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語文二輪復習:文言文翻譯(講義)_第1頁
2024年高考語文二輪復習:文言文翻譯(講義)_第2頁
2024年高考語文二輪復習:文言文翻譯(講義)_第3頁
2024年高考語文二輪復習:文言文翻譯(講義)_第4頁
2024年高考語文二輪復習:文言文翻譯(講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18文言文翻譯——突破高考第13題

文言文怎么考

你能找出下列翻譯的誤區(qū)嗎?

L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亂而攻吳起,吳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譯:等悼王一死,王室大臣發(fā)動叛亂攻打吳起,吳起走到楚王尸體旁邊,埋伏在那里。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無居宅,使軍兵為作屋五十間。

譯:皇帝因為魯芝清廉忠誠行為端正,樸素沒有私宅,讓士兵為他建造五十間房屋。

3.帝陰養(yǎng)死士三千人,散在人間。

譯:皇帝在陰間養(yǎng)了三千個死人,散落在人間。

歸納常見八大失誤

1缺乏賦分點意識,關鍵點沒翻譯,非關鍵點倒翻譯。

2直譯意識不強,遺漏了對某些詞的翻譯。

3不靈活意譯,生硬直譯造成譯句生澀。

4多義詞弄錯意思,翻譯不能切合語境。

5搞不清楚特殊句式,翻譯不合乎現(xiàn)代語法規(guī)則。

6不明了句子的陳述對象,翻譯時常遺漏主語。

7不注重理解句中虛詞的用法,造成翻譯不流暢。

8忽略補充原句中的省略成分,導致譯句不連貫。

考題考向

文言文翻譯題的綜合性較強,涉及文言知識點多,是檢查考生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重要手段,屬必考題。

文言文翻譯集中考查了實詞、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古文化常識等多方面的知識,考查了考生文言

文的綜合能力,是高考文言文閱讀的重點和難點。近年來的全國卷文言文翻譯均設置兩題,各4分,體現(xiàn)

出命題者對文言文翻譯的高度重視。

命題特點

①以考查實詞、虛詞為主,考查句式為輔。

②兩句翻譯,每句字數(shù)在15~27,采分點一般為三個或四個。

③句子多為對話句,敘述性的語句

備考策略

1、2022、2023高考文言實詞(詞語)這一題型,淡化了文化常識,可以說是民心所向。題目難度降低,

重在基礎知識考察,靠的是厚積薄發(fā)。平時訓練題目不必太偏太難。

2.回教材細落實。新高考大方向開始重視教材。教考結合,題目與教材有一定程度銜接。2022屆、2023

屆新高考,還是老教材新高考的過渡模式。隨著部編新教材的全面普及與推進,新高考將迎來“新教材新

高考”的真正意義上的新高考。2024屆新高考地區(qū)課本文言文復習將以新教材為本,課本文言文知識點一

定要綿密推進。常讀課下注釋,熟悉課本上的文史常識。

3、關注各地高考模擬試題,積累更多課外的文史常識,并檢驗自己掌握的文史常識的準確性?;A抓

落實。

4.多閱讀重能力。文言文閱讀基本功培養(yǎng)在于平時的閱讀積累。同時對文言實詞、虛詞、固定句式、詞

類活用、古今異義、文化常識等知識點,在記憶的基礎是要學會舉一反三,總結規(guī)律。引導教學依據(jù)課標

授課、提升課堂質(zhì)量,引導學生減少“機械刷題”、提高能力素養(yǎng)。

年份卷別題干表述(第13題翻譯)(8分)設題角度

重點實詞:驕侮,意動:

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

先,虛詞:唯,固定句式:

新高考I禮,是以先之。

是以

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重點實詞:請、一隅、審、

2023信

請君少卻,令將士得周旋,仆與諸君緩轡而觀之,重點實詞:去人得、緩轡

新高考n不亦樂乎!句式:固定不亦一乎---

卷古人臨陣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變之法乎?重點實詞:出奇、不意

代詞:斯

古今異義詞:歲關鍵虛

(1)吾歲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數(shù)千里而以助魏,且

詞:且

新高考I奈何?

固定詞語: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節(jié)割地,以國之半與秦,秦多義實詞:折節(jié)、與、去

2022必去矣。關鍵虛詞:以

重點實詞:勇鷲關鍵虛

(1)禹曰:“吳漢可。禹數(shù)與語,其人勇鷲有智謀,

新高考n詞:數(shù)、鮮

諸將鮮能及者。”

卷句式:省略句

(2)漢還,讓之曰:“軍師在外,吏士不足,何多多義實詞:讓古今異義

買田宅乎!”詞:軍師

句式:固定句式

(1)上患吏多受贖,密使左右試賂之。多義實詞:患、原、密

新高考I

(2)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重點實詞:惡、樂

忠?;钣脤嵲~:忠、佞

2021

(1)逖不報書,而聽其互市,收利十倍。多義實詞:報、聽、互市

新高考II

古今異義詞:感激虛詞:

卷(2)知大功不遂,感激發(fā)病。

翻譯的步驟

要確保文言文翻譯的準確性,就要在具體答題過程中做到如下五步驟:

