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考2024】中考語文二輪 專題六 課內(nèi)外文言文比較閱讀(七年級)復習指導與強化訓練 學案(吉林專版)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20/03/wKhkGWcUcYSAPyEQAAJVGv_bHfg863.jpg)
![【備考2024】中考語文二輪 專題六 課內(nèi)外文言文比較閱讀(七年級)復習指導與強化訓練 學案(吉林專版)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20/03/wKhkGWcUcYSAPyEQAAJVGv_bHfg8632.jpg)
![【備考2024】中考語文二輪 專題六 課內(nèi)外文言文比較閱讀(七年級)復習指導與強化訓練 學案(吉林專版)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20/03/wKhkGWcUcYSAPyEQAAJVGv_bHfg8633.jpg)
![【備考2024】中考語文二輪 專題六 課內(nèi)外文言文比較閱讀(七年級)復習指導與強化訓練 學案(吉林專版)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20/03/wKhkGWcUcYSAPyEQAAJVGv_bHfg8634.jpg)
![【備考2024】中考語文二輪 專題六 課內(nèi)外文言文比較閱讀(七年級)復習指導與強化訓練 學案(吉林專版)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20/03/wKhkGWcUcYSAPyEQAAJVGv_bHfg8635.jpg)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備考2024】中考語文二輪專題六課內(nèi)外文言文比較閱讀(七年級)復習指導與強化訓練學案(吉林專版)
2024年吉林省中考語文二輪專題復習指導與強化訓練·課內(nèi)外文言文比較閱讀(七年級)
目錄
專題一語法
專題二古詩文默寫
專題三基礎語段綜合
專題四課內(nèi)文言文閱讀
專題五課外文言文閱讀
專題六課內(nèi)外文言文比較閱讀(含七、八、九年級,課標22篇)
專題七記敘文閱讀
專題八議論文閱讀
專題九說明文閱讀
專題十名著閱讀
專題十一綜合性學習
專題十二作文
【復習指導】
全國中考課內(nèi)外文言文比較閱讀已成為熱點題型。其實吉林省中考文言文比較閱讀題自2010年到2023年,已經(jīng)出現(xiàn)此類試題五次了。分別是在2010年的《論語》十二章(4則課內(nèi)+8則課外)的比較閱讀;2011年的《小石潭記》與《記承天寺夜游》的比較閱讀;2014年的《陋室銘》與《愛蓮說》的比較閱讀;2017年的《記承天寺夜游》與《江城子·密州出獵》的比較閱讀;2022年的《送東陽馬生序》(節(jié)選)與《曾國藩家書》(節(jié)選)的比較閱讀??梢钥闯觯难晕谋容^閱讀題逐漸由課內(nèi)比較閱讀向課內(nèi)外比較閱讀發(fā)展。這就要求考生能夠把握中考文言文比較閱讀的以下六大要點。
一、文言文比較閱讀概說
所謂文言文比較閱讀,就是將內(nèi)容和形式有一定聯(lián)系的兩則或幾則文言材料放到一起,讓考生分析比較,求同存異,深入理解材料的內(nèi)涵和本質(zhì),考查考生的文言文綜合閱讀能力和比較辨析能力。近年來在很多考區(qū)的中考試題中都出現(xiàn)這種題型,它已成為中考文言文的主要考查形式。題目除涉及斷句、實虛詞,句子翻譯理解外,還注重考查學生對選文思想內(nèi)容、寫作手法、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異同的理解、鑒賞、評價和探究等能力,體現(xiàn)了向外拓展、異同辨析、啟發(fā)思維的特點。
文言文的比較閱讀試題具有如下特點:
1.就命題材料而言。所選材料可以是文章的片段,也可以是完整的文章;可以是課內(nèi)篇目,也可以是課外內(nèi)容。
2.可以是兩則材料,也可以三個甚至更多。材料的組合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課內(nèi)與課內(nèi)型;二是課內(nèi)課外型;三是課外與課外型。就目前情況而言,大多數(shù)省份為了避免文言文過于簡單或過于復雜而熱衷于課內(nèi)與課外型,課外與課外型因其難度較大而極少采用。
可以是同一作者不同文章的比較,可以是不同作者相似作品的比較,也可以是同一題材不同體裁作品的比較,還可以是作家作品和作家事跡的比較。總之,選材內(nèi)容豐富多彩,組合形式靈活多樣。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還出現(xiàn)了文言文和古詩詞相比較閱讀的情況,其出題意圖與文言文比較閱讀類似,不同之處在于還要兼顧到古詩詞的賞析等有關內(nèi)容,一方面要求學生對詩詞的節(jié)奏劃分、押韻規(guī)則甚至平仄格式等知識要做到熟練掌握,另一方面對作家作品等時代內(nèi)容也要有所了解。
3.就材料內(nèi)容而言,選文多以指向道德情感,突出其人文性,如愛國誠信、敬老愛幼、團結(jié)友善、刻苦求學之類。
4.就題型設置而言。題型趨于多樣,客觀選擇與主觀表述兼顧,越來越注重主觀表述題,綜合性要求增強,鼓勵創(chuàng)新的開放性試題不斷涌現(xiàn)。
5.就評價標準而言。感性認識與理性分析兼顧,要求學生能聯(lián)系實際適當分析;感受理解與語言表達兼顧,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概括表達能力;統(tǒng)一性與差異性兼顧,尊重差異性,提倡多樣化,鼓勵學生多角度探索、創(chuàng)造性思考。
二、文言文比較閱讀的主要題型
題型一:異中求同
異中求同是常見的比較題,這類試題主要考查考生的聚合思維能力和歸納總結(jié)能力。一般選擇差異較大但本質(zhì)上又有一定聯(lián)系的材料,要求考生能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分析、探究、發(fā)現(xiàn)并概括材料的共性。
例1.閱讀兩篇選文,完成下面小題。
于是入朝見威王……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選自《戰(zhàn)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舍人①有少孺子②者,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游于后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③。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蟬而不顧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⑤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后之有患也。"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注】①舍人:門客,指封建官僚貴族家里養(yǎng)的幫閑或幫忙的人。②小孺子:年輕人。③三旦:三天。④委身曲附:伏著身子緊貼著樹枝。⑤務:一心,一定。
請比較兩篇短文的相同點。
(1)從進諫方式看,鄒忌與少孺子:
(2)從進諫結(jié)果看,威王與吳王:_________
【答案】(1)都采用設喻(類比、諷諫)的方式,委婉含蓄地指出君王的過失。(2)都能接受進諫,并付諸行動。
題型二:同中求異
同中求異也是比較閱讀中常見的類型,這類試題主要考查考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和分析辨別能力。一般選取內(nèi)容相似的材料,要求考生從表面的相同或相近中發(fā)現(xiàn)不同點,從思想感情、人物形象、表達方式、表現(xiàn)手法、寫作意圖等方面概括出材料的不同之處。
例2.閱讀兩段節(jié)選,完成下面小題。
予觀夫巴陵勝狀……得無異乎?(范仲淹《岳陽樓記》)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而樂亦無窮也。(歐陽修《醉翁亭記》)
(1)上面兩段文字都寫到了景物的變化,作者寫這些變化有什么不同的用意?
