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提分初中語文8年級秋季 第09講-期中備考:古詩詞鑒賞(學生版)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1/04/06/wKhkGWb_wJSAa7bPAAGi8u_YgpQ580.jpg)
![愛提分初中語文8年級秋季 第09講-期中備考:古詩詞鑒賞(學生版)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1/04/06/wKhkGWb_wJSAa7bPAAGi8u_YgpQ5802.jpg)
![愛提分初中語文8年級秋季 第09講-期中備考:古詩詞鑒賞(學生版)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1/04/06/wKhkGWb_wJSAa7bPAAGi8u_YgpQ5803.jpg)
![愛提分初中語文8年級秋季 第09講-期中備考:古詩詞鑒賞(學生版)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1/04/06/wKhkGWb_wJSAa7bPAAGi8u_YgpQ5804.jpg)
![愛提分初中語文8年級秋季 第09講-期中備考:古詩詞鑒賞(學生版)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1/04/06/wKhkGWb_wJSAa7bPAAGi8u_YgpQ5805.jpg)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生輔導講義[學生版]課前小測1、古詩詞鑒賞。渡荊門送別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1)請用生動的語言描繪“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展現(xiàn)的畫面。(2)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2、閱讀下面的古詩,完成下題。錢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1)13.詩中“幾處早鶯爭暖樹”的“爭”字用得好,好在哪里?(2)14.此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從哪句詩最能看出來?課程目標1.復習和鞏固課本古詩詞的具體知識點;2.學會理解詩意,掌握詩歌中所運用的藝術手法及表達的思情主旨等;3.學會結合關鍵字詞或名句來鑒賞詩歌;4.了解和掌握古詩詞鑒賞考查題型的答題步驟和解題技巧等;5.培養(yǎng)古詩詞的閱讀理解與鑒賞能力,提高審美情趣。知識圖譜課堂引入古典詩歌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它源遠流長,名家輩出,佳作如林,在中華文明史上蔚為壯觀。而初中“課程說明”要求學生能夠“初步鑒賞淺易的古代詩詞”:初步鑒賞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簡要評價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復習和鞏固課本上經(jīng)典古詩詞所涉及到的具體知識點吧!課內(nèi)古詩詞鑒賞(初二上部編版)知識精講一、要點梳理(一)詩歌目錄詩歌詩歌作者野望王績黃鶴樓崔顥使至塞上王維渡荊門送別李白錢塘湖春行白居易庭中有奇樹《古詩十九首》龜雖壽曹操贈從弟(其二)劉禎梁甫行曹植飲酒(其五)陶淵明春望杜甫雁門太守行李賀赤壁杜牧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李清照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晏殊采桑子(輕舟短棹西湖好)歐陽修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朱敦儒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李清照(二)詩歌賞析1.野望(王績)野望王績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qū)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1)試分析首聯(lián)在全詩中的作用。答:①第一句的東皋點明地點,薄暮點明時間,望字領起中間兩聯(lián)的寫景。第二句呼應起尾聯(lián),表現(xiàn)出哀傷的情感,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diào)。②表現(xiàn)了在現(xiàn)實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賞識的苦悶、悵惘的心情。(2)首聯(lián)望字意蘊豐富,請簡析它的雙重意蘊。答:望既寫詩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詩人內(nèi)心的期望,希望覓得知音,得到理解、賞識和重用。(3)請從動靜和寫景順序的角度賞析中間兩聯(lián)。答:頷聯(lián)總寫秋色,是靜景、遠景,頸聯(lián)寫牧人與獵馬,是動景、近景。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tài)與動態(tài),搭配得恰到好處。(4)請從景與情關系的角度,賞析本詩的頷聯(lián)。答:詩歌頷聯(lián)妙在融情于景。詩中描寫了漫山遍野,樹葉枯黃,更兼殘陽盡染的蕭瑟衰敗景象,景中寄寓了詩人孤獨、落寞的情懷。(5)結合全詩內(nèi)容,簡析詩人長歌懷采薇的原因。答:詩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輾轉漂泊,彷徨苦悶,找不到精神歸宿,又沒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長歌懷采薇,即放聲高歌,追懷伯夷、叔齊那樣的隱逸高士,引為神交密友。(6)第一、二句描繪了怎樣的畫面?答:描繪了一幅滿天秋色(江天寥闊、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巒疊嶂的富有詩意的山水畫。(7)詩人在詩中流露了怎樣的感情?答:首尾兩聯(lián)抒情言事,中間兩聯(lián)寫景,借景抒情,表現(xiàn)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和在現(xiàn)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人的落寞心緒。(8)詩人在傍晚野望時,描繪出了怎樣的景色?用了什么手法?答:日暮時分,站于東皋極目遠望,視野十分開闊。秋的手掌撫過每一株樹木,黃葉紛飛,層林盡染。落日西沉,紅霞映天,余暉鋪灑在每一座山頭上,天地被渲染得一派靜穆和安詳。放牧的人趕著小牛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獵的人牽著馬,馬上馱著獵物也回去了。描寫手法:白描的手法寫景物,自然樸實;(9)本詩的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在描寫景物上有何特點?請簡要賞析。答:頷聯(lián)和頸鏈主要采用了動靜結合的手法,頷聯(lián)寫遠山近樹,一片秋色,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fā)顯得蒼茫靜穆,頸聯(lián)寫牧人和獵馬的出現(xiàn),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動靜結合,描寫了一幅略顯蒼涼的田園牧歌式的山村秋晚圖。2.黃鶴樓(崔顥)黃鶴樓崔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1)想象“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展現(xiàn)的畫面,用生動的語言進行描繪。答:在陽光明媚的日子里,從黃鶴樓遙望對岸,漢陽的樹木郁郁蔥蔥,鸚鵡洲上芳草茂盛,這一切都清晰可見。(2)除黃鶴樓外,被稱為江南三大名樓的還有哪兩座?答:岳陽樓、滕王閣。(3)詩的一、二兩聯(lián)借今昔變化之大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感情?答:寂寞、惆悵。(4)體會尾聯(lián)蘊涵的詩人的情感。答:日近黃昏,長江上煙波浩淼,自然勾起詩人濃濃的思鄉(xiāng)愁緒。(5)詩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個字?在對全詩整體感悟的基礎上,請簡要分析詩人在尾聯(lián)中是如何表達這種感情的。答:愁字。全詩意境開闊,吊古傷今,虛實相映,情景交融。尾聯(lián)將鄉(xiāng)愁之情與日暮煙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達了詩人縈回無盡、百感茫茫的憂思之情。