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課 短文兩篇《答謝中書書》預習導學案(含答案)_第1頁
第11課 短文兩篇《答謝中書書》預習導學案(含答案)_第2頁
第11課 短文兩篇《答謝中書書》預習導學案(含答案)_第3頁
第11課 短文兩篇《答謝中書書》預習導學案(含答案)_第4頁
第11課 短文兩篇《答謝中書書》預習導學案(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1課短文兩篇《答謝中書書》預習導學案(含答案)

第11課短文兩篇《答謝中書書》預習導學案

1.積累文言詞句,理解課文內容,背誦這篇短文。(重點)

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點,領略景物描寫的方法,品味文章的語言風格。(重點)

3.感受作品優(yōu)美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yǎng)高尚的審美情趣。(難點)

一、知作者、明背景

1.作者介紹

陶弘景(456—536),南朝齊梁時期道教思想家、醫(yī)學家。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丹陽秣陵(今南京)人。曾于句曲山華陽洞隱居多年。因梁武帝早年與之游,即位后,逢有朝廷吉兇征兆等大事,常前去征詢他的意見,時人稱他為“山中宰相"。作品有《陶隱居集》《本草經集注》等。

《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欣賞山林、心靈凈化之后所作。謝中書(謝征)與陶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謝微任中書舍人的最后期限是梁普通七年(526年),任中書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歲之后。因此這篇文章是陶弘景晚年的作品。

2.故事背景

南北朝時,因政局動蕩,社會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以示自己的志趣,并以此作為對友人的安慰。此文就是陶弘景隱居句曲山時回復謝中書(謝征)的一封信中的一部分。寫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3.題目解讀

答謝中書書:“答”是答復的意思,“謝中書"是謝征,作者的朋友?!爸袝笔侵x征的官職?!皶?指書信?!洞鹬x中書書》就是陶弘景隱居時回復謝中書的一封信。

4.人物介紹

(1)謝中書,即謝征,字元度,陳郡陽夏人,曾作中書鴻臚,所以稱之為謝中書。陶弘景給謝征的這封回信,稱道江南山水之美,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文辭清麗,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康樂,即謝靈運(385~433)東晉時代的詩人,漢族,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會稽始寧(今浙江上虞)。為陳郡謝氏士族,東晉車騎將軍謝玄之孫,晉時襲封康樂公,故稱“謝康樂”。又因從小寄養(yǎng)在錢塘杜家,故乳名“客兒"。是南北朝時代與陸機齊名的詩人,是中國山水詩的開創(chuàng)者,被稱為“山水詩鼻祖”,著有《謝康樂集》(系明人輯本)。

二、文體知識

定義: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我國古代的抒情散文始于書信。漢魏六朝文人的尺牘重在實用。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筆下,尺牘的實用功能明顯淡化,審美性能日益強化,有些尺牘刻意寫成純粹的文學作品。

內容:尺牘的文學功能多種多樣,可以抒情,如林覺民的《與妻書》;也可以寫景;如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可以寫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談論政事;還可以勉勵后學等等,形成了別具特色的書牘文傳統。

三、寫作特點

藝術獨特,意境優(yōu)美

陶弘景以自己獨特的藝術感受、飽含感情的語言,再現了江南山水的美麗風光,激起了讀者審美的興致。作者從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變化之美和動靜相襯之美四個方面潑墨染彩,熔裁營構,使文章清幽雋雅,像詩一般優(yōu)美動人。

抒情繪景,語言凝練。

這篇小品文只用了68個字,就把大自然的山川、河流、青林、翠竹、曉霧、猿鳴、夕日、沉鱗等景物描寫得淋漓盡致。本文語言極富特色,言簡意賅,整齊中而有變化:多用四字句構成對偶,句式整齊,節(jié)奏感強,兼用散句,參差錯落。詞語淺顯易懂,但用字頗多斟酌。無一句之虛,無一字之冗。

四、課文內容解讀

《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回信。信中以清峻的筆觸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過借古證今,強調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的觀點,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傳達出自己與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的人生態(tài)度。)

五、文章結構與內容分析

《答謝中書書》文章以感慨起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接著,作者以清峻的筆觸具體

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文章以贊美和感慨收束。

第一層(第1句)總領全文——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第二層(第2至6句)具體描繪:仰視——高峰入云

俯瞰——清流見底

平視——兩岸石壁、青林翠竹

曉夕——曉霧將歇、夕日欲頹

第三層(第7至8句)感慨收束——欲界之仙都;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結構圖解

讀準字音、節(jié)奏

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tuí),沉鱗(lín)/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yù)其奇者。

參考譯文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談論的。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樹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著;夕陽快要落山了,潛游在水中的魚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欣賞、領悟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一、預習案。