(2)從全文看,歐陽修的“覽物之情”,體現(xiàn)了他什么樣的思想?他的這種“覽物之情”與范仲淹筆下“遷客騷人"們的種種“覽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區(qū)別?
【答案】(1)范仲淹以岳陽樓的“氣象萬千"引發(fā)遷客騷人的種種“覽物之情”,歐陽修通過一天之間和一年之中的景色變化引出“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的觀點。(2)歐陽修的“覽物之情”體現(xiàn)了他與民同樂的思想。范仲淹筆下的“遷客騷人"們立足于個人的得失和榮辱,因而他們的種種“覽物之情”均以景物的不同而異;歐陽修的立足點是“民”,他與民同樂,把百姓的樂當作自己的樂,把百姓的安居樂業(yè)作為自己的理想。這就是他們的根本區(qū)別。
題型三:互為印證
這類試題主要考查學生由形象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的分析推理能力。一般選取內(nèi)容上可以相互解讀、互為印證的材料,要求考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探究其中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找出對應或相通之處。
例3.兩篇選文,完成下面小題。
(一)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此之謂失其本心。(節(jié)選自《魚我所欲也》)
(二)孔子見齊景公,景公致廩丘①以為養(yǎng)②??鬃愚o不受,入謂弟子曰:“吾聞君子當功以受祿。今說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賜之廩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駕,辭而行。(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
【注】①廩丘:地名。②養(yǎng):供養(yǎng)之地。③未之行:沒有采納我的主張。④丘:孔子,名丘。
孔子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賜給他的供養(yǎng)之地呢?請用文段(一)中的語句回答。
【答案】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ù酥^失其本心)
題型四:同中求全
這類試題往往提供一組同類型人物或事件的材料,要求考生通過閱讀比較,歸納概括,對此類人物或事件形成一個比較全面的、完整的看法。
這類試題考查學生全面看問題的能力。試題只提供同類人物的兩個不同片段或同類型事件的不同側(cè)面,考生通過閱讀,必須進行思維整合,以便對材料中的人物或事件形成整體認識,從而得出一個比較完備的結(jié)論。
例4.閱讀【甲】【乙】兩篇選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選自《出師表》)
【乙】先主病篤,召亮,屬以后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后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選自《三國志·蜀志》)
結(jié)合兩篇選文,說說諸葛亮是個怎樣的人。
【答案】①知恩圖報:為報答先帝之恩,貢獻了自己的一生;②盡職盡責:接受遺命后,夙夜憂嘆,鞠躬盡瘁;③深謀遠慮:出師北伐前把朝廷內(nèi)外大事交代的非常清楚。
題型五:歸納概括
這類試題主要考查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常常選擇一組同類材料,提供同類人物的相關事跡或同類事件的不同側(cè)面,要求考生從規(guī)定的角度進行分析、整合、提煉,從而形成一種比較完整概括的認識。
例5.閱讀【甲】【乙】兩篇選文,完成下面小題。
(一)吳起者,衛(wèi)人也,好用兵。嘗學于曾子。吳起為西河守,甚有聲名。魏置相①,相田文②。吳起不悅,謂田文曰:“請與子論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將三軍,使士卒樂死,敵國不敢謀,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親萬民,實府庫,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東鄉(xiāng)③,韓趙賓從④,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國疑⑤,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⑥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屬之子矣?!蔽脑唬骸按四宋崴跃幼又弦病?吳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注】①魏置相:魏國設置相位。②田文:戰(zhàn)國時人,曾任魏相,能禮賢下士。③不敢東鄉(xiāng):鄉(xiāng),同“向”。不敢向東侵犯。④賓從:服從、歸順。⑤主少國疑:國君年輕,國人疑慮。⑥屬:同“囑”,委托、托付。
(二)十年春……戰(zhàn)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p>
魏王在“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之時任用田文為相,請結(jié)合選文中魯莊公的言行,簡要分析古代統(tǒng)治者的治國策略。
【答案】取信于民,善于用人。
題型六:啟示感悟
這類試題主要考查學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和聯(lián)系實際的分析能力,所選材料或同或異,往往要求考生從思想內(nèi)容的角度談感受、體會、啟示、看法、建議,在比較中尋求對今天的學習和生活的借鑒意義,以達到古為今用的目的。
例6.閱讀【甲】【乙】兩篇選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北山愚公者……河曲智叟亡以應?!队薰粕健罚ü?jié)選)
【乙】有婦人晝?nèi)罩枚荷成隙揭垄儆谒??;⒆陨缴像Y來,婦人倉皇沉水避之。二小兒戲沙上自若。虎熟視久之,至以首抵觸,庶幾②其一懼;而兒癡,竟不知?;⒁鄬ぷ淙?。意③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懼之人,威亦無所施歟!《小兒不畏虎》
【注】①浣衣:洗衣服②庶幾:在這里是“希望"的意思。③意:估計。
甲文愚公“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乙文二小兒“初生牛犢不怕虎"。對此你有何感想?請簡要談談。
【答案】提示:人生有時會面對大山般的艱難險阻甚至是突如其來的災難,只要我們有信心,有毅力,鎮(zhèn)定自若,勇敢無畏,就能克服困難,戰(zhàn)勝災難。
題型七:詩文對照
這是近年來出現(xiàn)的比較新穎且有創(chuàng)意的題型。試題將古典詩詞和文言文放在一起進行考查,在考查文言文閱讀能力的同時,又考查了考生詩詞鑒賞的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例7.閱讀下面的古詩文,完成下面小題。
【選文一】
山坡羊·潼關懷古
[元]張養(yǎng)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jīng)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選文二】