(1)讀。通過讀,明確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以及與上下文的聯(lián)系,初步了解大意。

(2)審。在翻譯之前,首先要審清文言文中重要的語法現(xiàn)象,然后用筆將這些語法現(xiàn)象一一圈注出來,以

引起自己的注意。

(3)切。將文言文以詞為單位逐一切分開來,然后使用文言翻譯的方法逐一加以解釋。

(4)連。按照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規(guī)范和用語習慣將逐一解釋出來的詞義連綴成句。

(5)譽。逐一查對文言文中的語法現(xiàn)象后,將草稿紙上連綴好的譯句譽寫到答卷上。在譽寫的過程中還

要做到“三清”“三不”?!叭濉本褪蔷砻媲鍧崳舟E清楚,筆畫清晰;“三不”就是不寫潦草字,不寫繁

體字和不規(guī)范的簡化字,不寫錯別字。

人名、地名、官職名、器物名、

年號等不用翻譯_______________

看是否需要翻譯I古今異義、一詞多義、活用詞、

句式和固定結構多有注意分辨通假字需要翻譯_______________

關看實詞在句中位置——看是否活用

標志,如倒裝、判斷、清楚類型

鍵---------------------------------------

被動及固定結構I實——看句子前后語境——選取合適的義項

省略主語、謂語、介詞、補出句子特詞I看翻譯句子方法——字字對譯.單音變雙音;語序

賓語等,要把省略的句省略成分得是否需要調(diào)整

一I

子成分補充完整J分

式看句子有哪些虛詞——處于句中還是句末?分別

謂語前置、定語后置、注意語序點有什么意義?起什么作用?

狀語后置、賓語前置四的調(diào)整閏代同:注意指代的內(nèi)容

種倒裝句式要調(diào)整語序]-

鍵助詞:分清是結構助詞還是語氣助同

虛轉入語境介詞:看清介詞的賓語,根據(jù)賓語做

表:落實出合理的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連詞:并列、順承、修飾不印翻譯,轉

折、遞進、條件、假設則要翻即

語氣詞:要譯出合理的語氣

掌握翻譯的原則和要求

(一)落實得分點

根據(jù)分值猜點,翻譯題每句四分,所以每句至少有3-4個采分點。

一般來說這些詞語句式容易是得分點。

實詞:重點實詞、通假字、偏義復詞、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等。

虛詞: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乃、其、且、若、所、為、焉、以、因、于、與、貝h之)及其固定搭配結構。

特殊句式: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狀語后置句、主謂倒裝句、固定句式等。

文化常識:節(jié)氣、官職調(diào)動、食物、稱呼、容器等。

(一)翻譯原則

1.翻譯的原則: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所謂直譯,就是字字落實,即用現(xiàn)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的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

能文意相對。古漢語中多是單音節(jié)詞語,翻譯的時候必須變成雙音節(jié)詞語。要求原文字字在譯文中有著落,

譯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據(jù)。當然,有一些發(fā)語詞、助詞無法直接譯出,則不必譯出。如:

古漢

帝日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無復言

原句

現(xiàn)漢皇官奉法律違其要趙沒

說不可再說再說

譯文帝吏行典令犯他求王有

組換組組組組保保換刪換換換刪換保換換換

方法

詞詞詞詞詞詞留留詞除詞詞詞除詞留詞詞詞

注意:“對譯”“保留”,落實直譯

(1)通過“對譯法”逐字落實,將大量文言單音節(jié)詞翻譯成白話雙音節(jié)詞。

“對譯”即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對應“組詞”。在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傾向性的基礎上,

看看需要翻譯的語句中有哪些單音節(jié)詞,按白話習慣的雙音節(jié)說法逐字落實,逐字對應翻譯,字字落實,

抓住句子中關鍵字詞翻譯與上下文意對應即可。

在文言文中,單音節(jié)詞語占80%以上。通過對應的“直譯法”可以粗通大意,落實得分點。

(2)通過“保留法”,使文言內(nèi)容保持原汁原味。

即對文言中的人名(姓、名、號)、地名(歷史沿革、地理名稱)、官職(朝廷官職、地方官職、不同朝代

稱呼)、器物(朝代、年代)、典章(朝廷更迭、典章變化、制度沿襲)、謚號(褒貶)、紀年(干支和年號)、科

舉(文化沿革)、宗法(宗族演變)等不必翻譯。

平時我們對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禮節(jié)、朝廷的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qū)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

等要多留心,多積累。

意譯:靈活變通

文言文句式靈活,省略句、倒裝句較多,而且詞類經(jīng)?;钣?,有時直譯會使句子不通順或表意不夠明

確。在這種情況下,自然不能被原文束縛,不能機械地采用直譯,而應采用意譯,使句子語氣順暢,意思

明確。意譯,多用于一詞或短語的翻譯。翻譯中需要意譯的多是使用固定詞語或修辭手法(比喻、互文、用

典、借代、委婉)的地方。

2.合乎文意,明白曉暢

尊重原文的意思,逐字逐句翻譯,遇到一些修辭,格外注意,聯(lián)系上下文做到合乎文意,明白曉暢。

(1)比喻的翻譯。①明喻,譯為“像XX一樣”。如“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賈誼《過秦論》)中的

