米哈伊爾的腦海里一下子涌現出許多問題……

(⑸“瞬間”這個概念是非常相對的。人生的一秒鐘并不是鐘表的“滴答”一聲這么簡單,而是指人

在這一秒鐘內所做的事情。這一秒鐘可以是無所作為,也可以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一秒鐘之內,地球運

行一定路程,風兒掠過一定距離,螞蟻爬過一段小路。人可以根本不介意一秒鐘時間,也可以用一秒鐘

按動電鈕,將火箭送入太空;可以無聊地打個呵欠,也可以發(fā)現一條新的自然規(guī)律。每種生物都有自己

的時間、自己的空間和自己的生命期限。時間是自然界的萬物之主,而人則是自己時間的主人。

(16)沙漠盡頭火紅的地平線正漸漸暗淡下去,一堵墻垣似的火燒云已隱沒在沙丘后面,唯有一長束橘

紅色的余暉告訴人們,太陽是在這兒被不可抗拒的時間送走的。

——選自《沙漠奇遇》(有刪改)

科幻:想象創(chuàng)造價值

也許每人在孩提時代都曾幻想著遨游太空,去另一顆星球發(fā)現文明,到外星人家中做客聊天……無

論民族、時代、階層,每個人都擁有做夢的權力、想象的自由,這正是科幻深受讀者喜愛的原因所在。

近年,科幻電影迸發(fā)出熾烈的“科幻熱”,形成前所未有的影響力,我們似乎該靜下心來認真思

考:

科幻文學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怎樣的改變?

它給人類的思維與智慧帶來了哪些啟迪?

一、“夢想成真”的預言與憂思

“現代科學幻想小說之父”儒勒?凡爾納,在1869年發(fā)表的科幻小說《海底兩萬里》中構想了一只

名為“鸚鵡螺號”的潛水艇。但人類社會中潛水艇成為現實,卻是在幾十年以后。1886年,英國才建造

出第一艘使用蓄電池動力的潛水艇;1954年,美國才建造出第一艘核動力潛水艇,值得一提的是,這兩

艘潛艇也都被命名為“鸚鵡螺號”。

“美夢成真”的故事不僅發(fā)生在潛水艇上。凡爾納筆下的直升機、留聲機、太空旅行,威爾斯筆下

的基因改造技術,克拉克筆下的同步通訊衛(wèi)星……在今天都已成為現實,并且改變了世界。

“科幻”不是無風起浪,而是立足現實科技展開的想象??苹梦膶W不僅能反映一個時期科學發(fā)展的

狀況,更能啟迪科學家的思考,激發(fā)科學創(chuàng)新的靈感。

科幻不僅賦予人們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賦予人們科學的思維、科學的世界觀,它通過對科學以及

科技發(fā)展帶來的社會文化、道德倫理等問題的想象構造,讓人們理性地思考未來。

科幻作家在樂觀地憧憬科技文明的同時,也在對科技泛濫帶來的弊端進行反思。在科幻小說《神經

浪游者》中,網絡獨行俠凱斯奉命潛入跨國企業(yè)的信息中心竊取情報,在信息大戰(zhàn)中幫助神秘力量主宰

世界。但他想得到的并不是世界,不是權力,而是希望超越肉體的束縛,逃避廢墟般的現實世界。還有

許多科幻文學都不約而同地反映了科幻作家們的前瞻與憂思:人類在利用科技為自己造福的同時,是否

也應該多一份理性與制衡?

二、開啟思想實驗與創(chuàng)新之門

美國哲學教授拉菲爾是一位科幻迷。他在學校開設了一門“怎樣通過科幻小說學哲學”的課程,大

受歡迎。他認為,科幻是思想的實驗,而哲學里也有許多思想的實驗,其內在思維是相通的。

以科幻作品中最常見的一類情景為例:人類面臨著外星攻擊,拯救人類的唯一辦法,是放棄一些人

的生命。假設這一刻成真,而你是執(zhí)掌地球生命的核心人物,你會怎么決策?放棄哪些人的生命而拯救

其他人?為什么該放棄的不是你自己?