(6)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抒發(fā)了怎樣的感慨?答:對人去樓空、物是人非的強烈感慨。(7)“此地空余黃鶴樓”和“白云千載空悠悠”中都有一個空字,試比較這兩個空字的意義作用有何不同。答:第一個“空”可理解為空空蕩蕩,強調(diào)空間上的虛無。仙人駕鶴離去之后,兀立于蒼茫宇宙之下的黃鶴樓似乎已無所憑依,這個空字傳達的是詩人內(nèi)心的孤獨感。第二個“空”可理解為空自徒然,強調(diào)時間上的渺遠。千載白云,空自飄蕩,這個空字傳達的是詩人內(nèi)心的失落與惆悵。(8)從情景關系的角度簡要賞析第三、第四聯(lián)。答:頸聯(lián)寫到的樓上所見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漢陽一帶清晰可見的樹木,鸚鵡洲上茂盛的芳草。眼前的樹木芳草勾起對家鄉(xiāng)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強烈的思鄉(xiāng)之念也就油然而生。尾聯(lián)情景水乳交融,那彌漫在長江之上的浩浩煙波,正是詩人無邊鄉(xiāng)愁的形象化表達,那越來越深的暮色,也不斷強化著詩人揮之不去的思鄉(xiāng)之情。3.使至塞上(王維)使至塞上王維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1)“蓬草”在古代詩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詩中的“征蓬”表達了詩人什么感情?答:“蓬草”隨風飛轉,古代文學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蹤。王維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覺,他為自己受排擠離開朝廷感到十分憂憤。(2)頸聯(lián)的“直”和“圓”兩字歷來為人稱道,說說這兩個字為什么用得好。答:“直”和“圓”準確地描寫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xiàn)了作者深切的感受?!爸薄弊只臎龉陋氈型钢Π涡蹅?,“圓”字蒼茫壯闊中顯現(xiàn)柔和溫暖。(3)尾聯(lián)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業(yè)的心情。這個典故隱含在哪兩個字中?答:燕然。(4)頸聯(lián)是寫景名句,依據(jù)這首詩,描述一下王維看到的景色以及當時的心情。(60字以內(nèi))答:“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lián),寫進入邊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沒有什么奇觀異景,烽火臺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diào),緊接一個“直”字,卻又表現(xiàn)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沙漠上沒有山巒林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一個“長”字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里用一“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xiàn)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5)蘇軾評價王維詩云“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頸聯(lián)“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就是一幅美妙的圖畫。請說說這幅畫的美是如何表現(xiàn)出來的。答:示例一:①圖畫的構圖美。②畫面空間闊大,層次非常豐富:從上到下有天邊的“落日”、空中的烽煙、地上的“長河”;從近到遠有烽煙、夕陽、無邊的“大漠”。示例二:①圖畫的線條美。②線條簡約,寥寥幾筆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態(tài):廣闊的大漠上,縱的是烽煙,橫的是黃河,圓的是落日。示例三:①圖畫的色彩美。②色彩艷麗、豐富:黃色的“大漠”、渾黃的“長河”、白色的烽煙、紅色的“落日”,雄渾寥廓的邊塞風光如在眼前。示例四:①圖畫的意境美。②詩句形象生動描繪出壯麗、奇特、別致的塞外風光,動靜結合,意境雄渾?!按竽北尘跋?,有緩緩升起的烽煙,有波瀾不驚的“長河”,有即將西下的“落日”。(6)《紅樓夢》第四十八回,對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香菱說:“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蹦阏J為香菱對這兩句詩的體味有沒有道理,為什么?答:有道理。因為詩歌的意境不僅指詩所描繪的寄寓著詩人情思的生活圖景,而且含有言外之意,畫外之情。理解意境,讀者必須展開想象,聯(lián)想,于頭腦中再現(xiàn)詩人所描繪的生活圖景,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7)這首詩運用了怎樣的表達技巧,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請簡要賞析。答:借景抒情。表達了詩人內(nèi)心孤苦無依,對不能完成使命的一絲憂郁之情。4.渡荊門送別(李白)渡荊門送別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1)“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一聯(lián),歷來被人們稱道。請任選一個角度進行賞析。答:答題示例:①繪意境:蒼莽起伏的山巒隨著平原曠野的延伸。漸漸消失得無影無蹤,一瀉千里的長江水奔赴茫茫無際的遼闊平原。作者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氣勢磅礴的萬里長江圖。②賞字詞:“隨”表現(xiàn)出群山與平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寫出空間感和流動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氣勢,展示了詩人的廣闊胸襟。③品技巧: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發(fā)了作者初出荊門時的喜悅、激動的心情。更是詩人開闊的胸懷,開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氣的形象寫照。(2)對于本詩,清人沈德潛曾評價說:“詩中無送別意,題中‘送別’二字可刪。”從全詩來看,你同意他這種說法嗎?為什么?答:沈德潛的說法是有道理的。詩中確實無送別朋友的意思。從詩的內(nèi)容來看,“送別”應該是作者告別家鄉(xiāng)的意思,所以刪去“送別”二字更為合適。(3)這首詩的結尾運用了擬人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答:作者移情于物,表面寫江水送自己,實則是自己思念故鄉(xiāng)。(4)詩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給我們描繪了怎樣的景象?請加以描繪(100字內(nèi))。答:詩人乘舟順江而下,兩岸連綿起伏的群山像畫卷一樣伴隨小舟而行,它們在廣闊的原野處消失了;浩浩蕩蕩的長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廣闊無際的原野,他的視野頓時變得開闊了。(5)品味該詩尾聯(lián)中“送”字的妙處。答:“送”字直接點題(扣題),“送”的主體是故鄉(xiāng)的山水,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而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故鄉(xiāng)的依戀之情。(6)從表達方式看,詩的首聯(lián)屬于________,它交代了遠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答:記敘。地點、目的。(7)詩的頷聯(lián)描寫了一幅怎樣的圖景?是從哪一角度來寫的?試用散文語言改寫這兩句詩。答:頷聯(lián)描寫了荊門的地理形勢和壯闊景象。是從動態(tài)的角度來描寫的(詩人乘船,山和江水隨著船的移動而逐漸遠去)。連綿的群山隨著平原的出現(xiàn)消失了;江水奔流著涌入了無際的曠野。(8)頸聯(lián)的描寫視角與頷聯(lián)是否相同?這兩句的描寫角度又有何不同?詩中的“天鏡”和“海樓”分別指什么?試用散文語言改寫這兩句詩。答:不同。頷聯(lián)是以動態(tài)變化的角度來寫景,而頸聯(lián)是以靜態(tài)的角度來寫的?!疤扃R”指的是月亮,“海樓”指的是云彩。抬頭遙看萬里長空,只見一輪明月,猶如天上飛下的明鏡,皎潔澄澈,普照大地。