“云”“響,,“景”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分別譯為“像云一樣,,“像回聲一樣,,“像影子一樣②暗喻,譯為,,像

XX一樣+xx比喻義如“夫秦王有虎狼之心”(《鴻門宴》),可譯為“秦王有像虎狼一樣兇狠的心腸”。③借

喻,翻譯時需把喻體還原成本體,譯出它所比喻的事物。

(2)借代的翻譯。古代漢語與現(xiàn)代漢語在借代的使用上差別很大,在古代漢語中,如果把借代直譯過來,

會讓人不易理解和接受,所以借代應意譯,譯為它所代指的人或物。如“縉紳”本義是指古代大臣上朝將手板

插在腰帶里,如果出現(xiàn)在句中,應譯成它的借代義“做官的人”。

(3)互文的翻譯?;ノ挠纸小盎マo”,前后兩句或兩個短語意義相互交叉,互為補充,翻譯時要把兩部分

合起來翻譯。如“主人下馬客在船”(《琵琶行并序》),應譯為“我和客人都下了馬,然后上船”。

(4)委婉的翻譯。古人為了避粗俗、避忌諱、圖吉利,或出于外交的需要,有時故意不直陳其事,而把

話說得很含蓄,這就是委婉。翻譯時應還原其本來的意思。如“季氏將有事于顓臾”(《論語》)中的“有事”,

特指發(fā)動戰(zhàn)爭。

(5)用典的翻譯。古人為了使文章典雅,言簡意豐,常常會引用典故。翻譯典故常采用點義法,即不照

抄典故,只點明典故的內(nèi)涵。如“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滕王閣序》),這里引用了錘噪《詩品》中“陸

(機)才如海,潘(岳)才如江”的說法來贊美與會賓客,可以譯成“請各位賓客施展潘岳、陸機一般如江似海的

才華,寫出優(yōu)秀的作品吧”。

(三)翻譯的基本要求:信、達、雅,重在“信”“達”

“信、達、雅”是翻譯文言文的要求?!靶拧本褪且矣谠?,不歪曲原意。不隨意增多減少,添枝

去葉,望文生義,牽強附會,更不能隨心所欲,用開原文憑空編造?!斑_”就是要通順流暢,既要使句子

完美無缺,保留原文的語氣;又要避免語句的呆板、帶文言氣。而“雅”就是要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文字

語句要生動優(yōu)美、簡練流暢??傊难晕姆g要求用規(guī)范的現(xiàn)代漢語,準確、通順地表達原文的內(nèi)容。

其中對于不同類型的文言詞語要注意分別從不角度進行有針對性的翻譯。

簡單的說“信”,就是指譯文要準確地表達原文意思,不誤譯,不漏譯,不贅譯;“達”,就是指譯

文要明白通順,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習慣,沒有語?。弧把拧?,是翻譯較高層次的要求,在考試中一般不

作要求。

三.翻譯“六字法”

留、刪、換、調(diào)、補、變。

(一)結合上下文語境,了解所譯文句大體意思,做到心中有數(shù),并找出句中需要著重翻譯的重點詞,一

為理清句意,二為后面給重點詞選擇恰當?shù)囊馑甲鰷蕚洹?/p>

(-)留、冊h換

1.“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

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例:(2022年全國甲卷)1.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楚王不聽,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無言,以待吾事。”

張儀知楚絕齊也,乃出見使者曰:“從某至某,廣從六里?!?/p>

以上兩句中的專有名詞,如“楚王”“張儀”“楚”“齊”翻譯時直接保留即可。

2.“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主要有①句首:“夫”、“蓋”等發(fā)語詞。②句中:起結構

作用的助詞,如“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等,表提頓作用的助詞,如“者''"也"等,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中的"也表并列和順承關系的連詞,如“予與四人擁火以入”中的“以③句末:補足

音節(jié)的助詞,如“頃之,煙炎張?zhí)臁敝械摹爸?。以上的文言虛詞在實際的翻譯中,都無須譯出,若強譯,則屬

錯誤。

例:(2022年全國乙卷)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問曰:“將奈其士眾何?”

今請求老弱之不養(yǎng),鰥寡之不室者,論而供秩焉。

以上兩句中的文言虛詞,如第一句、第二句中“而”,在句中都表順承,不用譯出,可直接省去;第二句

中的“之”,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用翻譯,可直接刪去。

3.“換”,就是替換。用現(xiàn)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①把現(xiàn)在已不用的古漢語詞句用現(xiàn)代漢語進行替換,如

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②變單音詞為雙音詞。古漢語以單音節(jié)詞為主,現(xiàn)代

漢語以雙音詞為主,所以在翻譯時,要把古漢語中的單音詞變?yōu)殡p音詞。

例:(2022年新高考I卷)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吾歲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數(shù)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燕不救魏,魏王折節(jié)割地,以國之半與秦,秦必去矣。