1.文學常識填空。

(1)《答謝中書書》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字通明,號_________________。題目中的第二個“書”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答謝中書書"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2)古代書信稱謂有:妻子寄給丈夫的書信叫;匿名的書信叫飛書;親筆寫的書信叫-----;皇帝的書信叫仙翰。

(3)“書”即書信,古代書信又叫“尺牘"或“信札”,請你根據所學的知識,寫出下列詩句中書信的別稱。

①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②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

③不見鄉(xiāng)書傳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

④嵩云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

2.下列句子的朗讀節(jié)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A.高峰/入云,清流/見底___B.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C.實是/欲界之仙都___D.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3.古今異義字。

四時俱備(古義:___。今義:___。)

曉霧將歇(古義:___。今義:___。)

夕日欲頹(古義:___。今義:___。)

念無與為樂者(古義:___。今義:___。)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古義:___。今義:___。)

4.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兩岸石壁,五色交輝()(2)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3)曉霧將歇,猿鳥亂鳴()(4)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5)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5.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總領全文景觀的句子是:

(2)文中表現晨昏變化之美的句子是:

(3)用簡潔的語言描繪高山流水的語句是:

(4)感嘆世人追逐功名、無暇欣賞奇麗的山水,從而曲折表達作者清高的句子是:

6.翻譯下列句子。

(1)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2)高峰入云,清流見底。

(3)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4)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5)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6)實是欲界之仙都。

(7)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7.自主質疑。

(1)全文抓住哪一個字去寫?共描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哪些特點?

(2)“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內含作者什么感情?

(3)作者是怎樣從聽覺與視覺的角度來寫一天中的景物變化?(引原句)

(4)文中所提到的“康樂”是指誰?作者舉他有什么深意?

(5)“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8.下列對《答謝中書書》內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高峰入云,清流見底”,極言山之高,水之凈,運用了仰觀俯察兩種視角。

B.“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運用平遠、高遠的視角極目遠眺,描繪了五彩的山石與青翠的竹林色彩之美。

C.“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由靜轉動,由朝到夕,突出山川之生機勃勃。

D.“實是欲界之仙都”,傳達出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悅,暗含著作者對世人要及時行樂的規(guī)勸。

二、探究案

(一)課內閱讀理解。

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高峰入云()(2)曉霧將歇()

(3)五色交輝()(4)實是欲界之仙都()

2.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2)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3.說說第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4.品析下列句中加點字的妙處。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5.“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边@句話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二)課外閱讀理解。

與顧章書

吳均

仆去月謝病,還覓薜蘿①。梅溪之西,有石門山者,森壁爭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蟬吟鶴唳水響猿啼英英②相雜綿綿成韻。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饒竹實。山谷所資,于斯已辦③。仁智所樂,豈徒語哉!

【注】①薜(bì)蘿:薜荔與女蘿,皆為香草。詩文中常以薜蘿為隱者的服飾或住處。②英英:聲音和盛之貌。③辦:具備。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既素重幽居則素湍綠潭___B.森壁爭霞爭高直指

C.曉霧將歇曉之者亦舍然大喜D.于斯已辦聞之于宋君

2.請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句子。

3.請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斷三處)

蟬吟鶴唳水響猿啼英英相雜綿綿成韻

4.本文寫景的方法與《答謝中書書》有什么相同之處?其作用是什么?

第11課短文兩篇《答謝中書書》預習導學案(含答案)

一、預習案。

1.文學常識填空。

(1)《答謝中書書》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字通明,號_________________。題目中的第二個“書”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答謝中書書"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2)古代書信稱謂有:妻子寄給丈夫的書信叫;匿名的書信叫飛書;親筆寫的書信叫-----;皇帝的書信叫仙翰。

(3)“書”即書信,古代書信又叫“尺牘"或“信札”,請你根據所學的知識,寫出下列詩句中書信的別稱。

①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②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

③不見鄉(xiāng)書傳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

④嵩云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

【答案】(1)陶弘景;華陽隱居;信;給謝中書的信

(2)錦書手札(3)鴻雁尺素雁足雙鯉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學常識的掌握。

(1)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號華陽隱居,南朝梁時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

題目中的第二個“書"字的意思是信,“答謝中書書”的意思是給謝中書的信

(2)(3)題主要考查有關于“書"文學常識。

2.下列句子的朗讀節(jié)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A.高峰/入云,清流/見底___B.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C.實是/欲界之仙都___D.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答案】D