正是在這種貌似“不可能”的戲劇情境中,科幻小說為我們開啟了一場又一場蘊含著哲學意味的思

想實驗,激發(fā)無數想象、創(chuàng)造、預測、設計,啟發(fā)我們在真實世界中的思考與行動??苹梦膶W的不竭動

力正在于此。而我們的未來,正基于今天種種思想實驗所取得的成果。在這樣的視野之下,科幻作品的

意義就顯得深遠而重大。

在科幻作家吳巖看來,科幻不屬于科學教育,而應屬于創(chuàng)意教育?!氨瓤苹眯≌f中的科學知識更加

重要的,是科幻文學給人的思維方式帶來的影響和改變?!泵绹苹梦膶W研究者托馬斯.斯科提亞也指

出:“科幻小說家是真正意義上的思想實驗的專業(yè)制造者,不管他是在考查一項新的科技發(fā)展所引起的

局部后果,還是在考慮一種社會潮流的更為寬泛的影響?!?/p>

或許到了必須為幻想正名的時候。幻想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活動。在心理學教科書中,想象分為三

類:再造想象、創(chuàng)造想象和幻想。多種課本都在重復一個說法,即再造想象就是在腦海里復現一個事

物,比如讓你先對一個杯子進行觀察,然后憑想象畫出這個杯子;創(chuàng)造想象是把幾個事物在腦海中加

工、組合并表達出來,比如讓你將魚鱗、鹿角、蛇身、鳳爪想象拼裝成一條龍的樣子。據說,這兩種想

象是“好的”,而那種拋開現實事物,天馬行空地去想并實現出來的幻想,是應該規(guī)避的,是讓人想入

非非的。

吳巖認為,這種說法應該徹底改變。想象力的本質就是超越現實,對現實否定得越徹底,人的想象

力才越高級。如果一直模仿前人,不去遠離現實,根本無法做到真正的創(chuàng)新。這才是對我們這個社會有

價值的想象。

5.下列選項中,對文(二)內容理解亞強的一項是()

A.文章兩塊主要內容一“夢想成真”的預言與憂思,開啟思想實驗與創(chuàng)新之門,屬于并列結構,順序可

以更換。

B.“人類面臨著外星攻擊,拯救人類的唯一辦法,是放棄一些人的生命”,這是科幻小說的常見情景,也

是一次思想實驗,其結果與哲學實驗大相徑庭。

C.作者講述《神經浪游者》故事,是為了論證科幻賦予人們科學知識和科學的思維。

D.文中說“,科幻,不是無風起浪,而是立足現實科技展開的想象”,又說“想象力的本質就是超越現實,對

現實否定得越徹底,人的想象力才越高級”,這兩句話是矛盾的。

6.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一)中的人物在五年內的人生軌跡。

7.文(一)是一篇科幻小說,為了把故事說得動人,作者采用了多種寫作技法,請參照示例,結合本文

內容,探究其寫法及作用,完成下表。

寫作技法結合文章內容探究寫法并分析作用

(1)本文多處使用對比,如米哈伊爾的五年和雕像的五年進行對

巧用對比比,突出了人類的時間比雕像的時間節(jié)奏更快,引發(fā)了人類關于時

間和生命意義的思考。

伏筆照應(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從下面出自文(一)的三段文字中選擇一處,聯系語境,賞析其表達效果。

