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高一歷史必修上冊(配人教版)第六單元測評_第1頁
2024-2025學年高一歷史必修上冊(配人教版)第六單元測評_第2頁
2024-2025學年高一歷史必修上冊(配人教版)第六單元測評_第3頁
2024-2025學年高一歷史必修上冊(配人教版)第六單元測評_第4頁
2024-2025學年高一歷史必修上冊(配人教版)第六單元測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六單元測評一、選擇題(本大題20小題,每題3分,共計60分)1.據統(tǒng)計,1905年中國新學堂已達8277所,學生為258873名,另外還有約400所高等專業(yè)學校。此時新式學堂大量出現的原因是()A.洋務運動B.清末新政C.預備立憲 D.民國創(chuàng)立2.朝廷自經庚子之變,知內憂外患,相迫日急……故于西狩途中,首以雪恥自強為詢。這次“自強”()A.開始了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嘗試B.瓦解了清政府統(tǒng)治的政治基礎C.涉及改官制、廢科舉等舉措D.打擊了列強侵略中國的野心3.孫中山在1904年的講話中,認為:“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將倒塌的房屋,整個結構已從根本上徹底地腐朽了,難道有人只要用幾根小柱子斜撐住外墻就能夠使那座房屋免于傾倒嗎?”其講話意在()A.加速清朝政治改革進程B.宣揚反清革命的合理性C.擴大三民主義的影響力D.借鑒社會主義革命經驗4.從《欽定憲法大綱》的“大清皇帝統(tǒng)治大清帝國,萬世一系,永永尊戴”到《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反映出一種變化。與此變化直接關聯的是()A.清末新政 B.辛亥革命C.二次革命 D.護國運動5.史學家蔣廷黻在《中國近代史》中寫道:武昌起義以后,一個月之內,湖南、陜西、山東等十三省相繼宣布獨立,并且沒有一個地方發(fā)生激烈的戰(zhàn)爭。清政府的滅亡,不是革命軍以軍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這一結論意在強調()A.中央集權削弱助推清政府滅亡B.武昌起義擁有廣泛的社會基礎C.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制度D.民主共和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6.武昌起義爆發(fā)后,孫中山判斷“列強之與中國最有關系者六焉:美、法二國,則當表同情革命者也;德、俄二國,則當反對革命者也;日本則民間同情而政府反對者也,英國則民間同情而政府未定者也”。這一判斷()A.認識到列強在華的勢力消長B.抓住了劃分敵友的戰(zhàn)略先機C.與列強的對華態(tài)度基本相符D.忽視了列強的帝國主義特征7.武昌起義后,有些地區(qū)的農民群眾在農村中也掀起了反封建斗爭的風暴。江蘇常熟、江陰、無錫三縣交界地區(qū)爆發(fā)了農民武裝暴動,惡霸地主的房屋被燒毀,并被插上了“革命大都督的旗幟”。這表明當時()A.階級矛盾異常尖銳B.辛亥革命群眾基礎廣泛C.民主觀念得到弘揚D.農民階級獲得完全解放8.1911年12月下旬,在各省代表會議上,決定實行總統(tǒng)制。1912年,孫中山向南京參議院提出辭職,并推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tǒng)。同年3月11日,南京參議院規(guī)定實行內閣制。南京參議院對中央政府組織機構形式的變化主要反映了()A.革命黨人對袁世凱的戒備B.革命黨人內部斗爭日趨激烈C.全國革命形勢在不斷高漲D.列強加大對中國革命的干涉9.1911年11月,江蘇以“瓦片革命(僅用竹竿挑去了撫衙大堂屋上的幾片檐瓦)”實現光復后,多數地方州縣“基本上由地主紳商或舊官僚把持政權”。這說明“瓦片革命”()A.缺乏廣泛的社會動員B.背離了辛亥革命宗旨C.促進了國民革命高漲D.加速了民主政治實現10.辛亥革命后,有些地方士人談到孫中山是新皇帝,他們不了解總統(tǒng)這個專門名詞,認為它只不過是更高頭銜的一個委婉的說法,甚至視共和與帝制無甚區(qū)別,且時以帝制之觀念解釋共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A.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B.君主專制尚未廢除C.民主憲法尚未制定 D.封建勢力污蔑革命11.有學者指出,革命派締造了民國的基石,袁世凱得到了民國的名器,但前者并不甘心于這一種結果,后者并不滿足于這種結果,民主與專制的斗爭注定要展開新的肉搏。體現“新的肉搏”的是()A.辛亥革命 B.護國運動C.府院之爭 D.新文化運動12.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由于政治動蕩和社會黑暗,爆發(fā)了多次農民起義。