曹劌論戰(zhàn)(節(jié)選)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惫唬骸盃奚癫?,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惫唬骸靶〈笾z,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zhàn)。戰(zhàn)則請從?!?/p>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政治情懷在兩篇詩文中均有所體現(xiàn),請分別寫出能具體體現(xiàn)民本思想的句子,再列舉一個“為生民立命”的當代人物并說明理由。
【答案】句子: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人物;袁隆平,他深沉地愛著中國這塊土地、愛著這塊土地上的人民,他心憂天下、情系蒼生,可謂中華之脊梁。
題型八:綜合比較
以上分類為了分析的方便,已經(jīng)作了篩選,實際考查時常常是以綜合形式出現(xiàn),即從詞義、體裁、人物、主旨、感情、手法、句式、修辭、語言、作用、評價等方面全面檢測。而且,這種綜合幾個方面來比較的形式越來越普遍。
例8.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愚公移山》)
【乙】予少時讀書,一見輒能誦暗疏①之亦不甚失。然負此自放,喜從滑稽②飲酒者游,旬朔③之間,把卷無幾日。故雖有強記之力,而常廢于不勤。
比數(shù)年來,頗發(fā)憤,自懲艾④,悔前所為;而聰明⑤衰耗,殆不如曩時十一二。每閱一事,必尋繹數(shù)終⑥,掩卷茫然,輒復不省。故雖有勤勞之苦,而常廢于善忘。
嗟夫!敗吾業(yè)者,常此二物也。
(節(jié)選自秦觀《序》)
【注釋】①暗疏:默寫。②滑稽:詼諧戲謔。③旬朔:十天一月。④懲艾:懲戒。⑤聰明:聽力和視力。⑥尋繹數(shù)終:從頭到尾翻尋幾次。
(1)用“/"給乙文劃波浪線句子斷句,劃兩處。
一見輒能誦暗疏之亦不甚失
(2)勾連舊知,找出加點詞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
A.面山而居而常廢于善忘
B.然負此自放至于負者歌于途
C.予少時讀書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D.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故雖有勤勞之苦
(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2)故雖有強記之力,而常廢于不勤。
(4)請結(jié)合愚公移山精神,對乙文中的人物進行勸勉。
【答案】(1)一見輒能誦/暗疏之/亦不甚失(2)C(3)(1)于是帶領子孫中三個能挑擔的人,敲石頭,挖泥土,用箕畚把手頭泥土運到渤海的邊上。(2)所以即使有很強的記憶力,也常?;膹U在不勤奮上。(4)能結(jié)合愚公移山精神內(nèi)含(咬定目標、知難而進、艱苦奮斗、鍥而不舍、堅韌不拔等)和乙段內(nèi)容(天資聰穎但不勤奮,年紀大了視力聽力記憶力下降)進行勸勉,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想干成任何事業(yè),就務必保持堅韌不拔的恒心,鍥而不舍,持之以恒。學習更是如此,切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即使有很強的記憶力,不加以勤奮努力讀書,學業(yè)也終將會被荒廢啊。即使你現(xiàn)在聽力和視力不如以前,但你能堅持不懈,學業(yè)也終會有所成,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
三、文言文比較閱讀常見設題方式
1.甲乙兩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何異同?
2.甲乙兩篇文章體現(xiàn)文章中心(或主旨)的句子是什么?兩文作者的共同追求是什么?
3.同為××(體裁),甲乙兩文的寫作目的有何不同?
4.甲乙兩文末尾畫線的句子有哪些共同點?請結(jié)合選文內(nèi)容簡要分析。
5.××(人物)和××(人物)在×方面,有何異同之處?
6.甲乙兩文中××(人物)都有著同樣的××,請結(jié)合文中相關內(nèi)容加以說明。
7.結(jié)合甲乙兩文,說說××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8.甲乙兩段文字都突出人物怎樣的共同點?
9.試比較甲乙兩文內(nèi)容上有哪些異同之處。
10.甲文側(cè)重寫什么?乙文側(cè)重寫什么?這在寫法上都屬于什么描寫?
11.比較分析甲乙兩個語段分別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得出了怎樣的中心論點。
12.甲乙兩文在寫法上有何異同?結(jié)合文中相關內(nèi)容加以說明。
四、解題技巧
(一)答題技巧
比較閱讀是對兩篇或多篇文言文的基本內(nèi)容(觀點、事件、人物形象等)進行比較分析,在此基礎上比較作品的不同情感傾向,比較寫作手法及藝術(shù)特色的異同等。比較閱讀主要包括:比較情感主旨異同;比較人物形象異同;比較文章內(nèi)容異同;比較寫作手法異同。
答題應遵循的原則:異中求同;同中求異。
對比類試題,不管是課內(nèi)外對比,還是課外對比,都要認真分析試題要求和比較的內(nèi)容,反復閱讀相關文字,逐項進行“異中求同”或“同中求異"。
異中求同:是指通過比較閱讀,抓住重點句段進行甄別、篩選和提煉,找出兩文的共同特點,揭示一般規(guī)律。
同中求異:則是從現(xiàn)象入手,分析材料,弄清各自表達的內(nèi)容,揭示各自的特征。
(二)答題方法
(1)閱讀文言語段,整體把握文段主要內(nèi)容。明確文中的“人、事、物、理”。課外閱讀一般與課內(nèi)閱讀在主題和人物等方面有一定的聯(lián)系。
(2)認真分析題目要求比較的內(nèi)容,閱讀、對比其中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反復閱讀比較材料,逐句逐段進行內(nèi)容和寫法上的比較,要特別注意找準材料的契合點,主要從內(nèi)容、思想感情、人物性格特征、勸說方式、勸說目的、表達方式、表現(xiàn)手法等角度切入。
(3)按照題目要求,將比較的結(jié)果用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
(三)答題步驟
第一步:通曉大意。
通讀兩篇文言文,歸納概括各自的段落大意,做好比較、遷移的基礎準備工作。
第二步:切片觀察。
根據(jù)題目要求,將文中有關的片段分別切割出來,形成一個個小切片,對切片進行觀察。
第三步:求同存異。
對比分析這些切片,比較它們在主題、人物、題材、手法、意義等方面的異同,進而得出答案。
(四)答題模板
整體把握內(nèi)容+分析比較異同+準確表達結(jié)果
五、重點難點
對文段的思想感情、藝術(shù)特色等深層次的把握這一題型,是比較閱讀的難點。在這里依次歸納總結(jié)如下:
(1)對文言文比較閱讀材料的基本內(nèi)容(觀點、事件、段意、人物形象等)進行比較分析。可以先找出記敘要素,同時留心標致性的語言:中心句、過渡句、總結(jié)句等,然后分別提煉信息,加以概括,觀點、事件、段意就都有了。而對人物形象的概括或評價,則要善于把握事件,要在事件的前因后果中,辨別輕重,剖析人物言行,由事到人地進行提煉、概括。
(2)對于比較材料中作品不同的情感傾向的把握比較。好的文章“萬物皆著我之情":像《愛蓮說》所流露的不與詩人同流合污的高潔情懷,《陋室銘》所表現(xiàn)的安貧樂道的不俗情趣。對此,首先要融入文中,設身處地撲捉或微妙或含蓄的情感;其次要抓住文句追問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言外之意,最后再對比區(qū)分兩則材料中不同的思想感情。
(3)對寫作手法及藝術(shù)特色的異同的比較。這是難度較高的題材之一。擁有扎實的語文功底是首要條件,在判斷出基礎的表達方式、敘事順序、寫人方法后,依照要求抓兩文的相同點,求同之余,再回過頭來找“異”,在梳理異同中,完成比較。