⑴起伏的地平線上殘留著一抹血紅,夕陽西沉,綻射出幾束長長的余暉,和大地告別。

⑻落日尚未全部從地平線上隱去。天地盡頭,沙礫似乎正在熔化,形成一條奔騰的火龍。一陣風吹過,

沙子簌簌作響。

(15)沙漠盡頭火紅的地平線正漸漸暗淡下去,一堵墻垣似的火燒云已隱沒在沙丘后面,唯有一長束橘紅色

的余暉告訴人們,太陽是在這兒被不可抗拒的時間送走的。

9.文(二)倒數第二段提到了想象有三種,分別是“再造想象”“創(chuàng)造想象”和“幻想”,文(一)中,兩個

類似雕塑的外星生命屬于哪種想象?請聯系本文和生活體驗,闡述你的觀點和理由。

10.針對選文(一)第⑩段“握著一件武器一樣的東西”一句,在(13)段與(15)段之間,可以補充一個照應語

段Q4),以引發(fā)讀者更多的想象與思考。請結合選文,承接“米哈伊爾的腦海里一下子涌現出許多問題”一

句,發(fā)揮想象,補寫出來,不少于100字。

米哈伊爾的腦海里一下子涌現出許多問題。

11.結合文(一)和劉慈欣的一部科幻作品:《帶上她的眼睛》或《三體》或《流浪地球》,談談你對文

(二)中畫線句子的理解。

【答案】5.C6.考古學家米哈伊爾在沙漠考查時發(fā)現了雕像,后來經歷了漫長的生活歷程,5年后重

返沙漠,發(fā)現了雕像手腳姿勢的改變,領悟到“雕像”的本質7.本文多處埋下伏筆,如前文通過雕像的

外形、離奇的爆炸等,處處暗示雕像的不同尋常,為后文揭示他們是外星生命埋下伏筆,有伏有應,讓

結果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8.示例:茫茫黃沙中,一輪碩大的太陽正緩緩西沉。黃色和紅色交

織成畫面的主色調,落日熔金,整個畫面宏大又壯觀。借落日西沉暗示一切的思考都是在極短的時間內

進行;塑造了蒼茫又壯闊的意境,以落日之壯觀平靜,襯托米哈伊爾心理活動之激烈、壯闊;9.兩個

外星生命屬于“創(chuàng)造想象”。這兩個生命與人類同中有異。他們外形近似人類,但卻有菱形的瞳孔和不協(xié)調

的身材比例,這都是從人類的形象進行創(chuàng)造性加工后獲得的形象,而他們時間節(jié)奏的極度緩慢、身體構

造的神奇,也是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想象的結果,并沒有拋開現實,不屬于幻想,也不是再造想象。10.示