那飄蕩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連結在一起,構成了壯觀的海市蜃樓的幻影。(9)詩的尾聯(lián)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詩人為什么稱面對的長江水為“故鄉(xiāng)水”?“萬里”一詞與詩的首聯(lián)中哪個字相照應?答:擬人的修辭手法。抒發(fā)了作者對故鄉(xiāng)的依戀之情還有離鄉(xiāng)惜別之情。詩人之所以稱長江水為故鄉(xiāng)水,是因為詩人在蜀地(四川)長大,長江流經(jīng)四川,為表達對家鄉(xiāng)的濃厚愛戀之情。5.錢塘湖春行(白居易)錢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1)全詩以“__________”字為行文線索,以“春”字為著眼點,寫出了早春美景給游人帶來的_____________之情。答:行;喜悅、歡樂、快樂、愉快等,意同即可。(2)詩的頷聯(lián)“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非常精美,請你任選角度(或內(nèi)容,或煉字,或修辭,或情感)對此聯(lián)進行賞析。答:①內(nèi)容:從動物的變化,寫出了早春景色。②煉字A“爭”、“啄”: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春天的活力;B“幾處”不是“處處”,“誰家”不是“家家”,準確地表明季節(jié)是早春;C“早”、“新”:準確地表明季節(jié)是早春。③修辭:A擬人,見②之A例;對偶:使用對偶句,句式工整,瑯瑯上口。④情感:表達了對早春景色的喜愛之情(3)詩句勾畫了一副什么樣的畫面?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答:①詩句勾畫了一副寧靜的水墨西湖圖;②首聯(lián)從大處落筆,寫孤山寺所見之景。第一句是地點,第二句是遠景?!俺跗健?,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云腳低”,寫白云低垂,與湖水相連,勾出了早春的輪廓。腳下平靜的水面與天上低垂的云幕構成了一副寧靜的水墨西湖圖;③生動地描繪了詩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見的明媚風光,是一首唱給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贊歌。從孤山、賈亭開始,到湖東、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綠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飽覽了鶯歌燕舞,陶醉在鳥語花香,最后,才意猶未盡地沿著白沙堤,在楊柳的綠陰底下,一步三回頭,戀戀不舍地離去了。(4)頷聯(lián)是全詩的核心部分,其中動詞的使用更讓詩句增色不少,請選取其中一個動詞并結合全詩賞析其表達效果。答:①“爭”字:樹上的黃鶯一大早就忙著搶占最先見到陽光的“暖樹”,生怕一會兒就會趕不上了。一個“爭”字,讓人感到春光的難得與寶貴。②“啄”字:不知是誰家檐下的燕子,此時也正忙個不停地銜泥做窩,用一個“啄”字,來描寫燕子那忙碌而興奮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寫活了,這兩句著意描繪出鶯鶯燕燕的動態(tài),從而使得全詩洋溢著春的活力與生機。(5)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用簡明形象的語言描繪出“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現(xiàn)的畫面。答:鶯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幾只早鶯爭先恐后地飛到向陽的樹上去唱歌;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誰家的新燕已開始啄泥銜草,筑建新巢。(6)詩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來描寫西湖早春景色?抒發(fā)了詩人基樣的思想感情?答:抓住了水面初平、早鶯、新燕、亂花、淺草等景物,抒發(fā)了詩人對西湖早春美好風的喜愛之情。(7)請賞析“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答:這兩句詩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西湖早春的嫵媚和生機:“亂花”“淺草”分別表現(xiàn)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漸欲”“才能”表現(xiàn)了春天的發(fā)展變化,這些詞語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機。(8)試描繪“水面初平云腳低”所展現(xiàn)的西湖早春的美景。答:湖面春水剛與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6.庭中有奇樹(《古詩十九首》)庭中有奇樹,綠葉發(fā)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jīng)時。(1)分析最后一句“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jīng)進”在全詩結構上起的作用。答:卒章顯志,點明詩旨;升華情感(詩人在前面著重渲染之后,情感逆轉,眼前物不再是那么重要,更令人傷感的是別離那么久的時間,至此全詩的情感突然得到升華)。(2)分析本詩寫景抒情的藝術特色。答:①在寫景上層層推進,由樹到葉,由葉到花(榮),由花到香,而情感也在寫景過程中不斷醞釀升華;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眼前的樹、眼前的花,誰來欣賞誰來贊?一個獨守閨房幽怨憔悴的思婦形象躍然紙上;③以樂景寫哀情,通過“奇樹”“綠葉”“榮”“馨香”等一組繁榮旺盛的意象,來突出自己的孤單寂寞,抒寫心中的哀怨傷感。(3)前人在評價此詩時說有一詩句非常有“新意”,表現(xiàn)了詩人的創(chuàng)造性,你能斷定是哪一句嗎?簡單說明一下理由。答:“馨香盈懷袖”。香氣本來是看不到、摸不著的東西,但作者卻能把它寫得像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很生動形象。(4)概括詩歌的主要內(nèi)容。答:孤居在家的妻子思念出門在外的丈夫。(5)“馨香盈懷袖”是值得贊賞的佳句,其中哪個字用得好?答:“盈”字用得好。“馨香盈懷袖”,是說花的香氣染滿了婦人的衣襟和衣袖。一個“盈”字,暗示主人公手執(zhí)花枝,站立了很久。這是因為思緒久積,情不自禁,表現(xiàn)出了主人公深深的思念。(6)試著用自己的話描繪詩中所描繪的景象。答: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樹,在滿樹綠葉的襯托下,開出了茂密的花朵,顯得格外生氣勃勃。春意盎然。女主人攀著枝條,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樹花,要把它贈送給日夜思念的親人?;ǖ南銡馊緷M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遙地遠,花不可能送到親人的手中。只是癡癡地手執(zhí)著花兒,久久地站在樹下,聽任香氣充滿懷袖而無可奈何。這花有什么珍貴呢?只是因為別離太久,想借著花兒表達懷念之情罷了。(7)詩歌前四句借春景圖表達了主人公怎樣的情感?請簡要分析。答:前四句寫了在春天的庭院里,一株綠葉旺盛生長的嘉美的樹開出了茂密的花朵。女主人公攀著枝條,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樹花,目的是贈送給日夜思念的丈夫,以此表達對遠方丈夫的深切思念。(8)從前面六句看,詩人對于花的珍奇美麗,本是極力贊揚的,可詩人為什么突然又緊接著說“此物何足貴”?試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答:對花落下先抑的一筆,正是為了后揚“但感別經(jīng)時”這一相思懷念的主題。無論說花的可貴還是不足稀奇,都是為了表達同樣的思想感情。但這一抑一揚,詩的感情增強了,最后結句也顯得格外突出。7.龜雖壽(曹操)龜雖壽曹操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成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yǎng)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1)開頭四句分別寫神龜和騰蛇,詩人的用意是什么?請簡要說明。答:告誡人們要尊重自然規(guī)律,神龜壽命再長,騰蛇本事再大,也難免一死,人生也是這樣,自然規(guī)律不可逆轉。②托物起興,托神龜、騰蛇之物,引出下文對人生的感慨。(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這樣的人生態(tài)度表現(xiàn)了詩人的什么精神?請簡要分析。