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養(yǎng)目標】24 唐詩三首導學案(學生版+教師版)_第1頁
【核心素養(yǎng)目標】24 唐詩三首導學案(學生版+教師版)_第2頁
【核心素養(yǎng)目標】24 唐詩三首導學案(學生版+教師版)_第3頁
【核心素養(yǎng)目標】24 唐詩三首導學案(學生版+教師版)_第4頁
【核心素養(yǎng)目標】24 唐詩三首導學案(學生版+教師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核心素養(yǎng)目標】24唐詩三首導學案(學生版+教師版)24《唐詩三首》

導學案(教師版)

學習目標

文化自信:了解古詩中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感受古人憂國憂民的思慮。

語言運用:學生能夠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自主疏通詩意,積累重要文言詞語;理解詩作的思想內容,再現詩作的意境畫面,品味詩作的思想感情。

思維能力:引導學生立足文本展開合理的聯想和想象,使學生體會到詩歌平實語言背后的豐富內涵。

審美創(chuàng)造:引導學生品味關鍵詞、句,使學生體會到作者心系天下、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石壕吏》

【學海導航】

一、走近杜甫

1.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其人被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與李白并稱“李杜”,又因有別于杜牧,亦稱“老杜"。他的詩篇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歷史,其風格沉郁頓挫。代表作品有《三吏》和《三別》,其詩對后世影響深遠,有《杜工部集》傳世。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2.創(chuàng)作背景:《石壕吏》選自《杜工部集》。唐肅宗乾元元年(758),為平定安史之亂,唐軍圍攻叛軍所占的鄴(yè)郡(今河南安陽),勝利在望。次年春,形勢發(fā)生逆轉,唐軍全線崩潰,退守河陽(今河南孟州),并四處抽丁補充兵力。詩人此時從洛陽回華洲(今屬陜西渭南),途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根據目睹的現實寫了一組詩,《石壕吏》是其中一首。

二、整體感知

1.結合課下注釋,疏通文意,并用白話文通譯全詩。

(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來強征兵。

老翁越墻逃走,老婦出門查看。

差役吼得是多么兇狠啊!老婦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憐??!

聽到老婦上前說:我的三個兒子去鄴城服役。

其中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說兩個兒子剛剛戰(zhàn)死了。

活著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遠不會復生了!

家里再也沒有其他的人了,只有個正在吃奶的孫子。

因為有孫子在,他母親還沒有離去,進進出出都沒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婦雖然年老力衰,但請讓我跟從你連夜趕回營去。

趕快到河陽去服役,還能夠為部隊準備早餐。

夜深了,說話的聲音消失了,隱隱約約聽到低微斷續(xù)的哭聲。

天亮臨走的時候,只同那個老翁告別。

2.小組誦讀,力爭讀出詩歌的感情。

3.課文題目是《石壕吏》,全詩圍繞哪兩個字展開的?

《石壕吏》全詩圍繞“捉人"兩字展開。“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綱,以下情節(jié),都從這里生發(fā)出來。不說“征兵"、“點兵”、“招兵"而說“捉人”,已于如實描繪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

4.本詩敘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請你按照情節(jié)的四個階段(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理清故事情節(jié)。

開端(前4句):致詞的由來。寫詩人日暮投宿,夜遇捕吏捉人,烘托緊張氣氛。

發(fā)展、高潮(5-20句):致詞的內容。寫老婦自述,展示一個飽受戰(zhàn)禍的家庭的悲劇。

結局(后4句):致詞的結果。寫詩人獨與老翁告別,暗示老婦被捉。

這是一首敘事詩,其主體部分是老婦人的“致詞"。詩的前四句寫“致詞”的由來,也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和地點。老婦致詞又可分為三層,第一層:三男全被征。第二層:家中情況。第三層:老婦自請服役。最后四句是結局和尾聲,暗示老婦已被抓走。

5.精讀作品,分組表演,理解詩作的思想內容,再現詩作的意境畫面,品味詩作的思想感情。

(1)表演要求: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加入合理的想象進行再創(chuàng)作。

(2)歸納詩歌的思想內容并分析詩歌流露了詩人什么的情感。

這首詩通過詩人親眼所見的石壕吏深夜捉人的事,反映了戰(zhàn)亂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揭露了官吏的殘暴,表達了他對時局的憂慮,對民生疾苦的同情,對朝庭黑暗無能的批判。

三、研讀探究

(一)觀官吏之舉

1.文中哪一句更能體現官吏的兇殘霸道?面對這樣的官吏老婦又是怎樣的表現?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老婦不斷苦啼申訴,差吏不斷怒呼咆哮的進程。這兩句極其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吏和婦的尖銳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強烈的對照;兩個狀語“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的蠻橫氣勢,并為老婦以下的訴說醞釀出了悲痛的氣氛。

2.從中你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情感?