例:米哈伊爾的腦海里一下子涌現出許多問題。那男人拿的是什么樣的武器?它的殺傷力強嗎?要過多

少年那男人才射擊呢?但他很快認為這些問題是多么無足輕重,地球上的居民要對付這些天外來客是輕

而易舉的,他們可以擊落那男人手中的武器,也可以用鋼纜把這些生物捆綁起來。誰的時間推移得快,

誰就能取得勝利。1L示例:科幻作家吳巖的這番話是針對科幻小說與科學教育、創(chuàng)意教育的關系說

的,重在強調科幻小說對受眾的思維方式的內在影響??苹眯≌f其實是一種世界觀的重新構成,是一種

對世界的重新構成可能性的探索和思考。它涉及對我們現有的人生觀、世界觀的一種質疑、一種反思、

一種拓展、一種思辨。如讀《沙漠奇遇》選文,讀者禁不住會產生“山中方一日,人間已千年”之感。對于

文中的外星生命來說,五年只是彈指一揮間,但對于人類來說,五年足可以改變很多東西。生命的質量

不等于時間的長度,生命體不同,生命的節(jié)奏也不同,世界之大,無奇不有,真是讓人感慨。我們會思

考怎樣突破生命的限制,用更寬容的眼光去看待其它生命,敬畏自然。

【解析】5.A.兩者不是并列結構,是由表及里的遞進結構;B.其實驗結果有無和哲學實驗結果相同,原

文中并無相關信息,不能武斷;D.兩句話不矛盾。

6.考查對人物經歷的梳理概括。按照題目要求,將人物從“米哈伊爾”與“雕像”人生的經歷兩方面概括。

五年前米哈伊爾和另外兩名考查隊員在沙漠中迷了路。就在這時候,他們偶然在沙丘之間發(fā)現了這兩座

雕像。戰(zhàn)爭結束后,米哈伊爾重回了那個沙漠,現在他正站在雕像面前。雕像與五年前不同,五年前,

那座女雕像筆直地站著,兩手下垂;而眼前,她已改變了姿勢:兩膝微屈,一只手伸向腳邊,伸向被敲

掉一塊的那個地方。而那座男雕像則向前跨了一步,朝那女雕像側過半邊身子,仿佛在庇護她,右手伸

向前方,握著一件武器一樣的東西。引發(fā)他的思索,他對自己有了正確的認識,并在戰(zhàn)火中體驗到了愛

和恨。領悟到“雕像”的本質。

7.考查對伏筆照應寫法的理解。照應的方式之一,文章的前伏與后墊相呼應,即“伏應”。文章的前伏與

后墊相呼應,是文章結構的重要內容之一,敘事性文章或作品尤為講究。寫作中,作者在前文對將要出

現的人物或事件,預先作出某種暗示,即“預伏”,在后文對所伏進行呼應、說明或加深,即“照應如,

“考古學家米哈伊爾?葛利戈里耶維奇站在巨大無比的兩座雕像腳邊,他環(huán)顧四周的沙丘,隱隱地感到:這

兒有什么東西發(fā)生了變化。究竟是什么呢?他卻無法確定?;炭植话驳母杏X占據了他的心頭。”與后文“費

多羅夫也在一次實驗室爆炸事故中罹難。爆炸正是在他研究那塊雕像物質時發(fā)生的?!卑凳镜裣竦牟煌瑢?/p>

常。

8.考查對句子的賞析。賞析句子要找到賞析的點。從修辭手法,詞語運用,或者是描寫角度等來理解。

所給的幾個句子幾乎都是景物描寫,如“沙漠盡頭火紅的地平線正漸漸暗淡下去,……太陽是在這兒被不

可抗拒的時間送走的?!庇每臻g之大,景色之壯美,襯托對時間和生命的思考,有莊重和嚴肅之感,突出

了小說主題的宏大。

9.考查對概念的理解。根據語言的表述或非語言的描繪(圖樣、圖解、模型、符號記錄等)在頭腦中形成

有關事物的形象的想象,就是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有一定的創(chuàng)造性,但其創(chuàng)造性的水平較低。創(chuàng)造想象

是一種有意想象。它是根據一定的目的、任務,在腦海中創(chuàng)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在新作品創(chuàng)作、新

產品創(chuàng)造時,人腦中構成的新形象都屬于創(chuàng)造想象?;孟耄菏侵高`背客觀規(guī)律的,不可能實現的,荒謬的

想法或希望。兩個外星生命屬于“創(chuàng)造想象”,以人類作為基礎,與人類有很多相似點,并使用許多形象材

料,并把他們加以深入,通過組合,創(chuàng)造出新的形象來。

10.考查對文章的續(xù)寫能力。續(xù)寫先要理解上下文的內容,根據文章內容想象出符合語境的內容,要與

上下文內容契合,承接“米哈伊爾的腦海里一下子涌現出許多問題”,如,那是一件怎樣的武器?武器殺傷

力如何?如何操作?等等,要照應文(一)前文,想象與思考形成整體。

11.考查對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首先要選擇一部科幻作品,然后結合的內容,來理解此句話的意思。