六、復習建議
對于文言文比較閱讀的復習與應試,根據(jù)近年的試題情況,我們給出以下建議。
(一)立足平時,夯實基礎,積累技巧,這是比較的基礎。平時要注意古漢語實詞的特殊用法及其與現(xiàn)代漢語的差異現(xiàn)象和虛詞用法的靈活性,聯(lián)系語言環(huán)境正確解釋詞義,理解句義;要多角度聯(lián)系,掌握歸納主旨的方法,學會分析修辭手法,辨析藝術(shù)手法的作用等。
(二)通讀材料,整體把握,看清題目,這是解題的前提。在解題之前,要認真仔細地閱讀材料,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的生活境遇和感情傾向,整體感知作品的內(nèi)容和形式;同時看清題目要求,找準比較的角度,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三)了解特征,掌握步驟,把握規(guī)律,這是準確的保障。比較閱讀常常要揭示一般規(guī)律或個性特征,解題時可以分三步走:先細讀材料,把握作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再比較對照,篩選重要的信息;最后用簡明的語言概括提煉。
(四)“對癥下藥"解答問題。
文言文閱讀問題設計不外乎三種類型,即詞語解釋題、句子翻譯題和內(nèi)容理解題。對于不同的題目則采用不同的解題方法:
1.詞語解釋題:這類題目多數(shù)是考查文言實詞中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而這些文言實詞基本上都是同學們課內(nèi)文言文中學習過的。解題時,應先套用我們學習過的文言實詞的意思,再聯(lián)系上下文檢驗,經(jīng)檢驗意思通順,則為正確答案。
2.句子翻譯題:翻譯句子應該在直譯的基礎上意譯。首先,在草稿上把關鍵的字詞的意思解釋出來(直譯);然后,將句子的大致意思寫出來(意譯)。在翻譯句子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①年號、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書名、國名等專有名詞保留原樣,不用翻譯。例如:“慶歷(年號)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謫守巴陵郡(地名)”。可把這個句子譯為: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②句子中沒有實際意義的詞語應刪去。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者……也”表判斷,無義,應刪去。可把這個句子譯為:陳勝是陽城人。
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后置等倒裝句)和現(xiàn)代漢語的語序不一樣,翻譯時要作適當?shù)恼{(diào)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謂倒裝)!"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你的不聰明也太嚴重了。
④所翻譯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則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補出來。例如:“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省略主語)。”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他們(主語)就用朱砂在綢子上寫上‘陳勝王’三個字。
3.內(nèi)容理解題。對于比較閱讀中的閱讀理解性試題,要特別注意找準材料的契合點,從思想感情、人物性格特征、表達方式、表現(xiàn)手法、寫作方法等角度切入,在分析辨別中求同存異。
(1)比較文章內(nèi)容
翻譯句子,整體感知文意;概括事件,理清前因后果;明確思路,篩選關鍵詞句。
(2)比較主旨情感
議論抒情是重點,文章首尾需看清;人生經(jīng)歷要聯(lián)系,寫作背景來參考。
(3)比較人物形象
從正面描寫入手:與人物關聯(lián)的具體事件;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描寫等;文段中簡潔概括人物特征的語句。
從側(cè)面描寫入手:第三者的語言(評價);作者的評論等。
(4)比較寫作手法
常用寫作手法:對比、點面結(jié)合、動靜結(jié)合、襯托、托物言志、正側(cè)面描寫結(jié)合、烘托渲染、鋪墊等。
答題格式:采用了……的手法,生動形象(鮮明、細致等)地寫出了……,突出了……的主旨(即“寫法+好處十內(nèi)容+主旨")
(5)比較啟示異同
首先,要準確、深刻地領會作品的內(nèi)容、思想和作者的情感傾向。
其次,要從作品本身出發(fā),緊扣題目所問進行感悟。
再次,感悟一定要聯(lián)系實際,盡量從自己的真實感受出發(fā),貼近生活,緊跟時代,有新意。
最后,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據(jù),使觀點經(jīng)得起推敲,令人信服。
解決這種類型的題目有三種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錄原文關鍵的詞語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話組織文字回答。三種方法,采用第一、二種方法回答準確率較高。但也要看清題目有沒有硬性要求。
專題六課內(nèi)外文言文比較閱讀(七年級)
【強化訓練】
七上課標篇目:《十二章》
一、閱讀下面選文,回答問題。
【甲】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p>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p>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p>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p>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乙】子曰:“由①,誨女②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不憤③不啟,不悱④不發(fā),舉一隅⑤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注】①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學生。②女:通“汝”,你,你們。③憤:苦思冥想,仍領會不了的樣子。④悱:想說又不能明確說出來的樣子。⑤隅:角落。
1.孔子,名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人不堪其憂____________(2)不舍晝夜
(3)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4)是以謂之“文”也
3.請給下面的句子劃分朗讀節(jié)奏。(每句劃一處)
(1)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2)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4.翻譯下列句子。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5.【甲】【乙】兩段文字中,那些是論述學習方法的?它們表明了孔子怎樣的教育思想?
6.【乙】文中,孔子從哪兩個方面解釋了子貢提出的問題?這樣解釋的目的是什么?