詩人在傍晚投宿在石壕村,目睹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抓走老婦人充數。通過詩人的見聞,描繪出戰(zhàn)亂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含蓄地揭露了官吏的殘暴,贊揚了老婦自請應役的精神,表現了詩人對戰(zhàn)爭的控訴、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二)聽老婦之訴

1.文中哪一個字最能表現老婦的心情?

“苦"。

2.請找出具體的詞句,抓住關鍵字,說說老婦之苦。

家破人亡之苦,家境貧寒之苦,自請服役之苦。

“三男鄴城戍”---說明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說明唐軍兵源枯竭,兵役苛酷。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三男已死其二,可見戰(zhàn)爭之慘烈。

“出入無完裙”---寡媳衣不蔽體,家境貧窮可知,也見得出戰(zhàn)爭破壞嚴重。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年老體弱,卻被迫服役,可見百姓受害之重。

3.從老婦的苦訴中,你能讀出當時怎樣的社會境況和老婦怎樣的思想情懷?

社會境況:戰(zhàn)爭頻繁,官兵腐敗,兵役繁重,人民苦不堪言。

思想情懷:詩中的老婦,不僅機智、勇敢,而且深明大義,忍辱負重,為保全家中僅存的三個人,她自請應役。

(三)體作者之述

1.作者是怎樣敘事的?

①語言精練,言簡意深?!捌涫潞纹溟L,其言何其簡!”

②藏問于答的寫作手法。老婦的致詞不是一口氣說出的,而是被官吏一句一句的逼問出來的。

③寄情在敘事之中(沒有發(fā)表抒情和議論)

2.作者所擬詩題是《石壕吏》,為什么卻詳寫老婦人?

明寫老婦,暗寫官吏。本詩采用藏問于答、明暗結合的手法,“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概括了雙方的矛盾,但并沒有寫吏的蠻橫兇暴,而是從老婦人的致辭中暗示出來的。

(四)察作者之情

1.在這苦難的現場,杜甫都做了些什么?從文中哪些詩句可以看出?

“聽”。

2.杜甫為什么不站出來?是怯弱還是什么原因呢?

這是杜甫矛盾的心理體現,既對安史之亂中百姓遭受的苦難表示深切同情,又渴望早日平定叛軍,唐王朝又急需補充兵力,大敵當前,人民應當為此作出犧牲所以沒辦法阻攔。正是出于這種考慮,大力贊揚了老婦人勇于承擔苦難、自請應役的精神。杜甫在詩歌中表達了對戰(zhàn)爭中人民的同情,而對統(tǒng)治階級爪牙的殘暴只是含蓄地揭露,委婉的批判。(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

四、鏈接現實

戰(zhàn)爭只會給人民帶來數不盡的疾苦,道不完的災難,我們要反對戰(zhàn)爭,保衛(wèi)和平,讓白鴿飛遍全球,讓世界鑄劍為犁,讓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知識鏈接】

1.寫作背景

“安史之亂"導致社會動蕩、民不聊生。759年,杜甫一家輾轉流落到四川成都,靠朋友的資助在浣花溪畔蓋了一所茅屋,暫時有了安身之處,但生活依舊是清苦的。

不料到了八月,大風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詩人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詩篇。詩寫的是自己的數間茅屋,表現的卻是憂國憂民的情感。

【自主學習】

1.注音

怒號(háo)掛罥(juàn)突兀(wù)

布衾(qīn)俄頃(qǐng)喪(sānɡ)亂

廣廈(shà)見(xiàn)此屋長(cháng)林梢

三重(chóng)茅沉塘坳(ào)庇(bì)

【整體感知】

誦讀課文,嘗試翻譯全文大意。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仗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合作探究】

1.詩歌敘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本首詩是歌行體,“……為……所……”是一個被動句式,茅屋被風吹破,風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詩可能寫了一件風卷屋上茅草并由此產生的聯想的事。

2.詩歌為我們呈現了幾幅畫面?給每幅畫面擬一個小標題。

四幅畫面:(1)秋風卷茅;(2)群童抱茅;(3)夜雨濕屋;(4)祈求廣廈。

3.畫面里描寫秋風、茅屋以及“我"的句子,找出它們的特點,并用一個含“痛”的詞組表達“我"的情感。

痛惜-痛心-痛苦-痛憂。情感升華,由記敘一家之苦到大抒憂國憂民之情。

【拓展延伸】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奔耐辛嗽娙嗽鯓拥睦硐??有何現實意義?