如,在劉慈欣的《帶上她的眼睛》中,“她”受困于地底的牢籠,心靈卻始終向著宇宙中的一切敞開懷抱。

“她,,絕不吝嗇自己的感知力,對于這個世界的所有美好,“她”都回饋以專注的凝視與愛,并將它們珍藏于

心,“我閉上眼睛就能看見上面的大草原,還可以清楚地看見每一朵我起了名字的小花呢”。表面上,是

“我”帶著封閉在地心的“她”的感官去觸摸世界,而實際上卻是“她”指引著“我”張開眼睛和心靈去體會“平

凡”中的美,去迎接繽紛的色彩在我灰色的精神沙漠中開出綠洲。

我的第一次飛行

〔英國〕赫伯特?喬治?威爾斯

①至此前為止,我所有的飛行都只是在書房中進行想象里的飛行。

②但是今天早上我真的飛起來了。我在天空中度過了十到十五分鐘;我們去了海上,騰入了高空,

又返回了陸地,繼而盤旋而上,飛得更高,接著又陡峭直下,降落水面;抵岸之后,我深切感覺到,對

于這番至此為止意想不到的巨量快樂,我還僅是初嘗。以后但有機會,我還要再去飛行,而且要飛行得

更高更遠。

③這次經歷使我多年來對飛行所具有的興趣又油然復生起來;在這件事上,由于一向只是在書本上

或口頭上聽人說說講講,而缺乏親自參加,興趣的確有點索然和下降了。十六年以前,也就是在蘭格里①

與李林索爾②正在噪紅的那個時期,我曾是堅信并著文論述過飛行一事確屬可能的少數報人之一——這件

事對我的聲譽曾頗有不利,但卻也從當時受到挫折的少數先驅者那里贏得了一點異常動人的感激。我的

壁爐架上就掛著蘭格里教授十六年前寄給我的一幅照片,像面模糊,拍得不佳,但卻很有趣。從照片上

可以看到第一架人造機器飛行的情形,它比空氣重而能在空中保持若干時刻。這是一具飛機模型,小得

連一只貓也載不動;上升是螺旋式的,降落時完好無損,但卻像挪亞的鴿子一樣,攜帶回來了巨大的希

望。

④這不過是十六年前的事,回想起當年哪怕我們最徹底的信仰者在發(fā)表其預言時那副謹而慎之的神

氣,未免令人好笑。我是一個十足的魯莽滅裂之徒;我直截了當地說道,在我們這一代中我們即將看到

人的飛行。但對這話我也一再做了修飾,即在今后若干年內,這件事仍將是具有非常膽量與技巧的人才

干得的事。我們虛構了巨量的困難與危險。記得一位著名的劍橋數學家便曾撰文指出,一架飛行的機器

必然會產生嚴重的顛簸現象,因而在其前行的過程中,顛簸程度必然繼續(xù)增加,其結果將是忽而頭掉,

忽而尾落,于是機身會像一柄刀一樣地砰然墮地了事;這篇文章給我的印象很深,讀后心情非常沮喪。

我們太夸大了不安全性的各種可能。我們想象里的那架飛機不是一股勁地“前后折騰”,就是一陣最小

的側風也會把它吹歪,一個噴嚏也會把它打翻。

⑤今天早上我與格雷漢姆?懷特先生一起在伊斯特本上空翔駛的那架水上飛機,乘坐起來完全與在

柏油路面上奔馳著的汽車同樣平穩(wěn)。

⑥于是我們的思路就又從搖晃不安的顧慮轉移到飛行對心理與生理的作用的考慮上去了。多數人從

懸崖或高塔的頂端朝下看時往往會感到一種輕微的畏懼,甚至是很嚴重的畏懼。因此我們不禁要問,即

使人們經過極大努力而終于進入了高空,難道他們這時不會因為不勝其孤寂眩暈與惴惴不安之感而頓失

其一切自制嗎?尤其是,那種顛簸和搖晃不會使他們嚴重地“暈船”嗎?