7.在孔子誕辰2574周年之際,吉林文廟與山東曲阜孔廟要在9月28日聯(lián)合舉行了祭孔大典,來細懷先賢,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十二章》中各章體現(xiàn)了不同的教育思想,若從中摘引語句,你認為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為什么
一、1.丘仲尼
2.(1)能忍受(2)舍棄(3)為什么(4)“文"是一種謚號
3.(1)與朋友交/而不信乎(2)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4.(1)知道這種學問和事業(yè)的人比不上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比不上樂意去做的人。(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
5.【甲】文中,第一、二、四、五則都有關于學習方法的論述?!疽摇课闹?,第二則是論述學習方法的??鬃诱J為學習要注意及時復習,學思結(jié)合,要注意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教育學生時要適時開導啟發(fā),特別強調(diào)要舉一反三,即善于類推,觸類旁通。
6.一是孔文子敏而好學,二是虛心求教。既肯定了孔文子取得成就的原因,又借題發(fā)揮,教育弟子要勤奮好學,虛心求教。
7.示例:“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备嬖V我們虛心求教,善于學習別人的優(yōu)點,彌補自己的不足,就會不斷進步。
【乙】參考譯文:
孔子說:“由啊,我教給你的,你懂了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給他指出一個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個方面,就不再教他了?!?/p>
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么謚他‘文’的稱號呢?"孔子說:“他聰明勤勉,喜愛學習,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謚他‘文’的稱號?!?/p>
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
【甲】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薄妒龆?/p>
——《論語》十二章
【乙】
孔子曰:“吾死之后則商①也日益②賜也日損③。"曾子曰:“何謂也?”子曰:“商好與賢己者處,賜好說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不識其地,視其草木。"
故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④,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處者焉。”
——《孔子家語》
【注釋】①商:“商"和下文的“賜”,皆為孔子弟子。②益:長進。③損:減損。④鮑魚之肆:賣咸魚的店鋪。
1.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被尊為“"。
2.下列選項中加點字詞的意思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為人謀而不忠乎(竭盡自己的心力)不知其子(了解)
B.吾日三省吾身(反省)故曰(說)
C.傳不習乎(傳授)___即與之化矣(融化)
D.必有我?guī)熝桑ㄓ诖?,意思是在其中)丹之所藏者赤(……的地方?/p>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1)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商好與賢己者處,賜好說不若己者。
4.下列對文中畫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吾死之后則商也/日益賜也/日損B.吾死/之后則商也日益/賜也日損
C.吾/死之后則/商也日益賜也日損D.吾死之后/則商也日益/賜也日損
5.請用自己的語言寫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體內(nèi)容。
6.請用自己的語言寫出“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的原因。
7.甲乙兩文共同談到了交友的話題,請結(jié)合兩文內(nèi)容,談談在交友方面你有哪些收獲。
二、1.儒家圣人
2.C3.(1)選取他們的優(yōu)點來學習,如果看到也有和他們相同的缺點就加以改正。(2)商喜歡和比自己賢良的人相處,賜喜歡評論不如自己的人。
4.D
5.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yè)是不是復習過了呢
6.幾個人在一起,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他們的那些短處(發(fā)現(xiàn)自己也有),就要加以改正。
7.示例:我的收獲是交朋友要講誠信,要和品質(zhì)高尚的人(或比自己賢明的人)做朋友。例如“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認為這一點很有必要。他人的優(yōu)點值得我們?nèi)W習,且“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有時我們很難發(fā)現(xiàn)自己的缺點,需要旁人的幫助才能認識到。
【乙】參考譯文:孔子說:“我死之后,子夏會比以前更有進步,而子貢會比以前有所退步?!痹訂枺簽槭裁茨??"孔子說:子夏喜愛同比自己賢明的人在一起,子貢喜歡談論才質(zhì)比不上自己的人。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親就知道了;不了解本人,看看他周圍的朋友就可以了;不了解君主,看他派遣的使者就可以了,不了解本地的情況,看本地的草木就可以了?!?/p>
所以說:“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種植芝蘭散滿香氣的屋子里一樣,時間長了便聞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經(jīng)充滿香氣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賣鮑魚的地方,時間長了也聞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環(huán)境里了。藏丹的地方時間長了會變紅,藏漆的地方時間長了會變黑,所以說真正的君子必須謹慎的選擇自己處身的環(huán)境啊。"
三、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薄妒龆?/p>
【乙】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1.孔子,名丘,字仲尼。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
(1)吾日三省吾身()(2)傳不習乎()
(3)足食()(4)去食()
3.用“/”給【乙】文中畫線句子斷句。(限兩處)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4.請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5.“溫故而知新,可因為師矣"與“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钡挠^點矛盾嗎?
6.甲文中“曾子"的話與乙文孔子的話共同強調(diào)的社會核心價值觀是什么?你如何看待它在人生成長中的作用。
7.閱讀甲乙選文及下面的材料鏈接,用一句話概括你從中得出的結(jié)論。
【材料鏈接】
君子養(yǎng)心莫善于誠,致誠則無他事矣。(《荀子》)
小信誠則大信立,故明主積于信?!俄n非子》)
誠心者,天下之結(jié)也。(《管子》)
真話說一半常是彌天大謊。(美國·富蘭克林)
三、1.春秋儒家
2.(1)?。鹤晕覚z查,反省(2)傳:傳授的知識(3)足:充足(4)食:食物
3.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4.(1)選擇他的優(yōu)點向他學習,選擇他的缺點對照自己進行改正。
(2)自古以來誰都會死,但如果沒有百姓的信任,就不能夠立足了。
5.不矛盾。二者角度不同,“溫故而知新”強調(diào)的是獨立思考的重要性,著重在修己。“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強調(diào)的是隨時學習他人的長處,以他人缺點為戒,著重在知人。
6.共同強調(diào)的是誠信。示例:人無信不立,誠信是立人之本,一個人想要生存必須要誠信。只有誠信才能更好的和別人交流,被朋友信任,被社會認可。
7.古今中外,誠信至關重要。對于個體,亦或是國家,也是如此。
(乙)參考譯文:子貢向孔子請教治理國家的辦法??鬃诱f:“備足糧食,充足軍備,獲得人民的信任?!弊迂晢枺骸叭绻炔坏靡岩サ粢豁棧椫邢热サ裟囊豁??"孔子說:“去掉軍備?!弊迂曈謫枺骸叭绻炔坏靡堰€要去掉一項,在這兩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孔子說:“去掉充足的食物。自古以來誰都會死,但如果沒有百姓的信任,就不能夠立足了?!?/p>
四、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
【甲】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③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④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p>
⑤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⑥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p>
【乙】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不亦說乎(同“悅”,愉快)
B.吾日三省吾身(反?。?/p>
C.非寧靜無以致遠(沒有什么可以拿來)
D.險躁則不能治性(達到)
2.請用“/”給【甲】文畫橫線部分斷句。(限兩處)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3.將文中劃線的句子翻譯為現(xiàn)代漢語。
(1)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2)年與時馳,意與日去。
4.從【甲】文①④兩則中,你能讀出孔子關于“學習"的哪些見解或者觀點?請寫出兩個。
5.【甲】文中,“樂”字出現(xiàn)了兩次,請你談談兩個“樂"字分別有怎樣的內(nèi)涵?
①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②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6.下列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第①句中的“君子”與乙文中的“君子"意思相同,都指有才德的人。
B.【甲】【乙】兩文都強調(diào)了要重視品德修養(yǎng),治學要有正確的學習方法,還要惜時。
C.孔子提倡學習要與思考相結(jié)合,諸葛亮認為,學習必須寧靜、明志。
D.諸葛亮提出的“君子之行”是指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7.取其精·學以致用:《論語》中有不少格言警句,如果要選擇其中一句作座右銘,你會選擇哪句?為什么?
(溫馨提示:①座右銘泛指激勵、警醒自己的格言;②可以選自以上材料,也可以是《論語》中的其他語句。)
四、1.D
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3.(1)吃粗飯喝冷水,彎起胳膊當枕頭,快樂就在其中了。
(2)年華隨著光陰流逝,意志隨著歲月消磨。
4.與朋友一起學習很快樂。學習需要反復實踐,學有所獲內(nèi)心也是愉悅的。學習與思考相輔相成。學習時要心胸開闊。
5.第一句中的“樂"是指與朋友切磋學習的快樂;第二句的“樂”是指物質(zhì)簡單精神豐富的快樂。(意思對即可)
6.B
7.示例一:座右銘: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理由:我以此句為座右銘是為了警醒自己學習時要邊讀書邊思考。只是讀書卻不認真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yún)s不讀書,就會疑惑,只有將“學"和“思”結(jié)合起來,才能學得扎實深刻。
示例二:座右銘: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理由: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國軍隊可以改變其主帥,一個人的志向卻是不能改變的。我以此句為座右銘是為了激勵自己在生活中無論遇到什么樣的考驗,都要堅守氣節(jié),不能改變自己的志向。
(乙)參考譯文: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jié)約財物來培養(yǎng)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長期刻苦努力而實現(xiàn)遠大理想。要知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學習中積累起來的,不學習就難以增長才干,不立志就難以學有所成??v欲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險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節(jié)操高尚。年華隨著時間流失,意志隨著時間消磨,最終就會像枯枝敗葉般一天天衰老下去。這樣的人不會有益于社會而為社會所用,只有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的窮家破舍里,到那時再反悔也來不及了。
五、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
【甲】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保ā稙檎罚?/p>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乙】
回年二十九,發(fā)盡白,蚤死??鬃涌拗畱Q,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濒敯Ч珕枺骸暗茏邮霝楹脤W?"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p>
(選自《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有刪改)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家、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2.請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慍()(2)吾日三省吾身()
(3)不逾矩()(4)門人益親()
3.用“/"給【乙】文中畫曲線句子斷句。(限兩處)
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4.請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弟子孰為好學?