答:人生有限,要不停地奮斗拼搏,即使到了晚年,胸中也要激蕩著馳騁千里的豪情,保持永不消沉的勃勃雄心。②壽命長短,不能被動地讓天決定;事在人為,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益壽。這種人生態(tài)度表現(xiàn)了詩人積極進取、奮斗不息、樂觀豁達的精神。(3)如何認識“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答:靈異的神龜雖然活幾千年,但它總還會有完結的時日。飛騰的異蛇雖然會乘云駕霧,但它最終一死仍會化為灰燼。古來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漢武,服食求仙,而獨曹操對生命的自然規(guī)律有清醒的認識,這在迷信猖熾的時代是難能可貴的。(4)“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體現(xiàn)作者何種哲學思想?答:體現(xiàn)辯證的思維,既尊重自然規(guī)律,人總是要死,但在有限的生命里,又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積極進取。(5)賞析“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答:這句詩用比喻修辭寫出曹操雖然到了晚年,但有志干一番事業(yè),一種對宏偉理想的追求的豪情壯志。(6)曹操所云:“養(yǎng)怡之?!敝甘裁??答:一個人精神狀態(tài)是最重要的,不應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壯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積極進取精神,永遠樂觀奮發(fā),自強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7)這是一首抒懷言志、富有人生哲理的詩,請結合具體詩句分析它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和精神思想?全詩抒發(fā)作者何種思想感情?答:《龜雖壽》體觀作者達觀、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表現(xiàn)了作者不甘衰老和壽命不全由天決定,主觀努力也起作用的積極奮發(fā)的思想感情。(8)“比”,是中國詩學傳統(tǒng),詩中“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一句,就表達了詩人雖然形老體衰,屈居櫪下,但胸中仍然激蕩著馳騁千里的豪情。你能從你所學的古代詩詞中另舉一例加以說明嗎?答:“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表現(xiàn)了詩人不甘年老,報效祖國的情懷。8.贈從弟(其二)(劉禎)贈從弟(其二)劉楨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三、四兩句詩中的兩個“一何”,表達上各有什么不同?答:第一個“一何”突出谷中風的迅疾兇猛,第二個“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2)全詩主要運用了哪種表現(xiàn)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答:象征手法;全詩借松柏挺立風中而不倒、歷經(jīng)嚴寒而不凋,自喻高潔、堅貞的情懷,在自勉中也勉勵從弟做一個堅強不屈的人。(3)詩是怎樣表現(xiàn)松樹不畏凝寒而有本性的品質(zhì)的?答:高山上挺拔聳立的松樹,頂著山谷間瑟瑟呼嘯的狂風。風聲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又如此的剛勁!任它滿天冰霜慘慘凄凄,松樹的腰桿終年端端正正。詩人采用反襯的手法,把松柏放在惡劣的環(huán)境,通過描畫它與狂風、冰雹的搏斗,突出了松樹的經(jīng)寒不衰、凜然正氣的品質(zhì)、形象。(4)詩人如此描繪松樹的形象,結合詩題,說說作者寫作的用意。答:詩人以松柏托物言志,勉勵他的堂弟要堅貞自守,不因外力壓迫而改變,即使處于亂世也要有一種堅定的人格追求。(5)這是一首詠物詩,詩歌標題是《贈從弟》而內(nèi)容卻寫松,請你簡要分析作者的用意何在。答:本詩以松柏為喻(使用象征手法),贊頌松柏挺立風中而不倒,歷經(jīng)嚴寒而不凋的頑強生命力,表達了作者自己堅守的品格及對從弟的勸勉之意。(6)三、四兩句詩用了什么手法?風聲松枝各有什么含義?答:三四句用了襯托手法(或者是對比),用谷中風的迅疾兇猛襯托出青松的雄健挺拔。風聲象征險惡的環(huán)境,松枝象征正直的君子。(7)全詩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松柏形象?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答:塑造了一個雄健挺拔、挺立風中而不倒,端正、歷經(jīng)嚴寒而不凋,本性高潔、內(nèi)心堅勁的松柏形象。作者借松樹的高潔來自勉,并借以勉勵從弟堅貞自守,不因外力壓迫而改變本性。9.梁甫行(曹植)梁甫行曹植八方各異氣,千里殊風雨。劇哉邊海民,寄身于草墅。妻子象禽獸,行止依林阻。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1)“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這兩句是什么意思?在詩歌中有什么作用?答:柴門簡陋凄清,在海風中搖蕩,狐貍、兔子在屋檐下飛來竄去。這些環(huán)境描寫襯托出邊海人們生活環(huán)境的荒蠻以及邊海人們的恐懼與凄楚。(2)本詩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情感?答:本詩主要運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方位描寫了邊海人們的貧困生活,反映了邊海農(nóng)村的殘破荒涼景象,表達了作者對下層人民的深切同情。(3)用自己的話說說海邊人民的生存環(huán)境?答:氣候潮濕,風雨狂暴,海嘯龍卷風也時有發(fā)生;住在破舊的茅草屋;依靠自然險阻和野獸爭生存空間;狐貍、兔子在屋檐下飛來竄去。環(huán)境描寫襯托出海邊人們生活環(huán)境的荒蠻。(4)賞析“妻子象禽獸,行止依林阻?!贝穑哼@是對妻子以及孩子的整體形象描寫,從中我們不但看到海民衣不蔽體蓬頭垢面的野人一樣的粗俗艱苦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想見他們與世隔絕的愚鈍頹廢形象。們依靠自然環(huán)境的險阻,和野獸爭奪相間生存,他們不但經(jīng)受生活的艱難困苦,而且還有隨時被野獸吃掉的生存憂懼。(5)“八方各異氣,千里殊風雨”是什么意思?言外之意是什么?答:是說天下的自然環(huán)境不一樣,所遭受的風雨災害也不一樣。言外之意是說,海邊氣候潮濕,風雨狂暴,海嘯龍卷風也時有發(fā)生,是不適合人生存的地方。10.飲酒(其五)(陶淵明)飲酒(其五)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請從煉字角度說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妙在何處。答: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寫出了詩人遠離世俗后心靈的自得、閑適、恬淡。示例二:“見”寫出了詩人看到南山美景時的隨意與自然,體現(xiàn)了作者心靈的自由和愜意。(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答: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諦。(3)請從這首詩中選出你最喜歡的詩句寫下來,并簡要分析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答:①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詩人雖身居鬧市,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聲,表達了詩人內(nèi)心寧靜,脫離塵俗的思想感情。②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用自問自答的形式,表達了詩人超凡脫俗、毫無名利之念的思想情感。③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人東籬采菊,抬頭見山,表現(xiàn)了他悠然自得,物我兩忘的思想境界。④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詩人通過黃昏中飛鳥結伴歸林的美好景色,表達了詩人擺脫束縛,自由自在的思想情感。⑤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人從大自然中悟到了無法言說的人生真諦,表達了詩人陶醉其中,悠然忘我的境界。(4)“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刻畫了詩人自己的形象,請你說一說這是一個怎樣的形象?!