以上兩句中的現(xiàn)在已不用的古漢語詞“吾”,替換成“我國”;單音詞“熟”,變?yōu)殡p音詞“豐收”,“行”變?yōu)?/p>

雙音詞“行走”,單音詞“助”,變?yōu)殡p音詞“幫助”,單音詞“與",變?yōu)殡p音詞“給予”,單音詞“去”,變?yōu)殡p音

詞“離開”。

(三)意譯求文從字順一調(diào)、補、變

1.“調(diào)”就是調(diào)整句式。需要調(diào)整的句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特殊句式,一是固定句式。需調(diào)整的特殊句

式主要是指倒裝句(特殊句式有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等),翻譯時,要把古漢語倒裝句調(diào)整為現(xiàn)代漢

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后置句、定語后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調(diào)整語序,以便符合現(xiàn)代漢

語表達習慣。古漢語中還有一些固定句式,如“不亦……乎”、"無乃……乎”"……孰與……”等,翻譯時,要

把這些特殊句式按現(xiàn)代漢語的句子語序表達出來。

例:(2023年全國乙卷)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此若反國,必誅無禮,則曹其首也。

盛黃金于壺,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遺公子。

第二個句子中的“盛黃金于壺”“充之以餐”,是介詞結構后置句,需要高速語序,翻譯成“在壺里裝上黃

金”,“用餐食裝滿”。

2*補”,就是增補。①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這就要求我們對古漢語中的省略句有所了解,并能判

斷一個句子中哪些成分省略了,以便補出;②補出被省略的語句,古漢語用語簡約,前文的內(nèi)容后文一般

就不再重復,而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就要給出。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例:(2022年新高考H卷)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禹曰:“吳漢可。禹數(shù)與語,其人勇鷲有智謀,諸將鮮能及者?!?/p>

漢還,讓之曰:“軍師在外,吏士不足,何多買田宅乎!”

“禹,,“漢,,,作為人名,在文言文中只第一次出現(xiàn)是全稱,有名有姓,以后出現(xiàn)一般只寫名,不再出現(xiàn)姓

氏,這就要求在翻譯的時候把人名補全,需要翻譯成“鄧禹”“吳漢”?!芭c語”是省略句,省略了“與”的賓語,

翻譯時需要補上,譯為“和他交談”。

(3)“變”,就是變通。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靈活翻譯為表意相同的語句。這主要是指文言文中比

喻、借代、引用等意義及夸張的說法、委婉地說法、互文地說法等,直譯時會不明確。如“秋毫不敢有所近”

(鴻門宴)),直譯為“連秋天里野獸的毫毛也不敢接近”就顯得不合道理,而應意譯為“連最細小的東西都

不敢占有“,才能明確文意。

例:2021年新高考H卷“石虎敢?guī)浫?,渡河縱毒”一句中,“犬羊”喻指烏合之眾,并非實指“狗和羊”,

此處應意譯,句子譯為“石虎膽敢率領烏合之眾,渡過黃河荼毒民眾”。

“逖以己翦荊棘收河南地”一句中,“荊棘”喻指障礙,句子應譯為“祖逖已經(jīng)掃除了障礙,收復了黃河以

南的土地

“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一句中,“遺民”不能直譯為“遺留下來的百姓“,句子正確的翻譯應為“現(xiàn)

在淪陷區(qū)的人民遭到摧殘傷害,人人都想著自強奮發(fā)”。

強化翻譯中的語境意識

語境,即語言環(huán)境,分為內(nèi)部語境(上下文)和外部語境(社會背景、知識積累、情理事理等)。文言文中

所說的語境通常指內(nèi)部語境,主要是文段語境和句子語境,很少涉及像現(xiàn)代文閱讀那樣的全篇語境。文言

語境在翻譯中的作用,不僅僅是激活、鎖定考生已有的文言知識積累,更在于以下方面:

(一)確定重要實詞、虛詞的含義,并借此判定特殊句式(尤其是無判斷標志的判斷句和意念被動句),

推測疑難詞語的含義。

(二)結合語境推斷被省略的成分和代詞具體指代的對象。

(三)保證文意通順,避免出現(xiàn)“見字生義”“刻意硬譯”等常見問題。

語境對于翻譯來說如此重要,可是在平時的學習乃至考試中,考生的語境意識卻往往非常淡薄。其中

一個客觀因素就是在考試時被翻譯的語句一般放在文言文閱讀題的最后,與原文相對隔開了,于是考生只

盯著這個句子思索,即使明知翻譯不通也還是硬譯,卻不知道把這個句子代入原文中去讀、去思考。這是

考生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忌诜g文言文時,應真正做到字回到詞中,詞回到句中,句回到段中,段

回到篇中。

真題研析?規(guī)律探尋

(1)2023新高考全國卷一

材料一:襄子?圍于晉陽中,出圍,賞有功者五人,高赫為賞首。張孟談目:“晉陽之事,赫無大功,今為

賞首,何也?”襄子曰:“晉陽之事,寡人國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

臣之禮,是以先之?!?/p>

材料二:陳人有武臣,謂子射②曰:“韓子立法,其所以異夫子之論者紛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

歷遠,遏奸勸善,韓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韓非者,亦當世之圣人也?!弊由淙眨骸敖袷廊擞醒愿?/p>