5.甲文段中,點明求學應該謙虛的句子為:“_______?!币椅亩沃?,顏回好學的具體表現(xiàn)為:“_______。"(用原文語句填空)
6.甲、乙兩文中,孔子分別贊揚了顏回怎樣的品質(zhì)?
7.根據(jù)選文及下面材料鏈接,在后面語段中的橫線上填寫恰當?shù)膬?nèi)容。
【材料鏈接】
顏子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而不改其樂。夫富貴,人所愛也,顏子不愛不求,而樂乎貧者,獨何心哉?天地間有至貴至愛可求而異乎彼者,見其大而忘其小焉爾。見其大則心泰,心泰則無不足,無不足則富貴貧賤處之一也。
(選自周敦頤《通書·顏子第二十三》)
顏回簞食瓢飲,孔子稱贊他“賢哉”,師生二人志同道合。周敦頤認為顏回“不改其樂"的原因是“_________”。
五、1.思想教育
2.生氣,惱怒自我檢查、反省越過更加
3.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4.(1)只是讀書卻不認真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空想?yún)s不讀書,就會疑惑。
(2)學生中哪個最好學?
5.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刹贿w怒,不貳過
6.安貧樂道和勤奮好學。
7.見其大而忘其小焉爾。
【乙】參考譯文:顏回二十九歲,頭發(fā)全白了,過早地死了??鬃涌薜檬謧模f:“自從我有了顏回,學生們(以顏回為榜樣)更加親近我。"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是最好學的?”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最好學,(他)從不把脾氣發(fā)到別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樣的錯誤。不幸年紀輕輕死了,現(xiàn)在沒有(像顏回那樣好學的人)了。"
材料鏈接:顏回吃的是用筐裝的飯喝的是用瓢裝的水,住在簡陋的小房中,別人忍受不了這樣的貧苦顏回卻不改變他向道的樂趣。富貴是人們所喜愛的,顏回不喜愛不追求,安貧樂道,他心里在想什么呢?天地間值得追求的最為珍貴最值得愛的,是和富貴不一樣的大道,見到大道就忘記了小的富貴。見到大道心就平靜,心靜了就沒有什么不滿足的,沒什么不滿足的那就能以平常心來對待富貴和貧賤。
六、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
【甲】___《論語》十二章(節(jié)選)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保ā稙檎罚?/p>
【資料鏈接】以下兩則材料,與學習有關。
【乙】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丙】孔子觀于周廟,有敧①器焉??鬃訂栍谑貜R者曰:“此謂何器也?”對曰:“此蓋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聞宥座器,滿則覆,虛則敬,中③則正,有之乎?"對曰:“然?!笨鬃邮棺勇啡∷囍疂M則覆中則正虛則敬??鬃余叭欢鴩@曰:“嗚呼!惡④有滿而不覆者哉!"
(選自《韓詩外傳》)
[注]①敧:傾斜。②宥(yòu)座:座位右邊。宥,同“右”。③中:這里指裝水到一半。④惡(wū):哪里,怎么。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吾日三省吾身日:(2)思而不學則殆而:
(3)知之為知之知:(4)孔子觀于周廟觀:
2.用“/"給【丙】文中畫曲線句子斷句。(限兩處)
孔子使子路取水試之滿則覆中則正。
3.下面對本文理解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論語》是語錄體散文,言簡義豐,體現(xiàn)孔子的道德修養(yǎng)、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等。
B.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話中,可以看出孔子的交友原則是選擇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他視交友為樂事。
C.“吾日三省吾身"的具體內(nèi)容為: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過了呢?
D.《論語》在論述“學”與“思"的關系時,先說“學而不思則罔”,后說“思而不學則殆”,這是因為“思”是“學"的先決條件,先學后思符合認知規(guī)律。
4.把畫線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孔子喟然而嘆曰。
5.【甲】這幾段文字中,強調(diào)了哪些方面的問題?
6.[丙]文中孔子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試之”?
7.【丙】文孔子“惡有滿而不覆者哉"的感嘆給了我們什么啟示?
六、1.(1)每天(2)表轉(zhuǎn)折,卻(3)知道(4)參觀
2.孔子使子路取水試之/滿則覆/中則正。
3.D
4.(1)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惱怒,不也是君子嗎?(2)孔子感慨地嘆息道。
5.甲文強調(diào)了學習方法和個人修養(yǎng)的問題,乙文和丙文談的是學習態(tài)度方面的問題。
6.孔子想要借助宥座教育他的弟子們,人不能自滿自嬌。
7.孔子的感嘆啟示我們做人要謙虛,不要自滿。(孔子認為學習過程中(讀書)與(實踐)應該相互結(jié)合)
【乙】參考譯文:孔子參觀周廟,看到傾斜的器皿??鬃訂柺貜R的人說:“這是什么東西呢?”守廟的人回答說:“這是座位右邊的器皿。"孔子說:“我聽說右座之器盛滿水就會傾覆,空了就會斜著,水裝到一半時就會垂直,是這樣的嗎?”守廟人回答說:“是這樣的。"孔子讓子路取水來試,果然水滿便傾覆,裝到一半時就垂直而立,空了就會斜著??鬃娱L嘆道:“哎呀,哪里會有滿而不傾覆的呢!