安删铡边@一動作中包含著詩人怎樣的志趣?答:寫一個悠閑自得的詩人形象。“采菊”的動作不是一般人的動作,它包含著詩人超俗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5)把“悠然見南山”的“見”字改這“看”“望”等字,表達效果是不是一樣?這什么作者要這樣寫?答:“見”是無意中看見,如熟友想見,把人和物融為一體?!翱础被颉巴焙孟袷怯幸獾剡h看,使人和物拉開一段距離。效果不一樣。(6)聯(lián)系以前學過的知識,說說“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景物描寫的含義。這種描寫與前二句的人物描寫有什么聯(lián)系?答:表面上是寫太陽下山了,倦鳥也知道還家,實質(zhì)上是勸告人們不要奔波于齷齪的官場之中,要返回到這美好寧靜的大自然的懷抱。(7)“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談談你對這句詩的理解。答:對田園景物、歸隱生活的熱愛,對黑暗官場、仕途生活的憎恨,對恬靜生活、清高生活的追求。11.春望(杜甫)春望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1)“烽火連三月”中的“烽火”原指古代邊境地區(qū)設置烽火臺,發(fā)現(xiàn)敵情,常燒柴禾升起煙火作為警報,這里借指_________________。答:戰(zhàn)爭。(2)“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渲染了一種怎樣的景象?答:殘破凄涼。(3)解釋“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說說你的理解。答:感傷時世,見到開放的鮮花,也禁不住悲愴濺淚,為別而恨,聽到鳥兒的叫聲,也禁不住愧悸心動。(或由于戰(zhàn)亂,都城破敗,仿佛花也因感嘆時事而落淚,鳥也因人世間的離別而驚心。)(4)詩的前四句都統(tǒng)領在一個“_______”字中,詩人的視野由遠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鳥。答:望。(5)請從寫作手法的角度談談你對“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句的理解。答:“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句,花鳥本是令人賞心悅目的春景,但在國破家亡時,怎能不見花而落淚,聞鳥而驚心。此處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颍阂蚋袝r,花亦濺淚,因恨別,鳥亦驚心。詩人將主觀感情“移情”或“擬人化”到花鳥身上,使花鳥亦含悲,更顯人的悲傷。(6)“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一聯(lián)中,詩人用“抵萬金”來形容什么?答:形容家書的珍貴,表達對妻子兒女強烈的思念之情。(7)請展開想象,描述“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所展現(xiàn)的畫面,并揭示詩句的含義。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答:面對淪陷的山河,一位滿頭白發(fā)的老人因焦慮憂愁不停地撓頭嘆息。老人昔日那長長的頭發(fā)如今紛紛斷落,已經(jīng)短得無法梳髻插簪。詩句所描寫的這一細節(jié),含蓄而深刻地表現(xiàn)了詩人憂國思家的情懷。(8)本詩首聯(lián)寫作者春望所見,這些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答:融情于景,奠定全詩的感情基調(diào)。國家山河依舊,可淪陷后的國都殘破不堪、亂草叢生,這與昔日繁華形成巨大反差,痛徹地表達出詩人憂國傷時的強烈感情。(9)古人作詩十分講究煉字。本詩尾聯(lián)中的“搔”字錘煉得好,好在哪里?答:“搔”字是對詩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細節(jié)描寫,傳神地表達了詩人內(nèi)心難以排遣的憂國思家之情。(10)你認為“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個字用得好?請作簡要賞析。答: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個破字,寫出了國都淪陷,城池殘破的景象,使人觸目驚心。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個深字,寫出了亂草遍地,林木蒼蒼的景象,令人滿目凄然。(11)本詩將眼前景、胸中情融為一體,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情感?答:感時憂國、思家念親。(12)從國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這首詩與唐代哪一重大歷史事件有關?答:安史之亂。12.雁門太守行(李賀)雁門太守行李賀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1)首句用“壓城的黑云”暗喻_____________,一個“壓”字,把敵軍的_______________情況,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答:敵軍氣焰囂張;人馬眾多(來勢兇猛或交戰(zhàn)雙方力量懸殊)。(2)賞析“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答:這兩句詩活用戰(zhàn)國時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黃金臺上以招賢才的典故,表現(xiàn)了將士們誓死殺敵、報效朝廷的決心。(3)本詩描繪了一場邊關戰(zhàn)爭,表現(xiàn)了守邊將士什么精神?答:浴血奮戰(zhàn)、誓死報國(視死如歸,忠君報國)。(4)請簡要分析“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在全詩中的作用。答: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表現(xiàn)了戰(zhàn)爭形勢的緊迫。示例一:運用比喻,夸張手法,渲染把敵軍比作黑云,既寫出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而且“黑”字突出敵人的猖獗、軍情險惡;“城欲摧”表現(xiàn)了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示例二:一個“壓”字,把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zhàn)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等等,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運用比喻和夸張手法,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情勢。示例三:在色彩運用上,“黑”字突出敵人的猖獗、軍情險惡;“金鱗”形容鎧甲閃光如金色魚鱗,一個“金”字表現(xiàn)出我軍將士雄姿英發(fā)、高昂迎戰(zhàn)的狀態(tài)。兩相比照,表現(xiàn)出戰(zhàn)爭形勢的緊迫。(5)李賀寫詩,真是借助想象給事物涂上各種新奇濃重的色彩,試以這首詩為例作具體說明。答:這首詩幾乎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紅色,不但鮮明而且濃艷,它們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織在一起,構成了色彩斑斕的畫卷。(6)由“半卷紅旗臨易水”的“易水”,你聯(lián)想到什么?答:荊軻刺秦王,易水訣別。(7)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描摹一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所展示的畫面。答:時值深秋,萬木搖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聲嗚嗚咽咽響起來,鏖戰(zhàn)從白天持續(xù)到夜晚,晚霞照看戰(zhàn)場,那大塊大塊的胭脂般鮮紅的血跡,透過夜霧凝結在大地上,呈現(xiàn)出一片紫色。(8)這首詩描寫了三個時間的畫面,請分別用三個短語概括:答:敵兵壓境、浴血奮戰(zhàn)、夜襲敵營。(9)詩的頷聯(lián)分別從______和______角度來描寫,運用_____和_____相結合的手法表現(xiàn)邊關將士的威嚴之勢。答:視覺;聽覺;夸張;比喻。13.赤壁(杜牧)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1)試從即小見大的角度進行賞析杜牧的《赤壁》。答:這是一首詠史詩,抒發(fā)的是對國家興亡的感慨。