有些農民起義的口號中出現了一些新詞,如“革命”“光復”“共和”“政黨”等。這反映了在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A.農民階級接受了民主共和思想B.民主政治已經實現C.民主政治在農村中有一定影響D.政黨政治發(fā)展迅速13.竹枝詞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下列竹枝詞可以反映的現象是()“都城一洗帝王尊,出入居然任腳跟。為問大家前二載,幾人走過正陽門?!薄罢旨娂婎愞钠?本來約法尚臨時。四番總理曾更換,內閣從頭組短期?!盇.八國聯軍迫使光緒帝西逃B.辛亥革命后共和政體的飄搖C.清政府組織了“皇族內閣”D.孫中山在廣州發(fā)動護國運動14.徐中約在《中國近代史》一書中指出:“民國時期較以前經歷更多的痛苦與失序,它重現了傳統(tǒng)上緊隨王朝衰亡而來的失序與混亂。”下列能體現“失序與混亂”的是()A.社會生活文明開化 B.北洋軍閥混戰(zhàn)割據C.民族工業(yè)迅速發(fā)展 D.民主、科學思想傳播15.福煦曾經稱贊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中國勞工,“第一流的工人,可以培訓成一流的軍人,在現代戰(zhàn)爭下堪稱楷?!?。對這句話理解正確的是()A.中國工人的作戰(zhàn)英勇B.法國缺乏作戰(zhàn)的兵力C.中國勞工技術水平提高D.華工對協(xié)約國貢獻大16.1916—1920年,中國面粉出超量為1411.1千關擔,1921—1925年,形勢逆轉,面粉入超量為3270.4千關擔,這一變化()A.助推反帝愛國斗爭興起B(yǎng).深受世界形勢的影響C.抵制了列強的資本輸出D.壯大了民族企業(yè)力量17.上海鄉(xiāng)鎮(zhèn)舊志叢書中寫道:“商賈不衣錦,中產家婦女無金珠羅綺,士大夫一筵之費不過一二千錢;今(1920年前后)則無論士庶輿臺(奴仆),但力所能為,衣服宴飲,越次犯分不為怪?!边@反映了民國時期的上海()A.尚奢成為主流價值B.等級觀念趨于淡化C.服飾西化現象嚴重D.民眾生活水平提升18.1919年《大公報》載:“李欣淑幼年時,父為其訂了親,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準備叫她守‘望門寡’。李欣淑在女校念過書,不滿這種包辦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讀?!睋丝芍?當時中國()A.新舊觀念并存 B.民主科學思想盛行C.傳統(tǒng)孝道喪失 D.普遍追求婚姻自由19.馮玉祥的綽號叫“基督將軍”,唐生智被人呼為“和尚將軍”,而教書的許壽裳被人稱為“德漠克拉東”(民主的英文音譯為德漠克拉西)。這些綽號反映了民國時期()A.不同階層的興趣各不相同B.思想和信仰多元開放C.北洋軍閥遭到世人的蔑視D.新文化成為時代潮流20.某學者描述中國近代某一時期,“一個空前混亂的年代,一個思想大解放的年代,一個英雄群起逐鹿中原的混亂時代,一個思想自由百家爭鳴的黃金時代”。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國民思想實現了徹底解放B.中國的科學思想成果領先世界C.民國初年社會出現新氣象D.文化革新助推新文化運動興起二、非選擇題(本大題3小題,共計40分)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912年3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在政體方面按照資本主義國家的三權分立原理,確定參議院行使國家的制定法律的權力;在國家機構體制方面,確定西方國家的內閣制,內閣首相由選舉產生,賦予了總理相當大的權力,可以有理由的駁回總統(tǒng)的規(guī)定,而且總統(tǒng)在頒布法令時要求經過總理簽名同意才能生效。它的誕生是近代中國歷史具有非凡意義的一項創(chuàng)舉,不但對當時的社會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同時在中國憲法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也有其重要的歷史地位。但是,《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幾匀~瑋《論<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進步意義》(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的背景。(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中華民國臨時約法》。(6分)22.近代中國,國歌從無到有,隨著政權的變更而幾度更換,每一首國歌的出現都深深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911年,清政府因各國皆有專定國樂,更兼為了“整飭禮樂,以正人心”,頒布國歌《鞏金甌》。這首國歌大意是:“承蒙上天庇佑,當保牢疆土。