七、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
【甲】_________《論語》十二章(節(jié)選)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保ā稙檎罚?/p>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乙】_________《論語》(節(jié)選)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里仁》)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wèi)靈公》)
子曰:“默而識①之,學而不厭②,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③,敏以求之者。"(《述而》)
子曰:“學如不及④,猶恐失之。”(《泰伯》)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⑤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子罕》)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⑥,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保ā蹲訌垺罚?/p>
[注釋]①識(zhì):記住。②厭:滿足。③好古:愛好古代文化。④及:趕上,追上。⑤鄙夫:鄙陋淺薄的人。⑥亡:指不知道的東西。
1.《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是_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
2.下列句中加點詞讀音和意義都不同的一組是()。
(1)學而時習之/學如不及(2)吾日三省吾身/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3)誨女知之乎/誨人不倦(4)是知也/日知其所亡
3.請用自己的語言寫出【甲】文“吾日三省吾身"的具體內(nèi)容。
4.請寫出對【甲】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理解。
5.請用自己的語言寫出【甲】文“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的原因。
6.【乙】文第三則,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對我們?yōu)槿颂幨烙惺裁磫⑹荆?/p>
7.【乙】文的后五則內(nèi)容都與學習有關,請你選擇感悟最深的一則,寫出在學習方面所獲得的啟示。
8.請結(jié)合【甲】【乙】選文,從內(nèi)容和形式等方面概括《論語》的特點。
七、1.儒。
2.(4)
3.圍繞“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yè)是不是復習過了呢?"回答即可。
4.圍繞“只讀書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yún)s不讀書,就會有害(疑惑)?!被卮鸺纯?。
5.圍繞“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也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回答即可。
6.圍繞“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能施加在別人身上”或“推己及人,以仁愛之心待人"回答即可。
7.圍繞“默默地記住知識,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愛好古代文化,勤勉求學;勤奮好學;謙虛誠懇;溫故而知新,日積月累”等回答即可。
8.【示例]《論語》是語錄體散文集,語言簡練,意義深遠,多格言警句,體現(xiàn)了孔子的道德修養(yǎng)及學習方法、態(tài)度等。
【后八則參考譯文】
孔子說:子路啊,告訴你對待學問的態(tài)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
孔子說:“看見有才能的人(德才兼?zhèn)涞娜耍┚拖蛩麑W習,希望能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沒有和他一樣的缺點,有要改正。"
子貢問孔子問道:“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孔子說:“默默地記住知識,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不知疲倦,除此之外,我還做了些什么呢?”
孔子說:“我不是天生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文化,勤勉求學獲得知識的人。"
孔子說:“學習起來就好像總怕趕不上似的,還怕丟掉了應該學習的東西?!?/p>
孔子說:“我是無所不知的嗎?不是的!如果一個鄙陋淺薄的人誠懇地向我請教,我就從他所提出的問題的各方面反問到底而詳盡地告訴我。"
子夏說:“每天都能學到自己不會的知識,每月都不忘掉自己學會的東西,這就可以說是好學了啊。”
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
【甲】
《論語》十二章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p>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p>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p>
【乙】
孔子世家(節(jié)選)
孔子貧且賤。及長,嘗為季氏史①,料量平②;嘗為司職吏③而畜蕃息。由是為司空。
孔子年三十五,魯亂??鬃舆m齊,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與齊太師語樂,聞韶音,學之,三月不知肉味,齊人稱之。
孔子去曹適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拔其樹??鬃尤?。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祗回④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⑤于夫子,可謂至圣矣!
(選自《史記》,有刪改)
【注釋】①史:管理倉庫的小吏。②料量平:出納錢糧算量得準確清楚。③司職吏:管理牧場的官吏。④祗回:相當于“低回”。流連,盤桓。祗,恭敬。⑤折中:調(diào)和取正。
1.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zōu)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被后世尊為圣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乃至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也被列為“___"之首。
2.下面對《<論語>十二章》理解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學而時習之”“人不知而不慍"吾日三省吾身”是談修身做人的。
B.“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是孔子的自白,講述了孔子對“義”的堅守。
C.“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是孔子在勉勵自己和學生要珍惜時間,發(fā)奮進取。
D.“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告訴我們有堅定的志向是非常重要的。
3.用“/"給《孔子世家》(節(jié)選)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斷兩處)。
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
4.現(xiàn)代漢語和古代漢語有著繼承與發(fā)展的關系,時殊世異,有些詞語沿用至今,但詞義已發(fā)生變化。請寫出《十二章》中加點詞語的古今義。
詞語古義今義
朋①_______②______
可以③_______表許可
飯④_______煮熟的谷類食物
5.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6.《論語·雍也》中孔子盛贊顏回“賢”,這個“賢"可以用哪個四字成語概括?為了突出顏回的“賢”,這一則用了什么寫作手法?請簡要分析。
7.孔子一生歷經(jīng)坎坷,卻矢志不渝,秉持“仁"的思想,“克己復禮”“仁者愛人”,是一位率真、率性的真“圣人”。請結(jié)合具體語句和你所了解的孔子經(jīng)歷,說說你心中的孔子形象。
8.【學以致用]《論語》中有不少格言警句,如果要選擇其中一句作座右銘,你會選擇哪句為什么
八、1.春秋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2.A
3.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
4.志同道合的人朋友可以憑借吃
5.(1)只是讀書卻不認真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空想?yún)s不讀書,就會感到疑惑。
(2)我雖然不能達到那樣的高度,但是心中一直向往著它。
6.安貧樂道。運用了對比的寫作手法,“人不堪其憂(別人都不能忍受那種困苦)"表現(xiàn)他人難以忍受清貧,“回也不改其樂(顏回卻不改變他自有的快樂)”表現(xiàn)顏回對自身的堅守,二者形成對比,突出了顏回的“賢"。
7.示例一:孔子是一個安貧樂道之人。他周游列國,歷盡艱辛,貧困時,寧愿“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卻不改初衷。
示例二:孔子是一個好學、樂學之人。他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guī)?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謙虛上進。
示例三:孔子是一個執(zhí)著追求、有志氣、有抱負的人?!捌シ虿豢蓨Z志也”,他為自己抱定的志向努力奮斗,在周游列國的歷程中,他也是這樣踐行自己的初衷的。
示例四:孔子是一個熱愛學習,且講究學習方法的人。“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以及“與齊太師語樂,聞韶音,學之,三月不知肉味,齊人稱之"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熱愛學習且注重讀書方法;
示例五:孔子是一個珍惜時間的人。“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充分體現(xiàn)了他珍惜時間的形象;
示例六:孔子是一個意志堅定的人?!叭娍蓨Z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意志堅定。
8.溫馨提示:①座右銘泛指激勵、警醒自己的格言;②可以選自以上材料(《〈論語)十二章》中第一、五、七、九、十二章),也可以是《論語》中的其他語句。
【示例一]座右銘: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理由:我以此句為座右銘是為了警醒自己學習時要邊讀書邊思考。只是讀書卻不認真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yún)s不讀書,就會疑惑。只有將“學”和“思"結(jié)合起來,才能學得扎實深刻。
【示例二]座右銘: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理由: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國軍隊可以改變其主帥,一個人的志向卻是不能改變的。我以此句為座右銘是為了激勵自己在生活中無論遇到什么樣的考驗,都要堅守氣節(jié),不能改變自己的志向。
【乙參考譯文】孔子世家(節(jié)選)
孔子家貧且地位低下。到長大了,曾經(jīng)做過季氏的小吏,糧食稱量公平標準;曾作司職吏一職掌管牲畜養(yǎng)殖之事。因此而做了司空。
孔子三十五歲的時候,魯國發(fā)生了變亂。孔子來到齊國,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借高昭子的關系接近景公。他與齊國的樂官談論音樂,聽到了舜時的《韶》樂,就學習了起來,有三個月的時間竟嘗不出肉的味道,齊國人都稱贊他。
孔子離開曹國到達宋國,與弟子們在大樹下演習禮儀。宋國的司馬桓魋想殺死孔子,就把樹砍掉了??鬃又坏秒x開這個地方。弟子們催促說:“我們可以快點走了?!笨鬃诱f:“上天既然把傳道的使命賦予我,桓魋他又能把我怎么樣!"