詩人從個人“長夜沾濕何由徹"的痛苦,一躍聯想到風雨中千千萬萬衣食無著落的窮苦百姓,怎么才能有千萬間高大的房屋讓窮苦百姓得到庇護,作者為此發(fā)出呼喊,境界開闊,鏗鏘有力,表現了詩人推己及人、舍己為人、關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懷和崇高理想。

現實意義(參考):社會公平與正義:杜甫的這句詩強調了為社會弱勢群體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重要性;住房問題的重視:“安得廣廈千萬間”直接指向了住房問題,這在當今社會尤為突出。為所有人提供足夠、負擔得起的住房,這是實現個體生活安定和社會穩(wěn)定的基礎。人文關懷與社會責任:杜甫的詩表達了人文關懷和對社會責任的認知。它鼓勵我們在追求物質富裕的同時,也要關注人的福祉和社會的整體健康。個體的理想必然離不開集體:在杜甫的詩中,集體化的理想被一個空間載體呈現出來了,那就是“廣廈千萬間"。我們不刻意追求“一棟房,一輛車”,而是讓千千萬萬“飯疏食飲水,股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的理想主義者們,在廣廈千萬間中,遠離饑寒、其樂融融地生活。

【當堂演練】

1.下列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D)。

A.高者掛罥(罥:掛,纏繞)長林梢

B.下者飄轉沉塘坳(塘坳:低洼積水的地方)

C.秋天漠漠(漠漠:烏云密布的樣子)向昏黑

D.俄頃(俄頃:突然)風定云墨色

【解析】俄頃(qǐng):不久,一會兒,頃刻之間。

2.題目“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什么意思?“歌"該怎樣解釋?

本首詩是歌行體,“……為……所……”是一個被動句式,茅屋被風吹破,風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詩可能寫了一件風卷屋上茅草并由此產生的聯想的事。

“歌"是一種詩歌體裁,即“歌行”,這是一首歌行體的古詩,特點為句式長短不齊,韻腳多次轉換,給人一種參差錯落、曲折之感。

3.詩人杜甫在這首詩中憂思深廣,推己及人,舍己為人,但他卻對“公然抱茅入竹去"的南村群童說是“忍能對面為盜賊”,對此,你是怎樣理解的?

抱草的孩子也是窮人家的孩子,心憂天下的杜甫不可能不知道,因此,“盜賊"一詞是杜甫的激憤之詞,但他不是生孩子們的氣,而是生當時社會的氣,怨憤動亂的社會造成人民貧困不堪。

4.聯系全詩,簡要分析“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幾句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敘寫了茅屋幾乎被狂風和頑童完全摧毀,又遇上了連綿不斷的秋雨,屋漏床濕,被冷似鐵,全家無法安眠,處境十分悲慘的情形?!鞍驳脧V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詩人從切身體驗推己及人,以天下之憂為憂,渴望有廣廈千萬間為天下貧寒之士解除痛苦,甚至想以個人的犧牲來換取天下寒士的歡顏。抒發(fā)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感,表現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為人的高尚風格。

《賣炭翁》

【知識鏈接】

1.作者介紹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現實主義詩人。他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倡導了“新樂府運動”,他曾將自己的詩分為四類:諷喻、閑適、感傷、雜律。他的詩,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賣炭翁》是一首敘事諷喻詩。

2.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白居易《新樂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

題下自注:“苦宮市也”,說明了詩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宮市的巧取豪奪;二是指宦官的惡行,敗壞了宮市之名,毀了皇家的聲譽。既為民生叫屈,又為皇上擔憂。

韓愈《順宗實錄》一語道破:“名為宮市,其實奪之。"

【自主學習】

1.注音

鬢(bìn)輾(niǎn)轍(zhé)

騎(jì)敕(chì)叱(chì)

將(jiāng)系(jì)

【整體感知】

誦讀課文,嘗試翻譯全文大意: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蓱z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合作探究】

1.詩歌出現了哪些人物?

賣炭翁和黃衣使者白衫兒(宮使)。

2.詩歌主要講了什么故事?

一個賣炭翁辛苦燒的一車炭最終被宮使用半匹紅綃一丈綾掠奪一空。

3.圍繞炭可以分為哪幾個層次?