老百姓們都歡欣鼓舞,慶幸生于清平盛世,真是幸福吉祥,心情舒暢。大清帝國有上蒼保佑,會像蒼天一樣不會塌下,像大海一樣不會干枯?!边@首國歌頒布僅僅六天后,就爆發(fā)了武昌起義,伴隨著清朝的滅亡而壽終正寢?!幾院纬蓜偟戎骶帯稓v史課標解析與史料研習中國近現代史》材料二1913年,《卿云歌》被定為中華民國臨時國歌。歌詞內容是“卿云爛兮,糾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時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時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1915年,袁世凱準備稱帝,廢除《卿云歌》,啟用新國歌;隨著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該國歌銷聲匿跡。1921年,北洋政府最終確定《卿云歌》為國歌,在此期間,學者吳研因提出國歌應該是“有韻的白話歌!古典文章是不行的”。——摘編自李靜《民國國歌<卿云歌>的誕生與爭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清政府頒布國歌《鞏金甌》的目的。(3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國歌《卿云歌》創(chuàng)立與廢除的時代背景。根據吳研因對《卿云歌》的批評,指出這一時期文化領域出現的新變化。(8分)(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中國政治發(fā)展的特征。(3分)2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中華民國政府規(guī)定,商人呈請注冊開辦廠礦,只要符合《商業(yè)注冊章程》,即可直接向地方官廳呈請,不必再經商會轉呈。1912年底頒布《獎勵工藝品暫行章程》,該章程規(guī)定,對于新產品的發(fā)明或者產品的改進給予5年以下的專利。1914年3月頒布《中華民國礦業(yè)條例》,為鼓勵商人從事采礦業(yè),減免了礦產稅。該條例規(guī)定:“凡與中華民國有約之外國人民得與中華民國人民合股取得礦業(yè)權?!薄幾皂n小林《論辛亥革命與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材料二全國民族資本的紡織工廠至1922年已有64家,較戰(zhàn)前的11家增加了將近5倍,紗廠開工錠數從1913年的48萬錠上升到1922年的150萬錠。布機在1915年僅有2254架,到1922年猛增至9817架。全國銷往外國的面粉數量,1914年還不足7萬擔,1915年接近20萬擔,以后逐步上升,至1918年已超出200萬擔,1920年更接近400萬擔?!幾躁悋濉逗喺摰谝淮问澜绱髴?zhàn)對中國社會發(fā)展進程的若干影響》材料三據統(tǒng)計,截至1919年,全國注冊工廠共有335家,資本總數為13億元,其中,江蘇一省就有155家,占全部工廠的46.2%。其余如浙江、廣東、山東等沿海各省的工廠也占不小的比例,而廣大內地如貴州、新疆、云南、西藏等省,卻連一家注冊工廠也沒有?!幾酝跗G慧《一戰(zhàn)期間的中國民營工業(yè)的發(fā)展研究》(1)根據材料一,概括民國政府鼓勵商人開辦廠礦的措施。(4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1913—1922年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的表現,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6分)(3)根據材料三,指出近代中國民族企業(yè)發(fā)展存在的不足。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的認識。(4分)

第六單元測評1.B1901年,清政府開始實行新政,1904年,清政府實施癸卯學制,推行教育改革,大規(guī)模興辦新學堂,B項正確。2.C從“庚子之變”可知,這次“自強”是清末新政,內容全面,涉及改官制、廢科舉等,C項正確;洋務運動開始了中國早期現代化嘗試,A項錯誤;武昌起義瓦解了清朝統(tǒng)治的政治基礎,B項錯誤;打擊了列強侵略中國野心的是義和團運動,D項錯誤。3.B1904年,清政府正在進行新政改革,旨在通過改革挽救清王朝的統(tǒng)治,孫中山認為新政改變不了清朝滅亡的命運,推翻清朝的統(tǒng)治是必然的,B項正確;材料中孫中山認為改革挽救不了清朝的統(tǒng)治,革命勢在必行,A項錯誤;1905年,孫中山將同盟會綱領闡發(fā)為三民主義,C項時間錯誤;材料的信息與社會主義革命無關,D項錯誤。4.B《欽定憲法大綱》是清末預備立憲中的法律文獻,目的是維護君主專制統(tǒng)治,而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tǒng)治,才有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主權在民的規(guī)定,故選B項。