⑦上面說的那種畏懼我一向也多少有一些。在今天上午我登上飛機時那種興致勃勃的心情的底層,

就多少活動著一股害怕的潛流——那種當人們從事一種新的經歷時潛入心里的微弱的害怕;正如當人們

初次潛水或第一遭沿著冰路乘坐雪橇疾馳而下時所感覺的那樣;我原以為我準要“暈船”——或者更確

切些說——要“暈飛機”;我原來還以為我一定要弄得頭昏眼花,渾身冰冷,著實有一番罪過好受。出

乎預料,這種情形竟一點也沒有發(fā)生。

⑧飛機的行動是那么順當平穩(wěn),此刻我仍然驚異不已。世上很少有什么可以與它相比——也許除了

光潔冰面上的快艇運行,不過這個我也拿不很準。世界上最好路面上的最好汽車相形之下也只不過是件

搖搖晃晃的東西。

⑨一開始,我們順風去了海上,飛機一下還飛不起來。我們忽高忽低,在波頂浪尖上跳躍前進,不

時在水面激起了輕微的浪花。接著我們便調轉機身,逆風而起,而當我俯身細視時,我已經不再能看到

銀白泡沫的倏忽明滅。我飛起來了。一切寧靜安謐,恍若置身夢境。我看到了飛機的浮舟與波濤之間的

距離正在一步步拉大。這決不是一個無風的天氣;一陣陣飄忽不定的獵獵晨風正從北面刮來,拂掠著岸

邊的丘崗。但這對我們的飛行卻絲毫不生影響。

⑩至于說到俯視所易引起的眩暈,我也一點沒有感到。很難說明為什么會是這樣,但事實卻是這

樣。我覺得在這類事情上我既不是特別頭腦穩(wěn)健,也不是特別容易眩暈。我敢站在千尺懸崖之上朝下瞭

望,但我卻從來缺乏膽量去站在邊緣地方,或者伸頸直視澗底。如要這樣也只有采取臥式才敢。前不多

久,我登過一次鹿特丹摩天樓頂部的一座瞭望臺,那時恰值天風很盛,從腳下地板的隙縫間可以俯瞰到

下面街道上行人的頭頂;但我感覺并不舒服。但是今天早晨我可是筆直下視了,看到了下面路過的一支

小小的漁舟船隊,看到了麋集在海灘上的人群以及從細波碎浪中向我們睜目凝望的浴者,但這時我卻感

到十分舒適欣喜。這時沐浴在晨光熹微里的伊斯特本,真是一座纖芥畢見、晶瑩可愛的小城,宛如我們

從高山之巔朝下眄視時所看到的那樣……

⑩飛過湖面,飛過海上,飛在陽光之中,飛在近陸之處,這正是一個空際旅行家的絕妙所在。B我

真愿今天早上就飛入法國,而不是返回伊斯特本,然后沿陸一氣飛入西班牙,飛入地中海,接著再緩緩

其行,飛赴印度,再飛到東印度群島……

?我突然感到今天我的書房對我的吸引力減弱了。

(有刪改)

【注釋】①蘭格里:美國天文學家與物理學家。②李林索爾:德國科學家,早期飛機的研究家與試制

者。

12.下列有關文章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十六年以前,“我”曾是堅信并著文論述過飛行一事確屬可能的少數報人之一。

B.從照片上“我”看到的第一具飛機模型,雖體積小,但卻攜帶回來巨大的希望。

C.一位著名的劍橋物理學家曾撰文指出,一架飛行的機器最后必定砰然墮地了事。

D.今天早上“我”乘坐的那架水上飛機,乘坐起來與在路上奔馳的汽車同樣平穩(wěn)。

13.根據文章內容判斷,作者沒有經歷過的心理活動是()

A.抵岸之后,深切感覺到意想不到的巨量快樂。

B.飛機的不安全性使我的興趣有點索然和下降。

C.登上飛機時興致勃勃的同時又有微弱的害怕。

D.飛機起飛時恍若置身夢境,下視時感到欣喜。

14.文章兩句劃線句A、B兩句中的“飛”字所寫的內容和表達的效果有何不同,請分別分析。

15.文章開頭寫自己在書房中想象飛行有何作用,請結合文章內容分析。

【答案】12.C13.B14.示例:第一句中的四個“飛”寫了作者乘坐飛機時所飛過之處,連用四個

“飛''表明了作者此時愉悅、驚喜的心情。第二句中的五個“飛''說明了作者期待飛行技術的發(fā)展,對未來飛

行滿懷憧憬,想要乘坐飛機飛得更遠。15.示例:作者在文章開頭提到自己在書房想象飛行,表明作

者一直憧憬飛行,但只能停留在想象。正是因為這種憧憬,作者才會不顧聲譽著文論述飛行一事確屬可

能(或為下文寫十六年前寫論文一事做鋪墊),與文章結尾處提到書房對我的吸引力減弱了相照應。

【解析】12.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概括。

C.“一位著名的劍橋物理學家曾撰文指出“表述不正確,根據④段“記得一位著名的劍橋數學家便曾撰文指

出,一架飛行的機器必然會產生嚴重的顛簸現象,因而在其前行的過程中,顛簸程度必然繼續(xù)增加,其

結果將是忽而頭掉,忽而尾落,于是機身會像一柄刀一樣地砰然墮地了事”可知,是數學家而不是物理學

家;

故選C。

13.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概括。

根據⑦段“在今天上午我登上飛機時那種興致勃勃的心情的底層,就多少活動著一股害怕的潛流一那種

當人們從事一種新的經歷時潛入心里的微弱的害怕”可知,本句描述了作者登上飛機時的心理活動;根據

⑨段“我飛起來了。一切寧靜安謐,恍若置身夢境”可知,本句描述了作者起飛時的心理活動;根據②段

“抵岸之后,我深切感覺到,對于這番至此為止意想不到的巨量快樂”可知,本句描述了作者抵岸之后的心

理活動;