太史公說:《詩經(jīng)》有這樣的話:“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寬闊的大路讓人行走?!北M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時代,然而內(nèi)心非常向往。我閱讀孔子的書籍,心里總想象著他的為人。我曾經(jīng)到過魯國,觀看孔子的宗廟里陳列的那些車輛服裝、禮樂器物,那里的儒生都按時到孔子故居去演習禮儀,我流連忘返以至留在那里舍不得離去。天下的君主賢人也很多,生前都榮耀一時,死后也就完了??鬃邮且粋€平民,傳世十幾代,學者至今非常尊崇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講習六經(jīng)的都要以孔子的言論作為標準來判斷是非,孔子真可以說是至高無上的圣人了!
七下課標篇目:《陋室銘》《愛蓮說》
一、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
【甲】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梢哉{(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鬃釉疲汉温??
【乙】
揚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雄少而好學,博覽無所不見。默而好深沉之思。清靜亡為,少耆①欲,家產(chǎn)不過十金,乏無儋石②之儲,晏如也。自有大度,非圣哲之書不好也;非其意,雖富貴不事也。
【注釋】①耆:同“嗜”,嗜好。②儋石:兩石與一石,指數(shù)量少
1.下面選項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銘”是古代文體名,用于警誡自己或稱述功德。
B.【甲】文以類比的方式開頭,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
C.【乙】文中“清靜亡為”的“亡"是通假字,通“無”。
D.【乙】文“非圣哲之書不好也"與“何陋之有”兩句中“之"字的用法相同。
2.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①有仙則名______②談笑有鴻儒___
③清靜亡為______④雖富貴不事也__
3.用“/”給【乙】文中畫曲線句子斷句。(限兩處)
揚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
4.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
①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②雄少而好學,博覽無所不見。
5.【甲】文末連舉三位古人的例子是為了證明什么?試結(jié)合【乙】文分析其所舉的“西蜀子云亭"例子是否恰當?
6.將“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人際交往之道用于當今的現(xiàn)實生活,你是否認同?請簡述看法。
7.【甲】文中的劉禹錫身處陋室,卻“惟吾德馨”,結(jié)合他的人生追求,談談你的看法。
8.甲文中作者劉禹錫自比古賢揚子云,二人有何相似之處?請你結(jié)合甲、乙兩文簡要分析。
一、1.D
2.有名,出名大通“無”,沒有從事,做
3.揚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
4.①沒有弦管奏樂的聲音擾亂耳朵,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②揚雄小時候喜歡學習,博覽群書,沒有什么不知道的。
5.連舉三位古人的例子,有力地證明了陋室不陋。恰當,揚雄家貧,沒有儲糧,淡薄于功名富貴,潛心修學之士,擁有高潔傲岸的節(jié)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作者把他當作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和他一樣擁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賢人自況的思想,同時暗示了陋室不陋。以“西蜀子云亭"自況,旨在表達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yún)s那般富有充實。
6.看法可分為正反兩種:(答出一種即可)
①表贊同:這種交友方式可取。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對于作者這類有知識、有學問的人而言,只有與那些同樣有知識、有學問的人交往,才能不斷精益自己的知識、學問。
②表反對:這種交友方式不可取。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τ谧髡哌@種交友方式,未免顯得太過自命清高了,這樣一來會讓我們?nèi)笔гS多像他人學習的機會,這不利于我們對知識、信息的全面了解。所以這不是一種很好的交友方式。
7.劉禹錫側(cè)重于情操的陶冶、道德的修養(yǎng),雖遭貶謫,卻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安貧樂道、高潔傲岸、不慕名利。
8.示例:二人都過著清貧的生活,都保持著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劉禹錫雖然身居陋室,卻有“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的高雅生活情趣,揚雄雖然“家產(chǎn)不過十金”,但是“晏如也”,悠然自得,安閑自在。
【乙】參考譯文:揚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揚雄小時候喜歡學習,博覽群書,沒有什么不知道的。性情沉默,沒有大的作為。為人簡樸,悠閑自在,沒有什么特別的喜好,家產(chǎn)不超過十金,貧困得沒有什么儲糧,他安之若素。自己有最低的限度,不是圣賢的書不喜歡;不適合自己心意的事,即使能富貴也不去做。
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
【甲】愛蓮說
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乙】冬青
李漁
冬青一樹有松柏之實而不居①其名,有梅竹之風而不矜其節(jié),殆“身隱焉文②"之流亞歟?然談傲霜礪雪之姿者,從未聞一人齒及。是之推不言祿,而祿亦不及。予竊忿之,當易其名為“不求人知樹”。
(選自《閑情偶寄》)
【注釋】①居:占有。②身隱焉文:我將要歸隱了,哪里還用得著這些裝飾性的功勞呢?春秋時,晉人介之推曾助公子重耳登位。后來重耳遍賞群臣,介之推堅持不說出自己的功勞,選擇歸隱山林。
1.【甲】文作者周敦頤是(朝代)家。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
(1)可愛者甚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淮安2024年江蘇淮安漣水縣面向村(社區(qū))黨組織書記選聘鎮(zhèn)(街道)事業(yè)單位工作人員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中國唑螨酯市場調(diào)查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五金工具塑料泡罩市場調(diào)查研究報告
- 2025年走馬機丈根帶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至2031年中國調(diào)墨螺釘行業(yè)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5年移動平板滑輪車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成都2025年四川成都師范學院招聘高層次人才67人(第一批)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水族產(chǎn)品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顯色皂洗機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至2031年中國實心輪胎模具行業(yè)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4年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qū)小升初英語試卷
- 《堅毅:釋放激情與堅持的力量》隨筆
- 區(qū)塊鏈應用操作員技能大賽考試題庫大全-下(多選、判斷題)
- 二 《“友邦驚詫”論》(同步練習)解析版
- 數(shù)據(jù)中心基礎設施管理考核試卷
- 施工技術(shù)交底(電氣安裝)
- TB-T 3263.1-2023 動車組座椅 第1部分:一等座椅和二等座椅
- 部編版五年級下冊語文1-8單元習作課件
- 勞工及道德體系法律法規(guī)清單
- 2024年湖南高速鐵路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單招職業(yè)適應性測試題庫及參考答案
- 初中地理實驗設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