【解析】此題考查文言文停頓的能力。平時注意多讀多練,養(yǎng)成熟練地語感。句子的停頓要堅持兩個原則:A結構原則:即不要把一個詞或一個短語斷開,要保持詞和短語的完整性。B意義原則:即根據語意停頓,不要改變原句的意思.還要堅持五個規(guī)律即①主謂之間要停頓。②動賓(動補)之間要停頓。③修飾語和中心詞之間要停頓。④發(fā)語詞和關聯詞之間要停頓。⑤古今異義詞之間要停頓。D錯誤。正確的朗讀節(jié)奏劃分應是: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3.古今異義字。

四時俱備(古義:___。今義:___。)

曉霧將歇(古義:___。今義:___。)

夕日欲頹(古義:___。今義:___。)

念無與為樂者(古義:___。今義:___。)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古義:___。今義:___。)

【答案】四時俱備(古義:季,季節(jié)。今義:指比較長的一段時間;計時的單位。)

曉霧將歇(古義:消散。今義:休息。)

夕日欲頹(古義:墜落。今義:衰敗,萎靡。)

念無與為樂者(古義:考慮,想到。今義:思念,想念。)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古義:只是。今義:表示轉折的連詞,但是。)

【詳解】本題考查古今異義字。古今異義是指文言詞語或短語的意義和用法與現代漢語中書寫相同的詞語之間的意思不同的現象。古今詞義的差別,因其演變情形的不同,主要有下面幾種情況:

1.詞義縮小。即同樣的詞語在古代詞義大,而在現代漢語中的意義變小了。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中的“妻子”,古義指妻子兒女,而今義則指男子的配偶。

2.詞義擴大。即同樣的詞語在古代的詞義小,而在現代漢語中的意義變大了。如古代典籍中的“河”“江"專指黃河、長江,現在泛指一般江河。

3.詞語感彩發(fā)生變化。即有些詞語在應用過程中,感彩逐漸發(fā)生了變化。如“千古風流人物”中的“風流”,古代指杰出、英俊,現在指輕浮放蕩;“鍛煉”,古代除有冶煉之義外,還有玩弄法律對人進行誣陷之意,現在則沒有貶義。

4.詞義轉移。即同樣的詞語在古代是一個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卻變成別的方面的意思了。如“海運則將徙于南冥"中的“海運”是指海水運動,現在指用船舶在海洋上運輸;“安知魚之樂"中的“安”,古義是怎么,今義是平安,安全。

4.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兩岸石壁,五色交輝()(2)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3)曉霧將歇,猿鳥亂鳴()(4)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5)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答案】(1)交相輝映(2)四季(3)散盡(4)墜落(5)參與,文中指欣賞

【解析】此題考查文言文實詞的解釋。考查的詞語,一般為通假字、多義詞、古今異義詞、詞性活用詞等。當然仍以課文下面的注解為主。(1)“兩岸石壁,五色交輝"交輝:交相輝映。(2)“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四時:四季。(3)“曉霧將歇,猿鳥亂鳴"歇:散盡。(4)“夕日欲頹,沉鱗競躍”頹:墜落。(5)“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與:參與,文中指欣賞。

5.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總領全文景觀的句子是:

(2)文中表現晨昏變化之美的句子是:

(3)用簡潔的語言描繪高山流水的語句是:

(4)感嘆世人追逐功名、無暇欣賞奇麗的山水,從而曲折表達作者清高的句子是:

【答案】(1)山川之美,古來共談(2)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3)高峰入云,清流見底(4)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解析】本題要注意根據題目中的關鍵信息點篩選符合要求的句子即可,比如:(1)總領全文景觀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2)文中表現晨昏變化之美的句子是: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3)用簡潔的語言描繪高山流水的語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見底。(4)感嘆世人追逐功名、無暇欣賞奇麗的山水,從而曲折表達作者清高的句子是: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6.翻譯下列句子。

(1)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2)高峰入云,清流見底。

(3)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4)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5)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6)實是欲界之仙都。

(7)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答案】(1)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贊嘆的。(2)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3)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4)早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5)太陽快要落山了,水中潛游的魚爭相跳出水面。(6)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解析】本題考查句子翻譯。翻譯時要注意句子中重點字詞的翻譯。

7.自主質疑。

(1)全文抓住哪一個字去寫?共描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哪些特點?

(2)“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內含作者什么感情?

(3)作者是怎樣從聽覺與視覺的角度來寫一天中的景物變化?(引原句)

(4)文中所提到的“康樂"是指誰?作者舉他有什么深意?