燒炭——運炭——被奪炭。

【拓展延伸】

角度一:知道人物形象刻畫方法

1.詩中刻畫了兩組人物,請分別用一個詞概括人物形象。

賣炭翁:生活困苦、境遇悲慘;

宮使:橫行霸道、蠻不講理、仗勢欺人。

2.本詩中有哪幾種人物描寫方法,舉出詩句進行說明?

肖像、動作、心理描寫。例如:肖像描寫,“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庇檬膫€字就刻畫了老人常年遭受煙熏火燎、疲憊憔悴的悲苦形象,突出賣炭翁的老邁與艱辛,進一步說明炭來之不易。

角度二:體會對比的寫作手法

“一車炭,千余斤"與“半匹紅紗一丈綾”對比,寫出了宮使掠奪的殘酷;

“牛困人饑"與“翩翩兩騎”對比,反襯出勞動者與統(tǒng)治者境遇的懸殊:勞動者的艱辛,宮使的得意忘形、驕橫無理;

“衣正單"與“愿天寒”對比,寫出賣炭翁買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艱難處境。

角度三:把握作者的情感

“翩翩兩騎來是誰"中“翩翩”一詞表現了宮使怎樣的形象?這種人物形象的塑造,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翩翩"本義是形容輕快灑脫的情狀。這里表現了宮使得意忘形、驕橫無理的樣子。與賣炭翁為生活操勞的凄慘的個人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揭露了唐代“宮市”的罪惡,表達了詩人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引起統(tǒng)治者的注意。

角度四:嘗試歸納主旨

本詩通過記敘(一個賣炭老翁辛苦勞動所得最終被宮使掠奪一空的遭遇),揭露了(宮使)的罪惡和(統(tǒng)治階級)的殘暴,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當堂訓練】

1.下列對詩歌理解有誤的一項是(C)。

A.“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以外貌描寫表現了賣炭翁的辛酸勞作。

B.“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币孕睦砻鑼懛从沉速u炭翁悲慘的生活境遇。

C.“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以神態(tài)描寫表現了賣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以動作描寫揭露了宮使兇殘掠奪的面目。

【解析】C項表現的是賣炭翁的無可奈何。

2.下列對下列對詩歌理解有誤的一項是(D)。

A.《賣炭翁》一詩揭露了宮市的弊端帶給勞動人民的不幸,表達了作者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稱”、“叱"、“牽”,幾個簡潔而有力的動詞,形象地描繪出宮使如狼似虎般的蠻橫掠奪。

C.“手把文書口稱敕"中的“文書”是行政機構間互相往來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監(jiān)手里卻有“文書"和“敕”,這兩個詞表現了宮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奪。

D.“牛困人饑日已高"七個字就直接寫出了賣炭翁在雪地趕車行走的整個過程,形象地寫出了賣炭翁賣炭的艱難困苦:路遠、車重、雪厚、人苦。

【解析】D選項“牛因人饑日已高”七個字作者并沒有直接寫賣炭翁雪地趕車行走的艱難過程,但是卻形象地表現了賣炭翁賣炭的艱難困苦:路遠、車重、雪厚、人苦。

3.下列對詩歌理解賞析正確的一項是(A)。

A.這首詩是一首諷喻詩,也是一首敘事詩。從題下自注“苦宮市也”,可以看出詩的主題在于揭露唐朝宮市的公開掠奪性。

B.白居易是宋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他與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樣都是著名詩人。

C.全詩完整地記述了賣炭老人燒炭、運炭和賣炭的經過,刻畫了賣炭翁受壓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運用敘述,“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則運用說明,全詩筆法簡潔,富有表現力。

【解析】B選項,白居易是唐朝的;C選項,賣炭翁不敢反抗;D選項,“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運用描寫。24《唐詩三首》

導學案(學生版)

學習目標

文化自信:了解古詩中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感受古人憂國憂民的思慮。

語言運用:學生能夠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自主疏通詩意,積累重要文言詞語;理解詩作的思想內容,再現詩作的意境畫面,品味詩作的思想感情。

思維能力:引導學生立足文本展開合理的聯想和想象,使學生體會到詩歌平實語言背后的豐富內涵。

審美創(chuàng)造:引導學生品味關鍵詞、句,使學生體會到作者心系天下、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石壕吏》