者必以極天為稱,言下者必以深淵為名。好事而穿鑿者,必言經(jīng)以自輔,援圣以自賢,欲以取信于群愚而

度其說也。若諸子之書,其義皆然。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p>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以先之。

(2)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

(1)(4分)我的群臣沒有不對我有驕傲輕慢之意的,只有高赫沒有失去君臣之間的禮節(jié),因此把他放在

前面。

評分參考:譯出大意給2分,“驕侮”“先”兩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2)(4分)請允許我大體說說一隅之見,先生您細察一下它是否真實(可信)。

評分參考:譯出大意給2分,“請”“審”兩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2)2023新高考全國卷二

文段一:凡戰(zhàn),若我眾敵寡,不可戰(zhàn)于險阻之間,須要平易寬廣之地。聞鼓則進,聞金則止,無有不勝。

法目:“用眾進止。”晉太元時,秦苻堅進屯壽陽,列陣上水,與晉將謝玄相拒。玄使謂苻堅目:“君遠

涉吾境,而臨水為陣,是不欲速戰(zhàn)。請君少卻.令將士得周旋.仆與諸君緩轡而觀之,不亦樂乎!”

文段二:太宗日:“古人臨陣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變之法乎?”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請君少卻,令將士得周旋,仆與諸君緩轡而觀之,不亦樂乎!

(2)古人臨陣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變之法乎?

(1)(4分)請你稍微后退,讓將士們得以展開戰(zhàn)斗,我與各位騎馬慢行觀戰(zhàn),不是很愉快嗎?評分參考:重

點“卻”“得”“不亦……乎”。

(2)(4分)古人臨陣出奇兵,攻擊敵人意想不到之處,這是變化的方法嗎?

評分參考:重點“出奇”“不易”“斯”。

3、(2020?新高考H)

海瑞,字汝賢,瓊山人。帝屢欲召用瑞,執(zhí)政陰沮之,乃以為南京右都御史。諸司素偷惰.瑞以身矯

之。有御史偶陳戲樂,欲遵太祖法予之杖。百司惴恐.多患苦之。……十五年,卒官。瑞無子。卒時,僉

都御史王用汲入視,葛幃敝贏,有寒士所不堪者。因泣下,醵金為致。小民罷市。喪出江上,白衣冠送者

夾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絕。

(節(jié)選自《明史?海瑞傳》)

?請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諸司素偷惰,瑞以身矯之。有御史偶陳戲樂,欲遵太祖法予之杖。

眾多官吏一向偷安怠惰,海瑞以自己的行動來糾正他們。有御史偶爾演戲奏樂,海瑞將要遵照太祖法

規(guī)對他杖責。(“偷惰”,偷安怠惰;“矯”,矯正,糾正;“陳”,歹I],意為演奏;“杖”,杖責。)

(2)小民罷市。喪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夾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絕。

市民停業(yè)悼念。靈柩經(jīng)過江面,民眾穿戴白色衣帽在兩岸送行,灑酒祭奠而哭的人百里不斷絕。(“罷

市”,古今異義詞,這里指集市停止買賣以表示哀悼;“喪”,靈柩;“白衣冠”,名詞活用為動詞,穿

戴白色衣帽;“酹”,灑酒祭奠。)

4、(2021?全國乙)

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

上欲殺之。胄奏據(jù)法應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對目:“敕者出于一時之喜怒,法者

國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選人之多詐,故欲殺之,而既知其不可,復斷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

大信也?!鄙显?“卿能執(zhí)法,朕復何憂?”丁亥,制:“決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諸州者三覆奏。

行刑之日,尚食勿進酒肉,內(nèi)教坊及太常不舉樂。皆令門下覆視,有據(jù)法當死而情可矜者,錄狀以聞?!?/p>

由是全活甚眾。

(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

?請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而既知其不可,復斷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但(您)已經(jīng)知道不能這樣處置,再依法裁決,這是忍下了小的憤怒而保全了大信用啊。[得分點:忿、

信,狀語后置句、判斷句(乃)]

(2)皆令門下覆視,有據(jù)法當死而情可矜者,錄狀以聞。

都讓門下省復核查驗,有依據(jù)法令應判死刑而情由值得憐憫的人,記錄下情形上報朝廷。(得分點:覆

視、矜、狀,句意通順)

核心提煉-考向探究

文言文翻譯得好不好,是否貼切,很能體現(xiàn)考生的古文理解水平。以下是考生最容易犯的高考文言文

翻譯的十個誤區(qū)

誤區(qū)1:混淆古今異義

【例1】時既與梁通好,行李往來,公私贈遺,一無所受。

[誤譯]當時已經(jīng)與梁國互通友好,背著行囊送禮的,官方贈送的、私人遺留的禮品,(賀蘭祥)一概都不

接受。

[正譯]當時已經(jīng)與梁國互通友好,使者往來,官方和私人贈送的禮品,(賀蘭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與對策]句中的“行李”,古義為“使者”;今義是“出行時帶的箱子、包裹”等?!斑z”的古義

為“贈予贈送的東西”,今義為“遺失、遺漏、遺留”等。

“考生以今義釋古義,原因是不明古義,不知古今詞義不同。要解決這個問題,考生應注意以下兩點:

1、積累古今異義詞。

一是借助教材注釋識記古義,如《燭之武退秦師》中“行李之往來,供其乏困”;

二是借助成語識記古義,如成語“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這個古義;三是借助復

習資料上的《古今異義詞簡表》識記古義。

2、翻譯一個詞,首先想到的應該是這個詞的古義,除此之外還要檢驗這個古義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

意與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誤區(qū)2:詞類活用分析錯誤

【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魚。

[誤譯]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兒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著池塘呼喚魚兒。

[正譯]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兒的衣服,袖子里藏著鋒利的刀子走到池塘邊呼喚魚。

[分析與對策]句中的第一個“衣”,名詞活用為動詞,應譯為“穿”;“袖”,名詞活用為動詞,應譯

為“袖子里藏著“。一般情況下,“名詞名詞”的結構,第一個名詞往往活用為動詞。

要解決這個問題,考生應注意以下兩點:

1、借助復習資料熟悉名詞、動詞、形容詞的活用類別,并能通過對活用特征的識記、比較,結合語

境進行正確翻譯。如,形容詞意動用法,表示主語認為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表示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可譯為“認

為……”"以……為……”;形容詞的使動用法,表示主語使賓語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

性質(zhì)或狀態(tài)。

2、翻譯語句的前提是讀懂文章大意,而我們檢驗自己翻譯正誤的方法,就是將譯文放到文段中去檢驗,

使自己的翻譯符合語境,合情合理。

誤區(qū)3:誤譯文言虛詞

【例3】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蘇軾《赤壁賦》)

[誤譯]這兒向西望是夏口,向東望是武昌,山水環(huán)繞,草木茂盛蒼翠,不就是曹操圍困周瑜的地方嗎?

[正譯]向西望是夏口,向東望是武昌,山水環(huán)繞,草木茂盛蒼翠,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圍困(打?。┑?/p>

地方嗎?

[分析與對策]“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動關系,譯為“被”,考生的忽視造成被動者“曹操”

成了主動者。

同學們要注意積累“其、之、以、而、乃、乎”等《考試大綱》規(guī)定的十八個常用虛詞的多種用法,

根據(jù)句意,準確翻譯。

誤區(qū)4:漏譯省略成分

【例4】但以濃墨灑作巨點,淋漓滿紙。郭異之,持以白王。

[誤譯]只是用濃墨灑作大墨點,滿紙都是。郭生對此感到奇怪,拿著紙來告訴王生。

[正譯K狐貍)只是用濃墨灑作大墨點,(弄得)滿紙都是。郭生對此感到奇怪,拿著紙來告訴王生。

[分析與對策]句中漏譯了省略主語“狐貍”。原文中雖然省略了主語,但為使文意通順、明了,翻譯時

要將省略的成分補上。這也是考試中的一點要求。另外,有些通過直譯無法使文意貫通的地方,如“滿紙

都是”,也應適當“增詞”,即加上使文句連貫的詞語。

考生漏譯省略成分,除了粗心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通讀整個句子或與譯句有關聯(lián)

的前后句,沒有形成整體語境意識,只是“就詞譯詞”,不能很好地把原文的意思傳達出來。這種毛病輕

則影響到考生對個別詞的判斷和翻譯,重則影響到考生對整個句子的理解。

要解決這個問題,考生應注意以下兩點:

1、考生應注意樹立較強的語境意識,閱讀時真正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在翻譯一個句子時,

不能偷懶,只滿足于讀單一的那個要求翻譯的句子,還應適當“瞻前顧后”地照顧語境。

2、翻譯出一個句子之后,不要急著做下一題,而要回顧一下自己翻譯的句子是否通順,看看有沒有缺

漏的成分,如主語、賓語等。

誤區(qū)5:語言不合規(guī)范

【例5】其軍帥怒賁不先白己而專獻金,下賁獄。世祖聞之,大怒,執(zhí)帥將殺之,以勛舊而止。

[誤譯]賀賁的主帥對他事先不稟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獻金感到憤怒,就把賀賁關進監(jiān)獄。世祖聞之,

眼冒金星,執(zhí)住了主帥將要殺他,因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罷。

[正譯]賀賁的主帥對他事先不稟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獻金感到憤怒,把賀賁關進監(jiān)獄。世祖聽說這事,

非常憤怒,逮捕了主帥將要殺他,因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罷。

[分析與對策]

這段譯文的不規(guī)范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①文白夾雜,“聞”“執(zhí)”等文言詞語沒有譯出。根據(jù)語境,“聞”

可譯為“聽說”;“執(zhí)”可譯為“逮捕”。②風格不一致,整體上看是嚴肅的書面語,而“眼冒金星”顯然

是口語化的。

要解決這個問題,考生應注意以下兩點:

1.嚴格遵守“對譯”的方法,將單音節(jié)詞語雙音化,有效避免漏譯文言詞,也就從根本上避免了文白夾

雜?!皩ψg”過程中,不采用方言、俚語、口語化的詞語。

2.檢查有無夾雜在譯文中的文言實詞、虛詞,以及方言、俚語、口語詞等。

誤區(qū)6:不辨感情色彩

[例6]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寢與食。(《晉書?皇甫謐傳》)