這可謂大內(nèi)容,大主題了,但這大內(nèi)容、大主題卻是通過小物小事來顯示的。詩的開頭兩句由一個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漢末分裂動亂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戰(zhàn)的風云人物。后兩句把二喬不曾被捉這件小事與東吳霸業(yè)、王國鼎立的大主題聯(lián)系起來,寫得具體、可感,有情味,有風韻。(2)請賞析“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答:這兩句的意思是說,倘若不是東風給周瑜的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將被關進銅雀臺中了。此句以兩位美女的命運來反映赤壁之戰(zhàn)對東吳政治軍事形勢的重大影響,以小見大,深刻警醒。也表達了這樣的感慨:歷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種機遇。(3)本詩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情懷?答:詩人即物感興,托物詠史,表達了自身感慨:歷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種機遇,同時也抒發(fā)了自己胸懷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氣。(4)前兩句詩在全詩中的作用是什么?答:詩的前兩句借一件古物來興起對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嘆。或前兩句寫興感之由。(5)若將“銅雀春深鎖二喬”換成“國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為什么?答:不好。以二喬的命運形象代表東吳的命運,更能體現(xiàn)詩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見大,感情表達更含蓄。(6)全詩最精彩的是久為人們傳誦的末二句,這二句議論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答: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詩人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為他自己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還有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作為,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英氣。(7)“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是千古傳頌的名句,它是什么意思?答:假如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將被關進銅雀臺中了。(8)詩歌開頭為什么從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寫起?答:借一件古物興起對歷史的慨嘆,小中見大。(折戟??;赤壁之戰(zhàn)大;國家的命運大)(9)試說說“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深刻含義?答:這兩句詩表達了作者對歷史興亡的慨嘆,他認為歷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種機遇或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作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10)賞析“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答:詩歌妙在不直接敘寫政治軍事情勢的變遷,而間接地通過寫東吳兩個美女的命運,來反映赤壁之戰(zhàn)吳魏形勢的變化。用銅雀春深鎖二喬這一富于形象性的詩句,以小見大,給詩歌增添了無限的情致,別出心裁。對周瑜的豐功偉績予以懷疑,主意新奇,寄寓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慨嘆,這正是本詩藝術上的成功之處。(11)詩中的“周郎”是誰?答:周瑜。(12)對于這首詩的后兩句,宋代的許顗非常反感。他在《彥周詩話》中批評說:孫權的霸業(yè)系此赤壁一戰(zhàn),若這一仗打敗了,那么國家就要滅亡,百姓就要遭殃,而杜牧不擔憂這些大事,只擔心二喬會被捉去,實在是措大(對讀書人的蔑稱)不識好惡,你認為這一批評成立嗎?為什么?如果把末句改為“國破家亡在此朝”,又如何?請就以上問題談談你的看法。答:許顗的評論是一個既淺薄又粗暴的批評。文學創(chuàng)作講究以小見大,通過個別反映一般。大喬、小喬雖與這次戰(zhàn)役并無直接關系,但她們的身份和地位,代表著東吳作為一個獨立政治實體的尊嚴。東吳不亡,她倆決不會被俘;連她們都受到凌辱,則東吳社稷和生靈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杜牧說銅雀春深鎖二喬,正意味著東風不與周郎便的情況下東吳的徹底覆亡。如果按照許顗那種意見,將詩句改為國破家亡在此朝,就詩味全無了。用形象思維觀察生活,別出心裁地反映生活,是詩的生命。因此,杜牧這兩句詩不但沒有錯,反而以小見大,富于形象性,顯示了詩人藝術處理上的匠心。14.漁家傲(李清照)漁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試用生動的語言描繪上闋一二兩句所寫的夢境。答:示例:清晨,茫茫的大海上,云霧彌漫,波濤洶涌。海風呼嘯,從顛簸的船艙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銀河似乎轉動一般;而無數(shù)的船帆在風浪中飛舞前進。(2)下闋哪一句是對“殷勤問我歸何處”的回答?該句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情感?答:“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表達了詞人晚年在現(xiàn)實生活面前懷才不遇、孤獨無依、奮力掙扎的苦悶和對現(xiàn)實的強烈不滿。(3)從第三句的“夢”字可以看出這首詞描寫夢境。開頭兩句描繪海上乘船的情景,景象:___________;感覺:____________;氣勢:______________。答:海天相接、船搖帆舞、星河欲轉、磅礴豪邁。(4)第三句至第七句寫詩人與天帝的問答。以此表現(xiàn)作者______________。答:懷才不遇的感慨。(5)最后三句回答天帝的問話:“___________”,交代___________,借此表現(xiàn)詩人__________。答:殷勤問我歸何處、海上仙山是自己的歸宿、追求自由光明的渴望。(6)李清照是___________派的代表作家,但這首詞的風格卻十分_____________。答:婉約、豪放。(7)這首詞,《花庵詞選》題作“記夢”,詞人著力描寫夢境的作用是什么?答:詞人借夢境把天上和人間作了一個鮮明的對照,充分表現(xiàn)了她對現(xiàn)實的不滿及人生際遇坎坷的感懷。詞人還借虛幻夢境表達對自由的渴望,對理想人生的追求,其非凡才能和美好愿望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可能實現(xiàn),因此只能把它寄托于夢中仙境,在夢境中尋求出路。(8)這首詞表現(xiàn)了怎樣的藝術風格?作者是如何表現(xiàn)這種風格的?答:浪漫或豪放的藝術風格,該詞意境闊大,想象豐富,天上人間,搖曳多姿,給人應接不暇之感,夢幻現(xiàn)實輝映對照,那船搖帆舞,星河欲轉,既富于生活的真實感,也具有夢境的虛幻性,虛虛實實,為全篇的奇情壯采奠定了基調(diào),李清照晚年雖身處困境,想象的翅膀卻飛進了另一個世界,幻想出一條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顯示了“九萬里風鵬正舉”的豪邁氣概,使這首詞顯示出浪漫的情調(diào),豪放的風格。(9)本詞被評家譽為“無一毫粉釵氣”,請結合詞中寫景的語句,簡析本詞意境和風格上的特色。答:開頭兩句寫天、云濤、曉霧、千帆,景象極為壯麗;“接”“連”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洶涌的云濤、彌漫的大霧自然地組合在一起,展現(xiàn)出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相接的圖畫,描繪出一幅瑰奇雄偉的境界。下闋的“九萬里風鵬正舉”三句虛實結合,形象愈益壯偉,境界愈益恢弘。詞作中對于開闊壯美的境界富于浪漫主義的想象,表現(xiàn)出作者內(nèi)心一種剛健昂揚的氣概,詞風豪放。