根據③段“在這件事上,由于一向只是在書本上或口頭上聽人說說講講,而缺乏親自參加,興趣的確有點

索然和下降了”可知,作者是由于不能親自參加飛行而感到興趣索然和下降,并不是因為飛機的不安全

性;

故選B。

14.本題考查對文章語句的理解。分析時,要結合語境,聯系上下文,深刻理解其中蘊含的意思。

①“飛過湖面,飛過海上,飛在陽光之中,飛在近陸之處,這正是一個空際旅行家的絕妙所在”這是作者第

一次飛行的經歷的實寫,這些地方都是他所到之處,連用四個“飛”表現了作者第一次飛行的欣喜之情;

②“真愿今天早上就飛入法國,而不是返回伊斯特本,然后沿陸一氣飛入西班牙,飛入地中海,接著再緩

緩其行,飛赴印度,再飛到東印度群島”這句是虛寫,是作者的想象,連用五個“飛”寫出了作者的愿望和

理想,希望飛行技術的提升和發(fā)展,那樣會飛得更遠。據此理解作答。

15.本題考查開頭的作用。

根據①段“至此前為止,我所有的飛行都只是在書房中進行想象里的飛行”一句中的“進行想象里的飛行”說

明當時飛行技術的不發(fā)達,作者只能在想象里飛行,表現出作者對飛行的憧憬;

根據③段“十六年以前,也就是在蘭格里與李林索爾正在噪紅的那個時期,我曾是堅信并著文論述過飛行

一事確屬可能的少數報人之一一這件事對我的聲譽曾頗有不利,但卻也從當時受到挫折的少數先驅者

那里贏得了一點異常動人的感激”可知,正是因為作者對飛行的憧憬,才會不顧聲譽著文論述飛行一事確

屬可能(或為下文寫十六年前寫論文一事做鋪墊);

聯系堡“我突然感到今天我的書房對我的吸引力減弱了”可知,經過真實的飛行經歷,作者己經不在滿足

于在書房中想象飛行,因此開頭段與結尾段相照應,使文章結構嚴謹。據此理解作答。

中國太陽(節(jié)選)

劉慈欣

【前情概要】

①一個來自西北農村的孩子水娃,機緣巧合之下,他被請到了太空,為用新材料制作的中國人工太

陽清潔表面,成為了太空中的鏡面農夫。再后來,中國太陽即將結束使命,國家太空產業(yè)部為他們這些

太空工人舉行了隆重的授勛儀式,在這個引起全世界新聞媒體關注的儀式上,部長莊宇告訴他們,中國

太陽將離開地球,成為太陽的衛(wèi)星,以等待許多年后行星際飛船的到來。

②水娃突然顯得激動起來,他大聲問莊宇:“部長先生,你真的認為會有這一天,你真的認為會有

行星際飛船嗎?”

③莊宇呆呆地看著水娃,一時說不出話來。

④水娃接著說:“上世紀中葉,當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印下第一個腳印時,幾乎所有的人都相信人

類將在十到二十年之內登上火星。現在,八十六年過去了,別說火星了,月球也再沒人去過,理由很簡

單:那是賠本買賣?!?/p>

⑤“上世紀冷戰(zhàn)結束后,經濟準則一天天地統(tǒng)治世界,人類在這個準則下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現

在,我們消滅了戰(zhàn)爭和貧困,恢復了生態(tài),地球正在變成一個樂園。這就使我們更加堅信經濟準則的正

確性,投入大于產出的事是再也不會做了。對月球的開發(fā)沒有經濟意義,人類只知道投入、產出,并享

受這些產出了!”