[誤譯]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書籍之中,以至廢寢忘食。

[正譯]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書籍之中,以至廢寢忘食。

[分析與對策]譯句將“耽玩”的褒揚色彩誤譯成了貶抑色彩。“耽玩”,意思是深深地愛好、玩味,應

譯為“沉醉”“潛心玩味”之義。

考生誤解詞語的感情色彩,原因在于受到先入為主的思維影響,從而容易對一些似是而非的詞,想當

然地進行判定。比如例句中,考生一看到“耽”字,就將其解釋為“耽擱”,從負面的角度進行理解,誤

譯為“沉湎”。

為了避免這樣的錯誤,對待一些前后有矛盾的詞、有疑義的詞,應該“瞻前顧后”,核實自己的初始

判斷是否正確。比如上面的例句中,后文有“忘寢與食”一句,對此句不難理解為“廢寢忘食”之意;并且

這句和上句是并列關系而非轉折關系,故此“耽玩”一詞應與“廢寢忘食”的感情色彩相通,應譯為正面

的意思“沉醉”。考生如果能夠判斷出夾擊的關鍵而又是少量的信息,可以保證題目完全做對。

誤區(qū)7:誤譯語法關系

誤譯語法關系,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對單句語法關系的誤譯”一種是對復句語法關系的誤譯。

1.單句

【例7】豈非以其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

[誤譯]難道不是因為他顛沛流離忍饑受寒,終身不利用,卻連一餐飯都不曾忘記(報效)君王嗎?

[正譯]難道不是因為他顛沛流離忍饑受寒,終身不被重用,卻連一餐飯都不曾忘記(報效)君王嗎?

[分析與對策「‘終身不用”是個短小的單句,它的主語“杜甫”承前省略了。根據(jù)語境,是敘寫杜甫空

懷壯志而終身不被朝廷重用,身處困境的情狀,而這種意思卻是靠“終身不用”這個不用被動詞的被動句

表達的,考生并沒有把這層被動關系譯出來。

考生犯這個錯誤的根本原因,是沒有掌握好被動句這一特殊句式。除了這種靠語意的分析才能把握的

被動句外,文言文中很多被動句是有標志的。

如“于”“受……于……”式,"為”“為……所……”式,"見”“見……于……”式等,翻譯時,

都要譯為被動關系。文言文翻譯題常將文言特殊句式作為考查點,備考時要注意陳述句(語氣詞“者、也”

表判斷,副詞“乃”“皆”“則”表判斷)、倒裝句(賓語前置、謂語前置、定語后置、介詞短語后置)、省

略句(省略主語、省略謂語、省略賓語)等特殊句式的外在特征;解題時,用相應的現(xiàn)代漢語句式對特殊句式

進行合理轉換,準確翻譯。

2.復句

【例8】賊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漲,緣舟尾攀堞而上。

[誤譯]賊寇進攻三天不得入城,后來,因為河水高漲船體上浮,沿著船尾攀爬城墻的垛口上去。

[正譯]賊寇進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著漲水,沿著船尾攀爬城墻的垛口上去。

[分析與對策]整個語句是一個順承關系的復句,而“以巨舟乘漲”中的“以”字,是表示憑借的介詞,

應譯為“利用”??忌`認為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譯為“因為”,將整個語句的結構關系誤譯為因果關

系。

考生對復句結構關系的把握,必須以句意為基礎,“假設”“因果”“轉折”“條件”等關系,都是

根據(jù)句意自然生成的,不可強加或誤譯。而檢驗自己是否強加了關聯(lián)詞,也必須看你加的關聯(lián)詞在句意的

表達上,是否合理。

同學們要注意積累注意把握“特殊句式”(點擊藍字可看)

誤區(qū)8:不懂文言修辭

【例9】天既訖汝元命,我朝實代之。汝帽火馀燼,敢與日月爭明邪!

[誤譯]上天已經(jīng)結束了你們元朝的命運,我們朝廷確實要取代它。你們即使點燃了自己,也沒有日月一

樣的光明!

[正譯]上天已經(jīng)結束了你們元朝的命運,我們朝廷取代了它。你們這些微火殘灰,竟敢與太陽月亮(一

樣的大明朝)爭奪光明嗎!

[分析與對策]句中的“端”0話),意為“小火”“火把”,“馀燼”,意為“殘灰”,根據(jù)文中人物關

系,這里比喻元朝殘將脫脫;而“日月”則比喻明朝??忌鷱摹皩崱钡慕嵌壤斫猓瑳]有譯出比喻意義。

解答此類試題,

一是要積累古文修辭知識,留心古文修辭現(xiàn)象。如,“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憂,不能造朝?!保ā睹?/p>

子?公孫丑》)“采薪之憂”是疾病的婉辭。全句譯為:昨天有國君命令來,他正生病,不能上朝復命。

二是結合語境,把握好人物與人物之間的關系,確認修辭現(xiàn)象,恰當翻譯??脊軌蚺袛喑鰥A擊的關

鍵而又是少量的信息,可以保證題目完全做對。

誤區(qū)9:不懂古代文化常識

【例10]項王按劍而踞,曰:“客何為者也?”(司馬遷《鴻門宴》)

[誤譯]項王握住劍把站起來,大聲問:“來客是什么人?”

