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義:《屈原列傳》《蘇武傳》學案_第1頁
2025版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義:《屈原列傳》《蘇武傳》學案_第2頁
2025版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義:《屈原列傳》《蘇武傳》學案_第3頁
2025版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義:《屈原列傳》《蘇武傳》學案_第4頁
2025版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義:《屈原列傳》《蘇武傳》學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版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義

板塊五

學案36《屈原列傳》《蘇武傳》

復習任務

1.梳理并積累兩文中的文言基礎知識,重點掌握古今異義詞、多義實詞

“竟”“類”“發(fā)”“狀。

2.翻譯重點句子,背誦《屈原列傳》第3段。

,----

1

活動一基礎梳理

L通假字

請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意思。

①“離騷”者,猶離憂也

“離”同"罹”,遭受

②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

“指"同H,意圖,宗旨

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

“泥”同“涅”,染黑

④屈平既細

“細"同“黜",指被罷免官職

⑤乃令張儀詳去秦

"詳"同"JL",假裝

⑥厚幣委質(zhì)事楚

“質(zhì)”同,見而禮

⑦蹈其背以出血

“蹈”同“理,,叩擊,拍打

⑧畔主背親

“畔”同“叛”,背叛

⑨與旃毛并咽之

“旃”同“,毛織的氈毯

⑩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

“去"同,如果

?與武決去

“決”同,辭別,告別

?前以降及物故

“以"同"已",已經(jīng)

2.古今異義

請寫出下列加顏色詞語的古義。

①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

古義:第二年

今義:今年的下一年

②顏色憔悴

古義:臉色,面容

今義:色彩

③形容枯槁

古義:外貌,模樣

今義:對事物的形象或性質(zhì)加以描述

④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

古義:委婉得體,

今義:不慌不忙,鎮(zhèn)靜,沉著;(時間或經(jīng)濟)寬裕

⑤漢亦留之以相當

古義:相抵

今義:動詞,(數(shù)量、價值、條件、情形等)差不多,配得上或能夠相抵;

形容詞,適宜,合適;副詞,表示程度高

⑥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古義:對長輩的尊稱

今義:岳父

⑦以貨物與常

古義:財物

今義:供出售的物品

⑧虛心欲相待

古義:誠心

今義:不自以為是,能夠接受別人意見

⑨皆為陛下所成就

古義:栽培,提拔

今義:事業(yè)上的成績;完成(多指事業(yè))

⑩兄弟親近

古義:親近之臣

今義:(雙方)親密,關系密切;(一方對另一方)親密地接近

?武等實在

古義:確實存在

今義:誠實,不虛假;的確;其實

3.多義實詞

請解釋下列加顏色詞的意思。*'

⑴競

①懷王竟聽鄭袖,復釋去張儀:竟然,居然

②復之秦,竟死于秦而歸葬:最終

③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項脊軒志》):終,整,全

④不能竟書而欲擱筆(《與妻書》):完成

⑤道竟何為邪(劉禹錫《天論》):究竟,到底

(2)類

①舉類邇而見義遠:事物

②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齊桓晉文之事》):種類,類別

③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項脊軒志》):類似,像

④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墨子?公輸》):類推,推論

⑶發(fā)

①方欲發(fā)使送武等:派遣

②虞常等七十余人欲發(fā):發(fā)動,動手

③張勝聞之,恐前語發(fā):暴露,泄露

④于敗堵叢草處,探石發(fā)穴(《促織》):發(fā)掘

⑤窺父不在,竊發(fā)盆(《促織》):打開-

⑥今王發(fā)政施仁(《齊桓晉文之事》):發(fā)布

⑦野芳發(fā)而幽香(《醉翁亭記》):開放

⑧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項脊軒志》):

(4)狀

①張勝聞之,恐前語發(fā),以狀語武:情狀,情況

②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岳陽樓記》):景象

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核舟記》):形狀;……的樣子

④幽閶遼篁,不可具狀(《黃岡竹樓記》):描寫

⑤先生不平,具狀其囊狼憐惜之意(《中山狼傳》):陳述

4.詞類活用

掌握下列加顏色詞的活用類型,并解釋意思。,

(1)名詞作狀語

①蟬蛻于濁穢:像蟬那樣

②得夜見漢使/劍斬虞常已:在夜里/用劍

(2)名詞作動詞

①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效法,繼承

②天雨雪/軾乳乃得歸/杖漢節(jié)牧羊/武能網(wǎng)紡繳,集弓弩/孺卿從祠河東后

土/輿歸營:下/生子/執(zhí),拄/結(jié)網(wǎng)/用集矯正(弓弩)/祭祀/用車載送

(3)動詞作名詞

讒諂之蔽明也:中傷別人的小人

(4)形容詞作名詞

①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品行不正的小人/端方正直的人

②莫不欲求忠以自為:忠臣

(5)形容詞作動詞’

明道德之廣崇:闡明

(6)使動用法

盡歸漢使路充國等/宜皆降之/反欲斗兩主/空以身膏草野:使……回歸

/使?…??投降/使?…??相斗/使?…??肥沃

(7)意動用法

單于壯其節(jié):認為……豪壯

5.特殊句式

掌握下列句子的句式類型,并指出標志詞。(如是倒裝句請調(diào)整語序)

(1)被動句

①信而見疑,忠而被謗:標志詞:見、被

②為天下笑:標志詞:為

③方正之不容也:無標志詞,“容”譯為“為……所容”

④不凝滯于物:標志詞:于

⑤見犯乃死,重負國:標志詞:見

⑥皆為陛下所成就:標志詞:為……所

(2)賓語前置句

①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自”分別是“為”和“佐”的賓

語。語序為“為自”“佐自”