5.A從材料信息可知,清朝的地方政府并未進行真正的抵抗,很多地方官員還參加了革命,說明地方政府對中央政府離心離德,中央集權嚴重削弱,A項正確;地方政府不能代表“群眾”,B項錯誤;辛亥革命沒有推翻封建專制制度,C項錯誤;辛亥革命后,仍然出現了袁世凱、張勛復辟帝制,D項錯誤。6.D根據材料可知,孫中山認為美、法兩國會同情中國革命,這說明孫中山對美、法兩國侵略擴張的帝國主義本質認識不清,D項正確;對中國革命的態(tài)度與在華勢力消長無關,排除A項;對于中國人民而言,帝國主義中沒有朋友,B項錯誤;列強對華態(tài)度的出發(fā)點是本國利益,而非中國的政體,排除C項。7.A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武昌起義后,部分地區(qū)農民在農村發(fā)動武裝暴動,燒毀地主房屋,開展反封建斗爭,這反映了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的矛盾尖銳,故選A項。8.A據材料可知,南京臨時政府將總統(tǒng)制改為責任內閣制,責任內閣制下,總統(tǒng)的權力有所下降,目的在于防止袁世凱專權,A項正確。9.A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并未造成中國社會的變革,人民群眾并未被真正發(fā)動起來,A項正確;“瓦片革命”說明辛亥革命對社會改造的力度較小,但是,達不到“背離”的程度,B項夸大了“瓦片革命”的消極影響;辛亥革命與國民革命是兩個不同的概念,C項錯誤;材料認為“瓦片革命”具有消極影響,不會加速民主政治的實現,D項錯誤。10.A材料中的錯誤觀念根源于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啟蒙思想宣傳不夠,A項正確;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排除B項;1912年3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已經制定,排除C項;“有些地方士人”說明材料中的現象只是在民間部分地區(qū)的人群中,并非特指封建勢力,排除D項。11.B護國運動是辛亥革命后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等革命派發(fā)動的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運動,與材料相符,故選B項。12.C辛亥革命以后,農民用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革命”“共和”“政黨”等口號反抗北洋軍閥的反動統(tǒng)治,反映了當時民主政治在農村中有一定影響,C項正確。13.B“都城一洗帝王尊”說明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政局紛紛類弈棋……內閣從頭組短期”說明民國初年政局的混亂,共和政體的飄搖,故選B項;材料反映的是民國初年的政治亂局,并非清末“皇帝西逃”“皇族內閣”,A、C兩項錯誤;護國運動與材料主旨不符,D項錯誤。14.B民國時期出現了北洋軍閥混戰(zhàn)割據的局面,這是民國時期政治局勢“失序與混亂”的表現,故選B項;社會生活文明開化、民族工業(yè)迅速發(fā)展都是進步與轉型的表現,與“失序與混亂”無關,排除A、C兩項;民主、科學思想的傳播有利于解放人們的思想,有利于社會秩序的建立,排除D項。15.D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中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協(xié)約國方面作戰(zhàn),中國勞工的巨大付出,為協(xié)約國一方取得勝利作出了貢獻,故選D項。16.B1916—1920年,處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和戰(zhàn)后初期,所以中國面粉出超量較大,而1921—1925年是歐洲列強經濟穩(wěn)定發(fā)展時期,加緊了對華經濟侵略,所以面粉入超量較大,由此可以看出,面粉是出超還是入超主要受到國際形勢的影響,故選B項。17.B材料體現的是民國時期,上海衣服宴飲等方面在階級關系上差別不大,B項正確;尚奢成為主流價值、服飾西化現象嚴重及民眾生活水平提升的說法與材料無關,排除A、C、D三項。18.A根據題干內容可知,李欣淑的父母讓她守“望門寡”,這是典型的傳統(tǒng)倫理道德觀念,李欣淑“不滿這種包辦婚姻”“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讀”,這是新文化運動倡導的新思想。據此可知,當時中國呈現出新舊觀念并存的現象,故選A項。19.B據材料可知,馮玉祥信仰基督教,唐生智信仰佛教,許壽裳篤信西方民主,這說明民國時期思想和信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