[正譯]項王握著劍把直起腰來,問道:“來客是干什么的?”

[分析與對策]古人席地而坐,而兩膝著地,腳背朝下,臀部坐在腳后跟上。如果臀部抬起,上身挺直,

這就叫“踞”。項王本坐著,突然見樊噲闖進來,于是警惕起來,握住劍,挺直腰準備站起來,以防不測。

在這里,只能解釋為“雙膝著地,上身挺直”。

高考復習中,考生要留意此類古代文化常識,在教材復習和傳記類文章的學習過程中積累與古代官職(拜,

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除,拜官授職。擢,提升官職)、地理(江表,長江以南地區(qū)。關東,古

代指函谷關以東。朔漠,北方的沙漠)、習俗(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稱薨、崩、百歲、千秋、晏駕、山

陵崩等;一般人的死稱亡故、長眠、長逝、過世、謝世、壽終、殞命、捐生、就木、磕逝、老、故、逝、終

等)。涉及文化常識的譯文,可從兩個方面檢查:一是看自己的翻譯是否合乎古代社會的環(huán)境;二是看譯文是

否適合語境,是否合乎情理。

誤區(qū)10:誤譯原句語氣

【例11]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孟子?公孫丑下》)

[誤譯]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當今的社會里,除了我沒有誰能行。

[正譯]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當今的社會里,除了我還能有誰呢?

[分析與對策]譯文處理為一種陳述語氣,盡管從意思上來看是對的,但它改變了原文的語氣,仍然不夠

準確,違背了文言文翻譯“忠實”原文的原則,會被“酌情扣分”。從語境來看,這段話表現(xiàn)了孟子拯救

天下的責任感和高度的自信心,“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孟子以“名世者”自許,“舍

我其誰也",是一種語氣強烈的反問,語氣應處理為“……呢?”。

考生誤譯原句的語氣,一是因為對文意(人物思想、情感)理解不透徹,二是對句子的語氣不夠重視。

文言文句子的語氣,與現(xiàn)代漢語沒有很大的差別,通常分為陳述語氣、疑問語氣、祈使語氣、感嘆語

氣等。我們看句子的語氣,要把握好兩個關鍵:一是標點符號,如問號,則處理為疑問語氣;二是根據(jù)文意,

在人物對話中,要留意說話人的心理、個性,以及表達目的等。

■題型特訓?命題檢測

正確理解文言句意的技法

①要在全文中理解句子。句子的翻譯不能脫離全文或文段,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觀點和感情傾向,要做到

“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

如:“襄陽土俗,鄰居種桑樹于界上為志?!保ā赌淆R書?韓孫伯傳》)

此句是介紹韓孫伯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所以翻譯成:按襄陽當?shù)氐娘L俗,鄰里之間要在各自的分界處種上

桑樹作為標志。

②要注意省略句、倒裝句、詞類活用、通假字、互文見義和偏義復詞等,對這些現(xiàn)象的理解把握,往往

是翻譯文言語句的關鍵。

如:“冉氏嘗居也,故姓是溪為冉溪。"(《愚溪詩序》)

此句中“居”后省略了賓語“于此”,“姓”名詞作動詞,是“給……取姓”的意思。那么此句就可翻

譯成:姓冉的人家曾經(jīng)在這里居住,所以把這條小溪叫作冉溪。

③對句子中難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籠統(tǒng)翻譯的辦法去逃避,而應該通過前后推導或推敲分析義項

等方法進行理解。

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保ā墩撜Z?季氏將伐顓臾》)

這是孔子教育子路、冉有的話,句中難懂之處是“疾”“舍”“為之辭”。既然是教育之語,那么“疾”

就不可能是“生病”之意,而應是“厭惡”之意;“而”可表示并列、轉折等關系,依據(jù)意味推敲,此處理解

為轉折關系更好,那么“舍曰欲之”與“為之辭”語意就是相反的,由此可推知,“辭”不可能是“告別”之

意,而應是“托詞”“借口”之意。整句就可翻譯為:君子厭惡那些不肯說(自己)想要那樣而偏要找借口的

人。

④利用文言排比句、對偶句、并列結構,把握句意。也就是說,在理解文言句子時,要充分利用對應詞語

的用法和意義來把握文句意思。

如:“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保ā吨G太宗十思疏》)

這是一個對偶句,前后兩句對應詞語的詞性、擔當?shù)木渥映煞滞耆嗤?甚至有些對應詞語的意思也一

樣,如“望”“求”,都是“想”“希望”之意。所以整句可以翻譯成:源泉不深卻希望水流到很遠的地方,

根生得不牢固卻想要樹木長得高而茂盛。

⑤對復雜的、不好理解的句子,可做好句子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看枝葉;或抓住關鍵詞語,分析句間關

系。

如:“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游褒禪山記》)分析句子主干:“古

人……鳥獸”是主語,其中“之”放在主謂之間,起取消句子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