(10)“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中的“嗟”“謾”二字值得品味,請根據(jù)這兩個字的意蘊,說說這兩句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答:“嗟”字生動地寫出了詞人彷徨憂慮的神態(tài),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遠,茫然不知所措的嘆惋。“謾”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悵:一是空有詩情詩才,因知音(丈夫)早逝,而無人能會意;二是慨嘆自己身逢亂世,有著對現(xiàn)實無能為力的苦悶和懷才不遇的憤懣。(11)“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一句運用了何種修辭手法?在結構上有什么作用?答:比擬(擬人)由寫夢引出(過渡到)下闋詞人抒情。(12)詞中的“謾”有多層含義,請結合全詞加以分析。答:“謾”,空空、徒然;詞人慨嘆有才無用、懷才不遇;表達對社會現(xiàn)實的不滿;含蓄交代自己向往“三山”的緣由。(13)近代學者梁啟超評價這首詞曰“此絕似蘇辛派,不類《漱玉集》中語?!闭堊骶唧w闡述。答:此詞充滿了蘇辛詞豪放之氣。此詞氣度恢弘,格調(diào)雄奇,一掃《漱玉集》婉約風格。15.浣溪沙(晏殊)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1)詞人徘徊于小園香徑,精心選擇了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景物,描繪了一組優(yōu)美的畫面。答:夕陽、落花、歸雁。(2)“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兩句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答:抒發(fā)了作者傷春惜時的感情。(3)“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是千古名句,簡析這兩句詩好在哪里。答:示例一:兩句話對仗工整,音調(diào)和諧,堪稱佳對;示例二:景物描寫典型,畫面生動;示例三:蘊含著生活哲理,通過對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寫,抒發(fā)了對青春易逝的感慨;示例四:情感濃郁,寓意深刻,發(fā)人深省。(4)詩歌借哪些意象抒發(fā)怎樣的情感?答:墜落的夕陽、無聲的落花、尋舊壘的歸燕幾個意象,可體會到全詞的感情基調(diào)是抒寫對人事變遷的無比惆悵之情。就其不變者而言,天氣、亭臺閣與去年毫無二致;就其變者而言,夕陽雖美好,但終究要沉沒。好鳥相鳴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卻無情。詞人在好鳥嬌花中嘆人生的雖美好,終將消亡。但“似曾相識燕歸來”寓意著消亡中又還有美好的事物存在而令人欣慰。(5)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說你對“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所表達的情感的理解。答:詞人把酒聽新詞,意興無窮,但是突然記起去年也是此時、此地、此情、此景,一樣的天氣,一樣的亭臺,一樣的一曲新詞酒一杯,于是感慨光陰的流逝,未免深深嘆息。(6)這首詩多處用到對比的寫法,請找出一例,并簡要說說這樣寫的好處。答:例子:新和舊的對比,或去和來的對比;好處:舊的亭臺和新的詞的對比,突出了物是人非的惆悵情懷;或去的是落花,來的是燕子,來去對比,增加了對時光流失的惋惜之情。(8)“夕陽西下幾時回”一句寓情于景,請簡要分析此句抒發(fā)了什么樣的感情。答:抒發(fā)了詞人惜春傷時的惆悵和寂寞,嘆惜年華將逝的情思。(9)“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兩句看似寫實,其實實中有虛,有情有理。請問是什么情、什么理?答:首句寫詞人對花落去而終究無力挽回的嘆惋,次句借燕歸來抒寫因美好事物歸來而欣慰。所包含的哲理是,人事興衰,無往不復。(10)分析這首詞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談談你從中得到了什么啟示。答:作品始終貫穿著一種對時光年華易逝難留的愁苦與無奈,但是也從另一個角度在警醒后人,應努力抓住今天,不要給自己留下日后的無奈和哀愁。16.采桑子(歐陽修)采桑子歐陽修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1)詞的上闋第一句在整首詞中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寫了一幅什么樣的圖景?答:上闋第一句總攝全篇,點明題意,直抒贊美之情。上闋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描寫了蜿蜒曲折的綠水、長滿芳草的長堤、動聽的樂聲和歌聲,描繪了西湖清麗、恬靜、淡遠的春景。(2)詞的下闋主要是用了哪種表現(xiàn)手法描寫西湖春色的?抒發(fā)了詩人的什么感情?答:動靜結合的手法或以動襯靜。一、二句風平浪靜,把水面比作明凈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緩慢移動寫出了“靜”。三、四句寫漣漪微起,驚動了沙洲上的水鳥,水鳥掠過堤岸飛去,寫出了“動”,而西湖愈顯其幽靜。動靜相襯,動靜結合寫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抒發(fā)了詩人流連山水的愉快心情。(3)這首詞上片出現(xiàn)了哪些意象?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答:輕舟(短棹)、綠水、芳草、長堤等意象。描繪了一幅湖水綿延,芳草滿堤,清麗活潑的春日西湖美景。(4)首詞下片運用了哪些表達技巧?請簡要分析。答:①比喻,把風平浪靜的水面,比作琉璃,寫出水面的晶瑩澄澈。②以動襯靜,寫漣漪微動驚動沙灘上的水鳥,使之掠過湖岸飛去,更襯托出西湖的幽靜。(5)這首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答:表達了詩人對西湖的喜愛和贊美之情,抒發(fā)了詩人流連山水的愉快(或悠然自得閑適)之情。(6)賞析“驚起沙禽掠岸飛”一句。答:以動襯靜,寫漣漪微動難免驚動沙灘上的水鳥,使之掠過湖岸飛去,愈顯西湖之幽靜。(7)用生動的語言描繪“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的圖景。答:綠水蜿蜒曲折,長堤芳草青青,春風中隱隱傳來柔和的笙歌聲。17.相見歡(朱敦儒)相見歡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樓,倚清秋。萬里夕陽垂地大江流。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1)上片的景物描寫營造出了怎樣的意境,請作分析。答:上片寫登樓所見的無邊秋色,夕陽流水,營造出清冷蕭條的意境,抒發(fā)了因山河殘破而悲涼抑郁的心情。(2)詞的下片,抒情方式有什么特點?請作簡要分析。答:前面直抒胸臆,表達亡國之痛、收復中原的心志以及對朝廷的憤慨;后面用擬人的方法,請托“悲風”把淚吹過揚州去,含蓄深沉地表達了憂國憂民的情感。(3)用自己的話描述“萬里夕陽垂地大江流”的畫面,并說說其表達效果。答:寓情于景。日薄西山,余暉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沒在蒼茫的暮色中了。詞人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聯(lián)想到南宋的國事亦如詞人眼前的暮景,也將無可挽回地走向沒落、衰亡。表現(xiàn)了作者心情的沉重。(4)這首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答:表現(xiàn)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復中原,還于舊都的強烈愿望,同時也是對朝廷茍安旦夕,不圖恢復的憤慨和抗議。(5)“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一句中“簪纓”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指什么?此句抒發(fā)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答:借代。代指達官貴人。(簪和纓,古時達官貴人的冠飾,用來把冠固定在頭上。)“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作者憶及中原淪陷,士族南逃往事,抒發(fā)了沉痛之情。抒發(fā)了對收復河山的渴望與一時又難以收復的無奈(或擔憂)之情。(6)詞的下片抒發(fā)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具體詞句加以分析。答:“中原亂,簪纓散”,作者回憶中原淪陷,士族南逃的往事,抒發(fā)了亡國之痛;“幾時收?”抒發(fā)了對收復河山的渴望與一時又難以收復的無奈(或擔憂)之情?!霸囐槐L吹淚,過揚州”,作者要請悲風將自己的熱淚吹到揚州前線,抒發(fā)了對戰(zhàn)事的關切之情(或“作者要請悲風將自己的熱淚吹過揚州前線,灑到淪陷的故鄉(xiāng),抒發(fā)了對故土的深切懷念之情”)。