【學海導航】

一、走近杜甫

1.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其人被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與李白并稱“李杜”,又因有別于杜牧,亦稱“老杜"。他的詩篇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歷史,其風格沉郁頓挫。代表作品有《三吏》和《三別》,其詩對后世影響深遠,有《杜工部集》傳世。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2.創(chuàng)作背景:《石壕吏》選自《杜工部集》。唐肅宗乾元元年(758),為平定安史之亂,唐軍圍攻叛軍所占的鄴(yè)郡(今河南安陽),勝利在望。次年春,形勢發(fā)生逆轉,唐軍全線崩潰,退守河陽(今河南孟州),并四處抽丁補充兵力。詩人此時從洛陽回華洲(今屬陜西渭南),途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根據目睹的現實寫了一組詩,《石壕吏》是其中一首。

二、整體感知

1.結合課下注釋,疏通文意,并用白話文通譯全詩。

2.小組誦讀,力爭讀出詩歌的感情。

3.課文題目是《石壕吏》,全詩圍繞哪兩個字展開的?

4.本詩敘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請你按照情節(jié)的四個階段(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理清故事情節(jié)。

5.精讀作品,分組表演,理解詩作的思想內容,再現詩作的意境畫面,品味詩作的思想感情。

(1)表演要求: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加入合理的想象進行再創(chuàng)作。

(2)歸納詩歌的思想內容并分析詩歌流露了詩人什么的情感。

三、研讀探究

(一)觀官吏之舉

1.文中哪一句更能體現官吏的兇殘霸道?面對這樣的官吏老婦又是怎樣的表現?

2.從中你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情感?

(二)聽老婦之訴

1.文中哪一個字最能表現老婦的心情?

2.請找出具體的詞句,抓住關鍵字,說說老婦之苦。

3.從老婦的苦訴中,你能讀出當時怎樣的社會境況和老婦怎樣的思想情懷?

(三)體作者之述

1.作者是怎樣敘事的?

2.作者所擬詩題是《石壕吏》,為什么卻詳寫老婦人?

(四)察作者之情

1.在這苦難的現場,杜甫都做了些什么?從文中哪些詩句可以看出?

2.杜甫為什么不站出來?是怯弱還是什么原因呢?

四、鏈接現實

戰(zhàn)爭只會給人民帶來數不盡的疾苦,道不完的災難,我們要反對戰(zhàn)爭,保衛(wèi)和平,讓白鴿飛遍全球,讓世界鑄劍為犁,讓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知識鏈接】

1.寫作背景

“安史之亂"導致社會動蕩、民不聊生。759年,杜甫一家輾轉流落到四川成都,靠朋友的資助在浣花溪畔蓋了一所茅屋,暫時有了安身之處,但生活依舊是清苦的。

不料到了八月,大風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詩人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詩篇。詩寫的是自己的數間茅屋,表現的卻是憂國憂民的情感。

【自主學習】

1.注音

怒號()掛罥()突兀()

布衾()俄頃()喪()亂

廣廈()見()此屋長()林梢

三重()茅沉塘坳()庇()

【整體感知】

誦讀課文,嘗試翻譯全文大意。

【合作探究】

1.詩歌敘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2.詩歌為我們呈現了幾幅畫面?給每幅畫面擬一個小標題。

3.畫面里描寫秋風、茅屋以及“我”的句子,找出它們的特點,并用一個含“痛"的詞組表達“我”的情感。

【拓展延伸】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寄托了詩人怎樣的理想?有何現實意義?

【當堂演練】

1.下列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高者掛罥(罥:掛,纏繞)長林梢

B.下者飄轉沉塘坳(塘坳:低洼積水的地方)

C.秋天漠漠(漠漠:烏云密布的樣子)向昏黑

D.俄頃(俄頃:突然)風定云墨色

2.題目“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什么意思?“歌"該怎樣解釋?

3.詩人杜甫在這首詩中憂思深廣,推己及人,舍己為人,但他卻對“公然抱茅入竹去”的南村群童說是“忍能對面為盜賊”,對此,你是怎樣理解的?

4.聯系全詩,簡要分析“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幾句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賣炭翁》

【知識鏈接】

1.作者介紹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現實主義詩人。他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倡導了“新樂府運動”,他曾將自己的詩分為四類:諷喻、閑適、感傷、雜律。他的詩,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賣炭翁》是一首敘事諷喻詩。

2.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白居易《新樂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

題下自注:“苦宮市也”,說明了詩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宮市的巧取豪奪;二是指宦官的惡行,敗壞了宮市之名,毀了皇家的聲譽。既為民生叫屈,又為皇上擔憂。

韓愈《順宗實錄》一語道破:“名為宮市,其實奪之。"

【自主學習】

1.注音

鬢()輾()轍()

騎()敕()叱()

將()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