⑥莊宇點點頭說:“本世紀人類的太空開發(fā)仍局限于近地空間,這是事實,它有許多更深刻的原

因,已超出了我們今天的話題?!?/p>

⑦“沒有超出,現在,我們有了一個機會,只需花很少的錢就能飛出近地空間進行遠程宇宙航行。

太陽光壓可以把中國太陽推出地球軌道,同樣能把它推到更遠的地方?!?/p>

⑧莊宇笑著搖搖頭:“呵,你是說把中國太陽做為一個太陽帆船?從理論上說是沒問題的,實際情

況是,一艘船只有帆并不能遠航,它上面還要有人,一艘無人的帆船只能在海上來回打轉,連港口都駛

不出去,中國太陽是為在地球軌道上運行而設計的,離開了人的操作,它自己只能沿著無規(guī)則的航線瞎

飄一氣,而且飄不了太遠?!?/p>

?“不錯,但它上面會有人的,我來駕駛它。”水娃平靜地說。

⑩這時,收視統(tǒng)計系統(tǒng)顯示,對這個頻道的收視率急劇上升,全世界的目光正在被吸引過來。

?“可你一個人同樣控制不了中國太陽,它的姿態(tài)控制至少需要……”

?“至少需要十二人,考慮到星際航行的其它因素,至少需要十五到二十人,我相信會有這么多志

愿者的。”

?宸宇不知所措地笑笑:“真沒想到,我們今天的談話會轉移到這個方向。好吧,很有意思,讓我

們繼續(xù)討論下去吧!嗯……很遺憾,這個想法是不可行的:中國太陽最合理的航行目標是火星,可你想

過沒有,中國太陽不可能在火星上登陸,如果要登陸;將又是一筆巨大的開支,會使這個計劃失去經濟

上的可行性;如果不登陸,那和無人探測器一樣,有什么意思呢?”

?“中國太陽不去火星?!?/p>

?莊宇迷惑地看著水娃,“那去哪里?木星?”

?“也不是木星,去更遠的地方?!彼迗远ǖ攸c點頭:”是的,中國太陽將飛出太陽系,成為恒

星際飛船!”

⑹為莊宇一樣,全世界頓時目瞪口呆。

?莊宇兩眼平視前方,機械地點點頭:“好吧,就讓我們不當你是在開玩笑,你讓我大概估算一

下……”說著他半閉起雙眼開始心算。

?“我已經算好了:借助太陽的光壓,中國太陽最終將加速到光速的十分之一,考慮到加速所用的

時間,大約需四十五年時間到達比鄰星。然后再借助比鄰星的光壓減速,完成對半人馬座三星系統(tǒng)的探

測后,再向相反的方向加速,再用幾十年時間返回太陽系。聽起來是個美妙的計劃,但實際上只是一個

根本不可能實現的夢想。”

?“你又想錯了,到達比鄰星后中國太陽不減速,以每秒三萬多公里的速度掠過它,并借助它的光

壓再次加速,飛向天狼星。如果有可能,我們還會繼續(xù)蛙跳,飛向第三顆恒星,第四顆……”

?“你到底要干什么?”莊宇失態(tài)地大叫起來。

?“我們向地球所要求的,只是一套高可靠性但規(guī)模較小的生態(tài)循環(huán)系統(tǒng)和一套生命低溫冬眠系

統(tǒng)。在航行的大部分時間我們處于冬眠狀態(tài),只在接近恒星時才啟動生態(tài)循環(huán)系統(tǒng);按目前的技術,這

足以維持我們在宇宙中航行上千年。當然,這兩套系統(tǒng)的價格也不低,但比起人類從頭開始一次恒星際

載人探測來,它所需資金只有其千分之一。”

?“就是一分錢不要,世界也不會允許二十個人去自殺。”

?“這不是自殺,只是探險,也許我們連近在眼前的小行星帶都過不去;也許我們會到達天狼星甚

至更遠,不試試怎么知道?”

?“但有一點與探險不同:你們肯定是回不來了。在上千年的時間里,以每秒幾萬甚至十幾萬公里

的速度掠過一顆又一顆恒星,發(fā)回人類要經過幾十年甚至幾個世紀才能收到的微弱的電波,這有太大意

義嗎?”

?水娃微笑著向全世界說:“飛出太陽系的中國太陽,將會使享樂中的人類重新仰望星空,喚回他

們的宇宙遠航之夢,重新燃起他們進行恒星際探險的愿望?!?/p>

(有刪改)

16.根據文中水娃和莊宇的對話,概括內容,完成下表。

對話焦點能否讓完成使命的中國太陽飛出太陽系,進行遠程宇宙航行?

人物莊宇水娃

意見不可行可行

自己愿意駕駛,并相信會有其他志

(1)__________________

愿者參與

理由登陸火星,經濟上不可行,不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