②何以復加:何(疑問代詞)以(介詞)。語序為“以何”

③子卿尚復誰為乎:誰(代詞)為(介詞)。語序為“為誰”

(3)定語后置句

①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標志詞:之。語序為“察察

身/汶汶物”

②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jié)送匈奴使留在漢者:標志詞:者。語序為“送

留在漢匈奴使”

6.文化常識

(1)左徒:戰(zhàn)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后世的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guī)諫

皇帝、舉薦人才。

⑵令尹:戰(zhàn)國時楚國執(zhí)掌軍政大權(quán)的長官,相當于宰相。

(3)三閭大夫:戰(zhàn)國時楚國特設的官職,是主持宗廟祭祀,兼管貴族屈、

景、昭三大氏子弟教育的閑差事。

(4)單于:匈奴人對他們部落聯(lián)盟首領的專稱。意為廣大之貌。此稱號始

創(chuàng)于匈奴著名的冒頓(m6dii)單于之父頭曼單于,之后該稱號一直沿襲至

匈奴滅亡。

(5)闌氏(yGnzhi):匈奴單于正妻的稱號,類似漢朝的皇后。

9F

活動二重點鞏【

1.名句默寫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2021?新高考I,江蘇)《屈原列傳》中,屈原感受到若王聽信讒言的

句子是“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

(2)《屈原列傳》中,司馬遷對屈原的《離騷》評價極高,其中認為其文

字簡練、用詞精當?shù)木渥邮恰捌湮募s,其辭微“o

(3)我們讀屈原的《離騷》后可發(fā)現(xiàn),屈原在文章中經(jīng)常用香花、芳草作

比喻,關于這一點,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給出了自己的解釋:

“其志潔,故其稱物芳。"

(4)《屈原列傳》中,司馬遷對屈原的為人作出了高度評價,認為屈原志

向遠大,即使與日月對照,光輝也毫不遜色的句子是“推此志也,

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5)一個人在辛苦困倦到極點時,往往會長嘆:“天?。 边@種情況在司

馬遷《屈原列傳》中有形象的描述:“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

⑹小剛是國學愛好者,他看到《孟子?盡心下》中的“言近而指遠者,善

言也”,結(jié)合學過的課文,就認為司馬遷的這兩句“其稱文小而其指極

大,舉類邇而見義遠”,也是贊揚屈原的著作“言近旨遠”。

2.語句翻譯

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

為”也。

譯文:大王讓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沒有誰不知道的。每一項法令發(fā)出,

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勞,認為“除了我就沒有誰能做”。(得分點:

“為「動詞,制定;“莫”,沒有誰;“伐「自夸、炫耀;“以

為",認為)

(2)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

大夫、令尹子蘭。

譯文:懷王因為不了解忠臣的職分,所以在內(nèi)被鄭袖迷惑,在外被張

儀欺騙,疏遠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得分點:“以”,因

為;“分”,職分;“內(nèi)”“外”,名詞作狀語;兩個“于”均表被動;

“信”,信任)

(3)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shù)十家,安危不可知,子

卿尚復誰為乎?

譯文:況且皇上現(xiàn)在年紀老,法令沒有定規(guī),大臣無罪而全家被殺的

就有幾十家,安危無法預知,您還為誰(守節(jié))呢?(得分點:“春秋”,

年齡、年紀;“亡”,同“無”;“夷滅”,誅滅,這里指全家殺盡;

“尚復誰為乎”,賓語前置)

3.基礎雙練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

屈原執(zhí)履忠貞而被讒邪,憂心煩亂,不知所訴,乃作《離騷經(jīng)》。

離,別也;騷,愁也;經(jīng),徑也。言己放逐離別,中心愁思,猶依道徑,

以風諫若也。故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紂、羿、澆之敗。冀

君覺悟,反于正道而還己也。是時,秦昭王使張儀謫詐懷王,令絕齊交;

又使誘楚,請與俱會武關,遂脅與俱歸,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其子

襄王復用讒言,遷屈原于江南。屈原放在草野復作J:九章;L援天引圣以

自證明終丕見省心不忍以清白久居濁世,遂赴汨淵,自沉而死。

(節(jié)選自王逸《楚辭章句》,有刪改)

(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下面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

上畫“。

屈原放因在草野迪復作?《九章》謝援天回引圣舊以自回證明迪終

不見省。

解析

“放在草野”意思是被流放到荒遠地區(qū),應在B處斷開;

“《九章》”作“復作”的賓語,應在D處斷開;

“以自證明”中,“以”表目的,相當于“來”,“自證明”,賓語

前置句,意思是來證明自己(的冤屈),“以自證明”中間不可斷開,

應在H處斷開。

(2)下列對文中加顏色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離騷經(jīng)》,指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詩人、政治家屈原所作的浪漫主義抒情長詩

《離騷》。

V.諫,指勸諫,與《歸去來兮辭并序》中“悟己往之不諫”的“諫”意思相同。

C.述,指記述,與《屈原列傳》中“中述湯、武”的“述”意思相同。

D.覺悟,指醒悟、明白,與現(xiàn)代漢語中“政治覺悟”的“覺悟”意思不同。

SSiliH

B項“意思相同”錯,“悟已往之不諫"的"諫"指挽回。

D項“政治覺悟”的“覺悟”指認識。

參考譯文

屈原忠心耿耿卻遭到小人以讒言陷害,心情憂愁煩亂,不知該向誰傾訴,

于是寫出了《離騷經(jīng)》。離,是別的意思;騷,是愁的意思;經(jīng),是途徑的意

思。這三個字的意思是自己被流放而離開朝廷,雖心中憂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