(5)“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北磉_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1.“美"字。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鳥,魚兒;有靜有動,有聲有色。

2.有高雅情懷的自豪感以及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4.謝靈運;說明能夠欣賞領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5.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答案】本題考查對課文內容及主旨的理解以及結合課文實際分析的能力。

8.下列對《答謝中書書》內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高峰入云,清流見底”,極言山之高,水之凈,運用了仰觀俯察兩種視角。

B.“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運用平遠、高遠的視角極目遠眺,描繪了五彩的山石與青翠的竹林色彩之美。

C.“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由靜轉動,由朝到夕,突出山川之生機勃勃。

D.“實是欲界之仙都”,傳達出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悅,暗含著作者對世人要及時行樂的規(guī)勸。

【答案】D

【解析】D項對文章內容的分析不正確?!凹皶r行樂的規(guī)勸”說法欠妥。獨處如此美景之中,自覺不自覺的融入了自然,不禁會產生這樣的疑問:人間仙境莫非在此?不然的話,為何這般清幽、脫俗,不帶一絲人間煙火。所以說“實是欲界之仙都”,傳達出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悅。沒有“及時行樂”之意。

二、探究案

(一)課內閱讀理解。

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高峰入云()(2)曉霧將歇()

(3)五色交輝()(4)實是欲界之仙都()

2.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2)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3.說說第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4.品析下列句中加點字的妙處。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5.“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案】1.(1)聳入(2)消散(3)交相(4)指人間2.(1)夕陽快要落山了,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躍出水面。(2)自從謝靈運以來,不再有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的人了。

3.“山川之美,古來共談。”以感慨發(fā)端,表達作者將謝中書當作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4.“亂"字寫出了猿鳥爭鳴的喧鬧景象,突出表現了整個山林的勃勃生機?!案偂睂懗鲷~兒爭先恐后躍出水面的場景?!皝y"與“競”相互映襯,突出了大自然充滿生命力的動態(tài)美。5.言外之意是自從南朝謝靈運以來,只有自己才會欣賞這種奇景。表達了作者對謝靈運的仰慕之情,又抒發(fā)了欣賞山水時不同凡響的審美感受,以及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解析】1.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詞等。(1)“高峰入云"的句意是: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入:聳入,插入。(2)“曉霧將歇”的句意是: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歇:消散。(3)“五色交輝"的句意是:(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交:交相。(4)“實是欲界之仙都”的句意是: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欲界:指人世間。

2.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現象,重點實詞必須翻譯到位。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1)句中的“欲(將要)、頹(墜落)、競(競相)”幾個詞是重點詞語。(2)句中的“自(從)、復(又,再)、與(參與。這里有‘欣賞’‘領悟’的意思)"幾個詞是重點詞語。

3.考查第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首先要理解好第一句的大意,然后根據下文推斷其作用。“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贊嘆的。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雖然平和卻很自然,且立意高遠。開頭就生發(fā)感慨,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將內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樂事。作者將謝中書當作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平等交流。

4.考查文言詞語的表現力。“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陽欲頹,沉鱗競躍”,由靜景轉入對動景的描寫?!皝y"寫猿鳥爭鳴的喧鬧聲穿越了清晨即將消散的薄霧,傳入耳際?!案偂睂懗隽讼﹃柕挠鄷熤校~兒在水中競相嬉戲。這兩個詞,通過對朝與夕兩個特定時間段的生物的活動的描寫,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

6.考查重要文句的深刻含意及對抒發(fā)情感的意義?!白钥禈芬詠?,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這句話表達了作者要像謝靈運那樣,陶情怡樂于這美妙的山水之中,抒發(fā)了歸隱林泉的終身志趣。

(二)課外閱讀理解。

與顧章書

吳均

仆去月謝病,還覓薜蘿①。梅溪之西,有石門山者,森壁爭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蟬吟鶴唳水響猿啼英英②相雜綿綿成韻。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饒竹實。山谷所資,于斯已辦③。仁智所樂,豈徒語哉!

【注】①薜(bì)蘿:薜荔與女蘿,皆為香草。詩文中常以薜蘿為隱者的服飾或住處。②英英:聲音和盛之貌。③辦:具備。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既素重幽居則素湍綠潭___B.森壁爭霞爭高直指

C.曉霧將歇曉之者亦舍然大喜D.于斯已辦聞之于宋君

2.請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句子。

3.請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斷三處)

蟬吟鶴唳水響猿啼英英相雜綿綿成韻

4.本文寫景的方法與《答謝中書書》有什么相同之處?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1.B

2.佳山秀水被仁人智士所喜愛,哪里只是隨便說說呀!

3.蟬吟鶴唳/水響猿啼/英英相雜/綿綿成韻

4.示例:都運用了多角度描寫的方法。如從視覺和聽覺等表現色彩、形態(tài)、聲音等,生動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鮮明特征,充分表現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強烈的熱愛之情。

【詳解】1.本題考查一詞多義。注意結合語境確定詞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