(7)詞的上片是通過哪些景色描寫來營造意境的?有何作用?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答:詞人獨上金陵城樓,縱目遠眺,寒秋凄清,夕陽低垂,江流無聲,營造了一派山河殘破、日薄西山的感傷意境,借景抒情,抒發(fā)了詞人國破家亡的落魄心情。(8)著名抗金詞人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寫到“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用以再現(xiàn)揚州烽火硝煙的場景。同樣提及“揚州”,朱敦儒是如何抒發(fā)內(nèi)心情感的?請結合下片詩句作簡要分析。答:①詞的下闋運用了反問、比擬手法。②“幾時收”詩人感嘆什么時候才能收復失地;結尾一句,風本來沒有感情,卻在前面加一“悲”字,注入了濃厚的感情色彩。③詞人對北宋滅亡而南渡時的凄慘情景的回憶,表達了他渴望收復故土的愛國心和對南宋朝廷的不滿情緒。18.如夢令(李清照)如夢令李清照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1)展開聯(lián)想與想象,用生動的語言描繪“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的畫面。答:暮色中船卻誤入荷塘深處,作者不由得驚呼:怎么把船劃出去?叫聲驚醒了鷗鷺,飛向天空,霎時,人聲、水聲、鳥聲交織在寧靜的湖面上。(2)本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答:反映了詞人早年無憂無慮的生活,表達了作者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感情。(3)《如夢令》這首詞中,表現(xiàn)作者心底歡娛的詞語是__________,詞中與“誤入”互為照應的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答:沉醉、不知歸路、爭渡。(4)試賞析“驚起一灘鷗鷺”中“驚”字的妙處。答:“驚”字既暗寫出了船行之快,又生動地寫出停棲在小洲上的鷗鷺被嚇得驚慌失措的情態(tài)。(5)用自己的語言簡要分析一下這首詞。答:《如夢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yōu)美宜人,開頭兩句寫沉醉興奮之情,接著寫“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天地,令人流連忘返。最后一句,純潔天真,言盡而意不盡。(6)既然是“沉醉不知歸路”又怎么能“興盡晚回舟”呢?這兩句是否矛盾?根據(jù)文意回答。答:不矛盾。它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因為女詞人這里寫“盡興”,意思是乘興而來,興盡而返,又何必考慮歸路如何呢?所以“興盡晚回舟”和“不知歸路”不矛盾。(7)有人把“爭渡”的“爭”字改作“怎”字,你認為是否能改?為什么?答:不能改。這里“爭”字有“搶著”“爭著”的意思,如果是“怎渡”,下面的詞意就銜接不上;必須是“搶渡”,才會“驚起一灘鷗鷺”。(8)“常記”“日暮”“溪亭”告訴了我們什么?答:“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chuàng)造的詞境?!俺S洝泵鞔_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時間是“日暮”,作者飲宴以后,已經(jīng)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9)“誤入藕花深處”有怎樣的表達作用?答:“誤入”與前面的“不知歸路”相互呼應,正好顯示出主人公游賞時的忘情心態(tài)。(10)兩個“爭渡”有何韻味?答:一連兩個“爭渡”,表達了主人公急于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戛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二、方法點撥初中語文古詩詞鑒賞的方法可歸納為——五步法:意象+意境+語言+技巧+感情。在鑒賞詩詞時,應該表達為本詩詞通過描寫了哪些意象,營造了一個什么樣的意境,運用什么特色的語言和技巧,表達了什么感情。這五個環(huán)節(jié)并非獨立,而是前后聯(lián)系,相輔相成的。如鑒賞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這首小令通過描寫了“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這10個愁緒性意象,營造了凄涼落寞的意境,語言沉郁簡樸,運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技巧,抒發(fā)了作者沉重而孤寂的思鄉(xiāng)之情。三點剖析考點:課內(nèi)古詩詞的體裁、題材內(nèi)容、主題思想、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等的理解和把握,重點字詞和關鍵語句的賞析等。重難點:理解和賞析古詩詞的表達技巧、思想情感等。易錯點:表達技巧賞析不當,思想情感理解不到位等。課內(nèi)閱讀鑒賞例題1、閱讀下面的古詩,完成下列各題。使至塞上王維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1)頷聯(lián)用“征蓬、歸雁”比喻__________,表達了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2)對這首詩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lián)敘事,寫詩人以使者的身份,輕車簡從,要到遙遠的西北邊塞去慰問將士。B.黃河橫貫大漠,望不到盡頭。一個“長”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達了詩人獨特的審美感受。C.詩中“直”“圓”兩字精煉傳神,線條簡約,描繪的景物不多,但畫面開闊、意境雄渾。D.尾聯(lián)寫詩人經(jīng)過長途跋涉到達邊塞,偵察兵蕭關卻騎馬來報:“長官正在燕然前線?!?、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問題。黃鶴樓崔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1.下面對這首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此詩意境開闊,抒情真摯,為詠黃鶴樓之絕唱。李白曾經(jīng)佩服之至,并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盉.此詩描寫了在黃鶴樓上遠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表達豪邁樂觀之心情的佳作。C.詩歌首聯(lián)和頷聯(lián)抒寫了人去樓空,世事蒼茫的感慨。D.此詩運用了“黃鶴”“復返”等雙聲詞,“悠悠”、“歷歷”、“萋萋”等疊音詞,形成了聲音鏗鏘,清朗和諧的音韻美。2.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說說“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描繪了怎樣的畫面?(要求:字數(shù)不少于30字)例題3、閱讀古詩,完成詩后下列各題。錢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1)這首詩的作者是___________,詩中他最迷戀“________________”這一景致。(2)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用簡明形象的語言描繪出“幾處早鶯爭暖樹,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代購代運合同范本
- 兼職餐飲合同范例
- 主播合同違約賠償合同范例
- 修改裝修合同范例
- 出售光明鋪面合同范例
- 代理起訴合同范例
- 個人股東協(xié)議合同范例
- 買荒山合同范本
- 切削液合同范例
- 勞動合同范例派遣工合同
- 2025南網(wǎng)科研院系統(tǒng)內(nèi)招聘13人易考易錯模擬試題(共500題)試卷后附參考答案
- 關于合同知識的全面解讀
- Unit 6 Beautiful landscapes Integration 說課稿 -2024-2025學年譯林版英語七年級下冊001
- 五四制青島版三年級數(shù)學下學期教學計劃
- 2024年常德職業(yè)技術學院單招職業(yè)適應性測試題庫
- 2025 年福建省中考語文試題:作文試題及范文
- 短視頻運營績效考核表KPI-企業(yè)管理
- 【譯林】九下英語單詞默寫表
- IEC 62368-1標準解讀-中文
- 15J403-1-樓梯欄桿欄板(一)
- 2024年發(fā)電廠交接班管理制度(二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